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三川原

關燈
于洪澤湖而莫辨矣。

     大小清河 二河在清河縣界,即泗水之末流。

    源出泰安州,經徐、邳至縣西北三汊口分流。

    一由舊治東北入淮,為大清河,今久淤塞;一由治東南入淮,為小清河,即向來黃、淮合流處也。

    乾隆四十一年,陶莊引河挑成,将舊河口築攔黃壩,堵禦黃水,至周家莊始與淮水合流,不入小清河矣。

     白洋河 自西河以下過宿遷四十裡,即稱白洋,約百二十裡達桃源界。

    上通虹縣汴河,下達黃河。

    巨津彌漫,望之如洋,為舟航要路。

    鄒緝所謂“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上多估客”是也。

     駱馬湖 明初,海運勞費,用高老人白英策,築戴村壩,遏汶上之北入坎者,截洸築堤,遏汶上之南注洸者,始以全汶注南旺,六分北流出張秋,四分南流出天井。

    築分水龍王廟,置南北閘三十有八,以時啟閉,而河漕自此可以一葦北向矣。

    嗣以河決沽沛,橫波截流,乃議開新河,起南陽鎮,百四十餘裡至留城口,至今賴之。

    其功成于尚書朱衡,故李攀龍、王世貞俱作詩以頌之也。

    于是,南開泇河,以接新河。

    天啟初,以王家集、磨盤莊等處溜水阻運,漕儲道朱國盛又議于董家溝、陳窯溝二口入駱馬湖,抵泇河而上,更名為通濟新河。

    然湖水寬曠,時有風浪之虞,且淺深不一,深者莫測其源,淺者水不盈尺。

    故康熙年間,又開皂河以通漕運,其餘舟楫,間亦出此,亦一方之利澤也。

     皂河 去宿遷縣西北四十裡。

    源本縣港頭社,下流入泗水。

    以土色黑,故名。

    自康熙十九年,總河靳公挑浚茲河,接泇河口達黃河,以通北運。

    至今商民頌坦途焉。

     中漣河東漣河西漣河 中漣在安東縣治北三裡。

    北通官河,南通市河。

    下流三裡為東漣,上流三十裡為西漣。

    自西北大湖來,東南入淮。

     官河 在安東縣治北三十裡。

    源自西漣河來,南通中漣,東流散入遏蠻諸湖入淮,北通海州諸鹽場。

    萬曆四十五年,淮商醵金挑浚,大利行舟。

     碩項湖 一名大湖,安東縣治西北一百二十裡。

    西通沭陽縣桑墟湖,東南各有小河通于淮,袤四十裡,廣八十裡。

    東北屬海州,西北屬沭陽,南屬安東,各得三分之一。

    世傳系古城池,秦時童謠雲:“城門有血當陷沒”。

    有姆憂懼之甚,每旦往窺門者,知其故,乃以血塗門。

    姆見之即走,須臾大水,城果陷。

    姆走至伊萊山,得免。

    高齊時,湖常涸,西南隅有城址見,繞城多古井。

    昔通商賈,連高家溝、新安鎮,民得專其漁利。

     顔家河 在草灣下流,安東縣治南。

    先年海口橫沙,黃、淮下流勢緩,常苦淺涸,水發則有泛濫之虞。

    萬曆年間,開草灣河,分殺黃流入顔家河,至今水勢溜急。

    凡新安、安東魚鹽食貨諸商,由佃湖而來,或南河、北河來者,皆于此經過。

     佃湖 自安東官河、支家河、五港河各口,泥沙淤滞,難以行鹽,商民乃于佃莊地方新開是河,上抵新壩及海口鹽場諸河,以接海潮,下流抵安東顔家河。

    每至夏秋,鹽船絡繹于其間。

     馬邏港 在山陽縣東北九十裡。

    宋理宗紹定三年,李全作亂,開馬邏港,引淮船入射陽湖。

    元至正二十六年,徐達、常遇春攻淮安,遣康茂才搗馬邏港,克其水寨。

    即此。

    今黃、淮合流經此,乃成大河,通淮北鹽運。

     羅柳河 郡城外滿浦諸坊,自漕撫王公宗沐築堤成,各坊潴水不能出,民居作苦。

    知府邵元哲買湖嘴更樓外廛宅一段,穿渠引入護城河,轉入澗河。

    凡山子湖積潦皆由此出。

    後因黃、淮河漫,諸湖大浸,因築三城壩以拒之。

    今欲湖水再入此河,雖百計無益也。

     烏沙河 舊名故沙河。

    宋轉運使喬維嶽開此,直達清口,歲久淤積。

    今大關之東三裡小河,尚存其名。

    南建一閘,名永利閘,引運河水入鹽河運鹽。

    此處多有淮北土産之物過壩。

     鹽河 即黃河故道也。

    明弘治後,河、淮交會,下清江浦,沖相家灣西橋,繞過新城北門外,經仁、義、禮、智、信五壩,有齧堤薄城之患。

    萬曆四年,兵備副使舒應龍建議,由草灣開河以殺其勢。

    于是,故道悉淤,三城恃以無恐。

    後河灘變為鹽廠,尚有河形如溝。

    自缽池山後抵新城北門外東壩止,土人呼為鹽河。

    上接烏沙河,下達魚變河。

    凡鹽自外河至草灣盤壩,總由鹽河運至淮北鹽廠,盤驗畢,北鹽則仍出草灣,否則由烏沙河盤壩從裡河南去。

     澗河 在郡城東門外,即古菊花溝也。

    明漕撫王公宗沐環城築長堤數十裡,以捍黃流。

    而三城内澇水不可洩,乃浚此河。

    長三十裡,起運河東岸興文閘,至流均溝,達射陽湖、廟子灣入海。

    乃食貨大通之區也。

     泾河 治南五十裡。

    分運河之水,通塔兒頭金吾莊趨射陽湖東北入海。

    殺運漲,溉田畝,為利甚大。

    河見于《宋志》,為淮安軍泗州五河口之一派。

    閘置于明景泰初年,運鹽城漕糧入倉。

    厥後倉廢閘存,時開時塞。

    康熙初年,同知王仝春改建一閘,其工極堅。

    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