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志卷二

關燈
年,大甲巡檢餘寵、監課委員林锵、幕賓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鏡源、張程材等鸠資建廟祀之,立有碑紀。

    每逢重九登高之會,而文人、學士到此廟飲酒和詩者不少;亦一方之名勝也。

     水尾山:又名弸頭山。

    在三堡大甲溪頭,距城南五十六裡。

     黃草崗山:城西南二十裡。

     烏眉坑山:城西南十四裡。

     鴨母坑山:城西十四裡。

     五湖山:城西九裡。

     高埔山:城西十裡。

     四湖山:城西十二裡。

     雷公崁山:城西八裡。

     三湖山:城西十三裡。

     打那叭山:城西十四裡。

     白沙墩山:城西十五裡。

    此山在吞霄二堡,與苗栗堡分界。

     貓裡山:在貓裡街西,城西二裡。

     西山:城西二裡。

     仙人島山:俗名營頭凸。

    城西北五裡。

     都督坪山:一名武督坪。

    城西北九裡。

     溪洲山:城西北十三裡。

     弸山:城北五裡。

     新港山:城北七裡。

     後壟山:城北十裡。

     風爐阙山:城北十裡。

     馬陵潭山:城北十一裡。

     山仔頂山:城北十五裡。

     沙嶺山:城北二十二裡。

    在中港溪南;踰溪,新竹界。

     牛屎凸山:城北十裡。

     造橋山:城北十二裡。

     滾水仔山:城東北十一裡。

     沙坪山:城東北十七裡。

     赤崎仔山:城東北十八裡。

     雙合灣山:城東北二十裡。

     外大坪山:城東北二十三裡。

     接隘仔山:城東北二十四裡。

    過溪溪北西裡興,新竹界。

     平頂嶺:城南六裡。

    其嶺上平原數裡;建有茶亭,以為挹爽迎薰之所,行人頗有利焉。

     乳姑嶺:一名雙岐嶺。

    城北十二裡。

     南勢嶺:在吞霄堡南勢莊,距城南三十六裡。

     地理形勢說 苗邑之山,參差不齊;非逐條訂着,難以明悉。

    前「廳志」所志山名,俱以各山錯落,串紀遠近方位,似易混淆。

    茲分東西朔南,又别之以乾坤艮巽、左右上下,似可舉目了然。

    第分而不合,則山之支幹與縣治來龍結穴之處,無所稽考。

    列地理形勢于左:縣治坐北朝南,與祖山兩相對照;所謂「回龍顧祖」者,此也。

    其祖是百二份之雞冠山,由内山番界東南來;層巒疊嶂。

    西北行五裡許,為石峎仔山、雙連潭山。

    又行四裡,曰竿草湖山。

    轉北五裡,曰雞籠山、竹圍仔山;低伏過峽,一縷纡徐。

    五裡許,頓起兩峰,高百丈,曰雙峰仔;為少祖山。

    又三裡,曰樟樹林山。

    由樟樹林北行三裡,為銅鑼灣山。

    複北七裡,曰平頂嶺;平原廣衍,一望無際。

    五、六裡,始有起伏巍然高聳者,曰牛屎崎山、貓裡山;其西下屋宇參差、煙火相望者,為貓裡街。

    在城南隅盤西而下,纡徐不迫,直趨夢花莊;此縣治來龍結穴之處,是即山之幹也。

    由雞冠山之第二峰分支逶迤而西八裡許,曰拐子湖山。

    自西而北五裡,為三叉河山。

    又五裡,為黃草崗山。

    複北行四裡,為員潭仔山。

    由員潭仔山稍西四裡,曰烏眉坑山:此治之左肩也。

    由雞冠山之第三峰斜迤而東八裡,為南湖山、大湖山。

    又東五裡,為鷹嘴山。

    由東而北五裡,為桂竹林山。

    又四裡,為八角林山:此治之右肩也。

    由銅鑼灣山西折而北五裡許,為五湖山。

    再行七裡,為三湖山。

    稍東五裡,曰雷公崁山。

    複西六裡,曰西山:此治之左砂也。

    由八角林山北行四裡,曰北寮山。

    又北五裡,曰河頭山。

    由河頭山北行五裡,曰隘寮腳山。

    又六、七裡,為南河山、東河山、北河山。

    稍西四裡,曰筆架山。

    複北四裡,曰墨硯山、二江坪山:此治之右砂也。

    由員潭仔山北行六裡許,曰高埔山。

    稍西五、六裡,曰四湖山。

    又十裡,曰十八坑山;有小峰錯落者,曰打那叭山。

    轉北行三裡許,曰溪洲山:此治左砂之外護也。

    由八角林北行十裡,曰下撈仔山。

    又六裡,曰内獅潭山:此治右砂之外護也。

    由内獅潭北折而西七裡許,曰暗潭山、劍潭山。

    稍北七裡,曰外大坪山。

    複西五裡,曰滾水仔山。

    又八裡,曰新港仔山:此治之後纏也。

    由新港仔山迤北五裡許,突起兩山圓如覆金者,曰乳姑嶺。

    又北五裡,曰造橋山:此治北之鎮山也。

    以上皆一堡之山,固本堡發祖;即二堡之山,何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