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志略

關燈
引 金陵聚寶門城墉,左右袤延,淮水邪界于其北,中狹而旁廣,故城廂隙地,如舒兩翼。

    然土人呼門東、門西。

    而徐錦衣園亭分踞其勝,因又有東、西花園之稱。

    予既輯《鳳麓小志》以紀西南隅之名迹,而東城阙如。

    山川有靈,殆将怨我。

    會于暮秋之初,訪秦君伯虞于南岡草堂,時天雨新霁,景物澄鮮,疏柳搖風,叢蘆作雪,相與登孝侯之台,尋鹫峰之寺,俯仰陵谷,不盡流連,古意滿懷,呼之欲出。

    歸乃披圖檢冊,就所聞見,排比成編,命曰《東城志略》。

    山水、街道考核綦詳,人物、藝文未遑專錄,亦《運渎橋道小志》例也。

    抑予深有感焉,士君子幸生今世,方将馳海外之觀,即鄒衍所謂大九州者,演為新說,以變易天下之耳目。

    而顧足不出裡闬,一邱一壑,極意蒐探,甘為不賢者之識小,質之秦君,得毋笑其如醯雞乎?光緒已亥冬至後十日陳作霖識。

     志山 赤石矶者,雨花山之分支也。

    楊吳築城時,斷而為二。

    在城内者為紫岩,俯臨婁湖。

    婁湖者,吳張婁侯昭所開也。

    齊武帝作婁湖苑,陳宣帝立方明壇于婁湖,或厭王氣,或誓六師,天人交應矣。

    今湖久涸,而亂石猙獰,俗呼“老虎頭”者,婁湖頭之轉音也。

    其坡陀處為南岡,六朝士大夫萃聚之所。

    (《梁武帝評書》譏其徒尚風軌,不免寒乞。

    )宋沈慶之有園舍在是。

    一夜攜子孫徙居之,所謂徒步歸南岡也。

    稍東為同夏裡,梁武帝生于斯。

    大同三年置為縣,因舍三橋舊宅為光宅寺,亦名蕭帝寺。

    (蕭子雲飛白書寺額,後唐李約得一“蕭”字,載歸以名齋。

    )南唐更名法光,宋曰鹿苑,皆取内典以錫号焉。

    寺側有範雲、裴邃二墓,(見《南史,梁武帝紀》。

    )今不知所在矣。

    向東有艦澳,梁武帝每幸舊宅,儀仗塞路,開此以藏艦也。

    (見《景定志》。

    )後為郄氏窟,蓋梁武皇後化蟒處。

    武帝冊為龍天王,立祠祀之,(《景定志》引《六朝記》。

    )今之蟒蛇倉也。

    岡脊有周孝侯處讀書台,正氣浩然,高山并峙。

    台下為古柏庵,林木名節,輝映千秋矣。

    門外嵌宋管仲姬畫大士石刻,後又就山鑿像,故謂之石觀音院。

    西蓮庵實與之鄰,修竹深藏,屋瓦皆綠,循側徑而行,至接引庵,藏二米佛,刻镂工絕。

    相傳為赫制軍壽所留,今久失去。

    紫岩舊有文昌閣,明呂維祺建。

    林明經潤嘗橫經于此。

    (潤字雪睛,解元,端其子也。

    )與譚聖道之在慈雲庵,生徒同其盛焉。

    矶旁為大樹城,有明賈孝廉明道之園。

    (明道,字心我,善《易》,嘗築乾坤一草亭于赤石矶上。

    )孝廉皓首窮經,當萬曆之季世,時尚承平也。

    迨兩都既覆,抗夷齊之節者,率潛伏不仕,如顧夢遊、(字與治,寒碧裔孫。

    )紀映鐘、(字伯紫,竺遠子。

    )文士英、(字及先,與張瑤星為友。

    )王亦将,(亦臨弟,性孤僻,非其紊好不下樓一見。

    )所居皆在孝侯台側,與張幼仁斐園、(張為瑤星從兄,園在濯錦塘。

    )鄒典節霞閣、典字滿字,與胡念約、周敏求為友。

    閣在洗馬塘,宋之玩水閣也。

    )李邺鷗天閣,(邺字泌仙,事親至孝。

    )相望于山水之間。

    其以畫隐者,又有楊亭、(字元草,家貧品竣,不妄幹人。

    )張修、字損之,(嘗獨坐鹫峰寺鐘樓,反扃其戶,寄想雲外。

    )樊圻(字會公,與兄沂偕隐,嘗作詩雲:“天多哀志士,福不降淫人。

    ”)諸人,遺老衣冠,差堪仿佛,彼李漁芥子園,(漁字笠翁,以填詞名。

    )不得與之競美已。

    官廨則有明供應庫,土人猶呼庫上。

    又有金陵驿,同治後遷于上元署側。

    而馬王廟遂廢,其址曰馬皇苑,猶以廟名也。

    自大樹城轉東為正覺寺,初名水月庵。

    嘉慶中,僧鏡澄獲妖人方榮昇,奉敕改建,規模宏敞,予猶及見之。

    蓋至是,而岡麓之地盡矣。

     志水 鎮淮橋者,今之南門橋也。

    跨秦淮之上,在吳為南津。

    晉立大航以與朱雀門對,故名朱雀航,實二十四航之一。

    至唐乃有橋,(見劉禹錫詩。

    )而淮流益狹矣。

    自橋南轉東為大英府街,(今改為膺福。

    )以明英國公張輔府而名。

    (輔以平交恥封,後死土木之難。

    )又東為堆金、積玉二橋。

    稍北為翔鸾坊,南唐盧绛嘗居此,有廟祀盧大王,重其忠節也。

    (绛為昭武節度留後,宋殺之。

    )皇甫繼勳與之為鄰,有愧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