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明代

關燈
王恭江南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明太祖女婿,洪武三年(1370年)以驸馬都尉任福建行省參政。

     遊鼓山 絕頂珠林出半天,靈源鐘磬翠微連。

    平蕪下界孤煙外,遙海寒濤獨雁邊。

    雲度佛香清鶴夢,風傳仙梵醒龍眠。

    西遊自笑塵蹤遠,那得閑身此問禅。

     ——乾隆《鼓山志藝文》 遊鼓山 信步行行上碧峰,天涯一望水流東。

    桑田幾度成滄海,唯有青山似畫中。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堅字子正,号三山老樵,福建長樂人。

    明洪武三年(1370年)征至南京,試高等,授湖廣按察司佥事,後官嘉興府同知。

     遊鼓山 粵江南去郡城隈,屴崱東連紫翠開。

    萬裡煙雲浮海島,九天金碧現樓台。

    石門路向松關出,喝水源從鳳沼來。

    自歎此身還衣繡,無由聽法坐莓苔。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鈍字士魯,河南太康人。

    洪武十年(1377年)秀才,授主客主事,後複舉明經,任福建布政使右參議,遷右參政。

     題鼓山寺 上人飛錫來靈谷,我老羸駒到鼓山。

    相約恍如成宿契,傍觀疑似學偷閑。

    靈源洞古煙蘿繞,喝水岩空雨藓斑。

    他日塵緣能解脫,也應來此叩禅關。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仲進以字行,又名伯康,福建長樂人。

    明洪武十年(1377年)以明經薦授宜陽知縣,後改知江山縣。

     遊湧泉寺 萬仞岡頭紫翠圍,白雲流水護柴扉。

    石爐火冷僧初定,野徑苔荒客到稀。

    繞砌山泉浮潋滟,隔江雲樹入霏微。

    我來豈是參禅者,隻倚長松看鶴飛。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全閩明詩傳》卷三錄引此詩,首句作“萬石岡頭紫翠圍”,末句作“笑倚長松看鶴飛”。

     陳郁字煥文,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

     鼓山同周博士繁上人 秀色橫東南,危峰霁金碧。

    迢迢蓮蓋起,隐隐松門入。

    鶴林渡輕策,鳥道絕行屐。

    周子陶令俦,繁師遠公匹。

    心空境自閑,目遠趣非一。

    良辰集嘉賓,雅調偕金石。

    水澗秋欲寒,雲窗晝猶濕。

    赤城讵雲遠,蒼島杳無極。

    即此可飄飖,那能怅今昔! ——乾隆《鼓山志藝文》 聶思敬本名任,江西南城人,後以字行。

    明洪武初,以薦授本學教授,治《春秋》,工吟哦。

    曆學官二十餘年;後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進士,典試福建。

     鼓山 鼓山蒼翠路難分,梵宇巍峨倚白雲。

    松影卻驚随地滿,鐘聲渾似半空聞。

    石門斜日催歸興,靈洞清風絕俗氛。

    昔日曾聞今日玩,高秋吟思漫紛紛。

     ——乾隆《鼓山志藝文》 唐震字士亨,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榜眼,授編修。

    扈駕道卒,明太祖遣使歸喪,為文祭奠。

     登鼓山 勝地标名島,金宮瞰碧園。

    水銜雙鳳影,山峙百龍根。

    騁目淩天險,投心轶世喧。

    香來諸界合,鐘動衆僧奔。

    塔勢沖飛鳥,經聲聽斷猿。

    水岩聞喝石,雪澗訝通源。

    白雁霜前笛,黃花露後樽。

    顧慚元亮興,翻愧遠師恩。

    洞口僧歸錫,雲中客駐軒。

    懷哉嬰俗累,徒爾羨空門。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烨字子華,浙江餘杭人。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由監生除中書舍人,升廣東按察司佥事。

    永樂初,除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兼修《大典》,除江西左參議,卒。

     公暇偕參政楊公遊鼓山寺, 步魯齊王參知韻, 時永樂乙酉三月 聯辔來遊寶刹間,梵王宮殿護蒼山。

    焚香未論三生寂,煮茗何妨半日閑。

    瞰海題名遺墨迹,懸岩絕詠雜苔斑。

    春風花鳥如相識,常在栖禅秘密間。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偁字孟揚,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明經舉于鄉,授祭酒。

    永樂初,為翰林檢讨,敕修《大典》,偁為總裁。

    後坐解缙案,被殺。

    偁為閩中十才子之一。

     登屴崱宿湧泉 翠微白雲裡,逢秋思一登。

    聳身蹑雲壁,飛泉搖古藤。

    洞豁海天際,坐見萬景澄。

    飲澗動群鹿,宴林逢真僧。

    邀我宿北城,珠林懸古燈。

    寥寥片月上,悄悄天籁凝。

    因悲向城市,塵發秋相仍。

     ——《閩中十才子詩王檢讨詩》卷二 光緒十二年(1886年)沁泉山館刊本 唐粲字士昭,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舉人,官教谕。

     同王中美遊鼓山 上方迢遞隐樓台,屴崱峰高亦壯哉!暇日群公同騁望,百年浮世有塵埃。

    潭邊飛錫驚龍度,洞口疏鐘見鶴回。

    隻此便投章甫去,石橋何處訪天台? ——乾隆《鼓山志藝文》 周盛字奉昌,福建南平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舉人,官永明知縣。

     鳳池 吾聞屴崱峰,上有鳳凰池。

    靈鳥久不見,于今适來儀。

    清池炯炯洞見底,光照須眉瑩秋水。

    涵虛湛湛雲影搖,冷風細細秋波起。

    繁公于此斂蹤迹,靜對水月心常寂。

    性空直與靈源通,身閑未許浮雲識。

    我來邀取群仙俦,拂衣海上登鳌頭。

    淩風九萬一回首,更欲跨鳳看瀛洲。

    繁師須拂池上石,與爾共作三生遊。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登鼓山贈繁公 屴崱崒嵂東南巅,海隅秀拔非徒然。

    白雲賜額廣名代,湧泉肇迹崇何年?半山鳥磴靈源入,石門煙霭松關連。

    況當接踵逍遙地,最宜騁目滄浪天。

    一塵轶盡不動外,萬化始會忘歸先。

    繁師隽爽龍河種,旭老宿昔仙機玄。

    适泛慈航來日畔,舊揚宗教住雲邊。

    藏身隻履超凡聖,出口三車如注泉。

    早晚籃輿那厭屢,清宵華宴偏能延。

    金門侍吏銅墨暇,挂籍髦士簪裾聯。

    傾情濁酒踈砧後,照眼黃花落帽前。

    少壯幾時同潦倒,攀登暫謝區中緣。

     ——乾隆《鼓山志藝文》 唐泰字亨仲,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進士,授編修,累官陝西按察副使。

    為閩中十才子之一。

     臨滄亭 缥渺危亭際海頭,昔年曾此賦清遊。

    初旸絕島生殘夜,極浦遙天接素秋。

    杖錫到來山虎伏,衲衣已被白雲留。

    憑高日暮堪乘興,煙景蒼蒼綠水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馮本清字介庵,浙江餘姚人。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鄉貢,授監察禦史,遷福建按察佥事,分巡漳南。

    後改任江西,卒于官。

     遊鼓山陪陳侍禦 鐵冠禦史才且雄,銜恩持節來閩中。

    風流不讓李太白,豪氣絕似陳元龍。

    公餘亦愛閩山好,邀我飄飖共探讨。

    古寺雲開曙色高,靈源花發春風早。

    酒酣倒着官錦袍,屴崱峰頭看海濤。

    令人從此小東魯,不獨泰華如秋毫。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字安仲,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狀元,當時三鼎甲皆南人,或言取士不公。

    朱元璋怒,命重閱落卷,得六十一人皆北人。

    于是□遂被誅,□遺詩亦僅存此一首。

     鼓山 天鑿玉芙蓉,神秀吐丹碧。

    誰能淩絕頂,歌嘯覽八極。

    中有蹑雲人,冥虛振飛錫。

    梵揚海風生,幔卷島夷入。

    茫茫乾宇大,戚戚塵蹤窄。

    下顧簪纓俦,驅車入榛棘。

    何當謝塵累,因之寓泉石。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議福建長樂人。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以明經薦,授翰林院檢讨。

     鼓山 冶城東際屴崱峰,大頂插漢玉芙蓉。

    中盤寶地梵王宮,下方昕夕聆天鐘。

    我聞靈境何由睹,幾欲登臨事應阻。

    喝水徒從耳外聞,青巒每向舟中數。

    以茲叨獲陪簪纓,憑高縱步淩蒼冥。

    石門路向煙蘿入,鳥道逶迤抵化城。

    維時海國日初丹,江山萬古浩漫漫。

    海濤湧白天風起,令人神思隔塵寰。

    法缁迓我遊諸洞,林鳥驚人目飛送。

    岩石名詩眼力窺,鳳沼寒湲手揮弄。

    盤桓深入維摩宮,大千法界高玲珑。

    樓台隐映金碧爛,柱石烜耀銀珠紅。

    老禅薦茗亵香麝,寂靜靈台聽玄偈。

    何當脫卻塵事牽,共結山中白蓮社。

    煙霏松暝鶴飛回,躊躇不忍下層岩。

    下方疑我上天去,我意何異登天台。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慈字志仁,福建長樂人。

    明洪武中以明經薦,任本縣訓導,國子博士。

     鼓山送别 化城祇樹接人天,萬壑千岩紫翠連。

    薄暮猿聲啼不盡,新年草色入無邊。

    靜聞仙梵花前度,醉盍朋簪石上眠。

    明日又登金馬去,何因此地共談禅。

     ——乾隆《鼓山志藝文》 韓文山東德州人。

    明洪武時歲貢,以人才薦,官郎中。

     大頂峰 鼓峰聳翠插晴空,絕頂登臨鳥道通。

    日出扶桑鳴彩鳳,雲開蓬島隐仙翁。

    海潮來往波濤外,山色有無煙雨中。

    風送天香攜滿袖,恍疑身在廣寒宮。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鴻字子羽,福建福清人。

    明洪武時,以人才薦至京師,試《龍池春曉》、《孤雁》二詩,名動京師,官至精膳司員外郎,自免歸。

    他與高棅、王偁、陳亮、王恭、唐泰、鄭定、王褒、周玄、黃玄,合稱“閩中十才子”,鴻為首。

     屴崱朝曦 天地有奇氣,屴崱東南青。

    高标窮碧落,連峰走滄溟。

    深探地無際,遠見日初出。

    蜃氣乍蒼涼,龍光猶恍惚。

    始知至陽精,明明含中虛。

    回旋綴陰魄,幹運乾坤樞。

    願言吸晞景,庶以永年歲。

    手把扶桑枝,身騎六鳌背。

    茲焉對畫圖,飛夢繞屴崱。

    一笑天雞鳴,晴窗已東白。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鳴盛集》卷一 嘉慶十七年(1812年)刊本 喝水岩 靈境斂幽寂,玄岩閟林莽。

    秋風何處來,泠泠百泉響。

    傳聞妙禅機,默出謝塵鞅。

    蕭然一榻靜,厭此渎遐想。

    昙花散天雨,空翠入蒼漭。

    卓錫振梵音,寒流自西往。

    道人此投迹,風磴特獨上。

    竹徑清露繁,松阙碧苔長。

    伊予性山束僻,隅地愛弘敞。

    蓮社如有期,攀綠恣幽賞。

     ——《鳴盛集》卷一 陳亮字景明,福建長樂人。

    工詩,與林鴻等稱閩中十才子,明初屢征不出,結草屋滄州中,以布衣終。

     華藏海 屴崱高出東南天,鑿山通道五百年。

    石門靈洞絕形勝,金銀樓閣白雲邊。

    昔年曾入龍天界,遍閱重重華藏海。

    大地長懸佛日明,叢林故有宗風在。

    巍巍猊坐鎮高堂,大教三乘屬闡揚。

    向非智力排龍象,百萬魔軍未易降。

    繁師應作山中客,壯遊曾振金門錫。

    法雲昨夜現東峰,山中草木皆春色。

    野人長慕好林泉,欲識支公未有緣。

    雲扃果爾無關鑰,願逐浮丘一問禅。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滄州集》舊抄本 趙迪字景哲,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中布衣,自号白湖小隐,為洪永十子之一。

    有《鳴秋集》。

     風泉雲壑 久負名山期,常思邈遐路。

    微風若水流,歸雲淡纨素。

    溶溶度雨來,霭霭依林暮。

    天空送夜涼,秋聲在岩樹。

    清聽殊未窮,獨對情如故。

    若人僧中英,振錫茲山去。

    雲車倏已駕,将逐冷風禦。

    林間果願心,悠然得真趣。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登鼓山寺 車騎追遊到上方,金宮鐘磬藹林塘。

    彩雲寶地通霄迥,翠壑松濤入海長。

    蘿徑引杯山烏下,石廚供馔澗泉香。

    空堂清梵沉沉夕,共聽三生色相忘。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伯璟字懷之,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洪武中歲貢,為郡學訓導。

    後以文字得罪,為明太祖所殺。

     屴崱峰贈繁公 繁公平生一衲袍,名山足迹曾周遭。

    偈寄匡廬塵想薅,詩留華嶽性靈陶。

    龍翔清戒常獨操,丹陛幾祝西崑桃。

    卻歸屴崱觀海濤,瘴霧盡掃天風号。

    大頂上幹氣勢豪,小頂直下銀盤牢。

    俯視三神走六鳌,目極萬裡如一毛。

    國師穿堵山之臯,旦暮守護鬼神勞。

    往時台殿陰蕭騷,此日鐘鼓聲嗷嘈。

    雨花綴座香麝膏,貝葉翻函光玉毫。

    祖燈載續象教遨。

    繁公!繁公,名與茲山高。

     ——乾隆《鼓山志藝文》 宗繁閩縣陳氏子。

    年十六,從鼓山光岩和尚得度。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為湧泉寺住持。

    建文四年(1402年)示寂。

    世稱獨芳禅師。

    擅詩名,與唐震、王褒、周玄、王偁為友,多所唱和。

     鼓山 振錫入松關,超然有清向。

    所懷喝水翁,靈迹尚感仰。

    撫松坐盤桓,漱水揚虛瀁。

    直登屴崱巅,天高氣明爽。

    适逢佳節臨,黃花稱幽賞。

    優遊閉禅扉,靜夜理琴響。

    對榻眠白雲,焚香足吟想。

    一夢猶不醒,晨鐘啟東昶。

     ——乾隆《鼓山志藝文》 唐溥字孟博,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建文元年(1399年)舉人。

     湧泉寺 金宮了願初,香閣騁前睹。

    鐘入雙樹雲,花明一潭雨。

    疏河遞清淺,黃葉落四五。

    謾展今夜歡,淩晨更延伫。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時中四川人,參議。

     按:乾隆《鼓山志藝文》作“陳時中,四川人,參議。

    ”經查道光《四川通志》有關部門并無此人。

    又查清周煌《琉球志略:封貢》雲:“明永樂二年正月,太宗遣行人時中往祭[琉球國中山王承察度],赙以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