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泰中所賜,已各不同。
順治十年,國王尚質來繳前朝故印,請封重給。
康熙元年,冊使始至國,賜王此印。
印文六字「琉球國王之印」,左滿、右篆,不稱「中山」。
琉球國王印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臣葆光按:康熙元年,冊封诏曰遣官捧诏、印封為琉球國中山王,則印文似當雲「琉球國中山王之印」,始與诏文相應。
然考前明洪武十六年,始賜王察度鍍金銀印;十八年,又賜山南王、山北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是時國分為三,察度止有中山,則當稱「中山王」。
今琉球既并山南、山北為一已三百餘年矣,而本國尚仍「中山」一隅之号,蓋承前襲封舊文,疑乎自示不廣。
以義揆之,當如賜印止稱「琉球國王」為正。
中山王圖年二十歲康熙三十九 年庚辰六月十九日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中山王肄館儀仗 中山王肄館儀仗,鐵叉二人,曲槍二人,留家住四人,狼牙鈎二人,長鈎四人,钺斧四人,長杆槍三十二人,月牙四人,雞毛帚十二人,馬尾帚二人,大刀二人,黃繖二人,花繖二人,引馬二人,提爐二人,黃緞團扇二人,綠珠團扇二人,印箱二人,衣箱二人,轎前紅杆槍四人,紅鞘長腰刀四人,黑腰刀二人,長砍刀四人(蕭崇業「錄」雲:『有武士,戴銅假面、衣添甲、帶刀者數十輩』。
今則以常服執之),大掌扇一人,紅絡金爐二人,金葫蘆二人,珠兠扇二人,小鵝毛扇二人,蠅拂二人(金爐以下俱小童執。
近侍小童,各察度奴示),黃帽對馬三十人(耳目官、大夫以下等員),紫帽對馬十二人(紫巾官、紫金大夫等員),綠地五花織金帽對馬二人(王舅、法司等員)。
附錄賀封路供 是日,國王經行之處,道旁皆設各種花供。
泉崎橋堤上,道旁盆盎中羅花卉數十種,排列數層,朱欄繞之。
中刻木,作一獸,繪畫如麟狀。
後立一木版,書雲「非龍、非彪、非熊、非罴,王者之瑞獸」,更無對句:此久米人所設。
使館東,下天妃宮前沼池内,作假山,剪紙作白鶴一。
池上斧大松一株,立地中;上亦作一白鶴,如飛鳴相向狀。
四圍以紙皮作假山,羅花草數十種圍之。
中作一老人、二鹿,如山呼祝壽狀:此那霸人所設。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中秋宴 王府庭中,于北宮滴水前造木台,方五、六丈,帷幕四周。
王延客入席坐定,先呈神歌祝頌說帖雲:『本國混沌之初,首出禦世者為天孫氏--如中國羲皇,澹泊為治。
嗣後國君登位,神每出示靈佑,乃制「迎神歌」以歡樂之。
迨後神不屢出,神歌遺曲,至今猶存。
每當國王即位及行慶諸事,必皆舉行。
從前先王受冊封後宴天使,例首演之。
作一老人登場,不作樂,惟唱神歌,拜祝皇上萬歲、中外升平,次頌國王共蒙福祉。
今當中秋佳節,天使降臨,真神人共喜之日也。
謹遵例,首唱起神歌,黃發老人百拜稽首,恭頌皇上恩德如天、國王帶砺百世。
老人歌罷,拜退;次令戚臣子弟俊秀者數十人衣彩衣,隊隊相續,歌太平曲,以供宴樂雲』。
先有樂工六人,引聲如梵呗音,無樂。
次有戴壽星假面一人,登場和之。
三拜,搓手起舞;舞畢,又三拜,止。
次有樂工十四人,着雜色紅綠衣;帽檐六棱,低壓頭頂——或戴燕尾綠頭巾;持樂器三弦二、提琴一(即用三弦,着引弓于上)——三弦槽柄比中國短半尺許、笛一、小鑼一、鼓二登場,前後二行,曲跽上向,引吭曼聲歌。
褰幔處有小童——可十三、四歲四人,着朱色襪、五色長衣——無帶,開襟搖曳,頭戴黑皮笠,朱纓索曼長垂胸前;回旋而上,時作顧盼、坐起之态。
登場,一行面樂工小坐,樂工代為解笠,卷朱纓盤着笠上,仍授之;小童起立,執笠頓足按節而舞,樂工曼聲歌與相應:為第一遍笠舞。
又有四小童宮妝,剪金扇面作花朵;朱帕紫額,上有金飾;五色衣,項上帶五色花索一圍長垂膝下。
登場,樂工歌,脫花索,交手頓足按節如前:為第二遍花索舞。
次有小童三人——可十餘歲,戴珠翠花滿頭,着宮裙、五色錦半臂,肩小花籃各一提。
登場鼎立,樂工歌頓按如前:為第三遍籃舞。
次幼童四人,短朱綠五色宮衣,長裙間彩,曳地搖曳。
登場,向樂工小坐;樂工各授小竹拍四片,起舞按節,手拍應之:為第四遍拍舞。
次有武士六人,着黑白相間綦紋大袖短衣,金篐束額作平頂僧帽式;挺白杖,交擊應節:為第五遍武舞。
又有小童二人,五色衣,執金球--球上四面着小金鈴,長朱索曼纓,左右舞;引二青獅登場,旋撲:為第六遍球舞。
席終換席,又有小童三人宮妝登場,向樂工小坐,工授以小花金杆二枝——長不及尺許,兩頭着紅花,交擊應節:為第七遍杆舞。
次有小童四人,易宮衣。
登場,手執花竿長三尺許--各一枝,舞應節:為第八遍竿舞。
時已向昏,徹帷幕,庭中設姻火數十架;又令數人頭戴火笠、騎假馬,頭尾煙爆齊發,奔走庭中:以為戲樂。
宴畢出城,火炬長二丈許者數千,夾道送歸使館——為第三宴。
中山王府中秋宴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重陽宴 龍潭,在王宮之北、圓覺寺西,長不半裡,寬數十畝。
水渟潆,與圓覺寺前荷池相通;瑞泉下流所彙也。
南岸為神嶽,蕉樹攢密,不見曦月;掩映碧潭,岸無餘址。
北岸長堤上蛎牆連墉,皆巨族居之。
跨東西有小橋,潛渠入田。
東岸突出尖埠,跨潭之中;花樹森立,三面臨水。
重陽宴,為龍舟戲,設坐于此埠之上。
先設木閣于埠上,結彩數重,氈席四周。
王揖客,坐定。
龍舟三,式與福州所見略同:梭長三丈餘、槳二十八。
人皆一色衣,一紅、一白、一黑。
每舟中央設鼓,彩衣小童擊以為節。
前後二彩衣童,執五色長旗。
船首一人擊鑼,與鼓相應。
齊唱「龍舟太平詞」以歌「聖德及遠,永享治平;海國蒙恩,竭忠仰報」之意。
問其詞,大略與前使所錄同。
左右旋繞,四岸乃士女匝觀者數百人。
龍舟戲畢,國王先辭客,回府第;仍開宴于北宮,演劇六折。
略記如後: 第一,為老人祝聖事。
老夫婦二人,率子孫五、六人登場跪;國語緻詞曰:『當今聖天子德高堯、舜,道邁湯、文;八埏昭日月之輝,一統着車書之盛。
國王夙沐聖恩,新受冊封;天使贲臨,舉國歡忭!小臣老夫婦生長本國,年一百二十歲,皆康健;子孫三百三十餘人,多有登仕籍為官者,舉家蒙福』。
子孫内有能歌唱、彩舞者,率領獻壽,老夫婦再拜先舞;其歌詞曰:『王德如海,民之父母;受封于天,帶砺永固』!舞罷,群彩衣童隊隊相續:一、團扇曲(六童舞);一、掌節曲(三童舞);一、笠舞曲重陽宴圖(四童舞);一、籃花曲(三童舞):以上皆名「太平歌」。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第二,為鶴、龜二兒複父仇古事。
中城按司毛國鼎,忠勇為國。
時勝連按司阿公少為郡馬,驕貴蓄異志;忌中城,讒之于王,誣以反。
王令阿公率師族滅之,毛公自刺死。
二子:一名鶴,年十三;次名龜,方十二。
既俊秀,父居常以寶劍二,教之擊刺事。
時随母在外家山南查國吉所,聞變,泣請于母,欲以間殺阿公,複父仇;求寶劍,各佩之。
步肆勝連,伺阿公春遊,即懷劍而前。
阿公喜且醉,解衣帶分賜二童,攜一劍并賜鶴;鶴乘其醉,拔劍刺之,大呼曰:『我毛公子!今殺汝,為我父複仇』!阿公驚起,頭随劍落矣。
群從皆醉
順治十年,國王尚質來繳前朝故印,請封重給。
康熙元年,冊使始至國,賜王此印。
印文六字「琉球國王之印」,左滿、右篆,不稱「中山」。
琉球國王印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臣葆光按:康熙元年,冊封诏曰遣官捧诏、印封為琉球國中山王,則印文似當雲「琉球國中山王之印」,始與诏文相應。
然考前明洪武十六年,始賜王察度鍍金銀印;十八年,又賜山南王、山北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是時國分為三,察度止有中山,則當稱「中山王」。
今琉球既并山南、山北為一已三百餘年矣,而本國尚仍「中山」一隅之号,蓋承前襲封舊文,疑乎自示不廣。
以義揆之,當如賜印止稱「琉球國王」為正。
中山王圖年二十歲康熙三十九 年庚辰六月十九日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中山王肄館儀仗 中山王肄館儀仗,鐵叉二人,曲槍二人,留家住四人,狼牙鈎二人,長鈎四人,钺斧四人,長杆槍三十二人,月牙四人,雞毛帚十二人,馬尾帚二人,大刀二人,黃繖二人,花繖二人,引馬二人,提爐二人,黃緞團扇二人,綠珠團扇二人,印箱二人,衣箱二人,轎前紅杆槍四人,紅鞘長腰刀四人,黑腰刀二人,長砍刀四人(蕭崇業「錄」雲:『有武士,戴銅假面、衣添甲、帶刀者數十輩』。
今則以常服執之),大掌扇一人,紅絡金爐二人,金葫蘆二人,珠兠扇二人,小鵝毛扇二人,蠅拂二人(金爐以下俱小童執。
近侍小童,各察度奴示),黃帽對馬三十人(耳目官、大夫以下等員),紫帽對馬十二人(紫巾官、紫金大夫等員),綠地五花織金帽對馬二人(王舅、法司等員)。
附錄賀封路供 是日,國王經行之處,道旁皆設各種花供。
泉崎橋堤上,道旁盆盎中羅花卉數十種,排列數層,朱欄繞之。
中刻木,作一獸,繪畫如麟狀。
後立一木版,書雲「非龍、非彪、非熊、非罴,王者之瑞獸」,更無對句:此久米人所設。
使館東,下天妃宮前沼池内,作假山,剪紙作白鶴一。
池上斧大松一株,立地中;上亦作一白鶴,如飛鳴相向狀。
四圍以紙皮作假山,羅花草數十種圍之。
中作一老人、二鹿,如山呼祝壽狀:此那霸人所設。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中秋宴 王府庭中,于北宮滴水前造木台,方五、六丈,帷幕四周。
王延客入席坐定,先呈神歌祝頌說帖雲:『本國混沌之初,首出禦世者為天孫氏--如中國羲皇,澹泊為治。
嗣後國君登位,神每出示靈佑,乃制「迎神歌」以歡樂之。
迨後神不屢出,神歌遺曲,至今猶存。
每當國王即位及行慶諸事,必皆舉行。
從前先王受冊封後宴天使,例首演之。
作一老人登場,不作樂,惟唱神歌,拜祝皇上萬歲、中外升平,次頌國王共蒙福祉。
今當中秋佳節,天使降臨,真神人共喜之日也。
謹遵例,首唱起神歌,黃發老人百拜稽首,恭頌皇上恩德如天、國王帶砺百世。
老人歌罷,拜退;次令戚臣子弟俊秀者數十人衣彩衣,隊隊相續,歌太平曲,以供宴樂雲』。
先有樂工六人,引聲如梵呗音,無樂。
次有戴壽星假面一人,登場和之。
三拜,搓手起舞;舞畢,又三拜,止。
次有樂工十四人,着雜色紅綠衣;帽檐六棱,低壓頭頂——或戴燕尾綠頭巾;持樂器三弦二、提琴一(即用三弦,着引弓于上)——三弦槽柄比中國短半尺許、笛一、小鑼一、鼓二登場,前後二行,曲跽上向,引吭曼聲歌。
褰幔處有小童——可十三、四歲四人,着朱色襪、五色長衣——無帶,開襟搖曳,頭戴黑皮笠,朱纓索曼長垂胸前;回旋而上,時作顧盼、坐起之态。
登場,一行面樂工小坐,樂工代為解笠,卷朱纓盤着笠上,仍授之;小童起立,執笠頓足按節而舞,樂工曼聲歌與相應:為第一遍笠舞。
又有四小童宮妝,剪金扇面作花朵;朱帕紫額,上有金飾;五色衣,項上帶五色花索一圍長垂膝下。
登場,樂工歌,脫花索,交手頓足按節如前:為第二遍花索舞。
次有小童三人——可十餘歲,戴珠翠花滿頭,着宮裙、五色錦半臂,肩小花籃各一提。
登場鼎立,樂工歌頓按如前:為第三遍籃舞。
次幼童四人,短朱綠五色宮衣,長裙間彩,曳地搖曳。
登場,向樂工小坐;樂工各授小竹拍四片,起舞按節,手拍應之:為第四遍拍舞。
次有武士六人,着黑白相間綦紋大袖短衣,金篐束額作平頂僧帽式;挺白杖,交擊應節:為第五遍武舞。
又有小童二人,五色衣,執金球--球上四面着小金鈴,長朱索曼纓,左右舞;引二青獅登場,旋撲:為第六遍球舞。
席終換席,又有小童三人宮妝登場,向樂工小坐,工授以小花金杆二枝——長不及尺許,兩頭着紅花,交擊應節:為第七遍杆舞。
次有小童四人,易宮衣。
登場,手執花竿長三尺許--各一枝,舞應節:為第八遍竿舞。
時已向昏,徹帷幕,庭中設姻火數十架;又令數人頭戴火笠、騎假馬,頭尾煙爆齊發,奔走庭中:以為戲樂。
宴畢出城,火炬長二丈許者數千,夾道送歸使館——為第三宴。
中山王府中秋宴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重陽宴 龍潭,在王宮之北、圓覺寺西,長不半裡,寬數十畝。
水渟潆,與圓覺寺前荷池相通;瑞泉下流所彙也。
南岸為神嶽,蕉樹攢密,不見曦月;掩映碧潭,岸無餘址。
北岸長堤上蛎牆連墉,皆巨族居之。
跨東西有小橋,潛渠入田。
東岸突出尖埠,跨潭之中;花樹森立,三面臨水。
重陽宴,為龍舟戲,設坐于此埠之上。
先設木閣于埠上,結彩數重,氈席四周。
王揖客,坐定。
龍舟三,式與福州所見略同:梭長三丈餘、槳二十八。
人皆一色衣,一紅、一白、一黑。
每舟中央設鼓,彩衣小童擊以為節。
前後二彩衣童,執五色長旗。
船首一人擊鑼,與鼓相應。
齊唱「龍舟太平詞」以歌「聖德及遠,永享治平;海國蒙恩,竭忠仰報」之意。
問其詞,大略與前使所錄同。
左右旋繞,四岸乃士女匝觀者數百人。
龍舟戲畢,國王先辭客,回府第;仍開宴于北宮,演劇六折。
略記如後: 第一,為老人祝聖事。
老夫婦二人,率子孫五、六人登場跪;國語緻詞曰:『當今聖天子德高堯、舜,道邁湯、文;八埏昭日月之輝,一統着車書之盛。
國王夙沐聖恩,新受冊封;天使贲臨,舉國歡忭!小臣老夫婦生長本國,年一百二十歲,皆康健;子孫三百三十餘人,多有登仕籍為官者,舉家蒙福』。
子孫内有能歌唱、彩舞者,率領獻壽,老夫婦再拜先舞;其歌詞曰:『王德如海,民之父母;受封于天,帶砺永固』!舞罷,群彩衣童隊隊相續:一、團扇曲(六童舞);一、掌節曲(三童舞);一、笠舞曲重陽宴圖(四童舞);一、籃花曲(三童舞):以上皆名「太平歌」。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第二,為鶴、龜二兒複父仇古事。
中城按司毛國鼎,忠勇為國。
時勝連按司阿公少為郡馬,驕貴蓄異志;忌中城,讒之于王,誣以反。
王令阿公率師族滅之,毛公自刺死。
二子:一名鶴,年十三;次名龜,方十二。
既俊秀,父居常以寶劍二,教之擊刺事。
時随母在外家山南查國吉所,聞變,泣請于母,欲以間殺阿公,複父仇;求寶劍,各佩之。
步肆勝連,伺阿公春遊,即懷劍而前。
阿公喜且醉,解衣帶分賜二童,攜一劍并賜鶴;鶴乘其醉,拔劍刺之,大呼曰:『我毛公子!今殺汝,為我父複仇』!阿公驚起,頭随劍落矣。
群從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