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清代
關燈
小
中
大
《鼓山志藝文》
魏瑛字述臻,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雍正間貢生。
石門 嵯嵯岈岈石為門,猿狖欲度愁攀援。
俯臨萬壑石溜奔,仰看絕壁煙蘿昏。
側身屏息穿雲根,奄如淩空谒紫阍。
望州亭趾無複存,但見亂石熊虎蹲。
門前小坐為讨論。
——乾隆《鼓山志藝文》 沈廷芳(1692~1762年)字椒園,一字畹叔,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舉博學鴻詞,授庶吉士,累官山東按察使。
後任福州鳌峰書院山長,曾主編《福建通志》。
朱石君觀察出示偕曹介岩 廉訪遊鼓山詩,次韻(九首) 平生癖山水,入閩志已足。
大頂未登峰,窅窕心長宿。
因循輸二公,有願去何速。
選暇履畝浍,清機惬僮仆。
抱琴造峣寥,化蝶繞岩麓。
首夏山之阿,花猶紅映肉。
招人有泉石,逸響铿金玉。
雨深兼示疾,良會期還蔔。
(石君與介岩初約遊山,以璞齋抱疴,且為雨阻) 郊坰莾蒼間,繡埌錯蕭寺。
使君誡力田,即以策孝悌。
況茲劇芄芄,得雨更每每。
及時易麋芑,終歲務耒耜。
西成輸井稅,激賞并貸箠。
勤動衣食源,惰農乃堪恥。
拜謝各歡散,攜酒懷蒸餌。
使君乘遠風,籃輿蹑幽巋。
(南禅寺勸農後取道鼓山) 右旗揚城尖,左鼓懸江波。
平疇東望望,一碧渲嘉禾。
岚影郁岧峣,雲光相參磨。
天插江水生,日夕鳴蠻鼍。
蠟屐獨矯矯(謂石君),杖藜方番番(謂介岩)。
帶霧共延伫,老眼明雙摩。
杞菊松下飯,薄醉樂如何。
興适田野酣,遊愛清涼多。
盤桓意未盡,更欲輘仙峨。
(憩鼓山下院,遲介岩至) 載酒遊淩雲,坡翁有仙骨。
尋碑剔古藓,林列森如笏。
流憇瀹名泉,卓午暑忘暍。
俄穿翠霭際,薄寒沁毛發。
天風海濤字,懸崖久剞劂(晦翁書勒屴崱峰頂)。
不知衣衿重,直闖雲煙窟。
磵回蟠乖龍,松密偃叢樾。
潺湲走鳌梁,象緯窺鸾阙。
更當上上頭,千仞建隆嵑。
(登山) 倦思潤詩脾,僻徑尋茶寮。
僧房安禅久,毒龍不敢驕。
瀑聲吼而靜,傾瀉争秋潮。
傳聞昔瞿昙,閩王白壁招。
喧水遽逆流,漣漪長拱霄。
至今國師岩,嶻嶫臨單椒。
象教供冥搜,恍忽匪一朝。
斯理究莫诘,絕境峙虛标。
君盍酌天漿,高挹南鬥杓。
泠泠闾阖表,穆如清風謠。
(湧泉寺) 神靈力何巨,鞭石忽開洞。
辭洞别成境,幽岩若嵌空。
傍羅萬雲根,亂卧千百甕。
群籁逌爾鳴,灌木倏若哄。
誰題喝水名,拟運粗沙砻。
一寂謝衆喧,飛鳥夕已GFDA3。
使君憺忘歸(岩前有蔡君谟所書忘歸石三字),小作遊仙夢。
(喝水岩) 菌蠢爾何物,中有源泉流。
錾鑿想神功,甘涼灑炎州。
下遊縱壑蛇,噴薄安能收。
潔以洗兩耳,澄以鑒雙眸。
濯纓兼濯足,涓涓溉西疇。
其源固有本,奚用多窮搜。
淇園古百泉,我昔事探遊。
茲應各擅勝,勿為刻舟求。
借匏試酌我,果否出一頭。
(龍頭泉) 水雲浩煙海,直同世界寬。
築亭爾何意,一笠兜羅攢。
雨情互顯晦,高低常彌漫。
俯眎深井底,擘絮披山贊岏。
陰磴水乍湧,浖虎浖虎支流單。
決諸與雲會,變幻呈奇觀。
散之現輕螺,如髻秀可歺。
(水雲亭) 名山縱未曆,霞想赴屴崱。
君亦未跻颠,蒼然落景昃。
側聽談隽遊,遊神鹜區極。
中山呂宋疆,星棋眩海色。
秋爽蘇我軀,秋風鼓我力。
持瓢誓追蹤,此約幸勿食。
珠玉落九天,黃絹詞并勒。
描撫已才盡,屬和顔先赩。
(日暮未登屴崱峰而歸) ——乾隆《鼓山志藝文》 忘歸石 空山何嶕峣,僻徑鮮人迹。
愛此萬石林,中有太古石。
色經風雨黝,面裹藓苔碧。
題名記君谟,魏晉兼豐格。
拂塵久谛觀,手拓為停策。
澗底流瀑鳴,松罅夕陽射。
于焉三宿留,卻忘身為客。
——乾隆《鼓山志藝文》 尋白雲洞 峰羅兜羅綿,與客任來去。
山行舉趾佳,涉趣辄成誤。
古洞海音鄰,幽幽雲所聚。
曆磴三天門,巉岩愁玃狙。
上山雙崇岡峻,下吼瀑布怒。
樓觀仙人居,可望不可遇。
境奇緣豈悭,神王力難赴。
拂面來迥風,落葉紛前路。
白雲但滿空,古洞在何處。
——乾隆《鼓山志藝文》 朱子摩崖書 天風海濤四字徑尺,镌屴崱峰頂白石上 大道無停機,一氣接渾茫。
天海自終古,風濤鼓巨洋。
往哲有名迹,千載鎮岩疆。
瑤石傳至今,晶瑩冠高岡。
運筆入玄化,遺墨留青蒼。
夫豈事翰藻,即茲見文章。
雷雨不敢侵,日月皆騰光。
鳳邱埒鶴林(在閩縣鳳邱山),魁龍(在長樂龍泉山)暨朝陽(在長樂五峰山,皆朱子書)。
閩山多镌勒,是書尤軒昂。
登峰來肅瞻,袍笏拜其旁。
遊藝尚不刊,至德實大防。
所冀在嗣音,安得續瓣香。
置身層雲頂,直欲排天阊。
——乾隆《鼓山志藝文》 高本字立齋,号鵲橋,山東曆城(今濟南市)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
丁卯夏日同謝汝奇遊鼓山 筍輿緩緩陟孤峰,為避炎歊叩洞宗。
聖祖禦書神物護,國師真塔古苔封。
半空雲氣偏生石,十裡濤聲卻在松。
喜趁閩藩随侍便,名山時一蕩疏慵。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丁卯當乾隆十二年(1747年)。
又謝汝奇指謝士骥。
吳嗣富字鄭公,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清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編修,累官陝甘學政,此詩當為他應嗣爵之約,來福州遊鼓山之作。
登鼓山(四首) 澹入天光見素秋,相邀同向鼓山遊。
千重翠黛晴猶濕,萬畝黃雲宿未收。
已出郭門清籁發,驟尋樵徑暗香浮。
速驅正喜無停軌,便欲乘風到上頭。
紫翠橫空一解顔,登臨有興任跻攀。
攫身屴崱雲中路,決眦琉球海外山。
龍首倒流泉韻繞,龜趺半蝕墨痕斑。
年來已悟忘言妙,此日唫情未肯删。
遊蹤到處每稽疑,緩步探幽罄所思。
喝水岩前應是渴(楚越之間,謂水之反流者為渴,相沿作喝耳)。
子房橋在定名圮(寺外有子房橋)。
茶園似較松蘿勝,石鼓何如桐敂奇。
鑿壁紛紛成往迹,山靈多恐笑餘癡。
雪泥鴻爪本飄然,偶憩僧廬亦有緣。
法鼓曉催塵夢覺,佛燈夜射慧心懸。
兩三日住樽常滿,六七人來榻更連。
聞說登高能作賦,大夫原是玉堂仙。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朝屏字拱北,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九年(1744年)舉人,官項城教谕。
遊鼓山喝水岩 閩山石鼓故無匹,邃洞層巒幽且仄。
蹴鳌橋上探靈源,國師之岩更奇特。
耳昔唐代神晏初開山,山窩劈澗水潺潺,安禅厭喧聒,一喝東徙永不還。
水泉東徙在何處,石龍淙淙口中吐。
小亭坐對沁心脾,傾杯酪酊迷歸路。
扪蘿緩覓故道行,壁間題詠聊置評。
晦翁壽字周岩際,鬼神呵護尤晶瑩。
月脯席地坐不起,忘歸石畔重徙倚。
酒後耳熱趣橫生,放論古今空眼底。
王子敬美昔曾來,怅望枯澗幾徘徊。
謂是涸轍減佳緻,安得喝之令複來。
我思物理盈虧皆有數,東水何必更西注。
天風夜半海濤翻,霎時萬壑齊奔赴。
——乾隆《福建續志藝文十三》 朱珪字石君,直隸大興(今北京市)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
二十六年(1761年)任福建糧道。
四十五年(1780年)任福建學政,累官體仁閣大學士。
與介岩曹陳臬、璞齋徐運使約 勸農日遊鼓山,已而璞齋以疾辭, 介岩約餘,是日雨即不往 一旬梅雨多,四野稻水足。
勞農及茲辰,遊山約已宿。
頗聞山靈悭,戒客須不速(閩人言遊山者先期有約,即不果)。
吏事有覊靷,跋涉慵厮仆。
三年官榕城,未踏鼓山麓。
慚愧魯将軍,鄙予空食肉。
高賢豈倦遊,懸榻音如玉。
齋心叩屏翳,吾志無改蔔。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介岩乃按察使曹繩柱之字,璞齋乃監法道徐景壽之字。
出南門至南禅寺勸農取道往鼓山 清晨出近郊,稅駕南禅寺。
勤苦問父老,淳厚戒子弟。
及此風雨時,高下田每每。
無為角鼠雀,釋爾耒與耜。
三年作汝牧,未敢親鞭箠。
要令诪張息,一洗腐儒恥。
農夫拜官賜,醇甘如酒餌。
揮手指雲山,吾将陟高巋。
——乾隆《鼓山志藝文》 憩鼓山下院待介岩同飯 行行阡陌間,萬頃如綠波。
仆夫爾纡徐,無躏田中禾。
方山碧可砥,鼓岫雲相磨。
近山泉出清,寺靜鍧鳴鼍。
懿候政清淨,膂力方番番。
天花染衣履,一笑傾維摩。
欣然供肴簌,舉杯飲亡向。
茲遊得邂逅,素心不在多。
洗耳逼瀺灂,攜手登嵯峨。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登山 盤回石磴長,龍噴護山骨。
太陰閟靈獸,山鬼拱搢笏。
我行志軒豁,仆喜免炎暍。
孤亭憩遊足,潄淙鑒毛發。
古人自不朽,好事争剞劂。
中凹缽盂峰,遙隐舍利窟。
迤逦入山腹,虬翠更交樾。
晴雨隔下方,光晦逼上阙。
何當羾天門,青空辨海碣。
——乾隆《鼓山志藝文》 湧泉寺 招提敞山曲,掬雲入僧寮。
靈峤填深潭,咒水龍不驕。
伸指檻泉出,菌蠢聆海潮。
桓桓忠懿王,神晏來相招。
香花供百戲,聖箭通九霄。
沙溪避忠骨,移塔淩山椒。
到今一千載,支壞非一朝。
茲山既名勝,朱李名題标。
萬沙撒恒河,誰是魁衡杓。
嗟餘亦何為,懷古空歌謠。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嘉慶十年(1805年)刊本 喝水岩 舍寺尋靈源,石級下岩洞。
兩岩撠膠葛,鬼斧試鑿空。
晏師誦其中,有似牛鳴甕。
叱咤水倒流,移湫息耳哄。
縱橫古今字,後刻前或砻。
殉名窮巅淵,爪落鴻己GFDD4。
安得亡是公,聽笑吞雲夢。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龍頭泉 石龍吸泉脈,汨汨日夜流。
力能沃赤日,搖鬛雨十州。
我來坐亭檻,洩霧莽不收。
望羊久相待,霅然開遠眸。
雙江白如玦,碧海環千疇。
酌泉烹山荈,谡谡枯腸搜。
從者橐紙筆,請紀茲辰遊。
未知神靈意,恐負龍公求。
險語吾不惜,高歌上上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水雲亭 水雲在何所,迳仄眺望寬。
不辭苔藓滑,愛此高青攢。
石門中豁開,江水低淼漫。
恍憶鐵瓦殿,垂于峰山贊岏。
置身白雲外,始覺天衣單。
徘徊雙黃鹄,再舉得所觀。
沆瀣足飲啄,豈複期素餐。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欲登屴崱峰日暮不及而歸 攝衣攀碅磳,望望上屴崱。
雲将喜東遊,日車若西昃。
天海禦風濤,鼓蕩臨八極。
敞罔心淹留,左右憺歸色。
子瞻宿金山,亦借颠風力。
何如山中人,誅茅自耕食。
相逢小青蓮,君馬可暫勒(閩令李君來因少留)。
重遊及秋清,一覽扶桑赩。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王陽開字周侯,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舉人,泉州府教授。
鼓山用蔡君谟韻 出郭三十裡,屴崱峰在目。
盤回石磴纡,琳宮敞山麓。
梵吹引天風,清音滿岩谷。
邃谷多白雲,雲封成古屋。
靈源秀且奇,茜翠森松行。
峭壁墨迹懸,勢若怒猊觸。
振策陟崇巅,天宇恣遐矚。
江海浩漫漫,洪流迅飛瀑。
真境廓鴻蒙,天生是使獨。
我無濟勝才,賞心亦已足。
——《思永堂詩鈔》 同治五年(1866年)刊本 葉觀國(1720~1792年)字家光,号毅庵。
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官至少詹事。
湧泉禅寺遍照長老七十壽 無盡門中歲月寬,白毫光護紫金襕。
少參名嶽傳心印,老為靈源起刹竿。
彈指真令樓觀見,降魔要使梵天安。
即看手種千松樹,已長龍鱗翠影寒。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福建省圖書館原稿本 春日同人遊湧泉寺即景 有作并贈遍照長老(二首) 廿年不踏石鳌梁,杖屦重來禮竺皇。
夾磴松杉穿荟蔚,抱江城市落蒼茫。
忘歸坐久雲生袂,淨業談深月滿林。
卻憶舊遊成影事,追尋呂稽感山陽。
(乾隆戊辰春偕莘田黃文,李霖村,鄭光谟諸君來遊,距今二十稔,諸君皆已生忉利天矣。
) 龍象威名溯國師,迢迢宗嗣一燈垂。
元風此日尊從谂,古德他年記大沩。
松蓋成陰經手種,鹿圍重辟遂心期。
又參背觸拳頭義,慚愧當機轉語遲。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宿湧泉寺次魏岱岩 (騰龍)郎中韻(四首) 瓶缽香燈事事幽,粥魚聲罷晚悠悠。
歸雲入洞窗前落,暗水通廚榻下流。
蒲龛一枕有餘清,起趁經堂放梵聲。
欲攬江天無量景,水雲亭上最分明。
金鳥煮海曉星殘,挂上尖峰瞰紫瀾。
濟勝具疏還卻步,名山隻作五分看。
不求入社不參禅,為赴招邀到佛天。
記取後遊新歲月,吟箋留續舊新篇。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湧泉寺遍長老贻牡丹賦謝(三首) 一枝拗露自僧房,紅粉為肌綠作裳。
端好真看菩薩面,故應芍藥讓為王。
鹿苑偏宜鹿韭春,曼陀優缽不為珍。
阿師正有拈花手,故散天花與世人。
十分秾豔冠春叢,惆怅将殘褪粉紅。
會得禅心成一巧,開元非色落非空。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逾旬又贻白牡丹一朵 隻言姚魏領芳春,琢雪镂冰态更新。
虢國淡粧初下馬,錦帏應避衛夫人。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忘歸石 忘歸石上酌深巵,興發思裁幼婦辭。
忽記白雲滄海句,幾回擱筆罷題詩。
按此為《榕城雜詠一百首》之一。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十五 半岩茶 蠲暑深宜虎掌瓜,勝煎銀鹿半岩茶。
怪來碧藕條冰似,新浸蘇公井水華。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十五 陳夢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
鼓山雜詠(二首) 虹作長橋雲作梯,通霄有路去天低。
松陰千裡扶筇上,人在秋岩瀑布西。
屴崱峰高接碧空,海濤日日送天風。
摩崖愛詠餘幹句,榜墨千秋紀晦翁。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伯谟字思訓,号宏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官廣西天保知縣,曾參與《鼓山志》的參訂。
鼓山 層城東望風煙蒼,屹立石鼓山高崗。
松杉夾道排雲上,吹醒塵夢心清涼。
淩空拔地亘獻狀,丹岩翠阜難具詳。
别開石窦最幽峭,中劈絕澗如巨防。
靈泉隐伏著奇迹,過橋右轉聞雷硠。
龍頭噴薄長赴壑,疑有神物空中藏。
若歲大旱禱有應,潭潭一鏡霑南方。
石棧鈎連騁遐矚,遠近百裡窮微茫。
東瞻一發見溟海,鲸波隐顯連扶桑。
白雲頃刻生絕頂,周回大地包八荒。
俨如神山環弱水,蓬萊方丈波中央。
古路迷濛不知處,但覺餘潤沾衣裳。
人生隻合老岩岫,坐待林月生清光。
忽聽下方鐘磬發,滿山祗樹聞空香。
——乾隆《鼓山志藝文》 湧泉寺 寶刹深山裡,松篁滿四圍。
濤聲流澗壑,幢影上岩扉。
鹿苑經霜古,龍書映日輝。
天香閑出戶,翠色冷侵衣。
明月山間曉,殘霞海外飛。
客尋清磬入,僧帶白雲歸。
祗樹煙初暝,昙花露未晞。
空林生靜境,入夜發清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鳳騰字季曉,福建連江人。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官廣西賀縣知縣。
屴崱峰 孤峰倚天半,振策恣奇觀。
放眼滄波外,輕煙古樹寒。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喝水岩 曲澗潺湲處,何年流向東。
禅心同止水,喧寂一聲中。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白雲洞 窈窕無人洞,浮雲自去來。
何如攜滿室,氵彌漫看函開。
——乾隆《鼓山志藝文》 雲屏 積翠屏如畫,甯須繪素紋。
芒鞋歸嶺外,猶帶半山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孟超然(1731~1791年)字瓶庵,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四川學政。
鼓山寺僧送牡丹至(二首) 經旬積雨思昏昏,綠暗紅銷靜掩門。
誰識拈花微花日,一枝破曉到南村。
鄉園才結看花緣,已飽諸方五味禅。
京洛天彭舊風景,前塵回首總雲煙。
——《亦園亭詩集》卷三 福州葉氏抄本 李拔号峨峰,四川犍為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
二十四年知福甯府;二十五年移知福州,有政績。
二十八年離任。
仰止亭 玉霄有路重重,今古幾人景從。
不到上頭不住,山前遙見雲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靈源洞 石磴纡回六六,雲程曲折三三。
中分靈源一道,便是萊北台南。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喝水岩 身似菩提無樹,心為明鏡非台。
一聲叱去靈偈,東澗西流不來。
——乾隆《鼓山志藝文》 水雲亭 心靜此途不競,鑑空物理長分。
看來化機妙契,隻在明水淨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餘春林字應侯,号潤園,福建建甯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任松溪、晉江教谕。
遊靈源 野曠人亦閑,扁舟掉輕槳。
逶迤逗林隅,登陟淩萬象。
援雲絕垢氛,憩石懽偃仰。
煙禽矯逸翮,玄猿厲哀響。
雲翳遠山微,夕照平湖廣。
臨風舒長嘯,寓目饒心賞。
宮殿何玲珑,殿宇複宏敞。
悟空無滞形,契冥诓外獎。
達生古所欽,違已究焉往?幽蘊誰共知,東林初月朗。
——《建甯耆舊詩鈔》卷六 同治二年(1863年)刊本 鄭洛英字耆仲,又字西瀍,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能騎射,鼓琴,善畫。
癸未秋九月陪吳侍禦崑田先生仁 和沈夫子遊鼓山諸勝(十首) 下院 江色浮秋空,千裡見山碧。
側岸已近山,逦迤猶阡陌。
綠陰環寺牆,一帶招提栢。
山僧喜人過,草衣出見客。
深目古厐眉,香煙煤短額。
入廊虛窈窕,山風涼素壁。
仰面觀嵯峨,諸亭在咫尺。
悄然深山秋,斜日易西夕。
跫響過樵刍,紅林有人迹。
登程在上頭,一躅歸雲白。
湧泉寺 七裡松風長,萦纡入雲窟。
金地鋪僧寮,諸天逼琳阙。
活泉何潺潺,高危轉超忽。
六時盡雨氣,岚色蒼滃渤。
一望渺平曠,川原互迷沒。
喬陰覺虛冷,磨砌生苔滑。
幽爽日夕佳,暮藍森秋越。
疏鐘度雲來,寒煙瞑山骨。
羅漢泉 淨業本無垢,羅漢焉有泉?坳堂貯杯水,此理本自然。
近佛得梵語,遂與凡庸傳。
一泓黑無底,寒淡醮秋煙。
綠茸生細發,短砌方四邊。
不竭亦不溢,涵鏡空青天。
吾當濯纓去,晞發此岩前。
靈源洞 畏佳纡長垣,一迳砉靈境。
斷崖畫然開,對峭芙蓉影。
挹抱如來争,屹立如退屏。
危踞或纡盤,雄奔亦縱騁。
傑怒各異勢,嵱岞黑山景。
摸藓剔古镌,危踳走徂犷。
好事闌山從嵱,接入岚氣冷。
長風渺何來,松濤相與永。
蕭蕭森木末,素月生虛嶺。
窪凹落清陰,寂林射光冏。
翛然起微寒,空山得靜領。
喝水岩 岩谷互變遷,泉聲幾時閉。
迢迢千載間,雲是佛力制。
一喝便回頭,驅石當流砅。
欲崩猶未崩,波痕炙曝曬。
黝黑見其深,懸藤相蓊蔽。
至今空澗底,大書禅者慧。
禅慧固大力,物亦就其勢。
大河昆侖源,奔流苦恣肆。
往往防馳突,一決無遺類。
佛心何慈悲,不肯為移置。
禹功之所難,吾以訾其僞。
何如任無心,聽之流與秘。
國師岩 五代神晏師,香花供法寮。
洗足坐岩根,石乳供煙爨。
至今四指痕,風雨蝕其半。
聖箭已微茫,天花久飛散。
洞底龍不居,涸石入虛暗。
松濤地下風,低天海雲旦。
長風振我衣,飄然在霄漢。
懷古立山椒,齋鐘日又旰。
朱子壽字 片石到山底,夾壁立懸崖。
山水不敢瀉,大筆揮崴山畏。
染濡力排奡,巨靈走風霾。
南宋今千載,幽壑長陰皆風。
哲人渺然遠,秋雨落山槐。
名山垂不朽,镌硺空精佳。
寂寞萬歲後,臨風悲我懷。
忘歸石 石自何年來,問石石不語。
側立國師岩,岏山贊幾寒暑。
我來坐其下,低空涼欲雨。
飒飒松風來,渺然歸何處。
人生會有窮,得往亦聊此。
何去又何歸?太倉渺一黍。
曠然天地間,此身更何所? 石門 長岩亘青霄,凝結有虛空。
一窦出天衢,條達登鴻洞。
真宰何年開,神工或玩弄。
閉雨屯GFDA5深,濟風雲色凍。
山僧招人行,如入石之縫。
翼羾臨天阊,危踳未敢縱。
猿峽山票無聲,幽禽時一哢。
益見此門幽,飛勢自遙控。
閴然空山秋,天風來去送。
——《恥虛齋詩鈔》卷四 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本 尋白雲洞不在 長峰何嵯峨,白雲飛缥缈。
古洞通海音,屈曲煙霞表。
天門夫何如,蹬路相缭繞。
叢藤失崇阿,怪石望奇矯。
山僧不常來,白雲自昏曉。
終古飛流聲,吼入雷湫窈。
何當得跫然,一蹴破青缥。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恥虛齋詩鈔》卷四 郭可敬字可璥,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
忘歸石 捕魚出武陵,爛柯回故道。
淮南有八公,商山無四皓。
豈真經世人,反愛山中老。
境與心俱遐,淹留固雲好。
我觀忘歸石,因之感懷抱。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屴崱峰 屴崱晴岚翠幾重,仙風吹上最高峰。
微茫遠浦低飛鳥,缥渺寒松晚渡鐘。
日落亂山攢虎豹,煙開瀚海湧魚龍。
苔花不蝕名賢筆,遠邁金泥玉檢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蔡羹元字邦調,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拔貢,官廣西馬平知縣。
步朱觀察石君夫子遊鼓山詩(九首) 閩南山水佳,邊海立鳌足。
豸府振繡衣,秋台凜冰宿。
浩浩轉大鈞,教化風行速。
公暇喜遊曆
石門 嵯嵯岈岈石為門,猿狖欲度愁攀援。
俯臨萬壑石溜奔,仰看絕壁煙蘿昏。
側身屏息穿雲根,奄如淩空谒紫阍。
望州亭趾無複存,但見亂石熊虎蹲。
門前小坐為讨論。
——乾隆《鼓山志藝文》 沈廷芳(1692~1762年)字椒園,一字畹叔,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舉博學鴻詞,授庶吉士,累官山東按察使。
後任福州鳌峰書院山長,曾主編《福建通志》。
朱石君觀察出示偕曹介岩 廉訪遊鼓山詩,次韻(九首) 平生癖山水,入閩志已足。
大頂未登峰,窅窕心長宿。
因循輸二公,有願去何速。
選暇履畝浍,清機惬僮仆。
抱琴造峣寥,化蝶繞岩麓。
首夏山之阿,花猶紅映肉。
招人有泉石,逸響铿金玉。
雨深兼示疾,良會期還蔔。
(石君與介岩初約遊山,以璞齋抱疴,且為雨阻) 郊坰莾蒼間,繡埌錯蕭寺。
使君誡力田,即以策孝悌。
況茲劇芄芄,得雨更每每。
及時易麋芑,終歲務耒耜。
西成輸井稅,激賞并貸箠。
勤動衣食源,惰農乃堪恥。
拜謝各歡散,攜酒懷蒸餌。
使君乘遠風,籃輿蹑幽巋。
(南禅寺勸農後取道鼓山) 右旗揚城尖,左鼓懸江波。
平疇東望望,一碧渲嘉禾。
岚影郁岧峣,雲光相參磨。
天插江水生,日夕鳴蠻鼍。
蠟屐獨矯矯(謂石君),杖藜方番番(謂介岩)。
帶霧共延伫,老眼明雙摩。
杞菊松下飯,薄醉樂如何。
興适田野酣,遊愛清涼多。
盤桓意未盡,更欲輘仙峨。
(憩鼓山下院,遲介岩至) 載酒遊淩雲,坡翁有仙骨。
尋碑剔古藓,林列森如笏。
流憇瀹名泉,卓午暑忘暍。
俄穿翠霭際,薄寒沁毛發。
天風海濤字,懸崖久剞劂(晦翁書勒屴崱峰頂)。
不知衣衿重,直闖雲煙窟。
磵回蟠乖龍,松密偃叢樾。
潺湲走鳌梁,象緯窺鸾阙。
更當上上頭,千仞建隆嵑。
(登山) 倦思潤詩脾,僻徑尋茶寮。
僧房安禅久,毒龍不敢驕。
瀑聲吼而靜,傾瀉争秋潮。
傳聞昔瞿昙,閩王白壁招。
喧水遽逆流,漣漪長拱霄。
至今國師岩,嶻嶫臨單椒。
象教供冥搜,恍忽匪一朝。
斯理究莫诘,絕境峙虛标。
君盍酌天漿,高挹南鬥杓。
泠泠闾阖表,穆如清風謠。
(湧泉寺) 神靈力何巨,鞭石忽開洞。
辭洞别成境,幽岩若嵌空。
傍羅萬雲根,亂卧千百甕。
群籁逌爾鳴,灌木倏若哄。
誰題喝水名,拟運粗沙砻。
一寂謝衆喧,飛鳥夕已GFDA3。
使君憺忘歸(岩前有蔡君谟所書忘歸石三字),小作遊仙夢。
(喝水岩) 菌蠢爾何物,中有源泉流。
錾鑿想神功,甘涼灑炎州。
下遊縱壑蛇,噴薄安能收。
潔以洗兩耳,澄以鑒雙眸。
濯纓兼濯足,涓涓溉西疇。
其源固有本,奚用多窮搜。
淇園古百泉,我昔事探遊。
茲應各擅勝,勿為刻舟求。
借匏試酌我,果否出一頭。
(龍頭泉) 水雲浩煙海,直同世界寬。
築亭爾何意,一笠兜羅攢。
雨情互顯晦,高低常彌漫。
俯眎深井底,擘絮披山贊岏。
陰磴水乍湧,浖虎浖虎支流單。
決諸與雲會,變幻呈奇觀。
散之現輕螺,如髻秀可歺。
(水雲亭) 名山縱未曆,霞想赴屴崱。
君亦未跻颠,蒼然落景昃。
側聽談隽遊,遊神鹜區極。
中山呂宋疆,星棋眩海色。
秋爽蘇我軀,秋風鼓我力。
持瓢誓追蹤,此約幸勿食。
珠玉落九天,黃絹詞并勒。
描撫已才盡,屬和顔先赩。
(日暮未登屴崱峰而歸) ——乾隆《鼓山志藝文》 忘歸石 空山何嶕峣,僻徑鮮人迹。
愛此萬石林,中有太古石。
色經風雨黝,面裹藓苔碧。
題名記君谟,魏晉兼豐格。
拂塵久谛觀,手拓為停策。
澗底流瀑鳴,松罅夕陽射。
于焉三宿留,卻忘身為客。
——乾隆《鼓山志藝文》 尋白雲洞 峰羅兜羅綿,與客任來去。
山行舉趾佳,涉趣辄成誤。
古洞海音鄰,幽幽雲所聚。
曆磴三天門,巉岩愁玃狙。
上山雙崇岡峻,下吼瀑布怒。
樓觀仙人居,可望不可遇。
境奇緣豈悭,神王力難赴。
拂面來迥風,落葉紛前路。
白雲但滿空,古洞在何處。
——乾隆《鼓山志藝文》 朱子摩崖書 天風海濤四字徑尺,镌屴崱峰頂白石上 大道無停機,一氣接渾茫。
天海自終古,風濤鼓巨洋。
往哲有名迹,千載鎮岩疆。
瑤石傳至今,晶瑩冠高岡。
運筆入玄化,遺墨留青蒼。
夫豈事翰藻,即茲見文章。
雷雨不敢侵,日月皆騰光。
鳳邱埒鶴林(在閩縣鳳邱山),魁龍(在長樂龍泉山)暨朝陽(在長樂五峰山,皆朱子書)。
閩山多镌勒,是書尤軒昂。
登峰來肅瞻,袍笏拜其旁。
遊藝尚不刊,至德實大防。
所冀在嗣音,安得續瓣香。
置身層雲頂,直欲排天阊。
——乾隆《鼓山志藝文》 高本字立齋,号鵲橋,山東曆城(今濟南市)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
丁卯夏日同謝汝奇遊鼓山 筍輿緩緩陟孤峰,為避炎歊叩洞宗。
聖祖禦書神物護,國師真塔古苔封。
半空雲氣偏生石,十裡濤聲卻在松。
喜趁閩藩随侍便,名山時一蕩疏慵。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丁卯當乾隆十二年(1747年)。
又謝汝奇指謝士骥。
吳嗣富字鄭公,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清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編修,累官陝甘學政,此詩當為他應嗣爵之約,來福州遊鼓山之作。
登鼓山(四首) 澹入天光見素秋,相邀同向鼓山遊。
千重翠黛晴猶濕,萬畝黃雲宿未收。
已出郭門清籁發,驟尋樵徑暗香浮。
速驅正喜無停軌,便欲乘風到上頭。
紫翠橫空一解顔,登臨有興任跻攀。
攫身屴崱雲中路,決眦琉球海外山。
龍首倒流泉韻繞,龜趺半蝕墨痕斑。
年來已悟忘言妙,此日唫情未肯删。
遊蹤到處每稽疑,緩步探幽罄所思。
喝水岩前應是渴(楚越之間,謂水之反流者為渴,相沿作喝耳)。
子房橋在定名圮(寺外有子房橋)。
茶園似較松蘿勝,石鼓何如桐敂奇。
鑿壁紛紛成往迹,山靈多恐笑餘癡。
雪泥鴻爪本飄然,偶憩僧廬亦有緣。
法鼓曉催塵夢覺,佛燈夜射慧心懸。
兩三日住樽常滿,六七人來榻更連。
聞說登高能作賦,大夫原是玉堂仙。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朝屏字拱北,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九年(1744年)舉人,官項城教谕。
遊鼓山喝水岩 閩山石鼓故無匹,邃洞層巒幽且仄。
蹴鳌橋上探靈源,國師之岩更奇特。
耳昔唐代神晏初開山,山窩劈澗水潺潺,安禅厭喧聒,一喝東徙永不還。
水泉東徙在何處,石龍淙淙口中吐。
小亭坐對沁心脾,傾杯酪酊迷歸路。
扪蘿緩覓故道行,壁間題詠聊置評。
晦翁壽字周岩際,鬼神呵護尤晶瑩。
月脯席地坐不起,忘歸石畔重徙倚。
酒後耳熱趣橫生,放論古今空眼底。
王子敬美昔曾來,怅望枯澗幾徘徊。
謂是涸轍減佳緻,安得喝之令複來。
我思物理盈虧皆有數,東水何必更西注。
天風夜半海濤翻,霎時萬壑齊奔赴。
——乾隆《福建續志藝文十三》 朱珪字石君,直隸大興(今北京市)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
二十六年(1761年)任福建糧道。
四十五年(1780年)任福建學政,累官體仁閣大學士。
與介岩曹陳臬、璞齋徐運使約 勸農日遊鼓山,已而璞齋以疾辭, 介岩約餘,是日雨即不往 一旬梅雨多,四野稻水足。
勞農及茲辰,遊山約已宿。
頗聞山靈悭,戒客須不速(閩人言遊山者先期有約,即不果)。
吏事有覊靷,跋涉慵厮仆。
三年官榕城,未踏鼓山麓。
慚愧魯将軍,鄙予空食肉。
高賢豈倦遊,懸榻音如玉。
齋心叩屏翳,吾志無改蔔。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介岩乃按察使曹繩柱之字,璞齋乃監法道徐景壽之字。
出南門至南禅寺勸農取道往鼓山 清晨出近郊,稅駕南禅寺。
勤苦問父老,淳厚戒子弟。
及此風雨時,高下田每每。
無為角鼠雀,釋爾耒與耜。
三年作汝牧,未敢親鞭箠。
要令诪張息,一洗腐儒恥。
農夫拜官賜,醇甘如酒餌。
揮手指雲山,吾将陟高巋。
——乾隆《鼓山志藝文》 憩鼓山下院待介岩同飯 行行阡陌間,萬頃如綠波。
仆夫爾纡徐,無躏田中禾。
方山碧可砥,鼓岫雲相磨。
近山泉出清,寺靜鍧鳴鼍。
懿候政清淨,膂力方番番。
天花染衣履,一笑傾維摩。
欣然供肴簌,舉杯飲亡向。
茲遊得邂逅,素心不在多。
洗耳逼瀺灂,攜手登嵯峨。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登山 盤回石磴長,龍噴護山骨。
太陰閟靈獸,山鬼拱搢笏。
我行志軒豁,仆喜免炎暍。
孤亭憩遊足,潄淙鑒毛發。
古人自不朽,好事争剞劂。
中凹缽盂峰,遙隐舍利窟。
迤逦入山腹,虬翠更交樾。
晴雨隔下方,光晦逼上阙。
何當羾天門,青空辨海碣。
——乾隆《鼓山志藝文》 湧泉寺 招提敞山曲,掬雲入僧寮。
靈峤填深潭,咒水龍不驕。
伸指檻泉出,菌蠢聆海潮。
桓桓忠懿王,神晏來相招。
香花供百戲,聖箭通九霄。
沙溪避忠骨,移塔淩山椒。
到今一千載,支壞非一朝。
茲山既名勝,朱李名題标。
萬沙撒恒河,誰是魁衡杓。
嗟餘亦何為,懷古空歌謠。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嘉慶十年(1805年)刊本 喝水岩 舍寺尋靈源,石級下岩洞。
兩岩撠膠葛,鬼斧試鑿空。
晏師誦其中,有似牛鳴甕。
叱咤水倒流,移湫息耳哄。
縱橫古今字,後刻前或砻。
殉名窮巅淵,爪落鴻己GFDD4。
安得亡是公,聽笑吞雲夢。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龍頭泉 石龍吸泉脈,汨汨日夜流。
力能沃赤日,搖鬛雨十州。
我來坐亭檻,洩霧莽不收。
望羊久相待,霅然開遠眸。
雙江白如玦,碧海環千疇。
酌泉烹山荈,谡谡枯腸搜。
從者橐紙筆,請紀茲辰遊。
未知神靈意,恐負龍公求。
險語吾不惜,高歌上上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水雲亭 水雲在何所,迳仄眺望寬。
不辭苔藓滑,愛此高青攢。
石門中豁開,江水低淼漫。
恍憶鐵瓦殿,垂于峰山贊岏。
置身白雲外,始覺天衣單。
徘徊雙黃鹄,再舉得所觀。
沆瀣足飲啄,豈複期素餐。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欲登屴崱峰日暮不及而歸 攝衣攀碅磳,望望上屴崱。
雲将喜東遊,日車若西昃。
天海禦風濤,鼓蕩臨八極。
敞罔心淹留,左右憺歸色。
子瞻宿金山,亦借颠風力。
何如山中人,誅茅自耕食。
相逢小青蓮,君馬可暫勒(閩令李君來因少留)。
重遊及秋清,一覽扶桑赩。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知足齋詩集》卷三 王陽開字周侯,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舉人,泉州府教授。
鼓山用蔡君谟韻 出郭三十裡,屴崱峰在目。
盤回石磴纡,琳宮敞山麓。
梵吹引天風,清音滿岩谷。
邃谷多白雲,雲封成古屋。
靈源秀且奇,茜翠森松行。
峭壁墨迹懸,勢若怒猊觸。
振策陟崇巅,天宇恣遐矚。
江海浩漫漫,洪流迅飛瀑。
真境廓鴻蒙,天生是使獨。
我無濟勝才,賞心亦已足。
——《思永堂詩鈔》 同治五年(1866年)刊本 葉觀國(1720~1792年)字家光,号毅庵。
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官至少詹事。
湧泉禅寺遍照長老七十壽 無盡門中歲月寬,白毫光護紫金襕。
少參名嶽傳心印,老為靈源起刹竿。
彈指真令樓觀見,降魔要使梵天安。
即看手種千松樹,已長龍鱗翠影寒。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福建省圖書館原稿本 春日同人遊湧泉寺即景 有作并贈遍照長老(二首) 廿年不踏石鳌梁,杖屦重來禮竺皇。
夾磴松杉穿荟蔚,抱江城市落蒼茫。
忘歸坐久雲生袂,淨業談深月滿林。
卻憶舊遊成影事,追尋呂稽感山陽。
(乾隆戊辰春偕莘田黃文,李霖村,鄭光谟諸君來遊,距今二十稔,諸君皆已生忉利天矣。
) 龍象威名溯國師,迢迢宗嗣一燈垂。
元風此日尊從谂,古德他年記大沩。
松蓋成陰經手種,鹿圍重辟遂心期。
又參背觸拳頭義,慚愧當機轉語遲。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宿湧泉寺次魏岱岩 (騰龍)郎中韻(四首) 瓶缽香燈事事幽,粥魚聲罷晚悠悠。
歸雲入洞窗前落,暗水通廚榻下流。
蒲龛一枕有餘清,起趁經堂放梵聲。
欲攬江天無量景,水雲亭上最分明。
金鳥煮海曉星殘,挂上尖峰瞰紫瀾。
濟勝具疏還卻步,名山隻作五分看。
不求入社不參禅,為赴招邀到佛天。
記取後遊新歲月,吟箋留續舊新篇。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湧泉寺遍長老贻牡丹賦謝(三首) 一枝拗露自僧房,紅粉為肌綠作裳。
端好真看菩薩面,故應芍藥讓為王。
鹿苑偏宜鹿韭春,曼陀優缽不為珍。
阿師正有拈花手,故散天花與世人。
十分秾豔冠春叢,惆怅将殘褪粉紅。
會得禅心成一巧,開元非色落非空。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逾旬又贻白牡丹一朵 隻言姚魏領芳春,琢雪镂冰态更新。
虢國淡粧初下馬,錦帏應避衛夫人。
——《綠筠書屋詩鈔循陔集上》 忘歸石 忘歸石上酌深巵,興發思裁幼婦辭。
忽記白雲滄海句,幾回擱筆罷題詩。
按此為《榕城雜詠一百首》之一。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十五 半岩茶 蠲暑深宜虎掌瓜,勝煎銀鹿半岩茶。
怪來碧藕條冰似,新浸蘇公井水華。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十五 陳夢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
鼓山雜詠(二首) 虹作長橋雲作梯,通霄有路去天低。
松陰千裡扶筇上,人在秋岩瀑布西。
屴崱峰高接碧空,海濤日日送天風。
摩崖愛詠餘幹句,榜墨千秋紀晦翁。
——乾隆《鼓山志藝文》 張伯谟字思訓,号宏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官廣西天保知縣,曾參與《鼓山志》的參訂。
鼓山 層城東望風煙蒼,屹立石鼓山高崗。
松杉夾道排雲上,吹醒塵夢心清涼。
淩空拔地亘獻狀,丹岩翠阜難具詳。
别開石窦最幽峭,中劈絕澗如巨防。
靈泉隐伏著奇迹,過橋右轉聞雷硠。
龍頭噴薄長赴壑,疑有神物空中藏。
若歲大旱禱有應,潭潭一鏡霑南方。
石棧鈎連騁遐矚,遠近百裡窮微茫。
東瞻一發見溟海,鲸波隐顯連扶桑。
白雲頃刻生絕頂,周回大地包八荒。
俨如神山環弱水,蓬萊方丈波中央。
古路迷濛不知處,但覺餘潤沾衣裳。
人生隻合老岩岫,坐待林月生清光。
忽聽下方鐘磬發,滿山祗樹聞空香。
——乾隆《鼓山志藝文》 湧泉寺 寶刹深山裡,松篁滿四圍。
濤聲流澗壑,幢影上岩扉。
鹿苑經霜古,龍書映日輝。
天香閑出戶,翠色冷侵衣。
明月山間曉,殘霞海外飛。
客尋清磬入,僧帶白雲歸。
祗樹煙初暝,昙花露未晞。
空林生靜境,入夜發清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鳳騰字季曉,福建連江人。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官廣西賀縣知縣。
屴崱峰 孤峰倚天半,振策恣奇觀。
放眼滄波外,輕煙古樹寒。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喝水岩 曲澗潺湲處,何年流向東。
禅心同止水,喧寂一聲中。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白雲洞 窈窕無人洞,浮雲自去來。
何如攜滿室,氵彌漫看函開。
——乾隆《鼓山志藝文》 雲屏 積翠屏如畫,甯須繪素紋。
芒鞋歸嶺外,猶帶半山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孟超然(1731~1791年)字瓶庵,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四川學政。
鼓山寺僧送牡丹至(二首) 經旬積雨思昏昏,綠暗紅銷靜掩門。
誰識拈花微花日,一枝破曉到南村。
鄉園才結看花緣,已飽諸方五味禅。
京洛天彭舊風景,前塵回首總雲煙。
——《亦園亭詩集》卷三 福州葉氏抄本 李拔号峨峰,四川犍為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
二十四年知福甯府;二十五年移知福州,有政績。
二十八年離任。
仰止亭 玉霄有路重重,今古幾人景從。
不到上頭不住,山前遙見雲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靈源洞 石磴纡回六六,雲程曲折三三。
中分靈源一道,便是萊北台南。
——乾隆《鼓山志藝文》 喝水岩 身似菩提無樹,心為明鏡非台。
一聲叱去靈偈,東澗西流不來。
——乾隆《鼓山志藝文》 水雲亭 心靜此途不競,鑑空物理長分。
看來化機妙契,隻在明水淨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餘春林字應侯,号潤園,福建建甯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任松溪、晉江教谕。
遊靈源 野曠人亦閑,扁舟掉輕槳。
逶迤逗林隅,登陟淩萬象。
援雲絕垢氛,憩石懽偃仰。
煙禽矯逸翮,玄猿厲哀響。
雲翳遠山微,夕照平湖廣。
臨風舒長嘯,寓目饒心賞。
宮殿何玲珑,殿宇複宏敞。
悟空無滞形,契冥诓外獎。
達生古所欽,違已究焉往?幽蘊誰共知,東林初月朗。
——《建甯耆舊詩鈔》卷六 同治二年(1863年)刊本 鄭洛英字耆仲,又字西瀍,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能騎射,鼓琴,善畫。
癸未秋九月陪吳侍禦崑田先生仁 和沈夫子遊鼓山諸勝(十首) 下院 江色浮秋空,千裡見山碧。
側岸已近山,逦迤猶阡陌。
綠陰環寺牆,一帶招提栢。
山僧喜人過,草衣出見客。
深目古厐眉,香煙煤短額。
入廊虛窈窕,山風涼素壁。
仰面觀嵯峨,諸亭在咫尺。
悄然深山秋,斜日易西夕。
跫響過樵刍,紅林有人迹。
登程在上頭,一躅歸雲白。
湧泉寺 七裡松風長,萦纡入雲窟。
金地鋪僧寮,諸天逼琳阙。
活泉何潺潺,高危轉超忽。
六時盡雨氣,岚色蒼滃渤。
一望渺平曠,川原互迷沒。
喬陰覺虛冷,磨砌生苔滑。
幽爽日夕佳,暮藍森秋越。
疏鐘度雲來,寒煙瞑山骨。
羅漢泉 淨業本無垢,羅漢焉有泉?坳堂貯杯水,此理本自然。
近佛得梵語,遂與凡庸傳。
一泓黑無底,寒淡醮秋煙。
綠茸生細發,短砌方四邊。
不竭亦不溢,涵鏡空青天。
吾當濯纓去,晞發此岩前。
靈源洞 畏佳纡長垣,一迳砉靈境。
斷崖畫然開,對峭芙蓉影。
挹抱如來争,屹立如退屏。
危踞或纡盤,雄奔亦縱騁。
傑怒各異勢,嵱岞黑山景。
摸藓剔古镌,危踳走徂犷。
好事闌山從嵱,接入岚氣冷。
長風渺何來,松濤相與永。
蕭蕭森木末,素月生虛嶺。
窪凹落清陰,寂林射光冏。
翛然起微寒,空山得靜領。
喝水岩 岩谷互變遷,泉聲幾時閉。
迢迢千載間,雲是佛力制。
一喝便回頭,驅石當流砅。
欲崩猶未崩,波痕炙曝曬。
黝黑見其深,懸藤相蓊蔽。
至今空澗底,大書禅者慧。
禅慧固大力,物亦就其勢。
大河昆侖源,奔流苦恣肆。
往往防馳突,一決無遺類。
佛心何慈悲,不肯為移置。
禹功之所難,吾以訾其僞。
何如任無心,聽之流與秘。
國師岩 五代神晏師,香花供法寮。
洗足坐岩根,石乳供煙爨。
至今四指痕,風雨蝕其半。
聖箭已微茫,天花久飛散。
洞底龍不居,涸石入虛暗。
松濤地下風,低天海雲旦。
長風振我衣,飄然在霄漢。
懷古立山椒,齋鐘日又旰。
朱子壽字 片石到山底,夾壁立懸崖。
山水不敢瀉,大筆揮崴山畏。
染濡力排奡,巨靈走風霾。
南宋今千載,幽壑長陰皆風。
哲人渺然遠,秋雨落山槐。
名山垂不朽,镌硺空精佳。
寂寞萬歲後,臨風悲我懷。
忘歸石 石自何年來,問石石不語。
側立國師岩,岏山贊幾寒暑。
我來坐其下,低空涼欲雨。
飒飒松風來,渺然歸何處。
人生會有窮,得往亦聊此。
何去又何歸?太倉渺一黍。
曠然天地間,此身更何所? 石門 長岩亘青霄,凝結有虛空。
一窦出天衢,條達登鴻洞。
真宰何年開,神工或玩弄。
閉雨屯GFDA5深,濟風雲色凍。
山僧招人行,如入石之縫。
翼羾臨天阊,危踳未敢縱。
猿峽山票無聲,幽禽時一哢。
益見此門幽,飛勢自遙控。
閴然空山秋,天風來去送。
——《恥虛齋詩鈔》卷四 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本 尋白雲洞不在 長峰何嵯峨,白雲飛缥缈。
古洞通海音,屈曲煙霞表。
天門夫何如,蹬路相缭繞。
叢藤失崇阿,怪石望奇矯。
山僧不常來,白雲自昏曉。
終古飛流聲,吼入雷湫窈。
何當得跫然,一蹴破青缥。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恥虛齋詩鈔》卷四 郭可敬字可璥,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
忘歸石 捕魚出武陵,爛柯回故道。
淮南有八公,商山無四皓。
豈真經世人,反愛山中老。
境與心俱遐,淹留固雲好。
我觀忘歸石,因之感懷抱。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屴崱峰 屴崱晴岚翠幾重,仙風吹上最高峰。
微茫遠浦低飛鳥,缥渺寒松晚渡鐘。
日落亂山攢虎豹,煙開瀚海湧魚龍。
苔花不蝕名賢筆,遠邁金泥玉檢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蔡羹元字邦調,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拔貢,官廣西馬平知縣。
步朱觀察石君夫子遊鼓山詩(九首) 閩南山水佳,邊海立鳌足。
豸府振繡衣,秋台凜冰宿。
浩浩轉大鈞,教化風行速。
公暇喜遊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