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四鄉鎮

關燈
在新興場北,範公堤西。

    堤外有閘,名“上岡閘”。

    凡北岡河、北串場河諸水,由此閘達廖家港,入海。

     草堰閘縣北六十裡,在範公堤外。

    凡東塘河、院道河諸水,由此達野潮洋,入海。

    乾隆五年,總理水利諸臣相度形勢,移建于劉團堡。

     石閘縣東門外一裡。

    萬曆四年,浚河建閘。

    後為海潮沖壞,傷及田廬。

    八年,築塞原口,另于石之南别置一閘,以資宣洩,後亦旋廢。

    國朝雍正七年,複議立閘,與上岡、草堰二閘先後建築,以禦鹹潮。

    乾隆六年,重修。

    二十六年,奏明在于該閘東、北二處設立分口。

     天妃閘縣治北門外二裡。

    舊河寬二十七丈,為七邑洩水要口。

    及秋後潮水越口而上,苦不可飲,鹵不可灌,甚則漫溢民田,土不可耕。

    屢議建閘,率以河身甚寬,土壤浮濡而止。

    乾隆三年,始行定議,建立鬥門五、矶心四,闊九尺,雖上流暴雨驟至,不無阻束之嫌,而鹽邑斥鹵之患,庶乎免矣。

     捍海堤縣治東一裡許。

    即範公堤也。

    《宋史·河渠志》載:楚州沿海舊有捍海堰,東距大海,北接鹽城,袤一百四十二裡。

    始自唐黜陟使李承祜所建,遮護民田,屏蔽鹽竈,其功甚大,日久傾圮。

    至天聖改元,範仲淹為泰州西溪鹽官,請于朝,調四萬餘夫修築三旬,工稱永固,因得“範公”之名。

    嗣後,曆代修築。

    實東南海疆一大保障也。

     登瀛橋縣治西門外。

    南通蘇、杭,東通泰州,北由塘河達淮安,西由串場河至阜甯。

    亦屬通津聚貨之處。

     通惠橋縣治北門外天妃廟前。

    一名朝京橋。

    康熙三十三年,知縣武韋臯建。

    乾隆六年,于此建閘,橋遂撤。

     永利橋在上岡鎮。

    舊于此建閘。

    乾隆五年,閘移串場河東,改建為橋。

     永濟橋在草堰口。

    舊亦于此建閘。

    乾隆五年,閘移劉團堡,改建為橋。

     阜甯縣境 廟灣鎮在射陽湖濱。

    明萬曆二十二年,倭寇屢警,官民以無城為患,請于漕撫李戴,照原任巡撫唐順之所畫基址築城,以為守禦。

    五門環設,南門外市廛繁盛,較勝城内。

    該鎮本屬山邑,國朝雍正十年,析山陽、鹽城地為阜甯縣,即以此為治。

     按:廟灣向有稅口,屬清江廠管轄,征收工部梁頭錢糧,是以至今尚名“工部廳”。

    而喻口地方又有委弁稽征商稅,繼亦遷駐廟灣,則屬海防職掌。

    康熙二十四年,部議以海通大洋,出入客舟,宜自内差督察。

    于是,欽差部司征收海稅,駐上海縣,而廟灣則遙隸焉。

    今清江廠久經歸并淮關,而海關之廟灣等口亦已撥歸淮關就近兼管,則廟灣兩處稅口俱隸淮關矣。

    其原委互見于《建置》《關口》諸冊。

     北沙鎮在海關西北四十五裡。

    地近黃河。

    凡該處出産貨物,俱赴海關報納錢糧。

     喻口鎮在縣治西南十二裡。

    舊有委員稽征貨稅,今關口遷于廟灣,而鎮亦替。

     南羊寨北羊寨俱離海關三十裡,在大沙河西,北去抵黃河堤費家窯地方,凡貨船由水路走新溝者多過此。

     闆湖集離海關五十裡。

    西去達周門、羅鋪諸地方,凡貨物由旱路往來安、阜者多過此。

     撒家集離海關四十裡,闆溝三裡。

    集後有潮溝河、桃花灣、丹溝河,直達闆湖集。

     陸家舍即陸家樓,離海關五十裡,在闆溝南三裡許。

    過此有馬兒溝等處,通潮通蕩,直達高、寶、蘇、杭。

     永興集離海關六十裡,朦胧口即設于此。

    東去十五裡有雁來河、魚生河,三十裡有斐家橋、四棵樹、東塘河,各鄉莊所出土産,多由此過。

     新溝集設有稽征分口,離海關正口十五裡。

     闆溝集新溝口分役在此稽查,離本口三十裡。

     仁、義、禮、智、信、野各坊六坊俱在阜甯城内外。

     大步橋在海關稅房之西。

    外通射陽湖,内通護城河。

     新豐橋在海關稅房之東。

    外通射陽湖,内通阜甯城河。

     上渡射陽湖上馬頭。

     下渡射陽湖下馬頭。

     中渡在新豐橋東南。

     西渡在關廳之右。

     朦胧渡對過即周家灣。

     北沙渡過河即佃湖。

     清河縣境 馬頭鎮距大關三十裡,地近淮陰故城。

    鎮前有渡,舟楫如林。

    乾隆九年,拆去雙金閘,改為草壩。

    今天妃口于此分設稅房。

     王家營鎮距大關十五裡,與清江浦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