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雜錄

關燈
攝屐,遍曆岩洞之勝,觀禅師修複之所,述其用功之勤且久者,為賦詩紀之,是為序。

     ——《亦園亭集》卷五 同治六年(1867年)刊本 重修定光塔記 鼓山遍照禅師募緣新無垢淨光塔,中丞餘公嘉元,尋有以修報恩定光塔請者,禅師複慨然任之。

    經始于乾隆癸己十月朔,逾月訖工,而請餘為之記。

     餘考塔之建于閩忠懿王也,據唐禦史黃滔記,為昭宗甲子改元天祐歲也。

    記又稱天佑二年乙醜,大陳法會,則帝祝元年,仍天祐記年也。

    舊志稱梁開平元年造,則丁卯矣,誤也。

    塔在九仙山之麓,内磚外木,七層八面,玲珑窈窕,其号為報恩定光也,具詳滔記。

    其下萬歲寺,舊為祝厘所,故閩人又稱為萬歲塔。

    今即志祗載元、明塔銘,于滔記反缺焉,未之考也。

    自昔有事修葺者,宋以前不可考,于元則有釋寶峰,于明則有陳詢。

    自萬曆四十年以後,無聞焉。

    風雨飄搖,丹青蒦剝蝕,亦已久矣。

    自今伊始,相輪懸铎,切霄麗都,孱孱顔顔,千年如昨,微禅師之勤不及此。

    茲二役也,中丞公實亟許之,公修墜起廢,凡在官者無弗舉,而方外之士所能任者樂成之,亦中丞公之志也。

    乾隆三十八年癸醜冬十月合朔,孟超然記。

     ——《瓶庵居士文鈔》卷一 嘉慶二十年(1815年)刊本 按:本文與《鼓山志藝文》所載有出入,今以《文鈔》為準。

     陳祚康(1789~1866年)字黻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官衛輝知縣。

    著《重修鼓山志》,稿大部佚。

     募建鼓山舍利窟吸江蘭若碑 無異和尚雖重開山,而當山祇九十日耳。

    所有始終再造鼓山寺,實維永覺師一人。

    嗣是修墮舉廢,重興之力則遍照師為多。

    距今百有二十餘年,石松大師可稱繼起,而又過之。

    蓋自三領大衆,修葺無虛日,茲複募建舍利窟,開墾田畝,皆先代所未有也。

     先是舍利窟在國朝順治間,僧永源同裡人建有吸江蘭若,寖久而圮。

    其地租人,栽種地瓜。

    同治五年丙寅,松公自措已資,給還租值,而歸地于寺,募化建築文殊殿、淨業堂等處,于七年戊辰春落成,仍如原建所稱。

    中午則集衆課誦,旦晚與大寺相聞。

    外則庀工疏泉,墾田二十餘畝,以益齋糧,其功不視前為茂與?松公以為是皆諸善信之功,請為叙其始末,泐其姓氏,以垂示後輩,可矣,他非敢望也。

    籲,前修具在,俯仰不有餘感哉! 今觀碑文所載寺之廢興,關系乎山,钜矣,而讀國朝周中丞封章,康熙、乾隆間示谕,其勒石碑,豎之藏殿廨院間,巋然在人耳目。

    凡所以護衛名山者不視碑紀烈乎?吾得并碑而備錄之。

     ——《重修鼓山志》卷五舊抄本 魏傑生平見《詩》。

     建立五賢祠序 鼓山湧泉寺在山之半,其先為潭,毒龍居之,每作風雨,傷人禾稼。

    唐建中四年,郡從事裴胄請靈峤禅師入山,栖西岩,誦《華嚴經》,龍出聽法,遂去不為害,因奏建華嚴寺。

    會昌中,汰僧徒,鞠為榛莾,垂七十年。

    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填其潭為寺,請雪峰僧神晏法師居之。

    宋真宗賜額“鼓山白雲峰湧泉禅院”。

    明永樂五年,改為寺。

    嘉靖壬寅年,厄于火災。

    萬曆已未,郡人曹學佺重建大雄寶殿。

    崇祯甲戍,又建天王殿,藏經堂,無盡山門。

    崇祯已巳,郡人林弘衍建法堂,并鐘鼓二樓。

    郡人徐熥、徐火勃、謝肇淛同僧元賢募建白雲堂,伽藍殿、閩王二祠,祖師、壽昌二堂、齋堂、梵行堂、旦過堂、淨業堂、香積廚、戒月寮等處,輯補集成《鼓山志》十四卷,功莫大焉。

    明祚将盡,諸公避居鼓山天鏡岩、白雲洞、吸江蘭若等處,守節完義,故元賢老人有“滿朝袍笏迎新主,一領袈裟哭舊王”之句,甚可悲也。

     嗟乎!滄桑變幻,岩壑歸依,賢人遁跡于桃岩,烈士捐軀于天鏡,大功已立,大義已完,諸公與名山足以并傳不朽矣。

     鹹豐五年,歲次乙卯,餘建桃岩精舍,内祀五賢,非徒以紀名勝也,亦以表諸公之功德雲爾。

     ——《鼓山吟草》卷一 新修八仙岩紀事 餘自未冠時登鼓山,至今紀遊百餘度矣。

    攀屴崱峰、過鳳池山,遊海音、白雲二洞,竭積翠、平楚兩庵,憩靈源洞,構水雲亭,尋舍利窟,吸江蘭若,般若庵,石帆書室,登天鏡岩,羅漢台,雲屏岩諸名勝。

    《鼓山志》載:“桃岩洞在寺之西南麓。

    ”同寺僧幾度搜尋,無處可覓。

     歲甲寅春三月望後來山,路遇樵子導引,始得桃岩洞真境,住山數日重修矣。

    寺之西南獅子峰下,更有千佛庵、缽盂峰,下更有達摩洞,兩處俱未曾到。

    是歲浴佛日來山,呼僧導遊千佛庵廢址,至達摩洞一覽,四面峰巒降伏,江流環繞,洞廣五丈餘,深二丈餘。

    洞中有靈泉一壑清冷,大旱弗竭。

    洞前有石壁,高一丈二尺許,闊二丈餘。

    古人以石壁在面前,故取名達摩面壁之義,餘因題“面壁”二大字于石壁間。

    左有望州亭廢址,香來徑,萬松關,右有靜坐居,石竈。

    仙猿岩高五丈餘,似猿坐而聽講。

    洞中有塢,廣六丈餘,深四丈餘,可構精舍。

    洞中榛莾荒穢,即雇工重修,砌石建洞門,創石磴數十級通洞,下達半山茶亭,路極平穩,以便遊人登眺。

    石磴鋪畢,餘遊洞,下見右邊一帶,列嶂疊岩,聳秀如畫,扳藤拊草,遍尋得一洞天,高岩阻隔,人迹罕到。

    餘即呼匠,鑿石為梯而上,見其間九曲盤旋,八面開辟,有清幽,無怪險,或卧,或坐,或隐,或遊,可登高,可遠眺。

    江風、山月、岩花、林果、茶樹、芝草,頓覺非凡。

    絕頂有巨石台仙人迹,又得名山一仙境矣。

    即雇工刈莾除荊,鑿石鋪磴,累日興修。

    樵夫、牧子、遊客、寺僧聞知,往來俱說此中不及到之處,有此一大觀也。

    無不啧啧稱善,應覺山靈之與我有緣也。

    洞口仍镌“八仙岩”三大字于石壁間,以紀歲月新修,是為序。

     ——《鼓山吟草》卷一 新修靈峤岩降龍洞記 甲寅之秋,八月朔日,登鼓山,憩達摩洞,見一牧童,向餘遙指洞下二裡許,溪旁一巨石,曰:“石下有洞,寬廣清幽,不亞于此。

    ”越數日往觀之,路由劉海台,搜得金蟾洞,經葛仙居,過蟠桃林,曼倩岩,憩南天門,遊伏虎祠,逶迤而下,尋到岩前。

    見其間一巨石,如獨木沖天,高約有二十餘丈,洞門低小,榛莾荒蕪,即請樵者删除之。

    入其間,見靈岩羅列,洞壑異常。

    洞廣五丈餘,深三丈餘,遠吞山光,平挹江籁,極樂世界,景不盡言。

    即興工修整,祀開山靈峤禅師法像,洞額镌“靈峤岩降龍洞”六大字。

    洞口有石船,帆棹俱全,故镌“慈航”二字。

    度石船,有龍首岩,岩上有靈泉滴滴,大旱弗涸,注以石龍,流于洞側。

    洞有巨石,如虎皈依,呼匠點晴,蓋欲象形維身,亦以取“降龍伏虎”四字之義。

    洞右有一窦,鑿石鋪磴而登龍首岩,沿溪過仙橋,憩紗帽石,坐觀溪山挺秀,岩壑俱飛,重巒疊嶂,筍列蟬聯,遊之不盡,望之無邊,真可與武夷、方廣諸名勝并傳千古,故記之。

     ——《鼓山吟草》卷一 謝章铤生平見《詩》。

     遊鼓山詩錄序 論山川者曰:天下三大龍,南龍之脈發崑GFDD1,度石門,環滇海,道貴築,趨五嶺,又趨閩浦之漁梁;南散為閩省之鼓山,然則鼓山,南脈之屏障也。

     近者,夷艇内驅,廣艇外讧,刀劍之影逼於山,烽火之熖熸於山,山幾幾不能自保,嗚呼,又何論山中人哉!吾輩低首山之下,山笑之,昂頭山之上,山怪之。

    怪之,笑之,實憐之也。

    三四日間,忽日忽月,忽風忽雨,晦明奇詭,目不停賞。

    世法既盡,佛法皆空,是生平得意之秋也。

    乃相顧蒼茫,恦然不自慊,山憐我,我不能不憐山也。

     嗟乎!鼓山固南脈之屏障也,而吾輩若幽蟲落葉,蕭蕭唧唧于其間,山憐之乎?怪之乎?笑之乎?不敢知也,姑與錄而存之可矣。

     ——《賭棋山莊文集》卷二 光緒十年(1884年)南昌刊本 陳寶琛生平見《詩》。

     鼓山靈源洞聽水齋記 凡物能為聲者莫如水,水之在山也清激剽厲,又什倍于常聲。

    世傳神晏僧安禅于此,惡水喧、叱使東,至今澗流猶潺潺從東下。

    然遇凍雨,則靈源洞口,如飚号雷殷,萬馬之奔騰也。

    餘既愛茲地幽僻,林木之美。

    因岩為樓,與弟叔毅讀書其中,寒暑晝夜,備諸聲聞,洗心滌耳,喧極生寂。

    水哉!水哉!餘嘗登隴坂,泝贛灘建溪七裡之泷,縱身江海,風濤呌嘯,千谲百駭,亦自謂窮水之變矣。

    而在山之聲,蓋今始得恣吾聽也。

    不知晏僧當時,何所惡于水者?夫喧耶,寂耶,豈于水乎系哉! ——《滄趣樓文存》 1958年海澄陳氏油印本 鼓山放生園記 虛雲和尚建放生園成,予曰:“此異牛祠故址也。

    ”憶左文襄公(宗棠)督閩時,牛入署,跪堂下不起,召寺僧奇量,令善畜之。

    越十八年,督師至閩,遣沈道應奎往視之,已斃矣。

    追述其皈依後異迹,寺僧就其葬處,立異牛祠焉,今又将五十年,此鼓山放生一故實也,予所親見者,故及之。

     癸酉夏五月,聽水居士陳寶琛記,時年八十有六。

     複榜一聯日: 誦蓮池大師文,與世同修淨土忏;感湘陰相國事,鼓山曾見異牛祠。

     ——《虛雲和尚年譜,民國二十二年》 台灣文海出版社本 觀本(1868~1945年),俗姓張,名壽波,号玉濤,廣東香山縣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人,東渡日本,為橫濱東文學校校長。

    民國十九年(1930年)往鼓山出家,依虛雲受戒,法名明一,号觀本,虛雲以整編《鼓山宗圖》及經闆事交他處理,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示寂。

     鼓山湧泉禅寺經闆目錄後跋 鼓山白雲峰湧泉禅寺之西廂,寶積倉上危樓五楹,插架連雲,藏有古刻經闆多種。

    查此經版,自明崇祯間,永覺賢祖繼紫柏尊者之徑山寂照庵而起,為霖霈祖繩武主之。

    時在有清康熙中葉,刻經最多,其中如《華嚴經疏論纂要》,凡百有餘卷,四千有餘頁,為海内未經見之本。

    其他刻本屬于近代名德之著述,多非龍藏及日本弘教藏本所有,惟近代日本明治藏經院所編之《續藏始》搜采之,然亦不備,故于例外加列《備考》一門,條而舉之,以知藏本之有無。

    至于年湮代遠,闆之缺佚不全者,原書在則錄而存之,其不存者亦記之,以待将來之考補。

    若夫篇帙殘缺,書闆朽壞,如本山禅德義著述,諸山法屬之語錄,雖零篇斷簡,亦分記之,以備後人之采訪,其它一依所授之法式為之,此本編纂集體裁用意之大略也。

     初,餘未至鼓山,嘗聞申江圓淨李居士述,大德弘一律師前遊閩江,曾至鼓山,對此古刻經闆,景仰贊歎,許為吾國最古之經闆,欲舉此秘閣所藏,仿“崇文”列目,以公于世,餘聞而有志焉。

    壬申結夏,依止雲公老人,承老人慈谕,畀此事務,令與一雲師分任,從事檢查。

    夏滿,因事請假歸粵,就道匆匆,乃勉強塞責繳卷。

    猶憶童應考月課,笨鈍嬾拙,枯腸索索,勉強捱去,迨至燭跋,慌忙而後繳卷,今猶未改當年笨伯之習氣也,一笑。

     民國壬申九月,明一觀本甫跋于鏡海蓮峰。

     ——《鼓山湧泉禅寺經闆目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虛雲生平見《詩》 鼓山湧泉禅寺經闆目錄序 宋儒有言:“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西又倒。

    ”予于斯語,重有感焉。

    粵自騰蘭入漢,白馬馱經,乾竺貢書,代有增益。

    自東晉以迄六朝,斯時佛法專重經教,世主以譯經為妙嚴,僧伽以試經而得度,語法以依經為本據,行道以轉經為功德。

    必至博通三藏,始稱法師,縱雲究極一乘,罔識真藥。

    是故正法眼藏以不立文字,故目為虛妄,闡提佛性以未見經文,故争相诘難。

    甚至重溟五舶,預言被擯于關中,面壁九年,達摩見毒于熊耳。

    以膠柱而鼓瑟,遂飲水而分河,此《圭峰》、《禅源》諸诠集之所由作也。

     李唐以降,拈花一脈,五宗分化,禅德輩出,類多博該三學,于時禅教始漸融通。

    試觀少室以楞伽為印心,東山以金經為下種。

    乃至字則不識,義即請問。

    壇經不乏說教之文,讀經看教宛轉歸已,百丈所許自由之分。

    凡茲理事,明示風規。

    若夫金彈銀彈之權譬,佛說魔說之淆訛,拈止啼錢,勦絕兒孫解路;撾塗毒鼓,死盡魔外偷心。

    甚至把斷要津,喝佛罵祖,直目三乘十二分教為拭瘡疣紙,自非親乘入室之真子,罔知格外提持之著落,以死語會則禍事矣。

    迨其末流,執指忘月,棄金擔麻,未解得魚而忘筌;不免因咽而廢食,禅教聚訟,又極紛纭,此又《永明宗鏡錄》之所由作也。

    古德雲:“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參禅須開宗眼,閱教須明教義,此當人腳跟下事,切忘自瞞,自救不了,争論奚為?耽著鬼家活計,與入海算沙相較,其能免于五十、百步之诮乎? 石鼓湧泉,自華嚴開山,興聖闡化,演曹源之一滴,跨石門以千年。

    其間列祖列宗,締造艱難,凡屬後昆,飲水思源,皆當敬念。

    即以流通經教一端而論,溯自閩王貢寫本之秘笈,歲久無徵,元刻剩般若之殘篇,待補全帙。

    有明一代,南闆初來,梵箧散藏,繼得全書。

    逮于清初,乃頒龍藏之賜書,迨及康熙,複锓永通之闆片。

    其間耗心血,費淨财,蒙艱貞,糜歲月,如永覺請經之記,乃冒萬死;紫柏刻經之願,盡此勞生。

    或舍利同供,建設正法藏殿,擲千萬金于玉楹;或缽資罄舍,裝修殘破古經,積廿二年如一日。

    今者吾輩幸沾法乳,應思先進賢勞;我佛妙演圓音,當體法王聖訓。

    又豈可拾野狐之涎唾,自居無孔鐵錐;巢焦螟于眉睫,甘作不快漆桶。

    遂令龍宮秘藏,化為蟫蠹之叢,鹫嶺玄文,訛作烏焉之馬。

    爰拟清厘,重記目錄,依補亡之例,立整理之條,加丹黃之标簽,分簡冊之部居,考譯撰之人名,紀锓梓之年代。

    命門人明一依此法式,循而考之,缺者補之,經夏告竣,成此經目一卷,題曰:《鼓山湧泉禅寺經闆目錄》。

    查其鈎稽,尚能如例。

    昔為霖霈祖于清康熙年間,嘗則有《鼓山永通齋流通法寶畫一經目》刊行于世,古今餘二百年,币價相懸,奚翅天淵,各籍價目,尚待改訂,故缺而不錄。

    予以亟亟于此,所冀禅講四衆,宗通說通,追蹤古人,得髓之真傳,勿忘先德嘉惠之至意雲爾。

     佛曆二千九百五十九年歲次壬申,幻遊比丘虛雲叙于鼓山聖箭堂。

     ——《鼓山湧泉禅寺經闆目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序 《聯芳集》一卷為本山第十三代住持宋慶麟禅師創始,三十七代孤峰惠深禅師繼之。

    孤峰,宋紹興中住持。

    今刊本及于明正統中簡翁禅師,則不知誰作繼輯。

    簡翁至今又四百餘年矣,其間住持已五六十易。

    山志所紀,止于清乾隆遍照禅師,以下則無紀載。

    明以前,《聯芳》與山志所紀,間有異同,使年更久,蓋莫衷其是。

    前此住持皆不慮顧及此,餘常惄然憂之,因牽于他事,不暇搜求采證。

    今春增訂佛祖道影,将近朂事,乃始取山志與《聯芳集》二本,參證以别集,一一正文。

    乾隆以前之往持曆略,析為二本而增削之,庶就于簡明。

    乾隆以後則本于碑記、萬年簿,及故老遺聞可采者紀之,其無徵者,或存名而阙史,昭其實也。

     嗚呼!餘弱冠落寀茲山,圓具以後,行腳四方,山中之事,不知經幾許滄桑。

    行年七十餘,始策杖還山,謬主山席。

    凡一切設施,悉求合先哲、先賢之矩範,日勞日怨,所未敢辭,即此一編,亦不宜少緩者也。

    他日觀文,庶乎一滴之源,萬葉之本,皆了然可指也焉。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乙亥端陽節,住山幻遊老人虛雲識于聖箭堂。

     ——《增校鼓山列祖聯芳集》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鼓山湧泉寺刊本 圓瑛(1878~1953年),俗姓吳,福建古田縣人。

    年十八歲,往鼓山湧泉寺出家,法名弘悟,字圓瑛。

    後參訪各方諸名刹,在常州天甯寺、甯波天童寺習禅,融會貫通各宗派,尤崇拜禅宗。

    他禅、淨雙修,曆任國内外十大名刹住持在國内及日本、朝鮮、新加坡、菲律賓等國開堂論法,又在泉州開元寺興辦慈善事業,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1953年在甯波天童寺示寂,有大量著作及詩文。

     鼓山廨院開浦碑記 嘗聞帝堯之時,洪水橫流,禹疏九河,天下平治,拯四民于泛濫,俾五谷以豐登。

    偉績奇功,永垂後世。

    自是以降,開決江河,疏通溝澗,洵稱美舉。

    仁人善士,靡不贊成。

    而我鼓山,國初之時,聚僧數千指,常住淡泊,齋糧不敷,大衆各出缽資,置買民田二百餘畝,坐址廨院門前,洋裡地方,雖近大江,隻有小浦。

    年久壅塞,水路不通。

    久雨則山水充溢,禾苗多浸溺之虞。

    大旱則江潮莫入,稻梁無成熟之望,以緻該田,每每失收。

     前住老和尚常欲議開新浦,以保僧糧。

    奈钜款難籌,旋議旋息。

    主蓮公大和尚主席,發宏誓願,無利不興。

    十方衲子,聞風而集,則僧衆愈多,齋糧愈形不足。

    遂公議将南北園,祖手所種荔樹四十八株,年久無有果實,拟将砍賣,以為開浦之費。

    乃蒙林大護法景熙,籌助洋蚨六百元,添買陳、黃之田,方能開浚。

    自後水旱無虞,非特常住無失收之患,即附近民田,亦均沾利益,此誠蓮公開浚之功,與林公贊襄之德。

     蓮公複思先人創業維艱,乃于南北院重植荔樹二百餘株,繼培祖業。

    迄今果實豐盛,常住獲益殊多,可見世間諸事,自應通權,未可固執。

    倘複荔樹,枯而無果,亦可砍賣重栽,以将此欵,為常住公益之用。

    蓋當砍伐荔樹,曾經禀官給示。

    今将示谕,另泭諸石,以免後人争論。

    瑛系本山具足弟子,出外參方十載,今日旋歸常住,囑記其事,聊摭數語,俾來哲知所由焉。

     ——《一吼堂文集》 1948年圓明法施會印本 鼓山湧泉禅寺《千佛大戒錄》序 夫法身本淨,原無持犯之名,如來應機,乃有篇聚之制。

    根分大小,法益自他。

    止作兼持,定慧所賴。

    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各為三無漏學。

    ”則戒學為定慧之基礎也明矣。

    昔日世尊,于菩提場初成正覺,首演《華嚴》,即為菩薩宣說梵綱。

    臨欲涅槃阿難問佛:“如來在世,我等以佛為師,如來滅後,我等依誰為師?”佛即答曰:“依戒為師。

    ”是知五時教法,始終注重于戒學也,抑又明矣。

     本山為閩中首刹,禅教律淨,四宗并行。

    每年夏季開壇傳戒,圓瑛亦本山戒子之一。

    光緒二十三年,在山求戒,為時七日,便畢三壇。

    覺戒相之繁多,竟倉皇而授受。

    徒具登壇名字,還稱得戒比丘。

    心焉傷之,即發宏願,他日機緣相湊,自當展長戒期。

    故前住持浙江天童寺,即将十八日之期,改為五十三天。

    今春接住本山,适逢周甲之期。

    兩序勸傳千佛壽戒,仍照天童日期辦理。

    以初心入道,須假琢磨,冀将來為僧,堪成法器。

    況嘗此佛法垂秋,人根淺薄,罕逢上智,中下者多。

    非鍛煉之有方。

    恐毗尼之虛設。

    倘能人人如高沙彌,親見本來面目,即得無作妙戒,又何須向人覓戒燈,以破煩惱之昏衢,求戒舟而渡生死之苦海耶?是為序。

     ——《一吼堂文集》 弘一(1880~1942年)俗姓李,名叔同,河北天津市人,卒業南洋公學,性喜藝術,對金石書畫戲劇,皆有興趣,曾任南京高等師範教員。

    民國七年(1918年)披鬀杭州虎跑寺。

    法名弘一,此後雲遊各地。

    十八年(1929年)夏,曾來鼓山,其後駐錫閩南各地,圓寂于溫陵養老院。

     福州鼓山庋藏經闆目錄序 佛典雕镌,昔人惟稱宋刻,近年于敦煌石室發見佛典,有唐末及五代刊者,乃知刻經始自唐末,然東國扶桑于神護景雲四年已刊《無垢淨光經》、《陀羅尼》四種,其古印本猶存法隆寺中,考彼時代,當吾唐國大曆五年,較敦煌發見者尤勝,遂為世界最古佛典雕版焉。

    爾後東國扶桑,曆宋迄清,雕闆日盛,印傳之本于今頗有存者,而珍逾球璧。

    殘楮一卷值及數百乃至千金。

    良由彼土學者,博聞好古,深識雕版意趣。

    近今且有甯樂刊經史等諸書傳布,為佛典雕闆系統之研考,而吾國缁素猶未聞于此少加意者,不其憾欤! 昔年餘遊鼓山,覽彼所雕《法華》、《楞嚴》、《永嘉集》等,楷字方冊,精妙絕倫,以書法言,亦足嫓美唐、宋,而雕工之巧可謂神技,雖版角有少腐阙者,亦複何傷,彌益古趣耳。

    又複檢彼巨帙,有清初刊《華嚴經》及《華嚴疏論纂要》、《憨山夢遊集》等,而《華嚴疏論纂要》為近代所希見者。

    餘因倡緣印布,并以十數部贈與扶桑諸寺。

    乃彼邦人士獲斯秘寶,歡喜忭躍,遂為攝影镂版,載諸報章,布播遐迩。

    因是彼邦佥知震旦鼓山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

    然鼓山經闆雖馳盛譽于異域;而吾國猶複湮沒無聞。

    逮及前歲,李圓淨居士乃勸請觀本法師往住鼓山,理整經闆,并輯目錄以開流布之端緒。

    爾者目錄輯就,虛雲、觀本二老人悉有序言,圓淨複請餘别書弁辭,以贊鼓山雕闆殊勝,為略述之末盡意耳。

     歲次甲戌十二月,晉水尊勝院沙門演音。

     ——《鼓山湧泉寺經闆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