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二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淮關統志卷之十二古迹
寺觀祠墓附
搜奇攬勝,固達人所不廢。
而鮮識寡聞,亦吾侪所深恥。
淮、徐素多名迹,司榷者日守一隅,稽察稅務,何暇遍曆周知而悉數之?今第就見聞所及,擇其有可考據者,撮舉一二,附于關志之末,亦聊以免固陋之诮雲爾。
志《古迹》。
淮陰故城山陽縣治西北五十裡。
《水經注》雲:淮水東流,經淮陰故城,韓信嘗釣于此。
按:秦置九江郡,淮陰縣隸焉。
城宜在彼時所築。
晉永和間,祖逖、劉隗、郗鑒、荀羨輩,皆握重兵屯此,始廢為淮陰鎮。
今考其地,在河口天妃閘東南。
山陽故城在今縣治南。
晉安帝義熙間,即射陽縣之地,置山陽縣,則築城,宜在此時。
考從前建置,先淮陰,次射陽,又次山陽。
淮陰城在今縣治西,射陽城在今縣治東,而故城實在今縣治之南。
射陂《前漢書志》:廣陵王胥子南利侯寶有罪,其相勝之奏奪王射陂草田,以賦貧民。
張晏注曰:射水之陂,在射陽縣。
又《寶應縣志》雲:白水塘在縣治西八十五裡,舊名白水陂,一曰射陂。
按:山陽、寶應,皆古射陽地。
白水塘,即今高堰以東,山、寶二縣運河西岸地。
明《一統志》以射陽湖為射陂,非是。
射水在南,湖與縣皆在其北,故曰射陽。
甘羅城山陽舊志雲:在淮陰縣治北。
今屬清河界,去河口馬頭司裡許。
相傳為秦甘羅築。
雨後常于土中得小錢,其篆文不可識。
或雲寶應有甘羅廟,此或其葬處也。
按:《史記》,甘羅為甘茂之孫,下蔡人,始皇初年為卿。
始皇二十六年,始并天下,置郡縣。
當甘羅用事時,淮陰尚屬楚地,何緣築城?宋徐仲車《登淮陰古城》詩序雲:“以《傳》考之,所謂甘羅城者,非也。
謂之淮陰故城,可也。
”其言必有所據。
以舊說相沿,故仍存之。
韓信城山陽舊志雲:與淮陰故城相近。
《寰宇記》曰:信封侯時築。
按:信由楚王降封淮陰侯,稱病未就國,何由築城?況漢去今數千年,河、淮遷徙,遺址盡湮,又何從實指其所耶? 韓侯釣台舊《關志》載:在滿浦坊,漢時建。
今有石碑一座。
按:《山陽志辨訛》雲《史記·淮陰侯傳》載:“信嘗釣于城下”。
“城下”,乃古淮陰城也,去今淮城五十餘裡,縣廢城圮。
信所遊曆處,如淮陰市、胯下橋及韓母、漂母諸冢,盡湮于水,久無遺迹可考。
今淮城北門外漕河堤壖,有韓侯釣台,乃明萬曆中淮守劉大文追建,是以唐、宋、元人皆無詠釣台詩,至明《潘中丞集》中始見。
可知創造未久,焉得漫指為漢時建耶? 胯下橋去淮陰故城半裡許。
即韓信未遇時,為少年所辱處。
今久湮廢,不可考。
南昌亭在淮陰故縣。
即韓信微時,從亭長寄食處。
元陳孚詩雲:“泊舟公路浦,始見南昌亭。
”其時或尚存,今無可考矣。
千金亭在淮陰故縣西。
韓信微時,常釣于此。
漂母飯信,信貴,報以千金。
後人因築亭于其處。
漂母岸在淮陰故城南。
為母浣布之所。
唐崔國輔有詩。
三亭俱在淮陰故縣。
韓亭在故縣南,枚亭在故縣北,步亭在故縣西。
以韓信、枚臯、步骘得名。
宋晁端彥有詩雲:“韓枚步骘建三亭,為顯當時将相名。
”是也! 枚臯宅在淮陰故縣。
按:《山陽縣志辨僞》雲:城西北三裡湖嘴,俗稱枚臯故裡。
《史記》載,乘在梁娶臯母為小妻,及乘東歸,臯母不肯随,分臯數千錢,留與母居。
年十七,事梁孝王。
及至長安,武帝善之,拜為郎。
即是臯為乘子,未(常)[嘗]至淮陰。
即有故裡,亦屬乘不屬臯。
而乘有故裡,亦當在淮陰,不在今山陽縣。
土人以趙承祐有“家在枚臯舊宅邊”之句,遂以名其裡。
其實詩人寄興之詞,原不必實有所據也。
缽池山丹井在關署西北五裡許。
岡阜盤旋八九裡,形如缽盂。
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煉丹于此,故有丹台、丹井。
相傳台下舊有七井,後隻存道旁一井。
及喬仙去,井水日變三色,其味甘美異常。
今丹台微有殘基,而丹井已渺不可考矣! 袁浦在淮陰故縣西二裡。
郦道元《水經注》雲:淮陰縣城西二裡,有公路浦,昔袁術自九江東奔袁譚,路出茲浦而得名。
非清江浦也。
杜康橋在山陽縣治東北古淮岸。
有劉伶台。
橋與台近,不知始于何時。
劉伶台《山陽縣[志]辨僞》雲:郡東十裡有劉伶台,在古淮堤上,前祠後墓。
而鮮識寡聞,亦吾侪所深恥。
淮、徐素多名迹,司榷者日守一隅,稽察稅務,何暇遍曆周知而悉數之?今第就見聞所及,擇其有可考據者,撮舉一二,附于關志之末,亦聊以免固陋之诮雲爾。
志《古迹》。
淮陰故城山陽縣治西北五十裡。
《水經注》雲:淮水東流,經淮陰故城,韓信嘗釣于此。
按:秦置九江郡,淮陰縣隸焉。
城宜在彼時所築。
晉永和間,祖逖、劉隗、郗鑒、荀羨輩,皆握重兵屯此,始廢為淮陰鎮。
今考其地,在河口天妃閘東南。
山陽故城在今縣治南。
晉安帝義熙間,即射陽縣之地,置山陽縣,則築城,宜在此時。
考從前建置,先淮陰,次射陽,又次山陽。
淮陰城在今縣治西,射陽城在今縣治東,而故城實在今縣治之南。
射陂《前漢書志》:廣陵王胥子南利侯寶有罪,其相勝之奏奪王射陂草田,以賦貧民。
張晏注曰:射水之陂,在射陽縣。
又《寶應縣志》雲:白水塘在縣治西八十五裡,舊名白水陂,一曰射陂。
按:山陽、寶應,皆古射陽地。
白水塘,即今高堰以東,山、寶二縣運河西岸地。
明《一統志》以射陽湖為射陂,非是。
射水在南,湖與縣皆在其北,故曰射陽。
甘羅城山陽舊志雲:在淮陰縣治北。
今屬清河界,去河口馬頭司裡許。
相傳為秦甘羅築。
雨後常于土中得小錢,其篆文不可識。
或雲寶應有甘羅廟,此或其葬處也。
按:《史記》,甘羅為甘茂之孫,下蔡人,始皇初年為卿。
始皇二十六年,始并天下,置郡縣。
當甘羅用事時,淮陰尚屬楚地,何緣築城?宋徐仲車《登淮陰古城》詩序雲:“以《傳》考之,所謂甘羅城者,非也。
謂之淮陰故城,可也。
”其言必有所據。
以舊說相沿,故仍存之。
韓信城山陽舊志雲:與淮陰故城相近。
《寰宇記》曰:信封侯時築。
按:信由楚王降封淮陰侯,稱病未就國,何由築城?況漢去今數千年,河、淮遷徙,遺址盡湮,又何從實指其所耶? 韓侯釣台舊《關志》載:在滿浦坊,漢時建。
今有石碑一座。
按:《山陽志辨訛》雲《史記·淮陰侯傳》載:“信嘗釣于城下”。
“城下”,乃古淮陰城也,去今淮城五十餘裡,縣廢城圮。
信所遊曆處,如淮陰市、胯下橋及韓母、漂母諸冢,盡湮于水,久無遺迹可考。
今淮城北門外漕河堤壖,有韓侯釣台,乃明萬曆中淮守劉大文追建,是以唐、宋、元人皆無詠釣台詩,至明《潘中丞集》中始見。
可知創造未久,焉得漫指為漢時建耶? 胯下橋去淮陰故城半裡許。
即韓信未遇時,為少年所辱處。
今久湮廢,不可考。
南昌亭在淮陰故縣。
即韓信微時,從亭長寄食處。
元陳孚詩雲:“泊舟公路浦,始見南昌亭。
”其時或尚存,今無可考矣。
千金亭在淮陰故縣西。
韓信微時,常釣于此。
漂母飯信,信貴,報以千金。
後人因築亭于其處。
漂母岸在淮陰故城南。
為母浣布之所。
唐崔國輔有詩。
三亭俱在淮陰故縣。
韓亭在故縣南,枚亭在故縣北,步亭在故縣西。
以韓信、枚臯、步骘得名。
宋晁端彥有詩雲:“韓枚步骘建三亭,為顯當時将相名。
”是也! 枚臯宅在淮陰故縣。
按:《山陽縣志辨僞》雲:城西北三裡湖嘴,俗稱枚臯故裡。
《史記》載,乘在梁娶臯母為小妻,及乘東歸,臯母不肯随,分臯數千錢,留與母居。
年十七,事梁孝王。
及至長安,武帝善之,拜為郎。
即是臯為乘子,未(常)[嘗]至淮陰。
即有故裡,亦屬乘不屬臯。
而乘有故裡,亦當在淮陰,不在今山陽縣。
土人以趙承祐有“家在枚臯舊宅邊”之句,遂以名其裡。
其實詩人寄興之詞,原不必實有所據也。
缽池山丹井在關署西北五裡許。
岡阜盤旋八九裡,形如缽盂。
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煉丹于此,故有丹台、丹井。
相傳台下舊有七井,後隻存道旁一井。
及喬仙去,井水日變三色,其味甘美異常。
今丹台微有殘基,而丹井已渺不可考矣! 袁浦在淮陰故縣西二裡。
郦道元《水經注》雲:淮陰縣城西二裡,有公路浦,昔袁術自九江東奔袁譚,路出茲浦而得名。
非清江浦也。
杜康橋在山陽縣治東北古淮岸。
有劉伶台。
橋與台近,不知始于何時。
劉伶台《山陽縣[志]辨僞》雲:郡東十裡有劉伶台,在古淮堤上,前祠後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