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記
關燈
小
中
大
仲并用光留焉。
既而月已冉冉東上,猶蔽高叢,乍侵屋角,乃持短檠入僧寮,刻燭為韻,燭跋,韻稍就,起視月色寝寝下廊庑矣。
于是啟楗出庵,則樹影淋漓滿身,風遞泉聲,似奏琴韻。
四顧青山皆作玉芙蓉,參差現鏡中。
回視院宇又如璇題銀戶已,恍在水晶宮裡行也。
盤桓久,露濕單絞衣,不寒而栗,始楗扉就寝。
質明盥栉後,各書所得句,互相彈射,随倒尊罍,轟飲畢,指郡城而歸。
回睇屴崱高峰,邈然天際,靈源、白雲諸勝,皆已杳若夢境矣。
遊凡四日,得詩若幹首。
吳兆衮曰:“夫遊亦難言矣,何地無山,何山無勝,其得長無事以嘯傲其間者有幾?即餘所連袂而出者六人,已參差不齊若是,乃知天下事多類此,何必役役焉。
以有盡之身,虛擲檐烏于壒塵間也。
顧鼓山之遊夥矣,記鼓山之遊者亦夥,山閱人而不改,人閱山而遞換,人之不能與山競久矣,但人雖不能與山競,山必因人言而後重,今言出于廓落之吳生,其足重也夫,其不足重也夫,吾以問之山靈。
萬曆閹茂仲秋望後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洪若臯字虞隣,浙江臨海人。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官福建按察使司佥事。
遊鼓山記 福建名山武夷第一,鼓山次之,霍童又次之。
武夷在建甯,餘不能一至其他,徒有望三十六峰,作手闆拄頰想耳。
霍童雖屬轄内,其中幽崖邃壑,當山海交讧日,恐林谷口酋然有聲,昨複蘇門山中長嘯也。
惟鼓山離福州頗近,歲乙已,餘代庖榕城,辄約學使陸群君鹹一,阃司劉君暗修往遊,不果。
八月,餘卸臬篆事,乃與孝廉陳子一隅,吳子天學,出東門二十裡,至山下,有寺名下寺。
寺僧煮瑞泉茶飲餘,味極清洌。
乃省從者。
易兩人肩輿出寺,從東南行。
磴道盤曲,四山瀑布交流,聲如雷轟。
日光倒射,錯閃如散珠然。
行二裡許,舊有亭名通玄,今圮。
俯暾下寺,已埋沒雲底。
又三裡許,過蹴鼇橋,有靈源洞,石壁峻峭,多刻前人題識,字迹如鳥篆,苔藓斑駁不可辨。
稍北為喝水岩,相傳石龛中,有異僧入定,厭其嘈聒,喝水右轉,故名。
繞崖而東,有湧泉窦,泉從岩隙出,恍疑銀河落自九天。
再東,過石門棧,磴數十級為雲亭,朱晦庵所建者,額書猶存。
亭臨懸崖,一望淼淼蒼蒼,海天錯雜,煙波迷離,泉流滉漾楹下。
餘與陳、吳二子,席茵而坐,還憩半寺。
半寺者,以半山得名。
住持寂可,清修僧也,自幼出家,得《華嚴經》,開卷恍然心契。
由是日夜精進,博究群宗,與餘言理事精粗,心無滞礙,自非夙根靜悟,不能肆口,所談皆成密谛也。
汲湧泉水煮茶,味遠勝瑞泉。
茶畢,一苾刍引路出。
行數十步,山愈峻,磴愈窄。
蘿薜榛荊蔽兩腋,輿者膝平心孔間,爬挲而上。
可裡許,為小頂峰,又裡許,為大頂峰。
自山麓至此,約八九裡,而萦回攀跻,不啻幾數十裡。
登峰頂,憑虛四眺,杳出塵世。
東北萬山重疊,海門缥缈,無複涯涘。
南面平川環繞,阡陌坦漫,高者若出,流者若練。
大海中,遠望一山如空青,微出海面。
陳吳二子指吾而言曰:“乃琉球國也。
俗謂:望見,則三日中必有怒風。
”苾刍又言:“其下有水極深,碧色,東流而不返,上有浮莎,錯織水面,或海上風暴作,漁船漂泊至此,舵不容轉。
人為其所獲,則以藤串其足,令耕作山間雲。
”須臾黑雲起海島,風雨将作,遂亟返,以索聯輿倒懸而下。
至半寺,天已将暮,别陳、吳二子入城,谯鼓冬冬矣。
遂秉燭呼童,洗硯而書焉。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四帙五冊 杭州古籍書店本 潘耒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閩中之山夾江而趨,至江之将入海也而止于是會城出焉。
山之循江左而來者,盡于鼓山;循江右而來者盡于旗山,東西雄峙如會城之龍虎,如左右臂焉。
旗山在隔江四五十裡外,荒不可遊。
鼓山林巒秀美,寺院幽潔,多名賢題詠,遂為閩之望山。
乙亥夏,餘客榕城,林庶常碧山及餘門人翁吏部樵仙輩,知餘之嗜遊也,請為鼓山主人,阻于連雨。
既過蒲節,刻日戒行。
碧山以尊人壽誕,弗克往,樵仙病目,弗能從,惟翁岸甫,力介忠,陳希次,張明瞻偕行,時仲夏十四日也。
清晨,出水部門,穿稻畦中行,可卄裡,至山麓,飯于白雲廨院。
院門古榕數株。
交柯垂蔭,可以蔽日。
園多橄榄、荔枝、龍眼之樹,甚清曠。
徜徉久之,遂上山。
山徑皆石磴,可肩輿行。
夾道多長松茂林,暑氣不入。
五裡許至湧泉寺。
寺在山半,故龍潭也,唐末,神晏國師安禅于此,遂立道場。
數興數廢。
明末,洞宗永覺禅師,重建法幢,大振宗風,遂為八閩首刹。
殿宇宏麗,像設莊嚴,僧衆數千指。
主之者為霖和尚,永覺法嗣也,年八十餘,而有嬰兒之色。
道眼圓明,踐履笃實,踞獅子座四十年,不肯輕囑一人,末法中砥柱也。
寺門之東為喝水岩,石壁巉削,一一作劈斧皺,絕澗千尺,有橋跨之,為靈源洞。
又東為湧泉亭,有泉至龍頭吐出,清洌甘美。
下有國師岩,雲是晏師趺坐處。
又東,二巨石嶄然對峙,人行其間,為石門。
又東為鳳尾坡,自坡至喝水數百步,皆循懸崖行。
下臨絕壑,奇石笏立萬挺,宋、元名賢題刻殆遍,剔藓觀之,累日不能竟。
岺外名區,恨乏古迹,此為最富矣。
暮宿列祖堂,涼爽如秋,與方丈老人坐談久之,方就枕。
翌日,議遊白雲洞,登屴崱峰,諸君昔日已至者不複去,惟岸甫同行。
從寺後西北行,度小頂峰,峰陰有泉,鑿石為笕,引流二三裡達于僧廚、其清可以潄。
又北為鳳池,在諸峰中央,地勢甚高。
忽有清池數畝,長松美箭,雜植其傍,僧廬數椽甚幽寂,拓之可成精舍,一佳境也。
岩際有石如鼓,僧雲:“鼓山以此得名”。
恐未必然。
又西度連岡,乍高乍下,路崎岖,舍輿而步,折入深谷中,石壁蒼黝,作積鐵色。
有海音洞,洞甚狹而深不可窮。
又下為白雲洞,石屋天然,佛龛庖湢皆在焉。
有泉自石罅出,泓然如玉。
下至山麓,有小徑,甚峻險,鑿石為梯,穴石而度,名三天門,洞中雲氣常滿,好事者以榼盛歸,放之滃然,故曰白雲。
鼓山故善出雲,城中見山頂有雲一縷,須叟覆山,則雨立至,即晴明常見白雲滿谷。
餘晨發寺門,至洞八九裡間,初見下方一片空明如積水,以為江也。
已而辨其為雲,漸漸破碎如新彈木棉。
微露青翠數堆,則城郭村墟在焉,猶開阖不定。
至洞則氛霧盡消,俯視省城,南台,如憑樓窗瞰園圃,了了可辨。
得天眼通者,視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殆如此矣。
還過鳳池,啜粥而行。
遂上屴崱峰,亦名大頂,是鼓山最高處。
峻絕無路,披荊棘行三四裡,乃至其巅。
天風蓬蓬,四望無際。
北則萬山連綿,龍騰潮湧;西則雙江如帶,城郭如環,村落如黛;南則方山,虎頭,千峰拱抱;東則大海茫洋,一碧萬裡。
長樂、連江、福清諸縣近在足下,梅花、萬安諸衛所亦約略辨之。
黑點微茫,不知是何洲島,相傳為大小琉球,則閩人侈言之。
山頂有石刻“天風海濤”四字,是朱晦翁書,遒逸有晉、唐人風格,與晦翁他書不類,賢者固不可測。
其他題名數通,不甚了了。
臨眺久之,拾級而下。
從山南直抵寺,不複由故道,道益險峻不可輿。
幸山高忘暑,不覺其疲,至寺,日方中耳。
解衣稍休,為霖老人出所著《華嚴論疏纂要》相示,和會清涼長者二家,舉要删繁,《華嚴》宗旨了然廓徹。
從來宗門痛埽文字,然禅是佛心,教是佛語,有何差别?近日禅門多瞞盱亻龍侗之病,正須以教典印之。
老人既成此書,複有事于《法華》,三乘五教,一以貫之。
永明,覺範而下,罕見其人矣。
尋至藏殿,觀舍利及佛牙,複至喝水岩,追涼竟曰。
适當月白之夕,布薩誦戒,威儀嚴整,規條肅然,諸君鹹生敬心,謂:“今日儒門未有此也”。
明晨,出寺門,步松陰中裡許,至舍利窟,有吸江蘭若在焉。
竹樹茂密,庭院清幽,主僧落落有雅緻。
推窗一覽,則江平不流,練明鏡淨,風帆徐來,遙山滴翠,宛然一幅潇湘景也。
山中尚有天鏡岩、積翠庵、千佛庵諸處未到,既至白雲,登絕頂,則一山之勝概略盡。
天暑人衆,不能久留,遂從廨院歸。
嗟乎!自有茲山,古今來遊者何限,皆泯泯無聞,即題名勒石者四百餘人,亦若存若亡,惟蔡君谟,李伯紀,趙汝愚、朱晦翁,真西山諸公炳若日星,使人摩挲遺迹不忍去,豈非金石不足恃以久存,而道德文章為可貴耶!諸君并有隽才,翺翔雲路,其益勉自樹立,務為其不朽者;而餘拙鈍,無用于時,将死心學道,一笠一瓢,依名山古刹以終老,人生不為名将相,則為佛祖,斯亦大丈夫之事乎!書以識之。
——《遂初堂文集》卷五 鹹豐二年(1852年)刊本 徐釚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鼓山在福州府東南三十裡,屹立海濱,郭璞《遷城記》雲:“左旗右鼓,全閩二絕。
”以其形類鼓得名,崒嵂巍大,能藏蛟龍,興雲雨。
天朗氣清登其巅,大小琉球隐隐望見,閩中之巨鎮也。
辛未六月六日庚申,餘與陳孝廉紫岩,藍處士公漪約同遊,夜雨,翼日辛酉,曉起,紫岩已覓肩輿侯門矣。
餘亟盥洗早飯,偕出東門,雲蓬蓬起,漲滿川谷。
行數裡,遇公漪策蹇在前,遙望鼓山,翠嶂插天。
二十裡,至下廨,乍雨乍晴,從者衣服沾濕。
小沙彌出迓,供伊蒲馔。
食訖,易竹兜,行過東際橋,澗水潺潺,裡許,上乘雲岺,山益峻,松栝參天,磴道纡折,石面镵“青山綠樹,東障鵬霄”八大字,隸書,徑三尺。
五六裡,至茶亭,坐檻上,望雙江如帶,城郭參差,近伏五虎,遠瞰三山,奇險不可名狀。
東即峽門,出海大洋也。
俄而白雲蓊然從足下起,遠近氵彌漫,置身雲海中,須臾,大雨傾注,聽松濤聲與澗泉聲相亂,心寒股栗。
雨稍止,又度一岺,聞鹧鸪聲。
岺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益奇偉。
轉折幾數十百級,至湧泉寺山門,雨複大至。
坐良久,過羅漢橋,蹑級上天王殿。
寺僧肅客入白雲堂,整衣登大殿禮佛。
折而西,進方丈,谒為霖和尚,須發如霜,依然深山一古衲也。
茶話畢,出遊寺中藏經閣,觀石塔中所貯舍利,粥鼓沈沈,梵衆約三百餘人。
是夜宿白雲堂,雷雨。
八日壬戍,著屐戴笠,出寺門,即聞瀑布聲,如鼓洪濤。
折而左,從石磴下數十級,為靈源洞,大書“喝水岩”三字。
于左得一石梁橫絕澗,所謂蹴鼇橋也。
時澗水從山巅落下,怒濤噴激,轟隐若雷,有傾倒三峽之勢。
十步外,飛珠濺沫,浸濕衣袂,毛骨皆栗。
水由石橋流萬壑中,如白龍夭矯奔注,瞬息殊态。
坐觀良久,心神稍定,方能仰視石壁,見宋、元人镌刻,雖苔侵藓剝,而遒勁蒼古,翳以老籐虬幹,紛拏蒙密,恍疑藏虯伏蟒,蟠結不去。
稍東,從山缺處遠瞰江流,風帆煙樹,曆曆在目。
更循石門盤旋而上,危如棧道,間不容趾。
數折至水雲亭故址,突然一邱,方可丈許,延攬益曠。
徘徊久之,欲登屴崱峰,觀朱晦庵所書“天風海濤”,以山水沖激,無路攀跻,遂振策歸寺。
九日癸亥,天漸開朗,再遊喝水岩,過昨日所觀瀑布,勢稍緩,尋源至洞口,猶睹萬斛珍珠,噴薄如故。
憩湧泉亭,雲氣空蒙,若斷若聯,如蒙敗絮。
倏而白雲氵彌布,微露遠山翠黛一痕,又似修蛾橫抹,相對叫絕。
公漪攜茶铛酒具,命童子挈榼至,餘偕紫岩拾松子,汲龍頭泉,烹武夷茶小啜,兩腋風生。
更滌器,坐蒲團細酌,襟懷酣适,竟欲忘歸。
适僧廚亦攜飯至,食畢。
餘與紫岩逍遊橋上,聞公漪在十仞下絕壑中呼嘯,與泉聲相應。
餘即扶杖撥蒙茸,由石磴蜿蜒而下,水深沒胫,跣足涉亂流以濟。
仰睇岩壁,如龍象獅子,吞逐搏噬。
注視久,公漪已冥坐國師岩,餘趨至,岩廣尋丈,内列石床一,岩外經橋下所受諸水從灌莽中流去,似潛蛟數十,騰躍咫尺。
寒氣逼人,不能久立。
遂循磴而上,複浮數十白,雲氣漸收,曦光微露,岩際飛瀑,益覺晶瑩,薄暮方還。
時堂中正點佛燈,忽有白雲一片飛至,仆輩疑為瘴氣,然實非也。
十日甲子,輿夫已至,飯後,别為霖和尚,出山門。
由松徑行五六裡,尋舍利窟,即吸江蘭若也。
精廬數楹,古梅虬松,森列左右階砌,秋海棠與珍珠蘭相間盛開,色香無比。
僧導餘輩至一小閣,竹床棐幾,明淨幽潔,開窗倚檻看大小洋船出沒煙際,皆從海上來也。
餘戀戀不忍去,輿從刺促行。
由茶園陟觀化亭,回望香爐、缽孟諸峰,拱立若相送狀。
飛泉數十道,亦從山上逐客奔流,至下廨方止。
再坐東際橋,又飲數杯,與山靈言别。
是遊也,凡四日,聞鼓山之奇以高勝,登鼓山者須于晴空景明,萬象呈露,方可曠望東溟,一觀滄海日出。
山自建邵來者至水西旗山止;自汀、泉來者至水南方山止。
若夫延、建、汀、邵之溪,合流至洪塘,分為二江,由閩安鎮出海,東南彌望,浩蕩不可極,是皆鼓山一覽之所能盡也。
餘遊值連雨,未能跻其巅,然靈源洞為鼓山第一幽勝處,五代時,開山神僧晏居此。
相傳晏安禅澗窦中,厭水聲喧嘈,喝之使去,澗道遂枯。
王敬美惜之,謂:“安得複喝之來。
” 餘是遊,正當水溢奔流,飛瀑不減廬山、棲霞、康王谷,所得又最奇也。
至山之頂尚有鳳池、白雲洞諸處。
以雨阻,俱未及遊。
紫岩,名定國,公漪,名漣,皆閩人。
餘得詩凡二十四首,兩君皆有屬和,并書此,以紀來遊之歲月。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四帙五冊 杭州古籍書店本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欽賜進士,授内閣中書。
遊鼓山記 予于鼓山三至矣,皆秋冬時,山容斂而澗水枯。
于明媚之象無睹也。
又時年少,于山水有登涉之興。
未嘗有膠結之情,所得緣分終淺薄耳。
十餘年來,更嘗世故,厭逐塵嚣,益思于崖深磵阻之鄉,逃形匿影,以全其天,牽于家累,不能遽自遠引。
旦晚且束裝北行,然欲營菟裘,何嘗一飯不在泉石間也。
歲之辛卯午月,霪雨彌旬,山浮谷漲,樂安成君景召遊閩将歸。
弭棹于江不得發。
時主予年友鳳谿家。
鳳谿以為與待晴城市,不如觀漲于山中,登莫如石鼓宜矣。
亟招予,輿出東郊。
時平疇秀苗,缛綠如毳,東峰諸岩,雨後泉瀉,遠望如雪初消,屴崱峰則在煙霭中,乍卷乍舒,如隔幔窺遊人之屐。
迤逦二十餘裡,至下院,松陰積翠,蒼茜郁盤,而樹杪百重泉奔流直下,夾澗皆懸瀑,引人入勝。
及寺作供,趨靈源洞,望午潮方上,洪江無際,若身在瀛島中。
喝水岩向苦無涓流者,茲則奔鲸怒龍,騰躍吼激,與兩崖峭壁,鬥健争奇,真希有之觀,向固屢遊而不庶幾遇焉者也。
瀹泉煮茗。
徙倚徘徊,日日灰歸寮,而頂峰複為雲埋,知夜必雨。
漏半,果簷滴瀝有聲,與山上松濤,相為響答。
擁被與鳳谿談身世事,萬感交集。
鳳谿有悼亡戚,久不忘,予慰解之。
然身之迷途,正無暇自遣也。
晨起,頂禮梵王,飯于恒濤和上方丈,遽别歸,和上欲留不可。
自省既不能與山為緣,即半日清閑福非易受,願遲十年後歸依,折腳铛邊作粥飯僧也。
因取道舍利窟,時雲海初湧,自遠而近,自下而高,頃刻身在微茫中,大地山河,萬象消滅。
不意冥觀中,竟有渾融氣象,于是肩輿直下。
夾道泉聲相送,至山門,與景召坐而言别,雲霞卷而赫曦張,境界又一變矣。
是行也,以遊山則非其時,以送别則非其地,以匆匆行役之身,而假一日之遊适,亦非其志。
然景因雨後得奇,侶因志合得勝,至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雖信宿匆匆,然所得于山者,固已不侔于前矣! 少陵雲:“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
”人生百年如遠行客,惟山林歲月,庶幾息幾者受之,他時收拾殘骸,栖身空界,杖履往來,不在東林,即在北寺,試與鳳谿盟,不知誰先着歸鞭也? ——《樸學齋集》卷七 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 朱士琇(1715~1780年)字瞻,福建建甯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官山東夏津縣。
遊鼓山記 山在福州城東四十裡,取道水陸皆可至。
山之勝有:屴崱峰、喝水岩、舍利窟等處。
山中寺殿雄麗,容僧五百餘人。
其先主僧精法,為滿州大吏所禮,四方施者日至,故鼓山為福州名寺,往來遊僧多假為名。
雍正乙卯,餘試福州,以不合格,黜于貢院,因從二客住遊,時八月十一日也。
屴崱峰險未遊,遊者:喝水岩、舍利窟。
喝水岩一名國師岩,傳唐有僧為國師,坐岩說法,惡岩下水聲,喝之,水遂隐不見雲。
前岩臨澗,涸無水,澗壁勒大書:“壽”字,衡縱皆丈許,不知何人所書也?左升降石磴數十,至觀音亭為中岩。
亭傍石鑿龍首,水出龍口琮然鳴,雲:即前岩澗下水,辟師喝,因湧亭中,後人飾之。
後岩俯瞰烏龍江,江出履下,如委白帨在地,甚可喜。
左有亂石數堆,即登屴崱峰道也。
三岩凡三亭,皆相蔽大石不得見。
岩中草樹清美,當秋蟲鳥聲,頗異人世。
由山寺至岩,左轉一裡而近,僧為導。
舍利窟藏舍利。
背岩穿松,行三裡許,入石門二重,有犬出吠。
主窟僧名院監,導僧常院監窟中,述在省大吏,就窟視舍利者甚衆。
窟室廣輪三畝餘,周室多怪石老松,餘與二客婆娑松石間,意欣然樂之,從僧求視舍利不可得。
夜歸寺,索筆為,凡宿鼓山視再夕,徒步往,返則舟。
——《梅崖居士文集》卷六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本 李拔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鼓山在福州東二十裡,與旗山相對峙,倚天臨海,登眺者便之。
自晉宋以來,名賢碩儒,莫不遨遊其間,流連題詠,絡繹紛輪,不可勝紀,志乘所載備矣。
餘生平最喜登臨,遇高山辄動仰止之思,所在多屐齒迹。
乾隆已卯,自楚中來守福甯郡,聞鼓山甚高,思一登陟,以窮域外之觀。
往來倐忽,弗克自遂。
其明年,調任福州,岩壑在望,翹足可至,而政務倥偬,刻無甯晷,欲行而複止者數四。
蓋上達若斯之難也! 今年四月,循例勸農,昧爽出水關,适在鼓山下。
勞農既畢。
因戒仆夫,便道至山足,稍憩亭下。
望之山殊高,從者逡巡,餘曰:“萬仞雲程始發端耳。
”石磴GFDD8迤,肩輿扶拽而上,約三四裡,有一亭。
會城周遭百餘裡,曆曆可睹,從者曰:“此半山亭也,可暫息肩。
”餘視其上猶峻,未可以半途廢也。
叱駛而上,至更衣亭,地稍平坦,有衲子數十來迎,中有解事者與俱指引,縱觀寺宇,佛像、齋廚、經堂,又往觀靈源洞、喝水岩、白雲洞、水雲亭諸勝。
怪石林立,古字争奇,應接不暇,悉如前人所稱述。
餘顧衲子:“觀止乎?”衲子曰:“未也,此上尚有屴崱峰,遠視海外,無所不見,但懸岩峭壁,道崎岖,不堪乘輿,奈何!”餘乃舍車而徒,與衲子攝衣而上,行二裡,道并逼窄,從者皆莫能從。
餘益殚力,上至頂峰,朱子所題:“天風海濤”處,俯視衆山,如殽、如核、如彈丸,數千裡悉在腕下。
遠望東南,大海空闊無際,徘徊四顧,飄然有遺世獨立之意,喟然歎曰:“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舟也無力,人之憑也不尊,則其視下也不遠。
不觀滄海,不知邱壑之微也,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小也。
吾今而乃悟為學之道矣”。
因題“登峰造極”四字,刻之岩端,題山足曰:“雲程發仞”。
山半曰:“毋息半途”,并作仰止亭于上,以志自勉之意雲。
嗟乎!登鼓山者衆矣!朱紫陽,蔡君谟數公而外,其他姓字雖存,湮沒無聞者,不可勝數,求其與此山俱存者絕少,此羊祜所以有岘山之泣也,夫登山而不思追蹤乎前哲,亦與未登山等,追蹤前哲而不得前哲所以獨至之故,亦與未登山等。
道若大路,不學面牆,哲愚之分也。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難易之勢也。
學山不至于山,學海終至于海,進止之明效也。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不見易而遷,不見難而阻,此賢聖之所以獨造其極,而後人莫與京也。
明乎哲愚難易之故,殚乎進止始終之間,以力追乎前哲,即塔然閉戶,與之小魯,小天下可矣,又何為登此山絕頂,始堪俯視一切雲爾哉!日既夕,歸而記之,并勒于石,以示後之登此山者。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庚煥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嘉慶己卯,秋試報罷,中表姪林子祖瑜招餘遊鼓山,肩輿出水部門,行二十餘裡,抵白雲廨院。
由東際橋沿山麓,登漸高而所見漸遠。
黃雲被平野,如幅箋鋪地。
江水萦浦溆,走稻田間,脈絡相灌輸,如符篆,如草書,波磔萦拂,可以意得。
村落間,群山伏地不起,如人卧竹簟上,直俯瞰其背。
行數裡,曆三亭而上,水石益幽。
輿中念前賢遊是山,從此登降者,曆曆可數,肅然起敬。
度松關,修途螺旋,迤逦達寺。
山門内外,砌石益整治。
左萦山,右缭短垣,中鋪縱石一線以取正,石獨白于兩旁橫石。
盤纡松間如修蛇走入。
疎鐘一聲,時落雲際,使人翛然神清,最為入山佳處。
是夕,宿白雲堂,明日為重九,度客且沓至,乃徙東際樓。
樓俯寺之巽隅。
寺宏麗而樓幽以曠,最宜臨眺。
前俯菜圃,圃外放生池,方數畝,煙水渺然。
池外三亭,參差水際,為遊人觀魚處。
土山前環,山缺處,江光野色,露一抹于林杪。
入夜無月,而林塘幽寂,如披水墨畫。
又明日,祖瑜弟祖鸾,偕所親陳君松年、鶴年、芝年,林君聲揚繼至,談宴甚洽。
諸君聯榻樓之東間。
祖瑜與餘移西間,對床夜話。
蓋祖瑜欲借遊事,偕餘作數日長談,意實不在遊。
而諸君英英妙年,亦皆不以老朽厭棄我,餘何以得此于諸君哉! 自至寺日,一再入靈源洞,時憩龍頭泉間。
數度石門,登水雲亭,徘徊李忠定公,子朱子磨崖之下。
其他當石門、水雲之間,境峻而忽夷,多盤石可列坐。
下眺雙江分合,經緯可指,于登眺亦最佳,蓋即古臨滄亭址也。
還憩靈源,諸君更脫屣,下枯澗中,偏蒐岩穴。
群入晏公石室,登其石床而返。
餘與祖瑜無濟勝具,但坐蹴鼇橋上,瞠視之不能從也。
遊凡六日,天多陰,望大頂,雲氣未淨,僧謂不可登。
歸途繞道訪積翠庵,遇雨亦未及上。
既歸覆閱諸遊記,而昨遊所觸,昔人未及收者,時往來心目間,逾歲乃追記之。
古記所已詳,則不複贅。
靈源題刻,崖巅偏滿,多昔賢遺墨。
近好事者以朱遍填之,望之如火,高下鱗次,了了可誦,亦快事也,因并書焉。
——《惕園初稿》卷三 鹹豐元年(1851年)刊本 鼓山大頂觀自述 嘉慶乙卯重陽,餘遊鼓山六日而返,以大頂雲氣未淨,不敢登。
後聞魏君杲言:是歲中秋後,嘗登大頂看日,夜四鼓,偕遊客十數輩,挾炬魚貫上,一僧前導,将及頂,覺月行甚駛,奔星矢馳而西。
及頂,剛風刮人不得立,衆以衣蒙首而坐。
久之,一線赤起東際,俄而環海宇皆洞赤,衆方注目東方,以伺日出,赤處忽盡隐,而日如半月浮海面,僅露三之一,俯而窺,色爛然如黃金,未幾,旋沒不見。
良久,複一日浮出,則色白如月,大亦如之,其旋轉迅疾如風輪,尋複隐去。
久之,日輪複全見,海水蕩潏,日旋轉如初,天色澄鮮,蔚藍如洗,際天處平劃一界,其下色空蒙而微黝,日隐躍其中。
魏君疑空蒙處當是海水,而日乍浮乍沉于水際然。
其實,日本麗天,方五夜從東轉而未出,為地面水土蒙氣映取,其影而先見,非日實從海出也。
俄而所謂日輪者仍沒,遲遲又久,日乃出,大如栲,栲色仍白,尚無芒刺,倏忽湧起,出蒙氣上已丈許。
久之,芒漸生,漸爍人目,不複可正視矣。
海中諸島映日,次第畢見,五虎門五螺離立,門以内,江水色白,門以外,海水色微黝,如界畫然。
既旦,覓“天風海濤”四字,得諸卧石上,字徑尺許,旁署晦翁,字差小而微漫,熟視乃見。
自小頂達大頂,路雖峻而榛莽悉除,無複荟翳,異于古遊記所言。
魏君雲:按古來言日出者人人殊。
漢應邵雲:“泰山東南山頂名日觀,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
”宋邵伯溫雲:“有客登嶽頂,伺日出,久之,星鬥漸稀,東望如平地,天際已明,其下則暗。
又久之,星鬥盡不見,其下尚暗。
初意日自明處出,又久之,自大暗中,日輪湧出,正紅色,騰起數十丈,半至明處,則半有光,全至明處則全有光。
其下亦尚暗。
”明王世貞《遊記》雲:“将五鼓,杖策日觀。
頃之,東方色微辨,顧餘及從者,衣皆赤,已而石室及諸碑碣盡赤,乃見一線赤從黯雨對中起,顧山後猶昏然。
雞蓋三喔也。
又久之,日輪徐上,群山城郭始盡見。
”于慎行《記》雲:“五鼓從日觀東望,赤霞半天,光色媚麗,間以碧綠,熠燿五色,直射衣袂。
頃之,平地擁出赤盤,狀如蓮花,蕩漾波面,煜炜不可名狀,以為日耶?已又有赤盤,大倍于先所見,側立其上,若兩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
則日也。
蓋先所見如蓮花者,乃海中日影耳。
”文翔鳳《記》則雲:“五夜陟日觀,明星甫上,初見下界,有重星,蓋星之映海波者,久之,失下星,又久之,紅光漸駛,霞亘天際,則亭榭并衣俱生光,而山後尚黑。
又良久,日乃自暗中生,其陟若艱難者。
久之乃上,峰頭已白,俯視山下,初辨色,而西望則尚漫漫。
”近聞翁文曾言:嘗登海嶼山寺高處看日,丁夜未盡。
紅發海上,久而紅漸退,海中一抹如純朱,既乃見若火珠浮海面,而露其半,初見若仰,再見若覆,滉漾久之,日乃徐升,如人弄丸,摩蕩而上,色純朱,漸上漸成金色,上既高,則煥爛如黃金芒出,不可視矣。
”是數說者與魏君所見皆異。
意者鼓山海嶼,去海咫尺,蒙影所映視泰山所見尤悉也。
至翁丈,魏君所見亦不一者,蓋海濱蒙氣盛,隔氣映影,其出沒濃淡之變幻,因宜不盡同欤? ——《惕園初稿》卷八 郭篯齡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遊于山者其性情與山不相契,雖喜山,山亦不以其遊為喜。
翁子時農,字莘夫,時彥,字小溪,伯仲也。
其為人,莘夫恬靜,小溪磊落皆與山伯仲,喜遊山,惟山亦喜其遊也。
餘體素弱,于山能居而不能遊,一丘一壑而已。
視翁子之千岩萬壑,瞠乎後矣。
二月十八日,翁子策以鼓山之遊,餘挈廖甥紹績從之。
連日陰雨,晨稍霁,行抵麓。
自麓至寺,所經之乘雲亭,合珪亭、圓通庵、更衣亭皆流覽縱眺,以領其勝。
所處愈高,則向之高者卑矣,所見愈廣,則向之大者小矣。
是特其山之面也,其奇已如是。
入寺飯,遊喝水岩。
岩,山之腑也,石,曆曆者其髒矣,其勝不可名狀,宋、元、明、近人刻詩,題名殆滿,篆、隸、真、行、草悉備,是山腹笥,可謂富矣。
謀刻題名,以繼古人,求片石之隙者不可得。
于是分行循覽以求之,至蹴鳌橋東,一石卧而仰,大刻鄱陽洪革書:“壽如廣成子,住崆峒千二百年;爵比郭令公,曆中書二十四考。
”餘謂刻名山,不當著謏語。
莘夫曰:“是非謏,殆為子而設,郭字,子壽字,悉在山靈預之于數百年前矣,洪革其所假乎也。
”小溪曰:“自下而上,如《易》之有三爻,是殆謂子之《易》。
”餘謝不敏,而心異之。
餘始冠,字祖武,而系出汾陽王令公,吾祖也,其谥為忠武。
崆峒,山也,廣成,無爵,故特于令公書爵,以明其為民與,餘入山後,号山民,相合甚巧,是亦奇矣。
循岩而上,上為水雲亭,出于岩矣,石散不複聚可刻,而無與于岩。
境甚奇,山足頹如雲,遠山疊如雲。
田疇交錯,绮麗如雲,與水相接為一,俨若雲之為章于漢,是蓋由腑而出,其晬盎于面背,如是亭祀朱文公,文公固晬盎者,祀于是固宜,而如餘者乃刻其姓氏于腑,山靈于是乎過,餘于是乎愧矣。
複下,至湧泉亭,右為龍泉泉,泉側,岩之題名者相接不絕,實自是始。
石镌“才翁”二字甚巨,徑二尺許,山靈蓋惓惓于莘夫之詩,小溪之詞也。
目以才,系其姓,書以篆,言其無愧古人,出一家無高下軒轾,故其評以合不以分,因假乎于蘇舜元,使之去其姓,記其遊之歲月者,别為楷,是固大書而特筆也。
于此山石刻最古,刻于岩者皆以繼是處。
餘于岩,于莘夫,小溪,瞠乎後,惟餘亦謂誠瞠乎後。
山于餘相需之殷如是,山受誣亦甚久,不得不為之辨。
世傳,神晏喝水使東,故岩名喝水,所謂東者即龍頭泉也。
泉甚微,束以龍,口甚隘,然僅溜如簷瀑,放之澗,無足觀,且必不能甚喧以取厭,微則不能兼注。
通于此者,必涸于彼。
神晏蓋即以是之通,緻彼之涸以喝愚,王氏利其信,奉石甚奇,刻甚多,岩甚異,皆足以甲天下,固不必附釋氏以傳,而釋氏反藉之以博檀施,使是山受誣,千歲不白,是不可以不辨,以答其相需之殷也。
莘夫,小溪和之,山亦嘿然心許,因返寺濡筆記之,夜雨達旦,遂歸。
時戊辰二月也。
——《吉雨山房文集》卷二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印本 郭柏蒼生平見《詩》。
六遊鼓山記 庚子正月癸醜,郭子自烏石盥沐,時石鼓在浮雲中,而濕衣者已蒙蒙如雨,趙子新、吳子伯敬屢東望而屢轉屣。
彌陀僧慎修曰:“浮雲可以阻遊興,微雨可以限屐齒耶?君輩去歲五遊石鼓,皆晴明,緣悭于雨矣。
”且行抵山麓,泉聲澎澎,霁色澄澄,郭子曰:“是足以悅心目,滌胸襟,資吟嘯矣。
”轉入松際,岡巒之出沒,鐘磬之浮沈,相繼于寺而不絕。
忻然乘大小頂,俯長江,瞰大海。
吳子詠蘇子由“遠山如伏羔”句,郭子曰:“是善狀登高者,靈源般若山之小壑,人争睹之,何不此之樂也?天下惟勇往者可與造道,而不囿于凡近。
向在烏石不知有石鼓,至石鼓不知有靈源、般若,矧大小頂,長江、大海乎?惜緣悭于雨,使屐齒不得奏功。
”慎修曰:“欲出喜晴,既至喜雨,心之進退甯有極乎?欲雨旋晴,晴易則雨,亦易天之變化,甯可窮乎?”坐定,浮雲如絮入白雲堂,而濕衣者又蒙蒙然。
郭子曰:“浮雲不足以阻遊興,微雨可以限屐齒耶?”以餘力遊靈源洞,般若溪,慎修繪《春雨攜僧遊般若溪圖》,乃歸。
——《葭柎草堂集》卷上 光緒十二年(1886年)刊本 按:庚子當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三遊白雲洞記 洞以險勝,由埔頭憩積翠庵,曆三天門,轉迤而至,往返逾十裡。
春多雨,夏秋日烈,冬則羸于衣裳,遊者憚焉。
道光乙巳春仲,李子希文、季弟柏芗,姪式昌囑為前導,入一天門,經龍脊道,其石滑澤如瓜皮,上削而旁剡,以手代足。
下俯絕澗,行者若着屐登霜橋、雪岺,稍一疎虞,骨辄破碎,至三天門,隘甚,衆皆側度,肥者苦矣。
幸有小徑,許客子繞行也。
喘息間,見巨石突
既而月已冉冉東上,猶蔽高叢,乍侵屋角,乃持短檠入僧寮,刻燭為韻,燭跋,韻稍就,起視月色寝寝下廊庑矣。
于是啟楗出庵,則樹影淋漓滿身,風遞泉聲,似奏琴韻。
四顧青山皆作玉芙蓉,參差現鏡中。
回視院宇又如璇題銀戶已,恍在水晶宮裡行也。
盤桓久,露濕單絞衣,不寒而栗,始楗扉就寝。
質明盥栉後,各書所得句,互相彈射,随倒尊罍,轟飲畢,指郡城而歸。
回睇屴崱高峰,邈然天際,靈源、白雲諸勝,皆已杳若夢境矣。
遊凡四日,得詩若幹首。
吳兆衮曰:“夫遊亦難言矣,何地無山,何山無勝,其得長無事以嘯傲其間者有幾?即餘所連袂而出者六人,已參差不齊若是,乃知天下事多類此,何必役役焉。
以有盡之身,虛擲檐烏于壒塵間也。
顧鼓山之遊夥矣,記鼓山之遊者亦夥,山閱人而不改,人閱山而遞換,人之不能與山競久矣,但人雖不能與山競,山必因人言而後重,今言出于廓落之吳生,其足重也夫,其不足重也夫,吾以問之山靈。
萬曆閹茂仲秋望後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洪若臯字虞隣,浙江臨海人。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官福建按察使司佥事。
遊鼓山記 福建名山武夷第一,鼓山次之,霍童又次之。
武夷在建甯,餘不能一至其他,徒有望三十六峰,作手闆拄頰想耳。
霍童雖屬轄内,其中幽崖邃壑,當山海交讧日,恐林谷口酋然有聲,昨複蘇門山中長嘯也。
惟鼓山離福州頗近,歲乙已,餘代庖榕城,辄約學使陸群君鹹一,阃司劉君暗修往遊,不果。
八月,餘卸臬篆事,乃與孝廉陳子一隅,吳子天學,出東門二十裡,至山下,有寺名下寺。
寺僧煮瑞泉茶飲餘,味極清洌。
乃省從者。
易兩人肩輿出寺,從東南行。
磴道盤曲,四山瀑布交流,聲如雷轟。
日光倒射,錯閃如散珠然。
行二裡許,舊有亭名通玄,今圮。
俯暾下寺,已埋沒雲底。
又三裡許,過蹴鼇橋,有靈源洞,石壁峻峭,多刻前人題識,字迹如鳥篆,苔藓斑駁不可辨。
稍北為喝水岩,相傳石龛中,有異僧入定,厭其嘈聒,喝水右轉,故名。
繞崖而東,有湧泉窦,泉從岩隙出,恍疑銀河落自九天。
再東,過石門棧,磴數十級為雲亭,朱晦庵所建者,額書猶存。
亭臨懸崖,一望淼淼蒼蒼,海天錯雜,煙波迷離,泉流滉漾楹下。
餘與陳、吳二子,席茵而坐,還憩半寺。
半寺者,以半山得名。
住持寂可,清修僧也,自幼出家,得《華嚴經》,開卷恍然心契。
由是日夜精進,博究群宗,與餘言理事精粗,心無滞礙,自非夙根靜悟,不能肆口,所談皆成密谛也。
汲湧泉水煮茶,味遠勝瑞泉。
茶畢,一苾刍引路出。
行數十步,山愈峻,磴愈窄。
蘿薜榛荊蔽兩腋,輿者膝平心孔間,爬挲而上。
可裡許,為小頂峰,又裡許,為大頂峰。
自山麓至此,約八九裡,而萦回攀跻,不啻幾數十裡。
登峰頂,憑虛四眺,杳出塵世。
東北萬山重疊,海門缥缈,無複涯涘。
南面平川環繞,阡陌坦漫,高者若出,流者若練。
大海中,遠望一山如空青,微出海面。
陳吳二子指吾而言曰:“乃琉球國也。
俗謂:望見,則三日中必有怒風。
”苾刍又言:“其下有水極深,碧色,東流而不返,上有浮莎,錯織水面,或海上風暴作,漁船漂泊至此,舵不容轉。
人為其所獲,則以藤串其足,令耕作山間雲。
”須臾黑雲起海島,風雨将作,遂亟返,以索聯輿倒懸而下。
至半寺,天已将暮,别陳、吳二子入城,谯鼓冬冬矣。
遂秉燭呼童,洗硯而書焉。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四帙五冊 杭州古籍書店本 潘耒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閩中之山夾江而趨,至江之将入海也而止于是會城出焉。
山之循江左而來者,盡于鼓山;循江右而來者盡于旗山,東西雄峙如會城之龍虎,如左右臂焉。
旗山在隔江四五十裡外,荒不可遊。
鼓山林巒秀美,寺院幽潔,多名賢題詠,遂為閩之望山。
乙亥夏,餘客榕城,林庶常碧山及餘門人翁吏部樵仙輩,知餘之嗜遊也,請為鼓山主人,阻于連雨。
既過蒲節,刻日戒行。
碧山以尊人壽誕,弗克往,樵仙病目,弗能從,惟翁岸甫,力介忠,陳希次,張明瞻偕行,時仲夏十四日也。
清晨,出水部門,穿稻畦中行,可卄裡,至山麓,飯于白雲廨院。
院門古榕數株。
交柯垂蔭,可以蔽日。
園多橄榄、荔枝、龍眼之樹,甚清曠。
徜徉久之,遂上山。
山徑皆石磴,可肩輿行。
夾道多長松茂林,暑氣不入。
五裡許至湧泉寺。
寺在山半,故龍潭也,唐末,神晏國師安禅于此,遂立道場。
數興數廢。
明末,洞宗永覺禅師,重建法幢,大振宗風,遂為八閩首刹。
殿宇宏麗,像設莊嚴,僧衆數千指。
主之者為霖和尚,永覺法嗣也,年八十餘,而有嬰兒之色。
道眼圓明,踐履笃實,踞獅子座四十年,不肯輕囑一人,末法中砥柱也。
寺門之東為喝水岩,石壁巉削,一一作劈斧皺,絕澗千尺,有橋跨之,為靈源洞。
又東為湧泉亭,有泉至龍頭吐出,清洌甘美。
下有國師岩,雲是晏師趺坐處。
又東,二巨石嶄然對峙,人行其間,為石門。
又東為鳳尾坡,自坡至喝水數百步,皆循懸崖行。
下臨絕壑,奇石笏立萬挺,宋、元名賢題刻殆遍,剔藓觀之,累日不能竟。
岺外名區,恨乏古迹,此為最富矣。
暮宿列祖堂,涼爽如秋,與方丈老人坐談久之,方就枕。
翌日,議遊白雲洞,登屴崱峰,諸君昔日已至者不複去,惟岸甫同行。
從寺後西北行,度小頂峰,峰陰有泉,鑿石為笕,引流二三裡達于僧廚、其清可以潄。
又北為鳳池,在諸峰中央,地勢甚高。
忽有清池數畝,長松美箭,雜植其傍,僧廬數椽甚幽寂,拓之可成精舍,一佳境也。
岩際有石如鼓,僧雲:“鼓山以此得名”。
恐未必然。
又西度連岡,乍高乍下,路崎岖,舍輿而步,折入深谷中,石壁蒼黝,作積鐵色。
有海音洞,洞甚狹而深不可窮。
又下為白雲洞,石屋天然,佛龛庖湢皆在焉。
有泉自石罅出,泓然如玉。
下至山麓,有小徑,甚峻險,鑿石為梯,穴石而度,名三天門,洞中雲氣常滿,好事者以榼盛歸,放之滃然,故曰白雲。
鼓山故善出雲,城中見山頂有雲一縷,須叟覆山,則雨立至,即晴明常見白雲滿谷。
餘晨發寺門,至洞八九裡間,初見下方一片空明如積水,以為江也。
已而辨其為雲,漸漸破碎如新彈木棉。
微露青翠數堆,則城郭村墟在焉,猶開阖不定。
至洞則氛霧盡消,俯視省城,南台,如憑樓窗瞰園圃,了了可辨。
得天眼通者,視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殆如此矣。
還過鳳池,啜粥而行。
遂上屴崱峰,亦名大頂,是鼓山最高處。
峻絕無路,披荊棘行三四裡,乃至其巅。
天風蓬蓬,四望無際。
北則萬山連綿,龍騰潮湧;西則雙江如帶,城郭如環,村落如黛;南則方山,虎頭,千峰拱抱;東則大海茫洋,一碧萬裡。
長樂、連江、福清諸縣近在足下,梅花、萬安諸衛所亦約略辨之。
黑點微茫,不知是何洲島,相傳為大小琉球,則閩人侈言之。
山頂有石刻“天風海濤”四字,是朱晦翁書,遒逸有晉、唐人風格,與晦翁他書不類,賢者固不可測。
其他題名數通,不甚了了。
臨眺久之,拾級而下。
從山南直抵寺,不複由故道,道益險峻不可輿。
幸山高忘暑,不覺其疲,至寺,日方中耳。
解衣稍休,為霖老人出所著《華嚴論疏纂要》相示,和會清涼長者二家,舉要删繁,《華嚴》宗旨了然廓徹。
從來宗門痛埽文字,然禅是佛心,教是佛語,有何差别?近日禅門多瞞盱亻龍侗之病,正須以教典印之。
老人既成此書,複有事于《法華》,三乘五教,一以貫之。
永明,覺範而下,罕見其人矣。
尋至藏殿,觀舍利及佛牙,複至喝水岩,追涼竟曰。
适當月白之夕,布薩誦戒,威儀嚴整,規條肅然,諸君鹹生敬心,謂:“今日儒門未有此也”。
明晨,出寺門,步松陰中裡許,至舍利窟,有吸江蘭若在焉。
竹樹茂密,庭院清幽,主僧落落有雅緻。
推窗一覽,則江平不流,練明鏡淨,風帆徐來,遙山滴翠,宛然一幅潇湘景也。
山中尚有天鏡岩、積翠庵、千佛庵諸處未到,既至白雲,登絕頂,則一山之勝概略盡。
天暑人衆,不能久留,遂從廨院歸。
嗟乎!自有茲山,古今來遊者何限,皆泯泯無聞,即題名勒石者四百餘人,亦若存若亡,惟蔡君谟,李伯紀,趙汝愚、朱晦翁,真西山諸公炳若日星,使人摩挲遺迹不忍去,豈非金石不足恃以久存,而道德文章為可貴耶!諸君并有隽才,翺翔雲路,其益勉自樹立,務為其不朽者;而餘拙鈍,無用于時,将死心學道,一笠一瓢,依名山古刹以終老,人生不為名将相,則為佛祖,斯亦大丈夫之事乎!書以識之。
——《遂初堂文集》卷五 鹹豐二年(1852年)刊本 徐釚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鼓山在福州府東南三十裡,屹立海濱,郭璞《遷城記》雲:“左旗右鼓,全閩二絕。
”以其形類鼓得名,崒嵂巍大,能藏蛟龍,興雲雨。
天朗氣清登其巅,大小琉球隐隐望見,閩中之巨鎮也。
辛未六月六日庚申,餘與陳孝廉紫岩,藍處士公漪約同遊,夜雨,翼日辛酉,曉起,紫岩已覓肩輿侯門矣。
餘亟盥洗早飯,偕出東門,雲蓬蓬起,漲滿川谷。
行數裡,遇公漪策蹇在前,遙望鼓山,翠嶂插天。
二十裡,至下廨,乍雨乍晴,從者衣服沾濕。
小沙彌出迓,供伊蒲馔。
食訖,易竹兜,行過東際橋,澗水潺潺,裡許,上乘雲岺,山益峻,松栝參天,磴道纡折,石面镵“青山綠樹,東障鵬霄”八大字,隸書,徑三尺。
五六裡,至茶亭,坐檻上,望雙江如帶,城郭參差,近伏五虎,遠瞰三山,奇險不可名狀。
東即峽門,出海大洋也。
俄而白雲蓊然從足下起,遠近氵彌漫,置身雲海中,須臾,大雨傾注,聽松濤聲與澗泉聲相亂,心寒股栗。
雨稍止,又度一岺,聞鹧鸪聲。
岺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益奇偉。
轉折幾數十百級,至湧泉寺山門,雨複大至。
坐良久,過羅漢橋,蹑級上天王殿。
寺僧肅客入白雲堂,整衣登大殿禮佛。
折而西,進方丈,谒為霖和尚,須發如霜,依然深山一古衲也。
茶話畢,出遊寺中藏經閣,觀石塔中所貯舍利,粥鼓沈沈,梵衆約三百餘人。
是夜宿白雲堂,雷雨。
八日壬戍,著屐戴笠,出寺門,即聞瀑布聲,如鼓洪濤。
折而左,從石磴下數十級,為靈源洞,大書“喝水岩”三字。
于左得一石梁橫絕澗,所謂蹴鼇橋也。
時澗水從山巅落下,怒濤噴激,轟隐若雷,有傾倒三峽之勢。
十步外,飛珠濺沫,浸濕衣袂,毛骨皆栗。
水由石橋流萬壑中,如白龍夭矯奔注,瞬息殊态。
坐觀良久,心神稍定,方能仰視石壁,見宋、元人镌刻,雖苔侵藓剝,而遒勁蒼古,翳以老籐虬幹,紛拏蒙密,恍疑藏虯伏蟒,蟠結不去。
稍東,從山缺處遠瞰江流,風帆煙樹,曆曆在目。
更循石門盤旋而上,危如棧道,間不容趾。
數折至水雲亭故址,突然一邱,方可丈許,延攬益曠。
徘徊久之,欲登屴崱峰,觀朱晦庵所書“天風海濤”,以山水沖激,無路攀跻,遂振策歸寺。
九日癸亥,天漸開朗,再遊喝水岩,過昨日所觀瀑布,勢稍緩,尋源至洞口,猶睹萬斛珍珠,噴薄如故。
憩湧泉亭,雲氣空蒙,若斷若聯,如蒙敗絮。
倏而白雲氵彌布,微露遠山翠黛一痕,又似修蛾橫抹,相對叫絕。
公漪攜茶铛酒具,命童子挈榼至,餘偕紫岩拾松子,汲龍頭泉,烹武夷茶小啜,兩腋風生。
更滌器,坐蒲團細酌,襟懷酣适,竟欲忘歸。
适僧廚亦攜飯至,食畢。
餘與紫岩逍遊橋上,聞公漪在十仞下絕壑中呼嘯,與泉聲相應。
餘即扶杖撥蒙茸,由石磴蜿蜒而下,水深沒胫,跣足涉亂流以濟。
仰睇岩壁,如龍象獅子,吞逐搏噬。
注視久,公漪已冥坐國師岩,餘趨至,岩廣尋丈,内列石床一,岩外經橋下所受諸水從灌莽中流去,似潛蛟數十,騰躍咫尺。
寒氣逼人,不能久立。
遂循磴而上,複浮數十白,雲氣漸收,曦光微露,岩際飛瀑,益覺晶瑩,薄暮方還。
時堂中正點佛燈,忽有白雲一片飛至,仆輩疑為瘴氣,然實非也。
十日甲子,輿夫已至,飯後,别為霖和尚,出山門。
由松徑行五六裡,尋舍利窟,即吸江蘭若也。
精廬數楹,古梅虬松,森列左右階砌,秋海棠與珍珠蘭相間盛開,色香無比。
僧導餘輩至一小閣,竹床棐幾,明淨幽潔,開窗倚檻看大小洋船出沒煙際,皆從海上來也。
餘戀戀不忍去,輿從刺促行。
由茶園陟觀化亭,回望香爐、缽孟諸峰,拱立若相送狀。
飛泉數十道,亦從山上逐客奔流,至下廨方止。
再坐東際橋,又飲數杯,與山靈言别。
是遊也,凡四日,聞鼓山之奇以高勝,登鼓山者須于晴空景明,萬象呈露,方可曠望東溟,一觀滄海日出。
山自建邵來者至水西旗山止;自汀、泉來者至水南方山止。
若夫延、建、汀、邵之溪,合流至洪塘,分為二江,由閩安鎮出海,東南彌望,浩蕩不可極,是皆鼓山一覽之所能盡也。
餘遊值連雨,未能跻其巅,然靈源洞為鼓山第一幽勝處,五代時,開山神僧晏居此。
相傳晏安禅澗窦中,厭水聲喧嘈,喝之使去,澗道遂枯。
王敬美惜之,謂:“安得複喝之來。
” 餘是遊,正當水溢奔流,飛瀑不減廬山、棲霞、康王谷,所得又最奇也。
至山之頂尚有鳳池、白雲洞諸處。
以雨阻,俱未及遊。
紫岩,名定國,公漪,名漣,皆閩人。
餘得詩凡二十四首,兩君皆有屬和,并書此,以紀來遊之歲月。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四帙五冊 杭州古籍書店本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欽賜進士,授内閣中書。
遊鼓山記 予于鼓山三至矣,皆秋冬時,山容斂而澗水枯。
于明媚之象無睹也。
又時年少,于山水有登涉之興。
未嘗有膠結之情,所得緣分終淺薄耳。
十餘年來,更嘗世故,厭逐塵嚣,益思于崖深磵阻之鄉,逃形匿影,以全其天,牽于家累,不能遽自遠引。
旦晚且束裝北行,然欲營菟裘,何嘗一飯不在泉石間也。
歲之辛卯午月,霪雨彌旬,山浮谷漲,樂安成君景召遊閩将歸。
弭棹于江不得發。
時主予年友鳳谿家。
鳳谿以為與待晴城市,不如觀漲于山中,登莫如石鼓宜矣。
亟招予,輿出東郊。
時平疇秀苗,缛綠如毳,東峰諸岩,雨後泉瀉,遠望如雪初消,屴崱峰則在煙霭中,乍卷乍舒,如隔幔窺遊人之屐。
迤逦二十餘裡,至下院,松陰積翠,蒼茜郁盤,而樹杪百重泉奔流直下,夾澗皆懸瀑,引人入勝。
及寺作供,趨靈源洞,望午潮方上,洪江無際,若身在瀛島中。
喝水岩向苦無涓流者,茲則奔鲸怒龍,騰躍吼激,與兩崖峭壁,鬥健争奇,真希有之觀,向固屢遊而不庶幾遇焉者也。
瀹泉煮茗。
徙倚徘徊,日日灰歸寮,而頂峰複為雲埋,知夜必雨。
漏半,果簷滴瀝有聲,與山上松濤,相為響答。
擁被與鳳谿談身世事,萬感交集。
鳳谿有悼亡戚,久不忘,予慰解之。
然身之迷途,正無暇自遣也。
晨起,頂禮梵王,飯于恒濤和上方丈,遽别歸,和上欲留不可。
自省既不能與山為緣,即半日清閑福非易受,願遲十年後歸依,折腳铛邊作粥飯僧也。
因取道舍利窟,時雲海初湧,自遠而近,自下而高,頃刻身在微茫中,大地山河,萬象消滅。
不意冥觀中,竟有渾融氣象,于是肩輿直下。
夾道泉聲相送,至山門,與景召坐而言别,雲霞卷而赫曦張,境界又一變矣。
是行也,以遊山則非其時,以送别則非其地,以匆匆行役之身,而假一日之遊适,亦非其志。
然景因雨後得奇,侶因志合得勝,至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雖信宿匆匆,然所得于山者,固已不侔于前矣! 少陵雲:“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
”人生百年如遠行客,惟山林歲月,庶幾息幾者受之,他時收拾殘骸,栖身空界,杖履往來,不在東林,即在北寺,試與鳳谿盟,不知誰先着歸鞭也? ——《樸學齋集》卷七 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 朱士琇(1715~1780年)字瞻,福建建甯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官山東夏津縣。
遊鼓山記 山在福州城東四十裡,取道水陸皆可至。
山之勝有:屴崱峰、喝水岩、舍利窟等處。
山中寺殿雄麗,容僧五百餘人。
其先主僧精法,為滿州大吏所禮,四方施者日至,故鼓山為福州名寺,往來遊僧多假為名。
雍正乙卯,餘試福州,以不合格,黜于貢院,因從二客住遊,時八月十一日也。
屴崱峰險未遊,遊者:喝水岩、舍利窟。
喝水岩一名國師岩,傳唐有僧為國師,坐岩說法,惡岩下水聲,喝之,水遂隐不見雲。
前岩臨澗,涸無水,澗壁勒大書:“壽”字,衡縱皆丈許,不知何人所書也?左升降石磴數十,至觀音亭為中岩。
亭傍石鑿龍首,水出龍口琮然鳴,雲:即前岩澗下水,辟師喝,因湧亭中,後人飾之。
後岩俯瞰烏龍江,江出履下,如委白帨在地,甚可喜。
左有亂石數堆,即登屴崱峰道也。
三岩凡三亭,皆相蔽大石不得見。
岩中草樹清美,當秋蟲鳥聲,頗異人世。
由山寺至岩,左轉一裡而近,僧為導。
舍利窟藏舍利。
背岩穿松,行三裡許,入石門二重,有犬出吠。
主窟僧名院監,導僧常院監窟中,述在省大吏,就窟視舍利者甚衆。
窟室廣輪三畝餘,周室多怪石老松,餘與二客婆娑松石間,意欣然樂之,從僧求視舍利不可得。
夜歸寺,索筆為,凡宿鼓山視再夕,徒步往,返則舟。
——《梅崖居士文集》卷六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本 李拔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鼓山在福州東二十裡,與旗山相對峙,倚天臨海,登眺者便之。
自晉宋以來,名賢碩儒,莫不遨遊其間,流連題詠,絡繹紛輪,不可勝紀,志乘所載備矣。
餘生平最喜登臨,遇高山辄動仰止之思,所在多屐齒迹。
乾隆已卯,自楚中來守福甯郡,聞鼓山甚高,思一登陟,以窮域外之觀。
往來倐忽,弗克自遂。
其明年,調任福州,岩壑在望,翹足可至,而政務倥偬,刻無甯晷,欲行而複止者數四。
蓋上達若斯之難也! 今年四月,循例勸農,昧爽出水關,适在鼓山下。
勞農既畢。
因戒仆夫,便道至山足,稍憩亭下。
望之山殊高,從者逡巡,餘曰:“萬仞雲程始發端耳。
”石磴GFDD8迤,肩輿扶拽而上,約三四裡,有一亭。
會城周遭百餘裡,曆曆可睹,從者曰:“此半山亭也,可暫息肩。
”餘視其上猶峻,未可以半途廢也。
叱駛而上,至更衣亭,地稍平坦,有衲子數十來迎,中有解事者與俱指引,縱觀寺宇,佛像、齋廚、經堂,又往觀靈源洞、喝水岩、白雲洞、水雲亭諸勝。
怪石林立,古字争奇,應接不暇,悉如前人所稱述。
餘顧衲子:“觀止乎?”衲子曰:“未也,此上尚有屴崱峰,遠視海外,無所不見,但懸岩峭壁,道崎岖,不堪乘輿,奈何!”餘乃舍車而徒,與衲子攝衣而上,行二裡,道并逼窄,從者皆莫能從。
餘益殚力,上至頂峰,朱子所題:“天風海濤”處,俯視衆山,如殽、如核、如彈丸,數千裡悉在腕下。
遠望東南,大海空闊無際,徘徊四顧,飄然有遺世獨立之意,喟然歎曰:“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舟也無力,人之憑也不尊,則其視下也不遠。
不觀滄海,不知邱壑之微也,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小也。
吾今而乃悟為學之道矣”。
因題“登峰造極”四字,刻之岩端,題山足曰:“雲程發仞”。
山半曰:“毋息半途”,并作仰止亭于上,以志自勉之意雲。
嗟乎!登鼓山者衆矣!朱紫陽,蔡君谟數公而外,其他姓字雖存,湮沒無聞者,不可勝數,求其與此山俱存者絕少,此羊祜所以有岘山之泣也,夫登山而不思追蹤乎前哲,亦與未登山等,追蹤前哲而不得前哲所以獨至之故,亦與未登山等。
道若大路,不學面牆,哲愚之分也。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難易之勢也。
學山不至于山,學海終至于海,進止之明效也。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不見易而遷,不見難而阻,此賢聖之所以獨造其極,而後人莫與京也。
明乎哲愚難易之故,殚乎進止始終之間,以力追乎前哲,即塔然閉戶,與之小魯,小天下可矣,又何為登此山絕頂,始堪俯視一切雲爾哉!日既夕,歸而記之,并勒于石,以示後之登此山者。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庚煥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嘉慶己卯,秋試報罷,中表姪林子祖瑜招餘遊鼓山,肩輿出水部門,行二十餘裡,抵白雲廨院。
由東際橋沿山麓,登漸高而所見漸遠。
黃雲被平野,如幅箋鋪地。
江水萦浦溆,走稻田間,脈絡相灌輸,如符篆,如草書,波磔萦拂,可以意得。
村落間,群山伏地不起,如人卧竹簟上,直俯瞰其背。
行數裡,曆三亭而上,水石益幽。
輿中念前賢遊是山,從此登降者,曆曆可數,肅然起敬。
度松關,修途螺旋,迤逦達寺。
山門内外,砌石益整治。
左萦山,右缭短垣,中鋪縱石一線以取正,石獨白于兩旁橫石。
盤纡松間如修蛇走入。
疎鐘一聲,時落雲際,使人翛然神清,最為入山佳處。
是夕,宿白雲堂,明日為重九,度客且沓至,乃徙東際樓。
樓俯寺之巽隅。
寺宏麗而樓幽以曠,最宜臨眺。
前俯菜圃,圃外放生池,方數畝,煙水渺然。
池外三亭,參差水際,為遊人觀魚處。
土山前環,山缺處,江光野色,露一抹于林杪。
入夜無月,而林塘幽寂,如披水墨畫。
又明日,祖瑜弟祖鸾,偕所親陳君松年、鶴年、芝年,林君聲揚繼至,談宴甚洽。
諸君聯榻樓之東間。
祖瑜與餘移西間,對床夜話。
蓋祖瑜欲借遊事,偕餘作數日長談,意實不在遊。
而諸君英英妙年,亦皆不以老朽厭棄我,餘何以得此于諸君哉! 自至寺日,一再入靈源洞,時憩龍頭泉間。
數度石門,登水雲亭,徘徊李忠定公,子朱子磨崖之下。
其他當石門、水雲之間,境峻而忽夷,多盤石可列坐。
下眺雙江分合,經緯可指,于登眺亦最佳,蓋即古臨滄亭址也。
還憩靈源,諸君更脫屣,下枯澗中,偏蒐岩穴。
群入晏公石室,登其石床而返。
餘與祖瑜無濟勝具,但坐蹴鼇橋上,瞠視之不能從也。
遊凡六日,天多陰,望大頂,雲氣未淨,僧謂不可登。
歸途繞道訪積翠庵,遇雨亦未及上。
既歸覆閱諸遊記,而昨遊所觸,昔人未及收者,時往來心目間,逾歲乃追記之。
古記所已詳,則不複贅。
靈源題刻,崖巅偏滿,多昔賢遺墨。
近好事者以朱遍填之,望之如火,高下鱗次,了了可誦,亦快事也,因并書焉。
——《惕園初稿》卷三 鹹豐元年(1851年)刊本 鼓山大頂觀自述 嘉慶乙卯重陽,餘遊鼓山六日而返,以大頂雲氣未淨,不敢登。
後聞魏君杲言:是歲中秋後,嘗登大頂看日,夜四鼓,偕遊客十數輩,挾炬魚貫上,一僧前導,将及頂,覺月行甚駛,奔星矢馳而西。
及頂,剛風刮人不得立,衆以衣蒙首而坐。
久之,一線赤起東際,俄而環海宇皆洞赤,衆方注目東方,以伺日出,赤處忽盡隐,而日如半月浮海面,僅露三之一,俯而窺,色爛然如黃金,未幾,旋沒不見。
良久,複一日浮出,則色白如月,大亦如之,其旋轉迅疾如風輪,尋複隐去。
久之,日輪複全見,海水蕩潏,日旋轉如初,天色澄鮮,蔚藍如洗,際天處平劃一界,其下色空蒙而微黝,日隐躍其中。
魏君疑空蒙處當是海水,而日乍浮乍沉于水際然。
其實,日本麗天,方五夜從東轉而未出,為地面水土蒙氣映取,其影而先見,非日實從海出也。
俄而所謂日輪者仍沒,遲遲又久,日乃出,大如栲,栲色仍白,尚無芒刺,倏忽湧起,出蒙氣上已丈許。
久之,芒漸生,漸爍人目,不複可正視矣。
海中諸島映日,次第畢見,五虎門五螺離立,門以内,江水色白,門以外,海水色微黝,如界畫然。
既旦,覓“天風海濤”四字,得諸卧石上,字徑尺許,旁署晦翁,字差小而微漫,熟視乃見。
自小頂達大頂,路雖峻而榛莽悉除,無複荟翳,異于古遊記所言。
魏君雲:按古來言日出者人人殊。
漢應邵雲:“泰山東南山頂名日觀,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
”宋邵伯溫雲:“有客登嶽頂,伺日出,久之,星鬥漸稀,東望如平地,天際已明,其下則暗。
又久之,星鬥盡不見,其下尚暗。
初意日自明處出,又久之,自大暗中,日輪湧出,正紅色,騰起數十丈,半至明處,則半有光,全至明處則全有光。
其下亦尚暗。
”明王世貞《遊記》雲:“将五鼓,杖策日觀。
頃之,東方色微辨,顧餘及從者,衣皆赤,已而石室及諸碑碣盡赤,乃見一線赤從黯雨對中起,顧山後猶昏然。
雞蓋三喔也。
又久之,日輪徐上,群山城郭始盡見。
”于慎行《記》雲:“五鼓從日觀東望,赤霞半天,光色媚麗,間以碧綠,熠燿五色,直射衣袂。
頃之,平地擁出赤盤,狀如蓮花,蕩漾波面,煜炜不可名狀,以為日耶?已又有赤盤,大倍于先所見,側立其上,若兩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
則日也。
蓋先所見如蓮花者,乃海中日影耳。
”文翔鳳《記》則雲:“五夜陟日觀,明星甫上,初見下界,有重星,蓋星之映海波者,久之,失下星,又久之,紅光漸駛,霞亘天際,則亭榭并衣俱生光,而山後尚黑。
又良久,日乃自暗中生,其陟若艱難者。
久之乃上,峰頭已白,俯視山下,初辨色,而西望則尚漫漫。
”近聞翁文曾言:嘗登海嶼山寺高處看日,丁夜未盡。
紅發海上,久而紅漸退,海中一抹如純朱,既乃見若火珠浮海面,而露其半,初見若仰,再見若覆,滉漾久之,日乃徐升,如人弄丸,摩蕩而上,色純朱,漸上漸成金色,上既高,則煥爛如黃金芒出,不可視矣。
”是數說者與魏君所見皆異。
意者鼓山海嶼,去海咫尺,蒙影所映視泰山所見尤悉也。
至翁丈,魏君所見亦不一者,蓋海濱蒙氣盛,隔氣映影,其出沒濃淡之變幻,因宜不盡同欤? ——《惕園初稿》卷八 郭篯齡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遊于山者其性情與山不相契,雖喜山,山亦不以其遊為喜。
翁子時農,字莘夫,時彥,字小溪,伯仲也。
其為人,莘夫恬靜,小溪磊落皆與山伯仲,喜遊山,惟山亦喜其遊也。
餘體素弱,于山能居而不能遊,一丘一壑而已。
視翁子之千岩萬壑,瞠乎後矣。
二月十八日,翁子策以鼓山之遊,餘挈廖甥紹績從之。
連日陰雨,晨稍霁,行抵麓。
自麓至寺,所經之乘雲亭,合珪亭、圓通庵、更衣亭皆流覽縱眺,以領其勝。
所處愈高,則向之高者卑矣,所見愈廣,則向之大者小矣。
是特其山之面也,其奇已如是。
入寺飯,遊喝水岩。
岩,山之腑也,石,曆曆者其髒矣,其勝不可名狀,宋、元、明、近人刻詩,題名殆滿,篆、隸、真、行、草悉備,是山腹笥,可謂富矣。
謀刻題名,以繼古人,求片石之隙者不可得。
于是分行循覽以求之,至蹴鳌橋東,一石卧而仰,大刻鄱陽洪革書:“壽如廣成子,住崆峒千二百年;爵比郭令公,曆中書二十四考。
”餘謂刻名山,不當著謏語。
莘夫曰:“是非謏,殆為子而設,郭字,子壽字,悉在山靈預之于數百年前矣,洪革其所假乎也。
”小溪曰:“自下而上,如《易》之有三爻,是殆謂子之《易》。
”餘謝不敏,而心異之。
餘始冠,字祖武,而系出汾陽王令公,吾祖也,其谥為忠武。
崆峒,山也,廣成,無爵,故特于令公書爵,以明其為民與,餘入山後,号山民,相合甚巧,是亦奇矣。
循岩而上,上為水雲亭,出于岩矣,石散不複聚可刻,而無與于岩。
境甚奇,山足頹如雲,遠山疊如雲。
田疇交錯,绮麗如雲,與水相接為一,俨若雲之為章于漢,是蓋由腑而出,其晬盎于面背,如是亭祀朱文公,文公固晬盎者,祀于是固宜,而如餘者乃刻其姓氏于腑,山靈于是乎過,餘于是乎愧矣。
複下,至湧泉亭,右為龍泉泉,泉側,岩之題名者相接不絕,實自是始。
石镌“才翁”二字甚巨,徑二尺許,山靈蓋惓惓于莘夫之詩,小溪之詞也。
目以才,系其姓,書以篆,言其無愧古人,出一家無高下軒轾,故其評以合不以分,因假乎于蘇舜元,使之去其姓,記其遊之歲月者,别為楷,是固大書而特筆也。
于此山石刻最古,刻于岩者皆以繼是處。
餘于岩,于莘夫,小溪,瞠乎後,惟餘亦謂誠瞠乎後。
山于餘相需之殷如是,山受誣亦甚久,不得不為之辨。
世傳,神晏喝水使東,故岩名喝水,所謂東者即龍頭泉也。
泉甚微,束以龍,口甚隘,然僅溜如簷瀑,放之澗,無足觀,且必不能甚喧以取厭,微則不能兼注。
通于此者,必涸于彼。
神晏蓋即以是之通,緻彼之涸以喝愚,王氏利其信,奉石甚奇,刻甚多,岩甚異,皆足以甲天下,固不必附釋氏以傳,而釋氏反藉之以博檀施,使是山受誣,千歲不白,是不可以不辨,以答其相需之殷也。
莘夫,小溪和之,山亦嘿然心許,因返寺濡筆記之,夜雨達旦,遂歸。
時戊辰二月也。
——《吉雨山房文集》卷二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印本 郭柏蒼生平見《詩》。
六遊鼓山記 庚子正月癸醜,郭子自烏石盥沐,時石鼓在浮雲中,而濕衣者已蒙蒙如雨,趙子新、吳子伯敬屢東望而屢轉屣。
彌陀僧慎修曰:“浮雲可以阻遊興,微雨可以限屐齒耶?君輩去歲五遊石鼓,皆晴明,緣悭于雨矣。
”且行抵山麓,泉聲澎澎,霁色澄澄,郭子曰:“是足以悅心目,滌胸襟,資吟嘯矣。
”轉入松際,岡巒之出沒,鐘磬之浮沈,相繼于寺而不絕。
忻然乘大小頂,俯長江,瞰大海。
吳子詠蘇子由“遠山如伏羔”句,郭子曰:“是善狀登高者,靈源般若山之小壑,人争睹之,何不此之樂也?天下惟勇往者可與造道,而不囿于凡近。
向在烏石不知有石鼓,至石鼓不知有靈源、般若,矧大小頂,長江、大海乎?惜緣悭于雨,使屐齒不得奏功。
”慎修曰:“欲出喜晴,既至喜雨,心之進退甯有極乎?欲雨旋晴,晴易則雨,亦易天之變化,甯可窮乎?”坐定,浮雲如絮入白雲堂,而濕衣者又蒙蒙然。
郭子曰:“浮雲不足以阻遊興,微雨可以限屐齒耶?”以餘力遊靈源洞,般若溪,慎修繪《春雨攜僧遊般若溪圖》,乃歸。
——《葭柎草堂集》卷上 光緒十二年(1886年)刊本 按:庚子當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三遊白雲洞記 洞以險勝,由埔頭憩積翠庵,曆三天門,轉迤而至,往返逾十裡。
春多雨,夏秋日烈,冬則羸于衣裳,遊者憚焉。
道光乙巳春仲,李子希文、季弟柏芗,姪式昌囑為前導,入一天門,經龍脊道,其石滑澤如瓜皮,上削而旁剡,以手代足。
下俯絕澗,行者若着屐登霜橋、雪岺,稍一疎虞,骨辄破碎,至三天門,隘甚,衆皆側度,肥者苦矣。
幸有小徑,許客子繞行也。
喘息間,見巨石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