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四

關燈
,名泊津。

     神德寺,在崇元寺東。

    由八幡橋石橋西北行,有八幡宮,南向;尚德王所建,供八幡菩薩--即大士也。

    下為神德寺,寺門東向;中供不動神,與護國寺同。

     --以上在泊村。

     城嶽,一名靈嶽。

    汪使「舊錄」雲:『有闆屋一區』;今已盡廢。

    惟叢灌一林,密筱攢蕉。

    以石為神,澆酒祈福、渡海報賽處。

    前古松數百株,亭立。

    前地少窪,四山皆松。

    東三十餘步有泉,名「旺泉」;從石溜出注潭中,涓涓不絕。

    泉上老松三株,偃挺尤奇。

    東望有壺家山,瓦屋數區,為國中陶處。

     --以上在真和志。

     東苑,在崎山。

    王宮以南一帶石山,皆名崎山;石狀甚奇。

    苑門西向,入門茵草遍地。

    闆亭南面,二間。

    更進有屋三間,面南。

    屋上有「潮音應世」匾額,為天啟五年诏使指揮同知蕭崇基所書。

    亭東土阜一丘,形如覆盂,頗高竦;「汪錄」雲是「雩壇」。

    更進少屈,南下西轉,山岩下有石獅、石虎尚存。

    激溜養魚處,皆已廢撤。

    南面,皆山南平田。

    東行,登小闆閣--即望仙閣也;匾已失去,葆光為重書之。

    閣中有小龛,以香木為柱,氣如桂;皮作薄闆,刻空作字,大小參差。

    閣後有小佛堂,匾名「能仁堂」。

    南面出佛堂,東過小竹橋登阜,正東見林木叢茂為佐敷,中隔海港。

    少西,見小山,林木郁然,即辨嶽也。

    南北望,皆見海。

    中山之東屬島姑達佳(譯為久高),前使汪楫為國王題「東苑」匾;今已失去。

    題東苑八景,有「久高朝旭」、「識名積翠」等八景;此為國苑,制甚簡樸雲。

     龜山,在末吉村;土稱末吉山。

    山在中山之北,重岡環繞。

    山半有木亭,前後二楹。

    南望見海,林木郁然,為第一勝處。

    山下有萬壽寺,寺中有察度王舊影;萬曆三十八年毀,今再毀。

    末吉有社壇。

     圓覺寺,在王宮之北久慶門外,國王本宗香火所在。

    規模宏敞,為諸寺之冠。

    寺門西向,門前方沼數畝,四圍林木攢郁。

    沼中種蓮,中有一亭;有觀蓮橋,供辨才天女,名天女堂。

    池名圓監池,亦名辨才天池;辨才天女,雲即中國鬥姥也。

    架橋通之,名天女橋。

    更西有龍潭橋,亦名龍淵橋。

    入寺,佛殿七間,極高麗。

    殿右廣庭中有古松(?),雲已二百餘年,高不四、五尺,青蔥正茂!名古松嶺(?),亦名神木(?)。

    香積廚(?)後有井泉,名石冷泉。

    方丈前,名蓬萊庭。

    鐘樓南,有雜華園,國人稱圓覺寺。

    中有八景寺,系尚真王時始建。

    寺前土阜上有碑,弘治十一年立,三山許天錫撰(其文曰:『大琉球,東南海島之國;自昔不通中華。

    勝國初,嘗招谕不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應天啟運,混一區宇;薄海内外,罔不臣服。

    于時率先入貢,顯被優寵,别于他邦。

    永樂初,始受冊封王爵;百餘年來,修貢彌慎。

    弘治丁巳秋,國大夫程琏、長史梁能、通事陳義奉今尚真王命,朝貢于京師;竣事,道三山,谒翰林庶吉士許天錫曰:「球陽有邦,曆世遠矣。

    惟今王大有令德,思輯用光,常遵舊典。

    請以陪臣之子入太學,得一聞天朝仁義禮樂之化,以壯國體。

    試言其概,國克擇,舊有書;王以正朔請尊之,因參用「大統曆」法。

    先世深居固衛,以貳其下。

    王惟推誠□□,躬巡境内;跋履窮僻,恒省其稅賦。

    遭孤寒,辄赀出給之:民鹹戴忭。

    王寬仁,不嗜殺;亦未嘗曲法以輕貸人。

    猶能謹于□士伏創圓覺禅寺,規模宏敞,儀物備至,以為祝禱之場。

    王每遊豫,必與民同,實國之環觀也。

    茲欲勒石于寺,是以彰王德;賜之以言」!某曰:「如子之說,則王之賢,誠可謂奮遠特立于百世之上者矣」!乃為之歌辭,俾昭示于後裔。

    詞曰:球陽有國,系之裨海;弗庭于華,奚啻千載!惟我皇祖,仁厚萬方;率先慕義,來亨來王。

    聖教漸加,十有餘世;風清氣回,儲祥發祉。

    崛生賢王,适号尚真;離群絕類,舍舊圖新。

    簡刑省罰,恤孤振厄;春行秋巡,厚下安宅。

    上熙下怡,廿有餘祀;崇德厚澤,川流岡峙。

    有美大人,薄言孔昭;我作詩章,庸代歌謠。

    大明弘治十一年(歲次戊午)八月十二日,臣程琏、鄭玖、梁能、陳義稽首謹立』)。

     天王寺,在圓覺寺東北。

    門前臨溪,有古松四株。

    寺東有天王橋。

    堂上佛龛供佛,手持七星輪及刃,曰「金剛」也。

    堂西老松最奇。

    一鐘為景泰七年(丙子)鑄,上刻「天龍寺鐘」。

    寺在浦添,寺鐘有二,移其一于此。

    僧名得髓。

     天界寺,在歡會門外道南。

    寺門北向。

    入寺西南石室,高丈許方廣,中山王茔也。

    尚圓以來,諸主皆葬于此。

    寺有鐘,成化己醜年鑄;考銘文,本相國寺鐘也(銘曰:『琉球國君世高王,乘大願力新鑄巨鐘,寄舍相國寺,說偈以銘是,祝王基之萬歲。

    安國利民,聖天子繼唐、虞之化;全文偃武,賢宰相霈霖雨之秋。

    茲有巨鐘新鑄就,高樓挂肅萬機心;無端扣起群生夢,天上人間妙法音。

    時成化己醜十月七日,住持溪隐)。

    寺西又有安國寺,國中案牍皆儲此寺中。

     仙江院,在天王寺之右。

    前使「汪錄」雲:『行荒榛中,門戶蕭然。

    僧宗實能詩,頗學元僧白雲集體』。

    今宗實尚存,年六十九;改字際外,稱「球陽大和尚」。

     萬松院,今改名蓮華院;在天王寺之南。

    剪黃楊作徑,兩旁籬屏頗整。

    寺中方庭中有小土山,剪松樹數株,蟠屈有緻。

    汪使「舊錄」稱「萬松院僧不羁與天王寺僧瘦梅及宗實相倡和」;今瘦梅、不羁皆化去。

    不羁徒二人:一曰德叟,今在蓮華院。

    一曰元仁,字東峰;别開院于北山名護嶽上,仍名萬松院。

    年五十餘,亦能詩。

     興禅寺,在圓覺寺北小徑中。

    寺甚小,庭中黃楊、松、桂甚多。

    僧了道,舊時圓覺寺國師喝三之徒;能詩。

     廣德寺,在蓮華院之南。

    寺亦甚小,花木頗麗。

    東望山椒林麗,郁然加深山。

    僧名靈源,弟子名笑岩。

    相近有建善寺,有僧蘭田,能詩。

     石虎山天慶院,僧梁天,名智津;亦能詩。

    山在赤平村。

     萬歲嶺,在萬松嶺東大道之北。

    石碑立阜上。

    其文略曰:『茲嶺以「萬歲」為名,蓋取嵩呼之義,以作中山都會。

    尚真君上命于天,俾為斯記。

    大明弘治丁已仲秋吉旦,奉诏扶桑散人樗不材謹記』。

     --以上在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