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清代
關燈
小
中
大
元賢(1578~1657年)建陽蔡氏子,幼業儒,為邑諸生。
年四十,棄妻子,往壽昌,禮無明和尚出家。
明崇祯七年(1634年)為湧泉寺住持,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示寂,世壽八十。
僧臘四十,世稱永覺禅師。
清漳劉漁仲 戴平子來山見贈步韻奉答 運當劫火後,祖庭久荒蕪。
賴有布金客,重構釋氏居。
湧泉猶潺湲,白雲尚卷舒。
靈源流未竭,喝水聲非無。
昔人頗神怪,萬指繞圓蒲。
不跨石門句,古今甯有殊。
我來繼其席,跛鼈出通途。
敢追逐電骥,聚觀盡軒渠。
胡為枉賢達,松際來高車。
甘避文石陛,邀入煙霞廬。
山僮共喜躍,好鳥競歡呼。
白龍亦不禁,灑雨洗塵途。
揮毫走龍蛇,燦燦皆玉珠。
遺響落千岩,流光燭九衢。
促席論底事,何禅亦何儒?識得達摩意,方知孔聖書。
陶然忘喧寂,松月照窗虛。
山空淡雲影,幽香入庭除。
慚予坐枯槁,兀兀長守株。
徒虛匠石顧,山頭一老樗。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摩”,本作“磨”,誤。
登鼓山 大頂 登峰須造極,斯言聞之古。
屢欲緣雲上,志靡辄自阻。
今晨決策往,力羸憑杖柱。
崎岖達彼巅,高峰皆下俯。
五虎不敢渡,伏在江之浒。
依微見諸城,淡煙鎖平楚。
諸山到海盡,漾蕩去何所?極目蒼茫中,夷島若可數。
晚風起天末,逢逢發石鼓。
劃然一嘯歸,響落千岩塢。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羸”,本作“赢”,誤。
謝曹能始憲長來山見贈 石鼓嶙峋障海東,層巒面面金芙蓉。
摩崖刻石首朱趙,神光夜夜燭寒空。
古來遊者知有幾,多蝕蒼煙碧藓中。
始知名節貴自立,假石何能示不窮。
曹公繼起廊廟姿,歸來兩袖拂清風。
八鬥才高未曾試,簡編聊寄補天功。
宦情久付滄江外,喜同野衲探禅宗。
重布黃金開石鼓,天上移來梵釋宮。
我乘業風吹到此,通霄一路寡相逢。
又見祖機化魔令,陰岩白日鬼橫蹤。
大法垂秋僅一線,赫赫金湯賴有公。
趁閑更駕籃輿至,扶筇踏破白雲封。
藻思绮句誇七步,筆光墨怪搖千峰。
愧我難搏轉運日,卻羨子韶神臂弓。
——乾隆《鼓山志藝文》 秋興 悄然坐荒塢,風清況益清。
茶煙迷竹色,梵韻雜蛩聲。
樹古足蟬噪,簾空挂月明。
更闌發深省,孤鶴嶺頭鳴。
——《全閩明詩傳》卷五十二 季夏八日同本智洞微二師遊喝水岩 喝水聲消久,虛名尚寄岩。
徑危欹削壁,江渺小孤帆。
探洞知源遠,觀詩歎藓緘。
迎風坐磐石,微韻出松杉。
——乾隆《鼓山志藝文》 秋日扌為謙居士來山索賦 屴崱峰前立,海天何渺茫。
斷煙迷古樹,秋水淡斜陽。
植杖聽泉落,倚岩聞桂香。
憑高無限意,一笑白雲傍。
——乾隆《鼓山志藝文》 秋日遇邵練要居士石航室(二首) 鼓□多奇麗,茲丘最賞心。
江帆時入座,石筍自成林。
澗險鳴寒玉,山幽噪暮禽。
迥超塵世外,況又值秋深。
異境驚初辟,山僧愧始遊。
雲根露島背,石髓湔松頭。
葉落峰逾瘦,岚深澗轉幽。
西風蕭飒至,猶喜暮煙收。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達宇居士以誕日來鼓山, 同遊靈源洞,為賦此緻祝 海上岧峣屴崱峰,喜吾杖履特相從。
誰人喝水蹤尤幻,昔代題名藓半封。
天外青螺分島嶼,眼中白浪起蛟龍。
拟将何物堪為壽,千載懸岩甘露松。
——乾隆《鼓山志藝文》 夜坐蹵鳌橋 出門舉步蹴金鳌,山露霏霏浥敝袍。
鲸浪遠翻江上月,天風近鼓樹間濤。
岩邊流玉泉聲細,橋外穿松石筍高。
坐久不知蓮漏永,卻乘幽興更揮毫。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山過積雨初霁,鄭汝交 太守見訪,用韻奉答 敝衲蒙頭一老翁,空山晏坐雨聲中。
洞雲忽破懸朝旭,林鳥争驕啭曉風。
擇木不妨搏翮下,酬機隻解舉拳通。
共看剪盡西窗燭,回首東峰日又紅。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山居 青山老去發長松,種樹栽禾學野農。
信口詩成多自喜,橫肩杖出少人逢。
透窗舒白岩前月,對榻疑青海上峰。
頃刻白雲迷遠近,殿頭傳得一聲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庚寅初春日慶無诤居落成 朝開柳眼對霜禽,新構禅房倚翠岑。
客屐幾能來僻谷,茶煙每自出平林。
空中日月無寒暑,門外江山任古今。
長揖世間塵夢絕,灰頭土面卧雲深。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雜詠(四首) 屴崱峰 杖底群峰盡伏,方知身入層霄。
笑看閩越舊國,興替渾同海潮。
鳳池 靈境迥開天際,池空鳳去何年?青蒲白鳥如故,黃獨新種雲邊。
靈源洞 橋上山雲乍散,洞前海月初圓。
白猿夜過西澗,一嘯喝水岩邊。
舍利窟 山徑斜通别嶺,深源忽見孤村。
雲中雞犬出沒,古樹半掩荊門。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雜詠(五首) 甘露降松(是年甲戌師主鼓山) 聖瑞端宜降大都,窮山何得獨沾濡?曉來扶杖三門外,笑看松頭綴玉珠。
九月複降 玉露霏霏又一番,滿林花木盡同繁。
丁甯莫道甜如蜜。
恐惹遊人入石門。
達摩洞 天開古洞碧岩頭,吐月吞雲事事幽。
石壁迸流甘露滑,何須斷臂夜深求。
甘露松 矯矯雲邊出處高,蒼鱗翠鬣弄風濤。
春秋曆盡渾如昨,甘露霏霏又幾遭。
出門晚眺 松頭日落洞天昏,月色梅花半掩門。
獨立石橋涼露下,漁燈明滅照江村。
——乾隆《鼓山志藝文》 周亮工字元亮,又号栎園,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進士,官禦史。
李自成入北京,亮工南奔,旋降清。
順治十年(1653年)任福建左布政使,遷戶部右侍郎。
屢以貪污被劾,論死,遇赦得免,旋病死。
登屴崱峰(二首) 曲澗幽濤落木稀,高淩絕磴款禅扉。
長空雲卷潮平接,下界風回雨倒飛。
故裡書難來雁足,勞人身會老漁矶。
七年踐盡千峰約,底事炎方不肯歸。
滄波淼淼淡秋雯,遙拍螺鬟逐嶺分。
萬磴松筠開岫月,半天鐘磬落溪雲。
閑看老衲心無外,悔到深山意倍紛。
欲滌塵襟參妙偈,泉聲未許靜中聞。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賴古堂集》卷九 上海古籍社本 施閠章(1618~1683年),字尚白,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
康熙時,召試博學鴻詞,官至翰林院侍讀,他于康熙七年(1668年)遊閩。
屴崱峰 危峰矗立鼓山頂,目盡閩天萬山影。
磨崖上有紫陽書,光芒倒射扶桑冷。
雙江會合蛟龍遊,三山滅沒人煙浮。
島嶼東看入海氣,空青一發指琉球。
洪濤忽起天地動,羲和返駕寒雲愁。
籲嗟乎!白日苦短鬓已斑,天風何泠泠,吹我骨珊珊。
念欲乘風揮手去,八表萬裡何當還,鸾骖鶴馭良不遠,鲸吞蟻鬥誰能閑,回首大笑哀人間。
——《施愚山詩集》卷二十 國學扶輸社石印本 鼓山湧泉寺 幽磴盤空曲,雲飛湧化城。
海風岩際落,江雨洞中生。
說法龍來聽,聞鐘石自鳴。
不辭節杖遠,絕頂更孤行。
——《施愚山詩集》卷二十八 林必達(1630~1698年)字河子,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武舉人,官山西遊擊。
宿湧泉寺 煙籠遠樹郁蒼蒼,瓦枕蘿茵借上方。
半榻塵心侵鶴夢,一爐香篆隐龍章。
暮雲尋路歸孤嶂,落月依人到曲廊。
愛聽燒庵舊公案,露寒猶坐贊公房。
——《鳳池林氏遺詩劍餘草》 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印本 陳作楫字濟之,福建龍溪(今龍海縣)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舉人。
偕林伊人、薛子大、周衣文登屴崱峰 屴崱俯蒼溟,孤标控千丈。
岩岫郁萦纡,川流紛決漭。
石鼓何青熒,時震空中響。
西望翠旗峰,秀色宛相向。
惜昔此攀跻,頗馳域外想。
倏忽五六年,卑栖歎塵鞅。
朅來諸同心,素抱何蕭爽。
折簡勞勝招,揮袂騁遐賞。
飄飄聞天風,乍逐海潮長。
旋從飛鳥背,直蹑層雲上。
員峤藐一抔,方壺小于掌。
翛然淩八垓,仿佛羅萬象。
日入始下山,禅林轉虛敞。
幽探興已酬,覺路思彌廣。
乘筏指恒河,得珠誇象罔。
願言矢勿谖,永以超世網。
——《飧聽樓集選》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刊本 寄請霖公大和尚還石鼓 湧泉晏國師,開代稱獨至。
我師傅宗旨,智覺心自異。
慈悲度一切,大衆樂寬易。
忽遁寶福山,住持失所恃。
名公遠方來,莫不欲親贽。
浮屠随所往,師固不擇地。
然餘受至理,每懷辄不寐。
憶昔與師遊,屴崱共舍利。
經文酬答問,莫逆遂相視。
别來十餘年,點頭無所自。
駕言旋石鼓,甯我獲藏秘。
開堂重說法,師至立職事。
無異大禅師,師何難拟此。
佛名有萬千,恩波同流峙。
流泉石上雪,危峰幾片寄。
——《飧聽樓集選》 遊鼓山寺有懷永覺大師 兼贈霖公和尚 平生最好招提遊,況複東山擅奇絕。
洞門斜倚山之隈,登臨自覺區寰别。
松風蕭飒海濤秋,流泉石上明于雪。
危峰幾片寂無雲,疑是芙蓉天外發。
我來顧盼興轉幽,入殿翻經坐休歇。
天邊鹳鶴暮來旋,海山魚龍應出沒。
我師何處不可尋,永向空門煉金骨。
還憐衣缽有真傳,高徒對我心超忽。
妙相智覺本天人,一切衆生惟讷讷。
可憐攜手淩蒼巅,俯視諸丘小溟渤。
——《飧聽樓集選》 重遊湧泉寺 東郊三十裡,遙望一峰懸。
落日瞑山路,微風清晚天。
人行祗樹外,鐘斷法雲邊。
少長經遊處,蹉跎不記年。
——《飧聽樓集選》 同不染師過吸江蘭若訪靜和尚 石鼓山腰下,虛庵信有名。
僧閑逢客笑,旙影向人迎。
野嶼清陰合,前江返照明。
相攜談佛法,超忽道心生。
——《飧聽樓集選》 湧泉有懷詹元莊 客裡逢秋杪,登臨傍海涯。
白雲遙對酒,青嶂漫題詩。
憤世成予癖,逃空獨爾思。
翻憐岩谷好,誰共恣栖遲。
——《飧聽樓集選》 過舍利窟用壁間韻 到來無複俗情牽,杖策溪頭忽到巅。
下界津梁青嶂繞,上方台殿翠微連。
山岚氣逐人煙起,舍利光凝佛日懸。
自覺此身登彼岸,更于何處覓諸天。
——《飧聽樓集選》 吊胡友蠡先生墓 争羨才名冠國中,何為冷落此城東。
枯骸埋沒悲春草,白骨荒涼泣暮風。
事業伊周原似夢,文章董賈總皆空。
九原忠魄應非少,一死成仁數有終。
——《飧聽樓集選》 藏經閣看牡丹 百卉春深鬥吐芳,臨風次第到花王。
嬌姿弱态呈仙豔,金縷紅衣噴異香。
幡影翻随花影動,花香細逐案香長。
蕭齋寂寞無人迹,一撚紅光上盡堂。
——《飧聽樓集選》 重九前三日 登鼓山訪霖公大和尚夜話 涼風歸雁貼秋天,石鼓喧聲迫與連。
一夜會心皆法語,萬書點識盡宗拳。
烹茶每向龍泉汲,掃石閑依鳥道邊。
落帽不成愁裡過,聿繩無計且枯禅。
——《飧聽樓集選》 同方子章偕侄連玉遊白雲洞 懸崖屈曲綠陰稠,結伴探奇最上頭。
虛磴淩空雲欲起,遠峰趨閣日常浮。
——《飧聽樓集選》 莊振徽字世慎,号恥五,福建福清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官高郵知州。
秋登鼓山大頂峰 兩袖欲飛去,天風作浪鳴。
眼随滄海闊,身與白雲輕。
萬木葉初脫,千峰勢盡平。
攀跻饒意興,漫逐少年行。
——《清全閩詩錄初集續》卷一 嘉慶五年(1800年)注韓居刊本 黎士弘字愧曾,福建長汀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天舉人,官至陝西參政。
住鼓山三日别去,與林彭叟期 補再遊,林善盡許寫屴崱圖遺我 皆經積想艱難後,自應栖尋滿意中。
即淺為謀居十日,曆高才得禮雙峰。
興留未盡還重往,山入殘春亦太工。
要欲就君分筆墨,乞來四壁卧遊從。
——《托素齋詩集》卷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刊本 登鼓山同沙陽廖伊賢、蒲中林彭叟 曆險能将智慧尊,甯辭高峻踏危魂。
十年壯想觀滄海,一葉蒼茫渡國門。
鳥喜人來啼向樹,山經雨過遠明村。
殘碑更耐殷勤讀,猶見當年笑詠存。
——《托素齋詩集》卷一 鼓山即席贈廖伊賢先生時年八十 一呼即起共看山,柱杖铿然響壁間。
補百年中遊未及,得三生悟想未艱。
身全數載幹戈内,人坐深秋水石間。
白發直将泉色換,花風吹去潄朱顔。
——《托素齋詩集》卷一 鼓山茶話 鐘罷遙峰響來歸,月光一片冷雙扉。
山僧漫自留人住,不乞東坡玉帶圍。
——《托素齋詩集》卷一 徐元文字公肅,江南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狀元,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登屴崱峰 高峰直上勢崔嵬,閩越雄州一柱開。
路轉千盤随石笕,崖臨百丈聳丹台。
鳥飛天外山如鏡,人到雲中海似杯。
便欲淩虛生羽翼,翛然绁馬聞風來。
——《含經堂詩集》卷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本 徐陵(1614~1662年),字存永,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徐火勃子,善詩文,有名于時。
鼓山奉永覺大師入塔(四首) 屴崱雲邊路,袈裟葬此間。
全身歸白塔,開眼對青山。
不為諸緣系,惟将隻履還。
影堂朝未啟,猶說閉禅關。
自蔔歸真地,何山不可容。
本來無定所,偶愛此高峰。
甘露千年樹,蒼煙五樹松。
生前銘片碣,長倩白雲封。
僧俗諸方至,幢幡夾道迎。
天高迎鳥下,潭近毒龍驚。
松籁成仙梵,香煙繞化城。
空門無涕淚,隻念佛千聲。
參師膜拜始,憶在建溪邊。
祗覺須臾事,俄經廿四年。
泉寒聲不已,月滿相依然。
嗣法得高足,宗風有嫡傳。
——《尺木堂詩》 福建省立圖書館抄本 鼓山湧泉寺重興志喜(二首) 寺榜新看署湧泉,依稀全盛得如前。
丹青重布三千界,瓦礫空悲七十年。
伐石高封師祖塔,布金多費宰官錢。
老僧忍說南唐事,零落香燈舊賜田。
靈峤開山擇此峰,國師興聖屢加封。
風腥絕壑降神虎,雲黑空潭徙毒龍。
石乳異香能辟谷,岩頭甘露尚留松。
院分上下堪随喜,朝暮驚聞四度鐘。
——《尺木堂集》 郭炜字暗生,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舉人。
清順治初,官廣東高雷廉道副使。
登屴崱(三首) 空山到處草萋萋,慣住山人路亦迷。
白石青松孤冷甚,謾誇桃李自成蹊。
杏梁茅宇結難成,伸手無多是太清。
袖裡片雲閑聚散,人間幾處變陰晴。
羅列諸峰豈是群,蔔鄰獨許武夷君。
興來不惜如椽筆,草與山靈十赉文。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字昌範,福建長樂人,清順治間廪生。
宿白雲堂 松語鐘聲黃葉天,空堂人靜一燈懸。
十年舊夢頻回首,風雨無端近枕邊。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四 嘉慶五年(1800年)注韓居刊本 黃若庸字仲丹,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順治間貢生。
重遊靈源洞 一入靈源路,依然蘿藓深。
山花浮遠渚,秋色到平林。
泉發經年響,松垂數裡陰。
石橋談往事,不盡十年心。
——乾隆《鼓山志藝文》 宿白雲洞 十裡巉坑道,探奇到此稀。
芒鞋風葉響,松徑露苔肥。
山月歸林小,江雲渡水微。
禅關聊信宿,幽賞竟忘歸。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五 東際亭晚眺 日暮山餘紫,虛亭瞰危石。
秋水一江天,千裡平空碧。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白雲道中 極目寒煙鳥道長,微茫江樹水雲鄉。
竹風吹老行人鬓,一半秋山賣夕陽。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過鳳池 萬嶺纡回忽有村,竹中佛火自朝昏。
我來正值春山冷,僧卧深雲不閉門。
——乾隆《鼓山志藝文》 魏憲字惟度,福建福清人,清順治間諸生。
入海音洞 削壁疑無路,懸岩忽有門。
倒行微徑狹,側入一天昏。
漸覺晨光引,徐聽海水喧。
尋聲難識面,唯有白雲痕。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五 海賢字素愚,清順治中,莆田慈壽寺僧。
和嚴白海先生宿白雲堂有感 空山忽聽古樓鐘,獨自悲吟倚短筇。
紅日無光踰蒙谷,白雲失色落高峰。
孤蹤飄泊同窮鳥,幽恨凄驚類泣蛩。
悟得此身原是幻,死生何處不從容。
——《莆風清籁集》卷四十九 陳夢雷字省齋,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回籍,為耿精忠所囚。
耿敗,被誣,谪戍尚陽堡。
康熙帝出巡,獻詩稱旨,因召還,教習内苑,命編《圖書集成》。
雍正初年,又被遣戍遼東,死于戍所。
上巳日舟行遊鼓山 曲水尋春客興同,漫招釣艇泛城東。
四圍野色晴光裡,一望松陰夕照中。
入浦微茫茅店月,近村飄映酒旗風。
登臨豈減流觞趣,共覓鐘聲谒遠公。
——《閑止草堂書抄》卷二 上海古籍社印本 宿廨院 入徑山僧喜過從,追随遙指最高峰。
岩前老樹頻啼鳥,天半驚濤欲吼龍。
江色靜涵初月照,寺門長倩白雲封。
禅門一榻塵心靜,晚起相招策短筇。
——《閑止草堂書鈔》卷二 湧泉寺 山半深藏古刹尊,纡回屐齒疊苔痕。
風傳松籁渾鐘響,雲護山光失寺門。
俗客少過偏适興,老僧靜對更忘言。
桃源路杳靈源近,漫學逃禅且避喧。
——《閑止草堂書鈔》卷二 登屴崱峰(二首) 蹑屐攀跻興自豪,穿林覓徑入雲高。
天風飛送千尋瀑,海日晴翻萬裡濤。
近郭桑麻開繡壤,滿城煙火雜征旄。
東南戰氣何時息,我欲長竿釣世鳌。
層巒高處俯晴穹,八面奇觀迥不同。
雙島浮沉青霭外,萬山離合白雲中。
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對此心神應共曠,更思乘興禦長風。
——《閑止草堂書鈔》卷二 潘耒字叔耕,江南吳江(今江蘇吳江)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應博學鴻詞科試,授翰林院檢讨,年六十三卒。
湧泉寺 山行不見山,深松覆如幄。
滴翠沾人衣,晴雲時滿掬。
修磴延清風,危亭肆遐矚。
忽聞鐘魚聲,招提在岩腹。
規制特崇宏,威儀殊肅穆。
客至浩如歸,旋汲新泉沐。
院主法臈尊,道風聞九牧。
軟語接凡夫,劍鋒不可觸。
山空月華朗,夜靜天香馥。
自然生道心,無勞遣塵俗。
高齋涼如秋,一榻清寂足。
可歎市朝人,紛紛夢蕉鹿。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康熙四十九年(1701年)刊本 喝水岩 鼓山厚而藏,茲岩特呈巧。
山骨露無餘,削成類天造。
兩岩劃崇墉,一澗鑿深沼。
石奇天卓笏,木古龍垂爪。
靈境開鴻蒙,殊庭割昏曉。
仄徑循懸崖,下窺絕壑窅。
清泉吐龍頭,餘潤滋苔草。
廣亭可盤桓,炎威失如掃。
攀羅過石門,道窮出雲表。
落日照江洲,毫末皆可了。
此地信名區,來遊古不少。
題名石如林,爵系半可考。
筆蹤俨猶新,其人骨已槁。
未知天地間,何物差難老。
百年駒隙中,學道苦不早。
曠觀發遐思,興言勖同抱。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白雲洞 石洞肖獅口,本是雲所居。
山僧占之住,廈屋寬有餘。
雲意未忍别,賦質幸清虛。
共住亦何礙,來往成相于。
徘徊幾榻間,乍卷還乍舒。
我來值雲去,餘潤猶在裾。
垂頭看下方,川原绮繡如。
榕城十萬戶,照耀日出初。
樓台及門觀,曆曆掌上胪。
有時片雲起,大千覆須臾。
浩如泛瀛海,獨立騎鲸魚。
茲地洵幽迥,泉石亦不殊。
賴有雲變化,奇态難為書。
割贈諒不可,僧雲隻自娛。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登屴崱峰絕頂 北溟之魚南溟鳥,飛騰變化窮八表。
吾生何為居甕中,百年甘作醯雞老。
所以登山必登巅,欲舒雙眼青霄邊。
鼓山之頂出雲際,眺望可盡東南天。
我來值晴明,萬象何澄鮮。
山川見條理,原隰分術阡。
南條之山盡閩嶺,奔騰到海何雄猛。
龍蟠虎踞開名都,萬壑千峰脈井井。
重江西來匹練長,回環曲折趨大荒。
日照遙沙作金色,窮溟無際青茫茫。
粟散百千國,浮沉海中央。
蓬萊清淺凡幾度,仙人頻見傷。
下視榕城青一簇,摩肩毂擊争相逐。
王國霸業總成塵,達者觀之蠻與觸。
誰能徑上七金山,大千世界胪掌間。
淨居天上清涼境,罡風吹堕何時還? ——《遂初堂集閩遊草》 再宿列祖堂 山徑涼無暑,虛堂夜更清。
風來天界闊,月到上方明。
勝友無凡語,高僧不世情。
汲泉煮茗罷,團坐話無生。
本是清齋客,貪來佛地居。
戒香熏缽衲,塵夢警鐘魚。
祖位燈相續,(開山後共八十五代禅師)禅關箭不虛,周何同有累,勇割意何如。
——《遂初堂集閩遊草》 吸江蘭若 樹合疑無徑,峰回忽有庵。
江光甕牖得,雨氣石林含。
屋小偏宜坐,僧孤似可談,岩栖應就此,彌勒許同龛。
——《遂初堂集閩遊草》 白雲廨院 暫歇籃輿步石梁,院門古樹綠千章。
僧來雲壑衣衫潤,客飯榕陰幾簟涼。
百道飛泉歸石澗,一聲清磬出新篁。
人生豈合埋塵土,世味何如道味長。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鳳池庵 行盡茶園到鳳池,山巅奇絕貯清漪。
靈禽乍浴人稀見,仙藥叢生僧不知。
雲戀塢深遲出岫,竹當峰缺早抽枝。
寒山去後豐幹老,懶惰無心覓虎騎。
——《遂初堂集閩遊草》 國師塔
年四十,棄妻子,往壽昌,禮無明和尚出家。
明崇祯七年(1634年)為湧泉寺住持,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示寂,世壽八十。
僧臘四十,世稱永覺禅師。
清漳劉漁仲 戴平子來山見贈步韻奉答 運當劫火後,祖庭久荒蕪。
賴有布金客,重構釋氏居。
湧泉猶潺湲,白雲尚卷舒。
靈源流未竭,喝水聲非無。
昔人頗神怪,萬指繞圓蒲。
不跨石門句,古今甯有殊。
我來繼其席,跛鼈出通途。
敢追逐電骥,聚觀盡軒渠。
胡為枉賢達,松際來高車。
甘避文石陛,邀入煙霞廬。
山僮共喜躍,好鳥競歡呼。
白龍亦不禁,灑雨洗塵途。
揮毫走龍蛇,燦燦皆玉珠。
遺響落千岩,流光燭九衢。
促席論底事,何禅亦何儒?識得達摩意,方知孔聖書。
陶然忘喧寂,松月照窗虛。
山空淡雲影,幽香入庭除。
慚予坐枯槁,兀兀長守株。
徒虛匠石顧,山頭一老樗。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摩”,本作“磨”,誤。
登鼓山 大頂 登峰須造極,斯言聞之古。
屢欲緣雲上,志靡辄自阻。
今晨決策往,力羸憑杖柱。
崎岖達彼巅,高峰皆下俯。
五虎不敢渡,伏在江之浒。
依微見諸城,淡煙鎖平楚。
諸山到海盡,漾蕩去何所?極目蒼茫中,夷島若可數。
晚風起天末,逢逢發石鼓。
劃然一嘯歸,響落千岩塢。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羸”,本作“赢”,誤。
謝曹能始憲長來山見贈 石鼓嶙峋障海東,層巒面面金芙蓉。
摩崖刻石首朱趙,神光夜夜燭寒空。
古來遊者知有幾,多蝕蒼煙碧藓中。
始知名節貴自立,假石何能示不窮。
曹公繼起廊廟姿,歸來兩袖拂清風。
八鬥才高未曾試,簡編聊寄補天功。
宦情久付滄江外,喜同野衲探禅宗。
重布黃金開石鼓,天上移來梵釋宮。
我乘業風吹到此,通霄一路寡相逢。
又見祖機化魔令,陰岩白日鬼橫蹤。
大法垂秋僅一線,赫赫金湯賴有公。
趁閑更駕籃輿至,扶筇踏破白雲封。
藻思绮句誇七步,筆光墨怪搖千峰。
愧我難搏轉運日,卻羨子韶神臂弓。
——乾隆《鼓山志藝文》 秋興 悄然坐荒塢,風清況益清。
茶煙迷竹色,梵韻雜蛩聲。
樹古足蟬噪,簾空挂月明。
更闌發深省,孤鶴嶺頭鳴。
——《全閩明詩傳》卷五十二 季夏八日同本智洞微二師遊喝水岩 喝水聲消久,虛名尚寄岩。
徑危欹削壁,江渺小孤帆。
探洞知源遠,觀詩歎藓緘。
迎風坐磐石,微韻出松杉。
——乾隆《鼓山志藝文》 秋日扌為謙居士來山索賦 屴崱峰前立,海天何渺茫。
斷煙迷古樹,秋水淡斜陽。
植杖聽泉落,倚岩聞桂香。
憑高無限意,一笑白雲傍。
——乾隆《鼓山志藝文》 秋日遇邵練要居士石航室(二首) 鼓□多奇麗,茲丘最賞心。
江帆時入座,石筍自成林。
澗險鳴寒玉,山幽噪暮禽。
迥超塵世外,況又值秋深。
異境驚初辟,山僧愧始遊。
雲根露島背,石髓湔松頭。
葉落峰逾瘦,岚深澗轉幽。
西風蕭飒至,猶喜暮煙收。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達宇居士以誕日來鼓山, 同遊靈源洞,為賦此緻祝 海上岧峣屴崱峰,喜吾杖履特相從。
誰人喝水蹤尤幻,昔代題名藓半封。
天外青螺分島嶼,眼中白浪起蛟龍。
拟将何物堪為壽,千載懸岩甘露松。
——乾隆《鼓山志藝文》 夜坐蹵鳌橋 出門舉步蹴金鳌,山露霏霏浥敝袍。
鲸浪遠翻江上月,天風近鼓樹間濤。
岩邊流玉泉聲細,橋外穿松石筍高。
坐久不知蓮漏永,卻乘幽興更揮毫。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山過積雨初霁,鄭汝交 太守見訪,用韻奉答 敝衲蒙頭一老翁,空山晏坐雨聲中。
洞雲忽破懸朝旭,林鳥争驕啭曉風。
擇木不妨搏翮下,酬機隻解舉拳通。
共看剪盡西窗燭,回首東峰日又紅。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山居 青山老去發長松,種樹栽禾學野農。
信口詩成多自喜,橫肩杖出少人逢。
透窗舒白岩前月,對榻疑青海上峰。
頃刻白雲迷遠近,殿頭傳得一聲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庚寅初春日慶無诤居落成 朝開柳眼對霜禽,新構禅房倚翠岑。
客屐幾能來僻谷,茶煙每自出平林。
空中日月無寒暑,門外江山任古今。
長揖世間塵夢絕,灰頭土面卧雲深。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雜詠(四首) 屴崱峰 杖底群峰盡伏,方知身入層霄。
笑看閩越舊國,興替渾同海潮。
鳳池 靈境迥開天際,池空鳳去何年?青蒲白鳥如故,黃獨新種雲邊。
靈源洞 橋上山雲乍散,洞前海月初圓。
白猿夜過西澗,一嘯喝水岩邊。
舍利窟 山徑斜通别嶺,深源忽見孤村。
雲中雞犬出沒,古樹半掩荊門。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雜詠(五首) 甘露降松(是年甲戌師主鼓山) 聖瑞端宜降大都,窮山何得獨沾濡?曉來扶杖三門外,笑看松頭綴玉珠。
九月複降 玉露霏霏又一番,滿林花木盡同繁。
丁甯莫道甜如蜜。
恐惹遊人入石門。
達摩洞 天開古洞碧岩頭,吐月吞雲事事幽。
石壁迸流甘露滑,何須斷臂夜深求。
甘露松 矯矯雲邊出處高,蒼鱗翠鬣弄風濤。
春秋曆盡渾如昨,甘露霏霏又幾遭。
出門晚眺 松頭日落洞天昏,月色梅花半掩門。
獨立石橋涼露下,漁燈明滅照江村。
——乾隆《鼓山志藝文》 周亮工字元亮,又号栎園,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進士,官禦史。
李自成入北京,亮工南奔,旋降清。
順治十年(1653年)任福建左布政使,遷戶部右侍郎。
屢以貪污被劾,論死,遇赦得免,旋病死。
登屴崱峰(二首) 曲澗幽濤落木稀,高淩絕磴款禅扉。
長空雲卷潮平接,下界風回雨倒飛。
故裡書難來雁足,勞人身會老漁矶。
七年踐盡千峰約,底事炎方不肯歸。
滄波淼淼淡秋雯,遙拍螺鬟逐嶺分。
萬磴松筠開岫月,半天鐘磬落溪雲。
閑看老衲心無外,悔到深山意倍紛。
欲滌塵襟參妙偈,泉聲未許靜中聞。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賴古堂集》卷九 上海古籍社本 施閠章(1618~1683年),字尚白,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
康熙時,召試博學鴻詞,官至翰林院侍讀,他于康熙七年(1668年)遊閩。
屴崱峰 危峰矗立鼓山頂,目盡閩天萬山影。
磨崖上有紫陽書,光芒倒射扶桑冷。
雙江會合蛟龍遊,三山滅沒人煙浮。
島嶼東看入海氣,空青一發指琉球。
洪濤忽起天地動,羲和返駕寒雲愁。
籲嗟乎!白日苦短鬓已斑,天風何泠泠,吹我骨珊珊。
念欲乘風揮手去,八表萬裡何當還,鸾骖鶴馭良不遠,鲸吞蟻鬥誰能閑,回首大笑哀人間。
——《施愚山詩集》卷二十 國學扶輸社石印本 鼓山湧泉寺 幽磴盤空曲,雲飛湧化城。
海風岩際落,江雨洞中生。
說法龍來聽,聞鐘石自鳴。
不辭節杖遠,絕頂更孤行。
——《施愚山詩集》卷二十八 林必達(1630~1698年)字河子,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武舉人,官山西遊擊。
宿湧泉寺 煙籠遠樹郁蒼蒼,瓦枕蘿茵借上方。
半榻塵心侵鶴夢,一爐香篆隐龍章。
暮雲尋路歸孤嶂,落月依人到曲廊。
愛聽燒庵舊公案,露寒猶坐贊公房。
——《鳳池林氏遺詩劍餘草》 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印本 陳作楫字濟之,福建龍溪(今龍海縣)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舉人。
偕林伊人、薛子大、周衣文登屴崱峰 屴崱俯蒼溟,孤标控千丈。
岩岫郁萦纡,川流紛決漭。
石鼓何青熒,時震空中響。
西望翠旗峰,秀色宛相向。
惜昔此攀跻,頗馳域外想。
倏忽五六年,卑栖歎塵鞅。
朅來諸同心,素抱何蕭爽。
折簡勞勝招,揮袂騁遐賞。
飄飄聞天風,乍逐海潮長。
旋從飛鳥背,直蹑層雲上。
員峤藐一抔,方壺小于掌。
翛然淩八垓,仿佛羅萬象。
日入始下山,禅林轉虛敞。
幽探興已酬,覺路思彌廣。
乘筏指恒河,得珠誇象罔。
願言矢勿谖,永以超世網。
——《飧聽樓集選》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刊本 寄請霖公大和尚還石鼓 湧泉晏國師,開代稱獨至。
我師傅宗旨,智覺心自異。
慈悲度一切,大衆樂寬易。
忽遁寶福山,住持失所恃。
名公遠方來,莫不欲親贽。
浮屠随所往,師固不擇地。
然餘受至理,每懷辄不寐。
憶昔與師遊,屴崱共舍利。
經文酬答問,莫逆遂相視。
别來十餘年,點頭無所自。
駕言旋石鼓,甯我獲藏秘。
開堂重說法,師至立職事。
無異大禅師,師何難拟此。
佛名有萬千,恩波同流峙。
流泉石上雪,危峰幾片寄。
——《飧聽樓集選》 遊鼓山寺有懷永覺大師 兼贈霖公和尚 平生最好招提遊,況複東山擅奇絕。
洞門斜倚山之隈,登臨自覺區寰别。
松風蕭飒海濤秋,流泉石上明于雪。
危峰幾片寂無雲,疑是芙蓉天外發。
我來顧盼興轉幽,入殿翻經坐休歇。
天邊鹳鶴暮來旋,海山魚龍應出沒。
我師何處不可尋,永向空門煉金骨。
還憐衣缽有真傳,高徒對我心超忽。
妙相智覺本天人,一切衆生惟讷讷。
可憐攜手淩蒼巅,俯視諸丘小溟渤。
——《飧聽樓集選》 重遊湧泉寺 東郊三十裡,遙望一峰懸。
落日瞑山路,微風清晚天。
人行祗樹外,鐘斷法雲邊。
少長經遊處,蹉跎不記年。
——《飧聽樓集選》 同不染師過吸江蘭若訪靜和尚 石鼓山腰下,虛庵信有名。
僧閑逢客笑,旙影向人迎。
野嶼清陰合,前江返照明。
相攜談佛法,超忽道心生。
——《飧聽樓集選》 湧泉有懷詹元莊 客裡逢秋杪,登臨傍海涯。
白雲遙對酒,青嶂漫題詩。
憤世成予癖,逃空獨爾思。
翻憐岩谷好,誰共恣栖遲。
——《飧聽樓集選》 過舍利窟用壁間韻 到來無複俗情牽,杖策溪頭忽到巅。
下界津梁青嶂繞,上方台殿翠微連。
山岚氣逐人煙起,舍利光凝佛日懸。
自覺此身登彼岸,更于何處覓諸天。
——《飧聽樓集選》 吊胡友蠡先生墓 争羨才名冠國中,何為冷落此城東。
枯骸埋沒悲春草,白骨荒涼泣暮風。
事業伊周原似夢,文章董賈總皆空。
九原忠魄應非少,一死成仁數有終。
——《飧聽樓集選》 藏經閣看牡丹 百卉春深鬥吐芳,臨風次第到花王。
嬌姿弱态呈仙豔,金縷紅衣噴異香。
幡影翻随花影動,花香細逐案香長。
蕭齋寂寞無人迹,一撚紅光上盡堂。
——《飧聽樓集選》 重九前三日 登鼓山訪霖公大和尚夜話 涼風歸雁貼秋天,石鼓喧聲迫與連。
一夜會心皆法語,萬書點識盡宗拳。
烹茶每向龍泉汲,掃石閑依鳥道邊。
落帽不成愁裡過,聿繩無計且枯禅。
——《飧聽樓集選》 同方子章偕侄連玉遊白雲洞 懸崖屈曲綠陰稠,結伴探奇最上頭。
虛磴淩空雲欲起,遠峰趨閣日常浮。
——《飧聽樓集選》 莊振徽字世慎,号恥五,福建福清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官高郵知州。
秋登鼓山大頂峰 兩袖欲飛去,天風作浪鳴。
眼随滄海闊,身與白雲輕。
萬木葉初脫,千峰勢盡平。
攀跻饒意興,漫逐少年行。
——《清全閩詩錄初集續》卷一 嘉慶五年(1800年)注韓居刊本 黎士弘字愧曾,福建長汀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天舉人,官至陝西參政。
住鼓山三日别去,與林彭叟期 補再遊,林善盡許寫屴崱圖遺我 皆經積想艱難後,自應栖尋滿意中。
即淺為謀居十日,曆高才得禮雙峰。
興留未盡還重往,山入殘春亦太工。
要欲就君分筆墨,乞來四壁卧遊從。
——《托素齋詩集》卷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刊本 登鼓山同沙陽廖伊賢、蒲中林彭叟 曆險能将智慧尊,甯辭高峻踏危魂。
十年壯想觀滄海,一葉蒼茫渡國門。
鳥喜人來啼向樹,山經雨過遠明村。
殘碑更耐殷勤讀,猶見當年笑詠存。
——《托素齋詩集》卷一 鼓山即席贈廖伊賢先生時年八十 一呼即起共看山,柱杖铿然響壁間。
補百年中遊未及,得三生悟想未艱。
身全數載幹戈内,人坐深秋水石間。
白發直将泉色換,花風吹去潄朱顔。
——《托素齋詩集》卷一 鼓山茶話 鐘罷遙峰響來歸,月光一片冷雙扉。
山僧漫自留人住,不乞東坡玉帶圍。
——《托素齋詩集》卷一 徐元文字公肅,江南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狀元,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登屴崱峰 高峰直上勢崔嵬,閩越雄州一柱開。
路轉千盤随石笕,崖臨百丈聳丹台。
鳥飛天外山如鏡,人到雲中海似杯。
便欲淩虛生羽翼,翛然绁馬聞風來。
——《含經堂詩集》卷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本 徐陵(1614~1662年),字存永,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徐火勃子,善詩文,有名于時。
鼓山奉永覺大師入塔(四首) 屴崱雲邊路,袈裟葬此間。
全身歸白塔,開眼對青山。
不為諸緣系,惟将隻履還。
影堂朝未啟,猶說閉禅關。
自蔔歸真地,何山不可容。
本來無定所,偶愛此高峰。
甘露千年樹,蒼煙五樹松。
生前銘片碣,長倩白雲封。
僧俗諸方至,幢幡夾道迎。
天高迎鳥下,潭近毒龍驚。
松籁成仙梵,香煙繞化城。
空門無涕淚,隻念佛千聲。
參師膜拜始,憶在建溪邊。
祗覺須臾事,俄經廿四年。
泉寒聲不已,月滿相依然。
嗣法得高足,宗風有嫡傳。
——《尺木堂詩》 福建省立圖書館抄本 鼓山湧泉寺重興志喜(二首) 寺榜新看署湧泉,依稀全盛得如前。
丹青重布三千界,瓦礫空悲七十年。
伐石高封師祖塔,布金多費宰官錢。
老僧忍說南唐事,零落香燈舊賜田。
靈峤開山擇此峰,國師興聖屢加封。
風腥絕壑降神虎,雲黑空潭徙毒龍。
石乳異香能辟谷,岩頭甘露尚留松。
院分上下堪随喜,朝暮驚聞四度鐘。
——《尺木堂集》 郭炜字暗生,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舉人。
清順治初,官廣東高雷廉道副使。
登屴崱(三首) 空山到處草萋萋,慣住山人路亦迷。
白石青松孤冷甚,謾誇桃李自成蹊。
杏梁茅宇結難成,伸手無多是太清。
袖裡片雲閑聚散,人間幾處變陰晴。
羅列諸峰豈是群,蔔鄰獨許武夷君。
興來不惜如椽筆,草與山靈十赉文。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字昌範,福建長樂人,清順治間廪生。
宿白雲堂 松語鐘聲黃葉天,空堂人靜一燈懸。
十年舊夢頻回首,風雨無端近枕邊。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四 嘉慶五年(1800年)注韓居刊本 黃若庸字仲丹,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順治間貢生。
重遊靈源洞 一入靈源路,依然蘿藓深。
山花浮遠渚,秋色到平林。
泉發經年響,松垂數裡陰。
石橋談往事,不盡十年心。
——乾隆《鼓山志藝文》 宿白雲洞 十裡巉坑道,探奇到此稀。
芒鞋風葉響,松徑露苔肥。
山月歸林小,江雲渡水微。
禅關聊信宿,幽賞竟忘歸。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五 東際亭晚眺 日暮山餘紫,虛亭瞰危石。
秋水一江天,千裡平空碧。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白雲道中 極目寒煙鳥道長,微茫江樹水雲鄉。
竹風吹老行人鬓,一半秋山賣夕陽。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過鳳池 萬嶺纡回忽有村,竹中佛火自朝昏。
我來正值春山冷,僧卧深雲不閉門。
——乾隆《鼓山志藝文》 魏憲字惟度,福建福清人,清順治間諸生。
入海音洞 削壁疑無路,懸岩忽有門。
倒行微徑狹,側入一天昏。
漸覺晨光引,徐聽海水喧。
尋聲難識面,唯有白雲痕。
——《清全閩詩錄初集》卷五 海賢字素愚,清順治中,莆田慈壽寺僧。
和嚴白海先生宿白雲堂有感 空山忽聽古樓鐘,獨自悲吟倚短筇。
紅日無光踰蒙谷,白雲失色落高峰。
孤蹤飄泊同窮鳥,幽恨凄驚類泣蛩。
悟得此身原是幻,死生何處不從容。
——《莆風清籁集》卷四十九 陳夢雷字省齋,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回籍,為耿精忠所囚。
耿敗,被誣,谪戍尚陽堡。
康熙帝出巡,獻詩稱旨,因召還,教習内苑,命編《圖書集成》。
雍正初年,又被遣戍遼東,死于戍所。
上巳日舟行遊鼓山 曲水尋春客興同,漫招釣艇泛城東。
四圍野色晴光裡,一望松陰夕照中。
入浦微茫茅店月,近村飄映酒旗風。
登臨豈減流觞趣,共覓鐘聲谒遠公。
——《閑止草堂書抄》卷二 上海古籍社印本 宿廨院 入徑山僧喜過從,追随遙指最高峰。
岩前老樹頻啼鳥,天半驚濤欲吼龍。
江色靜涵初月照,寺門長倩白雲封。
禅門一榻塵心靜,晚起相招策短筇。
——《閑止草堂書鈔》卷二 湧泉寺 山半深藏古刹尊,纡回屐齒疊苔痕。
風傳松籁渾鐘響,雲護山光失寺門。
俗客少過偏适興,老僧靜對更忘言。
桃源路杳靈源近,漫學逃禅且避喧。
——《閑止草堂書鈔》卷二 登屴崱峰(二首) 蹑屐攀跻興自豪,穿林覓徑入雲高。
天風飛送千尋瀑,海日晴翻萬裡濤。
近郭桑麻開繡壤,滿城煙火雜征旄。
東南戰氣何時息,我欲長竿釣世鳌。
層巒高處俯晴穹,八面奇觀迥不同。
雙島浮沉青霭外,萬山離合白雲中。
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對此心神應共曠,更思乘興禦長風。
——《閑止草堂書鈔》卷二 潘耒字叔耕,江南吳江(今江蘇吳江)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應博學鴻詞科試,授翰林院檢讨,年六十三卒。
湧泉寺 山行不見山,深松覆如幄。
滴翠沾人衣,晴雲時滿掬。
修磴延清風,危亭肆遐矚。
忽聞鐘魚聲,招提在岩腹。
規制特崇宏,威儀殊肅穆。
客至浩如歸,旋汲新泉沐。
院主法臈尊,道風聞九牧。
軟語接凡夫,劍鋒不可觸。
山空月華朗,夜靜天香馥。
自然生道心,無勞遣塵俗。
高齋涼如秋,一榻清寂足。
可歎市朝人,紛紛夢蕉鹿。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康熙四十九年(1701年)刊本 喝水岩 鼓山厚而藏,茲岩特呈巧。
山骨露無餘,削成類天造。
兩岩劃崇墉,一澗鑿深沼。
石奇天卓笏,木古龍垂爪。
靈境開鴻蒙,殊庭割昏曉。
仄徑循懸崖,下窺絕壑窅。
清泉吐龍頭,餘潤滋苔草。
廣亭可盤桓,炎威失如掃。
攀羅過石門,道窮出雲表。
落日照江洲,毫末皆可了。
此地信名區,來遊古不少。
題名石如林,爵系半可考。
筆蹤俨猶新,其人骨已槁。
未知天地間,何物差難老。
百年駒隙中,學道苦不早。
曠觀發遐思,興言勖同抱。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白雲洞 石洞肖獅口,本是雲所居。
山僧占之住,廈屋寬有餘。
雲意未忍别,賦質幸清虛。
共住亦何礙,來往成相于。
徘徊幾榻間,乍卷還乍舒。
我來值雲去,餘潤猶在裾。
垂頭看下方,川原绮繡如。
榕城十萬戶,照耀日出初。
樓台及門觀,曆曆掌上胪。
有時片雲起,大千覆須臾。
浩如泛瀛海,獨立騎鲸魚。
茲地洵幽迥,泉石亦不殊。
賴有雲變化,奇态難為書。
割贈諒不可,僧雲隻自娛。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登屴崱峰絕頂 北溟之魚南溟鳥,飛騰變化窮八表。
吾生何為居甕中,百年甘作醯雞老。
所以登山必登巅,欲舒雙眼青霄邊。
鼓山之頂出雲際,眺望可盡東南天。
我來值晴明,萬象何澄鮮。
山川見條理,原隰分術阡。
南條之山盡閩嶺,奔騰到海何雄猛。
龍蟠虎踞開名都,萬壑千峰脈井井。
重江西來匹練長,回環曲折趨大荒。
日照遙沙作金色,窮溟無際青茫茫。
粟散百千國,浮沉海中央。
蓬萊清淺凡幾度,仙人頻見傷。
下視榕城青一簇,摩肩毂擊争相逐。
王國霸業總成塵,達者觀之蠻與觸。
誰能徑上七金山,大千世界胪掌間。
淨居天上清涼境,罡風吹堕何時還? ——《遂初堂集閩遊草》 再宿列祖堂 山徑涼無暑,虛堂夜更清。
風來天界闊,月到上方明。
勝友無凡語,高僧不世情。
汲泉煮茗罷,團坐話無生。
本是清齋客,貪來佛地居。
戒香熏缽衲,塵夢警鐘魚。
祖位燈相續,(開山後共八十五代禅師)禅關箭不虛,周何同有累,勇割意何如。
——《遂初堂集閩遊草》 吸江蘭若 樹合疑無徑,峰回忽有庵。
江光甕牖得,雨氣石林含。
屋小偏宜坐,僧孤似可談,岩栖應就此,彌勒許同龛。
——《遂初堂集閩遊草》 白雲廨院 暫歇籃輿步石梁,院門古樹綠千章。
僧來雲壑衣衫潤,客飯榕陰幾簟涼。
百道飛泉歸石澗,一聲清磬出新篁。
人生豈合埋塵土,世味何如道味長。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遂初堂集閩遊草》 鳳池庵 行盡茶園到鳳池,山巅奇絕貯清漪。
靈禽乍浴人稀見,仙藥叢生僧不知。
雲戀塢深遲出岫,竹當峰缺早抽枝。
寒山去後豐幹老,懶惰無心覓虎騎。
——《遂初堂集閩遊草》 國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