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重興隆琦隐元祖師原本門弟子性幽、獨往等編訂續修,監寺 道昱 宗儀 惠秀宗堂 傅圖 紹仁 道升 廿滋 副寺舜普同靜寺 宗恺 華忏 本岐 校刊 道本 永悅 永施德科 常澄 紹修 ○山 【十二則】 勢撥穹窿,屹然永固;形盤大地,觀體全真。

    是以奇岩幽谷,雲水居焉;廣穴巨川,龍象宅焉。

    乃至達觀上士,每于山色溪聲,脫落見聞,與林巒岩壑,渾為一體,名實并稱,千古而不磨也。

    故集是編,略示檗山勝概,庶後之君子,策杖尋源,履踐前轍,不迷蹊徑雲。

     距福清縣城西二十裡,為宏路驿。

    由驿而南,循金印館,緣大壤而入,為清遠裡之黎灣。

    黎灣即獅子、香爐二峰内,本邑葉文忠公有紀遊亭于道左。

    亭西數武,為下棋垅,垅之右為桑池園,接寺拱橋。

    逾橋數武,即寺之舊山門也。

    曆内橋為進寺之始。

    寺山故有黃檗,因以為名。

    唐貞元間,正幹禅師為開山祖。

    繼有斷際、希運禅師出家其中。

    厥後闡化江外,所住巨刹,皆以黃檗稱,為酷愛茲山邃幽故也。

    遠溯來源,自金雞、白鶴逾三溪,越靈石,北向而下,首出大帽峰,高出雲表,峭拔無雙,本縣中龍之祖也。

    剝下兩枝,東為寶峰。

    西行十裡許,為陳九郎故居。

    突起為羅漢峰,逶迤曲折至香城,自高山脫脈而束,宛轉向南;磊落而下為绛節峰,乃寺之主山也。

    東自绛節分岫,由化龍直趨下棋垅為寺左障。

    西自羅漢、天柱、屏嶂列擁,為寺右障。

    西南自五雲、報雨、吉祥諸峰湧騰而下,為寺内案;吉祥之餘麓,屹然環繞,與下棋垅相構,為寺内垣;從前案遙引而東,複有香爐峰與獅子峰對峙,為寺外垣。

    自小帽而東,特起一峰曰佛座,即寺之外朝也。

    内水則自香城分界,發源自羅漢泉,注石門溪,從内石橋流入放生池,拱橋而出,與外水會。

    外水則自大帽發源,曆九淵而來,繞吉祥而逝,與内水彙,直至迳江。

    誠禅門法苑,祖裔福基也。

    自唐迄今,千有餘載,正幹、斷際而下,諸師或揚化他方,或韬光此土,隆替不一,未可悉數。

    崇祯庚午歲,密雲和尚始于茲山開宗播響,重振舊規,遠近聞風,鹹生渴仰。

    嗣是費隐大師得面禀親承之旨,單提向上鉗錘,大開爐鞴,鈞鑄凡聖,以故群賢間出。

    今隐元禅師以嫡傳繼踵,赤手全提,具佛祖爪牙,統衲僧巴鼻。

    宗綱有賴,嗣法得人,叢林維新;萬言莫罄,著述之盛,千載希逢。

    則斯山也,豈但與宇内之勝僅傳不朽哉! ○峰 【十十五】 大帽蜂 此蜂最高,為本山祖。

    代有黃檗、瑞香生成不辍。

    頂圓如帽,因以得名。

    靈石指為留雪幛。

     小帽峰 與大帽峰相連,聳峻圓頂似之。

     寶蜂 在大帽前。

    群巒環翠,聳出漢表,瑩潤如聚寶然。

    中抽嫩枝,靈氣鐘四潭,中天老人塔焉。

     屏幛峰 在天柱、寶峰之間。

    聚山環繞,蒼翠異常,宛似紫微。

     獅子峰 在香爐溪北。

    山勢崛雄,形如卧地獅子,即本山之捍門也。

     香爐蜂 端圓而秀。

    一麓下垂如香爐,有柄居前案末,乃寺之華表也。

     佛座峰 蜂獨挺,高數百仞。

    有頭顱足膝若大佛寶座,寺以此峰作外案。

     羅漢峰 在天柱上。

    拔出衆岑,狀若羅漢。

    次于大帽,乃本山之中峰也。

     缽盂峰 在羅漢肩左。

    側形如釜,因鄰羅漢得名。

     天柱峰 乃羅漢右。

    巍然獨聳,勢若擎天。

     五雲峰 自小帽迢下,層巒疊巘,屈曲有五,如雲乍出。

     報雨峰 居五雲東。

    每天将雨,辄先起雲,裡人以之占雨。

     吉祥峰 與報雨峰連。

    特朝而來,作寺前案。

    時有祥光現于其上,故名。

     绛節峰 即本寺主山。

    一起一伏,斷而複連,如繹節狀。

     岩 頭陀岩 寺之西嵩頭陀岩,有乳香出自石罅間。

     洞 蟒洞 唐時傳有蟒神栖焉,頗知皈依正教,顯迹至今。

    其洞口向石竹,廣三丈,深六丈,高亦如之。

    上有圓竅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