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寺舊址,有石槽在焉。
水月庵 去寺一裡餘,在吉祥峰之右。
其山地乃檀越林結夫所施。
辛卯春,始構為庵,三間一偏,枕佛座,濯清溪,紫微影護,羅漢來朝,缽盂、天柱、屏障,寶峰、獅子、香爐、羅列圍繞。
增萬福之勝概,暢達者之大觀。
名曰“水月庵”。
後有大士應現,未可知也。
道光間道本 德康公重建 三官庵 即開香庵,在水月庵右,香爐峰之後,去寺三裡許,古祀三官處,尋廢為埔地。
戊子春贖回,受種五畝餘。
後山三侖連熨鬥,俱為寺業。
已醜春,略構一偏,以存舊迹。
绛節庵 去寺二裡餘。
自寺西澗溯流而上,過石門而入焉。
脈自羅漢峰左肩迢遞而下,如降節狀,故以峰得名。
庵居峰之右,亦以峰名之。
建自壬辰季春,三間一編。
前有報雨,五雲,後得降節飄揚,故有“欲獻紫微庵,五雲供法眼,天垂七寶蓋真人”之句。
紫微庵 在紫微蜂下,去寺五裡許。
沿馬鞍而上,至天柱蜂腰而下,蓋寶蜂、天柱之間。
壬辰春,僧無塵結茅于此,日以采薇當供,夜則禅靜而樂。
群巒拱翠,萬壑呈祥,紫氣迫人,通身錦繡,山花映日,遍體文章。
鳥鳴丹壁,水奏清溪。
一曲兩曲無人會,惟許幽人獨自知。
彌勒庵 在獅子峰尾崙獅子庵左畔數十武。
前後五間。
嘉慶丁卯,道升公首座重構前塢一偏。
背巑岏而迤古道,臨略彴而瞰清流。
荔薜煙蘿,扶疏繞屋,梓楠露筿,逦迤垂垣,不殊兜率陀天。
崇祀阿逸多佛有句雲:“放下肚皮笑,笑幾家村落;解開叉口包,包數裡溪山。
當來定有補處,菩薩下生應現其間。
” 崑侖庵 在牛頹洋中,去寺裡半之遙。
乾隆乙酉,昙會禅宿瑞英公西堂鼎建。
佛座、香爐西聳,象峰、獅岫東環。
紫甸朱堘,縱橫映帶,烏潭碧溆,左右溁洄。
陟岑樓,披繡闼,山原廣厥遐瞻;臨绀宇,啟玄局,川澤盈其勝賞。
白雲半塢,古德宗風;明月前溪,作家境界。
亶其然乎?信足樂也。
塔庵 在下棋垅之麓公媽塔左側,離環翠亭一牛■〈目後〉地,供普陀大士,旁列諸上善人牌,并熨鬥萬松庵、報恩塔總套。
年節晨昏,香火罔替。
門通曲徑,室倚層巒。
日出而林霏開,人來人去;雲歸而岩穴暝,樵唱樵歌。
野色山圍,松送瑤笙雅韻;石頭路滑,筍藏玉版禅機。
道光癸未,崇皚禅德思琏師重整。
松隐堂 在荔灣墩北紀遊亭東去半裡許。
康熙間,良規公開創,為本師隐元老人舍利齒發塔院;并祀奉真像。
春霜秋露,虔申追遠之忱;夕梵晨燈,用達酬恩之悃。
嘉慶乙醜,繼宗和尚監寺永悅師鼎建西偏數間,以為香積湢溷寮舍。
獅峤左回,田疇绮錯;象峰後樂,澗壑環萦。
列嶽雲開,屏障畫圖,缭繞前崗。
日映香爐,煙篆氤氲,花雨盈庭,山色香凝。
霞磴松風,隔隴濤聲,翠繞雲堂。
天寶物華,法乳聯芳八表;地靈人瑞,宗猷丕振千齡。
誠竄堵之名藍,福唐之勝概也。
○院 黃檗塔院 在下棋垅。
宋太平興國元年建。
以衰亂故,江氏從而宅左右。
現存塔五座;内有古井一口。
報恩塔院 在香爐峰前莫氏宅右。
宋建炎間建,今廢。
現存大井一口,井欄勒石可據。
東嶽塔院 在南陽莊百餘武,今廢。
現存基一圍五畝,丙戌年贖回。
○塘 黃檗海塘 在井得、隆仁二裡;東西三百五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陡門三間。
洪武十四年本寺築,灌官民田十五頃。
今屬民間。
○莊 南陽莊 在香爐峰前百餘武;與鳌江林田舍共焉。
以中為廳界,寺居右邊,兩房一偏。
外護小屋一列,又北邊另一座兩偏。
左右前後計田一百六十餘畝。
監收僧良聰主之,調衆有法,不失農時,雖歉歲亦有收焉。
這一段田地,分付來多少時,也把柄在手,任渠反覆。
所謂“栽田博飯尋常事,不是飽參人不知。
” 何洋莊 在獅子峰外,土名何厝洋。
今廢為民居。
○塢 桃花塢 去寺二裡許,即往龍潭路溪邊是也。
今廢。
○田 界内田 據傳十二峰内外田地俱屬寺業,以嘉靖倭焚僧散不還,近民請受租稅,久假不歸,惜哉! 寺前田 自寺前舊址至摭仔裡鐵竈,共計二十四畝,隆慶間,僧中天于民間贖回。
又大橋外軍民田八畝零,已醜年贖回。
熨鬥田 計十畝。
坐佛座峰左右兩坑。
梨洋田 計十畝。
土名大潭口等處。
南陽田 計一百六十餘畝。
黎灣洋田 計五十六畝。
牛隊洋田 計二十畝餘。
東滿洋田 計一十三畝。
陳白洋田 計四十五畝。
鄭渚田 在蘇溪裡漁浦南濱地也;唐天寶中嘗為田,後廢。
至宋天禧間,僧履元重堤之。
長二百二十丈,址廣三丈,高一丈二尺,陡門十四間,望若長坂焉。
今稍壞,亦屬民間。
○園 桑池園 下棋垅西原有池園,今為埔地。
現存有祖塔三座;已受塔禁。
未丈地五畝,東至下棋垅,西連寺龍臂,南至田,北連水枧坑。
前裡長陳大绶冊據。
熨鬥園 計六畝。
在報恩塔前。
堘頭畲園 計五畝。
鐵爐墩園 計四畝。
三官垅園 計五畝。
水月庵 去寺一裡餘,在吉祥峰之右。
其山地乃檀越林結夫所施。
辛卯春,始構為庵,三間一偏,枕佛座,濯清溪,紫微影護,羅漢來朝,缽盂、天柱、屏障,寶峰、獅子、香爐、羅列圍繞。
增萬福之勝概,暢達者之大觀。
名曰“水月庵”。
後有大士應現,未可知也。
道光間道本 德康公重建 三官庵 即開香庵,在水月庵右,香爐峰之後,去寺三裡許,古祀三官處,尋廢為埔地。
戊子春贖回,受種五畝餘。
後山三侖連熨鬥,俱為寺業。
已醜春,略構一偏,以存舊迹。
绛節庵 去寺二裡餘。
自寺西澗溯流而上,過石門而入焉。
脈自羅漢峰左肩迢遞而下,如降節狀,故以峰得名。
庵居峰之右,亦以峰名之。
建自壬辰季春,三間一編。
前有報雨,五雲,後得降節飄揚,故有“欲獻紫微庵,五雲供法眼,天垂七寶蓋真人”之句。
紫微庵 在紫微蜂下,去寺五裡許。
沿馬鞍而上,至天柱蜂腰而下,蓋寶蜂、天柱之間。
壬辰春,僧無塵結茅于此,日以采薇當供,夜則禅靜而樂。
群巒拱翠,萬壑呈祥,紫氣迫人,通身錦繡,山花映日,遍體文章。
鳥鳴丹壁,水奏清溪。
一曲兩曲無人會,惟許幽人獨自知。
彌勒庵 在獅子峰尾崙獅子庵左畔數十武。
前後五間。
嘉慶丁卯,道升公首座重構前塢一偏。
背巑岏而迤古道,臨略彴而瞰清流。
荔薜煙蘿,扶疏繞屋,梓楠露筿,逦迤垂垣,不殊兜率陀天。
崇祀阿逸多佛有句雲:“放下肚皮笑,笑幾家村落;解開叉口包,包數裡溪山。
當來定有補處,菩薩下生應現其間。
” 崑侖庵 在牛頹洋中,去寺裡半之遙。
乾隆乙酉,昙會禅宿瑞英公西堂鼎建。
佛座、香爐西聳,象峰、獅岫東環。
紫甸朱堘,縱橫映帶,烏潭碧溆,左右溁洄。
陟岑樓,披繡闼,山原廣厥遐瞻;臨绀宇,啟玄局,川澤盈其勝賞。
白雲半塢,古德宗風;明月前溪,作家境界。
亶其然乎?信足樂也。
塔庵 在下棋垅之麓公媽塔左側,離環翠亭一牛■〈目後〉地,供普陀大士,旁列諸上善人牌,并熨鬥萬松庵、報恩塔總套。
年節晨昏,香火罔替。
門通曲徑,室倚層巒。
日出而林霏開,人來人去;雲歸而岩穴暝,樵唱樵歌。
野色山圍,松送瑤笙雅韻;石頭路滑,筍藏玉版禅機。
道光癸未,崇皚禅德思琏師重整。
松隐堂 在荔灣墩北紀遊亭東去半裡許。
康熙間,良規公開創,為本師隐元老人舍利齒發塔院;并祀奉真像。
春霜秋露,虔申追遠之忱;夕梵晨燈,用達酬恩之悃。
嘉慶乙醜,繼宗和尚監寺永悅師鼎建西偏數間,以為香積湢溷寮舍。
獅峤左回,田疇绮錯;象峰後樂,澗壑環萦。
列嶽雲開,屏障畫圖,缭繞前崗。
日映香爐,煙篆氤氲,花雨盈庭,山色香凝。
霞磴松風,隔隴濤聲,翠繞雲堂。
天寶物華,法乳聯芳八表;地靈人瑞,宗猷丕振千齡。
誠竄堵之名藍,福唐之勝概也。
○院 黃檗塔院 在下棋垅。
宋太平興國元年建。
以衰亂故,江氏從而宅左右。
現存塔五座;内有古井一口。
報恩塔院 在香爐峰前莫氏宅右。
宋建炎間建,今廢。
現存大井一口,井欄勒石可據。
東嶽塔院 在南陽莊百餘武,今廢。
現存基一圍五畝,丙戌年贖回。
○塘 黃檗海塘 在井得、隆仁二裡;東西三百五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陡門三間。
洪武十四年本寺築,灌官民田十五頃。
今屬民間。
○莊 南陽莊 在香爐峰前百餘武;與鳌江林田舍共焉。
以中為廳界,寺居右邊,兩房一偏。
外護小屋一列,又北邊另一座兩偏。
左右前後計田一百六十餘畝。
監收僧良聰主之,調衆有法,不失農時,雖歉歲亦有收焉。
這一段田地,分付來多少時,也把柄在手,任渠反覆。
所謂“栽田博飯尋常事,不是飽參人不知。
” 何洋莊 在獅子峰外,土名何厝洋。
今廢為民居。
○塢 桃花塢 去寺二裡許,即往龍潭路溪邊是也。
今廢。
○田 界内田 據傳十二峰内外田地俱屬寺業,以嘉靖倭焚僧散不還,近民請受租稅,久假不歸,惜哉! 寺前田 自寺前舊址至摭仔裡鐵竈,共計二十四畝,隆慶間,僧中天于民間贖回。
又大橋外軍民田八畝零,已醜年贖回。
熨鬥田 計十畝。
坐佛座峰左右兩坑。
梨洋田 計十畝。
土名大潭口等處。
南陽田 計一百六十餘畝。
黎灣洋田 計五十六畝。
牛隊洋田 計二十畝餘。
東滿洋田 計一十三畝。
陳白洋田 計四十五畝。
鄭渚田 在蘇溪裡漁浦南濱地也;唐天寶中嘗為田,後廢。
至宋天禧間,僧履元重堤之。
長二百二十丈,址廣三丈,高一丈二尺,陡門十四間,望若長坂焉。
今稍壞,亦屬民間。
○園 桑池園 下棋垅西原有池園,今為埔地。
現存有祖塔三座;已受塔禁。
未丈地五畝,東至下棋垅,西連寺龍臂,南至田,北連水枧坑。
前裡長陳大绶冊據。
熨鬥園 計六畝。
在報恩塔前。
堘頭畲園 計五畝。
鐵爐墩園 計四畝。
三官垅園 計五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