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三川原
關燈
小
中
大
年,築堤壩以防險,而盱澗之奸民,因強淮上之商盤壩陸運,車載騾馱,攘攘不絕,至今費司榷者之隄防甚矣。
洪澤湖 去關南九十裡,俗所稱南湖也。
昔辛谠為賊将李圓所迫,夜逾淮,岸馳三十裡至洪澤,見戍将郭厚本,即其地矣。
宋魏勝運糧至此出閘。
其湖南至濠界,北抵山陽,湎涎百二十裡,一望渺然,東西距八十餘裡。
每值淮水漲溢,洪波奔湃,沖閘決堤,掃蕩莫測。
以故自北而東,則築高家堰,以捍其沖;由東而南,則建高良澗滾水壩、周家閘,以殺其勢,使循歸清口會黃以入海。
而通濟閘則居清口之左,故黃、淮之水皆灌入漕渠,而淮水居多。
其近閘數裡名“濫泥淺”。
時遇淮水稍平即淤,泥濘限舟不能行。
今陶莊引河開成,黃水已不與淮水争道,而淮得暢流出口,則此患自除。
惟是湖中偶遇盲風疾雨,則驚濤拍天,往往覆舟折樯,為商民之害。
且中有神稱“罈相公”者,無所考訂,傳之篙師之口,頗著靈異,商民至此必禱祀之,能為順風。
故占商船者,每以西南風為驗。
蓋西南為淮水之口,風正則淮上之舟一帆而北,否則經旬阻隔,方以不至覆溺為幸。
其艱險若此。
所以周閘未閉時,大概由淮口傍南,循老子山沿堤岸而去,最為民便。
其西更有一水,由泗州曆睢甯、桃源之南而來,為白洋鎮後湖,中多漁舟,所以迎北賈之達鳳者也。
按:淮流至龜山益折而北,又二十餘裡,乃挾七十二溪、五十二湖之水彙洪澤湖,出清口,過山陽,曆雲梯關入海,猶不失禹行之故道。
自康熙初年,因歸仁堤屢決,有開周橋閘者,淮水大洩,而黃遂逆入清口。
又挾睢湖等水,從歸仁決口入洪澤,直抵高堰,沖決翟家壩,流成大澗九條,泗人利積水得洩,揚屬奸民利私販直達,互為掩覆。
因是淮揚歲以災告,而淮關鈔稅亦多越漏之弊矣。
自河臣曆奉聖谕修築高堰,堵塞六壩。
近又開通陶莊引河,使黃水越舊口而東下,讓湖水得以暢流,則上不緻有吞齧堤堰之虞,下并可得刷通運口之利,運道大通,而商賈倍增踴躍矣。
黃、淮雖所曆者遠,所系者大,而在關言關,于稅務不為尤賴欤。
運河 《春秋》:吳将伐齊,于邗江築城穿溝,通江淮。
注雲:東北通射陽,西北至末口入淮。
是淮之通,實始于吳矣。
按:杜預言,由江達淮之糧運道可通,非謂江水入淮也。
末口者,今北辰坊之北,閘出淮城之艮隅者也。
其道或通或塞,變更不一。
魏司馬懿用鄧艾策,通河渠江淮運漕以饷軍,而漕運實由于此,然猶非今之運渠也。
宋轉運使喬維嶽開故沙河,自郡城西北迤逦轉于西南,幾五十裡,直達清河口。
元興因之。
然時因東阿、臨清未開,皆從陸路搬運,頗覺勞費,以故終元之世,河漕僅十之二,而海運居其八也。
明永樂十二年,山左南旺既通,遂罷海運,命平江伯陳瑄專理河漕。
于是,傍故沙舊道開渠置閘,以資蓄洩,闆閘其一也。
時以黃、淮入海平易,水乃西注流出清口。
自海口沙漬,黃、淮泛濫,反灌入渠,溜波沖激,時受其患。
每歲漕艘未有不慮出口之險,而銜尾舣棹,自春徂夏者,闆閘關居其左,凡商賈舟航,必伺漕艘之間,所以來往實艱,非留心催趱,幾緻阻絕。
今黃水已無倒灌之患,淮水自得安流,其險當漸平矣。
中河 東南四百萬漕糧,由江涉淮,入黃河,進董家口北上。
康熙十六年,因河決清河楊家莊,運道阻塞。
總河靳公輔開中河一道,自清河舊縣西仲家莊起,建金門大閘一座,又于攔馬河之西加挑運河二十餘丈,築成兩岸堤工,上接張莊運口并駱馬湖之清水,俾重運糧船既出清口之後,于黃河内止行數裡,即便由仲莊閘入中河。
則此河既洩黃漲,又能使各船避黃河之險溜,行有纖之穩程,于漕艘估舶均有便益。
嗣經總河于成龍、張鵬翮疊次改置。
四十二年,複奉聖祖谕,以仲莊閘緊對清口,有礙行運,令改從楊家莊出進,是不獨糧艘稱便,即商貨由直、東二省過南陽夏鎮而來,與南貨由茲而去者,俱樂通行無滞矣。
清江浦 舊屬山陽,今屬清河。
明平江伯陳瑄開鑿運渠,建堤置閘,以司蓄洩。
兩岸沿堤居民數萬戶,舳舻叢聚,為南北之咽喉。
萬曆十六年,因伏秋水溜,漕舟上閘,難若登天。
于是,沿各閘旁俱開越河一道,置小閘口,水漲則分其勢,水小則堵塞以歸正閘。
其制甚善。
然惟清江浦至今存也。
永濟河 去關署南二十裡,一名新河。
自運河西楊家廟起,上達武家墩。
明萬曆九年,總漕淩雲翼開挑通漕,避清江浦黃河齧堤之虞。
及清江築堤,運艘仍舊由故沙河出清口,而此河并存。
古溝 近月城南二十裡,周家橋往盱眙路。
富陵湖 在清河縣界,洪澤鎮西。
其原出盱眙塘山下,岡阜重疊,溪澗萦纡,凡四十裡。
水自高而下,至劉家渡入于淮。
其中多漁船,舊例每歲委官量船納料,以備縣間魚油翎鳔之稅,額銀止二十七兩。
正德年,知府薛斌金招徕逃亡,改料于裡甲辦納,聽民自采。
今則混一
洪澤湖 去關南九十裡,俗所稱南湖也。
昔辛谠為賊将李圓所迫,夜逾淮,岸馳三十裡至洪澤,見戍将郭厚本,即其地矣。
宋魏勝運糧至此出閘。
其湖南至濠界,北抵山陽,湎涎百二十裡,一望渺然,東西距八十餘裡。
每值淮水漲溢,洪波奔湃,沖閘決堤,掃蕩莫測。
以故自北而東,則築高家堰,以捍其沖;由東而南,則建高良澗滾水壩、周家閘,以殺其勢,使循歸清口會黃以入海。
而通濟閘則居清口之左,故黃、淮之水皆灌入漕渠,而淮水居多。
其近閘數裡名“濫泥淺”。
時遇淮水稍平即淤,泥濘限舟不能行。
今陶莊引河開成,黃水已不與淮水争道,而淮得暢流出口,則此患自除。
惟是湖中偶遇盲風疾雨,則驚濤拍天,往往覆舟折樯,為商民之害。
且中有神稱“罈相公”者,無所考訂,傳之篙師之口,頗著靈異,商民至此必禱祀之,能為順風。
故占商船者,每以西南風為驗。
蓋西南為淮水之口,風正則淮上之舟一帆而北,否則經旬阻隔,方以不至覆溺為幸。
其艱險若此。
所以周閘未閉時,大概由淮口傍南,循老子山沿堤岸而去,最為民便。
其西更有一水,由泗州曆睢甯、桃源之南而來,為白洋鎮後湖,中多漁舟,所以迎北賈之達鳳者也。
按:淮流至龜山益折而北,又二十餘裡,乃挾七十二溪、五十二湖之水彙洪澤湖,出清口,過山陽,曆雲梯關入海,猶不失禹行之故道。
自康熙初年,因歸仁堤屢決,有開周橋閘者,淮水大洩,而黃遂逆入清口。
又挾睢湖等水,從歸仁決口入洪澤,直抵高堰,沖決翟家壩,流成大澗九條,泗人利積水得洩,揚屬奸民利私販直達,互為掩覆。
因是淮揚歲以災告,而淮關鈔稅亦多越漏之弊矣。
自河臣曆奉聖谕修築高堰,堵塞六壩。
近又開通陶莊引河,使黃水越舊口而東下,讓湖水得以暢流,則上不緻有吞齧堤堰之虞,下并可得刷通運口之利,運道大通,而商賈倍增踴躍矣。
黃、淮雖所曆者遠,所系者大,而在關言關,于稅務不為尤賴欤。
運河 《春秋》:吳将伐齊,于邗江築城穿溝,通江淮。
注雲:東北通射陽,西北至末口入淮。
是淮之通,實始于吳矣。
按:杜預言,由江達淮之糧運道可通,非謂江水入淮也。
末口者,今北辰坊之北,閘出淮城之艮隅者也。
其道或通或塞,變更不一。
魏司馬懿用鄧艾策,通河渠江淮運漕以饷軍,而漕運實由于此,然猶非今之運渠也。
宋轉運使喬維嶽開故沙河,自郡城西北迤逦轉于西南,幾五十裡,直達清河口。
元興因之。
然時因東阿、臨清未開,皆從陸路搬運,頗覺勞費,以故終元之世,河漕僅十之二,而海運居其八也。
明永樂十二年,山左南旺既通,遂罷海運,命平江伯陳瑄專理河漕。
于是,傍故沙舊道開渠置閘,以資蓄洩,闆閘其一也。
時以黃、淮入海平易,水乃西注流出清口。
自海口沙漬,黃、淮泛濫,反灌入渠,溜波沖激,時受其患。
每歲漕艘未有不慮出口之險,而銜尾舣棹,自春徂夏者,闆閘關居其左,凡商賈舟航,必伺漕艘之間,所以來往實艱,非留心催趱,幾緻阻絕。
今黃水已無倒灌之患,淮水自得安流,其險當漸平矣。
中河 東南四百萬漕糧,由江涉淮,入黃河,進董家口北上。
康熙十六年,因河決清河楊家莊,運道阻塞。
總河靳公輔開中河一道,自清河舊縣西仲家莊起,建金門大閘一座,又于攔馬河之西加挑運河二十餘丈,築成兩岸堤工,上接張莊運口并駱馬湖之清水,俾重運糧船既出清口之後,于黃河内止行數裡,即便由仲莊閘入中河。
則此河既洩黃漲,又能使各船避黃河之險溜,行有纖之穩程,于漕艘估舶均有便益。
嗣經總河于成龍、張鵬翮疊次改置。
四十二年,複奉聖祖谕,以仲莊閘緊對清口,有礙行運,令改從楊家莊出進,是不獨糧艘稱便,即商貨由直、東二省過南陽夏鎮而來,與南貨由茲而去者,俱樂通行無滞矣。
清江浦 舊屬山陽,今屬清河。
明平江伯陳瑄開鑿運渠,建堤置閘,以司蓄洩。
兩岸沿堤居民數萬戶,舳舻叢聚,為南北之咽喉。
萬曆十六年,因伏秋水溜,漕舟上閘,難若登天。
于是,沿各閘旁俱開越河一道,置小閘口,水漲則分其勢,水小則堵塞以歸正閘。
其制甚善。
然惟清江浦至今存也。
永濟河 去關署南二十裡,一名新河。
自運河西楊家廟起,上達武家墩。
明萬曆九年,總漕淩雲翼開挑通漕,避清江浦黃河齧堤之虞。
及清江築堤,運艘仍舊由故沙河出清口,而此河并存。
古溝 近月城南二十裡,周家橋往盱眙路。
富陵湖 在清河縣界,洪澤鎮西。
其原出盱眙塘山下,岡阜重疊,溪澗萦纡,凡四十裡。
水自高而下,至劉家渡入于淮。
其中多漁船,舊例每歲委官量船納料,以備縣間魚油翎鳔之稅,額銀止二十七兩。
正德年,知府薛斌金招徕逃亡,改料于裡甲辦納,聽民自采。
今則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