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行。
” 鐘鼓樓在藏閣右。
計三間,高三丈五尺。
廣四丈八尺,深五丈六尺,内懸銅鐘一口,重千斤,庚辰仲冬鑄,系監寺能得募。
請師說偈雲:“黃檗鑄銅鐘,虛懸釋梵宮。
千斤樂信施,萬古醒迷蒙。
器大奚愁晚;音高誰與同?婆娑真教體,盡在此聲中。
”有大鼓一面,系鳌江佩玄林檀越施,以配洪鐘。
禅林禮樂,由斯備焉。
刷印樓在藏閣上。
凡法寶新舊闆俱在此樓,逐年刷印者住焉。
則有黃檗希運禅師《心要》一本,白雲端禅師《語錄》一本,虎丘隆禅師《語錄》一本、《三教平心論》一本,天童老和尚《語錄》全部,費隐容和尚《語錄》二本、祖庭《鉗錘錄》一本、《心經斵輪解》一本,《禅燈世譜》二本、《禅關策進》一本、本山隐元和尚《語錄》全部、《又錄》二本、《雲濤集》一本、《寶訓》一本、《石屋語錄》一本,龐居士《語錄》一本,梵本《普門品》一本、梵本《綱經》二本、梵本《樂師經》一卷四十二章經一本,《禅林課誦》一本、《毗尼日用》一本、《小法數》一本、《四分戒本》一本,闆藏于斯,永為流通。
庫司樓在應供堂旁。
計三間,廣四丈三尺,深六丈三尺,高二丈六尺。
○廊 東廊 從下至上計一十二丈二至尺。
西廊 如東。
○寮 首座寮 在方丈右。
西堂寮 在首座寮右。
書記寮 在方丈左邊。
知客寮 在擇木堂右邊。
化主寮 在擇木堂左。
典座寮 在香積左。
雜務寮 在山門右。
雜物寮 在山門右。
行堂寮 在下客堂左。
○房 米房 在行堂寮左。
碓房在米房左。
茶房在擇木堂左。
小菜房 在香積右。
園房在庫司樓左。
田房在浴堂右。
圃房在浴堂後。
浴房在田房左。
直牲房 在牛房右。
牛房在直牲房左。
○三門 在大殿前。
高二丈八尺,廣五丈四尺,深三丈八尺,門旁有青石阃,聯雲:“千古吉祥臨萬福,九重紫氣盛三門。
” ○亭 環翠亭 在外拱橋東首。
扁系朱晦翁書,今廢。
紀遊亭 距外拱橋左半裡許。
内有石碑,載葉相國詩。
茶亭 在獅子峰前。
寺路由此而進。
作霖亭 在龍湫上。
今廢; ○橋 内三樹橋 在三門前。
右有甘棠三樹,郁翠盤蓋其上;流泉漱石,清音朗朗于下,前有石凳三面,名曰“三樹橋”。
檀越林伯春坐息其間,神情快爽,戲吟三字詩以美之。
詩曰:“一橋亭,三樹下,千枝椽;萬葉瓦。
明月篩,清風灑,坐其間,即仙也。
” 中木橋在碾前二十餘武。
有二石人立焉。
外拱橋在桑池園西,即古山門旁。
有勒石碑載宋時僧妙湛募化。
○壩 新壩 在三門東南,與三樹橋平列。
崇祯甲戌始築,為内堂水口,高一丈三尺,闊四丈,長六丈餘。
山門通道于寺右。
○碾 塔前碾 壩東二十餘武; ○碓 水碓 在大溪壩上百餘武。
今廢,臼尚存江家門口。
○磨 水磨 在水碓上。
今廢。
○台 化人台井由绛節峰分枝而下,距寺二裡許江書院北,現有迹存焉。
○庵 獅子庵 在獅子峰間,因峰而得名。
自外拱橋東去一裡許,舊傳金長者之宅;辛卯春贖回。
背負獅子,面對佛座,群巒拱翠,碧水環流,如拖球狀。
雖形勝之說,釋氏不道,而地靈人傑,得無有返擲獅兒出現于世者乎?故師有“坐對金山談主伴,卧聞獅子吼風雷”之句。
乾隆間,界泉尊口道退和尚、道昱首座重建。
翠竹庵 在寺龍臂後侖中,庚寅春如構。
環圍翠茂可觀,亦衛寺之嘉氣,所謂居不可無竹也。
此君虛心待物,永夜達旦,吟風嘲月,泛泛成音,讵假香岩擊節,而後有聲哉!無價趙居士登此,則雲:“天風坐笑語蕭蕭,玉版山中頻見招。
忽憶香岩家裡事,竿頭一擊便通霄。
” 梅福庵 在四潭塔右侖,去寺四裡餘。
戊寅冬,修中天祖塔,始創三間一偏,内祀中天祖并諸耆舊牌位,旁立一碑,聊叙祖之始末。
遊者沿溪鳥道而上,丹崖插漢,峭壁淩空;懸流玲珑,大暢胸襟,偶觸其機,詞鋒頓發。
圍海百餘株,每至雪嶂流輝,清香撲鼻,可謂名實不虛。
故師詠之曰:“素性天然潔,臨霜志愈貞。
破顔微冷笑,十裡淨無塵。
” 萬松庵 在佛座峰間必翁塔前,一名熨鬥山卧雲庵。
計三間兩偏,東西兩坑,計四十畝。
其山場環繞一派,東至茶亭下,南至佛座山下頭陀庵止,連桐管坑田下為界;北至寺案;西連大小帽。
自崇祯丁醜歲;周圍栽植松柏數萬株,今已成林,改名萬松庵。
偈日;“百畝青松信手栽,千秋耳畔吼風雪。
眼青可辨龍蛇影,那許狸奴暗亂猜。
” 白馬庵 在獅子峰東,距寺三裡餘,舊曰“白馬廟”。
始京師以白馬名寺,以其馱經西來;有功法門,故此亦以白馬名廟,襲其迹也。
尋廟廢為民宅;辛卯春贖回。
一圍五畝餘;計五間,改廟為庵,以存故事。
右角二十餘武,即報恩
” 鐘鼓樓在藏閣右。
計三間,高三丈五尺。
廣四丈八尺,深五丈六尺,内懸銅鐘一口,重千斤,庚辰仲冬鑄,系監寺能得募。
請師說偈雲:“黃檗鑄銅鐘,虛懸釋梵宮。
千斤樂信施,萬古醒迷蒙。
器大奚愁晚;音高誰與同?婆娑真教體,盡在此聲中。
”有大鼓一面,系鳌江佩玄林檀越施,以配洪鐘。
禅林禮樂,由斯備焉。
刷印樓在藏閣上。
凡法寶新舊闆俱在此樓,逐年刷印者住焉。
則有黃檗希運禅師《心要》一本,白雲端禅師《語錄》一本,虎丘隆禅師《語錄》一本、《三教平心論》一本,天童老和尚《語錄》全部,費隐容和尚《語錄》二本、祖庭《鉗錘錄》一本、《心經斵輪解》一本,《禅燈世譜》二本、《禅關策進》一本、本山隐元和尚《語錄》全部、《又錄》二本、《雲濤集》一本、《寶訓》一本、《石屋語錄》一本,龐居士《語錄》一本,梵本《普門品》一本、梵本《綱經》二本、梵本《樂師經》一卷四十二章經一本,《禅林課誦》一本、《毗尼日用》一本、《小法數》一本、《四分戒本》一本,闆藏于斯,永為流通。
庫司樓在應供堂旁。
計三間,廣四丈三尺,深六丈三尺,高二丈六尺。
○廊 東廊 從下至上計一十二丈二至尺。
西廊 如東。
○寮 首座寮 在方丈右。
西堂寮 在首座寮右。
書記寮 在方丈左邊。
知客寮 在擇木堂右邊。
化主寮 在擇木堂左。
典座寮 在香積左。
雜務寮 在山門右。
雜物寮 在山門右。
行堂寮 在下客堂左。
○房 米房 在行堂寮左。
碓房在米房左。
茶房在擇木堂左。
小菜房 在香積右。
園房在庫司樓左。
田房在浴堂右。
圃房在浴堂後。
浴房在田房左。
直牲房 在牛房右。
牛房在直牲房左。
○三門 在大殿前。
高二丈八尺,廣五丈四尺,深三丈八尺,門旁有青石阃,聯雲:“千古吉祥臨萬福,九重紫氣盛三門。
” ○亭 環翠亭 在外拱橋東首。
扁系朱晦翁書,今廢。
紀遊亭 距外拱橋左半裡許。
内有石碑,載葉相國詩。
茶亭 在獅子峰前。
寺路由此而進。
作霖亭 在龍湫上。
今廢; ○橋 内三樹橋 在三門前。
右有甘棠三樹,郁翠盤蓋其上;流泉漱石,清音朗朗于下,前有石凳三面,名曰“三樹橋”。
檀越林伯春坐息其間,神情快爽,戲吟三字詩以美之。
詩曰:“一橋亭,三樹下,千枝椽;萬葉瓦。
明月篩,清風灑,坐其間,即仙也。
” 中木橋在碾前二十餘武。
有二石人立焉。
外拱橋在桑池園西,即古山門旁。
有勒石碑載宋時僧妙湛募化。
○壩 新壩 在三門東南,與三樹橋平列。
崇祯甲戌始築,為内堂水口,高一丈三尺,闊四丈,長六丈餘。
山門通道于寺右。
○碾 塔前碾 壩東二十餘武; ○碓 水碓 在大溪壩上百餘武。
今廢,臼尚存江家門口。
○磨 水磨 在水碓上。
今廢。
○台 化人台井由绛節峰分枝而下,距寺二裡許江書院北,現有迹存焉。
○庵 獅子庵 在獅子峰間,因峰而得名。
自外拱橋東去一裡許,舊傳金長者之宅;辛卯春贖回。
背負獅子,面對佛座,群巒拱翠,碧水環流,如拖球狀。
雖形勝之說,釋氏不道,而地靈人傑,得無有返擲獅兒出現于世者乎?故師有“坐對金山談主伴,卧聞獅子吼風雷”之句。
乾隆間,界泉尊口道退和尚、道昱首座重建。
翠竹庵 在寺龍臂後侖中,庚寅春如構。
環圍翠茂可觀,亦衛寺之嘉氣,所謂居不可無竹也。
此君虛心待物,永夜達旦,吟風嘲月,泛泛成音,讵假香岩擊節,而後有聲哉!無價趙居士登此,則雲:“天風坐笑語蕭蕭,玉版山中頻見招。
忽憶香岩家裡事,竿頭一擊便通霄。
” 梅福庵 在四潭塔右侖,去寺四裡餘。
戊寅冬,修中天祖塔,始創三間一偏,内祀中天祖并諸耆舊牌位,旁立一碑,聊叙祖之始末。
遊者沿溪鳥道而上,丹崖插漢,峭壁淩空;懸流玲珑,大暢胸襟,偶觸其機,詞鋒頓發。
圍海百餘株,每至雪嶂流輝,清香撲鼻,可謂名實不虛。
故師詠之曰:“素性天然潔,臨霜志愈貞。
破顔微冷笑,十裡淨無塵。
” 萬松庵 在佛座峰間必翁塔前,一名熨鬥山卧雲庵。
計三間兩偏,東西兩坑,計四十畝。
其山場環繞一派,東至茶亭下,南至佛座山下頭陀庵止,連桐管坑田下為界;北至寺案;西連大小帽。
自崇祯丁醜歲;周圍栽植松柏數萬株,今已成林,改名萬松庵。
偈日;“百畝青松信手栽,千秋耳畔吼風雪。
眼青可辨龍蛇影,那許狸奴暗亂猜。
” 白馬庵 在獅子峰東,距寺三裡餘,舊曰“白馬廟”。
始京師以白馬名寺,以其馱經西來;有功法門,故此亦以白馬名廟,襲其迹也。
尋廟廢為民宅;辛卯春贖回。
一圍五畝餘;計五間,改廟為庵,以存故事。
右角二十餘武,即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