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雜錄
關燈
小
中
大
正法藏何也?”曰:“為法藏所發起也。
”抑予嘗考之:舍利有二種,一法身舍利,三藏十二部是也;二,生身舍利,靈牙珠子是也。
然則法藏即舍利,舍利即法藏。
标法藏,舍利在其中矣。
問者唯而退,因并記之雲爾。
順治十七年八月,住山道霈記,監院成源立石。
——乾隆《鼓山志藝文》 重建白雲廨院疏 鼓山之麓有白雲廨院,創始于閩王審知,用以安行僧,辨道糧,與接納雲水賓客之往來,實湧泉之化城也。
迨今餘七百載,滄桑屢更,因革不一,舊有三門、佛殿、法堂及兩遊廊,歲月既久,柱根腐壞,棟宇差脫,岌岌然,過者疑将壓焉。
而僧之隸是者,又為殘産所累,日收租輸官不暇,況能修葺院宇哉?坐是,敗屋頹垣,滿目荒榛,大約如逃亡人家。
客歲,住僧又化去,而院益無主,由是,護法方公克之率衆護法及諸善信以殘田累僧者,乃援舊例,充送入官,而院始清脫,複歸上寺,且捐金為倡,謀鼎新之。
予惟天下之事,緣會則興,緣離則廢。
廢興固若靡常,而亦有數存焉。
廨院與湧泉、判而為二也,不止百餘年。
至于今日,糧産蕩盡,住僧凋落,金像蒙塵,殿宇崩塌,廢可謂極矣。
然天運循環,無往不複,故又得方公及諸護法同諸善信、殚力恢複,合二院為一,以還舊觀,謂非當今之會乎?但所費不赀,獨力難舉,用是謹持短疏,仰乞檀門,且佛法常住世間,則布金給孤,插草帝釋,豈無其人?但施藏一啟,則勝因自然成就耳。
況一粒一文無非福田嘉種,信地靈苗,因果曆然,終不虛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朱彜尊生平見《詞》。
鼓山題名 鼓山去福州府治東三十裡,康熙壬子六月,偕歙人鄭埕,乘竹轎往遊,晨曦射人面,扇以障之,手指皆流汗。
既而行松陰三裡,達湧泉寺。
寺創自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所建,延國師神晏居之。
入門,山僧迎客,飯香積廚,尋挾之出探靈源洞,下岩磴數十級,中裂一澗,跨以石梁,下視乏水,山僧語予,“此喝水岩也。
國師安禅于是,惡澗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遂涸。
”予為怅然。
旁多宋人題字,有徐錫之者,刊詩于石雲:“重巒複嶺鎖松關,隻欠泉聲入座間。
我若當年侍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
”辭頗清拔,先得吾心言之矣。
鄭子登屴崱峰,予納涼僧廊,日既暮,留憩廊下,愛青松架壑,信宿乃還。
用苕帚拂塵,題名于壁。
——《曝書亭集》卷六十八 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 高兆字雲客,号固齋,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崇祯間諸生,入清曾一度附耿精忠,以布衣終。
他在當時是一個名氣很大的文人。
與毛奇齡、施閏章等均有深交。
千佛庵記 歲戊子,先府君既營生圹于凫嶼,自題其碑曰:“高公真隐”,日來往叢林與諸長老遊,一日遇蜀中行實□公于途,破衲蒼顔,提竹筐俯拾字紙馬通中,揖而詢之,雲:“二十年矣。
”明日延于家,居以草堂右軒,行公有友九達宗公,故湧泉監院,真實大德,先府君愛重之如行公。
久之,念行公老,為謀退居地,宗公雲:“湧泉之右,有洞曰達摩,石屋山園,足以栖吾友。
”于是先府君與先安人捐捨私錢買置。
時行公行願未畢,達公适辭監院之職,先府君乃屬宗公居以待之。
亡何,行公偕先府君侍空隐禅師遊古靈歸,渡江示疾舟中,不果居。
明年庚寅,宗公以其地狹隘且瘠,相其東偏,得無诤三昧大磐石,其陰平坦,來謀于先府君,徙其宇,益以左右楹,稍治松下隙地,種茶蔬,辛卯落成。
永覺禅師來過,喜之,曰:“石書無诤居,斯名之矣。
”越三年,先府君捐館,又十三年,宗公手鑿層岡,己日平衍,屋後松竹已長,山坳且成畎浍,于是拓屋之堂為殿,翼楹為寮,庖湢井舂之庑,無不次舉;又大造毘盧千佛,像設莊嚴,鐘鼓镗镗,複以餘力镂镌大乘,易居之名,曰:“千佛庵”。
庵甫成,心力亦瘁,遂以丁巳二月,示疾化去。
宗公殁之先一月遇予,雲,“宗已衰老,請舉此庵并所辟田施諸常住,公為我作記,留示山中。
”予偉公斯論,謂公精神尚固,姑唯唯。
未幾日,疾作且殁矣。
宗公既殁,門徒太瀛來赴喪,予與四衆則留瀛公主庵事。
瀛公者自童子執侍,長出參方,得法南歸,隐九峰,固先府君所見有志之士也。
越四年,予入山,瀛公請曰:“庵之記,公許先師矣。
逝者複四易寒暑,公安忍忘之?”予惟廬舍田園,守成百世,此愚夫子孫之計,非所論于道人。
是庵也,溯自行公以來,三十有二年耳,一徙其地,兩拓其宇,三易其名,庵之賓主,無複有存,存者惟予與瀛公矣。
予又将老,人生何物,是為常住,更二十年,瀛公亦六十。
瀛公他日能成阿師末後之志,副府君買山之意,則茲庵可以記矣。
——《春霭亭雜錄文稿》舊抄本 題鼓山僧贈黃學庵檢校□後 乙未六月十六日 十年中予入鼓山不一,或一歲再至,或隔歲一至,山中麋鹿皆相識,而僧則有識,有不識者。
麋鹿以餘來往故識,僧則以予所共遊之人,為識不識,故不相識矣。
學庵儀曹今夏入山,慮僧不識之,索吾兒八行往。
予歸知之,語兒曰:“兒誤黃公矣,以黃公蒼然偉岸之貌,山中人見之必疑,疑則必将迎接待,徐叩姓氏,群聚而奉教焉。
使出兒劄,誤黃公矣。
”閱月,學庵還,持山中僧贈詩一卷示予,予喜僧能識學庵,而學庵尚能使僧識,三誦其詩。
學庵曰:“予入山投君兒之劄,僧不發函,曰:‘此僧他往矣。
’數日,昇稍稍以篆文與語,又越曰,昇作篆,篆成,應接不暇,煮清泠之泉,設蔬筍之供,惟昇饑渴是視。
比昇歸,挽留堅固不許,則傾院出送千松萬壑間,杖笠之影行廨院石橋,尚依依不捨去。
”予顧兒曰:“予以黃公必有以動山中人之心,果然也。
兒幾誤黃公矣。
”嗟乎!學庵之篆如予所挾遊之人,所挾遊最勝之人也。
山中人有不識學庵者乎?今而後學庵即隔歲不至,一二十年不至,無有不識學庵者矣。
第恐學庵為僧所苦,未出盡泉石之興,他日麋鹿未必識學庵。
——《春霭亭雜錄文稿》舊抄本 興隆福建莆田人,幼業儒,年二十五,遊鼓山,依恒濤和尚出家。
後結茅天台,清乾隆九年(1744年)回福州,十四年(1749年)為湧泉寺住持,修建殿堂,重整山門,為衆所信仰。
世稱遍照禅師。
募修湧泉寺疏(時辛未年) 天下名山僧占多,非僧占也,僧特為十方名賢、名士守此名山耳。
所以者何?地方風水之盛衰,由于形勝之廢興,而省會所關尤钜。
吾閩領郡十,州二,福稱首。
西北倚山,東南際海,登樣樓一覽,九峰如列屏,五阜如展案,左鼓右旗,洋洋乎大觀哉!四山周密,輪廊迥環,獨巽方微缺。
昔人砌塔江心,作水口羅星似矣,而不知天地自然之補苴,已實具于石鼓山中,所賴有心培植者,時時加之意焉已。
鼓山發源千裡,拔地千尋,松杉蔥蒨,障蔽長空。
屴崱峰巋然屹立,湧泉寺實居峰際。
五代晏國師開山以來,祖燈法席,屢廢疊興,一千餘載。
其間名公、钜卿修飾題镌,更難仆數;若名宦趙公“天風海濤”之句,先賢朱子“閩山第一”之書,尤彪炳者。
入本朝康熙間,勅賜禦書匾額,欽頒禦藏十廚,崇奉高懸,人天欽仰。
蒙前制府郝公倡緣,率當事諸憲,捐田六十畝,所以珍護名山者,至周悉矣。
曆歲祝國焚修,競競頂頌,無非為十方名賢、名士謹守此名山也。
去秋霖潦連旬,飓颱屢發,山高寺古,罹害尤劇。
貧衲蒿目飄搖,側身呗頌,大有僑将壓焉之懼,甯尚敢漠然作秦越人視乎?用是普請十方善信、宰官、居士随緣樂施,擇吉重修,廣種勝因,定圓福果,庶彈指告成,聖祖天章永煥,衆擎易舉,昔賢勝迹長昭,則省會之形勝既雄,全閩之風水鼎盛矣! 然貧衲尤願十方名賢、名士,同心協護名山,無訝山僧祗為我佛如來築舍道旁,謀久占也。
幸甚!幸甚!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志序 鼓山自唐靈峤禅師以誦《華嚴》徙毒龍,郡從事奏請立寺,賜名華嚴,實開山之鼻祖也。
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具百戲、香花詣雪峰,延神晏法師,始乃洪開叢林,大轉法輪,食常萬指。
宋真宗二年,賜額“白雲峰湧泉禅院。
鹹平二年,賜禦書一百二十卷。
皇佑三年賜禦書二軸。
至和元年,賜《新樂圖》三卷。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勅賜禦書“湧泉寺”匾額。
五十三年,又賜禦藏四櫥。
乾隆七年,賜禦藏七千二百四十卷。
晨昏誦祝,朔望呼嵩;且名賢之探奇岩阿,镌刻石壁,其勝迹流風,豈可任其湮沒而不志哉? 茲山古無志,明永樂間,住山善緣裒《靈源集》始。
萬曆戊申謝方伯(按指謝肇淛)與布衣徐興公再為纂輯。
國初,永覺老人以真儒度世,複承徐興公以續稿見付,志乃大備。
迄今百餘年已。
隆驽鈍固陋,承乏住持,十有三載,每思黾勉續修,奈緣時事不偶。
戊寅春,制府楊公(按指閩浙總督楊應琚)以勸農之便入山,問國朝勅賜禦書藏經曾編入志不?隆慚謝無以對。
由是錄文獻,剔苔藓,搜古今名賢之遺文剩字,彌月稿就。
延郡紳纂修,三年編葺成書。
山僧一言莫措,惟汲汲典缾缽,锲棗梨,竊自幸曰:“永祖百餘年不了之公案,今日完矣。
”昔有客得孫知微活水遺法,繪畫浪于壁間,于三伏溽暑時,坐一堵之間者,須曳足江湖萬頃之勢,壯波怒渦,窪窿千狀,而有不窮之變。
陰風徐來,毛骨震掉,忽然如舟洞庭,而望霜曉也。
睇茲新編,神與境會,不移跬步得與蘇才翁、趙子直、朱晦翁、蔡端明諸君子,把酒吟詠于天風海濤、忘歸、喝水之間,仰瞻宸翰禦書之輝煌,玉軸瑤函之廣潤,慶喜見阿閃佛國,豈可思議乎哉! 時乾隆二十六年、歲次辛巳、端陽日,現住鼓山沙門興隆叙。
——乾隆《鼓山志》卷首 李馥(1661~?年)字汝嘉,号鹿山,福建福清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舉人,官至浙江巡撫。
為人和厚謙謹,藏書甚富,乾隆九年(1744年)重宴鹿鳴,時年八十四。
請遍照禅師住鼓山疏 伏以毒鼓雷轟彩映,伽黎金縷豔,石門獅吼光搖,柏子寶花生。
月惟智而常圓,即心即佛,雲垂慈而遍覆,是色是空。
故淨土為彼岸之登,彈指亦傳燈之偈。
大千世界,現出三玄三要真世尊;不二諸天,請個一缽一瓶活菩薩。
恭維遍公大禅師,智空麗象,慧現金客,嗣恒和尚之正宗,闡為老人之真谛。
批風抹月,處處山色溪聲;飛絮沾泥,點點天花散雨。
蒲團面壁,何止九年?般若參玄,已通五乘。
茲者鼓山湧泉寺、十郡無雙巨刹,三山第一名藍。
地辟尊嚴,道開興聖。
半天鐘磬,蒲牢月落長江;萬磴松筠,棒喝泉歸别澗。
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殿上維摩見了今今古古;甚麼聞,甚麼見,甚麼覺,心頭佛火照到萬萬千千。
法有盛而無衰,寺必興而不廢。
奈飛空擲錫,近留绀室袈裟;喜頑石點頭,同奉雲堂領袖。
上蓮花之座,開貝葉之台。
說法山中,五百阿羅漢齊來拍掌;講經松際,百千大頭陀盡向拈花。
靈源出洞,新振法雷;屴崱登峰,重開慧日。
庶大拳小指,長看佛國之菩提;暮鼓晨鐘,永奠山門之昙缽。
馥等俗緣未了。
安知水印瓶中,至教難聞,誰悟雲在天上?但遙瞻寶蓋,如遊鹿苑而洗塵心;翹望珠林,恍入鹫峰而生淨念。
齊欽寶筏,普慶慈航。
謹疏。
——乾隆《鼓山志藝文》 黃任生平見《詩》。
鼓山志序 曆代志乘,遞相沿襲,莫不各有所仿。
《三秦》、《三輔黃圖》、《決錄》之屬,仿于班氏之十志也。
《十洲》、《洞冥》、《真臘》、《佛國》之屬,仿于《山海經》也。
自是而支分派别,一地、一事亦各有著述,《洛陽伽藍》、《建康宮殿》、《襄陽耆舊》、《汝南先賢》雖尺帙寸楮,亦蔚然自成一書。
迨莊、老退而山水滋,于是有《寰宇記》,有《名山志》,有《名勝志》,莫不發宇宙之瑰玮,而聚山川之秀靈,覽者可卧遊而得焉。
吾閩之鼓山,去城三十裡而近,至唐而始顯。
僧神晏象教繼興,宋蘇才翁、蔡君谟、朱晦翁諸君子各有題味,而名人韻士之流連景光,發為歌吟者,又不可以計數也。
然則山志可任其殘脫不修乎? 考舊志始末,僧善緣著《靈源集》,黃用中改為《鼓山志》,後謝在杭、徐興公、僧元賢相繼纂輯,及今複百餘年矣。
舊闆漫漶不可辨,記載亦未備。
住持遍照和尚出元賢舊志,乞餘續而成之。
因細為編閱,于舊志之逸者存之,繁者汰之,訛者正之,疑者缺之,不分綱目,統别八類,非故立異,究亦何必盡同? 書成,私自喜曰:“八十衰老之身,不複能杖履,作謝康樂之遊,猶得從幾帙之餘,如躬履其地,挹屴崱,靈源之勝于缥缃硯席之間,山靈其不我遐棄耶? 前者山寺頗頹廢,遍師有重開忄刃利、再振精藍之功,餘論志不必評書。
乾隆二十六年蒲月,郡人黃任,時年七十有九。
——乾隆《鼓山志》卷首 徐景焘字璞齋,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擢庶吉士,十五年至十九年(1750~1754年)任福州知府,曾編纂《福州府志》,官至鹽法道。
仰膏序 乾隆辛未夏,郡中彌月不雨,陂堰将涸,秋稼難殖為懼。
于是制府喀公、中丞潘公暨同郡鎮守大吏,率厥官屬,步禱群祀,旬浃幾遍。
去州城東三十裡,郡鎮山曰鼓山。
山之峰最高者曰屴崱。
峰之左有洞,秘澗水曰靈源。
宋徐鹿卿嘗奉郡帥命,禱雨于此而驗。
六月丙辰,制、撫二公親撰詞具币,命予偕參戎楊君廷栻,窦君甯,知閩縣事吳君至慎,布政椽屬王君作人禱于峰下,又禱于靈源。
越三日,戊午,日既中,禮畢,睨峰西有雲,簇簇如奔馬。
俄頃,蔽翳山谷,雷電晦冥,甘雨大注。
餘與諸吏人休于是亭,鹹以為靈贶昭答,不爽如是。
餘謂山川百神,其鑒吾二公精神有素,茲山用能洩雲興雨,以膏我禾黍,兆成豐穰,不疾而速,有以也夫。
衆以為然,自是連二日雨,農野具徧。
茲役也,齋宿于山中日三,緻禱于峰,于源者九。
每禱辄有雲氣栖峰上,既事漸散,是日獨無有。
然頃之,卒雨,亦異矣。
亭去靈源百步,餘以得所請,而因偃息于此也。
爰憶《左氏傳》:“百谷仰膏雨”之語,摘其二言,揭于楣間,以彰山靈之庥,而又記其大凡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葉觀國生平見《詩》。
鼓山住持遍照禅師捐修崇妙石塔記 崇妙保聖堅牢塔在城西烏石山之麓,建于閩王永隆三年辛醜,舊稱貞元無垢淨光塔,今俗所謂石塔者是也。
其制匪磚匪木,周以山骨,為層者七,為門十六,為角七十有二,合層刻琢菩薩像六十二軀,與報恩定光塔東西正相望。
形家謂郡城坐龍之腹,九仙、烏石聳龍之角,而二塔實增其勢,為省垣之勝概,阛阓之具瞻者舊矣。
曆代遞有修葺,國朝順治六年又加修焉,經今百餘載,風雨之所飄射,人迹之所踐蹂,鳥鼠之所穿穴,日積歲仍,凡週遭之欄楯,旁近之院宇,漸就堕頹。
都人士登攬至斯者,往往嘅作歎興,謀所以修廢舉墜,而鼓山遍照禅師時或挂錫其側,仰睇相輪,尤滋惶赧,乃發宏願,将事版築,谂于撫軍餘公,公嘉許之。
于是捐衣缽,诹令辰,具石材、鸠匠氏,傾者正之,摧者補之,蝕剝者垩繪之,複大治塔院,重整塔亭,經始于乾隆癸已孟秋朔,洎重陽告工成,計糜白銀六百餘兩。
由是向之所為影籠千室,勢入重霄者,複厥舊觀,丕煥新模焉。
餘惟華言塔者,佛土謂之窣堵波,所以納舍利而庋梵GFDA9,故阿育建之以展敬,多寶湧之以示神,洵金輪之衛護,香界之準标。
至若通都大邑,岡亘川回之處,亦多有浮圖,以鎮其地。
蓋用儲靈表勝,擁奠居人,斯皆有其舉之,莫敢或廢。
今禅師能以大願力為法王闡光明相,而撫軍又能佐成之,為邦人迓庥衍慶,所謂具足十善,種無量福,莫大于是,烏可無記?故述其本末雲爾。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拔生平見《詩》。
《仰止亭銘》有引 福州鼓山倚天臨海,林壑奇奧。
宋先賢朱考亭嘗遊其間,有手書“壽”字,及“天風海濤”四大字,刻于岩壁,端直遒勁,千載不磨,遊屐接踵,稱名勝焉。
乾隆庚辰孟夏,予自福甯郡來守福州,聞而慕之,公務匆促,未暇登陟。
明年四月,乘勸農之便,乃得跻乎其嶺,徘徊周覽,恍然有悟于為學之旨,默識心契,流連不能去。
既為文以記之,複作“仰止亭”于絕頂,以志願學之意,亭既成,因為之銘。
銘曰: 于铄閩疆,古之瓯越。
大海汪洋,奇峰突兀。
代産真儒,文風理窟。
嫓美魯鄒,蓬蓬勃勃。
我登鼓山,中心仰止。
仰止何人?曰惟朱子。
羹牆猶見,夢寐猶起。
矧茲舊遊,敢或忘矣。
芳蹤可溯,書法可尊。
巧力何異,道藝何論。
心正筆正,理為之根。
窮源探本,入德之門。
賢關聿啟,大道斯張。
循牆而走,入室升堂。
孔顔樂處,油油未央。
誕登彼岸,庶免望洋。
闵予小子,孤陋寡聞。
不識其徑,焉陟其藩?孔卓曾唯,一望無垠。
心遊目想,呫哔斤斤。
嗟我将伯,切磋是資。
高山在望,怅怅何之?毋荒末路,毋悲練絲。
登峰造極,昭示來茲。
——《福州府志藝文志補》卷三舊抄本 談登鼓山玄旨 鼓山陵谷幽邃,遊人不絕,世所稱靈臯也。
郡守李拔兩陟其巅,寓言為樂之旨。
山中有泉流,刻石曰:“洗心台”,言必先洗其邪心而後可以入道也。
又刻有“高堅在望”,言初望之而苦其難也。
半山亭曰:“欲罷不能”,言既見而不能止也。
靈源洞曰:“尋樂處”,言孔、顔之樂至此而尋挹不窮也。
山頂曰:“欲從末由”,言末路之難,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登山者當如是觀矣。
——《福州府志藝文志補》卷四 舊抄本。
題目為編者所加 張伯谟字思訓,号宏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官廣西天保知縣,曾參與《鼓山志》的修訂。
重修鼓山湧泉寺疏 環海孕奇,靈源韫秀。
巃嵷鼓岫,拓地軸以盤旋;嶻嵲桃岩,障洪波而聳峙。
蔽日幹霄之勢,壁立千尋;興雲降雨之功,潤流百裡。
白龍蟠石窦,近藏幽澗久潛蹤;丹鳳浴池波,遠控遙岑來煥彩。
煙開西望,雲中之列雉回環;日霁東瞻,霧裡之青螺隐現。
海浮蜃霧,遠望樓台;江湧鳌波,交流蜿蟺。
極山川之靈秘,萃澗壑之奇觀。
乃有貝阙淩空,香林選勝。
金函玉檢,衍五蘊之真傳;琅笈雲書,嗣三車之勝果。
淩翠岩而結宇,金碧飛甍;當丹嶂而開軒,煙霞繞桷。
熏爐夜熱,遙來海岸之香;法鼓晨讙,遠動泗濱之石。
粵自後梁季世,肇開鹿苑莊嚴;洎乎有宋盛時,再整鶴林壯麗。
溯重興于明代,曾傳煜爚金鋪,觀改葺于本朝,複見玲珑绮欂。
頒來賜額,鳳藻昭回,錫以嘉名,麟書糾缦。
篆煙缥缈,石幢清影入松雲;梵呗悠揚,古澗寒濤流夜月。
無何杯沉溪渡,芝洞塵封;鶴去檀栾,石樓苔遍。
名香消淨土,曇花幾冷岩煙;澹月映空林,貝葉疇沾曉露。
涉鳳池而遠眺,列嶂荒蕪;臨獅嶺以揬奇,群峰蔓草。
讵知聚而不散,靈氣久蘊于山川;所以廢而必興,勝事屢修于人力。
況八閩之重鎮,上方日月遙開;觀百仞之高标,下界風雷環擁。
問仙靈窟宅,有黃石神栖;攷名輩遨遊,則紫陽迹寄。
懸崖墨跡,趙子直久擅江月天風;扪壁詩題,蔡君谟遠振靈源清吹。
滄海白雲之句,寄逸興于幽尋;山中松際之詞,激清風于遠眺。
凡夫流連勝境,決不情湮;景仰高山,尤為神注。
寄心鹫嶺,法宇重新;騁目鵬霄,蘇金再布。
丹楹绮井,務令勝地增華;螭棟虹梁,要使名區耀采。
無庸全輸柰苑,已看雁塔懸珍;但能少助珠林,亦使龍城愧飾。
煙消丹徼,并日觀以稱尊;氣朗瑤穹,同霍童而挺秀。
雲從石門起,俨南來壺峤之鄉;風逐海潮生,恍東去蓬瀛之境。
山中幽曠,日月長閑;天宇高寒,星辰可接矣。
——《筠心堂集》卷三 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 孟超然生平見《詩》。
遍照禅師年譜序 鼓山為吾鄉最勝,湧泉寺自唐以來梵刹最有聲,去會城三十裡而近。
餘少日未獲一遊,自遍照禅師來住持,脩墜起廢,力量感格,士大夫遊山返者鹹讚歎,謂禅師最有功名山。
餘益思往遊,未果。
洎出裡門,萍梗萬裡。
近十三年,眷懷故土,烏石、九仙,朝煙暮霭,夢寐如或遇之,而屴崱之峰,天風海濤之概為鄉土最勝;又得導師發大願,力振宗風,有問者辄瞠目不知置對,每念及,未嘗不竊自笑也。
壬辰夏,餘請急歸省後,決意往遊,複中止。
癸已春,禅師下山來訪餘,意甚勤,且訂為山遊。
其弟子出所述《年譜》示餘,餘受而讀之,益歎禅師之用力于鼓山也勤且久,淨居勝地,攘剔培植,劫燒餘灰,鹹複舊觀。
禅悅之餘,助揚法化,缽緣所至,衆心傾服,蓋三十年于茲,而其惓惓之思猶未已也。
嗟乎!人生歲月,不可把玩,學道者悠悠洩洩,晚而循省,光陰皆虛度也,視禅師之堅苦護持,初終不怠,為何如哉! 時雨方霁,青山在望,餘将
”抑予嘗考之:舍利有二種,一法身舍利,三藏十二部是也;二,生身舍利,靈牙珠子是也。
然則法藏即舍利,舍利即法藏。
标法藏,舍利在其中矣。
問者唯而退,因并記之雲爾。
順治十七年八月,住山道霈記,監院成源立石。
——乾隆《鼓山志藝文》 重建白雲廨院疏 鼓山之麓有白雲廨院,創始于閩王審知,用以安行僧,辨道糧,與接納雲水賓客之往來,實湧泉之化城也。
迨今餘七百載,滄桑屢更,因革不一,舊有三門、佛殿、法堂及兩遊廊,歲月既久,柱根腐壞,棟宇差脫,岌岌然,過者疑将壓焉。
而僧之隸是者,又為殘産所累,日收租輸官不暇,況能修葺院宇哉?坐是,敗屋頹垣,滿目荒榛,大約如逃亡人家。
客歲,住僧又化去,而院益無主,由是,護法方公克之率衆護法及諸善信以殘田累僧者,乃援舊例,充送入官,而院始清脫,複歸上寺,且捐金為倡,謀鼎新之。
予惟天下之事,緣會則興,緣離則廢。
廢興固若靡常,而亦有數存焉。
廨院與湧泉、判而為二也,不止百餘年。
至于今日,糧産蕩盡,住僧凋落,金像蒙塵,殿宇崩塌,廢可謂極矣。
然天運循環,無往不複,故又得方公及諸護法同諸善信、殚力恢複,合二院為一,以還舊觀,謂非當今之會乎?但所費不赀,獨力難舉,用是謹持短疏,仰乞檀門,且佛法常住世間,則布金給孤,插草帝釋,豈無其人?但施藏一啟,則勝因自然成就耳。
況一粒一文無非福田嘉種,信地靈苗,因果曆然,終不虛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朱彜尊生平見《詞》。
鼓山題名 鼓山去福州府治東三十裡,康熙壬子六月,偕歙人鄭埕,乘竹轎往遊,晨曦射人面,扇以障之,手指皆流汗。
既而行松陰三裡,達湧泉寺。
寺創自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所建,延國師神晏居之。
入門,山僧迎客,飯香積廚,尋挾之出探靈源洞,下岩磴數十級,中裂一澗,跨以石梁,下視乏水,山僧語予,“此喝水岩也。
國師安禅于是,惡澗水之喧,喝之,水乃倒流,遂涸。
”予為怅然。
旁多宋人題字,有徐錫之者,刊詩于石雲:“重巒複嶺鎖松關,隻欠泉聲入座間。
我若當年侍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
”辭頗清拔,先得吾心言之矣。
鄭子登屴崱峰,予納涼僧廊,日既暮,留憩廊下,愛青松架壑,信宿乃還。
用苕帚拂塵,題名于壁。
——《曝書亭集》卷六十八 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 高兆字雲客,号固齋,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崇祯間諸生,入清曾一度附耿精忠,以布衣終。
他在當時是一個名氣很大的文人。
與毛奇齡、施閏章等均有深交。
千佛庵記 歲戊子,先府君既營生圹于凫嶼,自題其碑曰:“高公真隐”,日來往叢林與諸長老遊,一日遇蜀中行實□公于途,破衲蒼顔,提竹筐俯拾字紙馬通中,揖而詢之,雲:“二十年矣。
”明日延于家,居以草堂右軒,行公有友九達宗公,故湧泉監院,真實大德,先府君愛重之如行公。
久之,念行公老,為謀退居地,宗公雲:“湧泉之右,有洞曰達摩,石屋山園,足以栖吾友。
”于是先府君與先安人捐捨私錢買置。
時行公行願未畢,達公适辭監院之職,先府君乃屬宗公居以待之。
亡何,行公偕先府君侍空隐禅師遊古靈歸,渡江示疾舟中,不果居。
明年庚寅,宗公以其地狹隘且瘠,相其東偏,得無诤三昧大磐石,其陰平坦,來謀于先府君,徙其宇,益以左右楹,稍治松下隙地,種茶蔬,辛卯落成。
永覺禅師來過,喜之,曰:“石書無诤居,斯名之矣。
”越三年,先府君捐館,又十三年,宗公手鑿層岡,己日平衍,屋後松竹已長,山坳且成畎浍,于是拓屋之堂為殿,翼楹為寮,庖湢井舂之庑,無不次舉;又大造毘盧千佛,像設莊嚴,鐘鼓镗镗,複以餘力镂镌大乘,易居之名,曰:“千佛庵”。
庵甫成,心力亦瘁,遂以丁巳二月,示疾化去。
宗公殁之先一月遇予,雲,“宗已衰老,請舉此庵并所辟田施諸常住,公為我作記,留示山中。
”予偉公斯論,謂公精神尚固,姑唯唯。
未幾日,疾作且殁矣。
宗公既殁,門徒太瀛來赴喪,予與四衆則留瀛公主庵事。
瀛公者自童子執侍,長出參方,得法南歸,隐九峰,固先府君所見有志之士也。
越四年,予入山,瀛公請曰:“庵之記,公許先師矣。
逝者複四易寒暑,公安忍忘之?”予惟廬舍田園,守成百世,此愚夫子孫之計,非所論于道人。
是庵也,溯自行公以來,三十有二年耳,一徙其地,兩拓其宇,三易其名,庵之賓主,無複有存,存者惟予與瀛公矣。
予又将老,人生何物,是為常住,更二十年,瀛公亦六十。
瀛公他日能成阿師末後之志,副府君買山之意,則茲庵可以記矣。
——《春霭亭雜錄文稿》舊抄本 題鼓山僧贈黃學庵檢校□後 乙未六月十六日 十年中予入鼓山不一,或一歲再至,或隔歲一至,山中麋鹿皆相識,而僧則有識,有不識者。
麋鹿以餘來往故識,僧則以予所共遊之人,為識不識,故不相識矣。
學庵儀曹今夏入山,慮僧不識之,索吾兒八行往。
予歸知之,語兒曰:“兒誤黃公矣,以黃公蒼然偉岸之貌,山中人見之必疑,疑則必将迎接待,徐叩姓氏,群聚而奉教焉。
使出兒劄,誤黃公矣。
”閱月,學庵還,持山中僧贈詩一卷示予,予喜僧能識學庵,而學庵尚能使僧識,三誦其詩。
學庵曰:“予入山投君兒之劄,僧不發函,曰:‘此僧他往矣。
’數日,昇稍稍以篆文與語,又越曰,昇作篆,篆成,應接不暇,煮清泠之泉,設蔬筍之供,惟昇饑渴是視。
比昇歸,挽留堅固不許,則傾院出送千松萬壑間,杖笠之影行廨院石橋,尚依依不捨去。
”予顧兒曰:“予以黃公必有以動山中人之心,果然也。
兒幾誤黃公矣。
”嗟乎!學庵之篆如予所挾遊之人,所挾遊最勝之人也。
山中人有不識學庵者乎?今而後學庵即隔歲不至,一二十年不至,無有不識學庵者矣。
第恐學庵為僧所苦,未出盡泉石之興,他日麋鹿未必識學庵。
——《春霭亭雜錄文稿》舊抄本 興隆福建莆田人,幼業儒,年二十五,遊鼓山,依恒濤和尚出家。
後結茅天台,清乾隆九年(1744年)回福州,十四年(1749年)為湧泉寺住持,修建殿堂,重整山門,為衆所信仰。
世稱遍照禅師。
募修湧泉寺疏(時辛未年) 天下名山僧占多,非僧占也,僧特為十方名賢、名士守此名山耳。
所以者何?地方風水之盛衰,由于形勝之廢興,而省會所關尤钜。
吾閩領郡十,州二,福稱首。
西北倚山,東南際海,登樣樓一覽,九峰如列屏,五阜如展案,左鼓右旗,洋洋乎大觀哉!四山周密,輪廊迥環,獨巽方微缺。
昔人砌塔江心,作水口羅星似矣,而不知天地自然之補苴,已實具于石鼓山中,所賴有心培植者,時時加之意焉已。
鼓山發源千裡,拔地千尋,松杉蔥蒨,障蔽長空。
屴崱峰巋然屹立,湧泉寺實居峰際。
五代晏國師開山以來,祖燈法席,屢廢疊興,一千餘載。
其間名公、钜卿修飾題镌,更難仆數;若名宦趙公“天風海濤”之句,先賢朱子“閩山第一”之書,尤彪炳者。
入本朝康熙間,勅賜禦書匾額,欽頒禦藏十廚,崇奉高懸,人天欽仰。
蒙前制府郝公倡緣,率當事諸憲,捐田六十畝,所以珍護名山者,至周悉矣。
曆歲祝國焚修,競競頂頌,無非為十方名賢、名士謹守此名山也。
去秋霖潦連旬,飓颱屢發,山高寺古,罹害尤劇。
貧衲蒿目飄搖,側身呗頌,大有僑将壓焉之懼,甯尚敢漠然作秦越人視乎?用是普請十方善信、宰官、居士随緣樂施,擇吉重修,廣種勝因,定圓福果,庶彈指告成,聖祖天章永煥,衆擎易舉,昔賢勝迹長昭,則省會之形勝既雄,全閩之風水鼎盛矣! 然貧衲尤願十方名賢、名士,同心協護名山,無訝山僧祗為我佛如來築舍道旁,謀久占也。
幸甚!幸甚!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志序 鼓山自唐靈峤禅師以誦《華嚴》徙毒龍,郡從事奏請立寺,賜名華嚴,實開山之鼻祖也。
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具百戲、香花詣雪峰,延神晏法師,始乃洪開叢林,大轉法輪,食常萬指。
宋真宗二年,賜額“白雲峰湧泉禅院。
鹹平二年,賜禦書一百二十卷。
皇佑三年賜禦書二軸。
至和元年,賜《新樂圖》三卷。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勅賜禦書“湧泉寺”匾額。
五十三年,又賜禦藏四櫥。
乾隆七年,賜禦藏七千二百四十卷。
晨昏誦祝,朔望呼嵩;且名賢之探奇岩阿,镌刻石壁,其勝迹流風,豈可任其湮沒而不志哉? 茲山古無志,明永樂間,住山善緣裒《靈源集》始。
萬曆戊申謝方伯(按指謝肇淛)與布衣徐興公再為纂輯。
國初,永覺老人以真儒度世,複承徐興公以續稿見付,志乃大備。
迄今百餘年已。
隆驽鈍固陋,承乏住持,十有三載,每思黾勉續修,奈緣時事不偶。
戊寅春,制府楊公(按指閩浙總督楊應琚)以勸農之便入山,問國朝勅賜禦書藏經曾編入志不?隆慚謝無以對。
由是錄文獻,剔苔藓,搜古今名賢之遺文剩字,彌月稿就。
延郡紳纂修,三年編葺成書。
山僧一言莫措,惟汲汲典缾缽,锲棗梨,竊自幸曰:“永祖百餘年不了之公案,今日完矣。
”昔有客得孫知微活水遺法,繪畫浪于壁間,于三伏溽暑時,坐一堵之間者,須曳足江湖萬頃之勢,壯波怒渦,窪窿千狀,而有不窮之變。
陰風徐來,毛骨震掉,忽然如舟洞庭,而望霜曉也。
睇茲新編,神與境會,不移跬步得與蘇才翁、趙子直、朱晦翁、蔡端明諸君子,把酒吟詠于天風海濤、忘歸、喝水之間,仰瞻宸翰禦書之輝煌,玉軸瑤函之廣潤,慶喜見阿閃佛國,豈可思議乎哉! 時乾隆二十六年、歲次辛巳、端陽日,現住鼓山沙門興隆叙。
——乾隆《鼓山志》卷首 李馥(1661~?年)字汝嘉,号鹿山,福建福清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舉人,官至浙江巡撫。
為人和厚謙謹,藏書甚富,乾隆九年(1744年)重宴鹿鳴,時年八十四。
請遍照禅師住鼓山疏 伏以毒鼓雷轟彩映,伽黎金縷豔,石門獅吼光搖,柏子寶花生。
月惟智而常圓,即心即佛,雲垂慈而遍覆,是色是空。
故淨土為彼岸之登,彈指亦傳燈之偈。
大千世界,現出三玄三要真世尊;不二諸天,請個一缽一瓶活菩薩。
恭維遍公大禅師,智空麗象,慧現金客,嗣恒和尚之正宗,闡為老人之真谛。
批風抹月,處處山色溪聲;飛絮沾泥,點點天花散雨。
蒲團面壁,何止九年?般若參玄,已通五乘。
茲者鼓山湧泉寺、十郡無雙巨刹,三山第一名藍。
地辟尊嚴,道開興聖。
半天鐘磬,蒲牢月落長江;萬磴松筠,棒喝泉歸别澗。
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殿上維摩見了今今古古;甚麼聞,甚麼見,甚麼覺,心頭佛火照到萬萬千千。
法有盛而無衰,寺必興而不廢。
奈飛空擲錫,近留绀室袈裟;喜頑石點頭,同奉雲堂領袖。
上蓮花之座,開貝葉之台。
說法山中,五百阿羅漢齊來拍掌;講經松際,百千大頭陀盡向拈花。
靈源出洞,新振法雷;屴崱登峰,重開慧日。
庶大拳小指,長看佛國之菩提;暮鼓晨鐘,永奠山門之昙缽。
馥等俗緣未了。
安知水印瓶中,至教難聞,誰悟雲在天上?但遙瞻寶蓋,如遊鹿苑而洗塵心;翹望珠林,恍入鹫峰而生淨念。
齊欽寶筏,普慶慈航。
謹疏。
——乾隆《鼓山志藝文》 黃任生平見《詩》。
鼓山志序 曆代志乘,遞相沿襲,莫不各有所仿。
《三秦》、《三輔黃圖》、《決錄》之屬,仿于班氏之十志也。
《十洲》、《洞冥》、《真臘》、《佛國》之屬,仿于《山海經》也。
自是而支分派别,一地、一事亦各有著述,《洛陽伽藍》、《建康宮殿》、《襄陽耆舊》、《汝南先賢》雖尺帙寸楮,亦蔚然自成一書。
迨莊、老退而山水滋,于是有《寰宇記》,有《名山志》,有《名勝志》,莫不發宇宙之瑰玮,而聚山川之秀靈,覽者可卧遊而得焉。
吾閩之鼓山,去城三十裡而近,至唐而始顯。
僧神晏象教繼興,宋蘇才翁、蔡君谟、朱晦翁諸君子各有題味,而名人韻士之流連景光,發為歌吟者,又不可以計數也。
然則山志可任其殘脫不修乎? 考舊志始末,僧善緣著《靈源集》,黃用中改為《鼓山志》,後謝在杭、徐興公、僧元賢相繼纂輯,及今複百餘年矣。
舊闆漫漶不可辨,記載亦未備。
住持遍照和尚出元賢舊志,乞餘續而成之。
因細為編閱,于舊志之逸者存之,繁者汰之,訛者正之,疑者缺之,不分綱目,統别八類,非故立異,究亦何必盡同? 書成,私自喜曰:“八十衰老之身,不複能杖履,作謝康樂之遊,猶得從幾帙之餘,如躬履其地,挹屴崱,靈源之勝于缥缃硯席之間,山靈其不我遐棄耶? 前者山寺頗頹廢,遍師有重開忄刃利、再振精藍之功,餘論志不必評書。
乾隆二十六年蒲月,郡人黃任,時年七十有九。
——乾隆《鼓山志》卷首 徐景焘字璞齋,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擢庶吉士,十五年至十九年(1750~1754年)任福州知府,曾編纂《福州府志》,官至鹽法道。
仰膏序 乾隆辛未夏,郡中彌月不雨,陂堰将涸,秋稼難殖為懼。
于是制府喀公、中丞潘公暨同郡鎮守大吏,率厥官屬,步禱群祀,旬浃幾遍。
去州城東三十裡,郡鎮山曰鼓山。
山之峰最高者曰屴崱。
峰之左有洞,秘澗水曰靈源。
宋徐鹿卿嘗奉郡帥命,禱雨于此而驗。
六月丙辰,制、撫二公親撰詞具币,命予偕參戎楊君廷栻,窦君甯,知閩縣事吳君至慎,布政椽屬王君作人禱于峰下,又禱于靈源。
越三日,戊午,日既中,禮畢,睨峰西有雲,簇簇如奔馬。
俄頃,蔽翳山谷,雷電晦冥,甘雨大注。
餘與諸吏人休于是亭,鹹以為靈贶昭答,不爽如是。
餘謂山川百神,其鑒吾二公精神有素,茲山用能洩雲興雨,以膏我禾黍,兆成豐穰,不疾而速,有以也夫。
衆以為然,自是連二日雨,農野具徧。
茲役也,齋宿于山中日三,緻禱于峰,于源者九。
每禱辄有雲氣栖峰上,既事漸散,是日獨無有。
然頃之,卒雨,亦異矣。
亭去靈源百步,餘以得所請,而因偃息于此也。
爰憶《左氏傳》:“百谷仰膏雨”之語,摘其二言,揭于楣間,以彰山靈之庥,而又記其大凡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葉觀國生平見《詩》。
鼓山住持遍照禅師捐修崇妙石塔記 崇妙保聖堅牢塔在城西烏石山之麓,建于閩王永隆三年辛醜,舊稱貞元無垢淨光塔,今俗所謂石塔者是也。
其制匪磚匪木,周以山骨,為層者七,為門十六,為角七十有二,合層刻琢菩薩像六十二軀,與報恩定光塔東西正相望。
形家謂郡城坐龍之腹,九仙、烏石聳龍之角,而二塔實增其勢,為省垣之勝概,阛阓之具瞻者舊矣。
曆代遞有修葺,國朝順治六年又加修焉,經今百餘載,風雨之所飄射,人迹之所踐蹂,鳥鼠之所穿穴,日積歲仍,凡週遭之欄楯,旁近之院宇,漸就堕頹。
都人士登攬至斯者,往往嘅作歎興,謀所以修廢舉墜,而鼓山遍照禅師時或挂錫其側,仰睇相輪,尤滋惶赧,乃發宏願,将事版築,谂于撫軍餘公,公嘉許之。
于是捐衣缽,诹令辰,具石材、鸠匠氏,傾者正之,摧者補之,蝕剝者垩繪之,複大治塔院,重整塔亭,經始于乾隆癸已孟秋朔,洎重陽告工成,計糜白銀六百餘兩。
由是向之所為影籠千室,勢入重霄者,複厥舊觀,丕煥新模焉。
餘惟華言塔者,佛土謂之窣堵波,所以納舍利而庋梵GFDA9,故阿育建之以展敬,多寶湧之以示神,洵金輪之衛護,香界之準标。
至若通都大邑,岡亘川回之處,亦多有浮圖,以鎮其地。
蓋用儲靈表勝,擁奠居人,斯皆有其舉之,莫敢或廢。
今禅師能以大願力為法王闡光明相,而撫軍又能佐成之,為邦人迓庥衍慶,所謂具足十善,種無量福,莫大于是,烏可無記?故述其本末雲爾。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拔生平見《詩》。
《仰止亭銘》有引 福州鼓山倚天臨海,林壑奇奧。
宋先賢朱考亭嘗遊其間,有手書“壽”字,及“天風海濤”四大字,刻于岩壁,端直遒勁,千載不磨,遊屐接踵,稱名勝焉。
乾隆庚辰孟夏,予自福甯郡來守福州,聞而慕之,公務匆促,未暇登陟。
明年四月,乘勸農之便,乃得跻乎其嶺,徘徊周覽,恍然有悟于為學之旨,默識心契,流連不能去。
既為文以記之,複作“仰止亭”于絕頂,以志願學之意,亭既成,因為之銘。
銘曰: 于铄閩疆,古之瓯越。
大海汪洋,奇峰突兀。
代産真儒,文風理窟。
嫓美魯鄒,蓬蓬勃勃。
我登鼓山,中心仰止。
仰止何人?曰惟朱子。
羹牆猶見,夢寐猶起。
矧茲舊遊,敢或忘矣。
芳蹤可溯,書法可尊。
巧力何異,道藝何論。
心正筆正,理為之根。
窮源探本,入德之門。
賢關聿啟,大道斯張。
循牆而走,入室升堂。
孔顔樂處,油油未央。
誕登彼岸,庶免望洋。
闵予小子,孤陋寡聞。
不識其徑,焉陟其藩?孔卓曾唯,一望無垠。
心遊目想,呫哔斤斤。
嗟我将伯,切磋是資。
高山在望,怅怅何之?毋荒末路,毋悲練絲。
登峰造極,昭示來茲。
——《福州府志藝文志補》卷三舊抄本 談登鼓山玄旨 鼓山陵谷幽邃,遊人不絕,世所稱靈臯也。
郡守李拔兩陟其巅,寓言為樂之旨。
山中有泉流,刻石曰:“洗心台”,言必先洗其邪心而後可以入道也。
又刻有“高堅在望”,言初望之而苦其難也。
半山亭曰:“欲罷不能”,言既見而不能止也。
靈源洞曰:“尋樂處”,言孔、顔之樂至此而尋挹不窮也。
山頂曰:“欲從末由”,言末路之難,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登山者當如是觀矣。
——《福州府志藝文志補》卷四 舊抄本。
題目為編者所加 張伯谟字思訓,号宏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官廣西天保知縣,曾參與《鼓山志》的修訂。
重修鼓山湧泉寺疏 環海孕奇,靈源韫秀。
巃嵷鼓岫,拓地軸以盤旋;嶻嵲桃岩,障洪波而聳峙。
蔽日幹霄之勢,壁立千尋;興雲降雨之功,潤流百裡。
白龍蟠石窦,近藏幽澗久潛蹤;丹鳳浴池波,遠控遙岑來煥彩。
煙開西望,雲中之列雉回環;日霁東瞻,霧裡之青螺隐現。
海浮蜃霧,遠望樓台;江湧鳌波,交流蜿蟺。
極山川之靈秘,萃澗壑之奇觀。
乃有貝阙淩空,香林選勝。
金函玉檢,衍五蘊之真傳;琅笈雲書,嗣三車之勝果。
淩翠岩而結宇,金碧飛甍;當丹嶂而開軒,煙霞繞桷。
熏爐夜熱,遙來海岸之香;法鼓晨讙,遠動泗濱之石。
粵自後梁季世,肇開鹿苑莊嚴;洎乎有宋盛時,再整鶴林壯麗。
溯重興于明代,曾傳煜爚金鋪,觀改葺于本朝,複見玲珑绮欂。
頒來賜額,鳳藻昭回,錫以嘉名,麟書糾缦。
篆煙缥缈,石幢清影入松雲;梵呗悠揚,古澗寒濤流夜月。
無何杯沉溪渡,芝洞塵封;鶴去檀栾,石樓苔遍。
名香消淨土,曇花幾冷岩煙;澹月映空林,貝葉疇沾曉露。
涉鳳池而遠眺,列嶂荒蕪;臨獅嶺以揬奇,群峰蔓草。
讵知聚而不散,靈氣久蘊于山川;所以廢而必興,勝事屢修于人力。
況八閩之重鎮,上方日月遙開;觀百仞之高标,下界風雷環擁。
問仙靈窟宅,有黃石神栖;攷名輩遨遊,則紫陽迹寄。
懸崖墨跡,趙子直久擅江月天風;扪壁詩題,蔡君谟遠振靈源清吹。
滄海白雲之句,寄逸興于幽尋;山中松際之詞,激清風于遠眺。
凡夫流連勝境,決不情湮;景仰高山,尤為神注。
寄心鹫嶺,法宇重新;騁目鵬霄,蘇金再布。
丹楹绮井,務令勝地增華;螭棟虹梁,要使名區耀采。
無庸全輸柰苑,已看雁塔懸珍;但能少助珠林,亦使龍城愧飾。
煙消丹徼,并日觀以稱尊;氣朗瑤穹,同霍童而挺秀。
雲從石門起,俨南來壺峤之鄉;風逐海潮生,恍東去蓬瀛之境。
山中幽曠,日月長閑;天宇高寒,星辰可接矣。
——《筠心堂集》卷三 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 孟超然生平見《詩》。
遍照禅師年譜序 鼓山為吾鄉最勝,湧泉寺自唐以來梵刹最有聲,去會城三十裡而近。
餘少日未獲一遊,自遍照禅師來住持,脩墜起廢,力量感格,士大夫遊山返者鹹讚歎,謂禅師最有功名山。
餘益思往遊,未果。
洎出裡門,萍梗萬裡。
近十三年,眷懷故土,烏石、九仙,朝煙暮霭,夢寐如或遇之,而屴崱之峰,天風海濤之概為鄉土最勝;又得導師發大願,力振宗風,有問者辄瞠目不知置對,每念及,未嘗不竊自笑也。
壬辰夏,餘請急歸省後,決意往遊,複中止。
癸已春,禅師下山來訪餘,意甚勤,且訂為山遊。
其弟子出所述《年譜》示餘,餘受而讀之,益歎禅師之用力于鼓山也勤且久,淨居勝地,攘剔培植,劫燒餘灰,鹹複舊觀。
禅悅之餘,助揚法化,缽緣所至,衆心傾服,蓋三十年于茲,而其惓惓之思猶未已也。
嗟乎!人生歲月,不可把玩,學道者悠悠洩洩,晚而循省,光陰皆虛度也,視禅師之堅苦護持,初終不怠,為何如哉! 時雨方霁,青山在望,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