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重興隆琦隐元祖師原本,門弟子性幽獨往等編訂
道昱 開滋惠秀
續修監寺 宗儀 道本副寺舜普
道升 永悅永施
宗堂
德科 宗恺
同靜寺 華忏 傳圖 校刊
紹仁 常澄
修紹 本岐
○僧
世所謂僧者,圖顱方服已耳。
然而圖顱方服之倫,有名足廁于天朝,行堪垂于後世者,何哉?蓋慧命法身任綦重焉,利生筏物績綦弘焉。
績弘而任重,釋教所以鼎立于中天,亘萬古而不昧者也。
試觀古來知識,顯晦出處,各有其時,取予設施,必以其道。
譜錄之,記載良多,曾圓顱方服雲乎哉?識者于以盍三複夫張文定公之言。
唐 開山正幹禅師 師姓吳,莆田人。
得法于曹溪,後辭歸,至福唐黃檗山,乃曰:“吾師受記,遇苦即止,其在是乎?”遂結庵于茲,為黃檗之肇始雲。
(上嗣法曹溪) 斷際運禅師 師諱希還,法嗣百丈,閩之福唐人也。
幼于本縣黃檗出家。
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
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裳攝波如履平地。
回顧曰:“渡來!渡來!”師咄曰:“者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胫!”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
我所不及。
”言訖不見。
後到洛京乞食,因一妪指往南昌見馬祖師。
至南昌,祖已遷化。
聞塔于石門,遂往瞻禮。
時百丈廬于塔旁,乃問:“巍巍堂堂從何來?”師曰:“巍巍堂堂從嶺南來。
”曰:”巍巍堂堂當為何事?”師曰:“巍巍堂堂不為别事。
”便禮拜,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丈良久,師曰:“不可教人斷絕去也。
”丈曰:“我将謂汝是個人。
”乃起,入方丈,師随後入,曰:“某甲特來。
”丈曰:“若爾則他後不得辜負吾。
”師序遠來之意,願聞平日得力句。
丈遂舉再參馬祖,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我曰:“即此用,離此用。
”祖曰:“子向後開兩面友,将何為人?”我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
”我挂拂子于舊處,祖震威一喝,我置得三日耳聾。
師聞舉不覺吐舌。
丈曰:“子以後莫承嗣馬祖去。
”師曰:“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己後喪我兒孫。
”丈曰:“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丈一日問師:“甚麼處來?”師曰:“大雄山下采菌來。
”丈曰;“遠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
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丈一掴。
丈吟吟而笑,便歸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
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後曾散衆洪州開元寺。
裴體相公一日入寺,行次見壁間畫,乃問寺主雲:“畫是什麼?”主雲:“是高僧。
”裴雲:“儀象可觀,僧在什麼處?”主無語。
裴雲:“此間莫有禅僧麼?”主雲:“有一人。
”裴遂請師相見,乃舉前話問題。
師召雲:“裴休!”休應諾。
”師雲:“在什麼處?”裴于言下有省,遂複請師開堂。
及會昌二年,裴廉鐘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裴又廉宛陵,仍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
就宛陵建大禅苑,請師開法。
以師酷愛茲山,還以黃檗名之。
今諸方有謂黃檗者,皆茲山始也。
裴一日以所解呈師,師接置于座;略不披閱。
良久雲:“會麼?”裴雲:“不會。
若便憑麼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賜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随高步,九裡香華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師亦無喜色。
自爾黃檗宗風盛于江表。
師接人機用孤峭,所被皆上根,中下之流莫窺涯涘。
唐宣宗大中三年示寂,敕諡斷際禅師,塔曰“廣業”。
嗣法弟子六人:曰臨濟義玄;日睦州尊宿;日千頃雨;曰烏石觀;曰羅漢徹;曰裴休居士。
惟義玄禅師為正傳,建立黃檗宗旨,一時道播諸方,而臨濟一宗屹起于此,曆七百餘年,代不乏人,兒孫遍天下,皆師源遠流長,故能赫奕如是也。
師有《宛陵集》及《心要》二卷行于世。
賴庵禅師 師諱大安,号曰懶庵,福唐陳氏子。
初受業于黃檗山,
然而圖顱方服之倫,有名足廁于天朝,行堪垂于後世者,何哉?蓋慧命法身任綦重焉,利生筏物績綦弘焉。
績弘而任重,釋教所以鼎立于中天,亘萬古而不昧者也。
試觀古來知識,顯晦出處,各有其時,取予設施,必以其道。
譜錄之,記載良多,曾圓顱方服雲乎哉?識者于以盍三複夫張文定公之言。
唐 開山正幹禅師 師姓吳,莆田人。
得法于曹溪,後辭歸,至福唐黃檗山,乃曰:“吾師受記,遇苦即止,其在是乎?”遂結庵于茲,為黃檗之肇始雲。
(上嗣法曹溪) 斷際運禅師 師諱希還,法嗣百丈,閩之福唐人也。
幼于本縣黃檗出家。
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
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裳攝波如履平地。
回顧曰:“渡來!渡來!”師咄曰:“者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胫!”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
我所不及。
”言訖不見。
後到洛京乞食,因一妪指往南昌見馬祖師。
至南昌,祖已遷化。
聞塔于石門,遂往瞻禮。
時百丈廬于塔旁,乃問:“巍巍堂堂從何來?”師曰:“巍巍堂堂從嶺南來。
”曰:”巍巍堂堂當為何事?”師曰:“巍巍堂堂不為别事。
”便禮拜,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丈良久,師曰:“不可教人斷絕去也。
”丈曰:“我将謂汝是個人。
”乃起,入方丈,師随後入,曰:“某甲特來。
”丈曰:“若爾則他後不得辜負吾。
”師序遠來之意,願聞平日得力句。
丈遂舉再參馬祖,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我曰:“即此用,離此用。
”祖曰:“子向後開兩面友,将何為人?”我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
”我挂拂子于舊處,祖震威一喝,我置得三日耳聾。
師聞舉不覺吐舌。
丈曰:“子以後莫承嗣馬祖去。
”師曰:“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己後喪我兒孫。
”丈曰:“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丈一日問師:“甚麼處來?”師曰:“大雄山下采菌來。
”丈曰;“遠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
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丈一掴。
丈吟吟而笑,便歸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
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後曾散衆洪州開元寺。
裴體相公一日入寺,行次見壁間畫,乃問寺主雲:“畫是什麼?”主雲:“是高僧。
”裴雲:“儀象可觀,僧在什麼處?”主無語。
裴雲:“此間莫有禅僧麼?”主雲:“有一人。
”裴遂請師相見,乃舉前話問題。
師召雲:“裴休!”休應諾。
”師雲:“在什麼處?”裴于言下有省,遂複請師開堂。
及會昌二年,裴廉鐘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裴又廉宛陵,仍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
就宛陵建大禅苑,請師開法。
以師酷愛茲山,還以黃檗名之。
今諸方有謂黃檗者,皆茲山始也。
裴一日以所解呈師,師接置于座;略不披閱。
良久雲:“會麼?”裴雲:“不會。
若便憑麼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賜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随高步,九裡香華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師亦無喜色。
自爾黃檗宗風盛于江表。
師接人機用孤峭,所被皆上根,中下之流莫窺涯涘。
唐宣宗大中三年示寂,敕諡斷際禅師,塔曰“廣業”。
嗣法弟子六人:曰臨濟義玄;日睦州尊宿;日千頃雨;曰烏石觀;曰羅漢徹;曰裴休居士。
惟義玄禅師為正傳,建立黃檗宗旨,一時道播諸方,而臨濟一宗屹起于此,曆七百餘年,代不乏人,兒孫遍天下,皆師源遠流長,故能赫奕如是也。
師有《宛陵集》及《心要》二卷行于世。
賴庵禅師 師諱大安,号曰懶庵,福唐陳氏子。
初受業于黃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