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隐元琦隆重興祖師原本,門弟子性幽獨往等編訂續修、監寺
道昱 宗儀惠秀 宗宣 傳圈 紹仁
道升 開滋 副寺 昔舜 同靜寺 宗恺 華忏 本岐校刊
道本 永悅永施 德科 常澄 紹修
○外護
【序啟】
蓋聞知賢者難,擇賢者不易,而其護賢者,又難于知擇也,而況永護教外别傳之正法乎?然則能知而不能擇,則所知奚益焉?能擇而不能護,則所擇又奚益焉?若惟能護而不能知擇,縱然幻起琳宮绀殿,遍滿婆娑群居,勞侶百千,萬指成魔,外法徒益其勞,曷有補于正法護乎?所謂知、擇、護三者缺一不可也。
三者全備,則茲山也,靈鴛也,千古俨然一會,與金湯正眼并傳永久而無窮者矣。
序 【十九則】 重興黃檗募緣序【木邑】 葉向高【大學士,溢文忠】 黃檗為宇内名山,梁江淹嘗有題詠,如“陽岫飛鸾彩,陰溪噴龍泉。
鳥鳴丹壁上,猿嘯清雀間。
”人傳誦之。
寺宇宏麗,高僧輩出。
自唐以來,稱大道場。
嘉靖間,毀于野火。
僧正圓募緣小院于舊址之後,複重繭走京師清藏,竟無由達,淹留八年,卒死長安中,人莫不哀憐之。
其孫興慈、興壽等欲成其志,時餘在政地,日來祈懇,餘亦不能為力也。
甲寅秋,皇上以聖母升遐,恩慕不置,廣為祈福,擇名山古刹,分置藏經。
海内共六處,而黃檗在其中。
命中官王舉赍送,給内府金錢三百兩為路費,賜敕,俾往僧寺守護。
餘告中貴之掌司禮者:“此荒山,梵宇久廢,不足以煩中使者,不如使僧自赍之為便。
”司禮雲:“此聖上孝誠至念,且欲使人觀彼中山川形勝,誰敢阻之?”餘時已得請歸山,遂先行。
中貴行至淮,為盜所劫,盡亡其金,困苦不支,賴浙中丞劉公給以郵符,乃克緻命,卒事而歸。
夫茲山自開辟至今,不知更幾千萬年,始得聖天子被之寵靈,不難遣中使,發帑金,跋涉萬裡而來。
煌煌帝命,宏耀于重嚴深谷之中,父老兒童,莫不奔走聚觀,以為曠古盛事,微獨山靈之幸,亦吾鄉裡之光也。
而祇林鹿苑,鞠為蒿萊,貝葉琅函,珍藏無所,委君命于草莽,甯非吾邦人之過欤? 或者謂佛教荒唐,儒者所辟,不宜崇奉。
不知宇宙間既有此一種道理,自不可廢。
以高皇帝之神聖,猶傳其說。
餘在留都,見其刹名田遍滿畿甸,皆高皇帝所給賜也。
黃檗之為道場,已數千年,重以今天子之命,可不恭乎?而正圓以區區一老衲,欲行其志,雖死不悔,其孫卒能成之,亦足見彼教之有人,而天下事苟有必為之志,天亦為動,無終格者。
顧寺宇之興,非獨力所能就,餘謹出此以告于四方之善信,知發心樂助者必多,揚寵命而答山靈,将此舉聊盡臣子之道。
其福田因果,彼三藏中彰明較著,不待餘為贅矣; 《禅燈世譜》序 黃端伯 昔世尊以正眼藏囑付迦葉、阿難,副貳傳化,毋令斷絕。
迨至五家分唱,而宗風遍滿十方矣。
然黃檗猶有不道無禅,隻是無師之歎,何哉?當時臨濟小厮,獨得大機之用,慣捋虎須,歸令而行,大地人亡鋒,結舌去。
黃檗記以吾宗到汝,大興于世。
雖因緣之相會,亦作用之迥珠也。
厥後英靈疊起,個個如獅子兒,山鬼野狐望風奔遁,遂使正法眼藏綿曆至今,識者所以服師傳之妙也。
曹洞綱宗揀魔辨異,其大旨略與臨濟同,故法道之行,與臨濟相終始。
然自大陽之後,投子繼之,則曹洞亦分源于臨濟矣。
昔謂合五百年而别,别五百年而合,倘亦有然者乎?乃自宋季以曆我明,代有英傑,而殘編斷簡湮沒于荒榛敗草之中,後世兒孫欲識名姓而不可得。
悲夫! 廬嶽忞公乃天童大師高弟也。
廣搜碑傳,叙次成編。
其自靈山以至曹溪,則已曆三十三世矣。
複自曹溪之下以至禹門,則又曆三十三世矣。
前後相承,若合符節。
而天童繼起于其間,則代興者正未艾也。
天童操一條白棒,勘驗諸方。
佛來祖來,劈脊便棒,縱有神通妙用,無處藏身。
臨濟一宗大興于世,奇哉!始餘承事壽昌,咨決最久,然猶恨離師太早,未盡其長。
及再待大師于天童,觀其機用,而後歎臨濟之尚存也。
乃壽昌嘗為餘言:“老僧五十歲,行腳印法瑞峰,第未詳瑞峰之為誰子耳。
”餘閱《禅燈世譜》,瑞峰原與禹門同師,則壽昌固臨濟之嫡血骨也。
其嗣廪山而嗣曹洞,實與投子之事相符。
日月光明,并行不悖。
故世尊所囑副貳傳化,毋令斷絕于方來哉。
《密雲禅師語錄》序 黃端伯 達磨受西天般若多羅密印,六傳而至曹溪。
曹溪之後,分為二枝,而臨濟之兒孫獨盛。
臨濟之後,又分為二枝,而楊岐之兒孫獨盛。
蓋監寺受慈明之遙記,與黃檗之記臨濟正同,故禅道獨為天下冠。
今之所傳臨濟派者,則皆系于圓悟勤之子虎丘隆者也。
虎丘之子天童華知見高邁,大慧嘗作偈特稱之。
天童華傳天童傑,傑傳破庵先,先傳無準範,範傳雪岩欽,欽傳高峰妙,妙傳中峰本,本傳千岩長,長傳萬峰蔚,蔚傳寶藏持,持傳東明■〈目上山下〉,■〈目上山下〉傳海舟慈,慈傳寶峰瑄,瑄傳天奇瑞,瑞傳絕學聰,聰傳月心寶,寶傳禹門傳,禹門嫡子是為今天童圓悟大師。
大師之望前圓悟勤公凡二十世,其望臨濟則三十世,而望達磨則四十世也。
天童居大海之東,山川環擁,當年之坐道揚說法者八十餘員,大率皆臨濟之裔也。
庚午之春,餘在武林僧舍,獨見大師語錄一編,始知臨濟宗風至今未墜。
修書緻敬,請師說法太白山中,即天童華禅師故址也。
棒喝交馳,學者無開口處,莫不望風而靡,以為臨濟再來也。
大師操履嚴峻,有古尊宿之風。
行解相應,與來世之狂禅迥别。
餘嘗睹其用處,縱奪自由’每吐一言,蓋天蓋地,其所從來者異矣。
應般若多羅之谶,而中興臨濟之道,于今時正令全提,望斷十方世界,至矣哉! 又蔡聯壁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謂之教外别傳。
翻盡四十九年葛藤,獨拈花一則,鋸解不破,斧劈不開,曷為密雲老人語錄缁素尺一奉之,夷夏圭璋拱之?蓋古尊宿當陽提令,各擅勝場,有如龍吟虎嘯,有如電閃雷轟,有如千紉鳳翔,有如百川鲸吸。
有時孤松嶽立,有時萬
三者全備,則茲山也,靈鴛也,千古俨然一會,與金湯正眼并傳永久而無窮者矣。
序 【十九則】 重興黃檗募緣序【木邑】 葉向高【大學士,溢文忠】 黃檗為宇内名山,梁江淹嘗有題詠,如“陽岫飛鸾彩,陰溪噴龍泉。
鳥鳴丹壁上,猿嘯清雀間。
”人傳誦之。
寺宇宏麗,高僧輩出。
自唐以來,稱大道場。
嘉靖間,毀于野火。
僧正圓募緣小院于舊址之後,複重繭走京師清藏,竟無由達,淹留八年,卒死長安中,人莫不哀憐之。
其孫興慈、興壽等欲成其志,時餘在政地,日來祈懇,餘亦不能為力也。
甲寅秋,皇上以聖母升遐,恩慕不置,廣為祈福,擇名山古刹,分置藏經。
海内共六處,而黃檗在其中。
命中官王舉赍送,給内府金錢三百兩為路費,賜敕,俾往僧寺守護。
餘告中貴之掌司禮者:“此荒山,梵宇久廢,不足以煩中使者,不如使僧自赍之為便。
”司禮雲:“此聖上孝誠至念,且欲使人觀彼中山川形勝,誰敢阻之?”餘時已得請歸山,遂先行。
中貴行至淮,為盜所劫,盡亡其金,困苦不支,賴浙中丞劉公給以郵符,乃克緻命,卒事而歸。
夫茲山自開辟至今,不知更幾千萬年,始得聖天子被之寵靈,不難遣中使,發帑金,跋涉萬裡而來。
煌煌帝命,宏耀于重嚴深谷之中,父老兒童,莫不奔走聚觀,以為曠古盛事,微獨山靈之幸,亦吾鄉裡之光也。
而祇林鹿苑,鞠為蒿萊,貝葉琅函,珍藏無所,委君命于草莽,甯非吾邦人之過欤? 或者謂佛教荒唐,儒者所辟,不宜崇奉。
不知宇宙間既有此一種道理,自不可廢。
以高皇帝之神聖,猶傳其說。
餘在留都,見其刹名田遍滿畿甸,皆高皇帝所給賜也。
黃檗之為道場,已數千年,重以今天子之命,可不恭乎?而正圓以區區一老衲,欲行其志,雖死不悔,其孫卒能成之,亦足見彼教之有人,而天下事苟有必為之志,天亦為動,無終格者。
顧寺宇之興,非獨力所能就,餘謹出此以告于四方之善信,知發心樂助者必多,揚寵命而答山靈,将此舉聊盡臣子之道。
其福田因果,彼三藏中彰明較著,不待餘為贅矣; 《禅燈世譜》序 黃端伯 昔世尊以正眼藏囑付迦葉、阿難,副貳傳化,毋令斷絕。
迨至五家分唱,而宗風遍滿十方矣。
然黃檗猶有不道無禅,隻是無師之歎,何哉?當時臨濟小厮,獨得大機之用,慣捋虎須,歸令而行,大地人亡鋒,結舌去。
黃檗記以吾宗到汝,大興于世。
雖因緣之相會,亦作用之迥珠也。
厥後英靈疊起,個個如獅子兒,山鬼野狐望風奔遁,遂使正法眼藏綿曆至今,識者所以服師傳之妙也。
曹洞綱宗揀魔辨異,其大旨略與臨濟同,故法道之行,與臨濟相終始。
然自大陽之後,投子繼之,則曹洞亦分源于臨濟矣。
昔謂合五百年而别,别五百年而合,倘亦有然者乎?乃自宋季以曆我明,代有英傑,而殘編斷簡湮沒于荒榛敗草之中,後世兒孫欲識名姓而不可得。
悲夫! 廬嶽忞公乃天童大師高弟也。
廣搜碑傳,叙次成編。
其自靈山以至曹溪,則已曆三十三世矣。
複自曹溪之下以至禹門,則又曆三十三世矣。
前後相承,若合符節。
而天童繼起于其間,則代興者正未艾也。
天童操一條白棒,勘驗諸方。
佛來祖來,劈脊便棒,縱有神通妙用,無處藏身。
臨濟一宗大興于世,奇哉!始餘承事壽昌,咨決最久,然猶恨離師太早,未盡其長。
及再待大師于天童,觀其機用,而後歎臨濟之尚存也。
乃壽昌嘗為餘言:“老僧五十歲,行腳印法瑞峰,第未詳瑞峰之為誰子耳。
”餘閱《禅燈世譜》,瑞峰原與禹門同師,則壽昌固臨濟之嫡血骨也。
其嗣廪山而嗣曹洞,實與投子之事相符。
日月光明,并行不悖。
故世尊所囑副貳傳化,毋令斷絕于方來哉。
《密雲禅師語錄》序 黃端伯 達磨受西天般若多羅密印,六傳而至曹溪。
曹溪之後,分為二枝,而臨濟之兒孫獨盛。
臨濟之後,又分為二枝,而楊岐之兒孫獨盛。
蓋監寺受慈明之遙記,與黃檗之記臨濟正同,故禅道獨為天下冠。
今之所傳臨濟派者,則皆系于圓悟勤之子虎丘隆者也。
虎丘之子天童華知見高邁,大慧嘗作偈特稱之。
天童華傳天童傑,傑傳破庵先,先傳無準範,範傳雪岩欽,欽傳高峰妙,妙傳中峰本,本傳千岩長,長傳萬峰蔚,蔚傳寶藏持,持傳東明■〈目上山下〉,■〈目上山下〉傳海舟慈,慈傳寶峰瑄,瑄傳天奇瑞,瑞傳絕學聰,聰傳月心寶,寶傳禹門傳,禹門嫡子是為今天童圓悟大師。
大師之望前圓悟勤公凡二十世,其望臨濟則三十世,而望達磨則四十世也。
天童居大海之東,山川環擁,當年之坐道揚說法者八十餘員,大率皆臨濟之裔也。
庚午之春,餘在武林僧舍,獨見大師語錄一編,始知臨濟宗風至今未墜。
修書緻敬,請師說法太白山中,即天童華禅師故址也。
棒喝交馳,學者無開口處,莫不望風而靡,以為臨濟再來也。
大師操履嚴峻,有古尊宿之風。
行解相應,與來世之狂禅迥别。
餘嘗睹其用處,縱奪自由’每吐一言,蓋天蓋地,其所從來者異矣。
應般若多羅之谶,而中興臨濟之道,于今時正令全提,望斷十方世界,至矣哉! 又蔡聯壁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謂之教外别傳。
翻盡四十九年葛藤,獨拈花一則,鋸解不破,斧劈不開,曷為密雲老人語錄缁素尺一奉之,夷夏圭璋拱之?蓋古尊宿當陽提令,各擅勝場,有如龍吟虎嘯,有如電閃雷轟,有如千紉鳳翔,有如百川鲸吸。
有時孤松嶽立,有時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