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志略
關燈
小
中
大
(繼勳,晖之子也。
亦居翔鸾坊,以豪暴為衆所。
)廟側有溥泉,鹹淳年井闌已失。
對街為長樂渡,舊有橋,今圮。
古丹陽郡城在長樂橋東一裡,(見《肇域志》。
)晉太康中所築也,至隋始犁平之。
轉北為大油坊巷,(一曰德慶巷,從庵名也。
)有明姚典客淛市隐園,(淛,字元白,性孝,告歸侍養,與顧東橋、顧清甫為友。
)其子之裔建海月樓于中,孫履素拓南面而大之。
以北半歸何侍禦淳之,命曰“足園”。
(淳之,字仲雅,巡按福建,有政聲。
)鼎革後,龔尚書鼎孳挈顧眉娘寓此。
值其初度,張燈宴客,而園名“益振”。
(或曰仕隐。
)乾隆間,屬熊編修本,易名“塔影”,與其旁借影園,龔文思以為江文通宅者,今皆蕩為瓦礫場矣。
又北為武定橋,(徐中山王達,谥武甯,橋适當王府第後,故曰“武甯”,以避宣廟諱,易今名。
)橋口有明梁尚書、邢榜眼二坊。
(尚書名材,字儉庵,在戶部,善守法,谥端肅。
榜眼名一鳳,字羽伯,号雉山,官至太常少卿,為德鄉裡。
)而管檢校景宅,(景,字子山,能文。
)與尚書坊相對,讀樂園即在坊側。
(白雲《名園記》:有亭翼然,藏書十二架,以供翻閱。
)迤東北為鈔庫街,明置寶鈔庫于此,一日沉香街,以項子京焚沉香床得名。
(子京挾妓為所侮,因焚是床,見《續闆橋雜記》。
)骠騎航實當其地,晉紀侍中瞻之宅在焉,(瞻,字思遠,拜骠騎将軍,即家開府,故航以官名。
)又名東航。
(《金陵新志》:晉太元中,骠騎府立東航,則會稽王道子所立,亦曰東府城橋,或曰陳後主弟叔陵據東府作亂,自小航渡,亦此處。
)烏衣巷應與之近,吳時烏衣營處也。
晉王謝渡江初來,蔔居于此,翩翩子弟,裙屐風流,必非尋常閥閱。
(宋有烏衣園,馬制使光祖新之,榜其堂曰“來燕”。
)乃以街西一委巷當之,謬矣!巷中舊有法王寺,隆安間,晉帝迎鸠摩羅什于秦來居此,号三藏國師,非唐之元奘也。
(見《肇域志》。
)瀕淮有張明經泺宅,(泺,字子瀾,道光中詩人。
)與顧槐三(字秋碧。
)夾河而居,人稱“白門二妙”。
其旁為文德橋,(新造用木,甚崇隆,與利涉橋同。
)跨文廟泮池之上,蔣山真面,青翠撲人。
橋口有明督學陳公子貞祠,舊名芥子河亭,今為茶社。
疏柳曲欄,頗饒畫意。
直北為石壩街,亦曰石壩園,以近長橋石壩而名。
街西有明黃侍中觀祠,屋後臨河,立忠節石坊。
(侍中貴池人,與妻翁氏俱死靖難之變,翁有血影石,舊藏祠中,今失。
)又北為貢院對岸,每屆大比之期,設浮橋以通中路焉。
夫秋風士子,負笈觀光,試館如林,率築台榭。
傍南岸者,以合肥劉氏河廳為冠,蓋在丁字簾前遺址左右。
(對河水港歧出,潮丁字形,所謂簾前丁字水也。
)或曰即丁繼之水亭,複社會文處也。
薛桑根師停艇聽笛之扁,(以四聲調之。
)殆為此作欤。
若張士瀹清懶窩,(士瀹,字心父,昆山人。
)亦在淮上,則無可考矣。
臨石壩之首,有木闆以蓄洩水,命曰金陵閘。
胡太守鐘之宅在其東,(鐘,字晚晴,以舉人官至遵義知府,祀鄉賢。
其子沛率合室死粵賊之難。
)朱太守緒曾之宅在其西,(緒曾,字述之,以舉人官至嘉興知府,留心鄉邦文獻,其子桂模為刊遺書。
)而利涉橋界之。
(或指是為長闆橋者,非。
)旁有金公閣,以祀國初造橋之人金雲甫,非典祀也。
稍東為桃葉渡,晉王獻之送婢于此,宋曾極詩謂之“南浦渡”,明遺老方文自瓦官寺移居焉。
旁為柳浪湖,(疑即田林詩注之煙柳湖。
)明吳子充築長吟閣于上,朱元律詩所謂“秦淮别派小成湖”是也。
自是而上,樓船、歌舫麇集于斯,金碧輝煌,外施步幛,中流屹立,不費推移,與昔時烏篷小舫納涼競渡者迥異。
即一冶遊,亦不免滄桑之感焉。
南岸有長年振粥廠,以食饑民,豪華浪子睹之,其有警心乎!又向東折處為汝南灣,晉汝南王南渡家此。
旁即東冶亭,六朝士大夫餞别之所,明焦太守潤生之随園在焉。
(潤生,字茂慈,弱侯之子,以蔭官曲靖知府,死孫可望之難。
)其跨淮平曠之區,蓋東府城故址,晉會稽王道子之第也。
趙牙為築土山于中,曰靈秀。
義熙十年,移揚州治于此,宋、齊、梁、陳因之,(景和中,改東府
亦居翔鸾坊,以豪暴為衆所。
)廟側有溥泉,鹹淳年井闌已失。
對街為長樂渡,舊有橋,今圮。
古丹陽郡城在長樂橋東一裡,(見《肇域志》。
)晉太康中所築也,至隋始犁平之。
轉北為大油坊巷,(一曰德慶巷,從庵名也。
)有明姚典客淛市隐園,(淛,字元白,性孝,告歸侍養,與顧東橋、顧清甫為友。
)其子之裔建海月樓于中,孫履素拓南面而大之。
以北半歸何侍禦淳之,命曰“足園”。
(淳之,字仲雅,巡按福建,有政聲。
)鼎革後,龔尚書鼎孳挈顧眉娘寓此。
值其初度,張燈宴客,而園名“益振”。
(或曰仕隐。
)乾隆間,屬熊編修本,易名“塔影”,與其旁借影園,龔文思以為江文通宅者,今皆蕩為瓦礫場矣。
又北為武定橋,(徐中山王達,谥武甯,橋适當王府第後,故曰“武甯”,以避宣廟諱,易今名。
)橋口有明梁尚書、邢榜眼二坊。
(尚書名材,字儉庵,在戶部,善守法,谥端肅。
榜眼名一鳳,字羽伯,号雉山,官至太常少卿,為德鄉裡。
)而管檢校景宅,(景,字子山,能文。
)與尚書坊相對,讀樂園即在坊側。
(白雲《名園記》:有亭翼然,藏書十二架,以供翻閱。
)迤東北為鈔庫街,明置寶鈔庫于此,一日沉香街,以項子京焚沉香床得名。
(子京挾妓為所侮,因焚是床,見《續闆橋雜記》。
)骠騎航實當其地,晉紀侍中瞻之宅在焉,(瞻,字思遠,拜骠騎将軍,即家開府,故航以官名。
)又名東航。
(《金陵新志》:晉太元中,骠騎府立東航,則會稽王道子所立,亦曰東府城橋,或曰陳後主弟叔陵據東府作亂,自小航渡,亦此處。
)烏衣巷應與之近,吳時烏衣營處也。
晉王謝渡江初來,蔔居于此,翩翩子弟,裙屐風流,必非尋常閥閱。
(宋有烏衣園,馬制使光祖新之,榜其堂曰“來燕”。
)乃以街西一委巷當之,謬矣!巷中舊有法王寺,隆安間,晉帝迎鸠摩羅什于秦來居此,号三藏國師,非唐之元奘也。
(見《肇域志》。
)瀕淮有張明經泺宅,(泺,字子瀾,道光中詩人。
)與顧槐三(字秋碧。
)夾河而居,人稱“白門二妙”。
其旁為文德橋,(新造用木,甚崇隆,與利涉橋同。
)跨文廟泮池之上,蔣山真面,青翠撲人。
橋口有明督學陳公子貞祠,舊名芥子河亭,今為茶社。
疏柳曲欄,頗饒畫意。
直北為石壩街,亦曰石壩園,以近長橋石壩而名。
街西有明黃侍中觀祠,屋後臨河,立忠節石坊。
(侍中貴池人,與妻翁氏俱死靖難之變,翁有血影石,舊藏祠中,今失。
)又北為貢院對岸,每屆大比之期,設浮橋以通中路焉。
夫秋風士子,負笈觀光,試館如林,率築台榭。
傍南岸者,以合肥劉氏河廳為冠,蓋在丁字簾前遺址左右。
(對河水港歧出,潮丁字形,所謂簾前丁字水也。
)或曰即丁繼之水亭,複社會文處也。
薛桑根師停艇聽笛之扁,(以四聲調之。
)殆為此作欤。
若張士瀹清懶窩,(士瀹,字心父,昆山人。
)亦在淮上,則無可考矣。
臨石壩之首,有木闆以蓄洩水,命曰金陵閘。
胡太守鐘之宅在其東,(鐘,字晚晴,以舉人官至遵義知府,祀鄉賢。
其子沛率合室死粵賊之難。
)朱太守緒曾之宅在其西,(緒曾,字述之,以舉人官至嘉興知府,留心鄉邦文獻,其子桂模為刊遺書。
)而利涉橋界之。
(或指是為長闆橋者,非。
)旁有金公閣,以祀國初造橋之人金雲甫,非典祀也。
稍東為桃葉渡,晉王獻之送婢于此,宋曾極詩謂之“南浦渡”,明遺老方文自瓦官寺移居焉。
旁為柳浪湖,(疑即田林詩注之煙柳湖。
)明吳子充築長吟閣于上,朱元律詩所謂“秦淮别派小成湖”是也。
自是而上,樓船、歌舫麇集于斯,金碧輝煌,外施步幛,中流屹立,不費推移,與昔時烏篷小舫納涼競渡者迥異。
即一冶遊,亦不免滄桑之感焉。
南岸有長年振粥廠,以食饑民,豪華浪子睹之,其有警心乎!又向東折處為汝南灣,晉汝南王南渡家此。
旁即東冶亭,六朝士大夫餞别之所,明焦太守潤生之随園在焉。
(潤生,字茂慈,弱侯之子,以蔭官曲靖知府,死孫可望之難。
)其跨淮平曠之區,蓋東府城故址,晉會稽王道子之第也。
趙牙為築土山于中,曰靈秀。
義熙十年,移揚州治于此,宋、齊、梁、陳因之,(景和中,改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