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旁有小泉流湧。

    内小洞深邃而黑,人不敢人。

    在大帽峰西北。

     ○石 三台石 在寺右障中。

    望之森列,俨如台星,故名。

     飛來石 在第一潭下。

    高可數丈,三面虛懸,屹然而立。

    費邑侯以乙亥夏遊此,上篆“振鹭之瀑”四字。

     釣台石 在報雨風下。

    前有三潭可釣。

     屏石在寺右茶園上。

    以似屏,故名。

     鼓石在西潭前旁。

    甚險,遊潭者抱石鼓而上。

     盆陀石 在下棋垅上。

     界石在翠竹庵後崙頂。

    上以大石界,下以路界,從山脊分水出。

    俱系寺業。

     ○嶺 馬鞍嶺 寺右臂。

    天柱峰由此而上。

    馬鞍蓋以形似呼之。

     鐵龜嶺 在寺前。

    右障大溪,沿路而上為報雨峰,俱屬寺山。

     宮後嶺 去寺一裡許。

    佛座峰由此而上。

     吉祥嶺 在寺前案。

    上熨鬥萬松庵之捷徑也。

     绛節嶺 在寺後。

    逶迤而上之香城旁通路也。

     ○垅 下棋垅 古傳為蟒神與紫雲仙博弈處。

     ○池 放生池 崇祯甲戌歲,砌内堂溪為之。

     潭 九淵潭 寺西南隅有溪。

    沿溪三裡許,石壁巉岩,泉色藍光者為龍潭。

    自下而上,共有九處,惟龍湫、石鼓、玉筋為最,而龍漱即第一潭也。

    縱廣六七丈,底深莫測,上有飛瀑,從空瀉落,望若珠簾,凡亢旱禱雨多應。

    宋紹興癸醜冬,趙公卞觀稼至此,祝曰:“名位淺狹,所及者鮮,惟龍以時緻雨,盡蘇一邑之蒼生。

    “書以勒石,複勒“靈淵”二大字,并七言絕句一首于潭上。

    元符二年,安撫程公邁祈雨有應,為立龍堂。

    宣和二年,攝邑陳麟再立祠。

    淳熙間,安撫史公浩複增飾之。

    石上有溝亭,鹹淳丙寅,倉使劉震孫改其額曰“九淵第一”,以“九淵”為總名此始,而龍堂汮亭則已毀矣。

    其側銘“龍湫”者,郡丞葉嗣昌書,住山釋元恭立。

    趙善密者,不知何許人,亦同住山圓悟來此。

    熙甯春,崔令同丕績師亦至,勒字于潭右水際。

    國朝天啟元年,葉文忠公複構亭于龍堂舊址,莆宗伯林公堯俞書扁曰“作霜”。

    未幾,為山鄰所焚,獨石碑一方,載登潭詩,有“人日看山雨乍收”之句。

    懸崖之中題“潛龍”者,迳江侍禦林公汝翥筆也。

    由潭流下為瀑布泉,泉之旁有危石,高可數丈,三面懸虛,屹然而立,曰“飛來石”。

    崇祯乙亥夏,費邑侯道用篆“振鹭之瀑”于上。

    其餘歲久字湮,為水所澌,不能盡見。

    再曆而上,有石鼓,即第三潭也。

    一石如鼓,梗于潭旁。

    四潭懸溜數丈,亦瀉珠,比龍湫稍差。

    但岩壁極峭,遊者不敢履,多從崖頭俯矚而已。

    玉筋隐于幽谷,是名七潭。

    泉自高瀉,望若玉筋然,去石鼓則遠矣。

    至九淵則隐顯非常,變化莫測,或求之弗得,有時自現,為樵者所觀。

    其餘諸潭,各成形勝,皆有可觀。

     ○溪三 石門溪 去寺西北一裡。

    兩石相倚如門,狀極奇怪。

    水從下流出,繞過寺前。

    棠陰夾岸,覆蓋如亭,中有亂石可坐。

     大溪 源自九淵龍潭而來,奔流不絕,與拱橋之外石門溪水會,直注迳江。

     小溪 在寺右澗。

    石門之水注焉。

    陰映如蓋,清涼如鏡,旁有石壁堪題。

    外石楯石桌十餘,禅衲适興,烹名傳韻于此。

    故師有《小溪十詠》之作,從者和之。

    泠然有聲,聞之熱惱煩濁不覺冰消矣。

     ○井三 龍井法堂岩壁立,下有石穴方如盆,深不二尺,清而甘,雖亢旱弗涸。

    辛卯冬,構龍宮于上,以便祈禱。

     古井 後石六尺,圍二丈,深二丈餘。

    在應供堂之右。

     金仙井 在寺右臂後水笕坑中。

    庚寅春,構翠竹巷。

    尋源得水,故名其泉曰“般若”。

     ○泉三 虎跑泉 在寺右虎薮坑上。

    晝夜混混不竭,以笕引之,直至香積。

     羅漢泉 在羅漢峰間。

    石隙流湧。

    去寺五裡許,系石門溪之本源,直彙寺前放生池。

     般若泉 在水笕坑中,直注坑前而隐。

    遊翠竹庵者,勺而烹,清香甘美,試茗尤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