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三川原
關燈
小
中
大
年,又經總河張鵬翮奉旨挑浚。
河成,閘亦另建。
乾隆五年,複浚自閘口至南窯。
南窯下分挑支河二道,一由安豐下蕩,一由太倉下蕩。
凡貨物從下河來轉,由此下卸。
流均溝 水由郡城南門外興文閘下澗河,東南流入馬家蕩,為澗河尾闾。
凡下河州、縣米薪百貨于此入郡,為要道。
射陽湖 湖居淮郡東南七十裡,為山陽、鹽城、寶應三邑之分界。
闊約三十裡,周回三百裡,湖水潆洄之。
初不堙不潰,百利可興。
迨明嘉、隆以後,黃、淮交漲,潰高寶堤防,并注于湖,浸淫漫溢,淹害州、縣,曆有年所。
本朝聖祖南幸,閱視河工,心憫七邑災黎,饬令大臣挑浚下河,疏通積水。
由是導蝦鬚溝,引湖水由廟灣、新豐市一帶入海,至今通焉。
向者海禁未開,民間舟楫僅抵廟灣。
自康熙甲子開禁之後,凡北地商民由山左航海而來,多由此入口,南達高、寶,以至江焉。
馬家蕩 在府治東南山、寶、鹽三邑分界,即射陽湖之一隅。
惟下遊處多淤墊,屢次請開者,俱稱射陽湖。
遂以入海之河為射陽湖,而湖身之猶存者,為馬家蕩雲。
新洋港 鹽城縣北門外三裡。
出天妃口,達海洋。
大海小海 大海在鹽城縣治東。
自海浦東北出洋五十五裡,古漕運自此出口,上達直沽。
小海在縣治西。
兩灘蒲葦,中流行舟。
源出通、泰,夏沉冬落。
西北入東塘河,達射陽湖,入海。
南串場河 鹽城縣東南二裡。
其水自泰州來,入鹽境,由石石達閘下新洋港,出海。
北串場河 鹽城縣西北三裡。
其水由汊河分支,經新興場上岡鎮,複繞範公堤,東北流七十裡至阜甯,入射陽湖,出海。
廟子灣 灣近海,上傍射陽湖之三灣,為淮郡極險門戶。
自康熙年間,洋船由此入口,樓橹鱗集,商貨阜通。
去鹽城、海州、寶應皆百八十裡。
明季海寇入警,築城禦之,計四裡,高二十餘尺,五門環設。
今為阜甯縣治。
山子湖 闆閘關署之後,舊有邱家湖。
因缽池山積水不洩,遂成山子湖。
亦名邱、山二湖。
其初不過數畝,自運河既開,黃、淮夾流于外,左右捍河之堤皆高丈餘,夏秋積潦無所歸宿,因而民間畦壟皆淹沒成湖。
冬春而水不泛濫,波紋清淺,蕩漾溪煙,兼之北岸有精藍、村舍,曆落數裡,時一寓目,其間頗饒野趣。
□□近居民數百家,惟恃緯蕭卷箔,以捕魚為業。
倘遇兼旬霪雨,即不必黃、淮潰決,而一望渺然,鮮有不在水中者。
往年,百姓曾具呈當事,于郡西三城壩中穿一涵洞,名曰“伏龍”,随時啟閉,以通潴水。
奈年久淤塞不通,不但民舍被淹,即關署亦遭浸汕。
康熙二十五年,前監督杜公曾廣募夫役,疏開烏沙河刁家嘴,瀉去積潦,一時居者稍甯,行者得路。
嗣于乾隆十四、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七、二十八年間,因雨水淋漓,一時不能外出。
曆任監督又據闆閘居民呈請宣洩,移咨河院,轉饬山陽令,看明情形,在于本處東街文昌閣後,設立水志。
俟水與志平,則仍從刁家嘴開放,由鹽河達魚濱河,下射陽湖。
至今稱便。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黃河老壩漫溢,闆閘被淹。
及水退,平地積沙八九尺,湖亦淤平,僅存一線。
又苦無從宣洩,餘于題建關署之後,亦将次第籌之。
會遷鹾任,志願未酬。
茲因奉命複來,适有本鎮士民呈請挑河洩水,因捐養廉銀兩,命役鸠工。
上自百子堂起,下抵劉家窯止,旁及支流曲港,使之彙歸一河,于尾闾處建一石洞,與鹽河相通,水大則開洞出水。
由是三街前後民舍田疇,庶無沮洳之患欤。
以上各川,俱本舊志所載。
其中惟邳州直河久成陸地,安東支家河亦已淤平。
邗溝載見于運河,雙溝每涸于旱歲。
淮有三洲,莫知其處,略而不書,良有以也。
若中河為運漕要道,而長山口、宿遷關隸焉。
流均溝、馬家蕩、新洋港、串場諸河,襟帶東南,實為鹽阜各邑稽商之門戶,不可不載。
故又擇其要者增入之。
形勝附 淮郡東瀕大海,西接長淮。
射湖帶其南,黃河環其北。
水陸交通,舟車輻辏,固徐兖之門戶、吳越之屏藩也。
其脈受乾元之氣,沙堤綿亘,袤長百有餘裡。
至闆閘,則缽池山橫衍于後。
雖無層巒疊嶂可寄遊觀,而岡阜巑岏,亦征聳秀。
山旁有湖,清流嫩碧,繞署而行,時而翠蓋紅衣,荷香拂面,時而雨絲風片,漁艇沖波。
憑欄一望,雅足怡情。
惜經河溢淤填,僅存一線矣。
然而三城粉堞,樓閣嵯峨,則雄峙于東;甘羅城、公路浦,阛阓鱗甍,則映帶于右。
遠則洪波萬頃,水光接天;近則運道纡回,俯臨前岸。
洋洋乎洵三洲之福地也。
若乃舳舻亹亹,行旅熙熙,水陸并進,實為南北咽喉。
故春夏漕艘過淮之期,雖百裡外,皆樯桅林立,人語紛嚨。
如值風正帆懸,則又編篷葉葉,霧障雲飛。
可不謂極江河之勝概,盡舟楫之奇觀乎? 淮關八景 韓侯釣台缽池丹井袁浦千帆山湖漁艇 漂母遺蹤新街夜月景會禅燈花巷曉市
河成,閘亦另建。
乾隆五年,複浚自閘口至南窯。
南窯下分挑支河二道,一由安豐下蕩,一由太倉下蕩。
凡貨物從下河來轉,由此下卸。
流均溝 水由郡城南門外興文閘下澗河,東南流入馬家蕩,為澗河尾闾。
凡下河州、縣米薪百貨于此入郡,為要道。
射陽湖 湖居淮郡東南七十裡,為山陽、鹽城、寶應三邑之分界。
闊約三十裡,周回三百裡,湖水潆洄之。
初不堙不潰,百利可興。
迨明嘉、隆以後,黃、淮交漲,潰高寶堤防,并注于湖,浸淫漫溢,淹害州、縣,曆有年所。
本朝聖祖南幸,閱視河工,心憫七邑災黎,饬令大臣挑浚下河,疏通積水。
由是導蝦鬚溝,引湖水由廟灣、新豐市一帶入海,至今通焉。
向者海禁未開,民間舟楫僅抵廟灣。
自康熙甲子開禁之後,凡北地商民由山左航海而來,多由此入口,南達高、寶,以至江焉。
馬家蕩 在府治東南山、寶、鹽三邑分界,即射陽湖之一隅。
惟下遊處多淤墊,屢次請開者,俱稱射陽湖。
遂以入海之河為射陽湖,而湖身之猶存者,為馬家蕩雲。
新洋港 鹽城縣北門外三裡。
出天妃口,達海洋。
大海小海 大海在鹽城縣治東。
自海浦東北出洋五十五裡,古漕運自此出口,上達直沽。
小海在縣治西。
兩灘蒲葦,中流行舟。
源出通、泰,夏沉冬落。
西北入東塘河,達射陽湖,入海。
南串場河 鹽城縣東南二裡。
其水自泰州來,入鹽境,由石石達閘下新洋港,出海。
北串場河 鹽城縣西北三裡。
其水由汊河分支,經新興場上岡鎮,複繞範公堤,東北流七十裡至阜甯,入射陽湖,出海。
廟子灣 灣近海,上傍射陽湖之三灣,為淮郡極險門戶。
自康熙年間,洋船由此入口,樓橹鱗集,商貨阜通。
去鹽城、海州、寶應皆百八十裡。
明季海寇入警,築城禦之,計四裡,高二十餘尺,五門環設。
今為阜甯縣治。
山子湖 闆閘關署之後,舊有邱家湖。
因缽池山積水不洩,遂成山子湖。
亦名邱、山二湖。
其初不過數畝,自運河既開,黃、淮夾流于外,左右捍河之堤皆高丈餘,夏秋積潦無所歸宿,因而民間畦壟皆淹沒成湖。
冬春而水不泛濫,波紋清淺,蕩漾溪煙,兼之北岸有精藍、村舍,曆落數裡,時一寓目,其間頗饒野趣。
□□近居民數百家,惟恃緯蕭卷箔,以捕魚為業。
倘遇兼旬霪雨,即不必黃、淮潰決,而一望渺然,鮮有不在水中者。
往年,百姓曾具呈當事,于郡西三城壩中穿一涵洞,名曰“伏龍”,随時啟閉,以通潴水。
奈年久淤塞不通,不但民舍被淹,即關署亦遭浸汕。
康熙二十五年,前監督杜公曾廣募夫役,疏開烏沙河刁家嘴,瀉去積潦,一時居者稍甯,行者得路。
嗣于乾隆十四、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七、二十八年間,因雨水淋漓,一時不能外出。
曆任監督又據闆閘居民呈請宣洩,移咨河院,轉饬山陽令,看明情形,在于本處東街文昌閣後,設立水志。
俟水與志平,則仍從刁家嘴開放,由鹽河達魚濱河,下射陽湖。
至今稱便。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黃河老壩漫溢,闆閘被淹。
及水退,平地積沙八九尺,湖亦淤平,僅存一線。
又苦無從宣洩,餘于題建關署之後,亦将次第籌之。
會遷鹾任,志願未酬。
茲因奉命複來,适有本鎮士民呈請挑河洩水,因捐養廉銀兩,命役鸠工。
上自百子堂起,下抵劉家窯止,旁及支流曲港,使之彙歸一河,于尾闾處建一石洞,與鹽河相通,水大則開洞出水。
由是三街前後民舍田疇,庶無沮洳之患欤。
以上各川,俱本舊志所載。
其中惟邳州直河久成陸地,安東支家河亦已淤平。
邗溝載見于運河,雙溝每涸于旱歲。
淮有三洲,莫知其處,略而不書,良有以也。
若中河為運漕要道,而長山口、宿遷關隸焉。
流均溝、馬家蕩、新洋港、串場諸河,襟帶東南,實為鹽阜各邑稽商之門戶,不可不載。
故又擇其要者增入之。
形勝附 淮郡東瀕大海,西接長淮。
射湖帶其南,黃河環其北。
水陸交通,舟車輻辏,固徐兖之門戶、吳越之屏藩也。
其脈受乾元之氣,沙堤綿亘,袤長百有餘裡。
至闆閘,則缽池山橫衍于後。
雖無層巒疊嶂可寄遊觀,而岡阜巑岏,亦征聳秀。
山旁有湖,清流嫩碧,繞署而行,時而翠蓋紅衣,荷香拂面,時而雨絲風片,漁艇沖波。
憑欄一望,雅足怡情。
惜經河溢淤填,僅存一線矣。
然而三城粉堞,樓閣嵯峨,則雄峙于東;甘羅城、公路浦,阛阓鱗甍,則映帶于右。
遠則洪波萬頃,水光接天;近則運道纡回,俯臨前岸。
洋洋乎洵三洲之福地也。
若乃舳舻亹亹,行旅熙熙,水陸并進,實為南北咽喉。
故春夏漕艘過淮之期,雖百裡外,皆樯桅林立,人語紛嚨。
如值風正帆懸,則又編篷葉葉,霧障雲飛。
可不謂極江河之勝概,盡舟楫之奇觀乎? 淮關八景 韓侯釣台缽池丹井袁浦千帆山湖漁艇 漂母遺蹤新街夜月景會禅燈花巷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