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四鄉鎮

關燈
淮安文獻叢刻 淮關統志卷之四鄉鎮 閘壩橋梁津渡商稅裡程附 關之設也,必扼要會而據通津。

    而淮關則兼倉、廠,并宿、海,分布甚廣,徑路叢雜,不得不備溯其疆隅也。

    故水道于《川原》志之矣,茲複詳其鄉鎮者,以各屬之津梁、閘壩、市集等處,皆百貨所流通,但惟于近關者載之,不概及也。

    志《鄉鎮》。

     山陽縣境 闆閘鎮淮城西北十二裡。

    即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也。

    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鎮居其中,為南北舟車之要道,故于此設關焉。

    臨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數千家,關署鎮坐于北。

    而東街、南街、前後西街,鋪戶紛纭,人語雜沓。

    賴關務以資生者,幾居其半。

     河北鎮距郡城北十裡,新城西北三裡。

    黃河未徙草灣以前,鎮在大河北岸,故名。

    今去關署隔鹽河一道,即古黃河舊路也。

    明正德十年,開支家河接漣水,建批驗引鹽所于此,後又築城護鹽。

    今城廢,四門尚存,淮北監掣同知駐此。

    鹽官所在,食力之家,合東西二裡,不下數千戶。

    商賈負販,接迹于途,亦屬稅務要地。

     平河橋鎮郡城南四十裡,距下一鋪口二十裡。

    昔橋今廢,而村落市肆兩相映帶,南北貨船帆樯絡繹,實淮關之門戶也。

     汊河鎮郡城西南八十裡。

    古名柘塘,水鄉也。

    蟹稻肥美,居人茂密,有桃源谷口之意。

    從泗州來,有墩阜十餘座,迤逦至鎮。

    二十裡通高良澗、洪澤湖,東十餘裡下白馬湖。

    雖非沖要關津,而由山邑泰安、世美諸鄉西南去運銷貨物不少。

     烏沙河鎮距大關三裡。

    在運河北岸。

    引鹽過壩,土物登舟,事雜言龐。

    本關設有稽查分口。

     車家橋鎮郡城東四十裡。

    古壽河所經,今通澗河,由此達流均溝口。

    薪米屯聚,貨物流通,據山邑東鄉之盛。

     泾口鎮即澗河入蕩之所,在流均溝口稍北。

    稅房設立于此。

     草灣鎮大關東北十裡。

    人煙辏集,柴艘聚屯。

    鹽船從此過壩,淮關設有分口。

     北辰堰一名北神堰。

    即今新城大北門外,古淮河堤也。

    吳王開邗溝,西北至末口入淮,後人于此立堰,名“北辰堰”,以此地本名北辰鎮也。

    古運道皆由此達淮。

    自黃與淮合流,堰外最稱險要。

    及黃、淮遠徙,堰外又成平陸矣。

    今猶名北辰坊。

     高家堰城西南四十裡。

    漢廣陵太守陳登所築,故又号為“陳公塘”。

    當日湖西為淮,本不相通。

    築堰原資灌溉,非以捍水患也。

    自河與淮合,二渎并高,于是淮浸諸湖,彙而為一,洪水直抵堰下,沖蕩激射,危險可虞,加高增厚,屹若長城。

    而明代堰圮,七邑罹災。

    隆慶六年,漕撫王宗沐、知府陳文燭始議修築,成功,郡人丁士美為文以記之。

     高良澗壩郡城西南九十裡。

    由清河澗沙埠橋入淮。

    萬曆二十四年,總漕褚鐵議澗口拆堰為滾水石壩,旋改為閘,洩淮水,東注寶應諸湖。

     永豐壩在草灣對過。

    黃河居南,鹽河居北,東達安東、海州地方。

    引鹽自闆浦場來者,到此過壩,駁至鹽所。

    淮關設有分口,稽征鹽河往來貨稅。

     仁字壩義字壩禮字壩智字壩信字壩五壩皆運河未築之前為湖水而設也。

    仁、義二壩,舊在新城東門外東北,自城南引湖水抵壩口,外即淮河。

    遇清江口淤塞,則運船由此盤壩入淮。

    壩東為纖路,西即城基。

    禮、智、信三壩俱在新城外西北,引湖水抵壩口,外即淮河。

    遇清江淤塞,則官民商船經此盤壩入淮。

    今五壩皆廢,仁、義、智三壩不知其處,惟禮字壩在新城西門外、信字壩在窯溝,猶為可考。

     小壩在西湖嘴下。

    由市河達運河轉貨之處。

     南鎖壩郡城西南一裡許。

    往寶應路,與下一鋪相近。

     上移風閘下移風閘按:淮郡舊志雲:城西北二十裡,永樂十五年建,今廢。

    又《行水金鑒》載:移風閘即闆閘。

    閘西十五裡即清江閘,又五裡即福興閘,又二十裡曰新莊閘。

    此平江伯陳瑄所建四閘也。

    淮關舊志又雲:去城十裡,地名闆閘,舊名上移風閘,又三裡許名下移風閘。

    二閘南北相望。

    是移風本有二閘,與闆閘是一是二,不過相去三裡許。

    乃自正德志以後,悉言闆閘在城西十裡,移風閘在城西二十裡。

    與諸書不合。

    今諸閘皆廢,無從考證,惟備存各說,以俟知者。

     上興文閘楊家廟對河東岸下一鋪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