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盡為二童所殺雲。
第三,為鐘魔事。
中城縣姑場村農家陶姓,有兒名松壽;年十五歲,自皙端麗。
至首裡,從師。
一日,行至浦添山徑中,向昏黑,持一竹竿點地行;見燈求宿,乃一獵家。
父出夜獵,止一女年十六,頗妖麗;留宿,挑之。
松壽坐睡,不許;強擁之,松壽拂衣起。
女羞且怒,持獵具欲殺松壽;松壽走,女逐之。
山曲有萬壽寺,主持僧普德頗有行;松壽奔入号救,四顧無隐處。
僧伏之大鐘内,令三徒守鐘旁;女至,三僧戲嬲逐之。
女不得松壽,仰哭如癫,出門去。
僧啟鐘有聲,女還奔入;方欲為惡,忽披發改形入鐘内,普德與諸僧繞鐘咒之。
女自鐘倒垂首出見,鬼面,手一叉,下擊諸僧;僧咒不已。
寺外大雷電,女化魔走出,不知所在。
——二事,皆百年前國中事。
第四折,為天孫太平歌。
共五十餘人,先有一披發頭陀,執白木杆,引五色衣小童——花抹額、各色蕉比甲,腰中各插菊花一枝、金輪轉竿一枝,共十九人;上場左旋,作一圍立:為第一層。
次有各色紅綠雜衣郎二十人,上場右旋,作第二層立。
次有彩衣小童二,執小點鼓;雜衣郎二人,執銅點;八人,執腰鼓:上場左旋,作第三層立。
次有彩衣小童四人,三人執紙帚,一行中立;每唱,此四小童引調唱第一句起,下雜衣郎和之。
小童後二層立,樂工二十人居中。
外三層左、右交轉,外一層小童第一轉,五色扇舞為節;第二轉,金交杆為節;第三轉,舞菊為節;第四轉,舞輪竿為節。
畢,轉入第二層,雜衣郎轉出。
外一層手舞頓足,回旋為節;四、五番以次旋轉而下——為第四宴。
餞别宴,為第五宴。
儀禮如前,又增國中故事一、二出為樂。
拜辭宴,為第六宴。
儀禮、增戲樂如前。
宴畢,國王送客出府,至守禮坊外;更設小座于世子第中,手奉三爵為别。
望舟宴,為第七宴。
國王至天使館設宴,禮如前儀,面緻金扇一握為别。
臣等宴禮既畢,涓吉登封舟,候風歸朝複命。
中山王尚敬遣陪臣、法司、王舅、紫金大夫等齎表謝恩并貢物,自附常年貢船一号随封舟同發。
中山王謝恩表疏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誠懽誠忭、稽首頓首,謹奉表上言:伏以聖武弘昭,特重内屏之在;皇文丕振,複膺外翰之權。
隆體統于藩臣,安内而兼攘外;煥規模于舊制,緯武即是經文:拜命增虔,撫躬益勵。
恭惟皇帝陛下,道隆堯、舜,德邁湯、文。
統六合而垂衣,教仁必先教孝;開九重以典禮,作君又兼作師。
臣敬世守藩疆,代供貢職:荷龍章之遠錫,鲛島生輝;沐鳳诏之追揚,丹楹增色。
對天使而九叩,望象阙以三呼。
謹遣陪臣向龍翼、程順則等虔齎土物,聊表芹私。
伏願幹行不息,澤沛彌崇:統王會以開圖,合車書者千八百國;占天時而應律,驗祯祥于三十六風。
将見文麟獻瑞,彩鳳來儀矣。
臣敬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謹奉表稱謝以聞。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謹上表。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臣敬彈丸小國,僻處海隅;深沐皇恩,允臣嗣封。
康熙五十八年,蒙欽差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齎捧诏敕、币帛,随帶員役坐駕海船二隻,于本年六月初一日按臨敝國。
臣依舊例,令通國百官臣庶奉迎诏敕,安于天使館中。
揀吉于六月二十六日,先蒙谕祭臣曾祖琉球國中山王尚貞,複蒙谕祭臣父琉球國王尚益;續于七月二十六日,宣讀诏敕,封臣敬為中山王。
荷蒙欽賜蟒緞等項,并妃彩緞等物。
臣敬率領百官拜舞叩頭謝恩外,随請于天使懇留诏敕為傳國之寶;蒙天使查驗前封卷軸,依聽許留,付臣一并珍藏。
竊惟聖朝加意撫柔,有同覆載;臣敬等曷勝感激!為此特遣陪臣法司王舅向龍翼、紫金大夫程順則、使者楊天祏、通事蔡文河、副通事鄭元良、蔡墉等齎捧表章、土儀,赴京恭謝天恩。
仰冀睿慈俯監下悃,臣敬無任激切屏營之至。
謹上奏以聞。
貢物 金鶴二(銀座全)、甲一副(護手、護■〈月兼〉全)、金靶鞘腰刀二、銀靶鞘腰刀二、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腰刀二十、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槍十、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衮刀十、黑漆灑金馬鞍一(辔、镫全)、金彩畫圍屏四、扇五百、土綿二百、紋蕉布二百、土苎布一百、白鋼錫五百斤、紅銅五百斤。
金鶴以下,乃其謝封貢物。
舊例,有胡椒;今缺,以白鋼錫代之。
其常年貢物,止于白錫(一千斤)、紅銅(三千斤)、硫磺(一萬二千八百斤)。
琉磺納藩庫,貢使賫銅、錫至京。
前明于福州特設市舶提舉一員,專理琉球貢事,以内官領之。
本朝省并其事于海防同知,今貢使猶稱之曰「提舉」雲。
請存舊禮以勞使臣疏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奏:為頒封事竣,懇存舊禮以勞使臣事。
康熙五十八年,蒙欽差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恭奉诏敕、币帛,于本年六月初一按臨敝國。
二十六日,先蒙谕祭臣曾祖琉球國中山王尚貞,複蒙谕祭臣父琉球國王尚益;續于七月二十六日,宣讀诏敕,封臣敬為中山王。
荷授欽賜蟒緞等項,并妃彩緞等物。
此誠天朝之殊恩,而臣敬永代之榮光也。
竊惟皇上覆載無外,覃恩于弱小之邦;使臣沖風破浪,艱險驚虞,莫此為甚!使臣入國以來,撫綏海邦,約束兵役;舉國臣民,無不感仰。
惟臣敬所深愧者,臣國邊海荒野,無以将敬;故于宴款之際,代物以金。
雖自知乎菲薄,實是緣以為例。
乃辱使臣屢辭,往還再三,堅持大義固卻不受;在使臣冰兢自矢,允矣有恥不辱,為聖朝使節之光矣。
但念使臣間關勞瘁,遠涉萬裡風濤,實為臣躬之故;藉物表敬,禮不将儀,心竊難安。
至臨行時,複将屢宴前金,特差法司、大夫、長史等官專送懇受,使臣複遣送還;清白之操,可謂始終靡間。
獨是微臣酬德報功,莫展萬一,殊慚舊禮有阙、寸志莫伸。
謹将送還屢次宴金四封共計一百九十二兩,具本附遣陪臣法司王舅向龍翼、紫金大夫程順則等齎進,懇乞欽賜使臣收受,不勝惶恐激切之至。
謹上奏以聞。
禮部謹題:為頒封大典已竣,懇存舊禮以勞使臣事。
該臣等議得琉球國王尚敬奏稱:「欽差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按臨敝國,封臣敬為王。
宴款之際,代物以金;使臣屢辭,往還再三,堅持大義,固卻不受。
但微臣酬德取功,莫展萬一。
謹将宴金二封共計一百九十二兩,具本附陪臣法司王舅向龍翼等進呈,懇乞敕賜收受」等語。
查康熙二十三年使臣翰林院檢讨汪楫等冊封琉球國王,所與宴金伊等未受,該國王奏請臣部議覆,仍不準其收受具題;奉旨:『這琉球國所與宴金,仍着使臣收受』。
欽遵在案。
今該國王尚敬雖稱謹将宴金具本附陪臣等進呈,懇乞敕賜收受等語;但海寶、徐葆光等仰體皇上特簡至意,既未經收受,應将該國王所請收受之處毋庸議。
九月初一日,奉旨:『宴金仍着使臣照舊例收受』。
臣葆光按:前明使臣卻金不受,始于陳侃;世宗仍命侃等收受。
嗣後例辭,亦有準辭,令貢使帶回者。
本朝康熙二年(癸卯),二十二年(癸亥)及今三役,皆蒙恩仍舊收受;所以獎勵使臣者至矣。
癸亥之役,琉球國王疏引張學禮複還原職舊例,為汪楫、林麟焻等題請議叙優升;是時海氛雖靖、海禁猶嚴,行役艱險,議叙為宜。
今則升平日久,中外一家;加以海靈效順,履險加夷。
區區往來,臣子常分,何勞可言!虛詞求叙,實不敢踵為故事也。
第三,為鐘魔事。
中城縣姑場村農家陶姓,有兒名松壽;年十五歲,自皙端麗。
至首裡,從師。
一日,行至浦添山徑中,向昏黑,持一竹竿點地行;見燈求宿,乃一獵家。
父出夜獵,止一女年十六,頗妖麗;留宿,挑之。
松壽坐睡,不許;強擁之,松壽拂衣起。
女羞且怒,持獵具欲殺松壽;松壽走,女逐之。
山曲有萬壽寺,主持僧普德頗有行;松壽奔入号救,四顧無隐處。
僧伏之大鐘内,令三徒守鐘旁;女至,三僧戲嬲逐之。
女不得松壽,仰哭如癫,出門去。
僧啟鐘有聲,女還奔入;方欲為惡,忽披發改形入鐘内,普德與諸僧繞鐘咒之。
女自鐘倒垂首出見,鬼面,手一叉,下擊諸僧;僧咒不已。
寺外大雷電,女化魔走出,不知所在。
——二事,皆百年前國中事。
第四折,為天孫太平歌。
共五十餘人,先有一披發頭陀,執白木杆,引五色衣小童——花抹額、各色蕉比甲,腰中各插菊花一枝、金輪轉竿一枝,共十九人;上場左旋,作一圍立:為第一層。
次有各色紅綠雜衣郎二十人,上場右旋,作第二層立。
次有彩衣小童二,執小點鼓;雜衣郎二人,執銅點;八人,執腰鼓:上場左旋,作第三層立。
次有彩衣小童四人,三人執紙帚,一行中立;每唱,此四小童引調唱第一句起,下雜衣郎和之。
小童後二層立,樂工二十人居中。
外三層左、右交轉,外一層小童第一轉,五色扇舞為節;第二轉,金交杆為節;第三轉,舞菊為節;第四轉,舞輪竿為節。
畢,轉入第二層,雜衣郎轉出。
外一層手舞頓足,回旋為節;四、五番以次旋轉而下——為第四宴。
餞别宴,為第五宴。
儀禮如前,又增國中故事一、二出為樂。
拜辭宴,為第六宴。
儀禮、增戲樂如前。
宴畢,國王送客出府,至守禮坊外;更設小座于世子第中,手奉三爵為别。
望舟宴,為第七宴。
國王至天使館設宴,禮如前儀,面緻金扇一握為别。
臣等宴禮既畢,涓吉登封舟,候風歸朝複命。
中山王尚敬遣陪臣、法司、王舅、紫金大夫等齎表謝恩并貢物,自附常年貢船一号随封舟同發。
中山王謝恩表疏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誠懽誠忭、稽首頓首,謹奉表上言:伏以聖武弘昭,特重内屏之在;皇文丕振,複膺外翰之權。
隆體統于藩臣,安内而兼攘外;煥規模于舊制,緯武即是經文:拜命增虔,撫躬益勵。
恭惟皇帝陛下,道隆堯、舜,德邁湯、文。
統六合而垂衣,教仁必先教孝;開九重以典禮,作君又兼作師。
臣敬世守藩疆,代供貢職:荷龍章之遠錫,鲛島生輝;沐鳳诏之追揚,丹楹增色。
對天使而九叩,望象阙以三呼。
謹遣陪臣向龍翼、程順則等虔齎土物,聊表芹私。
伏願幹行不息,澤沛彌崇:統王會以開圖,合車書者千八百國;占天時而應律,驗祯祥于三十六風。
将見文麟獻瑞,彩鳳來儀矣。
臣敬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謹奉表稱謝以聞。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謹上表。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臣敬彈丸小國,僻處海隅;深沐皇恩,允臣嗣封。
康熙五十八年,蒙欽差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齎捧诏敕、币帛,随帶員役坐駕海船二隻,于本年六月初一日按臨敝國。
臣依舊例,令通國百官臣庶奉迎诏敕,安于天使館中。
揀吉于六月二十六日,先蒙谕祭臣曾祖琉球國中山王尚貞,複蒙谕祭臣父琉球國王尚益;續于七月二十六日,宣讀诏敕,封臣敬為中山王。
荷蒙欽賜蟒緞等項,并妃彩緞等物。
臣敬率領百官拜舞叩頭謝恩外,随請于天使懇留诏敕為傳國之寶;蒙天使查驗前封卷軸,依聽許留,付臣一并珍藏。
竊惟聖朝加意撫柔,有同覆載;臣敬等曷勝感激!為此特遣陪臣法司王舅向龍翼、紫金大夫程順則、使者楊天祏、通事蔡文河、副通事鄭元良、蔡墉等齎捧表章、土儀,赴京恭謝天恩。
仰冀睿慈俯監下悃,臣敬無任激切屏營之至。
謹上奏以聞。
貢物 金鶴二(銀座全)、甲一副(護手、護■〈月兼〉全)、金靶鞘腰刀二、銀靶鞘腰刀二、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腰刀二十、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槍十、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衮刀十、黑漆灑金馬鞍一(辔、镫全)、金彩畫圍屏四、扇五百、土綿二百、紋蕉布二百、土苎布一百、白鋼錫五百斤、紅銅五百斤。
金鶴以下,乃其謝封貢物。
舊例,有胡椒;今缺,以白鋼錫代之。
其常年貢物,止于白錫(一千斤)、紅銅(三千斤)、硫磺(一萬二千八百斤)。
琉磺納藩庫,貢使賫銅、錫至京。
前明于福州特設市舶提舉一員,專理琉球貢事,以内官領之。
本朝省并其事于海防同知,今貢使猶稱之曰「提舉」雲。
請存舊禮以勞使臣疏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奏:為頒封事竣,懇存舊禮以勞使臣事。
康熙五十八年,蒙欽差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恭奉诏敕、币帛,于本年六月初一按臨敝國。
二十六日,先蒙谕祭臣曾祖琉球國中山王尚貞,複蒙谕祭臣父琉球國王尚益;續于七月二十六日,宣讀诏敕,封臣敬為中山王。
荷授欽賜蟒緞等項,并妃彩緞等物。
此誠天朝之殊恩,而臣敬永代之榮光也。
竊惟皇上覆載無外,覃恩于弱小之邦;使臣沖風破浪,艱險驚虞,莫此為甚!使臣入國以來,撫綏海邦,約束兵役;舉國臣民,無不感仰。
惟臣敬所深愧者,臣國邊海荒野,無以将敬;故于宴款之際,代物以金。
雖自知乎菲薄,實是緣以為例。
乃辱使臣屢辭,往還再三,堅持大義固卻不受;在使臣冰兢自矢,允矣有恥不辱,為聖朝使節之光矣。
但念使臣間關勞瘁,遠涉萬裡風濤,實為臣躬之故;藉物表敬,禮不将儀,心竊難安。
至臨行時,複将屢宴前金,特差法司、大夫、長史等官專送懇受,使臣複遣送還;清白之操,可謂始終靡間。
獨是微臣酬德報功,莫展萬一,殊慚舊禮有阙、寸志莫伸。
謹将送還屢次宴金四封共計一百九十二兩,具本附遣陪臣法司王舅向龍翼、紫金大夫程順則等齎進,懇乞欽賜使臣收受,不勝惶恐激切之至。
謹上奏以聞。
禮部謹題:為頒封大典已竣,懇存舊禮以勞使臣事。
該臣等議得琉球國王尚敬奏稱:「欽差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按臨敝國,封臣敬為王。
宴款之際,代物以金;使臣屢辭,往還再三,堅持大義,固卻不受。
但微臣酬德取功,莫展萬一。
謹将宴金二封共計一百九十二兩,具本附陪臣法司王舅向龍翼等進呈,懇乞敕賜收受」等語。
查康熙二十三年使臣翰林院檢讨汪楫等冊封琉球國王,所與宴金伊等未受,該國王奏請臣部議覆,仍不準其收受具題;奉旨:『這琉球國所與宴金,仍着使臣收受』。
欽遵在案。
今該國王尚敬雖稱謹将宴金具本附陪臣等進呈,懇乞敕賜收受等語;但海寶、徐葆光等仰體皇上特簡至意,既未經收受,應将該國王所請收受之處毋庸議。
九月初一日,奉旨:『宴金仍着使臣照舊例收受』。
臣葆光按:前明使臣卻金不受,始于陳侃;世宗仍命侃等收受。
嗣後例辭,亦有準辭,令貢使帶回者。
本朝康熙二年(癸卯),二十二年(癸亥)及今三役,皆蒙恩仍舊收受;所以獎勵使臣者至矣。
癸亥之役,琉球國王疏引張學禮複還原職舊例,為汪楫、林麟焻等題請議叙優升;是時海氛雖靖、海禁猶嚴,行役艱險,議叙為宜。
今則升平日久,中外一家;加以海靈效順,履險加夷。
區區往來,臣子常分,何勞可言!虛詞求叙,實不敢踵為故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