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二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祠祀劉伶,以杜康配。
堤南數裡,有杜康橋。
按《晉書》:伶,沛國人。
墓不當在山陽,意其逃名醉鄉,蹤迹或在河内山陽,此地遂因而附會之耳。
至伶與康,時地迥異,配食一堂,殆以酒作之合欤?唐許渾有“劉伶台下稻花晚”之句,則其由來已久。
《光州志》載:劉伶台,天下凡十有三處。
浙江《嘉興志》亦有之。
洪澤館洪澤未彙為湖時,有洪澤鎮,自淮陰達濠泗官路也。
上有洪澤館,為過客停骖之所。
又有洪澤村、洪澤橋。
市廛栉比,商旅輻辏。
唐皇甫冉有《洪澤館》詩。
趙嘏竹軒嘏《憶山陽》詩雲:“家在枚臯舊宅邊,竹軒晴與楚坡[波]連”。
今無可考。
然詩中有“芰荷楊柳”、“煙島夕陽”,當在湖村河渚間也。
轉搬倉在運河西岸。
唐時漕運,凡江淮運米,暫儲此倉,轉運關、陝。
北有運河堰,周世宗始置滿浦關,以通水路。
山陽灣昔淮水東流,過清口,經甘羅城,達清江浦,至相家灣,趨柳浦灣,迤逦纡折,即古山陽灣也。
一名山陽渡,一名山陽津。
水最湍急。
宋淮南轉運使喬維嶽别開運道,以避山陽灣之險。
自黃河北徙,其險遂平。
今柳浦等處陸地,皆昔之巨浸也。
西湖故迹即管家湖,在山陽舊城望雲門外。
舊隔仁濟橋為南、北二湖。
宋嘉定時,安撫使應純之嘗于此建水教亭,教習舟師。
由城西水門,小舟可入。
自運道改,而湖與城隔矣。
然煙艇漁榔,可騁遊目者尚在。
淮郡舊志雲:逮永濟河開,兩湖積水難洩,多浸民田。
天啟年間,山陽令孫肇興開洞口以洩之,西湖遂涸為田。
今運河西岸,自西門以北,曆湖嘴至闆閘,皆西湖故迹也。
白果塔淮城東南泾河、蔡家橋一帶,地多墩阜。
相傳未有塔時,大霧三日,霧開塔見,本細末大,形如白果,土人以為仙迹。
屯船塢即山陽聯城内地。
古無聯城,如馬路池、陸家池等處,皆糧艘屯積處。
既築城,乃懸空二水門,以便船桅出入,故号其門曰“天衢”。
今桃花營,皆昔日歌樓舞館。
躍龍池在清江浦常盈倉前。
以明武宗捕魚濡水,故得是名。
招隐亭在西湖嘴運河西岸。
明隆慶間,沔陽陳文燭為淮郡守時,有五嶽山人郭次甫隐焦山,公延之,建庵築亭,為次甫觞詠地。
亭前煙波浩渺,楊柳芙蕖,為一時勝境,後漸就頹敗。
國朝順治年間,山陽張铨部新标複加修葺,與同郡胡從中、程涞諸人,賦詩紀勝。
今又圮廢矣! 愛蓮亭在關署後山子湖心。
四圍皆蓮,亭居其中。
康熙五十三年,前監督黨古禮建。
内供大士像,相傳有僧自雲台負來者。
碧水紅闌,宜晴宜雨,不獨夏日可恣遊賞也。
向為淮關香火院,有湖田二十畝零。
乾隆甲午,河溢老壩,湖盡淤平,亭台俱沒。
餘于丙申年改建為觀音庵,有記。
沙岡鹽城縣治西北。
鹽邑境内無山,唯沙岡一帶,南抵岡門鎮,北距海,延及阜甯,遞起遞伏五六十裡。
石人頭出土高四尺五寸,在鹽城縣北六十裡,離海岸止裡許。
廟灣城詳見《鄉鎮》卷内。
雲梯關阜甯縣北。
有數大套,疊若雲梯,河、湖諸流,皆從此出海。
昔為重鎮,築墩十座,衛指揮領兵防守,旁多屯地。
清河故城在大清河口。
宋鹹淳九年,淮東制置司[使]李庭芝築。
元泰定初,因河決,遷治于河南岸甘羅故城。
至元十五年,因兵亂,複築土城,仍移河北,即今之所謂舊縣也。
明末,再遷于甘羅城,不久複歸故治。
今于乾隆二十六年,遷于清江閘南岸一裡許。
而黃河北岸陶家莊西之舊縣土城,漸就傾廢矣! 泰山墩去河口馬頭鎮二裡許。
土人因墩下有東嶽祠,故名為泰山墩。
從陂澤中突兀一丘,遠望之如浮翠焉。
淮郡以此山為盱、泗來龍至此,局[扃]鎖兩河之口,為郡城龍脈所關。
老子山淮郡東南一百裡。
屬清河縣。
世傳老子煉丹于此。
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許,下臨淮水,四壁如削。
漣水三城安東縣治有大城、東城,二所相連,隻隔一壕。
又有西城,稍遠百餘步。
各有城壕。
俱宋嘉熙四年,知州蕭均所築。
按:《宋史》載:“李璮以漣水三城來歸”。
即此。
金城故縣安東縣治北。
唐時置。
按:《唐書·地理志》“泗州臨淮郡”下注雲:武德四年,始以漣水縣置漣州,并置金城縣。
貞觀元年,州廢,省金城縣。
此當是武德四年所置也。
《九域志》雲:“
堤南數裡,有杜康橋。
按《晉書》:伶,沛國人。
墓不當在山陽,意其逃名醉鄉,蹤迹或在河内山陽,此地遂因而附會之耳。
至伶與康,時地迥異,配食一堂,殆以酒作之合欤?唐許渾有“劉伶台下稻花晚”之句,則其由來已久。
《光州志》載:劉伶台,天下凡十有三處。
浙江《嘉興志》亦有之。
洪澤館洪澤未彙為湖時,有洪澤鎮,自淮陰達濠泗官路也。
上有洪澤館,為過客停骖之所。
又有洪澤村、洪澤橋。
市廛栉比,商旅輻辏。
唐皇甫冉有《洪澤館》詩。
趙嘏竹軒嘏《憶山陽》詩雲:“家在枚臯舊宅邊,竹軒晴與楚坡[波]連”。
今無可考。
然詩中有“芰荷楊柳”、“煙島夕陽”,當在湖村河渚間也。
轉搬倉在運河西岸。
唐時漕運,凡江淮運米,暫儲此倉,轉運關、陝。
北有運河堰,周世宗始置滿浦關,以通水路。
山陽灣昔淮水東流,過清口,經甘羅城,達清江浦,至相家灣,趨柳浦灣,迤逦纡折,即古山陽灣也。
一名山陽渡,一名山陽津。
水最湍急。
宋淮南轉運使喬維嶽别開運道,以避山陽灣之險。
自黃河北徙,其險遂平。
今柳浦等處陸地,皆昔之巨浸也。
西湖故迹即管家湖,在山陽舊城望雲門外。
舊隔仁濟橋為南、北二湖。
宋嘉定時,安撫使應純之嘗于此建水教亭,教習舟師。
由城西水門,小舟可入。
自運道改,而湖與城隔矣。
然煙艇漁榔,可騁遊目者尚在。
淮郡舊志雲:逮永濟河開,兩湖積水難洩,多浸民田。
天啟年間,山陽令孫肇興開洞口以洩之,西湖遂涸為田。
今運河西岸,自西門以北,曆湖嘴至闆閘,皆西湖故迹也。
白果塔淮城東南泾河、蔡家橋一帶,地多墩阜。
相傳未有塔時,大霧三日,霧開塔見,本細末大,形如白果,土人以為仙迹。
屯船塢即山陽聯城内地。
古無聯城,如馬路池、陸家池等處,皆糧艘屯積處。
既築城,乃懸空二水門,以便船桅出入,故号其門曰“天衢”。
今桃花營,皆昔日歌樓舞館。
躍龍池在清江浦常盈倉前。
以明武宗捕魚濡水,故得是名。
招隐亭在西湖嘴運河西岸。
明隆慶間,沔陽陳文燭為淮郡守時,有五嶽山人郭次甫隐焦山,公延之,建庵築亭,為次甫觞詠地。
亭前煙波浩渺,楊柳芙蕖,為一時勝境,後漸就頹敗。
國朝順治年間,山陽張铨部新标複加修葺,與同郡胡從中、程涞諸人,賦詩紀勝。
今又圮廢矣! 愛蓮亭在關署後山子湖心。
四圍皆蓮,亭居其中。
康熙五十三年,前監督黨古禮建。
内供大士像,相傳有僧自雲台負來者。
碧水紅闌,宜晴宜雨,不獨夏日可恣遊賞也。
向為淮關香火院,有湖田二十畝零。
乾隆甲午,河溢老壩,湖盡淤平,亭台俱沒。
餘于丙申年改建為觀音庵,有記。
沙岡鹽城縣治西北。
鹽邑境内無山,唯沙岡一帶,南抵岡門鎮,北距海,延及阜甯,遞起遞伏五六十裡。
石人頭出土高四尺五寸,在鹽城縣北六十裡,離海岸止裡許。
廟灣城詳見《鄉鎮》卷内。
雲梯關阜甯縣北。
有數大套,疊若雲梯,河、湖諸流,皆從此出海。
昔為重鎮,築墩十座,衛指揮領兵防守,旁多屯地。
清河故城在大清河口。
宋鹹淳九年,淮東制置司[使]李庭芝築。
元泰定初,因河決,遷治于河南岸甘羅故城。
至元十五年,因兵亂,複築土城,仍移河北,即今之所謂舊縣也。
明末,再遷于甘羅城,不久複歸故治。
今于乾隆二十六年,遷于清江閘南岸一裡許。
而黃河北岸陶家莊西之舊縣土城,漸就傾廢矣! 泰山墩去河口馬頭鎮二裡許。
土人因墩下有東嶽祠,故名為泰山墩。
從陂澤中突兀一丘,遠望之如浮翠焉。
淮郡以此山為盱、泗來龍至此,局[扃]鎖兩河之口,為郡城龍脈所關。
老子山淮郡東南一百裡。
屬清河縣。
世傳老子煉丹于此。
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許,下臨淮水,四壁如削。
漣水三城安東縣治有大城、東城,二所相連,隻隔一壕。
又有西城,稍遠百餘步。
各有城壕。
俱宋嘉熙四年,知州蕭均所築。
按:《宋史》載:“李璮以漣水三城來歸”。
即此。
金城故縣安東縣治北。
唐時置。
按:《唐書·地理志》“泗州臨淮郡”下注雲:武德四年,始以漣水縣置漣州,并置金城縣。
貞觀元年,州廢,省金城縣。
此當是武德四年所置也。
《九域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