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志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非一堡所分支也。
有如鯉魚潭山,由雞冠山下之拐仔湖山而來。
鯉魚潭山西南行五、六裡,為火焰山。
南折而西三裡,為■〈缶用〉仔坑山。
又四、五裡,曰石頭坑山、芎蕉坑山。
再西四裡,曰十坑山。
由十坑山西行十裡許,突兀峥嵘者,為虎頭山。
由西而南沿海五裡,為五裡排山。
又五裡,曰印鬥山。
稍東二裡,曰枕頭山:此二堡之山一堡分支,即一堡發祖也。
踰房裡溪東南十七、八裡者,為三堡之牛欄窩山;由台灣之石壁坑山、坡頭山而來。
西行五、六裡,曰墩仔腳山。
又十餘裡,曰鐵砧山。
轉南六、七裡,曰鐵頭山:此皆治南之朝拱山也。
苗邑地理,其形勢略約如此。
特紀此說,庶山之支幹舉目即得雲爾。
川港(潭附) 河頭溪:在縣南,距城一十六裡。
其源出大湖内山番界。
北行四裡為石圍牆溪,有雞籠莊之打壟溪水注之。
又北行一裡曰七十份溪,其水分而由二:一由東而北,五裡許曰中車路溪,又四裡曰尖山溪;一由西而北,五裡曰芎蕉灣溪,又三裡曰龜頭山溪。
再北二裡曰埔尾溪,稍東四裡曰崁頭厝溪:二水複合,有源出芎蕉坪之北河溪水東南來注之。
複二裡許曰坡仔寮溪,與源出内獅潭之牛鬥口溪水彙合,俱由弸山下出;西行七裡至後壟街仔尾,繞溪洲前,受後壠仔底莊、松仔腳莊、南社諸水,至泊仔寮經烏眉崎尾,複北納新港埔、媽祖宮後溪諸水,至溪洲港。
自河頭溪起,計三十餘裡入海。
三叉河溪:在縣南,距城二十八裡。
其源出大湖百二份。
西行十五裡曰銅鑼灣溪,由西轉北八裡曰高埔溪,又十餘裡曰打那叭溪。
由三叉河溪起,計三十餘裡入海。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南,屬二堡;距城南三十裡。
其源出内湖吞霄社街後之水。
計行二十餘裡,由吞霄港入海。
苑裡溪:在二堡吞霄溪南,距城南四十裡。
其源出苑裡坑之烏泥崁,經瓦密山西北行。
計二十餘裡,由苑裡港入海。
大安溪、房裡溪、頂店溪:在苑裡溪南,距城南四十七裡。
其源出台灣縣之罩蘭。
西行十裡許至石壁坑(台灣界)、七塊厝(苗栗縣界三堡),經鯉魚潭、火焰山(二堡界)至山角口,水勢泛濫。
其近房裡者,為房裡溪;入大安者,為大安溪;近頂店者,為頂店溪。
惟房裡溪之水入土地公港,餘皆入大安港。
計四十餘裡入海。
大甲溪:在三堡大甲土堡南門外,距縣南五十六裡。
其源出台灣縣之水底寮。
西行二十餘裡為東勢角溪(台灣界),經坡頭山(水倒東台灣界、倒西苗栗界),直趨枋寮、犁頭镖、金錠莊,由大甲城南之弸頭山過西,入腳踏港。
由水底寮起,計五十餘裡入海。
溪闊三、四裡無水,時小石嵂崒,勉而可履。
一遇暴雨,則水勢洶湧橫流不可涉,行人每為所阻。
光緒七年,巡撫岑公毓英憫行旅跋涉艱難,即于此溪修築石壆、架造橋梁,以便行旅;計費番洋數萬元。
迨其明年,大雨淋漓,溪水浩瀚幾閱月,而所造石壆、橋梁沖流幾無存矣。
溪南,台灣界。
後壟港:一名溪洲港。
在一堡,距縣西北十五裡。
吞霄港:在二堡,距縣西三十二裡。
苑裡港:在二堡,距縣西四十二裡。
土地公港:在三堡,距縣西五十裡。
大安港:在三堡,距縣西五十八裡。
腳踏港:在三堡,距縣西六十裡。
——以上各港口。
闊狹淺深以及有無額設口書、澳甲等件,詳叙在「海防」内。
馬陵潭:在縣北九車籠,距城十二裡。
此潭周圍三裡許,其水不溢、不竭。
所産之魚,每有數十斤者。
其種類最多;凡海中所有者,潭中未嘗所無,故相傳呼為「小海」。
草潭:在縣北山仔頂,距城十二裡。
周圍寬百餘丈,較馬陵潭稍小。
其水亦四時不涸。
此二潭,皆無水源可通。
龍頸潭:在縣東崁頭厝,距城六裡。
劍潭:在縣東北隅外大坪,距城十八裡。
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逃遁過此,投劍潭中;故以此為名。
相傳:至今猶有劍光浮幻上下。
雙連潭:在縣南,距城三十裡。
鯉魚潭:在縣南,距城三十餘裡。
苗栗八景 三台疊翠、雙峰淩霄、銀錠绮霞、玉山霁雪、馬陵小海、蛤市浮岚、磺窟響泉、吞霄漁艇。
有如鯉魚潭山,由雞冠山下之拐仔湖山而來。
鯉魚潭山西南行五、六裡,為火焰山。
南折而西三裡,為■〈缶用〉仔坑山。
又四、五裡,曰石頭坑山、芎蕉坑山。
再西四裡,曰十坑山。
由十坑山西行十裡許,突兀峥嵘者,為虎頭山。
由西而南沿海五裡,為五裡排山。
又五裡,曰印鬥山。
稍東二裡,曰枕頭山:此二堡之山一堡分支,即一堡發祖也。
踰房裡溪東南十七、八裡者,為三堡之牛欄窩山;由台灣之石壁坑山、坡頭山而來。
西行五、六裡,曰墩仔腳山。
又十餘裡,曰鐵砧山。
轉南六、七裡,曰鐵頭山:此皆治南之朝拱山也。
苗邑地理,其形勢略約如此。
特紀此說,庶山之支幹舉目即得雲爾。
川港(潭附) 河頭溪:在縣南,距城一十六裡。
其源出大湖内山番界。
北行四裡為石圍牆溪,有雞籠莊之打壟溪水注之。
又北行一裡曰七十份溪,其水分而由二:一由東而北,五裡許曰中車路溪,又四裡曰尖山溪;一由西而北,五裡曰芎蕉灣溪,又三裡曰龜頭山溪。
再北二裡曰埔尾溪,稍東四裡曰崁頭厝溪:二水複合,有源出芎蕉坪之北河溪水東南來注之。
複二裡許曰坡仔寮溪,與源出内獅潭之牛鬥口溪水彙合,俱由弸山下出;西行七裡至後壟街仔尾,繞溪洲前,受後壠仔底莊、松仔腳莊、南社諸水,至泊仔寮經烏眉崎尾,複北納新港埔、媽祖宮後溪諸水,至溪洲港。
自河頭溪起,計三十餘裡入海。
三叉河溪:在縣南,距城二十八裡。
其源出大湖百二份。
西行十五裡曰銅鑼灣溪,由西轉北八裡曰高埔溪,又十餘裡曰打那叭溪。
由三叉河溪起,計三十餘裡入海。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南,屬二堡;距城南三十裡。
其源出内湖吞霄社街後之水。
計行二十餘裡,由吞霄港入海。
苑裡溪:在二堡吞霄溪南,距城南四十裡。
其源出苑裡坑之烏泥崁,經瓦密山西北行。
計二十餘裡,由苑裡港入海。
大安溪、房裡溪、頂店溪:在苑裡溪南,距城南四十七裡。
其源出台灣縣之罩蘭。
西行十裡許至石壁坑(台灣界)、七塊厝(苗栗縣界三堡),經鯉魚潭、火焰山(二堡界)至山角口,水勢泛濫。
其近房裡者,為房裡溪;入大安者,為大安溪;近頂店者,為頂店溪。
惟房裡溪之水入土地公港,餘皆入大安港。
計四十餘裡入海。
大甲溪:在三堡大甲土堡南門外,距縣南五十六裡。
其源出台灣縣之水底寮。
西行二十餘裡為東勢角溪(台灣界),經坡頭山(水倒東台灣界、倒西苗栗界),直趨枋寮、犁頭镖、金錠莊,由大甲城南之弸頭山過西,入腳踏港。
由水底寮起,計五十餘裡入海。
溪闊三、四裡無水,時小石嵂崒,勉而可履。
一遇暴雨,則水勢洶湧橫流不可涉,行人每為所阻。
光緒七年,巡撫岑公毓英憫行旅跋涉艱難,即于此溪修築石壆、架造橋梁,以便行旅;計費番洋數萬元。
迨其明年,大雨淋漓,溪水浩瀚幾閱月,而所造石壆、橋梁沖流幾無存矣。
溪南,台灣界。
後壟港:一名溪洲港。
在一堡,距縣西北十五裡。
吞霄港:在二堡,距縣西三十二裡。
苑裡港:在二堡,距縣西四十二裡。
土地公港:在三堡,距縣西五十裡。
大安港:在三堡,距縣西五十八裡。
腳踏港:在三堡,距縣西六十裡。
——以上各港口。
闊狹淺深以及有無額設口書、澳甲等件,詳叙在「海防」内。
馬陵潭:在縣北九車籠,距城十二裡。
此潭周圍三裡許,其水不溢、不竭。
所産之魚,每有數十斤者。
其種類最多;凡海中所有者,潭中未嘗所無,故相傳呼為「小海」。
草潭:在縣北山仔頂,距城十二裡。
周圍寬百餘丈,較馬陵潭稍小。
其水亦四時不涸。
此二潭,皆無水源可通。
龍頸潭:在縣東崁頭厝,距城六裡。
劍潭:在縣東北隅外大坪,距城十八裡。
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逃遁過此,投劍潭中;故以此為名。
相傳:至今猶有劍光浮幻上下。
雙連潭:在縣南,距城三十裡。
鯉魚潭:在縣南,距城三十餘裡。
苗栗八景 三台疊翠、雙峰淩霄、銀錠绮霞、玉山霁雪、馬陵小海、蛤市浮岚、磺窟響泉、吞霄漁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