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清代

關燈
一枝聖箭透重城,千載南荒祖令行。

    無縫塔中标塔樣,隆隆石鼓半天鳴。

     ——《遂初堂集閩遊草》 徐钅九(1636~1708年)字電發,江南吳江(今江蘇吳江)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應博學鴻詞科試,授翰林院檢讨。

    好旅遊,曆閩、浙、粵、桂各省。

     坐茶亭看雲 山氣日夕佳,延攬悅心目。

    暑雨侵人衣,筍輿陟林麓。

    忽然天風吹,白雲滿岩谷。

    上界濕鐘聲,下方蔽茅屋。

    冥蒙疑破絮,參差漲煙竹。

    招呼拟贈贻,不愁雲霧觸。

    頃刻島嶼藏,變幻屢移矚。

    但聞人語聲,急欲看飛瀑。

    扪蘿跻高頂,明當鏟黃獨。

    遙祝海雲收,探奇吾願足。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台灣學生書局印本 從喝水岩石門尋水雲亭故址 岚氣濕衣裾,洞口雲來黑。

    下臨萬仞潭,窈窕不可測。

    四顧獅象蹲,奇峰指屴崱。

    攀跻興未窮,逾嶺披榛棘。

    緣棧曆虛危,扪蘿望空即。

    劃然開石門,轉身尚逼側。

    好事喜錘镌,煙消石難泐。

    蛟龍紛攫拏,苔藓恣剝蝕。

    遂欲探湧泉,還思水雲迹。

    登磴溯高崗,似展垂天翼。

    雲海正蒼茫,陽烏已西匿。

    投杖急歸來,臨風三太息。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雨後坐蹴鳌橋觀瀑布 振策出山門,似聽灘聲惡。

    緩步跻州梯,濕雲蔽寥廓。

    怪石揚巨镡,匹練橫空落。

    喧豗走雷霆,恍與銀濤搏。

    石角散飛流,珠沫旋噴薄。

    屢折益奔峭,潛蛟漸騰躍。

    夭矯疑白龍,群趨赴大壑。

    聳觀心神驚,靈源恣冥索。

    坐久始聞聲,探奇信有托。

    悠然思五丁,何年始疏鑿。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同紫岩、公漪登鼓山絕頂 翳昔神禹奠四海,閩越僻在蠻夷陬。

    崎岖诘曲迹罕到,其時或未通車舟。

    岩壑盡閉踞豺虎,灌莾路塞蟠螭蚪。

    何年巨靈始劈劃,海風逢逢揚高旈。

    餘來采藥穿芒屩,乘槎偶作東南遊。

    武夷崖梯未攀接,先從石鼓探龍湫。

    倏然雷雨氣蓬勃,似阻着屐窮冥搜。

    餘益賈勇曆危棧,衡泥冒雨淩丹丘。

    竟從屴崱一騁望,駐策聊欲舒雙眸。

    白雲蒙蒙失遠近,冥目作觀忘九州。

    向聞茲山霧氣絕,琉球隐見若浮漚。

    迩雖蒙密衆峰蔽,登臨亦可消煩憂。

    天風海濤似相送,拂衣欲去仍淹留。

    拟留石壁識日月,苦無奇句供雕锼。

    歸來一步一回顧,仰看百道飛泉流。

    爬沙此岩三太息,青冥有路難追求。

    白雲堂中遂高卧,卧聽粥鼓思悠悠。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再過靈源洞石壁觀李伯紀、 朱晦庵真西山諸先賢镌刻慨然作歌 元祐宮中有堯舜,秉鈞同日皆名賢。

    自從黨籍起章蔡,遂令宋室成南遷。

    青蠅終古亂黑白,與人家國誠徒然。

    籲嗟四先生,千載人争傳。

    胡為後先陟閩峤,不跻廊廟跻山巅。

    紹熙歲月紀登眺,豈貪林壑來磨镌。

    往後效颦疥蒼藓,真如蝸壁紛流涎。

    腕力縱好筆鋒曲,終随瘴雨消蠻煙。

    曷若諸賢照敻古,芒寒色正重南天。

    嗚呼殷鑒總一轍,惟帝堯舜臣勉旃。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白雲堂坐雨 殷然雷四起,檻外響龍吟。

    晻霭香爐濕,迷離梵呗沈。

    半床雲共宿,千嶂雨來侵。

    煩暑都能滌,堂空如夕陰。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循松徑遊吸江蘭若 松徑高低入,招提傍古台。

    侵階孤嶂逼,豁眼亂雲開。

    樹向中流出,雲從四面來。

    誰能開口吸,一笑指蓬萊。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臨滄亭聽泉小飲和紫岩韻(二首) 雨歇泉猶瀉,雲來檻外飛。

    流波岚氣濕,倒影日光微。

    滑笏摩蒼藓,跳珠濺石矶。

    風爐應遣試,幽賞願無違。

     豁眼疑無際,銜杯酒興長。

    雨侵苔徑滑,風送葛衣涼。

    坐久知空寂,心清聞妙香。

    悠然響琴築,歸路澹相忘。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藏堂石塔觀舍利, 時秋海棠盛開和紫岩韻 六月幽岩風雨深,上方鐘磬晚沉沉。

    浮生昨已醒前夢,半偈今才冥夙心。

    藹藹慈雲遮石塔,微微清梵出香林。

    草花腸斷無人問,冷豔凄迷慘不禁。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屴崱峰 屴崱峰頭晚照開,靈源翠鎖少塵埃。

    雪飛半嶺諸天淨,雨洗千松萬壑哀。

    入世愁看機變幻,扶筇喜共客徘徊。

    微茫一粟吾能辨,日本船從海上來。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由白雲下院冒雨登山 籃輿才上覺身輕,見說看山眼倍明。

    一路蒼松如拱揖,數聲啼鳥解逢迎。

    喜投禅榻逢僧話,愛聽流泉結伴行。

    風送海濤鳴石鼓,不愁雨洗路欹傾。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别湧泉寺至下院山亭與紫岩, 公漪匆匆小飲即去 天放歸途半日晴,看山又作出山行。

    岩花似向人前笑,雲氣還疑足底生。

    低岸葛巾酒初漉,橫拖藤杖眼猶明。

    酣來自哂真癡絕,底事忙忙别化城。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國師岩示為霖和尚(四首) 識得西來義,九年能面壁。

    石破與天開,師從此中出。

     我欲來居此,思參最上乘。

    誰能施慧劍,絕壁斬孤藤。

     殷然瀉飛瀑,急流互洄洑。

    已是悟升沈,何須出幽谷。

     自喝泉聲去,從無一道來。

    如何今日至,恍惚似奔雷。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羅漢泉 借問阿羅漢,何年鑿此泉。

    如何滄海竭,不共作桑田。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甘露松 甘露何時集,青松澗道栽。

    幾番遭野燒,應過劫灰來。

     相傳松為晏國師手植,常有甘露集其上。

    時為野火所焚,猶自青青如蓋。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茶園 數間茅屋結雲根,幾縷茶煙度石門。

    我亦江南老桑苧,欲攜茗椀過山村。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望海 煙螺如黛有無間,番船初從島上還。

    東望滄溟雲咫尺,拟随徐福住三山。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下山口占 分明書裡回頭看,愁殺今朝往翠屏。

    十裡飛泉來送客,也應揮手謝山靈。

     ——《南沙草堂詩集》卷十四 金潮字海門,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

    官昆山知縣,以事罷官,羁留吳下四十年,授徒自給,年八十餘,歸裡卒。

     白雲洞 吹笙石上至今聞,三月桃花照眼醺。

    客到山中誰是伴,偶然攜得半囊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雨後坐喝水岩 雷殷澄潭百尺台,萬峰飛捲海濤來。

    遊人卻愛山中雨,水到岩頭喝不回。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象元字伯猷,廣東澄海人。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官翰林檢讨。

    典試山東。

     遊鼓山 護道松皆古,緣坡磴卻安。

    但知塵界隔,不覺梵天寬。

    帆楫雙江合,風霜百怪寒。

    不嫌遲到寺,煙霭起岩蠻。

     ——乾隆《福建通志藝文十》 乾隆七年(1742年)刊本 魏荔彤字念庭,直隸柏鄉(今河北柏鄉)人。

    清康熙間貢生,四十九年(1784年)任福建漳州府,升江南常鎮道。

     遊鼓山途次 淡雲疏雨已清秋,偶訪招提象外遊。

    深羨鼓山新入眼,不堪廛市更回頭。

    勞肩久拟僧龛憩,殘暑先從上界收。

    誰辟煙岚傳客到,長林幽鳥語如郵。

     路繞漁村野水通,溪田細飐稻花風。

    長吟獨往秋山裡,逸興先飛城郭東。

    半嶺江流浮漭沆,上方日影散空濛。

    投筇且倚石亭望,可有南來一塞鴻。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懷舫集》 鹹豐五年(1855年)刻本 湧泉寺步栎園先生韻 連歲塵嬰快賞稀,秋朝蠟屐叩雲扉。

    江明斷岫兼天湧,花落空岩挾雨飛。

    山色懸懸投客夢,鐘聲款款到漁矶。

    應遲泉石留軒冕,何為遊蹤久未歸。

     佛閣橫霞作斷文,秋光淡宕漸平分。

    孤幢影照松間月,清梵風飄海上雲。

    鈴語自消良夜永,禅關不掩旅思紛。

    芒鞋竹笠何年事?願聽經聲證所聞。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懷舫集》 楊文乾字符統,号霖宰,清漢軍正白旗人。

    恩蔭出身,康熙間任曹州知府。

    雍正三年(1725年)任廣東巡撫,曾奉命來閩,清查虧帑,毫無瞻顧,回,卒于任。

     按:舊志此詩作者為“楊乾”。

    經查各種工具書及地方志,都無此人。

    據詩後附其子楊應琚跋雲:“鼓山為八閩勝地,……戊寅之夏,餘待罪制使,于勸農之便,遂登其麓。

    伏見先公與前制府高文良公(指高其倬)唱和之什。

    先公時任粵東巡撫,奉命來閩清理十郡要務,校閱沿海軍營,駐省數月,公餘信宿山寺,吟哦其間,迄今三十二年矣。

    ”戊寅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又查民國《福建通志職官志清》:“閩浙總督楊應琚,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在任。

    ”《清史稿楊應琚傳》:“楊應琚,字佩之,漢軍正白旗人,廣東巡撫文乾子,……二十二年任閩浙總督。

    ”據此,楊乾乃楊文乾之誤。

     遊鼓山寺 積翠千裡石徑斜,公餘偶爾到僧家。

    出山活水鳴清澗,繞寺蒼松映晚霞。

    足下生雲情是幻,耳邊啼鳥興偏奢。

    真禅别有真空境,笑語浮屠莫浪誇。

     ——乾隆《鼓山志藝文》 曉登鼓山最高處觀日出 紅光湧耀浪重重,照澈乾坤色更濃。

    白虎有岩皆斂迹,烏龍無水不潛蹤。

    回看萬象随時現,俯視千山到處恭。

    乘興欲遊三島去,漫言此地最高峰。

     ——乾隆《鼓山志藝文》 高其倬字章之,清鑲黃旗漢軍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

    雍正四年(1726年)為閩浙總督,累官工部尚書。

    他少負詩名,稱一代作手。

     奉和遊鼓山寺 青峰影裡綠溪斜,佛閣淩空衲子家。

    地擅林泉延杖履,客于襟韻帶煙霞。

    遲留蓬阆因緣在,扶植生靈願力誇。

    自識神仙無上訣,鹿車小果未須誇。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味和堂詩集》卷三 道光五年(1825年)刊本 奉和曉登鼓山最高處觀日出 危磴盤盤上百重,五更寒重興偏濃。

    海天初見羲和影,雲峤欣留謝傅蹤。

    境地高時群岫小,光明遍處萬邦恭。

    公扶玄化同喬嶽,甯數東南第一峰。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味和堂詩集》卷三 吳廷華字中林,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舉人,官興化府通判。

     喝水岩 老僧誦經若流水,乃怪水聲喝水止。

    喝水水亦知掉頭,萬籁無時不聒耳。

    石梁雁蕩天下奇,懸崖瀑布非尺咫。

    憑空直瀉萬丈潭,大聲時發深潭底。

    此中乃号清淨門,古道場開人累累。

    可知不見與不聞,固是釋迦大宗旨。

    一泓養此活潑潑,無事辄令活水死。

    老晏一喝有因緣,此水乃得大歡喜。

    昔聞在山泉水清,出山混濁紛不理。

    自得此喝識本來,滴滴歸源達無始。

    舊時溪壑任空空,澄淵乃在方寸裡。

    溪東一水出旁門,今人誤認此水徙。

    老夫入山喜饒舌,随波随流那解此。

    無波古井如是觀,還請吾師豎一指。

     ——乾隆《福建續志藝文十三》 乾隆廿三年(1758年)刊本 黃任(1683~1764年)字莘田,福建永福(今永泰)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舉人,官廣東四會知縣。

    以性愛端硯,自稱十硯老人。

     鼓山寺僧每春饷牡丹 數枝,花期已屆,使人探之 十二瑤台百寶闌,當年載酒騁雕鞍。

    如何老病栖禅榻,猶有狂心問牡丹。

    茗椀房栊消午倦,熏爐簾箔護春寒。

    幽齋不作秾華夢,隻乞僧寮一朵看。

     ——《秋江集》卷六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刊本 次日寺僧送牡丹至 雪積煙封暖乍開,曉鐘十裡下山來。

    紅苞尚滴岩前露,綠萼猶粘水際苔。

    繡被錦衾參色界,染衣酣酒出香台。

    維摩亦要天花散,蛱蝶牆頭莫浪猜。

     ——《秋江集》卷六 趙國麟字仁圃,山東泰安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授庶吉士,乾隆時,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登鼓山遊喝水岩 出郭塵事靜,緣疇鋪蒼茵。

    丘嶼互起伏,洲渚相依因。

    朦胧初日上,遠水光如銀。

    袯襫四五輩,柴門閉秋陰。

    曲徑道山麓,松風響梵音。

    石淨不可唾,天空若可扪。

    忽于峻絕處,奧衍開山村。

    修徑圍短砌,石老繡苔紋。

    绯殿隐叢樹,禅關護白雲。

    牆外折幽境,澗底通靈源。

    磊砢别有洞,巉削實無根。

    平橋坦危□,高軒豁遠襟。

    古桂散清馥,琪草垂芳芬。

    摩挲石上字,苔藓多龍文。

    徑丈考亭迹,岩岩澗之濱。

    仰瞻屴崱頂,天風吹無垠。

    攀跻乏濟勝,海濤想空聞。

    徘徊石壁下,千載有同心。

    古人如可作,忘歸我亦雲。

     ——乾隆《福建通志藝文九》 徐葆光字亮直,江南長州(今蘇州市)人。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福建鄉試正考官。

     遊鼓山贈恒濤和尚 鼓山七閩秀,奇勝兼滄溟。

    城東列嚴嶂,屴崱何亭亭。

    滉漾浴朝旭,嵯峨矗天星。

    清和雨初霁,濯濯開幽坰。

    窈窕陟松磴,飄飖敞雲屏。

    拂衣謝紛亂,洗心及清泠。

    靈泉化城湧,岩窦開金庭。

    千年象教力,一掃潛龍腥。

    梵呗隔山應,煙月連崖冥。

    高僧接軟語,一夕塵勞醒。

     ——乾隆《鼓山志藝文》 自浴鳳池遊白雲洞(三首) 雨色閉空山,隔嶺聞清磬。

    俯瞰白雲泉,倒落蓮花影。

     披徑陟崇岡,招提指上方。

    危崖半邊屋,古佛一龛香。

     山高别有天,石罅疑無路。

    腳下亂雲浮,一杖淩虛度。

     ——乾隆《鼓山志藝文》 贈茶園老衲 結屋石廬下,盡日風吹雨。

    岩上無心雲,偶然自飄舉。

     乾隆《鼓山志藝文》 吳文煥字觀侯,福建長樂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榜眼。

    授編修,累官湖廣道監察禦史。

     石鼓紀遊(二首) 松嶺 崚嶒萬磴俯群峰,幽夢頻年喜過從。

    驚瀑垂簾趨蜃壑,炎曦卻馭避虬松。

    山中客健餐花興,雲外人迷采藥蹤。

    那得石間謀一醉,卧看蘿月影交重。

     湧泉寺 此山勝在以泉靈,最擅泉靈有此亭。

    塵抱到來真自滌,醉狂行處定全醒。

    雲生頓覺雙江白,煙盡遙收列岫青。

    獨恨石頭山路滑,不教頂上納滄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開葉字求實,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遊鼓山 峰排石鼓高插天,萬磴松華寺湧泉。

    居山僧老能不俗,五百人中一白足。

    我與騎龍上帝鄉,路轉靈源水一方。

    不識何人喝水去,水回龍吼雲生涼。

    天門千尺丹梯步,古洞層霄白玉柱。

    潮音遙送海東來,蜃蛟樓閣墜煙霧。

    剡藤扶我屴崱峰,摩空萬仞削芙蓉。

    星辰摘弄天倒影,驚搖雲漢下虬龍。

    悲風何處來天地,片石摩挲扪古字。

    萬裡風濤去國心,茫茫天海孤臣淚。

    紫陽起挽百川東,波澄大海迥天風。

    擎霄鳌峰岩岩立,一畫千年萬怪空。

     ——乾隆《福建續志藝文十三》 林铎字英生,福建莆田人,清康熙中貢生。

     贈僧心穆往鼓山受戒 遙來碧水路幾灣,踏雪尋師到此間。

    草刬前知承五葉,缽傳今複度三山。

    修持淨土蒲團樂,跋涉行裝錫杖閑。

    約待梅花初放候,紫璜絕頂晤清顔。

     ——《葵園草詩集》 道光五年(1825年)刊本 王之鄰字美厥,福建龍溪(今漳州市)人,清康熙中諸生。

     喝水岩 久約名山債未償,年年迢遞水雲鄉。

    閑庭葉落肥新火,短閣僧行倚夕陽。

    欲借宗風存手眼,全憑洗雪易肝腸。

    陰晴省識看花雨,不濕空明字數行。

     ——《羽聲集》舊抄本 晤永覺和尚 溪雲買棹古茶洲,尋向精藍最上頭。

    一徑亂松寒竟日,千峰返照雨如秋。

    因思漢語煩高座,又動文章老倦遊。

    海内風情多黯淡,半天鐘磬至今留。

     ——《羽聲集》 黃勉字子成,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康熙中諸生。

     同遊靈源洞和曾客生韻 着屐尋幽倚杖藜,暮煙輕抹夕陽低。

    雲歸古寺疏林晚,月上千峰一鳥啼。

    聽去寒松疑是海,喝回流水不成溪。

    山花正好西風惡,狼藉階前踏作泥。

     ——《清全閩詩錄初集續》卷六 許友字有介,一字瓯香,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康熙間諸生,善書畫,工詩文。

     龍洞 怪岩幾千古,籐蘿挂其膝。

    有洞可行人,僅容六與七。

    谡谡皆秋風,炎炎無夏日,雲從洞口入,水從洞口出。

     ——《米友堂詩》舊抄本 宿鼓山寺 澗水流殘石發香,苔衣千古蝕山光。

    遊人睡起思無那,山鳥銜花背夕陽。

     ——《米友堂詩》 王九征字明侯,福州侯官(福州市)人,清康熙間諸生。

     湧泉寺 絕壁三千丈,危梯百二盤。

    雲中飛鳥沒,眼底大江寬。

    鳳尾松筠古,龍頭日夜寒。

    秋光何限思,徙倚獨長青。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十 謝崧字毓南,福建甯化人,清康熙間諸生。

     遊鼓山 松嶺接霄漢,深林徑可通。

    為尋真隐處,直上最高峰。

    夜淨一天月,潮生萬裡風。

    山僧渾不俗,相對話鴻濛。

     ——《汀南廑存集》卷四 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本 道霈(1615~1702年)字為霖,建安(今福建建瓯)丁氏子,出家湧泉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為住持,四十一年(1702年)示寂。

     登屴崱峰 屴崱崛然起,迢迢一徑通。

    萬峰争列下,二水競朝東。

    日月看馳逐,乾坤若轉蓬。

    十年何不到,身在此山中。

     ——《全閩明詩傳》卷五十二 遊紹安字鶴州,号水心,福建福清人。

    清雍正元年(1723年)進士,官刑部郎中,南安知府。

    他曾協助黃任修《鼓山志》。

     遊鼓山 屴崱巍巍控海東,登高迥矚眼中雄。

    靈源倒噴天花落,石鼓遍騰梵語通。

    客路欹袤千樹雨,寺鐘斷續五更風。

    詩人到此探奇勝,不為春遊任轉蓬。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喜晤定超上人 竹杖芒鞋不系錢,飄然一衲入層巅。

    喜從惠遠同攜手,疑向洪崖共拍肩。

    石燕翻風來海底,木魚敲雨落峰前。

    白雲不是閑無主,去住名山好縛禅。

     ——乾隆《鼓山志藝文》 吳九叙字瞻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舉人。

     鼓山紀遊(六首) 草笠芒鞋喜看山,山容蔥郁迥回環。

    沖炎迢遞沿村去,小立橋東水一灣。

     孤興都忘足力疲,欻然山勢疊厜廠羲。

    門前第一閩山字,不羨唐崖與漢碑。

     嵚岑磴道夾松篁,好鳥幽吭宛轉将。

    雖是蹒跚煩腳步,倦來枕石即羲皇。

     更衣亭館郁嵯峨,海韻天風領略多。

    帝座可通身世小,空山清籁激狂歌。

     塔影岚光曲折通,巉巉路轉接琳宮。

    好山面目真如許,白水蒼煙一眺中。

     國師岩轉步崎岖,缥缈虛堂衆象殊。

    驚瀑忽飛天際雨,千尋素練繞方壺。

     ——乾隆《鼓山志藝文》 曹繩柱字介岩,江西新建人。

    清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福建按察使。

     四月二十二日與朱石君 觀察勸農畢,偕登鼓山紀遊(十首) 拂拂清風引畫旗,嘉禾彌望碧成圍。

    勞農預識豐年樂,乘興還應上翠微。

    (勸農) 踏石穿雲陟鼓山,淡煙輕雨護禅關。

    老松隻愛濤聲靜,遠岫從教黛色閑。

    (登鼓山寺) 卓錫斯須便湧泉,阿羅指點證金仙。

    天功亦拟資人力,為問癡龍何處眠。

    (羅漢泉) 方塘半畝湛清漪,魚躍悠然巨壑期。

    不置釣竿惟置餌,我知魚樂共熙熙。

    (放生池) 石壁嶙峋夾岸開,斷泓千尺沁莓苔。

    當年一喝渾成趣,省卻潺湲聒耳來。

    (喝水岩) 泉源是處溯靈湫,石罅涓涓自在流。

    潤我良田千百頃,慈雲願力眼前收。

    (靈源洞) 仄徑欹厓着一亭,溶溶新水浸輕雲。

    欲尋屴崱峰前路,石磴盤松濕不分。

    (水雲亭) 遙看絕□最高頭,雨歇雲封阻勝遊。

    聞道晴空澄碧海,青螺兩點辨琉球(望屴崱峰) 勝侶清華喜共陪,淩雲健筆賦蓬萊。

    蒼崖待勒風濤字,東壁光瞻霁景開。

    (歸途雨霁) 行行暝色隐煙鬟,鼓角嚴城夜叩關。

    猶向鑒亭勞問字,臨池剪燭話青山。

    (暮歸水部門前,同石君過椒園講堂,劇談勝遊而散)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介岩詩集》卷四 道光二年(1822年)刊本 鼓山之遊,先是璞齋,石君兩觀察 約勸農後偕往。

    先一日雨,予 恐不果,屆行期,璞齋以疾辭(四首) 白雲仙麓踞東郊,幾欲登臨興未豪。

    願得晴和偕勝友,萬峰高處看飛濤。

     梅雨廉纖滴夜闌,扶犁天氣麥秋寒。

    明朝拟赴山靈約,卻恐塗泥跋涉難。

     淩晨稅駕重徘徊,積雨初停宿霧開。

    卻望雲峰時缥缈,遠山空翠撲人來。

     石盤崒嵂緣溪澗,松徑纡回隐薜蘿。

    更憶彬彬徐北海,焚香小閣坐維摩。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介岩詩集》卷四 雅爾哈善名覺羅雅爾哈善,字蔚文,清滿州正紅旗人。

    雍正翻譯舉人,乾隆初任福建布政司參政,官至江蘇巡撫。

    後為靖逆将軍,以罪誅。

     陪周中丞鼓山祈雨 雙旌冉冉拂雲過,曉寺疏鐘散薜蘿。

    喝水有源聲淅瀝,屴峰如畫碧嵯峨。

    清癯帶瘧憂民切,慷慨陳詞罪已多。

    伫看丹城來澍雨,千秋佳話在岩阿。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周中丞指福建巡撫周學健。

     喜雨 屴峰峰頂曉雲生,暮雨滂沱遍郡城。

    自是天心垂憫恻,敢言人力有裁成。

    百千裡路禾苗潤,十萬人家暑氣清。

    幸值年豐詞訟簡,小臣何以答休明。

     ——乾隆《鼓山志藝文》 趙至淳字明甫,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雍正間生員。

     忘歸石對雨 潇潇風雨灑梅花,石竈疏煙共煮茶。

    滿洞寒雲渾未散,半床清夢寄僧家。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