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三川原

關燈
淮關統志卷之三川原形勝附 沿流習坎,麗乎方輿。

    守關者,無疆宇之責,川原非所計也。

    然原委不明,則東南西北未能會通。

    而凡舟楫之所經曆,貨殖之所由來,其有系于賦稅者,宜輕宜重,将何由稽驗乎?故淮郡素稱澤澥,涓流巨浸,筆不勝紀,而非賈舶所往來者,概從其略。

    志《川原》。

     黃河 河自昆侖蜿蜒而來,萬有餘裡,從高注下,水流峻激。

    故所至崩潰,中土屢蒙其害。

    禹治水至于大伾,即回流北向,溯钜鹿而去,黎陽以東無河患也。

    班固雲:商竭周移。

    蓋自周定王五年而河徙故渎矣。

    至是,九河既湮,而入海之道變遷不一,然猶未聞其南徙也。

    迨漢武有瓠子之歌,魏文有金門之役,而河道漸南。

    《郡志》引邱濬之言,謂黃河入淮始于宋熙甯之朝,亦一證也。

    故黃河北流,則由直沽以入北海;南流則自延津、封邱而下,達徐、邳,亂洸、沂,奔流于清口,與長淮交會。

    而淮水入海故道皆變而為濁流,亦由來久矣。

    自元訖明,東南挽漕,多由海運達京師,黃河無與焉。

    至永樂九年,尚書宋禮浚會通河,築壩遏汶水西南流,至南旺中分,北達衛水,南出濟甯而運道通,遂罷海運,專命平江伯陳瑄大疏江南運河。

    由是糧艘南自儀征、瓜洲二江口入運河,出河口,由黃河入會通河,過臨清,漸達于京。

    而自清口以至邳、宿幾三百裡,為南北咽喉之地。

    闆閘居其南,舟航漕賈實攸賴焉。

    但河舍故道而來彙于淮,二渎相持過郡,溜急波狂,其勢洶湧,最為險要。

    乾隆三十九年,秋水盛漲,即有老壩口之漫溢,闆閘适當其沖,關署、民居,悉遭淹浸。

     雖經旋即堵築,完固如常,而清、黃交會之處,往往清水勢弱,黃水勢勝,清不足以敵黃,每多黃水倒灌之患,齧堤沖閘,在在堪虞。

    其所以上廑宸衷者,已非一日。

    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閱視河工,首見及此。

    特命開挑陶莊引河,俾黃水遠避清口,以除倒灌,誠至計也。

    緣當日施工未得其宜,屢挑屢塞,後遂以為功不易,就置而弗論。

    仰蒙我皇上聖神默運,洞灼機宜,以陶莊引河不開,終無救清口倒灌黃流之善策。

    乃命督臣高晉、河臣薩載,悉心相視,測量得實,複經睿慮周詳,參酌指示,乘時興工,五閱月而河成。

    放流之後,新河順軌循行,直抵周家莊,始會清東下清口,較昔遠五裡。

    其舊河口,則築攔黃壩以禦之。

    複于陶莊積土外添築新堤,以防外灘漫水。

    又于新河頭下唇添壩一道,為重門保障。

    并以河神默佑,迅速功成。

    爰即新口石壩,特建崇祠、禦制碑,勅石垂遠,以昭明贶。

    從此淮、黃兩不相競,永無倒灌之虞。

    而堤岸鞏固,黎庶乂安,将千百世下,鹹享安瀾之福矣。

     外河 一名草灣河,即黃河也。

    黃河以外稱,以運渠在内曰裡河,故以此為“外”,乃就清口以下之河而言也。

    其在清口以上則謂之北河,以其自北而來,且以别洪澤也。

    黃與淮自清口交會,合注而東,經關北,過郡城後,計五十餘裡,裡俗皆稱為外河。

    今陶莊引河已成,黃水至周家莊始與淮會,去清口遠矣。

    其名草灣者何?先年海口橫沙,黃、淮下流勢緩,嘗苦淺涸,每水發則有泛濫之虞。

    萬曆四年,兵備道舒應龍議開此河,止分故道之半。

    其後,草灣南灘水緩沙停,河水盡歸草灣,故又曰草灣河也。

    由是奔流達于安東,越百數十裡,抵雲梯關入海。

    凡魚鹽販脂之屬,由新安、安東來者,皆出于此。

    其若從北河、洪澤而來不入運河者,亦多轉至于此。

    自昔清江未開,嘗于郡城後沿東設仁、義、禮、智諸壩,引烏沙旁渠之水以達壩,而裡、外河相隔僅百十餘丈,凡運漕以及商貨,或達外,或入裡,俱需陸盤而度。

    今諸壩久廢,而清江草灣則猶用盤運焉。

    故外河雖有波濤之險,而賈舶殊絡繹也。

     西河 西河者,亦即黃河也。

    河自徐、泗以來,出于邳州之西,故裡俗皆呼為西河。

    凡伊洛之舟溯黃河而來者,總由于此。

    由是而或達安東,或入運渠,且有不至關口,即于宿遷、桃源以及諸路盤卸者,為道不一,而惟長山為扼其要耳。

     淮水 桐柏縣西胎簪山之陰有泉曰“淮井”,伏流東二十餘丈,泉眼遂多,出水自縣城繞北門而東,有山曰“桐柏”。

    淮水出其南,禹導淮自桐柏即此也。

    其水惟東向,故信陽、新息而下,皆淮之所經。

    至鹿上,則汝水北來注之。

    鹿上者,杜預所謂汝陰原鹿縣也。

    中州伊洛之舟鹹由汝以達淮焉。

    又東至于壽春,則颍水注之。

    又東至于鳳陽,則濠水、沙水注之。

    此皆原于汴梁,遠商巨賈所往來者也。

    其若青、陂、渒、谷諸水,或由北而達,或自南而入,所通不一,而濠梁實居淮水之要。

    四方貿易者,山搖樓橹,畢出于途。

    古所稱江、淮、河、海,天之奧府,其鳳之謂。

    夫由是衆流會合,納于洪澤,潏湟漭沆,廣百數十裡,而出清口以東,會黃入海焉。

    其趨運河以達于關之前者,淮之枝水也。

    若洪澤之東南隅,别有一枝,舊無洪波之險,即所稱周家橋者,據闆閘之上遊,從來為南河賈客所樂趨焉。

    康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