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記
關燈
小
中
大
兀空際,僧曰:“洞迩矣。
”踏石磴七百餘級,磴盡而坪,坪盡而洞,二石如重唇,廣七丈,深三之一,就嵌處設檻扉,香火特深邃焉。
洞前累石為台,溪光山影,海鳥汀雲,不可辨識,惟大橋如縷仆地,七城直一團小煙樹耳。
導僧呼洞僧為菩薩,予丁酉來遊,見其擁二巨蟒宿,如撫嬰兒。
今貌愈古,眉交于睫,方以草莖綻衲,見客不理;但拾生薪煮茶,薪香郁郁,從石罅出,茶熟,味之甘冽,倍于寺,蓋吼雷湫也。
夫草莖易絕,濕薪無焰,僧若不厭其勞,惟道氣勝,故能受苦況,此其所以為修身之學欤? 茶畢,風寒,冥冥欲雨,急左旋,由海音洞入寺,此迩來新辟徑也。
視埔頭略遠,而稍夷,然行人亦接臂作猿狖狀。
人影在重澗中,澗石黝黑如墨,可以取火。
舉步旋轉,三尺之外不辨趨向,前有負米給僧而墜岩者,首納于腹。
予戒同遊曰:“至險之地,須以心平氣和處之。
古人終其身于憂患,而跬步不失。
”吾侪于履道坦坦中,偶爾提防亦足以警心目。
吾故曰:“洞以險勝。
”彼遊石鼓者畏登屴崱,登屴崱者畏尋白雲,不到白雲,不知山骨,而猥以靈源、般若傲人,亦已淺矣。
——《葭柎草堂集》卷上 按:乙巳當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陳模字子範,一字勒生,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清光緒時入福建船政水師學校肄業,後入蕪湖海關傭書,與林森、陳其美友善,旋加入同盟會,又調往上海關。
民國初,會中人多顯達,模傭書如故,并加入南社。
二次革命,讨袁軍興,模為陳其美制炸彈,欲刺鄭汝成,适偵騎在門,模方掩蔽,彈适發,模被炸死。
林森葬其遺骨于杭州孤山之歲寒岩,孫中山書“舍身為群”題其墓雲。
重遊鼓山記 去閩垣五十裡,有山曰鼓山,鎮馬江之中樞,為城東之屏障。
山石荦确,野徑纡回,寺觀穹窿,松楸疏散。
五裡一亭,十裡一閣,名流觞詠,恒集于此,蓋福州第一名勝也。
客歲,餘買棹旋裡,塵裝甫卸,即雇筍輿,向東而行,直窮其勝。
時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畫,笑靥迎人,似欲點頭問我别來無恙也。
才過五裡亭,蒼林荟蔚,香草缤紛,數樹桃花,嬌憨可掬。
回憶十年前,老梅數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
寺僧易種以桃,千紅鬥豔,幾疑武陵源尚在人間也。
然餘性愛梅,不愛桃,轉瞬數年,景象一變,可以觇世态之滄桑矣。
日午,入湧泉寺,随山僧啖蔬飯,既飽,摩娑四壁,舊題漫滅,不可複得。
憶少時與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嘯,擊碎唾壺,意氣豪邁,不可一世。
曾幾何時,風流雲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歐州,欲得再與把臂,付之夢想而已。
茲山終古不改,得于十年後,使餘重遊舊地,人緣雖悭,名山之福猶獲再享,亦幸事也。
是夜輾轉不寐,和尚雲印極道絕頂勝景,邀餘出遊,允之。
夜半首途,陰霧迷漫,咫尺莫辨。
攀危岩,披茸草,蹀躞于磊砢中,約十餘裡,至朱晦翁所題“天風海濤”處,有亭翼然,顔曰:“觀日”。
惜為時太晚,日馭已徘徊于空際矣。
俯視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雲奔逃,疾如飛鳥。
宿霭作雨,忽陰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
近岩松濤怒吼,氣象蕭森,拉雜塵心,到此悉寂。
下方縷縷炊煙,時已傍午。
乘興而下,抵喝水岩。
複與方外群僧,縱譚瑣事,但彼輩無風雅者,殊覺可厭耳。
次早,得郵書,促赴蕪湖,匆匆行邁,山靈有知,當為扼腕。
倘天假之緣,數年後,得與石生再來一遊,想亦山靈所深許。
然使天或靳餘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見,即再見,或不能攜手重遊舊地,因在意料中也。
譬如半山亭之梅,悉變為桃,梅之福甯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後,不有他樹為之代庖乎?餘之能否再遊茲山,亦猶之梅與桃也。
嗟呼!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舟次無聊,揮毫記之,亦聊以志感雲。
《陳烈士勒生遺集》卷二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印本 郁達夫(1896~1945年)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著有小說《沉淪》等,散文主要遊記,文筆優美。
抗日戰争時,在南洋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在蘇門答臘,為日軍所害。
遊鼓山記 (一) 周亮工的《閩小記》,我到此刻為止,也還不曾讀過;但正托人搜訪,不知他所記的究竟是什麼,以我所見到的閩中冊籍,以及近人詩文集子看來,則福州附廓的最大名山,似乎是去東門一二十裡地遠的鼓山。
閩都地勢,三面環山,中流一水,形狀絕像是一把後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師椅子。
若把前面的照山,也取在内,則這把椅子,又像前面有一橫檔,給一二歲的小孩坐着玩的高椅了。
兩條扶手的脊嶺西面一條,是從延平東下,直到閩侯結脈的旗山;這山隔着江水,當夕陽照得通明,你站上省城高處,障手向西望去,原也看得濃紫氤氲;可是究竟路隔得遠了一點,可望而不可即,去遊的人,自然不多。
東面的一條扶手本由閩侯北面的蓮花山分脈而來,一支直驅省城,落北而為屏山,就成了上面有一座鎮海樓鎮着的省城座峰;一支分而東下,高至二千七八百尺,直達海濱,離城最遠處,也不過五六十裡,就是到過福州的人,無不去登,沒有到過福州的人。
也無不聞名的鼓山了,鼓山自北而東而南,綿亘數十裡,襟閩江而帶東海,且又去城尺五,城裡的人,朝夕偶一擡頭,在無論甚麼地方,都看得見這座頭上老有雲封,腰間白樯點點的磈奇屏障。
所以到福州不久,就有友人,陪我上山去玩,玩之不足,第二次并且還去宿了一宵。
鼓山的成分,當然也和别的海邊高山一樣,不外乎是些岩石泥沙樹木泉水之屬;可是它的特異處,卻又奇怪得很,似乎有一位同神話走出來的藝術巨人,把這大石塊、大泥沙、以及樹木泉流,都按照了多樣合緻的原理,細心堆疊起來的樣子。
坐汽車而出東城,三十分就可以到鼓山腳下的白雲廨門口:過閩山第一亭,涉利見橋,拾級盤旋而上,穿過幾個亭子,就到半山亭了;說是半山,實在隻是到山腰湧泉寺的道路的一半,到最高峰的屴崱——俗稱卓頂——大約總還有四分之三的路程。
走過半山亭後,路也漸平,地也漸高,回眸四望,已經看得見閩江的一線橫流,城裡的人家春樹,與夫馬尾口外,海面上的浩蕩的煙岚。
路旁山下,有一座偉大的新墳深藏在小山懷裡。
是前主席楊樹莊的永眠之地;過更衣亭、放生池後,湧泉寺的頭山門牌坊,就遠遠在望了,這就是五代時閩王所創建的閩中第一名刹,有時候也叫作鼓山白雲峰湧泉院的選佛大道場。
湧泉寺的建築布置,原也同其他的佛叢林一樣有頭山門,二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藏經樓、方丈室、僧寮客舍、戒堂、香積廚等等,但與别的大寺院不同的,卻有三個地方。
第一是大殿右手廂房上的那一株龍爪松;據說未有寺之先,就有了這一株樹,那麼這棵老樹精,應該是五代以前的遺物了,這當然是隻好姑妄聽之的一種神話,可是松枝盤曲,蒼翠蓋十餘丈周圍,月白風清之夜,有沒有白鶴飛來,我可不能保,總之,以軀幹來論它的年紀,大約總許有二三百歲的樣子。
第二,裡面的一尊韋馱菩薩,系跷起了一隻腳,坐在那裡的,關于這鎮坐韋馱的傳說,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現在隻能含混的重述一下,作未曾到過鼓山的人的笑談,因為和尚講給我聽的話,實際上我也聽不到十分之二三,究竟對不對,還須去問老住鼓山的人才行。
從前,一直在從前,記不清是哪一朝哪一年了,福建省鬧了水荒呢也不知道旱荒,有一位素有根器的小法師,在這湧泉寺裡出了家,年齡當然還隻有十一二歲光景。
在這一個食指衆多的大寺院裡,小和尚當然是要給人家虐待奚落、受欺侮的。
荒年之後,寺院裡的齋米完了,本來就待這小和尚不好的各年長師兄們,因為心裡着了急,自然更要虐待虐待這小師弟,以出出他們的氣。
有一天雨風雷鳴的晚上,小和尚于吞聲飲泣之餘,雙目合上,已經矇眬睡着了,忽而一道紅光,照射鬥室,在他的面前,卻出現了那位金身執杵的韋馱神,他微笑着,對小和尚說,“被虐待是有福的,你明天起來,告訴那些虐待你的衆僧侶吧,叫他們下山去接收谷米去;明天幾時幾刻,是有一個人會送上幾千幾百擔的米來的。
”第二天天明,小和尚醒了,将這一個夢告訴了大家,大家隻加添了些對他的揶揄,哪裡能夠相信?但到了時候,小和尚真的絕叫着下山去了,年紀大一點的衆僧侶也當作玩耍似的嘲弄着他而跟下了山。
但是呀!前面起的灰塵,不是運米來的車子麼?到得山下,果然是那位城裡的最大米商人送米來施舍了。
一見小和尚合掌在候,他就下車來拜,嘴裡還喃喃的說:“活菩薩、活菩薩,南無阿彌陀佛,救了我的命,還救了我的财。
”原來這一位大米商,因鑒于饑馑的襲來,特去海外販了數萬斛的米,由海船運回到福建來的,但昨天晚上,将要進口的時候,忽而狂風大雨,幾幾乎把海船要全部的掀翻,他在艙裡跪下去熱心祈禱,隻希望老天爺救救他的老命,過了一會,霹霹靂一聲,榄杆上出現了兩盞紅燈,紅燈下更出現了那一位金身執杵的韋馱大天君。
怒目而視,高聲而叱,他對米商人說:“你這一個剝削窮民,私販外米的奸商,今天本應該絕命的:但念你祈禱的誠心,姑且饒你,明朝某時某刻,你要把這幾船米的全部,送到鼓山寺去,山下有一位小法師合掌在等的,是某某菩薩的化身,你把米全部交給他吧!”說完不見了韋馱。
也不見了風雲雷雨,青天一抹,西邊還出現一規殘夜明時的月亮。
衆僧侶歡天喜地,各把米搬上了山,而小和尚走回殿來,正想向韋馱神頂禮的時候,卻看見菩薩的額上,流滿了辛苦的汗,袍甲上也灑滿了雨滴與浪花,于是小和尚就跪下去說:“菩薩,你太辛苦了,你且坐下去歇息吧!”本來是立着的韋馱神。
就突然地跷起了腳,坐下去休息了。
湧泉寺的第三特異之處,真的值得一說的,卻是寺裡寶藏着的一部經典。
這一部經文,前兩年日本曾有一位專門研究佛經的學者,來住寺影印,據說在寺裡寄住工作了兩整年,方才完工,現在正在東京整理。
若這影印本整理完後,發表出來,佛學史上,将要因此而起一個驚天動地的波浪,因為這一部經,是天上天下,獨一無二的寶藏,就是在梵文國的印度,也早已絕迹了的緣故。
此外還有一部血寫的金剛經,和幾葉菩提葉畫成的藏佛,以及一瓶舍利子,這也算是這湧泉寺的寺寶,但比起那一部絕無僅有的佛典來,卻談不上了。
我本是一個無緣的衆生,對佛學全沒有研究,所以到了寺裡,隻喜歡看那些由和尚尼姑合拜的萬佛勝會,寺門内新在建築的回龍閣,以及大雄寶殿外面廣庭裡的那兩枝由海軍制造廠奉獻的鐵鑄燈台之類,經典終于不曾去拜觀。
可是廟貌的莊嚴偉大,山中空氣的幽靜神奇,真是别一境界,别一所天地;凡在深山大寺如廣東的鼎湖山,浙江的天目山,天台山等處所感到的一種絕塵超世,缥缈淩雲之感,在這裡都感得到,名刹的成名,當然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三月在福州 (二) 《福建通志》的山經裡,說鼓山延袤有數十裡長,所以鼓山的山景,決不至隻有幾處;而遊覽的人,也決不是一個人在山上住幾天就逛得了。
不過湧泉寺全山的一個中心,若以湧泉寺為出發點而談鼓山,則東面離寺隻有裡把路遠的靈源洞、喝水岩,以及更上一層的朱子讀書台,卻像是女子臉上的脂粉花飾,當能說是一山的精華荟萃的地方。
到靈源洞的山路,是要從回龍閣的後面經過,延山腰一條石砌小道,曲折而向東去的。
路的一面就是靠小頂峰的一面,是鐵壁似的石崖,在這一排石崖裡,當然還有些花草樹木,叢生在那裡,倒覆下來成了一條甬道。
另一面是一落千丈的山下絕壑了;但因為在這絕壑裡,也有千年老的樹木生長在那裡,這些樹頂有時候高得和路一樣平,有時還要高出路面一二丈長,所以人在這一條路上走路,倒還不覺得會發什麼寒栗,彷佛即使掉了下去,也有樹頂樹枝,會把你接受了去,支住你的身體似的。
不過一種清幽,清閟的感覺,卻自然而然在這些大樹,絕壁、深壑裡蒸發出來,在威脅着你,使你不敢高聲說一句話。
山徑盡處,是一扇小小的門;穿門東望出去,隻是一片渺渺茫茫的天與海,幾默樹梢,或一角山岩,随你看的人所立的角度方位的變移,或有會顯現一下,随即隐去,到了這狹狹的門外,山路就沒有了,沒有路怎麼辦呢?你且莫急,小門外的百丈谷中,就是靈源洞底了;平路雖則沒有,絕高絕狹的下坡石級,自然是有的。
下了這一條深深的石級,回頭來一看高處,又是何等耐人尋味的一幅風景!石級的狹路,看過去象是一條蛇的肚皮,回環曲屈,夾盤在綠的樹,赭黑色的岩石的中間,在這層層陰暗的石樹高頭,把眼睛再擡高幾分,就是光明浩蕩的一線長天了。
你說是這景緻,還不夠人尋味麼? 下了石級,我們已經到了靈源洞底了,雖說是洞,但實際卻不過是一間天然的石屋。
平坦的底,周圍有五六丈方廣,當然是一塊整塊的崖石。
而在這底的周圍、中部,以及莫明其妙的角落裡,都有很深的絕澗,包圍在那裡。
下石級處,就是一條數丈深的石澗,不過在這石澗上面,卻又架着一塊自然的石橋,站在石橋上,朝西面橋下石壁一看,就看得見朱夫子寫而刻石的那一個絕大的“壽”字,起碼總要比我們人高兩倍,寬一倍的那一個“壽”字。
洞的最寬廣處,上面并沒有蓋,所以隻是一區三面有絕壁,前面是深坑的深窩。
崖石、崖石、再是崖石;方的、圓的、大的、小的,象一個人的、象一塊屏風的、象不知甚麼的,重重疊疊、整整斜斜;最新式的立體建築師,疊不到這樣的适如其所。
《挑滑車》的舞台布景畫,也畫不到這樣的偉大;總而言之,這一區的天地,隻好說是神工鬼斧來造成的,此外就沒有什麼話講了。
可是刻在這許許多多石頭上的古代人的字和詩,那當然是人的斧鑿;自宋以後直到現在,千把年的工夫,還沒把所有的石壁刻遍;不過擠卻也擠得很,擠到了我不願意一塊一塊地去細看它們的地步。
洞的北面靠山處,有一間三開的小樓造在那裡;扶梯樓闆,有點壞了,所以沒有走上去。
小樓外的右邊,有一塊高大的崖石立着,上面刻的是“喝水崖”的三個大字,故事又來了,我得再來重述一遍古人腦裡所出來的小說。
《三山志》裡說:“建中四年,龍見于山之靈源洞;從事裴胄曰,神物所播,宜建寺以鎮之。
後有僧曰靈峤,誅茅為台,誦《華嚴經》,龍不為害,因号曰華嚴台,亦以名其寺。
”照這紀事看來,寺原還是古洞,而洞卻以龍靈,所謂華嚴台,華嚴寺,也就在這洞的東邊,不過“喝水崖”的三字,究竟是不是因這裡出了龍,把水喝幹了,于是就有此名的?抑或同一般人之所說,喝水之喝,是棒喝之喝,蓋因五代時神僧國師晏,誦經于此,惡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并流于東澗,後人尊敬國師,因有此名?我想這個名目的由來,很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現在大家都隻曉得堅持後一說,說是經國師晏一喝,這兒的洞裡的水就沒有了,并流到東澗,但我想既要造一個故事出來,何不造得更離奇一點,使像安徒生的童話?一喝而水涸,也未免太簡單了吧? 經過這靈源洞後,再爬将上去,果然是一個台,和一個寺;而這寺的大殿裡,果然有一條水,日夜在流,寺僧并且還利用了這水,造了一個小小的水車,以繩的一端,釣上水車,一端釣上鐘杵,制成了一個終年不息的自然撞鐘的機械。
而這一條水的水質,又帶灰白色的而極濃厚,像虎跑、惠山諸泉,一碗水裡,有百來個銅子好擺,水隻會得漲高,決不會溢出。
在這寺門前的華嚴台——也不知是不是——上,向西南了望開去,已經可以看來見群峰的俯伏,與江流的缭繞了,但走過石門,再升上一段,到了山頭突出的朱子讀書台去一看,眼界更要寬大,視野更要遼闊。
我以為在鼓山上的眺望之處,當以此為第一。
原因是在它的并不象屴崱峰的那麼高峻,去去很容易,而所欲望見的田野河流山峰城市,卻都以在這裡看得明明白白。
我的第二次上鼓山,是于黃昏前去,翌日早晨下來的;下山之先也攀上了這一處朱夫子讀書的地方。
同遊的人,催我下山,催了好幾次,我還有點兒依依難舍,不忍馬上離去此二丈見方的一塊高台。
坐上了山轎,也還回頭轉望了好幾次,望得望不見了,才嗡嗡念着,念出了這麼的幾句山歌: 夜宿湧泉雲霧窟,朝登朱子讀書台。
怪他活潑源頭水,一喝千年竟不回。
實在也真奇怪,靈源洞喝水崖前後左右的那些高深的絕澗裡,竟一點兒流水也沒有,我去的兩次,并且還都是在大雨之後,經過不久的時候哩。
鼓山的最高峰名屴崱峰,卓頂峰,狀如覆釜,時有雲遮;是看日出,看琉球海島的勝地我不曾去。
大頂峰北下,是浴鳳池;據說樵者常見五色雀群,飲浴于此。
池之南有石門砑立;應真台、祖師崖、湧泉窦、甘露松、白猿峽、香爐峰,都在石門之右。
浴鳳池右下,走過數峰,達海音洞,洞口寬大,有好幾張席子好鋪;其中深不可測,時聞海音,所以有此名稱。
白雲洞在海音洞下,由黃坑而登,隻有一裡多的山路,險巇峻峭,巨石如棋散置路上。
聽老遊的人來說,鼓山洞窟,當以白雲洞為第一;但這些地方,我都還不曾親到,所以誇大的話也不敢說;遲早總想再去一趟的,現在暫且擱在一旁吧。
此外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獅子峰、缽盂峰……峰……崖之類,名目雖則衆多,但由老于遊山者看來,大約總是大同小異的東西,寫也寫不得許多,記鼓山的文字想在此終結了。
按:本文(一)為《閩遊滴瀝之二》、(二)為《閩遊滴瀝之三》的一部分,原文略有删節,題目亦編者所加。
何敏先字茗仙,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福州師範學校畢業,曾在縣教育局任職,苦學喜遊,走遍全省各縣。
不幸早年逝世。
八遊鼓山印象記 福州市鼓山景色不但是福建省十二名勝中首屈一指,即在全國許多勝迹中,也可算是負有相當盛名。
茲就我個人十載以來八度登山、遨遊所得的印象,與參考舊志及近代作家們所寫關于她的遊記,加以分門别類,作個有系統的介紹,使今後遊石鼓者雖無山僧引導,亦能按圖索骥,得個粗線條的輪廓而歸。
悠久的曆史 考鼓山建寺的曆史,相當悠久。
其先白雲峰下原為一潭,毒龍居之,每興風雨,損人禾稼。
唐建中四年(783年)龍現于山之靈源洞,從事裴胄請僧靈峤誅茅為屋,誦《華嚴經》于潭旁,龍來聽經,久之,自行他徙,因奏建寺,号曰“華嚴台”。
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填其潭為寺,并往雪峰邀請僧神晏主持,号“國師館”。
其後,宋真宗賜額“鼓山白雲峰湧泉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改為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毀于火,僧遂遷居廨院。
萬曆間,僧月江等營靜室以居。
天啟七年(1627年),僧道瑞、宏曉任興造之事。
請博山無異大和尚住持之。
清順治初,僧元賢重修,如是興而複廢,廢而複興,凡有幾度,及曆年來時加修葺,故迄今寺貌結構,仍能保持當日的莊嚴堂皇。
登山的前奏 廨院上山到湧泉寺行程約長十裡,并曆經七亭及二千五百零五級的石階(按:陳文濤說三千八百九十五磴),好在石階都是寬闊平鋪,且數級一坦途,裡許一小亭,屈曲蜿蜒,狀如羊腸。
夾道茂松翠柏,澗壑潺潺流泉,實在在引人入勝,雖邁步登山,亦不為勞。
抗戰前,省會公安局于廨院設有鼓山管理員,将附近各鄉村原有的竹輿(俗呼兜,可供營業用者),選擇六十乘,輿夫一百二十名,預備夫六十二名,專供遊客挑行李及添雇擡輿之用,而輿之制造極簡單,仿如橋式,上覆活動白色布蓬罩,以蔽風日,并編定号數及輿夫服裝标識,使遊者益增便利舒适,所需代價僅一二元。
在抗戰期中,擡輿價上山非百元不可,下山還較便宜一半,健行者還是緩步登山為妙(按:解放後,汽車由公路可直通寺門,無須步行,而下列七亭,亦成為陳迹,但七亭沿途俱系名勝、碑刻所在,不容阙載,故仍存錄,藉可看出鼓山今昔的變化)。
松篁十裡間 到了廨院,最先映入我們眼簾,就是路旁“閩山第一坊”。
她系宋僧德融建的,初名“通霄”,後以朱晦翁書“閩山第一”四字揭眉,遂改今名。
過此五十武,經利見橋,有“瑞泉”與“祝聖萬年碑亭”在對面白牆邊,中橫長方形石碑一塊,上刻“祝聖萬年亭”五字。
從這裡左轉,即“白雲廨院”,該院乃用以安行僧、辦道糧及雲水賓客之往來,為湧泉寺之化城,與寺同時建。
其中大殿多古佛,後面系法堂。
對門“南園”内有“普賢殿”,中多雜樹。
院左十武,流水一彎,上架以石,名“東際橋”,亭名“東際亭”。
登階六級為平地,走十步,上三十三級,又是平地,如是十步三級,八步三十八級,一百六十六步四級,八步三級,八步十級,共九十九級,始抵第一亭。
(一)第一亭——仰止亭,即觀音亭。
山下到此計登九十九級,亭的建築極平凡,四面皆空。
此時山上岩上的石刻,亦從此開始呈現于吾人眼。
傍于道右,有一片碩大平鋪的岩壁,镌上不少名人題字。
首先為清福州知府李拔書“聲滿天地”及前私立三山中學校長周靖書“去私救國”。
再登上四十六級間,沿途乃有不知為何人所書的“東障鵬霄”、“雲程發端”等字。
過此,為前閩侯縣政府當民十九(1930年)那年,為保護“名山禅林”的布告,全文簡短數十言,刻在石上。
接着就是蕭夢馥書的“青山綠林”。
走過這一段石級,道左有“洗心台”,台為岩石,形如人心,下面水聲潺潺。
附近階旁有條石椅,供人一憩。
從這裡起,在亭與亭之間,每相距不遠,都有同樣石椅設備。
再緩步而登一百六十六級,便至一石屋,即為第二亭(沿途石刻共計十處)。
(二)第二亭——俗稱頭亭。
第一亭到此,計登三百六十七級,山下到此,共四百六十六級。
亭内空無所有,前後辟兩門,以通上下往來。
左右有圍牆圍着,壁間嵌前閩侯縣長歐陽英書“聽濤觀瀑亭”五字。
越過此亭,登上二百七十一級至第三亭(沿途石刻隻有一處)。
(三)第三亭——即乘雲亭。
第二亭到此,計登二百七十一級,山下到此,共七百三十七級。
該亭俗呼“水亭”,初名“梯雲”,後因亭旁有泉曰“靈泉”,故又名“靈泉亭”。
亭中題有“願登覺岸”四字,附近有宛平縣弟子那福書“七佛師”。
又上一百四十九級間,沿途石刻有“空色相”、“現五蘊光明”、“大慈悲度一切苦厄”、“卓爾”、“乘雲”(王用文書)、“高堅在望”、“維行”(平潭陳魁梧書)等字。
抵此又有條石椅,再登三百四十五級,這段中途石刻,計有“南無阿彌陀佛”、“仰濤”、“尚遠”、“天風吹夢”、“風怒濤飛”(不知何人所書,筆力雄勁有神)、“小鼓”(高鶴樓書)、“南無阿彌陀佛”、“半山”(表示走到此處,才抵半山。
),轉瞬間即抵第四亭,沿途石刻共十六處。
(四)第四亭——半山亭,第三亭到此,計登四百九十四級,山下到此共一千二百三十一級。
該亭所以名“半山”,蓋以亭在岺之半,故名,又稱“合珪亭”,因有兩石如合珪,故名。
亭中有匾題“神臯奧區”及石佛塔一座。
僧人在此設茶桌,賣糕餅,以招待遊客。
亭前空地陳列石桌、石椅。
由該亭再連登三百四十七級後,道旁又有一條石椅,續登至八十三級時,先望“能通仙苑”石刻。
路之右邊有楊樹莊墓碑亭,它為一現代化水泥鋼骨建的涼亭,雕梁畫棟,頗為華麗。
楊乃民國十七八年(1928~1929年)間福建省政府主席,死後葬此山上。
其墓園即在亭之附近裡許,墓碑系青石所琢,手工頗精,字乃汪精衛所題,後人以汪為賣國漢奸,将他名字毀壞,并畫個烏龜以見棄之。
又九十級過桃岩洞及五谷祠,即至第五亭,沿途并無石刻。
(五)第五亭——茶亭,第四亭到此,計登五百二十級,山下到此,共一千七百五十一級。
遊客到此,無不感覺足疲力竭,李拔在亭旁所書“欲罷不能”四字,命意殊深。
亭的建築規模,可算七亭之最,并有庵及佛像,陳設甚佳。
堂上有達摩祖師壁書,據雲:為一台灣美術家的傑作,全幅僅用毛筆蘸墨,繪于白色壁間,寥寥不及幾十筆,十分傳神。
附近有舍利窟,亦名“茶園”,在香爐峰前。
自山腰分徑而入,别為一區,倚岩架屋,居民二十餘家。
傳閩王創寺時,谪罪人于此,使之種茶,以供香積,即世所稱之“鼓山半岩茶”。
茶色香,風味佳,推為閩中第一。
從茶園上去,沿途左右,石刻更多,幾令人目不暇接。
計所登三百三十級間,有“善哉”、“宜勉力”、“做好人,行好事,讀好書,說好話”、“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雲路”、“望奎樓”、一筆“壽”字,活躍如神龍飛舞,曾為人用墨拓去,當作中堂懸挂。
“開竅星”、“蓬萊在望”、“莫作心頭過不去之事”、“無量壽”、“南無阿彌陀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威音王佛”、“高山仰止”、“何修到”、“寶筏度人”、“南無無量壽佛”、“立念回天”、“作如是觀”(南城渭卿胡印)、“毋息半途”、“天地正氣”、“求真理”、“宏法利生”、“行良心”、“佛”(這個佛字寫得非常筆化)、“河山冠冕”、“阿彌陀佛”、“慧日輝煌”等三十一處。
看到這裡,石階亦告一段落。
同時左邊更現出一條小徑,乃通往十八洞。
正面緩步行一百零九步,楊樹莊墓即可看到。
又一百二十步,升上十級,走八十八步,再登十四級,有望雲居士于光緒丁酉年(1897年)用口銜着筆書“靜神養氣”四字。
再上二十級,先見古佛塔兩座繼到第六亭,沿途石刻共三十二處。
(六)第六亭——更衣亭(又名觀化亭),這裡距山門隻有一裡,傳閩王審知上鼓山訪異僧時,曾更衣于此。
亭中有清楊慶琛對聯:“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寺衣”。
附近有“五賢祠”。
過此亭,又是坦蕩石道,使人氣爽,且沿途九十步間,石刻特多;如一筆“虎”、“白雲滄海”、“道心堅固”、“雲程”、“忘機”、“是勝因地”、“靈山岐岺”、“足以名志”、“今古名山”、“人海飛鴻”(下面另附詩一首)、“皆大歡喜”、“福城東勝”、“我無人相”(附詩一首)、“五蘊皆空”、“一壑風樹”、“霖雨蒼生”、“為善最樂”、“悟境”、“心”、“佛”、“提倡國貨”、“忠孝廉節”(後學林可相敬錄宋忠臣文信國公書,每字徑約數尺,極為雄壯,有魄力)由此登上二百級有“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雲磴松濤”、“草堂願如”(附詩一首)、“心路須平”、“南無阿彌陀佛”、“宛如極樂”、“三民主義萬歲”、“亦到湧泉”。
至此登一百三十級後,即為一段斜坡。
同時右邊通往放生園,左通佛窟(乃一壁立巨岩,中刻經文)。
正面再行四十步,下五十級,乃巨松夾道,蒼翠欲滴的“萬松灣”,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當民國十二年(1923年)莅榕遊石鼓時,所題“其介如石”四字,即在此途中的左邊岩上,因字體不大,很容易忽略。
附近更有盧興邦書“行仁義事”,及不知名所書“以進大同”等。
該寺前代和尚塔數座(即海會塔)即造于此,最後為“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知足常樂”等處,沿途題字,欣賞至此,全部告終,統計共九十處。
其中以第六亭至第七亭這段途中最多(共三十六處),第二亭至第三亭這段途中最少僅一處。
再徘徊八十六武,即至山門的第一個牌坊,前額曰:“石頭路滑”,後額曰“又恁麼去”,過七十步,趁迎面那列短垣繞入,垣上壁間嵌一黑碑石,橫書“入佛境界”。
經香爐峰邊(此峰在缽頭峰東,為寺的前案,俗呼“阿彌陀佛”山),左轉二十步,抵第七亭。
(七)第七亭——駐錫亭,即最後一個亭。
第六亭到此,計登三百八十級(其中最後五十級系向下走,蓋地勢至此,又低落下去),及二百九十二步(分三段),山下到此,總計二千五百零五級。
向此亭直穿下去,系通往靈源洞。
亭右左壁,有福州名畫家李霞畫的佛一幀,頗活躍神妙。
亭左正面,乃鼓山山門,門額之上直書“無盡山門”(此乃山門舊址,古額為無盡門),左右石柱對聯的佳句寫着“通霄路遠塵氛盡;無盡門開法界寬”。
又左右所懸木闆聯句,是“石點頭,虎甘受戒;鼓晨鐘,龍來聽經”。
門左右大石柱刻着“振刷精神功參妙谛;光明磊落法證菩提。
”(此聯系前福建省高等檢察廳廳長邱在元題,又左右前柱刻着“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另一付木闆對聯寫着“門納海天寬,披殘碧漢,浮雲萬裡空中參富貴;鐘敲山月落,喚醒黃粱,大夢一番見後薄公侯。
”(甯化名書家伊秉绶之子宗陶所題)句法雕琢極精,讀之有味。
跨入山門,後面左右兩柱對聯:(1)“弘菩提之願;開入聖之門。
”(台灣李盛福題),(2)“石鼓浮海島;靈泉湧寰宇。
”(台灣女信士林朝姑題)對面牆邊有石龛,中豎石刻“南無阿彌陀佛”,兩邊小柱對聯刻“頂上月光高屴崱;指頭甘露沛錦江。
”從此龛前,循曲徑行一百三十武,至第二個牌坊,前額曰“萬福來朝”,後額曰“回頭是岸”。
樓之右邊即迥龍閣,過此牌坊又是一彎,走百餘武為第三個牌坊,前額寫“海天砥柱”(前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聲濤書),後額寫“佛聖門庭”,拾級登兩石階,過十數武,為羅漢泉(相傳有僧來此,以手指地,而泉水忽上湧,故名。
寺之稱湧泉,典故即出于此),泉口四方形,旁有石牌,刻着“羅漢泉”,徑約一尺,迎面即龐大的廣場(這個廣場系用雪白的石條砌成斜度,别饒風趣)與巍峨壯觀的湧泉寺。
痛心一回事 當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福州二次淪陷期中,附近鼓麓雙峰等鄉的不肖鄉民,乘火打劫,成群結隊任意砍伐森林當燃料,販售于市(時福州柴價每斤高至五百元),以緻自廨院至半山止,這一路上千百年的參天古松悉被腰斬,與市區烏石山前師範學校海天閣前号稱“十八學士”之古松,慘遭同一厄運,殊為惋惜。
放生園舊話 新放生園情況,茲補述于下:舊園原在寺左,十幾年前,虛雲和尚特于羅漢台前新建一所,頗具規模,其中豬、牛、羊、雞、鴨不下數百隻,下有陳
”踏石磴七百餘級,磴盡而坪,坪盡而洞,二石如重唇,廣七丈,深三之一,就嵌處設檻扉,香火特深邃焉。
洞前累石為台,溪光山影,海鳥汀雲,不可辨識,惟大橋如縷仆地,七城直一團小煙樹耳。
導僧呼洞僧為菩薩,予丁酉來遊,見其擁二巨蟒宿,如撫嬰兒。
今貌愈古,眉交于睫,方以草莖綻衲,見客不理;但拾生薪煮茶,薪香郁郁,從石罅出,茶熟,味之甘冽,倍于寺,蓋吼雷湫也。
夫草莖易絕,濕薪無焰,僧若不厭其勞,惟道氣勝,故能受苦況,此其所以為修身之學欤? 茶畢,風寒,冥冥欲雨,急左旋,由海音洞入寺,此迩來新辟徑也。
視埔頭略遠,而稍夷,然行人亦接臂作猿狖狀。
人影在重澗中,澗石黝黑如墨,可以取火。
舉步旋轉,三尺之外不辨趨向,前有負米給僧而墜岩者,首納于腹。
予戒同遊曰:“至險之地,須以心平氣和處之。
古人終其身于憂患,而跬步不失。
”吾侪于履道坦坦中,偶爾提防亦足以警心目。
吾故曰:“洞以險勝。
”彼遊石鼓者畏登屴崱,登屴崱者畏尋白雲,不到白雲,不知山骨,而猥以靈源、般若傲人,亦已淺矣。
——《葭柎草堂集》卷上 按:乙巳當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陳模字子範,一字勒生,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清光緒時入福建船政水師學校肄業,後入蕪湖海關傭書,與林森、陳其美友善,旋加入同盟會,又調往上海關。
民國初,會中人多顯達,模傭書如故,并加入南社。
二次革命,讨袁軍興,模為陳其美制炸彈,欲刺鄭汝成,适偵騎在門,模方掩蔽,彈适發,模被炸死。
林森葬其遺骨于杭州孤山之歲寒岩,孫中山書“舍身為群”題其墓雲。
重遊鼓山記 去閩垣五十裡,有山曰鼓山,鎮馬江之中樞,為城東之屏障。
山石荦确,野徑纡回,寺觀穹窿,松楸疏散。
五裡一亭,十裡一閣,名流觞詠,恒集于此,蓋福州第一名勝也。
客歲,餘買棹旋裡,塵裝甫卸,即雇筍輿,向東而行,直窮其勝。
時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畫,笑靥迎人,似欲點頭問我别來無恙也。
才過五裡亭,蒼林荟蔚,香草缤紛,數樹桃花,嬌憨可掬。
回憶十年前,老梅數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
寺僧易種以桃,千紅鬥豔,幾疑武陵源尚在人間也。
然餘性愛梅,不愛桃,轉瞬數年,景象一變,可以觇世态之滄桑矣。
日午,入湧泉寺,随山僧啖蔬飯,既飽,摩娑四壁,舊題漫滅,不可複得。
憶少時與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嘯,擊碎唾壺,意氣豪邁,不可一世。
曾幾何時,風流雲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歐州,欲得再與把臂,付之夢想而已。
茲山終古不改,得于十年後,使餘重遊舊地,人緣雖悭,名山之福猶獲再享,亦幸事也。
是夜輾轉不寐,和尚雲印極道絕頂勝景,邀餘出遊,允之。
夜半首途,陰霧迷漫,咫尺莫辨。
攀危岩,披茸草,蹀躞于磊砢中,約十餘裡,至朱晦翁所題“天風海濤”處,有亭翼然,顔曰:“觀日”。
惜為時太晚,日馭已徘徊于空際矣。
俯視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雲奔逃,疾如飛鳥。
宿霭作雨,忽陰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
近岩松濤怒吼,氣象蕭森,拉雜塵心,到此悉寂。
下方縷縷炊煙,時已傍午。
乘興而下,抵喝水岩。
複與方外群僧,縱譚瑣事,但彼輩無風雅者,殊覺可厭耳。
次早,得郵書,促赴蕪湖,匆匆行邁,山靈有知,當為扼腕。
倘天假之緣,數年後,得與石生再來一遊,想亦山靈所深許。
然使天或靳餘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見,即再見,或不能攜手重遊舊地,因在意料中也。
譬如半山亭之梅,悉變為桃,梅之福甯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後,不有他樹為之代庖乎?餘之能否再遊茲山,亦猶之梅與桃也。
嗟呼!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舟次無聊,揮毫記之,亦聊以志感雲。
《陳烈士勒生遺集》卷二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印本 郁達夫(1896~1945年)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著有小說《沉淪》等,散文主要遊記,文筆優美。
抗日戰争時,在南洋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在蘇門答臘,為日軍所害。
遊鼓山記 (一) 周亮工的《閩小記》,我到此刻為止,也還不曾讀過;但正托人搜訪,不知他所記的究竟是什麼,以我所見到的閩中冊籍,以及近人詩文集子看來,則福州附廓的最大名山,似乎是去東門一二十裡地遠的鼓山。
閩都地勢,三面環山,中流一水,形狀絕像是一把後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師椅子。
若把前面的照山,也取在内,則這把椅子,又像前面有一橫檔,給一二歲的小孩坐着玩的高椅了。
兩條扶手的脊嶺西面一條,是從延平東下,直到閩侯結脈的旗山;這山隔着江水,當夕陽照得通明,你站上省城高處,障手向西望去,原也看得濃紫氤氲;可是究竟路隔得遠了一點,可望而不可即,去遊的人,自然不多。
東面的一條扶手本由閩侯北面的蓮花山分脈而來,一支直驅省城,落北而為屏山,就成了上面有一座鎮海樓鎮着的省城座峰;一支分而東下,高至二千七八百尺,直達海濱,離城最遠處,也不過五六十裡,就是到過福州的人,無不去登,沒有到過福州的人。
也無不聞名的鼓山了,鼓山自北而東而南,綿亘數十裡,襟閩江而帶東海,且又去城尺五,城裡的人,朝夕偶一擡頭,在無論甚麼地方,都看得見這座頭上老有雲封,腰間白樯點點的磈奇屏障。
所以到福州不久,就有友人,陪我上山去玩,玩之不足,第二次并且還去宿了一宵。
鼓山的成分,當然也和别的海邊高山一樣,不外乎是些岩石泥沙樹木泉水之屬;可是它的特異處,卻又奇怪得很,似乎有一位同神話走出來的藝術巨人,把這大石塊、大泥沙、以及樹木泉流,都按照了多樣合緻的原理,細心堆疊起來的樣子。
坐汽車而出東城,三十分就可以到鼓山腳下的白雲廨門口:過閩山第一亭,涉利見橋,拾級盤旋而上,穿過幾個亭子,就到半山亭了;說是半山,實在隻是到山腰湧泉寺的道路的一半,到最高峰的屴崱——俗稱卓頂——大約總還有四分之三的路程。
走過半山亭後,路也漸平,地也漸高,回眸四望,已經看得見閩江的一線橫流,城裡的人家春樹,與夫馬尾口外,海面上的浩蕩的煙岚。
路旁山下,有一座偉大的新墳深藏在小山懷裡。
是前主席楊樹莊的永眠之地;過更衣亭、放生池後,湧泉寺的頭山門牌坊,就遠遠在望了,這就是五代時閩王所創建的閩中第一名刹,有時候也叫作鼓山白雲峰湧泉院的選佛大道場。
湧泉寺的建築布置,原也同其他的佛叢林一樣有頭山門,二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藏經樓、方丈室、僧寮客舍、戒堂、香積廚等等,但與别的大寺院不同的,卻有三個地方。
第一是大殿右手廂房上的那一株龍爪松;據說未有寺之先,就有了這一株樹,那麼這棵老樹精,應該是五代以前的遺物了,這當然是隻好姑妄聽之的一種神話,可是松枝盤曲,蒼翠蓋十餘丈周圍,月白風清之夜,有沒有白鶴飛來,我可不能保,總之,以軀幹來論它的年紀,大約總許有二三百歲的樣子。
第二,裡面的一尊韋馱菩薩,系跷起了一隻腳,坐在那裡的,關于這鎮坐韋馱的傳說,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現在隻能含混的重述一下,作未曾到過鼓山的人的笑談,因為和尚講給我聽的話,實際上我也聽不到十分之二三,究竟對不對,還須去問老住鼓山的人才行。
從前,一直在從前,記不清是哪一朝哪一年了,福建省鬧了水荒呢也不知道旱荒,有一位素有根器的小法師,在這湧泉寺裡出了家,年齡當然還隻有十一二歲光景。
在這一個食指衆多的大寺院裡,小和尚當然是要給人家虐待奚落、受欺侮的。
荒年之後,寺院裡的齋米完了,本來就待這小和尚不好的各年長師兄們,因為心裡着了急,自然更要虐待虐待這小師弟,以出出他們的氣。
有一天雨風雷鳴的晚上,小和尚于吞聲飲泣之餘,雙目合上,已經矇眬睡着了,忽而一道紅光,照射鬥室,在他的面前,卻出現了那位金身執杵的韋馱神,他微笑着,對小和尚說,“被虐待是有福的,你明天起來,告訴那些虐待你的衆僧侶吧,叫他們下山去接收谷米去;明天幾時幾刻,是有一個人會送上幾千幾百擔的米來的。
”第二天天明,小和尚醒了,将這一個夢告訴了大家,大家隻加添了些對他的揶揄,哪裡能夠相信?但到了時候,小和尚真的絕叫着下山去了,年紀大一點的衆僧侶也當作玩耍似的嘲弄着他而跟下了山。
但是呀!前面起的灰塵,不是運米來的車子麼?到得山下,果然是那位城裡的最大米商人送米來施舍了。
一見小和尚合掌在候,他就下車來拜,嘴裡還喃喃的說:“活菩薩、活菩薩,南無阿彌陀佛,救了我的命,還救了我的财。
”原來這一位大米商,因鑒于饑馑的襲來,特去海外販了數萬斛的米,由海船運回到福建來的,但昨天晚上,将要進口的時候,忽而狂風大雨,幾幾乎把海船要全部的掀翻,他在艙裡跪下去熱心祈禱,隻希望老天爺救救他的老命,過了一會,霹霹靂一聲,榄杆上出現了兩盞紅燈,紅燈下更出現了那一位金身執杵的韋馱大天君。
怒目而視,高聲而叱,他對米商人說:“你這一個剝削窮民,私販外米的奸商,今天本應該絕命的:但念你祈禱的誠心,姑且饒你,明朝某時某刻,你要把這幾船米的全部,送到鼓山寺去,山下有一位小法師合掌在等的,是某某菩薩的化身,你把米全部交給他吧!”說完不見了韋馱。
也不見了風雲雷雨,青天一抹,西邊還出現一規殘夜明時的月亮。
衆僧侶歡天喜地,各把米搬上了山,而小和尚走回殿來,正想向韋馱神頂禮的時候,卻看見菩薩的額上,流滿了辛苦的汗,袍甲上也灑滿了雨滴與浪花,于是小和尚就跪下去說:“菩薩,你太辛苦了,你且坐下去歇息吧!”本來是立着的韋馱神。
就突然地跷起了腳,坐下去休息了。
湧泉寺的第三特異之處,真的值得一說的,卻是寺裡寶藏着的一部經典。
這一部經文,前兩年日本曾有一位專門研究佛經的學者,來住寺影印,據說在寺裡寄住工作了兩整年,方才完工,現在正在東京整理。
若這影印本整理完後,發表出來,佛學史上,将要因此而起一個驚天動地的波浪,因為這一部經,是天上天下,獨一無二的寶藏,就是在梵文國的印度,也早已絕迹了的緣故。
此外還有一部血寫的金剛經,和幾葉菩提葉畫成的藏佛,以及一瓶舍利子,這也算是這湧泉寺的寺寶,但比起那一部絕無僅有的佛典來,卻談不上了。
我本是一個無緣的衆生,對佛學全沒有研究,所以到了寺裡,隻喜歡看那些由和尚尼姑合拜的萬佛勝會,寺門内新在建築的回龍閣,以及大雄寶殿外面廣庭裡的那兩枝由海軍制造廠奉獻的鐵鑄燈台之類,經典終于不曾去拜觀。
可是廟貌的莊嚴偉大,山中空氣的幽靜神奇,真是别一境界,别一所天地;凡在深山大寺如廣東的鼎湖山,浙江的天目山,天台山等處所感到的一種絕塵超世,缥缈淩雲之感,在這裡都感得到,名刹的成名,當然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三月在福州 (二) 《福建通志》的山經裡,說鼓山延袤有數十裡長,所以鼓山的山景,決不至隻有幾處;而遊覽的人,也決不是一個人在山上住幾天就逛得了。
不過湧泉寺全山的一個中心,若以湧泉寺為出發點而談鼓山,則東面離寺隻有裡把路遠的靈源洞、喝水岩,以及更上一層的朱子讀書台,卻像是女子臉上的脂粉花飾,當能說是一山的精華荟萃的地方。
到靈源洞的山路,是要從回龍閣的後面經過,延山腰一條石砌小道,曲折而向東去的。
路的一面就是靠小頂峰的一面,是鐵壁似的石崖,在這一排石崖裡,當然還有些花草樹木,叢生在那裡,倒覆下來成了一條甬道。
另一面是一落千丈的山下絕壑了;但因為在這絕壑裡,也有千年老的樹木生長在那裡,這些樹頂有時候高得和路一樣平,有時還要高出路面一二丈長,所以人在這一條路上走路,倒還不覺得會發什麼寒栗,彷佛即使掉了下去,也有樹頂樹枝,會把你接受了去,支住你的身體似的。
不過一種清幽,清閟的感覺,卻自然而然在這些大樹,絕壁、深壑裡蒸發出來,在威脅着你,使你不敢高聲說一句話。
山徑盡處,是一扇小小的門;穿門東望出去,隻是一片渺渺茫茫的天與海,幾默樹梢,或一角山岩,随你看的人所立的角度方位的變移,或有會顯現一下,随即隐去,到了這狹狹的門外,山路就沒有了,沒有路怎麼辦呢?你且莫急,小門外的百丈谷中,就是靈源洞底了;平路雖則沒有,絕高絕狹的下坡石級,自然是有的。
下了這一條深深的石級,回頭來一看高處,又是何等耐人尋味的一幅風景!石級的狹路,看過去象是一條蛇的肚皮,回環曲屈,夾盤在綠的樹,赭黑色的岩石的中間,在這層層陰暗的石樹高頭,把眼睛再擡高幾分,就是光明浩蕩的一線長天了。
你說是這景緻,還不夠人尋味麼? 下了石級,我們已經到了靈源洞底了,雖說是洞,但實際卻不過是一間天然的石屋。
平坦的底,周圍有五六丈方廣,當然是一塊整塊的崖石。
而在這底的周圍、中部,以及莫明其妙的角落裡,都有很深的絕澗,包圍在那裡。
下石級處,就是一條數丈深的石澗,不過在這石澗上面,卻又架着一塊自然的石橋,站在石橋上,朝西面橋下石壁一看,就看得見朱夫子寫而刻石的那一個絕大的“壽”字,起碼總要比我們人高兩倍,寬一倍的那一個“壽”字。
洞的最寬廣處,上面并沒有蓋,所以隻是一區三面有絕壁,前面是深坑的深窩。
崖石、崖石、再是崖石;方的、圓的、大的、小的,象一個人的、象一塊屏風的、象不知甚麼的,重重疊疊、整整斜斜;最新式的立體建築師,疊不到這樣的适如其所。
《挑滑車》的舞台布景畫,也畫不到這樣的偉大;總而言之,這一區的天地,隻好說是神工鬼斧來造成的,此外就沒有什麼話講了。
可是刻在這許許多多石頭上的古代人的字和詩,那當然是人的斧鑿;自宋以後直到現在,千把年的工夫,還沒把所有的石壁刻遍;不過擠卻也擠得很,擠到了我不願意一塊一塊地去細看它們的地步。
洞的北面靠山處,有一間三開的小樓造在那裡;扶梯樓闆,有點壞了,所以沒有走上去。
小樓外的右邊,有一塊高大的崖石立着,上面刻的是“喝水崖”的三個大字,故事又來了,我得再來重述一遍古人腦裡所出來的小說。
《三山志》裡說:“建中四年,龍見于山之靈源洞;從事裴胄曰,神物所播,宜建寺以鎮之。
後有僧曰靈峤,誅茅為台,誦《華嚴經》,龍不為害,因号曰華嚴台,亦以名其寺。
”照這紀事看來,寺原還是古洞,而洞卻以龍靈,所謂華嚴台,華嚴寺,也就在這洞的東邊,不過“喝水崖”的三字,究竟是不是因這裡出了龍,把水喝幹了,于是就有此名的?抑或同一般人之所說,喝水之喝,是棒喝之喝,蓋因五代時神僧國師晏,誦經于此,惡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并流于東澗,後人尊敬國師,因有此名?我想這個名目的由來,很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現在大家都隻曉得堅持後一說,說是經國師晏一喝,這兒的洞裡的水就沒有了,并流到東澗,但我想既要造一個故事出來,何不造得更離奇一點,使像安徒生的童話?一喝而水涸,也未免太簡單了吧? 經過這靈源洞後,再爬将上去,果然是一個台,和一個寺;而這寺的大殿裡,果然有一條水,日夜在流,寺僧并且還利用了這水,造了一個小小的水車,以繩的一端,釣上水車,一端釣上鐘杵,制成了一個終年不息的自然撞鐘的機械。
而這一條水的水質,又帶灰白色的而極濃厚,像虎跑、惠山諸泉,一碗水裡,有百來個銅子好擺,水隻會得漲高,決不會溢出。
在這寺門前的華嚴台——也不知是不是——上,向西南了望開去,已經可以看來見群峰的俯伏,與江流的缭繞了,但走過石門,再升上一段,到了山頭突出的朱子讀書台去一看,眼界更要寬大,視野更要遼闊。
我以為在鼓山上的眺望之處,當以此為第一。
原因是在它的并不象屴崱峰的那麼高峻,去去很容易,而所欲望見的田野河流山峰城市,卻都以在這裡看得明明白白。
我的第二次上鼓山,是于黃昏前去,翌日早晨下來的;下山之先也攀上了這一處朱夫子讀書的地方。
同遊的人,催我下山,催了好幾次,我還有點兒依依難舍,不忍馬上離去此二丈見方的一塊高台。
坐上了山轎,也還回頭轉望了好幾次,望得望不見了,才嗡嗡念着,念出了這麼的幾句山歌: 夜宿湧泉雲霧窟,朝登朱子讀書台。
怪他活潑源頭水,一喝千年竟不回。
實在也真奇怪,靈源洞喝水崖前後左右的那些高深的絕澗裡,竟一點兒流水也沒有,我去的兩次,并且還都是在大雨之後,經過不久的時候哩。
鼓山的最高峰名屴崱峰,卓頂峰,狀如覆釜,時有雲遮;是看日出,看琉球海島的勝地我不曾去。
大頂峰北下,是浴鳳池;據說樵者常見五色雀群,飲浴于此。
池之南有石門砑立;應真台、祖師崖、湧泉窦、甘露松、白猿峽、香爐峰,都在石門之右。
浴鳳池右下,走過數峰,達海音洞,洞口寬大,有好幾張席子好鋪;其中深不可測,時聞海音,所以有此名稱。
白雲洞在海音洞下,由黃坑而登,隻有一裡多的山路,險巇峻峭,巨石如棋散置路上。
聽老遊的人來說,鼓山洞窟,當以白雲洞為第一;但這些地方,我都還不曾親到,所以誇大的話也不敢說;遲早總想再去一趟的,現在暫且擱在一旁吧。
此外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獅子峰、缽盂峰……峰……崖之類,名目雖則衆多,但由老于遊山者看來,大約總是大同小異的東西,寫也寫不得許多,記鼓山的文字想在此終結了。
按:本文(一)為《閩遊滴瀝之二》、(二)為《閩遊滴瀝之三》的一部分,原文略有删節,題目亦編者所加。
何敏先字茗仙,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福州師範學校畢業,曾在縣教育局任職,苦學喜遊,走遍全省各縣。
不幸早年逝世。
八遊鼓山印象記 福州市鼓山景色不但是福建省十二名勝中首屈一指,即在全國許多勝迹中,也可算是負有相當盛名。
茲就我個人十載以來八度登山、遨遊所得的印象,與參考舊志及近代作家們所寫關于她的遊記,加以分門别類,作個有系統的介紹,使今後遊石鼓者雖無山僧引導,亦能按圖索骥,得個粗線條的輪廓而歸。
悠久的曆史 考鼓山建寺的曆史,相當悠久。
其先白雲峰下原為一潭,毒龍居之,每興風雨,損人禾稼。
唐建中四年(783年)龍現于山之靈源洞,從事裴胄請僧靈峤誅茅為屋,誦《華嚴經》于潭旁,龍來聽經,久之,自行他徙,因奏建寺,号曰“華嚴台”。
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填其潭為寺,并往雪峰邀請僧神晏主持,号“國師館”。
其後,宋真宗賜額“鼓山白雲峰湧泉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改為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毀于火,僧遂遷居廨院。
萬曆間,僧月江等營靜室以居。
天啟七年(1627年),僧道瑞、宏曉任興造之事。
請博山無異大和尚住持之。
清順治初,僧元賢重修,如是興而複廢,廢而複興,凡有幾度,及曆年來時加修葺,故迄今寺貌結構,仍能保持當日的莊嚴堂皇。
登山的前奏 廨院上山到湧泉寺行程約長十裡,并曆經七亭及二千五百零五級的石階(按:陳文濤說三千八百九十五磴),好在石階都是寬闊平鋪,且數級一坦途,裡許一小亭,屈曲蜿蜒,狀如羊腸。
夾道茂松翠柏,澗壑潺潺流泉,實在在引人入勝,雖邁步登山,亦不為勞。
抗戰前,省會公安局于廨院設有鼓山管理員,将附近各鄉村原有的竹輿(俗呼兜,可供營業用者),選擇六十乘,輿夫一百二十名,預備夫六十二名,專供遊客挑行李及添雇擡輿之用,而輿之制造極簡單,仿如橋式,上覆活動白色布蓬罩,以蔽風日,并編定号數及輿夫服裝标識,使遊者益增便利舒适,所需代價僅一二元。
在抗戰期中,擡輿價上山非百元不可,下山還較便宜一半,健行者還是緩步登山為妙(按:解放後,汽車由公路可直通寺門,無須步行,而下列七亭,亦成為陳迹,但七亭沿途俱系名勝、碑刻所在,不容阙載,故仍存錄,藉可看出鼓山今昔的變化)。
松篁十裡間 到了廨院,最先映入我們眼簾,就是路旁“閩山第一坊”。
她系宋僧德融建的,初名“通霄”,後以朱晦翁書“閩山第一”四字揭眉,遂改今名。
過此五十武,經利見橋,有“瑞泉”與“祝聖萬年碑亭”在對面白牆邊,中橫長方形石碑一塊,上刻“祝聖萬年亭”五字。
從這裡左轉,即“白雲廨院”,該院乃用以安行僧、辦道糧及雲水賓客之往來,為湧泉寺之化城,與寺同時建。
其中大殿多古佛,後面系法堂。
對門“南園”内有“普賢殿”,中多雜樹。
院左十武,流水一彎,上架以石,名“東際橋”,亭名“東際亭”。
登階六級為平地,走十步,上三十三級,又是平地,如是十步三級,八步三十八級,一百六十六步四級,八步三級,八步十級,共九十九級,始抵第一亭。
(一)第一亭——仰止亭,即觀音亭。
山下到此計登九十九級,亭的建築極平凡,四面皆空。
此時山上岩上的石刻,亦從此開始呈現于吾人眼。
傍于道右,有一片碩大平鋪的岩壁,镌上不少名人題字。
首先為清福州知府李拔書“聲滿天地”及前私立三山中學校長周靖書“去私救國”。
再登上四十六級間,沿途乃有不知為何人所書的“東障鵬霄”、“雲程發端”等字。
過此,為前閩侯縣政府當民十九(1930年)那年,為保護“名山禅林”的布告,全文簡短數十言,刻在石上。
接着就是蕭夢馥書的“青山綠林”。
走過這一段石級,道左有“洗心台”,台為岩石,形如人心,下面水聲潺潺。
附近階旁有條石椅,供人一憩。
從這裡起,在亭與亭之間,每相距不遠,都有同樣石椅設備。
再緩步而登一百六十六級,便至一石屋,即為第二亭(沿途石刻共計十處)。
(二)第二亭——俗稱頭亭。
第一亭到此,計登三百六十七級,山下到此,共四百六十六級。
亭内空無所有,前後辟兩門,以通上下往來。
左右有圍牆圍着,壁間嵌前閩侯縣長歐陽英書“聽濤觀瀑亭”五字。
越過此亭,登上二百七十一級至第三亭(沿途石刻隻有一處)。
(三)第三亭——即乘雲亭。
第二亭到此,計登二百七十一級,山下到此,共七百三十七級。
該亭俗呼“水亭”,初名“梯雲”,後因亭旁有泉曰“靈泉”,故又名“靈泉亭”。
亭中題有“願登覺岸”四字,附近有宛平縣弟子那福書“七佛師”。
又上一百四十九級間,沿途石刻有“空色相”、“現五蘊光明”、“大慈悲度一切苦厄”、“卓爾”、“乘雲”(王用文書)、“高堅在望”、“維行”(平潭陳魁梧書)等字。
抵此又有條石椅,再登三百四十五級,這段中途石刻,計有“南無阿彌陀佛”、“仰濤”、“尚遠”、“天風吹夢”、“風怒濤飛”(不知何人所書,筆力雄勁有神)、“小鼓”(高鶴樓書)、“南無阿彌陀佛”、“半山”(表示走到此處,才抵半山。
),轉瞬間即抵第四亭,沿途石刻共十六處。
(四)第四亭——半山亭,第三亭到此,計登四百九十四級,山下到此共一千二百三十一級。
該亭所以名“半山”,蓋以亭在岺之半,故名,又稱“合珪亭”,因有兩石如合珪,故名。
亭中有匾題“神臯奧區”及石佛塔一座。
僧人在此設茶桌,賣糕餅,以招待遊客。
亭前空地陳列石桌、石椅。
由該亭再連登三百四十七級後,道旁又有一條石椅,續登至八十三級時,先望“能通仙苑”石刻。
路之右邊有楊樹莊墓碑亭,它為一現代化水泥鋼骨建的涼亭,雕梁畫棟,頗為華麗。
楊乃民國十七八年(1928~1929年)間福建省政府主席,死後葬此山上。
其墓園即在亭之附近裡許,墓碑系青石所琢,手工頗精,字乃汪精衛所題,後人以汪為賣國漢奸,将他名字毀壞,并畫個烏龜以見棄之。
又九十級過桃岩洞及五谷祠,即至第五亭,沿途并無石刻。
(五)第五亭——茶亭,第四亭到此,計登五百二十級,山下到此,共一千七百五十一級。
遊客到此,無不感覺足疲力竭,李拔在亭旁所書“欲罷不能”四字,命意殊深。
亭的建築規模,可算七亭之最,并有庵及佛像,陳設甚佳。
堂上有達摩祖師壁書,據雲:為一台灣美術家的傑作,全幅僅用毛筆蘸墨,繪于白色壁間,寥寥不及幾十筆,十分傳神。
附近有舍利窟,亦名“茶園”,在香爐峰前。
自山腰分徑而入,别為一區,倚岩架屋,居民二十餘家。
傳閩王創寺時,谪罪人于此,使之種茶,以供香積,即世所稱之“鼓山半岩茶”。
茶色香,風味佳,推為閩中第一。
從茶園上去,沿途左右,石刻更多,幾令人目不暇接。
計所登三百三十級間,有“善哉”、“宜勉力”、“做好人,行好事,讀好書,說好話”、“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雲路”、“望奎樓”、一筆“壽”字,活躍如神龍飛舞,曾為人用墨拓去,當作中堂懸挂。
“開竅星”、“蓬萊在望”、“莫作心頭過不去之事”、“無量壽”、“南無阿彌陀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威音王佛”、“高山仰止”、“何修到”、“寶筏度人”、“南無無量壽佛”、“立念回天”、“作如是觀”(南城渭卿胡印)、“毋息半途”、“天地正氣”、“求真理”、“宏法利生”、“行良心”、“佛”(這個佛字寫得非常筆化)、“河山冠冕”、“阿彌陀佛”、“慧日輝煌”等三十一處。
看到這裡,石階亦告一段落。
同時左邊更現出一條小徑,乃通往十八洞。
正面緩步行一百零九步,楊樹莊墓即可看到。
又一百二十步,升上十級,走八十八步,再登十四級,有望雲居士于光緒丁酉年(1897年)用口銜着筆書“靜神養氣”四字。
再上二十級,先見古佛塔兩座繼到第六亭,沿途石刻共三十二處。
(六)第六亭——更衣亭(又名觀化亭),這裡距山門隻有一裡,傳閩王審知上鼓山訪異僧時,曾更衣于此。
亭中有清楊慶琛對聯:“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寺衣”。
附近有“五賢祠”。
過此亭,又是坦蕩石道,使人氣爽,且沿途九十步間,石刻特多;如一筆“虎”、“白雲滄海”、“道心堅固”、“雲程”、“忘機”、“是勝因地”、“靈山岐岺”、“足以名志”、“今古名山”、“人海飛鴻”(下面另附詩一首)、“皆大歡喜”、“福城東勝”、“我無人相”(附詩一首)、“五蘊皆空”、“一壑風樹”、“霖雨蒼生”、“為善最樂”、“悟境”、“心”、“佛”、“提倡國貨”、“忠孝廉節”(後學林可相敬錄宋忠臣文信國公書,每字徑約數尺,極為雄壯,有魄力)由此登上二百級有“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雲磴松濤”、“草堂願如”(附詩一首)、“心路須平”、“南無阿彌陀佛”、“宛如極樂”、“三民主義萬歲”、“亦到湧泉”。
至此登一百三十級後,即為一段斜坡。
同時右邊通往放生園,左通佛窟(乃一壁立巨岩,中刻經文)。
正面再行四十步,下五十級,乃巨松夾道,蒼翠欲滴的“萬松灣”,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當民國十二年(1923年)莅榕遊石鼓時,所題“其介如石”四字,即在此途中的左邊岩上,因字體不大,很容易忽略。
附近更有盧興邦書“行仁義事”,及不知名所書“以進大同”等。
該寺前代和尚塔數座(即海會塔)即造于此,最後為“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知足常樂”等處,沿途題字,欣賞至此,全部告終,統計共九十處。
其中以第六亭至第七亭這段途中最多(共三十六處),第二亭至第三亭這段途中最少僅一處。
再徘徊八十六武,即至山門的第一個牌坊,前額曰:“石頭路滑”,後額曰“又恁麼去”,過七十步,趁迎面那列短垣繞入,垣上壁間嵌一黑碑石,橫書“入佛境界”。
經香爐峰邊(此峰在缽頭峰東,為寺的前案,俗呼“阿彌陀佛”山),左轉二十步,抵第七亭。
(七)第七亭——駐錫亭,即最後一個亭。
第六亭到此,計登三百八十級(其中最後五十級系向下走,蓋地勢至此,又低落下去),及二百九十二步(分三段),山下到此,總計二千五百零五級。
向此亭直穿下去,系通往靈源洞。
亭右左壁,有福州名畫家李霞畫的佛一幀,頗活躍神妙。
亭左正面,乃鼓山山門,門額之上直書“無盡山門”(此乃山門舊址,古額為無盡門),左右石柱對聯的佳句寫着“通霄路遠塵氛盡;無盡門開法界寬”。
又左右所懸木闆聯句,是“石點頭,虎甘受戒;鼓晨鐘,龍來聽經”。
門左右大石柱刻着“振刷精神功參妙谛;光明磊落法證菩提。
”(此聯系前福建省高等檢察廳廳長邱在元題,又左右前柱刻着“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另一付木闆對聯寫着“門納海天寬,披殘碧漢,浮雲萬裡空中參富貴;鐘敲山月落,喚醒黃粱,大夢一番見後薄公侯。
”(甯化名書家伊秉绶之子宗陶所題)句法雕琢極精,讀之有味。
跨入山門,後面左右兩柱對聯:(1)“弘菩提之願;開入聖之門。
”(台灣李盛福題),(2)“石鼓浮海島;靈泉湧寰宇。
”(台灣女信士林朝姑題)對面牆邊有石龛,中豎石刻“南無阿彌陀佛”,兩邊小柱對聯刻“頂上月光高屴崱;指頭甘露沛錦江。
”從此龛前,循曲徑行一百三十武,至第二個牌坊,前額曰“萬福來朝”,後額曰“回頭是岸”。
樓之右邊即迥龍閣,過此牌坊又是一彎,走百餘武為第三個牌坊,前額寫“海天砥柱”(前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聲濤書),後額寫“佛聖門庭”,拾級登兩石階,過十數武,為羅漢泉(相傳有僧來此,以手指地,而泉水忽上湧,故名。
寺之稱湧泉,典故即出于此),泉口四方形,旁有石牌,刻着“羅漢泉”,徑約一尺,迎面即龐大的廣場(這個廣場系用雪白的石條砌成斜度,别饒風趣)與巍峨壯觀的湧泉寺。
痛心一回事 當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福州二次淪陷期中,附近鼓麓雙峰等鄉的不肖鄉民,乘火打劫,成群結隊任意砍伐森林當燃料,販售于市(時福州柴價每斤高至五百元),以緻自廨院至半山止,這一路上千百年的參天古松悉被腰斬,與市區烏石山前師範學校海天閣前号稱“十八學士”之古松,慘遭同一厄運,殊為惋惜。
放生園舊話 新放生園情況,茲補述于下:舊園原在寺左,十幾年前,虛雲和尚特于羅漢台前新建一所,頗具規模,其中豬、牛、羊、雞、鴨不下數百隻,下有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