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志卷九

關燈
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

    凡有官司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

    不許幹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

    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辨難。

    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緻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

    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

    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順治九年,複頒行上谕六條,令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每月朔望宣誦: 一、孝順父母。

     一、尊敬長上。

     一、和睦鄉裡。

     一、教訓子孫。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為。

     康熙九年,頒上谕十六條,每月朔望,有司、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

     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鄉黨以息争訟。

     一、重農桑以足衣食。

     一、尚節儉以惜财用。

     一、隆學校以端士習。

     一、黜異端以崇正學。

     一、講法律以儆愚頑。

     一、明禮讓以厚風俗。

     一、務本業以定民志。

     一、訓子弟以禁非為。

     一、息誣告以全良善。

     一、戒窩逃以免株連。

     一、完錢糧以省催料。

     一、聯保甲以弭盜賊。

     一、解讐忿以重身命。

     雍正元年,欽定「聖谕廣訓」十六章,計共萬言,刊刻頒行府、州、縣、鄉村,令生童誦讀;每月朔望,地方官集公所逐條宣講。

     乾隆五年,欽頒「大學訓饬士子文」:士為四民之首,而大學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觀型焉。

    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師儒;舉古人之成法規條,亦既詳備矣。

    獨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重難返。

    士子所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志于聖賢之道。

    不知國家以經義取士,使多士由聖賢之言、體聖賢之心,正欲使之為聖賢之徒;而豈沾沾焉文藝之末哉!朱子同安縣谕學者雲:『學以「為己」。

    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舍科學之業則無為也。

    使古人之學止于如此,則凡可以得志于科舉,斯已爾。

    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後已者,果何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為苟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事于汲汲為也。

    是以至于惰遊而不知反,終身不能有志于學。

    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也,使教素明于上,而學素講于下,則士子固将有以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諸君苟能緻思于科舉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為學,則将有欲罷不能者矣』。

    觀朱子此言,洵古今通患。

    夫「為己」二字,乃入聖之門。

    知「為己」,則所讀之書,一一有益于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間,存養省察,闇然自修;世俗之紛華靡麗,無足動念,何患詞章、聲譽之能奪志哉!況即為科舉,亦無礙于聖賢之學。

    朱子雲:『非是科舉累人,人累科舉。

    若高見遠識之士讀聖賢之書,據吾所見為文以應之,得失置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

    居今之世,雖孔子複生,也不免應舉;然豈能累孔子也』?朱子此言,即是科舉中「為己」之學。

    誠能「為己」,則四書五經皆聖賢之精蘊,體而行之,為聖賢而有餘;不能「為己」,則雖舉經義治事而督課之,亦糟粕陳言,無裨實用,浮僞與時文等耳。

    故學者莫先于辨志。

    志于「為己」者,聖賢之徒也;志于科名者,世俗之陋也。

    國家養育人才,将用以緻君澤民、治國平天下;而囿于積習,不能奮然求至于聖賢,豈不謬哉!朕膺君師之任,有厚望于諸生。

    适讀朱子書,見其言切中士習流弊;故親切為諸生言之。

    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學者知所以學。

     乾隆四十四年,上谕:文以明道,宜以清真雅正為宗。

    朕曾屢降谕旨,諄諄訓誡。

    無如聽之藐藐,恬不為怪。

    讀書人于此理尚不能喻,安望他日之備國家任使乎!大抵近來習制藝者,祗圖速效,而不循正軌,每以經籍束之高閣。

    即先正名亦不究心;惟取庸陋墨卷,剿襲撏撦,效其浮詞而全無精義,師以是教、弟以是學、舉子以是為揣摩、試官即以是為去取。

    且今日之舉子,即異日之試官;不知翻然悔悟,豈獨文風日敝,即士習亦不可問矣。

    嗣後作文者,務宜沉潛經義,體認先儒傳說,闡發聖賢精蘊,務去陳言,詞達理舉,以蕲合于古人立言之道,慎毋掉以輕心。

    試官閱卷,亦當嚴為甄别;一切膚詞爛調,概擯不錄。

    庶幾共知謹凜,文治蒸蒸日上,以副朕崇雅黜華之至意。

    其繙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