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志略

關燈
為未央宮,蕭道成初封齊王,以東府為齊宮。

    )江左之重鎮也。

    今則舊時明月猶過女牆,寂寞周遭,正臨東關之上,乃秦淮水入城之處,所謂上水門也。

    (城内河身積淤,高于城外,閘闆雖開,而時屆秋冬之交,水反外洩,講水利者,宜思導源之法焉。

    ) 右,淮水東南岸。

     明留守後倉,在赤石矶下,俗呼“蟒蛇倉”。

    其轉輸之道,則引淮水以為渠,謂之小運河,自金陵閘東北傍白塔巷而流。

    (塔本在回光寺,永樂時,僧回光所建。

    萬曆中,以寺近舊院移去,而白塔猶存。

    )巷中有倪園,釋笑峰所構也。

    (笑峰即倪嘉慶,字笃之,官戶科給事中,明亡為僧。

    )又有蔔守備世俨宅。

    (世俨,以武進士起家,死吳三桂之難。

    聖祖南巡,賜“盡節邊疆”額。

    )一曰楊家巷,蔡部郎琳故居在焉。

    (琳,字紫函,性至孝,鹹豐中進士。

    )迤北為丁官營,直東為長塘,舊長闆橋所跨也。

    橋西為教坊。

    明初,以勝國俘孥罪臣妻女沒入其中,最稱弊政。

    然煙花南部,點綴陪京,舊院聞歌,奈何辄喚,渡江名士有樂而忘歸者,如顧橫波之眉樓、李香君之媚香樓,皆足為曲中生色。

    而過孔雀庵中,(一名因是庵。

    )尋守真(馬湘蘭字。

    )手植朱藤,清陰散馥。

    經門外玩月橋,證色空之旨,得真诠焉。

    黃虞稷詩:“馬湘蘭宅作招提”,大徹大悟矣。

    院旁有樂王祠,以祀鼓吹之神。

    後訛曰“藥王”,醫士祭之。

    祠外有教坊司題名碑。

    (嘉靖中立,張鏊書,有左右司樂、俳長、色長等名,後徙于回光寺。

    )至國朝康熙間,改築石壩,而橋始廢。

    塘西有鹫峰寺,(唐時僧名鹫峰。

    )天順中,宦官進祖定所建。

    寺後有顔魯公放生池。

    溪雲蘆雪,秋景絕佳,石上镌擘窠字曰:“魚極樂國”。

    宋乾道時,史制使正志建青溪閣于池上,後人誤以淮東為青溪,實始于此。

    迤南有回光寺,葛祠部寅亮所移建也。

    中築青扶閣,登眺尤宜。

    道光中,以寺為老民堂,屋宇日圮矣。

    運河水又東流至苑家橋,徐錦衣天賜之東園在焉。

    中有世恩樓,徐霖所篆額也。

    (《弇州名園記》雲:“東園一曰太傅園。

    初入門,雜植榆柳,餘皆麥隴。

    轉而右為心遠堂,為月台,為小蓬山,有峰巒洞壑亭榭之屬。

    左有一鑒堂,枕大池,丹橋迤逦,凡五六折,橋盡有亭,宛在水中央。

    一水之外,皆平疇老樹。

    ”)其壯麗為諸園甲。

    有園丁苑姓,居橋旁,故橋以苑姓之。

    舊有酒肆,曰“浣花居”,以賣野味得名。

    其小碣曰“青溪中斷處”,嗣魏國公洪基書也。

    茶社曰“靜樂軒”,相傳為劉明經旂錫故居。

    (旂錫,字莪厓,誠意伯之裔,著《白下餘談》。

    )其側有晉孫興公宅,王宗伯澤宏(字昊廬,黃岡人,主持風雅,遠近宗之。

    )蔔築于此,命曰“紅薔山館”。

    (見《白門風雅集》。

    )左近有茉莉園,東園之所分也。

    蔬圃菜畦,地頗幽僻。

    金陵俗:中秋月夜,婦女有摸秋之戲,以得瓜豆為宜男,常往是間也。

    運河水又南折至馬家橋,有緣蘋灣,朱處士庭柏寄寓于上。

    (庭柏,字林修,性高潔,康熙時人。

    )宋山言詩:“便欲從君圖畫裡,杉皮屋子補三間。

    ”其景仰之情可見矣。

    馬家橋南有石橋,迤東為五塊磚,方少詹拱乾嘗居之,(拱乾,字坦庵,恪敏公之高祖也。

    )陳布衣毅之宅在焉。

    (毅,字古漁,工詩,袁簡齋稱之。

    其子元富,字紫岩,以地名也。

    )陳大令克廣,實與之鄰,(克廣,字容園,宅中有玉京仙館,以植美蓉而名。

    )異苔同岑,契合無間已。

    運河水又南流,至麥子橋,婁湖水自五闆橋、觀音橋、藏金橋、采蘩橋、星福橋、小心橋來會之,所曆者為半邊營,(南岸皆河,有橋曰“安定”,今圮。

    )為水左營,(明水軍左所屯營之地。

    )遂以達于倉焉。

    (按:此水明人以為青溪,《呂志》以為西溝,實則淮水支流,古運河水也。

    今故道多塞,諸橋日平。

    每夏秋水漲,泛濫為患,病潦者十室而九焉。

    ) 右,小運河。

     志街道 鎮淮橋東,沿南城根轉為豆腐巷,内有土地廟,頗宏廓。

    迤西為鬼門關,以阒寂無人也,今呼為貴人坊,從美稱也。

    直東南為邊營,有金氏膝園,地僅數十弓,而池台粗具,罂粟花極繁。

    (見《白下瑣言》,)又東為中營,為仁厚裡,轉北為三條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