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志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道光六年閩、粵互鬥,黃鬥奶乘機率生番亂中港。
獻廷領鄉勇守禦有功,總督孫爾準奏準賞加副貢生。
時為台灣道孔所見重,贈以扁額曰「一鄉善士」。
甲午科舉人于鄉;後大挑二等,不願就職。
晚居尖山莊,猶博覽群書,手不釋卷。
子翰,中庚子科舉人。
李緯烈,監生;嘉應州長樂縣人。
自幼,能得親心。
随父渡台,始居彰屬,以勤起家。
值林爽文亂,徙住貓裡;後居銅鑼灣澗窩莊,素喜周急。
道光六年漳、泉互鬥,以粥赈難民;因而就食日多,舍無隙地,一時賴以活者數百人。
行年七十三,預知壽盡;至期,正其衣冠端坐,以「孝友」囑子孫,言畢瞑目而逝。
所舉男女,皆壽。
迄今孫枝昌熾為苗地冠,人皆以為德惠所緻雲。
李朝勳,字建初;緯烈子。
性孝友,父母兄弟無間言;繼母詹氏,養葬盡禮,稱聲載道。
處世善善、惡惡,急公向義;為鄉裡排難解紛,抑強扶弱。
鹹豐四年,募義民随軍剿匪,擒獲張必達;台灣鎮邵奏給八品頂戴,舉為義首。
自是地方有事,率鄉勇保衛,不吝赀财。
生平好讀書,尤精醫術。
晚築家塾,設學田,延師訓子孫;歲冬,命考家課,别優劣,賞赉差。
卒年八十七;親見五代同堂及孫鐘萼進泮。
光緒十五年,總督卞寶第奏準旌表。
其四子逢新,亦崇師尚義;蓋繼繩其未艾也。
杜國成,字士誨。
監生。
後壟人。
性寬厚,好義急公。
鹹豐四年閩、粵分類,協同官軍前往粵莊勸和,保全甚多。
同治元年戴逆猖獗,賊黨王帷等煽擾壟境;親率族丁、鄉勇,首先鳴鑼擊逐。
賊黨逃散,地方得安;因獲優獎五品軍功。
謝謙,字撝山。
附生。
苗栗街人。
性正直。
好讀書,口不絕吟,博學多能。
事親有孝名;每月朔望,必整衣冠禮拜天地、神隻,為乃親祈年。
謝廷桢,字翰臣,苗栗街人。
性高潔,擇交遊。
授徒,善誘不倦;時常以「先器識、後文藝」之言為訓。
故今出其門者,多正士焉。
吳子光,号芸閣。
居樟樹林莊之雙峰山;原籍嘉應州。
壯年來台,文名大噪。
長于詩,尤長骈體,有天風海濤之觀;隸書,直追漢、唐人。
同治甲子科,舉于鄉。
中丞徐宗幹屢贻書使北上,而生平恬淡,不營仕宦,故不果。
端溪陳培桂官淡水廳,悉其學行,延修「廳志」。
所着有前、後「一肚皮集」,屢萬言。
沒後,其門人舉人呂赓年兄弟刻其前集;後集待梓。
今得其書者寶貴焉。
謝佳揚,宿儒;尖山莊人。
性中正和平。
幼失估;稍長,事母能孝。
兄早逝,視侄猶子。
生平喜讀書,不營家計。
授徒裡中,孜孜不倦;嘗言:『日對聖賢,倘誤人子弟,其過莫大』!每歲冬,必倡籌經費,以課鄉鄰子弟;而文風蔚起。
間遇鄉人争較,則力為排解,不計恩怨。
子錫光,于光緒乙酉科舉于鄉。
陳萬青,字選初。
廪生。
銅鑼灣人。
父兄本田舍出身,能曲體親心,兼默化其兄;人皆服其有門内行。
讀書博聞強記,文章長于理法,詩賦主于清新;吳子光以衣缽期之。
嘗箋注宋湘「紅杏山房詩」,惜未竣而卒;今伊子猶存其稿。
湯樹梅,字雪香。
恩貢生。
貓裡維祥莊人。
自幼喜讀書;因家農,嘗變業為牧牛郎,而其手猶不釋卷,大有挂角之風焉。
見之者,每驚異之,而告其家。
于是,其父亦聽其就有道者而師焉。
不數年,而文名藉藉;未始非有志竟成之一砺也。
謝鳳華,字釆梧。
監生。
籍嘉應州。
乾隆年間,偕其弟鳳藩來台;居貓裡,墾辟田園,家财頗厚。
其時貓裡草昧初開,街市、廟宇、道路、橋梁一一待舉;鳳華兄弟悉心籌畫,不惜赀财而整頓之。
此地閩、粵雜處,氣類不相投,每緻争長競短;鳳華兄弟時為排解,事無論钜細、人無論親疏,皆秉公調處。
如彼此有不聽勸者,則以一己之金墊之;每竭囊内之赀财,以息他人之是非。
當此之時,鮮不殷殷樂道;以為今之人幾無有釀禍端、興訟累者,實鳳華兄弟之力居多焉。
流寓 羅葆元,字善初;籍嘉應。
同治壬戌科舉人。
博淹經史,大擅文名,而且工于書法。
在内地,曆掌教龍川各書院;教澤所敷,無不文風丕振。
甲戌會試後,自京師來台,居貓裡。
人慕其學,敦請設帳,循循善誘;遊其門者,多獲隽焉。
庚辰科
獻廷領鄉勇守禦有功,總督孫爾準奏準賞加副貢生。
時為台灣道孔所見重,贈以扁額曰「一鄉善士」。
甲午科舉人于鄉;後大挑二等,不願就職。
晚居尖山莊,猶博覽群書,手不釋卷。
子翰,中庚子科舉人。
李緯烈,監生;嘉應州長樂縣人。
自幼,能得親心。
随父渡台,始居彰屬,以勤起家。
值林爽文亂,徙住貓裡;後居銅鑼灣澗窩莊,素喜周急。
道光六年漳、泉互鬥,以粥赈難民;因而就食日多,舍無隙地,一時賴以活者數百人。
行年七十三,預知壽盡;至期,正其衣冠端坐,以「孝友」囑子孫,言畢瞑目而逝。
所舉男女,皆壽。
迄今孫枝昌熾為苗地冠,人皆以為德惠所緻雲。
李朝勳,字建初;緯烈子。
性孝友,父母兄弟無間言;繼母詹氏,養葬盡禮,稱聲載道。
處世善善、惡惡,急公向義;為鄉裡排難解紛,抑強扶弱。
鹹豐四年,募義民随軍剿匪,擒獲張必達;台灣鎮邵奏給八品頂戴,舉為義首。
自是地方有事,率鄉勇保衛,不吝赀财。
生平好讀書,尤精醫術。
晚築家塾,設學田,延師訓子孫;歲冬,命考家課,别優劣,賞赉差。
卒年八十七;親見五代同堂及孫鐘萼進泮。
光緒十五年,總督卞寶第奏準旌表。
其四子逢新,亦崇師尚義;蓋繼繩其未艾也。
杜國成,字士誨。
監生。
後壟人。
性寬厚,好義急公。
鹹豐四年閩、粵分類,協同官軍前往粵莊勸和,保全甚多。
同治元年戴逆猖獗,賊黨王帷等煽擾壟境;親率族丁、鄉勇,首先鳴鑼擊逐。
賊黨逃散,地方得安;因獲優獎五品軍功。
謝謙,字撝山。
附生。
苗栗街人。
性正直。
好讀書,口不絕吟,博學多能。
事親有孝名;每月朔望,必整衣冠禮拜天地、神隻,為乃親祈年。
謝廷桢,字翰臣,苗栗街人。
性高潔,擇交遊。
授徒,善誘不倦;時常以「先器識、後文藝」之言為訓。
故今出其門者,多正士焉。
吳子光,号芸閣。
居樟樹林莊之雙峰山;原籍嘉應州。
壯年來台,文名大噪。
長于詩,尤長骈體,有天風海濤之觀;隸書,直追漢、唐人。
同治甲子科,舉于鄉。
中丞徐宗幹屢贻書使北上,而生平恬淡,不營仕宦,故不果。
端溪陳培桂官淡水廳,悉其學行,延修「廳志」。
所着有前、後「一肚皮集」,屢萬言。
沒後,其門人舉人呂赓年兄弟刻其前集;後集待梓。
今得其書者寶貴焉。
謝佳揚,宿儒;尖山莊人。
性中正和平。
幼失估;稍長,事母能孝。
兄早逝,視侄猶子。
生平喜讀書,不營家計。
授徒裡中,孜孜不倦;嘗言:『日對聖賢,倘誤人子弟,其過莫大』!每歲冬,必倡籌經費,以課鄉鄰子弟;而文風蔚起。
間遇鄉人争較,則力為排解,不計恩怨。
子錫光,于光緒乙酉科舉于鄉。
陳萬青,字選初。
廪生。
銅鑼灣人。
父兄本田舍出身,能曲體親心,兼默化其兄;人皆服其有門内行。
讀書博聞強記,文章長于理法,詩賦主于清新;吳子光以衣缽期之。
嘗箋注宋湘「紅杏山房詩」,惜未竣而卒;今伊子猶存其稿。
湯樹梅,字雪香。
恩貢生。
貓裡維祥莊人。
自幼喜讀書;因家農,嘗變業為牧牛郎,而其手猶不釋卷,大有挂角之風焉。
見之者,每驚異之,而告其家。
于是,其父亦聽其就有道者而師焉。
不數年,而文名藉藉;未始非有志竟成之一砺也。
謝鳳華,字釆梧。
監生。
籍嘉應州。
乾隆年間,偕其弟鳳藩來台;居貓裡,墾辟田園,家财頗厚。
其時貓裡草昧初開,街市、廟宇、道路、橋梁一一待舉;鳳華兄弟悉心籌畫,不惜赀财而整頓之。
此地閩、粵雜處,氣類不相投,每緻争長競短;鳳華兄弟時為排解,事無論钜細、人無論親疏,皆秉公調處。
如彼此有不聽勸者,則以一己之金墊之;每竭囊内之赀财,以息他人之是非。
當此之時,鮮不殷殷樂道;以為今之人幾無有釀禍端、興訟累者,實鳳華兄弟之力居多焉。
流寓 羅葆元,字善初;籍嘉應。
同治壬戌科舉人。
博淹經史,大擅文名,而且工于書法。
在内地,曆掌教龍川各書院;教澤所敷,無不文風丕振。
甲戌會試後,自京師來台,居貓裡。
人慕其學,敦請設帳,循循善誘;遊其門者,多獲隽焉。
庚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