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廣濟明着天妃」。
文宗天曆二年,加封「靈感助順福惠徽烈」(共二十字),廟額「靈慈」(元晉封天妃,凡五加封):皆以海運危險,曆見顯應故也。
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成祖永樂七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至今皆仍此封号)。
自後遣官緻祭,歲以為常。
莊烈帝,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已又加「青賢普化慈應碧霞元君」(明封聖妃一,仍改封天妃一、改封元君二,凡四封)。
本朝,仍永樂七年封号。
康熙十九年,收複台灣,神靈顯應;福提萬正色上聞,加号緻祭。
神靈昭着,于今轉赫。
凡渡海者,必載主舟中。
往年冊封琉球,谕祭兩行;夏祈、冬報,皆預撰文,使臣昭告:皆獲安全。
蓋聖德所感,神應尤顯雲。
封舟救濟靈蹟(惟洪熙元年救濟柴山靈蹟詳「顯聖錄」,以下無考。
今斷自陳侃始)。
嘉靖十三年,冊使陳給事侃(陳侃始有記,故自侃始)、高行人澄舟至姑米山,發漏;呼禱,得塞而濟。
歸值飓,桅樯俱折;忽有紅光燭舟,乃請筊起柁。
又有蝶、雀示象。
是夕風虐,冠服禱請立碑;風乃弛。
還,請春秋祀典。
嘉靖四十年,冊使郭汝霖、李際春行至赤嶼,無風,有大魚蕩舟;乃施金光明佛并彩舟舁之,遂得南風而濟。
及回閩日,飓将發,豫有二雀集舟之異。
須臾,飓發失柁;郭等為文以告,風乃息,更置柁。
又有一鳥集桅上不去。
萬曆七年,冊使蕭給事崇業、謝行人傑針路舛錯,莫知所之;且柁葉失去。
虔禱之次,俄有一燕、一蜻蜒飛繞船左右,遂得易柁;舟乃平安。
萬曆三十年,冊使夏給事子陽、王行人士祯舟過花瓶嶼,無風而浪;禱于神,得風順濟。
歸舟柁索四斷,失柁者三,大桅亦折;水面忽現神燈,異雀來集,東風助順。
崇祯元年,冊使杜給事三策、楊行人掄歸舟飓作,折柁牙數次,勒索皆斷。
舟中三人共購一奇楠,高三尺,值千金;捐刻聖像。
俄有奇鳥集樯端,舟行若飛,一夜抵閩雲。
本朝康熙二年,冊使張兵科學禮、王行人垓歸舶過姑米,飓作暴雨,船傾側,危甚;桅左右欹側,龍骨半折。
忽有火光熒熒,霹靂起,風雨中截斷仆桅,舵旋不止,勒索皆斷。
禱神起柁,三禱三應,易繩下柁。
時有一鳥,綠觜紅足若雁骛,集戰台;舟人曰:『天妃遣來引導也』!遂達定海。
康熙二十二年,冊使汪檢讨楫、林舍人麟焻歸舟,飓風三晝夜,舟上下傾仄,水滿艙中;合舟能起者僅十六人,廚竈漂沒,人盡餓凍。
虔禱天祀,許為請春秋祀典;桅篐斷而桅不散、頂繩斷而篷不落,與波上下,竟保無虞。
今封舟開洋,風少偏東;禱,立正。
多用卯針,船身太下,幾至落漈;遂虔禱,得改用乙辰針。
又筊許二十八日見山,果見葉壁;船下六百餘裡,欲收那霸非西北風不能達,禱之立轉,一夜抵港。
舟回至鳳尾山,旋風轉,船篷柁俱仄;呼神,始正。
至七星山,夾山下椗;五更,飓作走椗,将抵礁。
呼神,船始少緩,始得下椗;人皆額手曰:『此皆天妃賜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谕祭海神文(祈、報二道) 維康熙五十八年(歲次己亥)五月,癸酉朔;越祭日癸巳,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緻祭于神曰:惟神顯異風濤,效靈瀛海。
扶危脫險,每着神功;扞惡禦災,允符祀典。
茲因冊封殊域,取道重溟。
爰命使臣潔将禋祀,尚其默佑津途,安流利涉;克将成命,惟神之休。
謹告。
維康熙五十九年(歲次庚子)二月,戊戌朔;越祭日丁卯,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緻祭于海神曰:惟神誕昭靈贶,陰翊昌圖;引使節以遄征,越洪波而利濟。
殊邦往複,成事無愆;克暢國威,實惟神佑。
聿申昭報,重薦苾芬;神其監歆,永有光烈。
謹告。
春秋祀典疏 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讨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等謹奏:為奏聞事。
臣等于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一日奉旨冊封琉球國王,十四日于熱河面請聖訓,出都至閩。
于五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登舟,次日至怡山院谕祭天妃。
二十二日,從五虎門放洋,西南順風;行八日,六月初一日登岸。
二十七日,行谕祭禮。
七月二十六日,行冊封禮,諸宴禮以次舉行。
十二月二十六日,登舟侯汛;本年二月十六日,乘東北順風,行半月。
三十日,始抵福州五虎門。
臣等往返海道,略無危險;皆皇上德邁千古,福與天齊。
臣等奉命經行絕遠之處,神靈效順;臣等阖船官兵以及從役數百人,無一虧損,皆得安歸。
臣等不勝欣幸,即琉球國屬并福省官民人等俱稱奇緻頌,以為皆我皇上德遍海隅之所緻也。
其中往返之時,風少不順;臣等祈禱天妃,即獲安吉。
自前平定台灣之時,天妃顯靈效順,已蒙皇上加封緻祭。
今默佑封舟,種種靈異如此。
仰祈特恩許着該地方官春秋緻祭,以報神庥。
伏候聖裁。
謹奏聞。
禮部謹題:為奏聞事。
該臣等議得: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讨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等奏稱:『臣等奉旨冊封琉球國王,往返海道,阖船官兵以及從役數百人無一虧損,皆得安歸。
其中往返之時,風少不順;臣等祈禱天妃,即獲安吉。
自前平定台灣之時,天妃顯靈效順,已蒙皇上加封緻祭。
今默佑封舟種種靈異,仰祈特恩許着地方官春秋緻祭,以報神庥』等語。
欽惟皇上德周寰宇,化洽海隅;诏命所經,神靈協應。
茲以冊封琉球國王,特遣使臣舉行典禮;往返大海絕險之區,官兵從役數百人皆獲安吉,固由天妃顯靈,實皆我皇上懷柔百神,海若效順所緻也。
查康熙十九年臣部議得将天妃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遣官緻祭等因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
今天妃默佑封舟種種靈異,應令該地方官春秋緻祭,編入「祀典」。
候命下之日,行令該督、撫遵行可也。
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等因。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六日奉旨:『依議』。
臣葆光按:「元史」「志」雲:『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号,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泾、泉、幅、興化等處皆有廟。
皇慶以來,歲遣使賫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錠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
祝文雲:「維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緻祭于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着天妃」』;則歲時之祭,自元已有之矣。
前明嘉靖中,冊使陳侃使還,乞賜祭以答神贶;禮部議:令布政司設祭一壇,報可。
此又特祭一舉行者也。
萬曆三年,冊使蕭崇業始請秩祀海神,合舉祈、報二祭。
至今封舟出海,因之。
康熙二十二年,冊使臣汪楫還,具疏請照嶽、渎諸神,着地方官行春秋二祭;禮部議:未準行。
今臣等在海中祈神佑庇,竊計封号尊崇已極,惟祀典有缺;故專舉為詞,神應昭格。
今果蒙恩特賜允行,典禮烜赫,以答神庥,超越千古矣。
文宗天曆二年,加封「靈感助順福惠徽烈」(共二十字),廟額「靈慈」(元晉封天妃,凡五加封):皆以海運危險,曆見顯應故也。
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成祖永樂七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至今皆仍此封号)。
自後遣官緻祭,歲以為常。
莊烈帝,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已又加「青賢普化慈應碧霞元君」(明封聖妃一,仍改封天妃一、改封元君二,凡四封)。
本朝,仍永樂七年封号。
康熙十九年,收複台灣,神靈顯應;福提萬正色上聞,加号緻祭。
神靈昭着,于今轉赫。
凡渡海者,必載主舟中。
往年冊封琉球,谕祭兩行;夏祈、冬報,皆預撰文,使臣昭告:皆獲安全。
蓋聖德所感,神應尤顯雲。
封舟救濟靈蹟(惟洪熙元年救濟柴山靈蹟詳「顯聖錄」,以下無考。
今斷自陳侃始)。
嘉靖十三年,冊使陳給事侃(陳侃始有記,故自侃始)、高行人澄舟至姑米山,發漏;呼禱,得塞而濟。
歸值飓,桅樯俱折;忽有紅光燭舟,乃請筊起柁。
又有蝶、雀示象。
是夕風虐,冠服禱請立碑;風乃弛。
還,請春秋祀典。
嘉靖四十年,冊使郭汝霖、李際春行至赤嶼,無風,有大魚蕩舟;乃施金光明佛并彩舟舁之,遂得南風而濟。
及回閩日,飓将發,豫有二雀集舟之異。
須臾,飓發失柁;郭等為文以告,風乃息,更置柁。
又有一鳥集桅上不去。
萬曆七年,冊使蕭給事崇業、謝行人傑針路舛錯,莫知所之;且柁葉失去。
虔禱之次,俄有一燕、一蜻蜒飛繞船左右,遂得易柁;舟乃平安。
萬曆三十年,冊使夏給事子陽、王行人士祯舟過花瓶嶼,無風而浪;禱于神,得風順濟。
歸舟柁索四斷,失柁者三,大桅亦折;水面忽現神燈,異雀來集,東風助順。
崇祯元年,冊使杜給事三策、楊行人掄歸舟飓作,折柁牙數次,勒索皆斷。
舟中三人共購一奇楠,高三尺,值千金;捐刻聖像。
俄有奇鳥集樯端,舟行若飛,一夜抵閩雲。
本朝康熙二年,冊使張兵科學禮、王行人垓歸舶過姑米,飓作暴雨,船傾側,危甚;桅左右欹側,龍骨半折。
忽有火光熒熒,霹靂起,風雨中截斷仆桅,舵旋不止,勒索皆斷。
禱神起柁,三禱三應,易繩下柁。
時有一鳥,綠觜紅足若雁骛,集戰台;舟人曰:『天妃遣來引導也』!遂達定海。
康熙二十二年,冊使汪檢讨楫、林舍人麟焻歸舟,飓風三晝夜,舟上下傾仄,水滿艙中;合舟能起者僅十六人,廚竈漂沒,人盡餓凍。
虔禱天祀,許為請春秋祀典;桅篐斷而桅不散、頂繩斷而篷不落,與波上下,竟保無虞。
今封舟開洋,風少偏東;禱,立正。
多用卯針,船身太下,幾至落漈;遂虔禱,得改用乙辰針。
又筊許二十八日見山,果見葉壁;船下六百餘裡,欲收那霸非西北風不能達,禱之立轉,一夜抵港。
舟回至鳳尾山,旋風轉,船篷柁俱仄;呼神,始正。
至七星山,夾山下椗;五更,飓作走椗,将抵礁。
呼神,船始少緩,始得下椗;人皆額手曰:『此皆天妃賜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内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 谕祭海神文(祈、報二道) 維康熙五十八年(歲次己亥)五月,癸酉朔;越祭日癸巳,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緻祭于神曰:惟神顯異風濤,效靈瀛海。
扶危脫險,每着神功;扞惡禦災,允符祀典。
茲因冊封殊域,取道重溟。
爰命使臣潔将禋祀,尚其默佑津途,安流利涉;克将成命,惟神之休。
謹告。
維康熙五十九年(歲次庚子)二月,戊戌朔;越祭日丁卯,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緻祭于海神曰:惟神誕昭靈贶,陰翊昌圖;引使節以遄征,越洪波而利濟。
殊邦往複,成事無愆;克暢國威,實惟神佑。
聿申昭報,重薦苾芬;神其監歆,永有光烈。
謹告。
春秋祀典疏 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讨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等謹奏:為奏聞事。
臣等于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一日奉旨冊封琉球國王,十四日于熱河面請聖訓,出都至閩。
于五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登舟,次日至怡山院谕祭天妃。
二十二日,從五虎門放洋,西南順風;行八日,六月初一日登岸。
二十七日,行谕祭禮。
七月二十六日,行冊封禮,諸宴禮以次舉行。
十二月二十六日,登舟侯汛;本年二月十六日,乘東北順風,行半月。
三十日,始抵福州五虎門。
臣等往返海道,略無危險;皆皇上德邁千古,福與天齊。
臣等奉命經行絕遠之處,神靈效順;臣等阖船官兵以及從役數百人,無一虧損,皆得安歸。
臣等不勝欣幸,即琉球國屬并福省官民人等俱稱奇緻頌,以為皆我皇上德遍海隅之所緻也。
其中往返之時,風少不順;臣等祈禱天妃,即獲安吉。
自前平定台灣之時,天妃顯靈效順,已蒙皇上加封緻祭。
今默佑封舟,種種靈異如此。
仰祈特恩許着該地方官春秋緻祭,以報神庥。
伏候聖裁。
謹奏聞。
禮部謹題:為奏聞事。
該臣等議得: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讨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等奏稱:『臣等奉旨冊封琉球國王,往返海道,阖船官兵以及從役數百人無一虧損,皆得安歸。
其中往返之時,風少不順;臣等祈禱天妃,即獲安吉。
自前平定台灣之時,天妃顯靈效順,已蒙皇上加封緻祭。
今默佑封舟種種靈異,仰祈特恩許着地方官春秋緻祭,以報神庥』等語。
欽惟皇上德周寰宇,化洽海隅;诏命所經,神靈協應。
茲以冊封琉球國王,特遣使臣舉行典禮;往返大海絕險之區,官兵從役數百人皆獲安吉,固由天妃顯靈,實皆我皇上懷柔百神,海若效順所緻也。
查康熙十九年臣部議得将天妃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遣官緻祭等因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
今天妃默佑封舟種種靈異,應令該地方官春秋緻祭,編入「祀典」。
候命下之日,行令該督、撫遵行可也。
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等因。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六日奉旨:『依議』。
臣葆光按:「元史」「志」雲:『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号,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泾、泉、幅、興化等處皆有廟。
皇慶以來,歲遣使賫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錠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
祝文雲:「維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緻祭于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着天妃」』;則歲時之祭,自元已有之矣。
前明嘉靖中,冊使陳侃使還,乞賜祭以答神贶;禮部議:令布政司設祭一壇,報可。
此又特祭一舉行者也。
萬曆三年,冊使蕭崇業始請秩祀海神,合舉祈、報二祭。
至今封舟出海,因之。
康熙二十二年,冊使臣汪楫還,具疏請照嶽、渎諸神,着地方官行春秋二祭;禮部議:未準行。
今臣等在海中祈神佑庇,竊計封号尊崇已極,惟祀典有缺;故專舉為詞,神應昭格。
今果蒙恩特賜允行,典禮烜赫,以答神庥,超越千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