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四鄉鎮

關燈
引運河水入寶帶河、下澗河,一路歸蕩。

     下興文閘郡城西門外。

    一名響水閘。

    引運河水入城,一支繞文渠溝,東南達巽關;一支由八字橋入城河,東北達市河。

     永利閘闆閘鎮東三裡烏沙河口。

    洩運河水入鹽河。

     魚變河閘新城北門外。

    視鹽河水之大小為啟閉,俗訛為魚濱河。

     澗河閘聯城東門外。

     龍王廟閘澗河閘稍北。

    引水入市河。

     文華寺通濟閘在山、清交界。

    為護城河發源。

    本以洩運河異漲,嗣緣開則民田被淹,經河督高公斌改挑運口時,于閘外築堤堵閉,民以為便。

    乾隆九年,複建雙孔涵洞,往往并非異漲,遽行開放,淹沒田禾。

    十一年,山陽知縣金秉祚詳準:仍遵原議,非異漲不得遽開。

    永定為例。

     周家橋閘治西南百裡。

    今改作壩,西接長淮,南達高寶,為旱道所必經,故設口稽征走漏焉。

     泾河閘城南五十裡。

    舊于河東設關查禁私鹽,今廢。

    隻由閘引運河水灌溉民田,以時啟閉。

     古淮陰市在淮陰故城,即韓侯微時遇少年處。

    唐劉禹錫有《淮陰行》雲:“簇簇淮陰市,竹樓緣岸上。

    好日起樯竿,鳥飛驚五兩。

    ”今于舊城府署西立“淮陰市”碑,其實非是。

     相家灣市沿禮字壩迤西向湖嘴。

     西湖嘴市即上一鋪設口處。

    商賈輻辏,最為繁盛。

    明邱瓊山詩“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向(一作在)西湖嘴上頭”。

    詩人之言,誇過其實矣。

     楊家廟集去下一鋪口三裡。

    西南有護城河,上接武家墩,下入白馬湖,達寶應。

    又稍北有汊河,抵文華寺閘,直通清江。

    本關下一鋪守口丁役于此稽巡偷漏。

     塔兒頭集城東南五十裡,在泾河北岸。

    凡木植自仙女廟來,及販鹽自東蕩來。

    過湖者,多由此集。

     滿浦坊在郡城西北。

    自湖嘴至窯溝一帶皆是。

     通惠橋在關署前,關樓後。

     太平橋在關署前,關樓北。

     新建觀音庵橋在關署東北數十武。

    舊有愛蓮亭一座,亭前曲闆紅橋,掩映湖光,頗饒佳緻。

    三十九年,老壩漫溢之後,亭橋塌卸,舉目滄桑,惟大士像存焉。

    四十一年,餘任鹽政,而闆閘士民俱欲因仍舊制建廟供佛,永垂不朽。

    獨苦于力有不逮,且司事者必得廉能公正、不辭勞瘁之人,一時正難其選。

    餘因憶及國學生田禮恭人品端方,識見闊大,久為鄉黨所欽,堪膺是任。

    當即薄捐俸廉,以佽工作之不足,并延田生董其事。

    田以庵前有小河一道,來往必需舟渡,複請于餘,開長甬道,跨河為橋。

    不但由街達庵,規模敞達,心目開明,即肩擔負販輩,自闆閘往河北草灣去者,得此亦免繞道之苦。

    前于建庵碑文中未及詳載,今附記于此。

    初,橋南基地不盡屬庵,嗣經契買楊勳等地長三十七丈,又監生周于湯樂捐己地長十三丈。

    用是開通甬道,直抵東街。

     邵公橋出闆閘東街,在新路通源寺西數十武。

    舊來山子湖水由此達刁家嘴,下烏沙河。

    僧人悅賢自乾隆二十七年起,募修新路,通長三百數十丈,盡用磚鋪,并貿石建此橋,甚為完固。

    三十九年,黃河老壩漫溢,路橋皆沉沙底,行人至此,多為悅賢惜之。

     新莊橋在滿浦坊橋東數武。

    舊有“淮關保障”瓦房一間,為行人息肩之地,年久傾圮。

    乾隆三十一年,先大夫捐資重建。

     頭橋新莊橋東。

    跨烏沙河,轉入鹽河。

     步雲橋河北西裡。

    跨鹽河。

     利濟橋步雲橋東。

    亦跨鹽河。

     湛真寺石橋一名程公橋,在湛真寺山門左。

    亦跨鹽河。

    雍正年間,僧人嶽宗造。

     西橋相家灣西。

    舊黃河經此,最為險要。

     閘橋郡城東門外,龍王廟前。

    有碑。

     黃土橋去郡城東三裡,跨澗河上。

    雍正九年,歙人程夢鼐捐資重建,邑廪生吳甯谔有記。

     淮關義渡三處本關口渡船一隻,每月給發工食銀一兩四錢,在經費内動支。

     元天宮渡船一隻,每年酌捐給銀四兩八錢。

     回施庵渡船一隻,每月支給工食銀一兩,大關捐發。

     鹽城縣境 沙溝鎮縣西九十裡。

    由大縱湖入官河,鹽河、塘河來船隻均由此過。

     大岡鎮縣南六十裡,在興、鹽界河之北。

     岡門鎮縣西十八裡,在西鹽河之北。

     新興場縣北十八裡,在北串場河東。

     上岡鎮縣北五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