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記
關燈
小
中
大
而行,日已西矣。
于是織雲不興,大江來蕩,吾胸浩然生白,而獨日所射處,閃閃作紫金光,亦一奇也。
入寺飨,三帥宴飲畢,而亟易輿行,日在崦嵫,十裡螟色,城郭生煙。
比入城,元宵燈火光照乘矣。
大都茲山以峻名,以登眺勝,靈源而外,奇麗無聞,而右伯及諸公猶以登頓為勞,眺覽亡奇為恨。
第吾輩日坐堂皇,理簿書,目境不四遊,一旦以公暇,聯镳登高山,望大海,循覽名賢書迹,俯仰今昔,亦足舒其逸矣。
何必更希奇麗為觀耶!或曰:“登鼓山須秋氣清,小琉球隐隐可望雲。
”以俟左伯景熙,歸而語之。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文燭字玉叔,湖廣沔陽(今湖北沔陽)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工古文歌詩,由汝南知府遷福建布政使,累官大理寺卿,年六十卒。
遊鼓山記 萬曆甲申秋,餘登福州城樓,東望大海,蓋有鼓山雲。
昔人有言,八閩山海郡,盤山者勢局而不能廓以舒,瀕海者氣蕩而不能隩以周,不蕩不局,州處其中,而環州惟鼓山為高,能興雲雨,蓋一州之鎮也。
宋人趙汝愚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之句,朱紫陽先生,摘“天風海濤”四字,書于山之絕頂,其概聞天下久矣。
乙酉秋,餘與左使陶景煕,約遊不果。
明年丙戌與參知王敬美約,憲副錢恭卿、徐克賢、佥憲劉質之,俱翩翩有遊興。
阃司盧、金、陳三将軍願置酒以請,乃春正月十七日也。
是日昧爽出城東門時,歊霧蓬渤,雲蒸昏昧,杳杳深沉,對面莫辨人須眉。
行二十裡,聞雞犬聲,始知為山家,又十餘裡,始一僧迎于山門外,及坐方丈,花草菁蔥,諸公出佛堂飯焉,各以軟輿登山,徑多石磴,以索引,魚貫而上,行二裡,舊有圓通亭,今廢矣,僅存遺址,諸公稍稍息焉。
俯視梵宇,已為白雲覆之,傍立巨石,有宋、元人題字。
泉自山竅出者,湛湛有聲,有巨石端冕而立,上書:“高山仰止”四字。
又三裡,過蹴鼇橋,橋傍石壁峭峭,多篆刻文字,藓苔斑駁不可讀,下有“壽”字,高大二丈許,走靈源洞,四面俱石壁,中裂一澗,深二丈許,其端若有洞,故以洞名。
洞前有庵奉佛,湫不能飲,諸公就橋上酌焉。
酒數行,歡悰無厭,見石壁勒宋嘉祐間知福州燕度,明嘉靖間藩臬使屠僑,張時徹,俱攜僚以遊。
稍北為喝水岩,岩傍有龛,相傳水舊穿石壁,五代時有異僧入定龛中,厭其嘈聒,喝令右轉,或地脈遷移,偶神其說耳。
繞崖而東,有泉從龍口出,為湧泉窦,即喝水右轉者也。
清駛可愛,諸公掬水濯焉,餘促之行。
從隘口複循上大道。
舊有亭,今廢矣,遺址尚存,諸公又稍息焉。
有茅屋數處,蓋山僧居,即半院故處,以半山得名。
為野火所焚。
其地尚宏麗,問華嚴台、妙峰閣、一多庵、癡半軒,無盡門、超凡閣徒名存耳,在煨燼間。
行裡許為小頂峰,又裡許為大頂峰,觀朱先生所書天風海濤,遒勁可愛,勒于卧石上,若神物護持者,白日朗潔,天風飒然而至,周覽良久已。
還半山時,白雲紅日閃閃作金紫光,入城元宵燈火,照乘數裡。
次日,諸公談昨遊甚适,三将軍言:秋天氣清,可望小琉球,訂重遊之約,諸公無應之者。
秋九月十五日,餘以防汛返自興化,至城外二十裡,望鼓山而問,曰:“去此,路俱平田,往易易耳。
”遂命肩輿東指,時疏雨亂落,道傍木葉流泉,淜滂有聲。
及至寺,而山僧急迎,不知餘之至也。
山僧取烹茗以進,餘就禅室稍息。
已而雨霁,山僧随行,再過靈源洞,徘徊諸公飛觞處,水聲山色,一一如舊,而黃花碧葉有增其奇者。
洞中有無量壽佛,乃八分書,亦前人筆也,覽畢過石門,桟磴數十級,再過半山寺趾。
時午飯罷,陟山頂,其諸峰羅列:如屋覆、如偃蓋、如走丸、如累碁,莫可名狀。
山僧又言:“水自劍,邵來者,西至旗而止,自汀、泉來者,南至方山而止,自建來者至是山而止。
若建、劍、汀、邵之溪,至于洪塘,播為二江,南過石頭,至于新步,又播為西峽。
合于長隑,過石馬入于海,東望長樂、福清,北望羅源、連江之境,一一在目。
”已而振衣,更上屴崱之巅,徘徊諸公觀濤處,見東南島中,隐隐如岡阜,如城郭,閃閃作煙雲狀,山僧指曰:“此琉球也”,春、夏、冬不見,風、雨、霧不見,今秋且晴乃見耶。
隔十餘裡,忽有如黑豆數點者,山僧又言:“此海舶也”,俱不可曉,傍有蜃氣,如樓台殿閣,餘歎曰:“泱泱乎大觀哉,問浴鳳池,僅有石穴,在朱子字旁,惟天雨始有水耳。
時日将西,呼輿夫急行,甫至廨院中,山僧鳴暮鐘矣。
豈惟景與春異,即朝暮迥别哉,餘就山堂卧焉。
時時月當空,山影樹聲,堕幾席間。
夫餘癖在泉石,而茲山重遊,足洗塵土之腸。
因憶諸公皆一時之隽也,乃克賢入賀,質之入楚,敬美遷奉常,恭卿暫歸湖州,餘獨留滞,結再來之緣,豈不幸哉! 十六日早行,至辰刻入會城,因紀之,以遺山僧,兼寄舊遊諸君子。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蔚然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
遊鼓山白雲洞記 閩友陳惟秦、徐興公,雅與予稱煙霞交。
興公授予《鼓山志》,惟秦偕予遊。
按鼓山有石類鼓,為閩鎮,雄甲諸山,能作雲雨,谷中聲蓬蓬若鼓。
郭璞《遷城記》雲:“右旗左鼓,全閩二絕。
”山距榕城東南二十裡,遊者可舟可輿,白雲廨院,其麓也。
渡東際橋而上,長泉在左,仿佛瀑布。
裡許,得乘雲亭故基,再裡許,為半山亭,再裡許,另徑右适曰“笊籬壑”。
山氓數家,負岩面江,藝茗為業,不減武陵之緻。
左圓通庵是登山孔道。
庵故頺廢,郡孝廉徐熥修葺之,遊者得以駐足。
訪松關則已夭于斧斤,不論三圍四圍矣。
可二裡,經湧泉廢寺之門,有橋,羅漢泉穿其下。
過橋百武,入圭窦,則趾反就卑,累磴數十級,得畸區焉。
山壁合圍,崒嵂幽黝,四面峰石,片片夭石斥,如堵,如屏,遍勒古今題詠紀識,宋居什七,晦翁。
君谟、子真其著者。
宛坐一室,其左右圖書與千秋名碩抵掌赓唱,亦大快事也。
予所遊佳山水,詠識镌刻之多,似無過此。
矧閩饒名山,乏古迹,茲豈其最勝耶? 山圍中擘一枯澗,橫跨巨梁,梁畔小庵二楹,政憑澗,澗壁勒一丈“壽”字,盈二丈,亦傳屬晦翁筆,是曰“靈源洞”,洞以澗枯故,則又名“喝水岩”,岩以五代時開山神晏故,則又名“國師岩”。
相傳晏安禅澗窦中,厭水聲之嘈,試用臨濟法,乃西枯東溢,王敬美惜之,謂安得複喝之來。
予姑無論枯澗是晏喝否?第此際自勝,甯必藉水,即聲即空,何西何東,喝去喝來,病一般耳。
覓所謂東溢處,則循崖百武,有石龍噴泉,注方池,伏流不溢。
又東,有兩石,陡插若門,是曰石門。
窮于圮亭之址而返。
複從洞出之廢寺,向揭湧泉,今呼半院,乃王審知創供神晏者。
問所聞超凡閣,華岩台、妙峰樓、一多庵、癡坐軒、憨睡室、無盡門悉毀于樵火,僅存敗屋數椽,老衲棲焉。
顧甃基甚麗,應費金錢無算。
大都滛穢篡殺之國,率佞佛以自解,如蕭梁于寶志,石趙于佛圖澄,姚秦于鸠摩羅什,天後于國安、神秀,比比而是。
又上三裡,登小頂峰,則西榕城,南南台,西峽兩江合為馬頭,如指掌。
又裡許,登大頂峰,是為屴崱之巅,四顧無障,而後北萬山,東大海,靡所不覽。
舊傳缥缈中青黛一點,是小琉球雲。
爰觀晦翁所書“天風海濤”四大字,即趙子直詩:“天風直送海濤來”晦翁賞而題屴崱之巅者也。
予登以萬曆癸卯七月四日,蓋立秋三日矣。
淡雲掩曝,微風送涼,山皎海明,躊蹰滿志。
俄而白雲東西撲湊,觌面無睹,沖雲飛渡,如真仙行大空中。
少頃雨GFDB3GFDB3,風揭揭,谷中漸蓬蓬若鼓矣。
子謂惟秦曰:“不憶興公語乎?登鼓山不可不至白雲洞,将遂已乎?白雲使者,風伯雨師,其導我耶?”升筍輿,執蓋而往,意忘疲頓,肌飕肺沁,興彌勃躍。
從夷坪北折,四至得浴鳳池,池可十畝,泉彙不涸,匪納他川,蓋天池也。
昔見五色異雀群浴于此,故名。
草庵潇潇青蕪,白鳥悠然湛徹,高山得之,亦屬殊境。
越數岡,約五六裡,驟臨危徑,如履獅額之端,蹑象鼻之上,頫盻無際,風茆撼搖,雨苔增滑,幾不能下。
舍車而徒,寸寸遭迥,如是裡許,山峰倏變,惟秦歡呼曰:“洞至矣。
”先至海音洞,洞若鬥窩,亦堪避雨,右一洞,謬襲水簾号,無足觀者。
由海響折而降,始為白雲洞,洞深僅丈餘,橫逾五丈。
禅室數楹,石天為蓋,雨絲紛垂,不到窗棂,燎衣啜粥,拟止宿矣,俄而白雲東西撲散,刹那霁朗。
山川草木如經新沐,四野青黃,绮彩萬變。
榕城煙火彌逼眉睫,踞高臨深,恍坐十二樓中,觀花錦世界。
予突發蘇門之嘯,乘興淩絕壁而下,怪徑前迷,步辄疑阻,俯仰道塞。
第見雄巒削嶂,鐵色千仞,亦有長泉,仿佛瀑布。
沿泉築矶,緣壁鏟坎,或施卷石,或撐小棧,鳥坂羊腸,曷喻崄巇。
讵獨動朱公之哭,抑亦興阮氏之悲。
予與惟秦猿接舉趾,摩壁攀藤,凡曆天門者三。
天門、天然之門也,嵬石蔽覆,内通一線,幾斷複生,轉愕轉喜,如是十裡,而宿于白雲之下院,曰:“積翠窩”,窩距城亦二十裡而近。
诘旦,偕惟秦還。
蓋鼓山盤亘修邈,笊籬壑以南,莫究其際,劃于馬頭江,而北際即積翠窩。
張子曰:“餘讀鼓山諸遊記,遠則吳海,近則王敬美差佳,海張幄屴崱之巅,以候扶桑之旭,洵豪于遊者。
敬美謂“靈源而外,奇麗無聞。
”自是信史。
予猶惜其未窺鳳池,而白雲洞才開于萬曆丙戍間,幾與靈源伯仲。
顧靈源可一覽盡,而此則怪絕逶蛇,不窮之趣,翻疑稍稍過之,則敬美所不及觏也。
善哉乎!興公有言:“登鼓山不可不至白雲洞。
然白雲洞之奇,不在洞而在徑。
”良然。
——乾隆《鼓山志藝文》 蔣奕芳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往歲遊鼓山不果,為客所嘲。
乃草《遊山解》以答客,欲以不遊遊之。
客曰:“必若所雲,是欲為宗生卧也。
然跬步之近,尚不能至,何況岱輿員峤,遠在大海。
紫空紅映,遠在玉清。
更欲執化裙而流覽,其将能乎?”餘無以應。
今歲,乃與林公榮、張集虛期以重九前同往。
至期,而公榮自新甯來,餘喜甚。
遂使長年舣船于路通橋,招集虛以行。
乘潮擊汰,望大小峰,雲氣變幻不一,遙舉酒酧之,飄飄有淩雲之想。
夜半野燒俱發,光映舟中。
頃之,聞下院鐘聲,如知達彼岸矣。
平明,覓筍輿,從東際登山,日未亭午,已至靈源洞。
僧碧空延餘入室。
啜山茗,旋觀喝水岩。
轉而西,有龍首吐水,掏而飲之,味甚清冽。
相傳僧神晏誦經,厭水聲喧豗,喝使西流。
餘謂:“不然,大德有雲:叫喚喧煩,無非寂定。
故溪聲潺湲,比之廣長舌,使神晏而悟禅寂,必不作此伎倆也。
”少進,曆國師岩,石門,雲亭諸勝。
摸昔人石刻,半為蒼苔斑剝,可讀者十得五六。
榮謂餘,諸勒銘者,欲寄于山以存也。
乃山又不足恃,亦可悲矣!餘謂:“人生宇宙,何所非寄。
叔子為名,因之沉碑,景公為身,因之流涕,以俗觀之,相去有間,以道觀之,其未達均耳。
” 蒼頭持酒至,餘與公榮輩,據地痛飲已。
複杖策,陟大小頂峰,峰巅平如掌。
搔首四望,目極千裡。
惟東西諸峰,萬疊彩翠如芙蓉,最為奇絕。
東望大海,諸山障之,不能極矚扶桑,稍可恨耳!餘詠“天風海濤”句,金風飒爽襲人,仙仙欲去,俯視城郭,若在舄下。
因念五嶽作鎮中原,視茲山僅當培塿,而所見既已若此。
假令居大羅玄都中,下視塵界,又當何似?彼稯稯棫棫,以飛塵為輿,蠅須為館,蛟腦為膄,真可發一笑也。
日方晚,浩歌而下,宿于精舍,僧設伊蒲,相欵甚肅。
次早,複偕集虛輩,為白雲之遊,抵積翠庵,息足少許。
正思攀蘿而上,有從洞來者談:天門險絕,幾欲出涕。
餘以登大頂,故力足頗谻,聞之氣索。
惟公榮興甚發,集虛力慫恿之。
餘謂:集虛公故乏濟勝之具,而易視天門,将欲效韓退之華山故事耶?樂不可極,且留此奇觀,與鼓山重訂佳約耳。
集虛笑而止,還坐青雀中,沽村釀數鬥,相與痛飲。
久之,起而四顧,新月如眉,澄江如練,暮雲如障,遠山如畫,漁燈數點,熠熠蒹葭中,亦一奇也。
集虛謂餘曰:“子鄉者未遊茲山,以為未始不遊。
今日遊矣,且得未始遊乎哉。
”餘曰:“譆!善遊者惡乎遊,惡乎不遊,不遊而遊,不必見境,遊而不遊,不必着境。
宇内名勝,所在不乏,以遊露奇,亦以遊蒙垢,故非名人魁士,磨崖勒石,不足以發舒山靈之氣。
然遊人繼之,不勝繹騷。
至使蘭若化為郵亭,山僧化為麋鹿,而向時靈蹤勝迹,漸化而為氛雜之區,此無異故,則遊之者未離乎着也,故知遊之指者,可以與語遊矣。
”萬曆戊申年九月七日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吳奇逢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
遊鼓山記 登鼓山者,不佞吳奇逢暨陳堯典、徐熥、鄭元烈。
餘性癖山水,如太史公足迹遍龍門,碣石、崆峒、涿鹿之間,文章雄視百代。
總之,得于吞吐山川為多。
壬午秋,偕二客為鼓山之遊,至山下,大風雨作,遂借舟歸,蓋至是又二年矣。
而陳生輩複謀行,乃舣舟于江,溯流而下,達于彼岸。
于是舍舟步,寺中翼而亭,橫而橋,潺潺而瀑,岩岩而石,蒼蒼郁郁,而草而木,行歌坐嘯,擾擾塵緣,十空八九矣。
晚偃卧其間,寐不能睦,久之,明月出山巅,隐隐于萬松間窺人。
餘起立庭中,仰視山月,固與尋常月不同哉。
其明日,攜諸客,納履曳杖,逶迤而行,數步而息,息而複行,遂至靈源洞。
洞于山為最奇,岩曰喝水,相傳有神僧喝水之迹,峭壁如削,溪深百尺而無泉,其境之曠者、朗者、幽者、邃者、奧者、廓者、夷者、峻者,目不暇接,神不及遊,餘不知十洲三島更何似也。
昔人蓋題“忘歸”于石,懸崖之下有蓬室,可方丈,餘謂當有幽人栖其間,乃奔蓁莽,履危嵲而下覓之,時蓋唯鄭生能從焉。
至則石床丹竈,依依然在,而幽人不可迹矣。
複緣岩而登,與客至半院,半院經祝融之後,僅存故址,荒涼不可問,而山僧頗能愛客,客遂留。
晚與二三生宿靈源洞,萬籁俱寂 又明日晨起,始跻大頂,四望如一。
大海在其東南,長江環而為帶,群山嵷巃,皆俯其側,雲氣騰騰在下,騁目遊思,悲欣半之。
于是振衣長嘯,岩谷皆鳴,不知宇宙間不足容一狂生也,是時天風四至,凜凜不可久留,遂相與抵山下,客各留墨寺壁,餘乃援筆記之。
若其山川靈異之迹,則當有載巨筆以傳之者,非餘所能記,餘之遊萬曆甲申四月十八日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宗道福建福清人,明萬曆中諸生。
徐火勃的詩友。
遊鼓山記 出東郊,諸峰環繞,望之屹然而獨尊者,鼓山也。
山去城三十裡而遙,詣山麓時,日崦嵫矣。
乃扣田父問僧舍,而僧已飛錫入城。
童子俛然出迎,引至堂之東偏,止餘宿焉。
供伊蒲之馔,焚都梁之香,鳴鼓撞鐘,铿爾餘音。
餘乃詠少陵:“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之句,塵想頓空。
旦日裹糧,由東際亭而上,南折五六裡,曰:“茶園”。
雞鳴于雲,犬吠于落,園依草而辟,廣可數畝,茶之勝可第虎邱,天池,而其泉又不減中冷也。
由園而東折,可五裡路,高下凸崎不可跻,忽平岡纡曠,旋折而下石磴二十餘級,是為靈源洞。
洞倚兩岩而辟,小如鬥,僧碧空居之。
洞下臨絕澗,無水聲,水流至洞前不下,旋複西往,潛流可裡許,出石壁間龍頭下,歸于澗。
相傳五代僧神晏所喝者即此。
緣西岩而行,危磴僅尺許,左臨深澗不測,右仰絕壁,巋然刺天。
壁多先賢題镌,模糊不可讀。
惟朱紫陽夫子石刻,筆勢宏遠蒼勁,視之不啻高山之仰雲。
環石門而入,曰:“鳳尾亭”,山之形如鳳,故名。
亭廢有碑,突然一平邱可方丈,近伏五虎,遠瞰三山,奇險不可名狀,徘徊俯仰,使人忘歸,信哉!洞之前壁镌“鳳池山”大字。
(按:浴鳳池在香爐峰之傍,而俗指為西山之頂者,誤矣。
) 由洞而東上,可半裡,曰“湧泉寺“,寺既毀,壞垣殘碣,依稀在焉。
荒草蒙茸,飛禽來去,蓋不勝消歇之感。
山僧僅建一庵,聊落不可與語。
遂披蓁莽,陟危石,逶迤四五裡,至小頂峰。
下視雙江如練。
諸浦如帶。
突者為坯、為塿,蒼者為雲、為樹,隐者、伏者,微茫而顯晦者,為城、為郭、為海、為峤。
又再數十折,路愈險小,石棱蔓草蓊翳,極力而登,纡徐至大頂峰。
恍若脫塵氛而引膠葛,乘雲氣而排阊阖,二曜摩肩,四極效職,海市蜃樓,漾漾溟溟。
蕩雲沃日,浮光曜金,則向之所謂如練、如帶者,突者、蒼者,隐者、伏者,微茫而顯晦者,又不足盡此也。
于是憩盤石,摩舊刻,冥心息踵,天地為空。
既而夕陽在西,雲英海氣,倏然變幻,萬籁争号,調調刁刁,又非向之景光時也。
乃尋歸路,下巉岩,越藂棘,明星在天,涼月挂松。
複抵喝水岩,蓋三宿不能去雲。
茲遊也,高曠稱屴崱為最。
奇絕則莫若靈源洞,幽可居,奇可挹,流可潄,石可枕,而僧可語也。
餘自東際二十裡去平頭,無從容挾葛陂之杖,倏然獨往,探虎豹,覓虬龍,山精水魅,燐火悲風,無怛容,無倦色。
低回瞻眺,慷慨興懷,攬結山川之勝,斯遊其不虛哉! 嗟夫山靈長在,遊客幾更。
昔賢壁上文章,半為塵土所蝕。
而泡沫之軀,且化為此間之雲氣矣。
境遇何常,唯意所造。
今日遊而樂,是餘之遭也,亦茲山之遭也,于是手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世吉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夫表晉安而号雄钜者,非屴崱哉?紀靈真箓,應瑞星躔,拓地軸以南蟠,障狂瀾而東峙,于霞蔽日,聳萬仞之高标,削玉堆瓊,作七閩之重鎮,誠參霍童、武夷而挺秀,侔天門、日觀以稱尊者也。
不佞志切探奇,久寄賞心于鹫岺,具懷濟勝,每圖騁目子鵬霄。
茲偶以使事過家,幸多清睱,遂謀一往。
于時序屬三秋,候當九月,風驚海雁,拂紫塞以筝喧,霜醉江楓,炫金堤而錦爛。
況喜松霖新霁,氣朗瑤穹,榆旭高懸,煙消丹徼。
于是拉蓮侶,戒籃輿,同望東發,才出城闉,而千峰之岚翠已霏霏撲眉睫矣。
越二十裡,抵山下蘭若,徑道纡衍,松楸蓊荟,前度一石梁,曰“龍橋”,相傳唐時有龍現,故名。
橋下石泉粼粼,色碧綠如玉。
兩袈裟導入方丈,馔以伊蒲,醉以醍醐,晚遂托宿焉。
昧爽出寺門,東折五十武,一亭巍然,俯跨絕澗,匾曰“通霄”,即取大頂路也。
亭側古榕兩株,團團如蓋,廣蔭三十畝。
樹多鼯鼠,五七成群,聲啧啧擲葉間。
每日光下澈,影布漂石,篩金蕩翠,掩映如畫。
因坐亭上,低徊留之不能去。
已乃魚貫盤旋而上,仰攀藤葛,競蹑巑岏,或穿鬼谷以婆娑,或曆筠丘而踯躅。
才及翠微,俯視梵宇,白雲已覆之矣。
又裡許,遇石門,抵半岩,即所謂半院也。
岩壑谽谺,泉石幽邃,綠筠紅葉,翳谷蒙崖,别是一人間世。
就蹴鼇橋少憩,覺俗慮都蠲而塵襟盡滌矣。
橋上可列十胡床,傍多篆刻,藓斑駁不可讀。
左為靈源洞,石壁四削,中裂一澗如洞。
然僧又言:“傍原有寶刹一座,極钜麗,嘉靖間,燼于野燒。
”撫龍宮之故址,訪雁塔之遺蹤,蔓草荒煙,蕭然滿目,悒惋者久之。
複北折,為喝水岩,即前神僧惡瀑濤澎湃,喝之而使逆流處。
泉從龍口淙淙噴出,受以石池,味甘冽,不減廬山康王谷第一泉。
予跏趺盤石,令小沙彌挹半木瓢酌焉,覺齒頰冷冷,弗啻嚼西王母嵰山甜雪,而涼沁心骨矣。
予曰:“聞奇處尚在絕頂,古人所謂:昏黑應須到上頭者。
諸君更能從不佞振衣乎?”以路岖嵚,鹹有懼色。
不佞哂之,乃獨蹑蠟履,翼以雙童,同僧賢深賈勇登焉。
挹空翠于層巒,扪飛蘿于複磴,曆羊腸之骫骳,頓鶴辔于山椒,但見天風飄飄,萬裡吹衣,恍若挾飛瓊,攜弄玉,遨翔于九垓之上者。
徐乃揚袂鳥背,盱衡霞表,見萬裡凝青,眇如卷石,滄溟澹綠,耿若杯醪。
且也白雲溟蒙,亂沾巾舄,銀河錯落,例列星晨,嗟乎異哉,斯稱一大奇觀矣!頂廣,可坐三百人,其平如砥,其圓如鼓,此其所以名石鼓乎?傍為浴鳳池,僅一泓,如牛蹄涔中物,瑩徹可鑒,雖旱不涸,中有魚兩角四足,時出沒焉。
噫!豈其蛟螭蟠而待雲雨者耶?令小蒼頭連舉大白浮之,逸興遄發,劃然長嘯,岩谷響應,風霞亂墜,第不知孫登在蘇門作鸾鳳音時,亦有此異否? 須臾,磬發蘇屠,鶴歸松塢,而萬籁聲逄逄起,廖廓間,覺神悚毛竦,凜乎難留矣。
乃振回策于雲阿,戀奇蹤于天路,逶迤歸寺,而金烏已落落下虞淵矣!餘興未闌,複登柰苑後小閣,倚欄西睇,見夕霞輪菌,彩翠五色,宛如天台赤城标,又大叫咤以為奇。
兩袈裟複延至方丈,時應具盤槅相啖,兕觥屢覆,玉山遽頹,才投繩床,而即栩栩化蝴蝶矣。
夜半酒醒,起見紫霧籠霄,明月在幾,益覺兩腋氣勃勃然,遂奮筆吮墨,勒成短疏,附以四韻,漫題岩壁,以贻山僧,敢曰開武庫于詞場,樹長城于藝苑哉!異日倘有懷鉛提椠,而問方言者,聊藉以資捃摭,博盧胡雲爾。
歲在龍飛,上章攝提格元月,而同遊者,陳時應名鳳鳴,潘源卿名漳,賢深本寺住持,兩袈裟朝恩、朝賢也,而為記者閩中層城山人林世吉天迪甫也。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宏已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石鼓山出城東三十裡,其絕頂去地又十五裡而遙。
都人率憚不遊,卻遊不宿。
餘居南江之山差近,蓋水而東也,故遊者多從舟便。
萬曆庚寅九月七日,社友謝在杭同錢塘胡德長過餘蘆中矶,約以九日登絕頂,餘躍然報可,獨徐孝廉惟和,以旦日期陳汝大登于山辭。
次日中,在杭乃與德長,徐惟起策欵叚累累來,入餘花陰中飯。
飯已,趣買舟治具,而王玉生亦追至,薄暮相與登舟,發白龍江,出萬壽橋,停竹林下良久。
月隐隐出屴崱峰,江光如鏡,亟呼數十大白浮之。
胡生雅善吳歌,歌安仁《秋興賦》,聲入水,水雲盡興,餘恐驚白龍眠,止之。
因各刻燭為韻,燭跋,報已抵山下,開蓬望屴崱,如在天上然,其翠色往往欲壓。
餘舟尋泊港口待潮宿,在杭詩未就,枕畔若寒蟬吟,時時蹴餘,報所得句,餘悉啽呓中賞之。
五鼓潮生,進舟山前大松樹下。
山色微曙,長年急令婦起,作食已,玉生,惟起,在杭前導,胡生與餘後,輕重諸從者所齊衣糧酒脯,至寺,則玉生已先登矣。
在杭覓筍輿四,始出東際亭就輿,緣石磴上,可百步,入山漸深,山泉氵彌漫,石面作數百匹練,越裡許,至半山亭,舍輿而徒,道周怪石人立,如舞,如蹲,不暇應接,至茶亭少息。
渴無飲,客以藕汁代茗。
時望山下,白雲低翔,離合鳥背,已似隔數界矣。
複輿二裡許,至靈源洞前石橋,令諸從者先入洞,報月公客至狀。
自是鹹去巾袍,易裘褐,恐絕頂寒甚也,乃餘獨單衣不為栗。
由石橋左折,經半山寺,寺固富麗甲閩寺,嘉靖初,火,今惟餘茆茨數椽,苾刍一二口色如菜,無可訪者。
遂陟石址,入亂山中,山自此巉嶫難前。
輿夫數步一息,又屬玉生自靈源洞中來,無輿,餘乃棄輿與玉生鼓勇先往,足如飛,客鹹壯陳山人有濟勝具,不減許掾雲。
過貓缒石,小坐,下視無諸城,真直一腰帶耳。
昨所雲萬壽橋者,雖長百仞,三十九門,餘指在杭度之,“此卿家屐齒非耶?”須臾,客皆至,下輿行,過故亭迹,亭故鐵瓦,廢于風。
又上數百武,則大頂峰巍然微突如銅鼓形,高絕南紀萬山,四周皆作蟻封狀。
南台,馬凟諸江襟帶相錯,帆影沒滅,芋原以西,沙白如雪。
北則羅、連二邑,大可彈丸。
從東缺處望海,青氣際天,島嶼點點,傳以為琉球、日本,莫辨非是也。
玉生、惟起覓輿先下,餘三人背石筍坐,嗒然忘其為人間。
起尋朱先生“天風海濤”字,得之草中,摩挲不能去。
移時,臂相接如猿,下及半山寺,回睇絕頂,雲氣郁蒸,始驚身自雲中來矣。
寺下有花如菊,色紫可愛,客皆簪一枝于眉。
随入靈源洞,降石梯百級,月公令弟子肅客薦茗,汁甘甚,蓋靈源泉也。
泉舊流橋下,五代僧神晏者誦經于此,惡其喧豗,叱之他徙,故名為“喝水岩”。
岩有石室,比為寶珠和尚創庵所毀,兼滅奇石之半,不能無恨焉。
餘石壁仞立,多宋、元及近代名人篆刻,澗中有穴如甕,内方半版,曾有畸人隐其中,惟起舊時猶及見之,今為榛莽塞矣。
磵草荒穢甚,玉生欲芟去,囊芙蓉,辛夷諸子種石間,伺花時來遊,餘佳其言。
酒至,倚石壁飲,醉卧庵中禅床,諸客不予覺,潛沿澗旁路,登鳳尾亭去。
胡生寫扇頭,詫餘,餘因強玉生與俱,穿石門,踞盤石,反不複之鳳尾也者。
夜矣,夜談忘歸石橋上,雲冷露繁,客皆就枕,餘獨對岩僧趺坐,至月黑不寐。
诘朝,從者告糧盡,始歸,諸客請先出,餘以足繭,留待輿。
複就月公證無生法,亭午方下山,赴寺僧飲。
胡生、玉生各圖石門,大頂諸勝于壁。
日稍西,始出鼓岐,覓舟次,适樵風吹船便,月出,抵餘舍。
延飲竹中,各傾囊中所得詩,以酒酧之,至旦而别。
在杭複訂餘遊石竺九鯉,三千八百坎并武夷山雲。
陳宏已曰:“餘遊石鼓凡七:一偕陳秀才汝翔、汝光,值風雨不竟遊,一與陳左司馬遊,未登絕頂而反,一複陪詹司寇登絕頂矣,又未宿靈源洞,其後旅陟旅降,未有如茲遊之樂,直窮其秘也。
豈山靈而熟餘,故呈奇乃爾,不則太解事,不肯為貴遊得,然哉!然哉!是黃山人往為餘言之也。
胡生名時骥,玉生名昆仲,徐生名火勃,謝生名肇淛,遊凡五日,得詩若幹首。
——乾隆《鼓山志藝文》 吳兆衮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明萬曆間諸生。
遊鼓山記 鼓山為福郡巨鎮,距城三十裡,遊者踵相蹑,餘乏濟勝具,每恨未及一眺。
今年秋八月社友林雲夫謂:“登石鼓須氣清景明,乃可遠矚,今其時也。
”餘報可,于是暨其兄砥夫,弟國夫,謀諸友人陳希曾、林用光,以十二日裹糧出郭,行不數裡,田間暑氣如灼,乃間道往,憩于田家,而日已中矣。
呼僮作午炊,未幾雨驟至,四望山川若施玄帷。
薄暮,雨稍息,乃抵龍橋,橋下泉水泠然,晚山青翠欲滴。
由山門入廨院,香氣氤氲。
入殿,禮佛畢,循長廊二十武為法堂。
堂後為方丈,壁間墨迹錯落如亂鴉。
叩禅扉,問比邱僧不在,惟餘沙彌出肅客。
是夕宿方丈,竟夕聞松濤天際來,鐘聲若聯若斷。
明早起視山色尚涳蒙欲雨。
早炊後,雲氣漸收,曦光漸露,乃由東際亭,逶迤而上,日光益晶熒,照瀑布,岩白于銀,解衣坐眺,眺而複行,曆半山亭、圓通庵。
又裡許,聞木魚聲隐隐從山坳中來,知去靈源不遠。
尋其聲至,從石磴下數十級,得石梁橫絕澗,澗水涸然,即所傳神晏禅師喝之去者,故又稱喝水岩。
前督學王公敬美謂:“靈源第一奇觀,惜無潺湲聲,少減其趣,今安得複喝之來?”信然。
澗傍結小庵二楹,俯視澗中,四周削壁如堵,篆刻殆遍,半蝕蒼藓,不可讀。
路傍為忘歸石、國師岩、将軍石,種種屹立,不睱應接。
稍折而左,有僧建一室。
從山缺處,遠瞰江流,風帆煙樹,盡在目中。
傍為龍頭泉,日夜注不休,清冷可掬,問其源,雲:“即所喝之水逆流于此。
”因思果如敬美所言,則亦尋常流耳,又安得如此靈異也? 稍上緣崖行,有石中分,兩峙,謂之“石門”。
其餘或踞、或伏,皆有镌識,不數武,為鳳尾亭故址,有愚齋詩刻。
覽畢,複從故道,緣石磴而上,右行數百武,見風旛搖曳樹罅禾黍中,石址宛然!斷碣卧草,甃基狼藉,即古之湧泉寺,毀于野火者也。
彼豎旛者,特灰燼之後,稍置茅茨燈傳如線者耳。
追憶曩者,黃金布地,龍象蹴踏,今且鞠為茂草,何況人世之朱甍碧瓦,不轉在荊棘中也?歔欷良久,複抵靈源洞,岚光既冥,山月未吐,張燈浮白,聲達岩谷。
酒酣,月籠青霭,如隔琉璃屏。
餘與二三君起行橋上,俄而陰曀盡斂,燦然明鏡從樹間射地,白光如雪。
徘徊嘯詠,因誦徐惟和孝廉松際窺人之句,已複偕往龍頭泉,聞水聲嘈嘈,如松風聒耳。
憑闌縱目,則月映波光,煙籠平楚,真一幅摩诘圖也。
山深籁靜,金風瑟瑟,掠人神骨俱竦,如各就寝。
曉起,從山僧覓大頂徑,乃從鳳尾亭往,路寝滑,山寝峻,卉木寝稀,仰面行可裡許,氣色忡然。
又裡許,喘且不能接矣。
匍匐蹭蹬,凡數憩而後陟其巅。
南視澄若練者,白龍、馬渎諸江也,竒欠若屣者萬壽橋也,近西圍若腰帶則無諸城垣也。
其東淼無涯際,若镕金,若漾壁者為巨海,而其中微茫點綴,又若彈丸黑子,則琉球諸島也。
還向視北來諸山,若蓮花九峰之屬,礧礧相擁,總之如螺髻耳。
方逡巡觀晦翁“天風海濤”字,而雲從足下生,蓬蓬如絮,無何,鴻蒙四塞,咫尺莫辨。
所雲若練、若屣、若帶者皆已渾乎不可複觀矣。
始訝吾輩身已入雲中,心寒股栗,不堪久立,乃謀為白雲之行。
希曾以足繭别先歸,諸君竟往,田徑甚狹,草長于人,數裡許為鳳池,池當山之窪,有幽人結屋習靜于此,亟往憩焉。
幽人出揖客,為道白雲嵲屼良苦狀,衆咋舌相視。
複強起行數百武,而路且窮。
趁樵者所指點,陡回懸崖間,雙眸凝視鼻端,不敢他矚,視稍遠,則眩而仆矣。
攀枝拊崖,相牽而下,若飲澗之猿。
又數百武,得一洞,小如圹,額曰“海音”,傍有穴窅然,莫知所止,或傳以為遠通于海雲。
石林陰翳,都無赤日氣。
一再轉,為白雲洞,洞門内扄,剝啄無有應者,竟闌入焉。
山僧既出,茶竈冷然,一石穹窿上覆,下結茅屋數楹,祀觀音大士,禅火黯如。
石罅間水涓涓,作玉乳色。
俯視雙江虹卧,三山鼎峙,以至千樯攢澳,萬井浮煙,與大頂所見,目境又别。
此中窈窕郁蔥,似隔人世數界,何物老衲卓錫于此,侭足了一生矣。
呼酒飲數行以出,魚麗下山徑,數步一曲,凡幾折。
忽當前有石磋砑塞路,若更無措步處,至則愕然,有竅可通,出入伛偻行,其中跫然有聲,不知五丁何年所劈?而山欺空若此,如是者三,謂之“三天門”雲。
曆既盡,稍稍迤逦,而茂林修竹,瑛帶白雲,為積翠庵,褰裳過淺溜,簌簌履箨中。
入則庵門半掩,簷阿皆綠,風吹紅蓼,如數輩靓妝美人,婆娑樹下。
時日在崦嵫,諸君遊趣既闌,歸心頗急。
餘謂此室淨如洗。
筦簟皆涼,且今夕為中秋之十四,有此山月,不一夕留,不大負此清光哉?砥夫以事竟歸,餘與雲夫伯
于是織雲不興,大江來蕩,吾胸浩然生白,而獨日所射處,閃閃作紫金光,亦一奇也。
入寺飨,三帥宴飲畢,而亟易輿行,日在崦嵫,十裡螟色,城郭生煙。
比入城,元宵燈火光照乘矣。
大都茲山以峻名,以登眺勝,靈源而外,奇麗無聞,而右伯及諸公猶以登頓為勞,眺覽亡奇為恨。
第吾輩日坐堂皇,理簿書,目境不四遊,一旦以公暇,聯镳登高山,望大海,循覽名賢書迹,俯仰今昔,亦足舒其逸矣。
何必更希奇麗為觀耶!或曰:“登鼓山須秋氣清,小琉球隐隐可望雲。
”以俟左伯景熙,歸而語之。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文燭字玉叔,湖廣沔陽(今湖北沔陽)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工古文歌詩,由汝南知府遷福建布政使,累官大理寺卿,年六十卒。
遊鼓山記 萬曆甲申秋,餘登福州城樓,東望大海,蓋有鼓山雲。
昔人有言,八閩山海郡,盤山者勢局而不能廓以舒,瀕海者氣蕩而不能隩以周,不蕩不局,州處其中,而環州惟鼓山為高,能興雲雨,蓋一州之鎮也。
宋人趙汝愚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之句,朱紫陽先生,摘“天風海濤”四字,書于山之絕頂,其概聞天下久矣。
乙酉秋,餘與左使陶景煕,約遊不果。
明年丙戌與參知王敬美約,憲副錢恭卿、徐克賢、佥憲劉質之,俱翩翩有遊興。
阃司盧、金、陳三将軍願置酒以請,乃春正月十七日也。
是日昧爽出城東門時,歊霧蓬渤,雲蒸昏昧,杳杳深沉,對面莫辨人須眉。
行二十裡,聞雞犬聲,始知為山家,又十餘裡,始一僧迎于山門外,及坐方丈,花草菁蔥,諸公出佛堂飯焉,各以軟輿登山,徑多石磴,以索引,魚貫而上,行二裡,舊有圓通亭,今廢矣,僅存遺址,諸公稍稍息焉。
俯視梵宇,已為白雲覆之,傍立巨石,有宋、元人題字。
泉自山竅出者,湛湛有聲,有巨石端冕而立,上書:“高山仰止”四字。
又三裡,過蹴鼇橋,橋傍石壁峭峭,多篆刻文字,藓苔斑駁不可讀,下有“壽”字,高大二丈許,走靈源洞,四面俱石壁,中裂一澗,深二丈許,其端若有洞,故以洞名。
洞前有庵奉佛,湫不能飲,諸公就橋上酌焉。
酒數行,歡悰無厭,見石壁勒宋嘉祐間知福州燕度,明嘉靖間藩臬使屠僑,張時徹,俱攜僚以遊。
稍北為喝水岩,岩傍有龛,相傳水舊穿石壁,五代時有異僧入定龛中,厭其嘈聒,喝令右轉,或地脈遷移,偶神其說耳。
繞崖而東,有泉從龍口出,為湧泉窦,即喝水右轉者也。
清駛可愛,諸公掬水濯焉,餘促之行。
從隘口複循上大道。
舊有亭,今廢矣,遺址尚存,諸公又稍息焉。
有茅屋數處,蓋山僧居,即半院故處,以半山得名。
為野火所焚。
其地尚宏麗,問華嚴台、妙峰閣、一多庵、癡半軒,無盡門、超凡閣徒名存耳,在煨燼間。
行裡許為小頂峰,又裡許為大頂峰,觀朱先生所書天風海濤,遒勁可愛,勒于卧石上,若神物護持者,白日朗潔,天風飒然而至,周覽良久已。
還半山時,白雲紅日閃閃作金紫光,入城元宵燈火,照乘數裡。
次日,諸公談昨遊甚适,三将軍言:秋天氣清,可望小琉球,訂重遊之約,諸公無應之者。
秋九月十五日,餘以防汛返自興化,至城外二十裡,望鼓山而問,曰:“去此,路俱平田,往易易耳。
”遂命肩輿東指,時疏雨亂落,道傍木葉流泉,淜滂有聲。
及至寺,而山僧急迎,不知餘之至也。
山僧取烹茗以進,餘就禅室稍息。
已而雨霁,山僧随行,再過靈源洞,徘徊諸公飛觞處,水聲山色,一一如舊,而黃花碧葉有增其奇者。
洞中有無量壽佛,乃八分書,亦前人筆也,覽畢過石門,桟磴數十級,再過半山寺趾。
時午飯罷,陟山頂,其諸峰羅列:如屋覆、如偃蓋、如走丸、如累碁,莫可名狀。
山僧又言:“水自劍,邵來者,西至旗而止,自汀、泉來者,南至方山而止,自建來者至是山而止。
若建、劍、汀、邵之溪,至于洪塘,播為二江,南過石頭,至于新步,又播為西峽。
合于長隑,過石馬入于海,東望長樂、福清,北望羅源、連江之境,一一在目。
”已而振衣,更上屴崱之巅,徘徊諸公觀濤處,見東南島中,隐隐如岡阜,如城郭,閃閃作煙雲狀,山僧指曰:“此琉球也”,春、夏、冬不見,風、雨、霧不見,今秋且晴乃見耶。
隔十餘裡,忽有如黑豆數點者,山僧又言:“此海舶也”,俱不可曉,傍有蜃氣,如樓台殿閣,餘歎曰:“泱泱乎大觀哉,問浴鳳池,僅有石穴,在朱子字旁,惟天雨始有水耳。
時日将西,呼輿夫急行,甫至廨院中,山僧鳴暮鐘矣。
豈惟景與春異,即朝暮迥别哉,餘就山堂卧焉。
時時月當空,山影樹聲,堕幾席間。
夫餘癖在泉石,而茲山重遊,足洗塵土之腸。
因憶諸公皆一時之隽也,乃克賢入賀,質之入楚,敬美遷奉常,恭卿暫歸湖州,餘獨留滞,結再來之緣,豈不幸哉! 十六日早行,至辰刻入會城,因紀之,以遺山僧,兼寄舊遊諸君子。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蔚然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
遊鼓山白雲洞記 閩友陳惟秦、徐興公,雅與予稱煙霞交。
興公授予《鼓山志》,惟秦偕予遊。
按鼓山有石類鼓,為閩鎮,雄甲諸山,能作雲雨,谷中聲蓬蓬若鼓。
郭璞《遷城記》雲:“右旗左鼓,全閩二絕。
”山距榕城東南二十裡,遊者可舟可輿,白雲廨院,其麓也。
渡東際橋而上,長泉在左,仿佛瀑布。
裡許,得乘雲亭故基,再裡許,為半山亭,再裡許,另徑右适曰“笊籬壑”。
山氓數家,負岩面江,藝茗為業,不減武陵之緻。
左圓通庵是登山孔道。
庵故頺廢,郡孝廉徐熥修葺之,遊者得以駐足。
訪松關則已夭于斧斤,不論三圍四圍矣。
可二裡,經湧泉廢寺之門,有橋,羅漢泉穿其下。
過橋百武,入圭窦,則趾反就卑,累磴數十級,得畸區焉。
山壁合圍,崒嵂幽黝,四面峰石,片片夭石斥,如堵,如屏,遍勒古今題詠紀識,宋居什七,晦翁。
君谟、子真其著者。
宛坐一室,其左右圖書與千秋名碩抵掌赓唱,亦大快事也。
予所遊佳山水,詠識镌刻之多,似無過此。
矧閩饒名山,乏古迹,茲豈其最勝耶? 山圍中擘一枯澗,橫跨巨梁,梁畔小庵二楹,政憑澗,澗壁勒一丈“壽”字,盈二丈,亦傳屬晦翁筆,是曰“靈源洞”,洞以澗枯故,則又名“喝水岩”,岩以五代時開山神晏故,則又名“國師岩”。
相傳晏安禅澗窦中,厭水聲之嘈,試用臨濟法,乃西枯東溢,王敬美惜之,謂安得複喝之來。
予姑無論枯澗是晏喝否?第此際自勝,甯必藉水,即聲即空,何西何東,喝去喝來,病一般耳。
覓所謂東溢處,則循崖百武,有石龍噴泉,注方池,伏流不溢。
又東,有兩石,陡插若門,是曰石門。
窮于圮亭之址而返。
複從洞出之廢寺,向揭湧泉,今呼半院,乃王審知創供神晏者。
問所聞超凡閣,華岩台、妙峰樓、一多庵、癡坐軒、憨睡室、無盡門悉毀于樵火,僅存敗屋數椽,老衲棲焉。
顧甃基甚麗,應費金錢無算。
大都滛穢篡殺之國,率佞佛以自解,如蕭梁于寶志,石趙于佛圖澄,姚秦于鸠摩羅什,天後于國安、神秀,比比而是。
又上三裡,登小頂峰,則西榕城,南南台,西峽兩江合為馬頭,如指掌。
又裡許,登大頂峰,是為屴崱之巅,四顧無障,而後北萬山,東大海,靡所不覽。
舊傳缥缈中青黛一點,是小琉球雲。
爰觀晦翁所書“天風海濤”四大字,即趙子直詩:“天風直送海濤來”晦翁賞而題屴崱之巅者也。
予登以萬曆癸卯七月四日,蓋立秋三日矣。
淡雲掩曝,微風送涼,山皎海明,躊蹰滿志。
俄而白雲東西撲湊,觌面無睹,沖雲飛渡,如真仙行大空中。
少頃雨GFDB3GFDB3,風揭揭,谷中漸蓬蓬若鼓矣。
子謂惟秦曰:“不憶興公語乎?登鼓山不可不至白雲洞,将遂已乎?白雲使者,風伯雨師,其導我耶?”升筍輿,執蓋而往,意忘疲頓,肌飕肺沁,興彌勃躍。
從夷坪北折,四至得浴鳳池,池可十畝,泉彙不涸,匪納他川,蓋天池也。
昔見五色異雀群浴于此,故名。
草庵潇潇青蕪,白鳥悠然湛徹,高山得之,亦屬殊境。
越數岡,約五六裡,驟臨危徑,如履獅額之端,蹑象鼻之上,頫盻無際,風茆撼搖,雨苔增滑,幾不能下。
舍車而徒,寸寸遭迥,如是裡許,山峰倏變,惟秦歡呼曰:“洞至矣。
”先至海音洞,洞若鬥窩,亦堪避雨,右一洞,謬襲水簾号,無足觀者。
由海響折而降,始為白雲洞,洞深僅丈餘,橫逾五丈。
禅室數楹,石天為蓋,雨絲紛垂,不到窗棂,燎衣啜粥,拟止宿矣,俄而白雲東西撲散,刹那霁朗。
山川草木如經新沐,四野青黃,绮彩萬變。
榕城煙火彌逼眉睫,踞高臨深,恍坐十二樓中,觀花錦世界。
予突發蘇門之嘯,乘興淩絕壁而下,怪徑前迷,步辄疑阻,俯仰道塞。
第見雄巒削嶂,鐵色千仞,亦有長泉,仿佛瀑布。
沿泉築矶,緣壁鏟坎,或施卷石,或撐小棧,鳥坂羊腸,曷喻崄巇。
讵獨動朱公之哭,抑亦興阮氏之悲。
予與惟秦猿接舉趾,摩壁攀藤,凡曆天門者三。
天門、天然之門也,嵬石蔽覆,内通一線,幾斷複生,轉愕轉喜,如是十裡,而宿于白雲之下院,曰:“積翠窩”,窩距城亦二十裡而近。
诘旦,偕惟秦還。
蓋鼓山盤亘修邈,笊籬壑以南,莫究其際,劃于馬頭江,而北際即積翠窩。
張子曰:“餘讀鼓山諸遊記,遠則吳海,近則王敬美差佳,海張幄屴崱之巅,以候扶桑之旭,洵豪于遊者。
敬美謂“靈源而外,奇麗無聞。
”自是信史。
予猶惜其未窺鳳池,而白雲洞才開于萬曆丙戍間,幾與靈源伯仲。
顧靈源可一覽盡,而此則怪絕逶蛇,不窮之趣,翻疑稍稍過之,則敬美所不及觏也。
善哉乎!興公有言:“登鼓山不可不至白雲洞。
然白雲洞之奇,不在洞而在徑。
”良然。
——乾隆《鼓山志藝文》 蔣奕芳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往歲遊鼓山不果,為客所嘲。
乃草《遊山解》以答客,欲以不遊遊之。
客曰:“必若所雲,是欲為宗生卧也。
然跬步之近,尚不能至,何況岱輿員峤,遠在大海。
紫空紅映,遠在玉清。
更欲執化裙而流覽,其将能乎?”餘無以應。
今歲,乃與林公榮、張集虛期以重九前同往。
至期,而公榮自新甯來,餘喜甚。
遂使長年舣船于路通橋,招集虛以行。
乘潮擊汰,望大小峰,雲氣變幻不一,遙舉酒酧之,飄飄有淩雲之想。
夜半野燒俱發,光映舟中。
頃之,聞下院鐘聲,如知達彼岸矣。
平明,覓筍輿,從東際登山,日未亭午,已至靈源洞。
僧碧空延餘入室。
啜山茗,旋觀喝水岩。
轉而西,有龍首吐水,掏而飲之,味甚清冽。
相傳僧神晏誦經,厭水聲喧豗,喝使西流。
餘謂:“不然,大德有雲:叫喚喧煩,無非寂定。
故溪聲潺湲,比之廣長舌,使神晏而悟禅寂,必不作此伎倆也。
”少進,曆國師岩,石門,雲亭諸勝。
摸昔人石刻,半為蒼苔斑剝,可讀者十得五六。
榮謂餘,諸勒銘者,欲寄于山以存也。
乃山又不足恃,亦可悲矣!餘謂:“人生宇宙,何所非寄。
叔子為名,因之沉碑,景公為身,因之流涕,以俗觀之,相去有間,以道觀之,其未達均耳。
” 蒼頭持酒至,餘與公榮輩,據地痛飲已。
複杖策,陟大小頂峰,峰巅平如掌。
搔首四望,目極千裡。
惟東西諸峰,萬疊彩翠如芙蓉,最為奇絕。
東望大海,諸山障之,不能極矚扶桑,稍可恨耳!餘詠“天風海濤”句,金風飒爽襲人,仙仙欲去,俯視城郭,若在舄下。
因念五嶽作鎮中原,視茲山僅當培塿,而所見既已若此。
假令居大羅玄都中,下視塵界,又當何似?彼稯稯棫棫,以飛塵為輿,蠅須為館,蛟腦為膄,真可發一笑也。
日方晚,浩歌而下,宿于精舍,僧設伊蒲,相欵甚肅。
次早,複偕集虛輩,為白雲之遊,抵積翠庵,息足少許。
正思攀蘿而上,有從洞來者談:天門險絕,幾欲出涕。
餘以登大頂,故力足頗谻,聞之氣索。
惟公榮興甚發,集虛力慫恿之。
餘謂:集虛公故乏濟勝之具,而易視天門,将欲效韓退之華山故事耶?樂不可極,且留此奇觀,與鼓山重訂佳約耳。
集虛笑而止,還坐青雀中,沽村釀數鬥,相與痛飲。
久之,起而四顧,新月如眉,澄江如練,暮雲如障,遠山如畫,漁燈數點,熠熠蒹葭中,亦一奇也。
集虛謂餘曰:“子鄉者未遊茲山,以為未始不遊。
今日遊矣,且得未始遊乎哉。
”餘曰:“譆!善遊者惡乎遊,惡乎不遊,不遊而遊,不必見境,遊而不遊,不必着境。
宇内名勝,所在不乏,以遊露奇,亦以遊蒙垢,故非名人魁士,磨崖勒石,不足以發舒山靈之氣。
然遊人繼之,不勝繹騷。
至使蘭若化為郵亭,山僧化為麋鹿,而向時靈蹤勝迹,漸化而為氛雜之區,此無異故,則遊之者未離乎着也,故知遊之指者,可以與語遊矣。
”萬曆戊申年九月七日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吳奇逢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
遊鼓山記 登鼓山者,不佞吳奇逢暨陳堯典、徐熥、鄭元烈。
餘性癖山水,如太史公足迹遍龍門,碣石、崆峒、涿鹿之間,文章雄視百代。
總之,得于吞吐山川為多。
壬午秋,偕二客為鼓山之遊,至山下,大風雨作,遂借舟歸,蓋至是又二年矣。
而陳生輩複謀行,乃舣舟于江,溯流而下,達于彼岸。
于是舍舟步,寺中翼而亭,橫而橋,潺潺而瀑,岩岩而石,蒼蒼郁郁,而草而木,行歌坐嘯,擾擾塵緣,十空八九矣。
晚偃卧其間,寐不能睦,久之,明月出山巅,隐隐于萬松間窺人。
餘起立庭中,仰視山月,固與尋常月不同哉。
其明日,攜諸客,納履曳杖,逶迤而行,數步而息,息而複行,遂至靈源洞。
洞于山為最奇,岩曰喝水,相傳有神僧喝水之迹,峭壁如削,溪深百尺而無泉,其境之曠者、朗者、幽者、邃者、奧者、廓者、夷者、峻者,目不暇接,神不及遊,餘不知十洲三島更何似也。
昔人蓋題“忘歸”于石,懸崖之下有蓬室,可方丈,餘謂當有幽人栖其間,乃奔蓁莽,履危嵲而下覓之,時蓋唯鄭生能從焉。
至則石床丹竈,依依然在,而幽人不可迹矣。
複緣岩而登,與客至半院,半院經祝融之後,僅存故址,荒涼不可問,而山僧頗能愛客,客遂留。
晚與二三生宿靈源洞,萬籁俱寂 又明日晨起,始跻大頂,四望如一。
大海在其東南,長江環而為帶,群山嵷巃,皆俯其側,雲氣騰騰在下,騁目遊思,悲欣半之。
于是振衣長嘯,岩谷皆鳴,不知宇宙間不足容一狂生也,是時天風四至,凜凜不可久留,遂相與抵山下,客各留墨寺壁,餘乃援筆記之。
若其山川靈異之迹,則當有載巨筆以傳之者,非餘所能記,餘之遊萬曆甲申四月十八日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宗道福建福清人,明萬曆中諸生。
徐火勃的詩友。
遊鼓山記 出東郊,諸峰環繞,望之屹然而獨尊者,鼓山也。
山去城三十裡而遙,詣山麓時,日崦嵫矣。
乃扣田父問僧舍,而僧已飛錫入城。
童子俛然出迎,引至堂之東偏,止餘宿焉。
供伊蒲之馔,焚都梁之香,鳴鼓撞鐘,铿爾餘音。
餘乃詠少陵:“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之句,塵想頓空。
旦日裹糧,由東際亭而上,南折五六裡,曰:“茶園”。
雞鳴于雲,犬吠于落,園依草而辟,廣可數畝,茶之勝可第虎邱,天池,而其泉又不減中冷也。
由園而東折,可五裡路,高下凸崎不可跻,忽平岡纡曠,旋折而下石磴二十餘級,是為靈源洞。
洞倚兩岩而辟,小如鬥,僧碧空居之。
洞下臨絕澗,無水聲,水流至洞前不下,旋複西往,潛流可裡許,出石壁間龍頭下,歸于澗。
相傳五代僧神晏所喝者即此。
緣西岩而行,危磴僅尺許,左臨深澗不測,右仰絕壁,巋然刺天。
壁多先賢題镌,模糊不可讀。
惟朱紫陽夫子石刻,筆勢宏遠蒼勁,視之不啻高山之仰雲。
環石門而入,曰:“鳳尾亭”,山之形如鳳,故名。
亭廢有碑,突然一平邱可方丈,近伏五虎,遠瞰三山,奇險不可名狀,徘徊俯仰,使人忘歸,信哉!洞之前壁镌“鳳池山”大字。
(按:浴鳳池在香爐峰之傍,而俗指為西山之頂者,誤矣。
) 由洞而東上,可半裡,曰“湧泉寺“,寺既毀,壞垣殘碣,依稀在焉。
荒草蒙茸,飛禽來去,蓋不勝消歇之感。
山僧僅建一庵,聊落不可與語。
遂披蓁莽,陟危石,逶迤四五裡,至小頂峰。
下視雙江如練。
諸浦如帶。
突者為坯、為塿,蒼者為雲、為樹,隐者、伏者,微茫而顯晦者,為城、為郭、為海、為峤。
又再數十折,路愈險小,石棱蔓草蓊翳,極力而登,纡徐至大頂峰。
恍若脫塵氛而引膠葛,乘雲氣而排阊阖,二曜摩肩,四極效職,海市蜃樓,漾漾溟溟。
蕩雲沃日,浮光曜金,則向之所謂如練、如帶者,突者、蒼者,隐者、伏者,微茫而顯晦者,又不足盡此也。
于是憩盤石,摩舊刻,冥心息踵,天地為空。
既而夕陽在西,雲英海氣,倏然變幻,萬籁争号,調調刁刁,又非向之景光時也。
乃尋歸路,下巉岩,越藂棘,明星在天,涼月挂松。
複抵喝水岩,蓋三宿不能去雲。
茲遊也,高曠稱屴崱為最。
奇絕則莫若靈源洞,幽可居,奇可挹,流可潄,石可枕,而僧可語也。
餘自東際二十裡去平頭,無從容挾葛陂之杖,倏然獨往,探虎豹,覓虬龍,山精水魅,燐火悲風,無怛容,無倦色。
低回瞻眺,慷慨興懷,攬結山川之勝,斯遊其不虛哉! 嗟夫山靈長在,遊客幾更。
昔賢壁上文章,半為塵土所蝕。
而泡沫之軀,且化為此間之雲氣矣。
境遇何常,唯意所造。
今日遊而樂,是餘之遭也,亦茲山之遭也,于是手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世吉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夫表晉安而号雄钜者,非屴崱哉?紀靈真箓,應瑞星躔,拓地軸以南蟠,障狂瀾而東峙,于霞蔽日,聳萬仞之高标,削玉堆瓊,作七閩之重鎮,誠參霍童、武夷而挺秀,侔天門、日觀以稱尊者也。
不佞志切探奇,久寄賞心于鹫岺,具懷濟勝,每圖騁目子鵬霄。
茲偶以使事過家,幸多清睱,遂謀一往。
于時序屬三秋,候當九月,風驚海雁,拂紫塞以筝喧,霜醉江楓,炫金堤而錦爛。
況喜松霖新霁,氣朗瑤穹,榆旭高懸,煙消丹徼。
于是拉蓮侶,戒籃輿,同望東發,才出城闉,而千峰之岚翠已霏霏撲眉睫矣。
越二十裡,抵山下蘭若,徑道纡衍,松楸蓊荟,前度一石梁,曰“龍橋”,相傳唐時有龍現,故名。
橋下石泉粼粼,色碧綠如玉。
兩袈裟導入方丈,馔以伊蒲,醉以醍醐,晚遂托宿焉。
昧爽出寺門,東折五十武,一亭巍然,俯跨絕澗,匾曰“通霄”,即取大頂路也。
亭側古榕兩株,團團如蓋,廣蔭三十畝。
樹多鼯鼠,五七成群,聲啧啧擲葉間。
每日光下澈,影布漂石,篩金蕩翠,掩映如畫。
因坐亭上,低徊留之不能去。
已乃魚貫盤旋而上,仰攀藤葛,競蹑巑岏,或穿鬼谷以婆娑,或曆筠丘而踯躅。
才及翠微,俯視梵宇,白雲已覆之矣。
又裡許,遇石門,抵半岩,即所謂半院也。
岩壑谽谺,泉石幽邃,綠筠紅葉,翳谷蒙崖,别是一人間世。
就蹴鼇橋少憩,覺俗慮都蠲而塵襟盡滌矣。
橋上可列十胡床,傍多篆刻,藓斑駁不可讀。
左為靈源洞,石壁四削,中裂一澗如洞。
然僧又言:“傍原有寶刹一座,極钜麗,嘉靖間,燼于野燒。
”撫龍宮之故址,訪雁塔之遺蹤,蔓草荒煙,蕭然滿目,悒惋者久之。
複北折,為喝水岩,即前神僧惡瀑濤澎湃,喝之而使逆流處。
泉從龍口淙淙噴出,受以石池,味甘冽,不減廬山康王谷第一泉。
予跏趺盤石,令小沙彌挹半木瓢酌焉,覺齒頰冷冷,弗啻嚼西王母嵰山甜雪,而涼沁心骨矣。
予曰:“聞奇處尚在絕頂,古人所謂:昏黑應須到上頭者。
諸君更能從不佞振衣乎?”以路岖嵚,鹹有懼色。
不佞哂之,乃獨蹑蠟履,翼以雙童,同僧賢深賈勇登焉。
挹空翠于層巒,扪飛蘿于複磴,曆羊腸之骫骳,頓鶴辔于山椒,但見天風飄飄,萬裡吹衣,恍若挾飛瓊,攜弄玉,遨翔于九垓之上者。
徐乃揚袂鳥背,盱衡霞表,見萬裡凝青,眇如卷石,滄溟澹綠,耿若杯醪。
且也白雲溟蒙,亂沾巾舄,銀河錯落,例列星晨,嗟乎異哉,斯稱一大奇觀矣!頂廣,可坐三百人,其平如砥,其圓如鼓,此其所以名石鼓乎?傍為浴鳳池,僅一泓,如牛蹄涔中物,瑩徹可鑒,雖旱不涸,中有魚兩角四足,時出沒焉。
噫!豈其蛟螭蟠而待雲雨者耶?令小蒼頭連舉大白浮之,逸興遄發,劃然長嘯,岩谷響應,風霞亂墜,第不知孫登在蘇門作鸾鳳音時,亦有此異否? 須臾,磬發蘇屠,鶴歸松塢,而萬籁聲逄逄起,廖廓間,覺神悚毛竦,凜乎難留矣。
乃振回策于雲阿,戀奇蹤于天路,逶迤歸寺,而金烏已落落下虞淵矣!餘興未闌,複登柰苑後小閣,倚欄西睇,見夕霞輪菌,彩翠五色,宛如天台赤城标,又大叫咤以為奇。
兩袈裟複延至方丈,時應具盤槅相啖,兕觥屢覆,玉山遽頹,才投繩床,而即栩栩化蝴蝶矣。
夜半酒醒,起見紫霧籠霄,明月在幾,益覺兩腋氣勃勃然,遂奮筆吮墨,勒成短疏,附以四韻,漫題岩壁,以贻山僧,敢曰開武庫于詞場,樹長城于藝苑哉!異日倘有懷鉛提椠,而問方言者,聊藉以資捃摭,博盧胡雲爾。
歲在龍飛,上章攝提格元月,而同遊者,陳時應名鳳鳴,潘源卿名漳,賢深本寺住持,兩袈裟朝恩、朝賢也,而為記者閩中層城山人林世吉天迪甫也。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宏已生平見《詩》。
遊鼓山記 石鼓山出城東三十裡,其絕頂去地又十五裡而遙。
都人率憚不遊,卻遊不宿。
餘居南江之山差近,蓋水而東也,故遊者多從舟便。
萬曆庚寅九月七日,社友謝在杭同錢塘胡德長過餘蘆中矶,約以九日登絕頂,餘躍然報可,獨徐孝廉惟和,以旦日期陳汝大登于山辭。
次日中,在杭乃與德長,徐惟起策欵叚累累來,入餘花陰中飯。
飯已,趣買舟治具,而王玉生亦追至,薄暮相與登舟,發白龍江,出萬壽橋,停竹林下良久。
月隐隐出屴崱峰,江光如鏡,亟呼數十大白浮之。
胡生雅善吳歌,歌安仁《秋興賦》,聲入水,水雲盡興,餘恐驚白龍眠,止之。
因各刻燭為韻,燭跋,報已抵山下,開蓬望屴崱,如在天上然,其翠色往往欲壓。
餘舟尋泊港口待潮宿,在杭詩未就,枕畔若寒蟬吟,時時蹴餘,報所得句,餘悉啽呓中賞之。
五鼓潮生,進舟山前大松樹下。
山色微曙,長年急令婦起,作食已,玉生,惟起,在杭前導,胡生與餘後,輕重諸從者所齊衣糧酒脯,至寺,則玉生已先登矣。
在杭覓筍輿四,始出東際亭就輿,緣石磴上,可百步,入山漸深,山泉氵彌漫,石面作數百匹練,越裡許,至半山亭,舍輿而徒,道周怪石人立,如舞,如蹲,不暇應接,至茶亭少息。
渴無飲,客以藕汁代茗。
時望山下,白雲低翔,離合鳥背,已似隔數界矣。
複輿二裡許,至靈源洞前石橋,令諸從者先入洞,報月公客至狀。
自是鹹去巾袍,易裘褐,恐絕頂寒甚也,乃餘獨單衣不為栗。
由石橋左折,經半山寺,寺固富麗甲閩寺,嘉靖初,火,今惟餘茆茨數椽,苾刍一二口色如菜,無可訪者。
遂陟石址,入亂山中,山自此巉嶫難前。
輿夫數步一息,又屬玉生自靈源洞中來,無輿,餘乃棄輿與玉生鼓勇先往,足如飛,客鹹壯陳山人有濟勝具,不減許掾雲。
過貓缒石,小坐,下視無諸城,真直一腰帶耳。
昨所雲萬壽橋者,雖長百仞,三十九門,餘指在杭度之,“此卿家屐齒非耶?”須臾,客皆至,下輿行,過故亭迹,亭故鐵瓦,廢于風。
又上數百武,則大頂峰巍然微突如銅鼓形,高絕南紀萬山,四周皆作蟻封狀。
南台,馬凟諸江襟帶相錯,帆影沒滅,芋原以西,沙白如雪。
北則羅、連二邑,大可彈丸。
從東缺處望海,青氣際天,島嶼點點,傳以為琉球、日本,莫辨非是也。
玉生、惟起覓輿先下,餘三人背石筍坐,嗒然忘其為人間。
起尋朱先生“天風海濤”字,得之草中,摩挲不能去。
移時,臂相接如猿,下及半山寺,回睇絕頂,雲氣郁蒸,始驚身自雲中來矣。
寺下有花如菊,色紫可愛,客皆簪一枝于眉。
随入靈源洞,降石梯百級,月公令弟子肅客薦茗,汁甘甚,蓋靈源泉也。
泉舊流橋下,五代僧神晏者誦經于此,惡其喧豗,叱之他徙,故名為“喝水岩”。
岩有石室,比為寶珠和尚創庵所毀,兼滅奇石之半,不能無恨焉。
餘石壁仞立,多宋、元及近代名人篆刻,澗中有穴如甕,内方半版,曾有畸人隐其中,惟起舊時猶及見之,今為榛莽塞矣。
磵草荒穢甚,玉生欲芟去,囊芙蓉,辛夷諸子種石間,伺花時來遊,餘佳其言。
酒至,倚石壁飲,醉卧庵中禅床,諸客不予覺,潛沿澗旁路,登鳳尾亭去。
胡生寫扇頭,詫餘,餘因強玉生與俱,穿石門,踞盤石,反不複之鳳尾也者。
夜矣,夜談忘歸石橋上,雲冷露繁,客皆就枕,餘獨對岩僧趺坐,至月黑不寐。
诘朝,從者告糧盡,始歸,諸客請先出,餘以足繭,留待輿。
複就月公證無生法,亭午方下山,赴寺僧飲。
胡生、玉生各圖石門,大頂諸勝于壁。
日稍西,始出鼓岐,覓舟次,适樵風吹船便,月出,抵餘舍。
延飲竹中,各傾囊中所得詩,以酒酧之,至旦而别。
在杭複訂餘遊石竺九鯉,三千八百坎并武夷山雲。
陳宏已曰:“餘遊石鼓凡七:一偕陳秀才汝翔、汝光,值風雨不竟遊,一與陳左司馬遊,未登絕頂而反,一複陪詹司寇登絕頂矣,又未宿靈源洞,其後旅陟旅降,未有如茲遊之樂,直窮其秘也。
豈山靈而熟餘,故呈奇乃爾,不則太解事,不肯為貴遊得,然哉!然哉!是黃山人往為餘言之也。
胡生名時骥,玉生名昆仲,徐生名火勃,謝生名肇淛,遊凡五日,得詩若幹首。
——乾隆《鼓山志藝文》 吳兆衮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明萬曆間諸生。
遊鼓山記 鼓山為福郡巨鎮,距城三十裡,遊者踵相蹑,餘乏濟勝具,每恨未及一眺。
今年秋八月社友林雲夫謂:“登石鼓須氣清景明,乃可遠矚,今其時也。
”餘報可,于是暨其兄砥夫,弟國夫,謀諸友人陳希曾、林用光,以十二日裹糧出郭,行不數裡,田間暑氣如灼,乃間道往,憩于田家,而日已中矣。
呼僮作午炊,未幾雨驟至,四望山川若施玄帷。
薄暮,雨稍息,乃抵龍橋,橋下泉水泠然,晚山青翠欲滴。
由山門入廨院,香氣氤氲。
入殿,禮佛畢,循長廊二十武為法堂。
堂後為方丈,壁間墨迹錯落如亂鴉。
叩禅扉,問比邱僧不在,惟餘沙彌出肅客。
是夕宿方丈,竟夕聞松濤天際來,鐘聲若聯若斷。
明早起視山色尚涳蒙欲雨。
早炊後,雲氣漸收,曦光漸露,乃由東際亭,逶迤而上,日光益晶熒,照瀑布,岩白于銀,解衣坐眺,眺而複行,曆半山亭、圓通庵。
又裡許,聞木魚聲隐隐從山坳中來,知去靈源不遠。
尋其聲至,從石磴下數十級,得石梁橫絕澗,澗水涸然,即所傳神晏禅師喝之去者,故又稱喝水岩。
前督學王公敬美謂:“靈源第一奇觀,惜無潺湲聲,少減其趣,今安得複喝之來?”信然。
澗傍結小庵二楹,俯視澗中,四周削壁如堵,篆刻殆遍,半蝕蒼藓,不可讀。
路傍為忘歸石、國師岩、将軍石,種種屹立,不睱應接。
稍折而左,有僧建一室。
從山缺處,遠瞰江流,風帆煙樹,盡在目中。
傍為龍頭泉,日夜注不休,清冷可掬,問其源,雲:“即所喝之水逆流于此。
”因思果如敬美所言,則亦尋常流耳,又安得如此靈異也? 稍上緣崖行,有石中分,兩峙,謂之“石門”。
其餘或踞、或伏,皆有镌識,不數武,為鳳尾亭故址,有愚齋詩刻。
覽畢,複從故道,緣石磴而上,右行數百武,見風旛搖曳樹罅禾黍中,石址宛然!斷碣卧草,甃基狼藉,即古之湧泉寺,毀于野火者也。
彼豎旛者,特灰燼之後,稍置茅茨燈傳如線者耳。
追憶曩者,黃金布地,龍象蹴踏,今且鞠為茂草,何況人世之朱甍碧瓦,不轉在荊棘中也?歔欷良久,複抵靈源洞,岚光既冥,山月未吐,張燈浮白,聲達岩谷。
酒酣,月籠青霭,如隔琉璃屏。
餘與二三君起行橋上,俄而陰曀盡斂,燦然明鏡從樹間射地,白光如雪。
徘徊嘯詠,因誦徐惟和孝廉松際窺人之句,已複偕往龍頭泉,聞水聲嘈嘈,如松風聒耳。
憑闌縱目,則月映波光,煙籠平楚,真一幅摩诘圖也。
山深籁靜,金風瑟瑟,掠人神骨俱竦,如各就寝。
曉起,從山僧覓大頂徑,乃從鳳尾亭往,路寝滑,山寝峻,卉木寝稀,仰面行可裡許,氣色忡然。
又裡許,喘且不能接矣。
匍匐蹭蹬,凡數憩而後陟其巅。
南視澄若練者,白龍、馬渎諸江也,竒欠若屣者萬壽橋也,近西圍若腰帶則無諸城垣也。
其東淼無涯際,若镕金,若漾壁者為巨海,而其中微茫點綴,又若彈丸黑子,則琉球諸島也。
還向視北來諸山,若蓮花九峰之屬,礧礧相擁,總之如螺髻耳。
方逡巡觀晦翁“天風海濤”字,而雲從足下生,蓬蓬如絮,無何,鴻蒙四塞,咫尺莫辨。
所雲若練、若屣、若帶者皆已渾乎不可複觀矣。
始訝吾輩身已入雲中,心寒股栗,不堪久立,乃謀為白雲之行。
希曾以足繭别先歸,諸君竟往,田徑甚狹,草長于人,數裡許為鳳池,池當山之窪,有幽人結屋習靜于此,亟往憩焉。
幽人出揖客,為道白雲嵲屼良苦狀,衆咋舌相視。
複強起行數百武,而路且窮。
趁樵者所指點,陡回懸崖間,雙眸凝視鼻端,不敢他矚,視稍遠,則眩而仆矣。
攀枝拊崖,相牽而下,若飲澗之猿。
又數百武,得一洞,小如圹,額曰“海音”,傍有穴窅然,莫知所止,或傳以為遠通于海雲。
石林陰翳,都無赤日氣。
一再轉,為白雲洞,洞門内扄,剝啄無有應者,竟闌入焉。
山僧既出,茶竈冷然,一石穹窿上覆,下結茅屋數楹,祀觀音大士,禅火黯如。
石罅間水涓涓,作玉乳色。
俯視雙江虹卧,三山鼎峙,以至千樯攢澳,萬井浮煙,與大頂所見,目境又别。
此中窈窕郁蔥,似隔人世數界,何物老衲卓錫于此,侭足了一生矣。
呼酒飲數行以出,魚麗下山徑,數步一曲,凡幾折。
忽當前有石磋砑塞路,若更無措步處,至則愕然,有竅可通,出入伛偻行,其中跫然有聲,不知五丁何年所劈?而山欺空若此,如是者三,謂之“三天門”雲。
曆既盡,稍稍迤逦,而茂林修竹,瑛帶白雲,為積翠庵,褰裳過淺溜,簌簌履箨中。
入則庵門半掩,簷阿皆綠,風吹紅蓼,如數輩靓妝美人,婆娑樹下。
時日在崦嵫,諸君遊趣既闌,歸心頗急。
餘謂此室淨如洗。
筦簟皆涼,且今夕為中秋之十四,有此山月,不一夕留,不大負此清光哉?砥夫以事竟歸,餘與雲夫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