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書架)
曲隐幾,仿古式,繞身如扇形,高一尺許;加褥其上隐之。
書架,如鏡架,着小座,高半尺許。
席地坐用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枕 大小套枕,中藏數具;客至,則人授一枕。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茶瓯(茶托、茶帚) 茶瓯,色黃(無白地者),描青綠花草;雲出土噶喇。
其質少粗無花、但作冰紋者,出大島。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瓯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
茶瓯頗大,斟茶止二、三分,用果一小塊貯匙内:此學中國獻茶法也。
若國中烹茶法,以茶未雜細粉少許入碗,沸水半瓯,用小竹帚攪數十次,起沫滿瓯面為度;以敬客。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燈(燭) 燭燈,木底四方格,上寬下窄;白紙糊之而空其上。
施木柄,釘柱上;雖大風,不緻滅燭也。
王宮内所用皆然。
民間燈,多不用燭;以木作燈,四方糊紙高木座,籠油碟其中,置地席上。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燭,如黃蠟而色黑;國中有油樹,取其子榨油為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扇 蕉扇,圓者為日扇,男子用之。
婦人用者缺其傍,如缺月狀;名月扇。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摺疊扇,名櫂子扇;即倭扇也。
皆單邊,無寬邊者;粗細不等,有絕佳者。
本國官民冬、夏用之,橫插大帶間以為飾。
又有折腰扇,扇骨兩截,下合上開;僧人所用。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團扇,以竹為骨,繭紙糊之,或青、或白;灑金作畫。
有泥金五華者,名玉團扇;惟王宮中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命婦或受賜,始得用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匠具 斧、鑿,皆類中國。
惟鋸用純鐵為之;形如刀,下着柄,列齒口端為用。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陶器 瓶、罂,多類中國。
其小異者,茶具、火罏一二種圖之。
茶具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釜 炊爨鍋器,皆有鐵者制,亦頗與中國異,或有柄、有提處。
夏使「舊錄」雲:『多用螺殼炊爨』;今不爾。
間以大螺殼烹茶者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筆 筆,用鹿毛為之,短管。
比中國筆較短,僅長四寸餘。
竹管似蘆,取其輕細;管之末有番字小帖,筆帽皆有小開處。
國人作書,皆不倚桌,或立、或坐;倒卷紙尾,左手箝頓掌中,懸腕書之。
以筆蘸墨,則橫筆卧卷之。
紙 紙,以繭為之;有理堅白者,極佳。
其黃色質松者,名事宜紙:皆切方幅為用,與高麗繭紙正同。
其質厚者染紫色,可為衣;名内用紙。
有印花者如錦,極可愛。
耕器 耝、犁,皆彷中國,但減從輕小。
高田惟仰雨澤;下田層列,引泉下溉。
其江湖通潮者,皆鹵不可溉,故無桔槔、戽鬥諸具。
織具 機形,坐處窄,外寬,高一尺五、六寸,低着腳僅三、四寸許。
機前立竹竿一,下垂,引扣下上。
梭長四寸餘,如皁角形。
器用輕小,席地為便,家家有之;縷蕉絲雜紉織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漁具 沿海近港,所見皆用獨木小舟,或釣、或施繖網以取小魚。
螺、蛤、蟹、石鮔、海膽随潮下上者,夜候潮落,篝火取之。
樂器 樂器,與中國無異,筝、笛等俱備(無笙)。
三弦,柄比中國短三寸餘,彈撥惟用食指。
笛曲,有「青山曲」(即中國「銀絞絲」、「五更轉」也)、「落雁曲」、「樂平曲」。
「太平歌」乃神曲,每擊小銅點起調;一人先唱,下乃齊聲和之。
前使張學禮「記」雲:『國王遣子婿于從客某所學琴』;今已失傳。
國中無琴,但有琴譜;國王遣那霸官毛光弼于從客福州陳利州處學琴,三、四月習數曲,并請留琴一具;從之。
女集(錢、女飾) 市易之所,「舊錄」雲:『向在天使館東天妃宮前平地上,後徙馬市街』。
今市集移在山沿海坡上,早晚兩集。
市集無男人,俱女為市。
所市物,惟魚、蝦、番薯、豆腐、木器、磁碟、陶器、木梳、草靸等粗下之物。
仕宦家,多不入市。
市中交易用錢,無銀。
錢無輪廓——間有舊錢如鵝眼大,磨漫處或有「洪武」字;已絕少。
今用者如細鐵絲圈,一貫不及三、四寸許,重不逾兩許;貫口封一紙,扣钤記之,散即不可用。
每千,值國銀二分二厘(明萬曆中,蕭崇業、夏子陽等「錄」即雲:『國中用黑銅錢極輕小,千不盈掬;凡五貫,折銀一錢』。
則其來已久,本國稱為「鸠字錢」雲)。
其平日皆行「寬永通寶」錢(錢背無字,或有一「文」字。
按日本寬永元年為前明天啟二年,歲在壬戌;此日本舊錢也。
錢模大小,亦與前明萬曆錢相埒。
錢質皆赤銅,每百值國銀一錢二分。
「國朝典彙」雲:『琉球市用日本錢,以十當一』;為近是),臨時易之;使還,則複其舊。
國中舊有「洪武」錢,永樂十一年又賜「永樂」錢。
天順二年,王請照永樂、宣德間例,所帶貨物以銅錢給賜;禮部寝之。
本朝又無賜錢之例,故其國少中國錢。
女集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婦女,小民家簪用玳瑁,長尺許;倒插髻中,翹額上。
髻甚松,前後偏堕;疑即所謂「倭堕髻」也。
不穿耳,聞國中大家女亦然。
無脂粉、無首飾,珠翠俱廢不用。
足無所矯揉,或穿半襪、或着三闆、或赤足行沙土中。
手背皆有青點,五指脊上黑道直貫至甲邊;腕上下或方、或圓、或鬌,為形不等,不盡如梅花也。
女子年十五,即針刺,以墨塗之,歲歲增加;官戶皆然。
聞先國王曾欲變革,集衆議,以為古初如此,或深意有所禁忌;驟改前制,不便。
遂至今仍之。
過市所見,無不盡然。
入市貨物,無肩擔者。
大小累重,皆戴于首;即大甕、束薪,皆然。
登坡、下嶺,矯首曳袖而行,無偏堕者。
土妓行市中;暑月衣襟上亦用紅絹緣于領掖間,以此識别。
「舊錄」雲:『良家入市,手持尺布以自别』;今亦間有之。
婦人抱小兒者,惟一手操小兒腰臂,令騎坐左右腰叉上;所見皆然。
舟 貢舶,式略如幅州鳥船。
船掖施橹,左右各二。
船長八丈餘,寬二丈五、六尺。
前明洪、永中,皆賜海舟;後使臣請自備工料,于福州改造。
今本國舟工,亦能自造如式。
其各島往來通載之船,大小皆尖底,底闆鱗次;太平山船加飾欄檻為異,故圖之。
小船,皆刳獨木為之,極輕捷;村民、漁戶皆用之。
一舟不勝載,則雙使為用。
太平山船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獨木船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轎 通國惟國王肩輿,彷中國式,或十六人、或八人。
轎上亭蓋帷幔,悉如中國。
國相、法司以下,皆兩人肩輿,式皆矮小;着扛木于轎頂,二人前後舁之。
轎高不踰三尺許,席底,趺坐;遠望如籠榼然。
前使「汪錄」雲:『不知其中有人」;信然也。
貴族亦有造作精緻者,用羅漢杉木雕镂,銅飾錦邊,繪裡紗縠為蔽;而其高下、大小則一也。
國中無車,山榖非所宜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馬 馬,與中國無異,高七、八尺者絕少。
蹀躞善行,山路崎嶔,上下沙礫中不見颠蹶;此則其所習也。
上山、涉水,則馳。
地既多暖,冬草不桔;馬終歲食青,不識棧豆。
故雖村戶下貧,亦皆畜馬;有事則斂用之,事過散還。
村家,亦有以馬耕者。
鞍,制同中國;黑漆、紅漆不同,有極精者。
鞍前後加紅帕四條分垂左右,以為馬飾。
韀,與障泥皆從簡略。
仁宦者,或用紅氈一條。
勒口索,貴家多用五色相間蕉布全幅,入手兩盤垂之,尚及馬脅也。
镫,以木為之,式如曲杓形;一邊着繩系鞍下,空其口,以便赤足穿踏。
或鞴皮為之,朱、黑漆有極精者。
國人騎馬,皆不用鞭。
能騎者,縱控令速行;否則,折樹梢用之,下馬即擲去。
宦家女人騎馬,擁領蔽面,多側坐鞍上,兩足共一镫,人控徐行。
前使「汪錄」有記,今偶見亦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弓箭 弓,長七尺餘,卓地高齊屋檐。
箭,比中國箭乃較短一握許,射必
書架,如鏡架,着小座,高半尺許。
席地坐用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枕 大小套枕,中藏數具;客至,則人授一枕。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茶瓯(茶托、茶帚) 茶瓯,色黃(無白地者),描青綠花草;雲出土噶喇。
其質少粗無花、但作冰紋者,出大島。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瓯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
茶瓯頗大,斟茶止二、三分,用果一小塊貯匙内:此學中國獻茶法也。
若國中烹茶法,以茶未雜細粉少許入碗,沸水半瓯,用小竹帚攪數十次,起沫滿瓯面為度;以敬客。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燈(燭) 燭燈,木底四方格,上寬下窄;白紙糊之而空其上。
施木柄,釘柱上;雖大風,不緻滅燭也。
王宮内所用皆然。
民間燈,多不用燭;以木作燈,四方糊紙高木座,籠油碟其中,置地席上。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燭,如黃蠟而色黑;國中有油樹,取其子榨油為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扇 蕉扇,圓者為日扇,男子用之。
婦人用者缺其傍,如缺月狀;名月扇。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摺疊扇,名櫂子扇;即倭扇也。
皆單邊,無寬邊者;粗細不等,有絕佳者。
本國官民冬、夏用之,橫插大帶間以為飾。
又有折腰扇,扇骨兩截,下合上開;僧人所用。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團扇,以竹為骨,繭紙糊之,或青、或白;灑金作畫。
有泥金五華者,名玉團扇;惟王宮中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命婦或受賜,始得用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匠具 斧、鑿,皆類中國。
惟鋸用純鐵為之;形如刀,下着柄,列齒口端為用。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陶器 瓶、罂,多類中國。
其小異者,茶具、火罏一二種圖之。
茶具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釜 炊爨鍋器,皆有鐵者制,亦頗與中國異,或有柄、有提處。
夏使「舊錄」雲:『多用螺殼炊爨』;今不爾。
間以大螺殼烹茶者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筆 筆,用鹿毛為之,短管。
比中國筆較短,僅長四寸餘。
竹管似蘆,取其輕細;管之末有番字小帖,筆帽皆有小開處。
國人作書,皆不倚桌,或立、或坐;倒卷紙尾,左手箝頓掌中,懸腕書之。
以筆蘸墨,則橫筆卧卷之。
紙 紙,以繭為之;有理堅白者,極佳。
其黃色質松者,名事宜紙:皆切方幅為用,與高麗繭紙正同。
其質厚者染紫色,可為衣;名内用紙。
有印花者如錦,極可愛。
耕器 耝、犁,皆彷中國,但減從輕小。
高田惟仰雨澤;下田層列,引泉下溉。
其江湖通潮者,皆鹵不可溉,故無桔槔、戽鬥諸具。
織具 機形,坐處窄,外寬,高一尺五、六寸,低着腳僅三、四寸許。
機前立竹竿一,下垂,引扣下上。
梭長四寸餘,如皁角形。
器用輕小,席地為便,家家有之;縷蕉絲雜紉織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漁具 沿海近港,所見皆用獨木小舟,或釣、或施繖網以取小魚。
螺、蛤、蟹、石鮔、海膽随潮下上者,夜候潮落,篝火取之。
樂器 樂器,與中國無異,筝、笛等俱備(無笙)。
三弦,柄比中國短三寸餘,彈撥惟用食指。
笛曲,有「青山曲」(即中國「銀絞絲」、「五更轉」也)、「落雁曲」、「樂平曲」。
「太平歌」乃神曲,每擊小銅點起調;一人先唱,下乃齊聲和之。
前使張學禮「記」雲:『國王遣子婿于從客某所學琴』;今已失傳。
國中無琴,但有琴譜;國王遣那霸官毛光弼于從客福州陳利州處學琴,三、四月習數曲,并請留琴一具;從之。
女集(錢、女飾) 市易之所,「舊錄」雲:『向在天使館東天妃宮前平地上,後徙馬市街』。
今市集移在山沿海坡上,早晚兩集。
市集無男人,俱女為市。
所市物,惟魚、蝦、番薯、豆腐、木器、磁碟、陶器、木梳、草靸等粗下之物。
仕宦家,多不入市。
市中交易用錢,無銀。
錢無輪廓——間有舊錢如鵝眼大,磨漫處或有「洪武」字;已絕少。
今用者如細鐵絲圈,一貫不及三、四寸許,重不逾兩許;貫口封一紙,扣钤記之,散即不可用。
每千,值國銀二分二厘(明萬曆中,蕭崇業、夏子陽等「錄」即雲:『國中用黑銅錢極輕小,千不盈掬;凡五貫,折銀一錢』。
則其來已久,本國稱為「鸠字錢」雲)。
其平日皆行「寬永通寶」錢(錢背無字,或有一「文」字。
按日本寬永元年為前明天啟二年,歲在壬戌;此日本舊錢也。
錢模大小,亦與前明萬曆錢相埒。
錢質皆赤銅,每百值國銀一錢二分。
「國朝典彙」雲:『琉球市用日本錢,以十當一』;為近是),臨時易之;使還,則複其舊。
國中舊有「洪武」錢,永樂十一年又賜「永樂」錢。
天順二年,王請照永樂、宣德間例,所帶貨物以銅錢給賜;禮部寝之。
本朝又無賜錢之例,故其國少中國錢。
女集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婦女,小民家簪用玳瑁,長尺許;倒插髻中,翹額上。
髻甚松,前後偏堕;疑即所謂「倭堕髻」也。
不穿耳,聞國中大家女亦然。
無脂粉、無首飾,珠翠俱廢不用。
足無所矯揉,或穿半襪、或着三闆、或赤足行沙土中。
手背皆有青點,五指脊上黑道直貫至甲邊;腕上下或方、或圓、或鬌,為形不等,不盡如梅花也。
女子年十五,即針刺,以墨塗之,歲歲增加;官戶皆然。
聞先國王曾欲變革,集衆議,以為古初如此,或深意有所禁忌;驟改前制,不便。
遂至今仍之。
過市所見,無不盡然。
入市貨物,無肩擔者。
大小累重,皆戴于首;即大甕、束薪,皆然。
登坡、下嶺,矯首曳袖而行,無偏堕者。
土妓行市中;暑月衣襟上亦用紅絹緣于領掖間,以此識别。
「舊錄」雲:『良家入市,手持尺布以自别』;今亦間有之。
婦人抱小兒者,惟一手操小兒腰臂,令騎坐左右腰叉上;所見皆然。
舟 貢舶,式略如幅州鳥船。
船掖施橹,左右各二。
船長八丈餘,寬二丈五、六尺。
前明洪、永中,皆賜海舟;後使臣請自備工料,于福州改造。
今本國舟工,亦能自造如式。
其各島往來通載之船,大小皆尖底,底闆鱗次;太平山船加飾欄檻為異,故圖之。
小船,皆刳獨木為之,極輕捷;村民、漁戶皆用之。
一舟不勝載,則雙使為用。
太平山船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獨木船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轎 通國惟國王肩輿,彷中國式,或十六人、或八人。
轎上亭蓋帷幔,悉如中國。
國相、法司以下,皆兩人肩輿,式皆矮小;着扛木于轎頂,二人前後舁之。
轎高不踰三尺許,席底,趺坐;遠望如籠榼然。
前使「汪錄」雲:『不知其中有人」;信然也。
貴族亦有造作精緻者,用羅漢杉木雕镂,銅飾錦邊,繪裡紗縠為蔽;而其高下、大小則一也。
國中無車,山榖非所宜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馬 馬,與中國無異,高七、八尺者絕少。
蹀躞善行,山路崎嶔,上下沙礫中不見颠蹶;此則其所習也。
上山、涉水,則馳。
地既多暖,冬草不桔;馬終歲食青,不識棧豆。
故雖村戶下貧,亦皆畜馬;有事則斂用之,事過散還。
村家,亦有以馬耕者。
鞍,制同中國;黑漆、紅漆不同,有極精者。
鞍前後加紅帕四條分垂左右,以為馬飾。
韀,與障泥皆從簡略。
仁宦者,或用紅氈一條。
勒口索,貴家多用五色相間蕉布全幅,入手兩盤垂之,尚及馬脅也。
镫,以木為之,式如曲杓形;一邊着繩系鞍下,空其口,以便赤足穿踏。
或鞴皮為之,朱、黑漆有極精者。
國人騎馬,皆不用鞭。
能騎者,縱控令速行;否則,折樹梢用之,下馬即擲去。
宦家女人騎馬,擁領蔽面,多側坐鞍上,兩足共一镫,人控徐行。
前使「汪錄」有記,今偶見亦有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弓箭 弓,長七尺餘,卓地高齊屋檐。
箭,比中國箭乃較短一握許,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