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砍電影: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之“人賤天不收”
關燈
小
中
大
在台灣,要拍一部電影出來,可以逼得一個導演說出很多關于理想的句子。
沒有理想,也得學會假裝。
畢竟不天真一點,是完全沒有辦法碰電影的。
其實,想拍電影的人一直很多。
電影幾乎是每一個拿着攝影機的人,或站在攝影機前走來走去的人,最究極的夢想。
&ldquo某某電影的燈光,是我負責打的。
&rdquo笃定是燈光師自我介紹最愛用的句子。
如同 &ldquo某某電影的配樂,是我負責弄的。
&rdquo笃定是配樂師把妹時最上口的話。
如同 &ldquo某某電影的服裝,是我負責盯的。
&rdquo笃定是服裝設計洋洋得意的口頭禅。
如同 &ldquo某某電影裡的三百七十人,都是我一刀一刀教劉德華怎麼殺的。
&rdquo 一聽,就知道是出自武術指導。
更何況是導演。
一個導演,拍廣告、拍MV、拍電視劇,不管拍了多少年,從攝影機後面賺了多少錢,這輩子沒拍過電影,心中肯定有個缺口。
這個缺口終究得填補起來,不是因為拍過電影的導演一定高出沒拍過電影的導演一個頭(要是你一直拍爛片也沒多了不起啊,而是因為每個導演百分之百都喜歡看電影(如果你是個導演但你卻不喜歡看電影,歡迎炮火四射幹剿我的以偏概全),此生不斷被許多電影導演深深打動。
而任何自認有才華的導演,絕對抵擋不住親自拍一部電影自我驗證一番。
至于明星。
不是要否定鄉土劇、八點檔或偶像劇裡的演員,但電影演員就是不一樣。
有機會,每個演員都想拍電影,畢竟鏡頭刻在電影明星身上的力道,就硬是比較深刻,感受力特強。
黑暗中唯一允許的巨大光亮屏幕,有希望成為演員的&ldquo生涯代表作&rdquo。
當演員,大家平平都是人,在變成明星前所過得生活想必也差不了多少,雖說個人特質、氣息風采、演技磨練、乃至運氣際遇都很重要,但電影明星當然是鏡頭&ldquo慢慢制造&rdquo出來的。
慢慢制造的意思,意指有很多的機會放在這些明星或準明星的身上。
太多人說,電影最需要的就是明星。
在這太多人裡的許多人說,在亞洲,真正的電影明星,幾乎集中在香港。
日本有很多傑出的歌手、電視劇演員,但電影明星? 韓國有很多傑出的歌手、電視劇演員,但電影明星? 日本跟韓國都是富裕的國家,但不大量拍電影,哪來的很多電影明星。
許多人會說質好比量好來得重要,但現實上:&ldquo沒有量,就沒有環境。
&rdquo 沒有環境,就難以培養一流的技術人才。
什麼都可以變得出來的技術團隊,就是支撐起電影工業的大功臣。
用簡單的分子分母的數學觀念就可以輕松知道,是的,大量拍攝的電影工業,亂七八糟拍出的爛片也多,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成語&ldquo粗制濫造&rdquo的用法。
但毫不意外,大量拍片的結果,迸出的經典佳作也肯定很多,比起台灣&ldquo小而美&rdquo的拍法,前者養出的人才不知多了幾十倍。
電影工業與更大的娛樂産業環環相扣,互相輝映,靠這行吃飯的人才更豐沛,這些人才又養好、養肥了這塊大餅。
我國小六年級去電影院看的電影&ldquo笑傲江湖&rdquo(當時是我爸帶我們三兄弟去看的,因此我沒能去隔壁廳看周潤發的賭神,心情大受影響),幾乎沒有計算機特效,簡單的鋼絲特技就幫助許冠傑在草上飛來晃去,沒有奇怪的合成聲光,幾個飛沙走石就将劍氣拍得熱血沸騰。
對白雖然沒有到流傳千古的地步,但即使是我也忍不住看一次叫好一次。
電影配樂那就更不用說了,完全就是靈魂。
這是導演胡金铨的功力。
更是香港電影工業的技術能力。
曾經在一篇報導看過一個說法,就因為台灣有很多人想當導演,于是一學會了掌鏡,就急切地想要自己上。
于是台灣有非常多躍躍欲試的新銳導演,卻沒有足夠多的成熟、出色、專業的技術性幕後制作。
我對電影圈的了解僅限于我與電影人的相處經驗,但傳聞與耳語聽多了,這篇報導的說法倒有幾分正确。
如果你是一個很棒的技術人員,我想你在這一行裡可以吃到的工作配額,應該比一個想當導演的人吃到的多。
前天,跟小内去看了鈕承澤導演的&ldquo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rdquo。
從挑選戲院這一點開始,就知道國片生存不易。
因為根本就不必挑戲院。
彰化沒有上映,厲害如台中也隻有德安華納威秀有在放。
&ldquo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rdquo有兩個主題,這兩個
沒有理想,也得學會假裝。
畢竟不天真一點,是完全沒有辦法碰電影的。
其實,想拍電影的人一直很多。
電影幾乎是每一個拿着攝影機的人,或站在攝影機前走來走去的人,最究極的夢想。
&ldquo某某電影的燈光,是我負責打的。
&rdquo笃定是燈光師自我介紹最愛用的句子。
如同 &ldquo某某電影的配樂,是我負責弄的。
&rdquo笃定是配樂師把妹時最上口的話。
如同 &ldquo某某電影的服裝,是我負責盯的。
&rdquo笃定是服裝設計洋洋得意的口頭禅。
如同 &ldquo某某電影裡的三百七十人,都是我一刀一刀教劉德華怎麼殺的。
&rdquo 一聽,就知道是出自武術指導。
更何況是導演。
一個導演,拍廣告、拍MV、拍電視劇,不管拍了多少年,從攝影機後面賺了多少錢,這輩子沒拍過電影,心中肯定有個缺口。
這個缺口終究得填補起來,不是因為拍過電影的導演一定高出沒拍過電影的導演一個頭(要是你一直拍爛片也沒多了不起啊,而是因為每個導演百分之百都喜歡看電影(如果你是個導演但你卻不喜歡看電影,歡迎炮火四射幹剿我的以偏概全),此生不斷被許多電影導演深深打動。
而任何自認有才華的導演,絕對抵擋不住親自拍一部電影自我驗證一番。
至于明星。
不是要否定鄉土劇、八點檔或偶像劇裡的演員,但電影演員就是不一樣。
有機會,每個演員都想拍電影,畢竟鏡頭刻在電影明星身上的力道,就硬是比較深刻,感受力特強。
黑暗中唯一允許的巨大光亮屏幕,有希望成為演員的&ldquo生涯代表作&rdquo。
當演員,大家平平都是人,在變成明星前所過得生活想必也差不了多少,雖說個人特質、氣息風采、演技磨練、乃至運氣際遇都很重要,但電影明星當然是鏡頭&ldquo慢慢制造&rdquo出來的。
慢慢制造的意思,意指有很多的機會放在這些明星或準明星的身上。
太多人說,電影最需要的就是明星。
在這太多人裡的許多人說,在亞洲,真正的電影明星,幾乎集中在香港。
日本有很多傑出的歌手、電視劇演員,但電影明星? 韓國有很多傑出的歌手、電視劇演員,但電影明星? 日本跟韓國都是富裕的國家,但不大量拍電影,哪來的很多電影明星。
許多人會說質好比量好來得重要,但現實上:&ldquo沒有量,就沒有環境。
&rdquo 沒有環境,就難以培養一流的技術人才。
什麼都可以變得出來的技術團隊,就是支撐起電影工業的大功臣。
用簡單的分子分母的數學觀念就可以輕松知道,是的,大量拍攝的電影工業,亂七八糟拍出的爛片也多,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成語&ldquo粗制濫造&rdquo的用法。
但毫不意外,大量拍片的結果,迸出的經典佳作也肯定很多,比起台灣&ldquo小而美&rdquo的拍法,前者養出的人才不知多了幾十倍。
電影工業與更大的娛樂産業環環相扣,互相輝映,靠這行吃飯的人才更豐沛,這些人才又養好、養肥了這塊大餅。
我國小六年級去電影院看的電影&ldquo笑傲江湖&rdquo(當時是我爸帶我們三兄弟去看的,因此我沒能去隔壁廳看周潤發的賭神,心情大受影響),幾乎沒有計算機特效,簡單的鋼絲特技就幫助許冠傑在草上飛來晃去,沒有奇怪的合成聲光,幾個飛沙走石就将劍氣拍得熱血沸騰。
對白雖然沒有到流傳千古的地步,但即使是我也忍不住看一次叫好一次。
電影配樂那就更不用說了,完全就是靈魂。
這是導演胡金铨的功力。
更是香港電影工業的技術能力。
曾經在一篇報導看過一個說法,就因為台灣有很多人想當導演,于是一學會了掌鏡,就急切地想要自己上。
于是台灣有非常多躍躍欲試的新銳導演,卻沒有足夠多的成熟、出色、專業的技術性幕後制作。
我對電影圈的了解僅限于我與電影人的相處經驗,但傳聞與耳語聽多了,這篇報導的說法倒有幾分正确。
如果你是一個很棒的技術人員,我想你在這一行裡可以吃到的工作配額,應該比一個想當導演的人吃到的多。
前天,跟小内去看了鈕承澤導演的&ldquo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rdquo。
從挑選戲院這一點開始,就知道國片生存不易。
因為根本就不必挑戲院。
彰化沒有上映,厲害如台中也隻有德安華納威秀有在放。
&ldquo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rdquo有兩個主題,這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