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雜錄
關燈
小
中
大
東之勝地也。
萬曆二十七年,将軍許公諱國威,嬴縮陰陽,神化韬略。
飛霜細柳,甯需函谷之泥;噓風大樹,已紀燕然之石。
既而漢閣讓麟,華山歸馬。
負趨夜壑,悟返出門之車;探取鄰環,妙湛受輪之器。
遂于洞下立元真庵,以庇經像,複為堂,中形大覺之額,以發果體馬。
芟薙投模,蔔中夏而經始;崇構留觀,閱初秋而竣事。
乃岡岩郁抱,雲霞舒卷,背以佛頭雙髻之奇,表以蓮峰方山之秀,三山抗虎,孤峙降龍,長江獻其天塹,萬落效其棋峙,亦已暢無窮之盈,視極安閑之世界矣。
藉缽于焉證玄,趺坐于焉入定,可謂靈就移山,庵羅别舍者乎?是舉也,偶物闡勝,地傑輝于當符;镂文紀代,世遠著其可知,敢寓言于不朽,庶洪範之無歇。
其辭曰: 幹維焉系,形上難名。
眷彼群族,西方笃生。
極妙無上,想體圓明。
衆生斯瘼,愛惱成瀛。
爰造淨土,皇濟恒沙。
超諸填坑,煩惱萬差。
闡提三昧,息言拈花。
允贊多士,正象流遐。
玄關不鍵,秕夷乃治。
教始等慈,靈亦殉鸷。
霜露所墜,戾止大庇。
苦海慈淪,祗園易施。
邈矣漢台,列刹惟弁。
冠山垂葩,煥若舒電。
聚珍既贲,若華易揚。
瞻茲靈宇,日月齊光,勝地不易,乘數聞章,于昭至教,替崇未央。
——乾隆《鼓山志藝文》 廣靖明萬曆時,鼓山寺僧。
元真庵記 元真庵者,元真居士自捐俸所創也。
堂額“大覺”,志覺已覺人也。
居士生而好佛,癖嗜内典,參訪多方,習靜無地,近乃投戈林下,慕閩東鼓山西麓白雲洞之勝。
洞據山之巅,摩霄咫尺,人迹罕到,時惟白雲缥渺而已。
有石橫亘十餘丈,深二丈,巑岏屹峙,白乳時流,前有天池,左右有翠竹。
下有三天門,門俱自然,蒼石夾立。
門之上則瀑布飛流,四時不絕,辟是洞者,悟宗上人也。
上人戒行精嚴,信心深笃,五丁托夢,石穴自開。
居士結庵于下,依為勝友。
庵之景蓮峰送秀,方山拱色、三山萬雉,争入眉睫。
佛頭岩插其鬓,雙髻峰鎖其口,龍脊岡跨其背。
庵依洞,洞依庵,天造人設,默有相成。
時一陰晦,咫尺不分;時一清霁,萬裡在目。
時一閉關入定,則塵嚣都泯,法界混融;時一臨高遠望,則舟楫往來,耒耜交錯。
佥雲:“極樂之士可以演習上乘。
”客有登陟,肩輿可到,若洞在絕巅,磴道孤危,非扪蘿附葛,莫能至是。
庵之兆工也,以萬曆庚子五月中旬,完以七月終旬,費錢十萬。
擇是地者,莆堪輿翁友雲,董是役也,山下老人鄭九道也。
居士姓許名國威,閩人,癸未武進士,曆官征矮遊擊,元真其道号也,乃取元明真心之義雲。
萬曆庚子中秋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袾宏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明萬曆時,雲栖寺僧。
元真庵記 許國威自号元真居士,而福城以東十餘裡鼓山之勝,居士庵其中,即以厥号,名庵曰元真庵。
嘗考《華嚴》,福城東去有娑羅林,林有塔廟。
文殊師利童子教善财童子處也。
夫不壞元真,名之曰童。
茲居士跨海内,論兵底有成績,倦遊而歸真,以是人居是地,而适與《華嚴》所稱“福城”冥契,所稱“童子”冥契,似非偶然者,可弗顧名而思義乎?假居士樹立,摹麟閣、圖雲台、如夢如幻,妄也,非吾真也。
吾歸吾真矣,一歸永歸,予重囑焉,是為記。
萬曆癸卯上元,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明超号越山,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請無異大師開堂疏 閩川法運将新,師承有待,鼓嶺宗風雖替,佛窟長存,道必人宏,珠随方現。
恭維博山無異大師大和尚,古佛再生,今時落盡。
秉壽昌之劍,播曹洞之風。
棘栗蓬任氣急于喉嚨,冬瓜印不浪施于面孔。
盲棒狂喝,一時潛蹤。
簇錦攢花,末由吐氣。
繭足走千山之衲,象踏截衆潰之灛。
光已放于閩南,迹猶悭于江右。
顧茲鼓山片石,興聖遺基,喝水之聲常傳,搴旗之略未墜。
悲祝融肆虐七十載,如星及晨,仰妙喜入閩五十朝,如茅斯拔。
儀等瞻風有日,誦語如雷,遣專使以陳詞,先四衆而請命。
伏惟降神足于龍蟒雜居之所,設大冶于頑金跳躍之林。
石鼓當軒,直令衆山皆響,通霄有路,鹹期聖箭飛來。
儀等不勝颙望悲仰之至。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瞿崃字稚實,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至提督江西學政,未幾告歸。
請永覺和尚住鼓山疏 石鼓山龍山從,首作閩邦之巨鎮;花宮窈窕,長為禅學之稠林。
嗟宗風偶替于先年;幸舊案重拈于此日。
機從天啟,道待人洪。
恭惟永覺大宗師慧雲含澗,杲日當空。
系出西山,家富七賢之學;英蜚藝圃,筆生五色之花。
忽厭筌GFDD0,思窮神奧。
偶觸機于南泉刀下,遂歸心于黎水橋邊。
擺手出壽昌,奪來不傳之印,卧舟過劍水,抛卻久蘊之珍。
洞上宗風,宜複起于茲日;南來道脈,信獨荷于一人。
不沛屯膏,曷濡渴望?時虛鼓山之席,仰借荷嶺之輝。
伏惟寶杖垂光,法幢移彩,摛毒龍于巨海,全露爪牙;射聖箭于重城,侭教圍繞。
庶人天于焉胥慶,山海頓爾增榮。
崃等臨楮,不勝颙望馳神之至。
——乾隆《鼓山志藝文》 元賢生平見《詩》。
重建鼓山湧泉禅寺碑 天下之事佹興佹廢,若靡有常;然亦若有常而不可強者,則時焉耳。
時之未至,雖巨力任之而弗就;時之既至,雖綿力舉之而克成。
吾于湧泉之事見焉。
自湧泉之廢于嘉靖壬寅也,僧之欲力起其廢者不一其人,需之至九十載不一其時,而卒莫底績,至遠延博山父子主其席。
彼望重一時,僧衆樂歸,諸檀樂護,則茲寺之複宜同插草,而竟以博山任重辭去,此豈非時之未至,雖巨力任之而弗就者乎?餘之來茲山也,在崇祯之甲戌。
其時寺中猶半草莽,有大殿巍然中立者,宮保曹公同僧道東、智谛所建。
殿之傍為齋堂,堂之後為客寮,為香積,為庫司,則皆衆僧建之以延博山者。
殿之後為法堂,堂之右為方丈,則僧宏曉之力也。
方丈之前為禅堂,乃以西庵改為之,狹陋不足以居廣衆。
餘時徘徊四顧,凜然有弗勝之懼。
是冬,兵憲林公弘衍為建鐘鼓二樓。
明年,曹公為建天王殿。
丙子秋,為建藏經堂于法堂之東。
丁醜春,餘以間谷大師沒,千裡赴吊,遂留居真寂,凡五載而後歸。
歸則見大殿為海風所劫,兩角已崩,淋漓滿地,雖佛象如生,而金碧亦且剝落矣。
乃謀再造,即命石工甃殿前月台及大庭石。
明年癸未,求術于建州。
冬,乃鸠工造殿,複移正天王殿而益其旁為十方堂。
甲申夏,于大殿左右各翼以遊廊,而上達于法堂。
廊之西為禅堂,大中丞邵公捷春之所建也。
堂之前為梵行堂,乃改舊禅堂而廣之,用居行僧。
梵行之西為圊,為湢,凡十二間。
冬複建伽藍、閩王二祠于殿之左庑,建祖師、壽昌二祠于殿之右庑。
乙酉夏,改齋堂南向,齋堂前為白雲堂,以待賓客。
白雲之東為小客寮,即移昔之客寮于此也。
齋堂之東為香積者六間。
丁亥,塑三寶、天王諸大像。
庚寅,建淨業堂于白雲堂之前,建華嚴堂于梵行堂之前,建碓磨坊于寺之東臂。
癸己,重建山門。
至是而寺之廢無弗舉者。
是役也,前後凡十五載而功始竣,是皆龍天之默蔭,檀那之樂輸,僧行之勤勞,而餘實屍居丈室,說颟顸佛性,證瞌睡三昧而已,初不知其何以至此也。
此豈非時之既至,雖綿力舉之而克成者乎?是知天下之事,功不可以倖成,勢不可以力争。
大易為五經之源,而吉兇悔吝惟時是趣。
孔子為諸聖之尊,而仕止久速惟時是律。
時乎!時乎!其可違之以自立乎?寺既成,例當有記,乃為紀其歲月,用貞之石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鑄法華鐘疏 衆生礙于形,局于方,分寸成隔而不能通,其能通者惟聲與聞也。
是知聲之所暨最廣,而聞之所迨最神。
凡寓内齊衆之法,醒衆之方,捨聲、聞無能及者。
今上自朝廷,下及僧舍,凡警晨昏,齊進止,必有藉于鐘。
豈非鐘以聲聞為用,乃處衆者所必資乎?至于釋典所載,冥途聞鐘聲而苦具為之頓息,關内聞鐘聲而髑髅為之頓碎,則其用益神矣。
鼓山湧泉寺辟草重創,能始曹公首建大殿、齋堂,得山林公乃于大殿之前,建鐘鼓二樓。
乃方伯申公來遊茲山,遂捐俸金,命範法華銅鐘。
由是遣僧行乞,翼成勝事。
夫以《法華》而入鐘聲,以鐘聲而宣《法華》,俾人人著耳孔,即領全經。
無勞濡滞草庵,而頓獲家藏;不庸走出火宅,而穩駕白牛。
其為福田,利益為何如也?抑聞鐘之為器也,必三合而後成聲,必五合而後成聞。
夫聲必假于三合,則聲而非聲矣;聞必假于五合,則聞而非聞矣。
聲而非聲,則非聲之聲逼塞虛空矣,聞而非聞,則非聞之聞,周遍法界矣。
從茲悟入,鼓山鐘早鑄成了也。
如其未然,且待一火功成之後,自有大口阿師,普為一切人說破在。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志序 鼓山之鎮我閩也,非獨以其形勝奇偉,足昌群巒,實以諸祖之碩德宏聲,輝煌千載。
故東南半壁,鹹式仰之,是豈令其湮沒于涼煙荒草,而弗之傳乎?夫考古傳今,實惟志之是藉。
茲山古無志,志之自明永樂間善緣始。
然序列無紀,采錄亦疏,觀者病之;至萬曆戊申,郡紳謝在杭同布衣徐興公再為纂輯,則綱舉目張,井然有紀,旁搜遠攬,纖愁靡遺,大有功于是山者也。
迄今四十六載,黃金重布,绀宇再隆,石門壁聳于青霄,毒鼓雷轟于白日,亦庶幾續獅絃之絕響,繼喝水之遺聲。
且遊屐日衆,歌詠日繁,興公複采而集之者二卷。
及餘自浙東歸,興公以所集見付曰:“火勃老矣,精力弗逮,師其卒成之!”餘頂受如獲瑾璧,由是乃因前志而更修之,詳其所未及收,廣其所未及紀,間有訛誤者正之,泛濫者删之,合之為目者六,為卷者十有二。
餘山野之鄙人也,三長有愧,五技俱窮,何敢妄登作者之壇,但為當今之世抱長才者,方志圖其大,弗暇及此,或有餘力者又鮮究心禅學,則以茲山為登眺之區,吟嘯之境而已,任是者實鮮其人。
況餘今年已衰暮,木末殘照,光景幾何,釋今弗為,後将安托?故不揣愚謬,謬成斯志。
志成于山野之筆,不敢邀弁首于名門,但自叙其颠末,以告來者雲。
——元賢《鼓山志》卷一 永覺禅師壽塔銘 甲申之春,烏程陳白庵太守以餘老且病,為營壽域于湧泉寺之西畬,繼以世難,阻弗克成。
迨辛卯冬,功始竣,而餘老病益甚,因思圹中片石,後人必欲邀榮光于峻秩,假藻繪于鴻章,是重餘之愆也。
然考古諸師,有自狀其行者,有自銘其塔者,世所共傳,不以為非,乃效颦而為之。
餘名元賢,字永覺,建州建陽蔡氏子,禀性枯淡,不樂世氛;又才實遲鈍,不善趨時,故雖習儒業,為邑諸生,而每懷出世之志。
至年四十,始棄妻子,往建昌壽昌寺,禮無明和尚落發。
未幾,謬承心印。
及和尚遷化,往依博山三載,又歸閩隐山一十二年。
灰頭土面,拟與草木同朽。
一日,因谒聞谷大師,力勉其出世,遂推主福之鼓山,因以大戒付之,時年已五十有七矣。
繼而曆主泉之開元、杭之真寂,劍之寶善,後複歸鼓山,乃重創梵宇,諸所撰述并語錄,凡二十種,計一百餘卷,并不藏醜拙,恣世指摘。
嗚呼!生平履曆,渾如昨夢,一場敗阙,難免高鑒。
其入道為最鈍,其出世為最遲,其應世為最拙,又不能廣羅英衲,以張大其門庭,較之諸方,若跛鼈之望飛龍,何足道哉!今年已七十有五,不久将化為異物,故預為此圹以待,亦預為之銘,其銘曰: 是誰髑髅,建茲窣堵。
壽昌之兒,石鼓之主。
不通世情,一味莽鹵。
志大言大,眼空佛祖。
據興聖座,呵今罵古。
役鬼驅風,重建茲宇。
撇下皮囊,掩藏荒塢。
莫道無口,有聲如虎。
生耶死耶?請繹斯語,廣告來者,誰繼吾武?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無異大師衣缽塔銘》有序 博山無異大禅師既遷化,弟子智訚輩奉全身,塔于本山栖鳳嶺之陽。
吳宮谕應賓已為大書特書銘之,而弟子之居閩中鼓山者,以師實開化鼓山,厥功靡眇,特請衣缽,拟建塔以寄永思,力弗克就。
今春賢自浙歸閩,衆複請住鼓山,乃率衆建塔,藏衣缽于缽盂峰之前,去師遷化,則十有二年也。
衆謂塔不可以不銘,複請于賢。
賢于師為法門昆季,而實禀具于師,且相依三載,屢嘗法味,有師資之義,不可忘也。
但自師既沒,虛空中忽見坑壍,未得焚片香于栖鳳,實賢隐痛而不能言者,嗚呼!銘師之塔,乃在今日也耶! 據狀,師諱大舣,一字元來,學者稱無異和尚,龍舒沙氏子。
年十六,有出世志,逸遊金陵,過瓦棺寺,聞雪浪師講《法華》,喟然歎曰:“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習講何為?”遂棄去,過五台靜庵通和尚,乞為薙落。
通诏習空觀,每觀心露地,身土湛如,如是者五年。
别通,往參無明老人于寶方,及見,以為一簑笠翁爾。
乃入閩,止光澤之白雲峰,仍以空觀為事。
一日,因寶方、印宗上座到,勉以參究。
因舉船子藏身話,忽疑情頓發,凡五旬有半,于趙州有佛無佛處,如釋重負,遂作《心經指南》寄寶方,方立焚之,複書雲:“直待飲光破顔,别出相見。
”而印宗亦勉以偈,有“低頭始見月孤明”之句。
師猶自負所見,以為老人或不我知也。
乃趣寶方,盡呈伎倆,曾不得一颔。
居再閱月,形色枯瘁,望之似木雞矣。
一日,從赴玉山途中,揚扢洞上,宗旨時得,印可忽問佛印雲:“蟻子解尋腥處走,蒼蠅偏向臭邊飛,是君耶?是臣耶?”師曰:“臣邊事。
”方呵曰:“大有人笑你在。
”師曰:“前何以是?今何以非?”方曰:“此一非,一切非矣。
”既達,避人端居。
頃間,聞護法神倒地,不覺心開,呈偈曰:“玉山誘一言,心灰語路絕,幾多原解會,如佛湯澆雪。
沒巴鼻金針,好因緣時節。
梅蕊綻枯枝,桃花開九月,觸目如休辨别,急水灘頭抛揬篙,溺殺無限英雄客。
”方曰:“一到多門又到門後。
”别居宗乘堂三載。
一日,睹登樹人,始澈源底。
趨谒寶方,入門便拜。
方問:“近日事何如?”師曰:“有個活路,不許人知。
”方曰:“因甚不許人知。
”師曰:“不知,不知。
”方舉婆子燒庵話诘師,師曰:“黃金增色耳。
”複舉元則龍吟霧起公案,命師頌。
師援筆立就曰:“殺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豈能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逐馬蹄。
”方笑曰:“子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師自是佩離文字,印入正遍知海,香幢刹土,湧沒毫端,多聞總持,得大無畏正偏妙挾,圓頓雙銷,不知五位之為三元,六相之非三堕矣。
方乃命首衆。
萬曆壬寅夏,往信州鵝湖圓戒,鵝湖亦以元座屬焉。
是冬,隐靜于豐邑之博山,凡三閱寒暑。
邑劉孝廉崇慶、鄭節推維城、楊别駕時芳請師住博山能仁禅寺。
雖草昧乎禅律威儀,居然三代禮樂。
戊申年,無明老人開法于閩中董岩,乃召師分座說法。
師不得已,勉為一衆,舉似家珍,而博山宗風遂震天下,故六和麋至,四事雲臻。
久之,金碧熒煌,園林蔥菁,而據燈王師子,稱八百人善知識矣。
閩中鼓山大仰諸刹亦屢請結制,頻垂鞭影。
時宇内名流,載自綸扉圭弁,洎乎墨绶銅符,西向而咨,北面而禮者多至不可殚述。
崇祯己巳,金陵餘開府大成同文學陳丹衷聞所聞而至,見所見而慕,乃謀諸缙紳,邀請豎法幢于天界。
魏國徐公首先歸依,由是狂奔昵就,号為四輩弟子者,指以萬億計。
師圓音曲唱,無不人人各欣所得。
及歸,辄營窣堵,經始子來,忽命簡錄方丈,若遠行者之戒,處守未幾,而大悲之疾示矣。
延及經旬,師曰:“會當行矣。
”遂有遺訓,漏當子夜,坐脫翛然,時崇祯庚午季秋十有八日也。
卻顧來時,萬曆乙亥仲冬念有九日,僧臘四十有一,世壽五十有六。
逾年辛未孟冬念有一日,奉全身塔于寺之西栖鳳嶺之陽,師所筮也。
師慈容滿淨,道骨堅凝,眉采晔然,春秋在颡。
法筵清衆,不肅而嚴,刈麥負薪,無不人人委蛇詳序,若有深湛之思者。
為法求人,婆心徹困,而高提祖印,把斷要津,相似悟頭推入活埋坑裡,痛與鉗鎚。
故三十年中,不少當機罕聞付法,終不以如來慧命,博禅雛手中瓣香矣。
有所請益,惟勉以真參實究,深戒知解如鸩毒焉。
其說法之語如雷震,如電激,如雲蒸,如瓶瀉,如海若瀰漫,莫可涯涘,三百年來實鮮匹其休者。
當此魔羅競起之日,瓜印之徒,塵沙蔽日,使無有力抗之者,将大地僧伽盡化為波旬孽子,而師獨能唱道于晦冥否塞之秋,有若返魯陽之三舍焉。
其衛道之功豈在禹下哉! 手所著有《禅警語》、《拈古頌》、《古淨土詩》、《宗教答響》、《宗教通說》凡十餘卷。
語錄則《信地說》、《回源錄》、《錫類法檀》、《歸正錄》、《剩錄》凡二十餘卷,并行于世。
其銘曰:寶鏡三昧,露隐塵蒙。
壽昌崛起,如日湧東。
吾師繼之,厥化彌隆。
圓照無外,赫赫日中。
雲包雨笠,萬派朝宗。
公孤以降,靡不景從。
揀魔辨異,袪惑破夢。
唯師一人,壯哉釋雄。
屴崱岧峣,勢壓群峰。
衣缽斯藏,高入穹窿。
說法音聲,海濤天風。
千載之下,式此遺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道霈福建建安(今建瓯)丁氏子,年十五,往建州白雲寺出家,參聞谷大師密雲和尚,後侍永覺禅師。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繼永覺為住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示寂。
世稱為霖禅師。
遷三塔于舍利窟記 昔雲居祐禅師疾諸方死必為塔者,曰:“山川有限,僧死無窮。
他日塔将無所容。
”于是于開山宏覺塔之東作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壞,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凡僧化皆為骨石填于此。
”諸方則之,謂之三塔。
鼓山三塔建自宋紹興庚申,住山竹庵珪和尚。
中奉曆代住持,自晏國師嗣了宗大師、了悟大師而下,先後住山共三十三位,其行迹具載《本山聯芳集》。
在昔諸祖,塔散他處,珪公悉遷于此,以便香火,謂之最勝幢。
左塔安尊宿,右海衆,在大普同塔之下,去舍利窟一牛鳴地,計今凡曆五百有餘祀。
塔身崩裂,拜石毀盡。
道霈承乏茲山之三年,始與監院成源謀,重為修葺。
及啟塔,見磁瓶、瓦棺,次第排列,水津津然盈流于外,諸祖骨石俱淹沒其中,知地不吉利。
乃蔔于諸祖,别遷于舍利窟之陽,坐子向午,以順治庚子臘月十九日大寒節開圹,念七日戊申奉諸祖,諸尊宿及海衆靈骨入塔。
塔圹高深,俱依舊制。
所損益者千百什一而已。
第陵谷變易,成壞何常。
壞而複成,實望來者,故謹以贻諸後。
——乾隆《鼓山志藝文》 建正法藏殿記 蓋聞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湼槃,但以方便自在之力,于衆生心中,聊示現耳。
機感會也,乃見佛降迹中天,廣說法要;機感盡也,見佛匿耀雙林,徧布舍利。
出沒皆屬機感,佛體本來無作也。
如來滅度之後,正法東流以來,迄今殆三千載,衆生所賴以開慧眼,植福田者,惟《三藏微言》。
舍利塔廟,在在建立,大作津梁。
鼓山古藏經系閩王命工繕寫,年代深遠,已湮沒不可考。
先師重興是山,乃以建州秀華滕君舊所施萬冊藏經,安于法堂之東,既而溫陵居士黃公植三者到山,乃發心施資,同僧太靖等炤往金陵,取梵策藏經,一以便僧朝夕翻閱,一以永遠供養,法海洋洋,随經飲啄,誠不思議大法施也。
靈牙,三山林公得山居士所施也,居士得是牙于燕京古寺中,縱六寸、廣五寸有奇,重七十八兩,其大龈如金,細齒如玉,堅好香潔,蓋是過去古佛大牙,實希有之靈蹤也。
舍利,昔宜興曹安祖居士于崇祯甲戌間,監軍中州,因流寇侵境,取通許縣洪福寺圯塔修城,至第四層,得一石匣,啟之,中有水晶瓶七,俱貯舍利,銀瓶一,中貯佛骨一節。
舍利如黍者甚衆,考之舊碑,系宋仁宗皇佑元年,太後曹氏命中官取宮中所有佛骨、舍利藏之于此。
時當事者遂各持散,曹公得其一持歸,拟建塔于邑之南嶽寺,以病弗果。
臨易箦,付槜李曹愚公居士,居士轉付先師。
先師既以原瓶建殿,立塔于寶善庵,乃複分其半來鼓山,巨細共計七十八粒,貯以沈太樹所施之晶瓶,亦拟建殿塔,以啟四衆福基。
第以時事多故,未及就緒,道霈勉承遺意,乃命比丘太靖、等照、興宣募化富沙,溫陵,慶元、壽甯衆善信,于淨業堂之前,鼎建正法藏殿五楹間。
始工于己亥之冬,落成于庚子之秋,共費金錢若幹。
殿堂廊庑,黝垩丹青蒦,無不如法。
左右安奉二《藏經》。
比丘道悟、寂影、化清、信弟子陳寂知,王法齡共造石塔一座于殿中,以供靈牙舍利,皆一時緣起之功,例得并書,以傳于無窮也。
是舉也,使凡登斯殿,禮斯塔,翻閱斯藏者即是于靈鹫山中親見如來,谛聆妙法;亦是親見自己,更無凡聖之隔,自他之殊,所謂三際一時,因果一緻者,于此可概見矣。
方知如來常住,真身本無出世及與湼槃,雖随機示現,但如鏡像水月,何莫非自心之光影?願諸來者幸毋怠斯旨,庶不負衆居士檀施之功,與諸比丘勤勞之力耳。
或有問于予曰:“此殿不以舍利名,而名
萬曆二十七年,将軍許公諱國威,嬴縮陰陽,神化韬略。
飛霜細柳,甯需函谷之泥;噓風大樹,已紀燕然之石。
既而漢閣讓麟,華山歸馬。
負趨夜壑,悟返出門之車;探取鄰環,妙湛受輪之器。
遂于洞下立元真庵,以庇經像,複為堂,中形大覺之額,以發果體馬。
芟薙投模,蔔中夏而經始;崇構留觀,閱初秋而竣事。
乃岡岩郁抱,雲霞舒卷,背以佛頭雙髻之奇,表以蓮峰方山之秀,三山抗虎,孤峙降龍,長江獻其天塹,萬落效其棋峙,亦已暢無窮之盈,視極安閑之世界矣。
藉缽于焉證玄,趺坐于焉入定,可謂靈就移山,庵羅别舍者乎?是舉也,偶物闡勝,地傑輝于當符;镂文紀代,世遠著其可知,敢寓言于不朽,庶洪範之無歇。
其辭曰: 幹維焉系,形上難名。
眷彼群族,西方笃生。
極妙無上,想體圓明。
衆生斯瘼,愛惱成瀛。
爰造淨土,皇濟恒沙。
超諸填坑,煩惱萬差。
闡提三昧,息言拈花。
允贊多士,正象流遐。
玄關不鍵,秕夷乃治。
教始等慈,靈亦殉鸷。
霜露所墜,戾止大庇。
苦海慈淪,祗園易施。
邈矣漢台,列刹惟弁。
冠山垂葩,煥若舒電。
聚珍既贲,若華易揚。
瞻茲靈宇,日月齊光,勝地不易,乘數聞章,于昭至教,替崇未央。
——乾隆《鼓山志藝文》 廣靖明萬曆時,鼓山寺僧。
元真庵記 元真庵者,元真居士自捐俸所創也。
堂額“大覺”,志覺已覺人也。
居士生而好佛,癖嗜内典,參訪多方,習靜無地,近乃投戈林下,慕閩東鼓山西麓白雲洞之勝。
洞據山之巅,摩霄咫尺,人迹罕到,時惟白雲缥渺而已。
有石橫亘十餘丈,深二丈,巑岏屹峙,白乳時流,前有天池,左右有翠竹。
下有三天門,門俱自然,蒼石夾立。
門之上則瀑布飛流,四時不絕,辟是洞者,悟宗上人也。
上人戒行精嚴,信心深笃,五丁托夢,石穴自開。
居士結庵于下,依為勝友。
庵之景蓮峰送秀,方山拱色、三山萬雉,争入眉睫。
佛頭岩插其鬓,雙髻峰鎖其口,龍脊岡跨其背。
庵依洞,洞依庵,天造人設,默有相成。
時一陰晦,咫尺不分;時一清霁,萬裡在目。
時一閉關入定,則塵嚣都泯,法界混融;時一臨高遠望,則舟楫往來,耒耜交錯。
佥雲:“極樂之士可以演習上乘。
”客有登陟,肩輿可到,若洞在絕巅,磴道孤危,非扪蘿附葛,莫能至是。
庵之兆工也,以萬曆庚子五月中旬,完以七月終旬,費錢十萬。
擇是地者,莆堪輿翁友雲,董是役也,山下老人鄭九道也。
居士姓許名國威,閩人,癸未武進士,曆官征矮遊擊,元真其道号也,乃取元明真心之義雲。
萬曆庚子中秋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袾宏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明萬曆時,雲栖寺僧。
元真庵記 許國威自号元真居士,而福城以東十餘裡鼓山之勝,居士庵其中,即以厥号,名庵曰元真庵。
嘗考《華嚴》,福城東去有娑羅林,林有塔廟。
文殊師利童子教善财童子處也。
夫不壞元真,名之曰童。
茲居士跨海内,論兵底有成績,倦遊而歸真,以是人居是地,而适與《華嚴》所稱“福城”冥契,所稱“童子”冥契,似非偶然者,可弗顧名而思義乎?假居士樹立,摹麟閣、圖雲台、如夢如幻,妄也,非吾真也。
吾歸吾真矣,一歸永歸,予重囑焉,是為記。
萬曆癸卯上元,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明超号越山,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請無異大師開堂疏 閩川法運将新,師承有待,鼓嶺宗風雖替,佛窟長存,道必人宏,珠随方現。
恭維博山無異大師大和尚,古佛再生,今時落盡。
秉壽昌之劍,播曹洞之風。
棘栗蓬任氣急于喉嚨,冬瓜印不浪施于面孔。
盲棒狂喝,一時潛蹤。
簇錦攢花,末由吐氣。
繭足走千山之衲,象踏截衆潰之灛。
光已放于閩南,迹猶悭于江右。
顧茲鼓山片石,興聖遺基,喝水之聲常傳,搴旗之略未墜。
悲祝融肆虐七十載,如星及晨,仰妙喜入閩五十朝,如茅斯拔。
儀等瞻風有日,誦語如雷,遣專使以陳詞,先四衆而請命。
伏惟降神足于龍蟒雜居之所,設大冶于頑金跳躍之林。
石鼓當軒,直令衆山皆響,通霄有路,鹹期聖箭飛來。
儀等不勝颙望悲仰之至。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瞿崃字稚實,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至提督江西學政,未幾告歸。
請永覺和尚住鼓山疏 石鼓山龍山從,首作閩邦之巨鎮;花宮窈窕,長為禅學之稠林。
嗟宗風偶替于先年;幸舊案重拈于此日。
機從天啟,道待人洪。
恭惟永覺大宗師慧雲含澗,杲日當空。
系出西山,家富七賢之學;英蜚藝圃,筆生五色之花。
忽厭筌GFDD0,思窮神奧。
偶觸機于南泉刀下,遂歸心于黎水橋邊。
擺手出壽昌,奪來不傳之印,卧舟過劍水,抛卻久蘊之珍。
洞上宗風,宜複起于茲日;南來道脈,信獨荷于一人。
不沛屯膏,曷濡渴望?時虛鼓山之席,仰借荷嶺之輝。
伏惟寶杖垂光,法幢移彩,摛毒龍于巨海,全露爪牙;射聖箭于重城,侭教圍繞。
庶人天于焉胥慶,山海頓爾增榮。
崃等臨楮,不勝颙望馳神之至。
——乾隆《鼓山志藝文》 元賢生平見《詩》。
重建鼓山湧泉禅寺碑 天下之事佹興佹廢,若靡有常;然亦若有常而不可強者,則時焉耳。
時之未至,雖巨力任之而弗就;時之既至,雖綿力舉之而克成。
吾于湧泉之事見焉。
自湧泉之廢于嘉靖壬寅也,僧之欲力起其廢者不一其人,需之至九十載不一其時,而卒莫底績,至遠延博山父子主其席。
彼望重一時,僧衆樂歸,諸檀樂護,則茲寺之複宜同插草,而竟以博山任重辭去,此豈非時之未至,雖巨力任之而弗就者乎?餘之來茲山也,在崇祯之甲戌。
其時寺中猶半草莽,有大殿巍然中立者,宮保曹公同僧道東、智谛所建。
殿之傍為齋堂,堂之後為客寮,為香積,為庫司,則皆衆僧建之以延博山者。
殿之後為法堂,堂之右為方丈,則僧宏曉之力也。
方丈之前為禅堂,乃以西庵改為之,狹陋不足以居廣衆。
餘時徘徊四顧,凜然有弗勝之懼。
是冬,兵憲林公弘衍為建鐘鼓二樓。
明年,曹公為建天王殿。
丙子秋,為建藏經堂于法堂之東。
丁醜春,餘以間谷大師沒,千裡赴吊,遂留居真寂,凡五載而後歸。
歸則見大殿為海風所劫,兩角已崩,淋漓滿地,雖佛象如生,而金碧亦且剝落矣。
乃謀再造,即命石工甃殿前月台及大庭石。
明年癸未,求術于建州。
冬,乃鸠工造殿,複移正天王殿而益其旁為十方堂。
甲申夏,于大殿左右各翼以遊廊,而上達于法堂。
廊之西為禅堂,大中丞邵公捷春之所建也。
堂之前為梵行堂,乃改舊禅堂而廣之,用居行僧。
梵行之西為圊,為湢,凡十二間。
冬複建伽藍、閩王二祠于殿之左庑,建祖師、壽昌二祠于殿之右庑。
乙酉夏,改齋堂南向,齋堂前為白雲堂,以待賓客。
白雲之東為小客寮,即移昔之客寮于此也。
齋堂之東為香積者六間。
丁亥,塑三寶、天王諸大像。
庚寅,建淨業堂于白雲堂之前,建華嚴堂于梵行堂之前,建碓磨坊于寺之東臂。
癸己,重建山門。
至是而寺之廢無弗舉者。
是役也,前後凡十五載而功始竣,是皆龍天之默蔭,檀那之樂輸,僧行之勤勞,而餘實屍居丈室,說颟顸佛性,證瞌睡三昧而已,初不知其何以至此也。
此豈非時之既至,雖綿力舉之而克成者乎?是知天下之事,功不可以倖成,勢不可以力争。
大易為五經之源,而吉兇悔吝惟時是趣。
孔子為諸聖之尊,而仕止久速惟時是律。
時乎!時乎!其可違之以自立乎?寺既成,例當有記,乃為紀其歲月,用貞之石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鑄法華鐘疏 衆生礙于形,局于方,分寸成隔而不能通,其能通者惟聲與聞也。
是知聲之所暨最廣,而聞之所迨最神。
凡寓内齊衆之法,醒衆之方,捨聲、聞無能及者。
今上自朝廷,下及僧舍,凡警晨昏,齊進止,必有藉于鐘。
豈非鐘以聲聞為用,乃處衆者所必資乎?至于釋典所載,冥途聞鐘聲而苦具為之頓息,關内聞鐘聲而髑髅為之頓碎,則其用益神矣。
鼓山湧泉寺辟草重創,能始曹公首建大殿、齋堂,得山林公乃于大殿之前,建鐘鼓二樓。
乃方伯申公來遊茲山,遂捐俸金,命範法華銅鐘。
由是遣僧行乞,翼成勝事。
夫以《法華》而入鐘聲,以鐘聲而宣《法華》,俾人人著耳孔,即領全經。
無勞濡滞草庵,而頓獲家藏;不庸走出火宅,而穩駕白牛。
其為福田,利益為何如也?抑聞鐘之為器也,必三合而後成聲,必五合而後成聞。
夫聲必假于三合,則聲而非聲矣;聞必假于五合,則聞而非聞矣。
聲而非聲,則非聲之聲逼塞虛空矣,聞而非聞,則非聞之聞,周遍法界矣。
從茲悟入,鼓山鐘早鑄成了也。
如其未然,且待一火功成之後,自有大口阿師,普為一切人說破在。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志序 鼓山之鎮我閩也,非獨以其形勝奇偉,足昌群巒,實以諸祖之碩德宏聲,輝煌千載。
故東南半壁,鹹式仰之,是豈令其湮沒于涼煙荒草,而弗之傳乎?夫考古傳今,實惟志之是藉。
茲山古無志,志之自明永樂間善緣始。
然序列無紀,采錄亦疏,觀者病之;至萬曆戊申,郡紳謝在杭同布衣徐興公再為纂輯,則綱舉目張,井然有紀,旁搜遠攬,纖愁靡遺,大有功于是山者也。
迄今四十六載,黃金重布,绀宇再隆,石門壁聳于青霄,毒鼓雷轟于白日,亦庶幾續獅絃之絕響,繼喝水之遺聲。
且遊屐日衆,歌詠日繁,興公複采而集之者二卷。
及餘自浙東歸,興公以所集見付曰:“火勃老矣,精力弗逮,師其卒成之!”餘頂受如獲瑾璧,由是乃因前志而更修之,詳其所未及收,廣其所未及紀,間有訛誤者正之,泛濫者删之,合之為目者六,為卷者十有二。
餘山野之鄙人也,三長有愧,五技俱窮,何敢妄登作者之壇,但為當今之世抱長才者,方志圖其大,弗暇及此,或有餘力者又鮮究心禅學,則以茲山為登眺之區,吟嘯之境而已,任是者實鮮其人。
況餘今年已衰暮,木末殘照,光景幾何,釋今弗為,後将安托?故不揣愚謬,謬成斯志。
志成于山野之筆,不敢邀弁首于名門,但自叙其颠末,以告來者雲。
——元賢《鼓山志》卷一 永覺禅師壽塔銘 甲申之春,烏程陳白庵太守以餘老且病,為營壽域于湧泉寺之西畬,繼以世難,阻弗克成。
迨辛卯冬,功始竣,而餘老病益甚,因思圹中片石,後人必欲邀榮光于峻秩,假藻繪于鴻章,是重餘之愆也。
然考古諸師,有自狀其行者,有自銘其塔者,世所共傳,不以為非,乃效颦而為之。
餘名元賢,字永覺,建州建陽蔡氏子,禀性枯淡,不樂世氛;又才實遲鈍,不善趨時,故雖習儒業,為邑諸生,而每懷出世之志。
至年四十,始棄妻子,往建昌壽昌寺,禮無明和尚落發。
未幾,謬承心印。
及和尚遷化,往依博山三載,又歸閩隐山一十二年。
灰頭土面,拟與草木同朽。
一日,因谒聞谷大師,力勉其出世,遂推主福之鼓山,因以大戒付之,時年已五十有七矣。
繼而曆主泉之開元、杭之真寂,劍之寶善,後複歸鼓山,乃重創梵宇,諸所撰述并語錄,凡二十種,計一百餘卷,并不藏醜拙,恣世指摘。
嗚呼!生平履曆,渾如昨夢,一場敗阙,難免高鑒。
其入道為最鈍,其出世為最遲,其應世為最拙,又不能廣羅英衲,以張大其門庭,較之諸方,若跛鼈之望飛龍,何足道哉!今年已七十有五,不久将化為異物,故預為此圹以待,亦預為之銘,其銘曰: 是誰髑髅,建茲窣堵。
壽昌之兒,石鼓之主。
不通世情,一味莽鹵。
志大言大,眼空佛祖。
據興聖座,呵今罵古。
役鬼驅風,重建茲宇。
撇下皮囊,掩藏荒塢。
莫道無口,有聲如虎。
生耶死耶?請繹斯語,廣告來者,誰繼吾武?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無異大師衣缽塔銘》有序 博山無異大禅師既遷化,弟子智訚輩奉全身,塔于本山栖鳳嶺之陽。
吳宮谕應賓已為大書特書銘之,而弟子之居閩中鼓山者,以師實開化鼓山,厥功靡眇,特請衣缽,拟建塔以寄永思,力弗克就。
今春賢自浙歸閩,衆複請住鼓山,乃率衆建塔,藏衣缽于缽盂峰之前,去師遷化,則十有二年也。
衆謂塔不可以不銘,複請于賢。
賢于師為法門昆季,而實禀具于師,且相依三載,屢嘗法味,有師資之義,不可忘也。
但自師既沒,虛空中忽見坑壍,未得焚片香于栖鳳,實賢隐痛而不能言者,嗚呼!銘師之塔,乃在今日也耶! 據狀,師諱大舣,一字元來,學者稱無異和尚,龍舒沙氏子。
年十六,有出世志,逸遊金陵,過瓦棺寺,聞雪浪師講《法華》,喟然歎曰:“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習講何為?”遂棄去,過五台靜庵通和尚,乞為薙落。
通诏習空觀,每觀心露地,身土湛如,如是者五年。
别通,往參無明老人于寶方,及見,以為一簑笠翁爾。
乃入閩,止光澤之白雲峰,仍以空觀為事。
一日,因寶方、印宗上座到,勉以參究。
因舉船子藏身話,忽疑情頓發,凡五旬有半,于趙州有佛無佛處,如釋重負,遂作《心經指南》寄寶方,方立焚之,複書雲:“直待飲光破顔,别出相見。
”而印宗亦勉以偈,有“低頭始見月孤明”之句。
師猶自負所見,以為老人或不我知也。
乃趣寶方,盡呈伎倆,曾不得一颔。
居再閱月,形色枯瘁,望之似木雞矣。
一日,從赴玉山途中,揚扢洞上,宗旨時得,印可忽問佛印雲:“蟻子解尋腥處走,蒼蠅偏向臭邊飛,是君耶?是臣耶?”師曰:“臣邊事。
”方呵曰:“大有人笑你在。
”師曰:“前何以是?今何以非?”方曰:“此一非,一切非矣。
”既達,避人端居。
頃間,聞護法神倒地,不覺心開,呈偈曰:“玉山誘一言,心灰語路絕,幾多原解會,如佛湯澆雪。
沒巴鼻金針,好因緣時節。
梅蕊綻枯枝,桃花開九月,觸目如休辨别,急水灘頭抛揬篙,溺殺無限英雄客。
”方曰:“一到多門又到門後。
”别居宗乘堂三載。
一日,睹登樹人,始澈源底。
趨谒寶方,入門便拜。
方問:“近日事何如?”師曰:“有個活路,不許人知。
”方曰:“因甚不許人知。
”師曰:“不知,不知。
”方舉婆子燒庵話诘師,師曰:“黃金增色耳。
”複舉元則龍吟霧起公案,命師頌。
師援筆立就曰:“殺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豈能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逐馬蹄。
”方笑曰:“子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師自是佩離文字,印入正遍知海,香幢刹土,湧沒毫端,多聞總持,得大無畏正偏妙挾,圓頓雙銷,不知五位之為三元,六相之非三堕矣。
方乃命首衆。
萬曆壬寅夏,往信州鵝湖圓戒,鵝湖亦以元座屬焉。
是冬,隐靜于豐邑之博山,凡三閱寒暑。
邑劉孝廉崇慶、鄭節推維城、楊别駕時芳請師住博山能仁禅寺。
雖草昧乎禅律威儀,居然三代禮樂。
戊申年,無明老人開法于閩中董岩,乃召師分座說法。
師不得已,勉為一衆,舉似家珍,而博山宗風遂震天下,故六和麋至,四事雲臻。
久之,金碧熒煌,園林蔥菁,而據燈王師子,稱八百人善知識矣。
閩中鼓山大仰諸刹亦屢請結制,頻垂鞭影。
時宇内名流,載自綸扉圭弁,洎乎墨绶銅符,西向而咨,北面而禮者多至不可殚述。
崇祯己巳,金陵餘開府大成同文學陳丹衷聞所聞而至,見所見而慕,乃謀諸缙紳,邀請豎法幢于天界。
魏國徐公首先歸依,由是狂奔昵就,号為四輩弟子者,指以萬億計。
師圓音曲唱,無不人人各欣所得。
及歸,辄營窣堵,經始子來,忽命簡錄方丈,若遠行者之戒,處守未幾,而大悲之疾示矣。
延及經旬,師曰:“會當行矣。
”遂有遺訓,漏當子夜,坐脫翛然,時崇祯庚午季秋十有八日也。
卻顧來時,萬曆乙亥仲冬念有九日,僧臘四十有一,世壽五十有六。
逾年辛未孟冬念有一日,奉全身塔于寺之西栖鳳嶺之陽,師所筮也。
師慈容滿淨,道骨堅凝,眉采晔然,春秋在颡。
法筵清衆,不肅而嚴,刈麥負薪,無不人人委蛇詳序,若有深湛之思者。
為法求人,婆心徹困,而高提祖印,把斷要津,相似悟頭推入活埋坑裡,痛與鉗鎚。
故三十年中,不少當機罕聞付法,終不以如來慧命,博禅雛手中瓣香矣。
有所請益,惟勉以真參實究,深戒知解如鸩毒焉。
其說法之語如雷震,如電激,如雲蒸,如瓶瀉,如海若瀰漫,莫可涯涘,三百年來實鮮匹其休者。
當此魔羅競起之日,瓜印之徒,塵沙蔽日,使無有力抗之者,将大地僧伽盡化為波旬孽子,而師獨能唱道于晦冥否塞之秋,有若返魯陽之三舍焉。
其衛道之功豈在禹下哉! 手所著有《禅警語》、《拈古頌》、《古淨土詩》、《宗教答響》、《宗教通說》凡十餘卷。
語錄則《信地說》、《回源錄》、《錫類法檀》、《歸正錄》、《剩錄》凡二十餘卷,并行于世。
其銘曰:寶鏡三昧,露隐塵蒙。
壽昌崛起,如日湧東。
吾師繼之,厥化彌隆。
圓照無外,赫赫日中。
雲包雨笠,萬派朝宗。
公孤以降,靡不景從。
揀魔辨異,袪惑破夢。
唯師一人,壯哉釋雄。
屴崱岧峣,勢壓群峰。
衣缽斯藏,高入穹窿。
說法音聲,海濤天風。
千載之下,式此遺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道霈福建建安(今建瓯)丁氏子,年十五,往建州白雲寺出家,參聞谷大師密雲和尚,後侍永覺禅師。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繼永覺為住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示寂。
世稱為霖禅師。
遷三塔于舍利窟記 昔雲居祐禅師疾諸方死必為塔者,曰:“山川有限,僧死無窮。
他日塔将無所容。
”于是于開山宏覺塔之東作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壞,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凡僧化皆為骨石填于此。
”諸方則之,謂之三塔。
鼓山三塔建自宋紹興庚申,住山竹庵珪和尚。
中奉曆代住持,自晏國師嗣了宗大師、了悟大師而下,先後住山共三十三位,其行迹具載《本山聯芳集》。
在昔諸祖,塔散他處,珪公悉遷于此,以便香火,謂之最勝幢。
左塔安尊宿,右海衆,在大普同塔之下,去舍利窟一牛鳴地,計今凡曆五百有餘祀。
塔身崩裂,拜石毀盡。
道霈承乏茲山之三年,始與監院成源謀,重為修葺。
及啟塔,見磁瓶、瓦棺,次第排列,水津津然盈流于外,諸祖骨石俱淹沒其中,知地不吉利。
乃蔔于諸祖,别遷于舍利窟之陽,坐子向午,以順治庚子臘月十九日大寒節開圹,念七日戊申奉諸祖,諸尊宿及海衆靈骨入塔。
塔圹高深,俱依舊制。
所損益者千百什一而已。
第陵谷變易,成壞何常。
壞而複成,實望來者,故謹以贻諸後。
——乾隆《鼓山志藝文》 建正法藏殿記 蓋聞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湼槃,但以方便自在之力,于衆生心中,聊示現耳。
機感會也,乃見佛降迹中天,廣說法要;機感盡也,見佛匿耀雙林,徧布舍利。
出沒皆屬機感,佛體本來無作也。
如來滅度之後,正法東流以來,迄今殆三千載,衆生所賴以開慧眼,植福田者,惟《三藏微言》。
舍利塔廟,在在建立,大作津梁。
鼓山古藏經系閩王命工繕寫,年代深遠,已湮沒不可考。
先師重興是山,乃以建州秀華滕君舊所施萬冊藏經,安于法堂之東,既而溫陵居士黃公植三者到山,乃發心施資,同僧太靖等炤往金陵,取梵策藏經,一以便僧朝夕翻閱,一以永遠供養,法海洋洋,随經飲啄,誠不思議大法施也。
靈牙,三山林公得山居士所施也,居士得是牙于燕京古寺中,縱六寸、廣五寸有奇,重七十八兩,其大龈如金,細齒如玉,堅好香潔,蓋是過去古佛大牙,實希有之靈蹤也。
舍利,昔宜興曹安祖居士于崇祯甲戌間,監軍中州,因流寇侵境,取通許縣洪福寺圯塔修城,至第四層,得一石匣,啟之,中有水晶瓶七,俱貯舍利,銀瓶一,中貯佛骨一節。
舍利如黍者甚衆,考之舊碑,系宋仁宗皇佑元年,太後曹氏命中官取宮中所有佛骨、舍利藏之于此。
時當事者遂各持散,曹公得其一持歸,拟建塔于邑之南嶽寺,以病弗果。
臨易箦,付槜李曹愚公居士,居士轉付先師。
先師既以原瓶建殿,立塔于寶善庵,乃複分其半來鼓山,巨細共計七十八粒,貯以沈太樹所施之晶瓶,亦拟建殿塔,以啟四衆福基。
第以時事多故,未及就緒,道霈勉承遺意,乃命比丘太靖、等照、興宣募化富沙,溫陵,慶元、壽甯衆善信,于淨業堂之前,鼎建正法藏殿五楹間。
始工于己亥之冬,落成于庚子之秋,共費金錢若幹。
殿堂廊庑,黝垩丹青蒦,無不如法。
左右安奉二《藏經》。
比丘道悟、寂影、化清、信弟子陳寂知,王法齡共造石塔一座于殿中,以供靈牙舍利,皆一時緣起之功,例得并書,以傳于無窮也。
是舉也,使凡登斯殿,禮斯塔,翻閱斯藏者即是于靈鹫山中親見如來,谛聆妙法;亦是親見自己,更無凡聖之隔,自他之殊,所謂三際一時,因果一緻者,于此可概見矣。
方知如來常住,真身本無出世及與湼槃,雖随機示現,但如鏡像水月,何莫非自心之光影?願諸來者幸毋怠斯旨,庶不負衆居士檀施之功,與諸比丘勤勞之力耳。
或有問于予曰:“此殿不以舍利名,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