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明代
關燈
小
中
大
……中初為四川布政使右參議,有罪當戍,上書願改過,遂命使,至是複職。
”但時中籍貫及科第均無考。
又《明史外國傳琉球》及《明太宗實錄》僅書“禮部遣使”,而不舉其人。
姑仍之。
登鼓山(永樂乙酉三月奉使琉球經此有作) 鼓山甲冠東南隅,層巒疊出金芙蕖。
地鐘靈氣清旦虛,迢迢綠水羅萦纡。
大山突兀雲卷舒,小山屴崱煙霞除。
澗流潺潺雜弦歙,松風瑟瑟鳴笙竽。
閩王昔此置良圖,鑿開山谷成規模。
隻今紀年五百餘,桑田幾度變邱墟。
樓台依舊臨天樞,古殿高聳青雲驅。
我來登覽不憚勞,野橋幽徑連肩輿。
乘風直欲上雲衢,俯視城邑微一區。
當年主席豐骨殊,喝泉有迹留名譽。
于今老禅吾鄉闾,攜觞陪我行躊躇。
紫陽先生誰能如?天風海濤遺其書。
酒酣便欲賦歸欤,扁舟正遇潮平初。
安得乘槎四海居,行看黎庶無猶虞。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恭字安中,福建長樂人,自号皆山樵者。
明永樂初,以修《大典》至京,授翰林不就,歸隐故鄉。
送了心上人還鼓山 竺僧本自金天西,流沙轉望無端倪。
口傳佛印清五濁,心将寶筏度群迷。
聖皇齋沐思高廟,天下缁流争奉诏。
甘露朝凝百樹枝,祥光夜絢鐘山峤。
龍象紛蹴踏,鲸鳌互铿鍧。
香雲絪緼晝不散,靈花曆亂春無聲。
吾師石鼓峰頭住,一錫西遊了真悟。
看山偶上鳳凰台,歸心也憶靈源樹。
靈源絕磴繞松杉,四面松蘿隐石龛。
國師去後安禅處,神物猶存喝水岩。
茲晨好作金陵别,千裡淮雲山一發。
吳楚蒼茫數點煙,幾時看到閩中月。
白頭西上寄萍蹤,為爾鄉僧動别容。
待予秘閣看書罷,歸路先尋鶴頂峰。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寺 靈源飛鳥外,屴崱翠蒙茸。
雪覆經春葉,風吹度壑鐘。
逢僧留半偈,習靜愛中峰。
自笑紅塵裡,誰能寄遠蹤。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草澤狂歌集》卷三 台灣《四庫全書》本 秋夜宿石門洞 勝寄越籌嶺,霁心投翠微。
陰林見法侶,盡夕留松扉。
石門發天磬,海月澄秋衣。
風泉有餘響,倏爾清塵機。
願言托香界,信宿以忘機。
——《草澤狂歌集》卷一 夜宿石門聞秋風 洞口微鐘夕,陰林散夜聲。
孤燈殘月下,千嶂斷猿聲。
飒沓驚禅定,蕭條動客情。
卷帏清不寐,松際月斜明。
——《草澤狂歌集》卷三 鼓山寺 崱頂朱林出半天,靈源鐘磬翠微連。
平蕪下界孤峰外,遙海寒濤獨雁邊。
雲度佛香清鶴夢,風傳仙梵醒龍眠。
西遊自笑塵蹤遠,那得閑來此問禅。
——《閩都記》卷十二 遊鼓山天風海濤亭 高亭上與翠微連,漠漠風濤際海天。
吳越百城飛鳥外,琉球群島斷雲邊。
靈岩洞古人稀到,青草池空鳳杳然。
深愧遠公相問訊,自非元度亦逃禅。
——《草澤狂歌集》卷四 送人遊鼓山 靈源洞口白雲飛,君去憑高入翠微。
閩越故城關外小,琉球孤島鳥邊稀。
天花寂寂逢僧宇,林吹飄飄飏客衣。
若對鳳凰池上月,頓令心地亦忘機。
——《草澤狂歌集》卷七 張翼字公輔,号履素,浙江歸安人。
明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五年,知通道縣,旋擢福建按察司佥事劍南分司。
十六年(1418年)改佥雲南,累官河南布政司參政,卒官。
陪陳侍禦遊鼓山 栢台使者金門吏,妙年磊落青雲器。
觀風暇日覽輿圖,共愛閩中山水美。
王春正月花始開,邀我置酒青蓮台。
慈雲一片自東起,法雨幾點從西來。
以茲塵襟淨于洗,移尊又向靈源裡。
林間猿鶴驚繡衣,石上莓苔濕珠履。
興來歡樂豈暇愁,憑高眺遠窮冥搜。
此去日邊應咫尺,何須高起望京樓。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全字果之,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四年(1406年)榜眼,授編修,後以預修《大典》,升侍講。
鼓山喬木 五虎勢拔東南雄,鼓山磅薄尤穹窿。
于門積慶鐘間氣,喬木郁郁清陰濃。
奕葉流芳經幾代,抗雪淩霜恒不改。
幹聳蒼崖二百尋,根蟠厚地三千載。
黛色遙通南嶽青,濤聲飒飒接東溟。
楩楠歲久封苔藓,松柏春深長茯苓。
若人隐處同栖托,鹗剡何期赴岩壑。
霄漢青雲集鳳麟,家林白日閑猿鶴。
羨爾高标夐出群,貞心雅操擅清芬。
隻今廊廟需樑棟,行見才名世共聞。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智字孟機,湖廣鹹甯(今湖北鹹甯)人。
明永樂四年(1406年)進士,官北京道監察禦史、巡撫福建,有善政。
遊鼓山 天風吹我上招提,一路飛花趁馬蹄。
當道豺狼皆竄伏,隔林猿鶴自幽栖。
目瞻山海八荒豁,氣壓虹霓萬象低。
絕頂更鄰霄漢近,巍然石磴是仙梯。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偉字巨元,山東臨淄人。
明永樂六年(1408年)舉人,官禦史,巡按福建、浙江。
遊鼓山 山寺尋春野趣幽,況逢仙侶更同遊。
昙花世界鄰三島,祇樹樓台拟十洲。
天盡滄波窮粵國,雲開絕頂見琉球。
觀風詢俗慚何補,且飲醍醐坐石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 彭春江南嘉定(今江蘇嘉定)人。
明永樂九年(1411年)舉人。
宿湧泉寺 海霞飛上嶺頭松,下界時聞出定鐘。
寶刹淩空超萬象,香林積翠擁雙峰。
銜花每見聽經鹿,卧缽猶存護法龍。
久欲攀跻應未暇,蒼苔滿徑白雲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閻字公望,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年(1412年)進士,任廣信府學教授。
鼓山大頂 絕頂臨天迥,相攜興裡過。
岚光移野席,谷籁散林柯。
過雨沾衣濕,閑雲入袖多。
不知滄海外,員峤更如何?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抑齋集》 登鼓山寺 冠蓋臨清境,攀跻契夙心。
懸岩宜遠望,邃谷稱幽尋。
石徑蒼苔合,珠林古木陰。
斷煙行處濕,落葉坐來深。
白酒甘如蜜,黃花色勝金。
興來還倒屐,醉後即長吟。
秋色連雲暝,鐘聲與日沉。
林煙迷去路,石濑瀉鳴琴。
不知滄海外,誰伴羽仙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據《抑齋集》,詩未增“不知滄海外”二句。
林志字尚默,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年(1412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官至右春坊右谕德。
鼓山雜詠有引 屴崱之勝概為閩最,而靈源洞況其尤也。
餘因暇與同志友程希石、陳公器、陳克甯、楊聖之、張叔履六人為方外遊。
餘睹江山之如舊,慨死者之不作,因著遺迹以摅其懷。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
時洪武戊寅中秋前六日。
靈源洞 邃谷纡回白日陰,仙人曾此秘鲸音。
别來往事凄涼久,老樹啼鴉草莽深。
仙人迹 龍虎成丹妙入神,升沉輪幻自無垠。
隻今元鶴歸來晚,寒月空餘石上塵。
風泉雲壑 天風吹落萬潭聲,幾度愁人夢裡驚。
何日洗除塵世耳,一瓢岩畔卧雲橫。
天風海濤 倚天台檻暮雲端,咫尺滄溟牖外看。
流水不随殘日落,天風常度夢中寒。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文榮浙江嘉興人。
明洪武四年(1371年)以府學貢生授萬安令,入為太仆寺丞,以罪戍北平。
為朱棣所用,棣舉兵南下,文榮守城有功。
永樂初,任江西、福建布政司參議。
登鼓山 每聞勝境實奇哉,遊眺渾疑圖畫開。
疊嶂萬層青可掬,長松千尺翠堪裁。
投林飛鳥從高下,出岫閑雲自去來。
今日登臨無限趣,更求何地是蓬萊?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思和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初,以舉保任休甯教谕。
鳳池雙古樹 雙古樹,淩穹窿。
柯如石,根如銅。
婆娑偃蓋覆雲日,交錯屈幹回虬龍。
蒼然不改霜雪操,挺爾信是陰陽鐘。
徒勞扌卒人睨,甯受秦皇封。
我昔經遊值炎暑,解衣坐起于其中。
老衲逍遙步清蔭,一見握手欣相逢。
問之種來幾年月,隻說靈壽齊崆峒。
沉吟嗟賞成坐久,飒飒萬吹鳴虛空。
煮茶燒筍掃落葉,拂藓倚石橫蕉桐。
嗟跎不覺二十載,寤寐欲往無由從。
茲晨故人索題詠,為言寄贈今禅宗。
何當重約鳳池畔,挂冠樹下吟大風。
——乾隆《鼓山志藝文》 錢仲宜字紹先,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明永樂初,為福建布政使司參議。
賦得屴崱雲 靈境高層逼上台,幽亭缥渺白雲堆。
天風不散秋陰積,海宇初殘夕照開。
霭霭經檐浮薄霧,溶溶繞棟隐輕雷。
遠公廬埠遊應遍,飛錫還從此地來。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煇字伯炜,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官至廣西按察副使。
宿屴崱峰性上人山房 聽梵來山寺,逢僧憩石樓。
風泉行處滿,花竹坐來幽。
谷靜鐘聲晚,潭空樹影秋。
東林微月白,相送虎溪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 憶屴崱峰 每愛茲峰勝,鄰霄翠幾層。
風泉宜夜聽,雲壑倚秋登。
得句能忘寐,談禅喜對僧。
别來雙磵月,疏雨暗孤燈。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屴崱峰晚眺 乘幽獨上最高峰,澤海山河四望同。
島嶼潮來天接水,海門日落樹連空。
僧歸遠寺疏鐘後,木落寒山積雨中。
更向岩前一長嘯,松濤十裡送秋風。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陪王袁二禦史遊鼓山 久慕情遊到此山,幸陪骢馬一跻攀。
半空樓閣諸天外,大地山河落照間。
岩湧曲泉通石澗,雲随飛鳥下松關。
繡衣遍覽留題去,林壑生風振佩環。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傑山東濱州(今濱縣)人。
明永樂中,任福建按察司佥事。
鼓山 栢府昨夜雨,閩天曉來晴。
閑陪二使君,骢馬繡衣行。
好山不易得,靈境難為名。
跻攀一時興,臨眺千古情。
落日海潮白,長洲煙樹青。
壯哉釣龍台,邈爾無諸城。
高歌增感慨,曲盡風泉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颢字季周,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舉人,官松陽訓導,升交趾道監察禦史,累官陝西按察使。
遊鼓山 對酒平臨百尺欄,倚欄吟望海天寬。
雲連樹色兼秋遠,風帶濤聲入夢寒。
竹徑泉香馴鳥下,石床花落老僧閑。
登臨不是耽吟賞,浮世重期勝會難。
——乾隆《鼓山志藝文》 重遊鼓山 步入松陰十裡苔,寺開天半絕凡埃。
靈源翠接秋天遠,大頂雲随暮雨來。
萍梗自憐如夢幻,琴尊共喜客懷開。
憑高更覺心如洗,下視螺江水一杯。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憲字介叔,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官通判。
遊鼓山寺 島嶼迎寒暝霭浮,珠宮勝概喜追遊。
鐘殘月上旗峰雨,一派銀光淡複濃。
故壘風煙猶在目,碧岩仙迹本無蹤。
憑欄天地虛今古,控鶴還将訪赤松。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讙字士默,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舉人,官德慶知州。
按:舊志載“元陳讙”。
經查民國《福建通志》,未見元代陳讙任知州,今據嘉慶《長樂縣志》。
遊鼓山 南國名峰此最雄,白雲飛處有仙蹤。
繡衣逐伴淩高頂,萬裡江山一望中。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鄒昱字皓明,四川華陽(今成都市)人。
明永樂中,任福建右布政使。
陪李直指登鼓山 承平百粵事應稀,适興同君陟翠微。
馴鳥如迎仙客至,昙花故繞定僧飛。
峰頭曉日明朱戟,洞口春雲拂繡衣。
如此清輝看不厭,令人惆怅淡忘歸。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登屴崱峰 屴崱峰高紫翠深,閑随飛錫到雲林。
橋邊草露沾行屐,澗外松風度梵音。
霄漢昔勞青嶂夢,煙霞今遂白頭心。
忘形共了三生約,蓮社相期日抱琴。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鄧定字子靜,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時,隐居竹嶼不仕,以布衣終。
半山興善庵贈闡上人 東山何巍巍,茲嶺特秀發。
上摩蒼穹迥,俯視平野闊。
氤氲隐佳氣,中有蛟龍窟。
山僧揬靈異,披榛得奇壑。
鑿岩開戶牖,結構依林樾。
岧峣入雲間,樓台倚空碧。
憑高聊騁望,萬裡猶咫尺。
天雞半夜鳴,海底初出日。
眷茲山水佳,足慰栖遁客。
疏鐘度煙晨,清磬聞月夕。
我來一登覽,杖履窮所曆。
空翠落階庭,風泉響岩石。
地幽神更怡,趣得心自适。
何當脫世網,從師了空寂。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耕隐集》 福州沈氏抄本 登屴崱峰 杖策登臨試欲飛,江雲汀樹遠依依。
天邊島嶼分諸國,木末樓台隐翠微。
日暮乍聞樵唱起,潮平初見客帆歸。
此中結屋宜深處,便欲投閑飽蕨薇。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耕隐集》 遊鼓山贈闡公 開士忘機似遠師,别來相見不相疑。
看雲共著登山屐,求友重吟伐木詩。
石缽龍歸禅定後
”但時中籍貫及科第均無考。
又《明史外國傳琉球》及《明太宗實錄》僅書“禮部遣使”,而不舉其人。
姑仍之。
登鼓山(永樂乙酉三月奉使琉球經此有作) 鼓山甲冠東南隅,層巒疊出金芙蕖。
地鐘靈氣清旦虛,迢迢綠水羅萦纡。
大山突兀雲卷舒,小山屴崱煙霞除。
澗流潺潺雜弦歙,松風瑟瑟鳴笙竽。
閩王昔此置良圖,鑿開山谷成規模。
隻今紀年五百餘,桑田幾度變邱墟。
樓台依舊臨天樞,古殿高聳青雲驅。
我來登覽不憚勞,野橋幽徑連肩輿。
乘風直欲上雲衢,俯視城邑微一區。
當年主席豐骨殊,喝泉有迹留名譽。
于今老禅吾鄉闾,攜觞陪我行躊躇。
紫陽先生誰能如?天風海濤遺其書。
酒酣便欲賦歸欤,扁舟正遇潮平初。
安得乘槎四海居,行看黎庶無猶虞。
——乾隆《鼓山志藝文》 王恭字安中,福建長樂人,自号皆山樵者。
明永樂初,以修《大典》至京,授翰林不就,歸隐故鄉。
送了心上人還鼓山 竺僧本自金天西,流沙轉望無端倪。
口傳佛印清五濁,心将寶筏度群迷。
聖皇齋沐思高廟,天下缁流争奉诏。
甘露朝凝百樹枝,祥光夜絢鐘山峤。
龍象紛蹴踏,鲸鳌互铿鍧。
香雲絪緼晝不散,靈花曆亂春無聲。
吾師石鼓峰頭住,一錫西遊了真悟。
看山偶上鳳凰台,歸心也憶靈源樹。
靈源絕磴繞松杉,四面松蘿隐石龛。
國師去後安禅處,神物猶存喝水岩。
茲晨好作金陵别,千裡淮雲山一發。
吳楚蒼茫數點煙,幾時看到閩中月。
白頭西上寄萍蹤,為爾鄉僧動别容。
待予秘閣看書罷,歸路先尋鶴頂峰。
——乾隆《鼓山志藝文》 鼓山寺 靈源飛鳥外,屴崱翠蒙茸。
雪覆經春葉,風吹度壑鐘。
逢僧留半偈,習靜愛中峰。
自笑紅塵裡,誰能寄遠蹤。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草澤狂歌集》卷三 台灣《四庫全書》本 秋夜宿石門洞 勝寄越籌嶺,霁心投翠微。
陰林見法侶,盡夕留松扉。
石門發天磬,海月澄秋衣。
風泉有餘響,倏爾清塵機。
願言托香界,信宿以忘機。
——《草澤狂歌集》卷一 夜宿石門聞秋風 洞口微鐘夕,陰林散夜聲。
孤燈殘月下,千嶂斷猿聲。
飒沓驚禅定,蕭條動客情。
卷帏清不寐,松際月斜明。
——《草澤狂歌集》卷三 鼓山寺 崱頂朱林出半天,靈源鐘磬翠微連。
平蕪下界孤峰外,遙海寒濤獨雁邊。
雲度佛香清鶴夢,風傳仙梵醒龍眠。
西遊自笑塵蹤遠,那得閑來此問禅。
——《閩都記》卷十二 遊鼓山天風海濤亭 高亭上與翠微連,漠漠風濤際海天。
吳越百城飛鳥外,琉球群島斷雲邊。
靈岩洞古人稀到,青草池空鳳杳然。
深愧遠公相問訊,自非元度亦逃禅。
——《草澤狂歌集》卷四 送人遊鼓山 靈源洞口白雲飛,君去憑高入翠微。
閩越故城關外小,琉球孤島鳥邊稀。
天花寂寂逢僧宇,林吹飄飄飏客衣。
若對鳳凰池上月,頓令心地亦忘機。
——《草澤狂歌集》卷七 張翼字公輔,号履素,浙江歸安人。
明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五年,知通道縣,旋擢福建按察司佥事劍南分司。
十六年(1418年)改佥雲南,累官河南布政司參政,卒官。
陪陳侍禦遊鼓山 栢台使者金門吏,妙年磊落青雲器。
觀風暇日覽輿圖,共愛閩中山水美。
王春正月花始開,邀我置酒青蓮台。
慈雲一片自東起,法雨幾點從西來。
以茲塵襟淨于洗,移尊又向靈源裡。
林間猿鶴驚繡衣,石上莓苔濕珠履。
興來歡樂豈暇愁,憑高眺遠窮冥搜。
此去日邊應咫尺,何須高起望京樓。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全字果之,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四年(1406年)榜眼,授編修,後以預修《大典》,升侍講。
鼓山喬木 五虎勢拔東南雄,鼓山磅薄尤穹窿。
于門積慶鐘間氣,喬木郁郁清陰濃。
奕葉流芳經幾代,抗雪淩霜恒不改。
幹聳蒼崖二百尋,根蟠厚地三千載。
黛色遙通南嶽青,濤聲飒飒接東溟。
楩楠歲久封苔藓,松柏春深長茯苓。
若人隐處同栖托,鹗剡何期赴岩壑。
霄漢青雲集鳳麟,家林白日閑猿鶴。
羨爾高标夐出群,貞心雅操擅清芬。
隻今廊廟需樑棟,行見才名世共聞。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智字孟機,湖廣鹹甯(今湖北鹹甯)人。
明永樂四年(1406年)進士,官北京道監察禦史、巡撫福建,有善政。
遊鼓山 天風吹我上招提,一路飛花趁馬蹄。
當道豺狼皆竄伏,隔林猿鶴自幽栖。
目瞻山海八荒豁,氣壓虹霓萬象低。
絕頂更鄰霄漢近,巍然石磴是仙梯。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偉字巨元,山東臨淄人。
明永樂六年(1408年)舉人,官禦史,巡按福建、浙江。
遊鼓山 山寺尋春野趣幽,況逢仙侶更同遊。
昙花世界鄰三島,祇樹樓台拟十洲。
天盡滄波窮粵國,雲開絕頂見琉球。
觀風詢俗慚何補,且飲醍醐坐石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 彭春江南嘉定(今江蘇嘉定)人。
明永樂九年(1411年)舉人。
宿湧泉寺 海霞飛上嶺頭松,下界時聞出定鐘。
寶刹淩空超萬象,香林積翠擁雙峰。
銜花每見聽經鹿,卧缽猶存護法龍。
久欲攀跻應未暇,蒼苔滿徑白雲封。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閻字公望,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年(1412年)進士,任廣信府學教授。
鼓山大頂 絕頂臨天迥,相攜興裡過。
岚光移野席,谷籁散林柯。
過雨沾衣濕,閑雲入袖多。
不知滄海外,員峤更如何?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抑齋集》 登鼓山寺 冠蓋臨清境,攀跻契夙心。
懸岩宜遠望,邃谷稱幽尋。
石徑蒼苔合,珠林古木陰。
斷煙行處濕,落葉坐來深。
白酒甘如蜜,黃花色勝金。
興來還倒屐,醉後即長吟。
秋色連雲暝,鐘聲與日沉。
林煙迷去路,石濑瀉鳴琴。
不知滄海外,誰伴羽仙吟。
——乾隆《鼓山志藝文》 據《抑齋集》,詩未增“不知滄海外”二句。
林志字尚默,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年(1412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官至右春坊右谕德。
鼓山雜詠有引 屴崱之勝概為閩最,而靈源洞況其尤也。
餘因暇與同志友程希石、陳公器、陳克甯、楊聖之、張叔履六人為方外遊。
餘睹江山之如舊,慨死者之不作,因著遺迹以摅其懷。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
時洪武戊寅中秋前六日。
靈源洞 邃谷纡回白日陰,仙人曾此秘鲸音。
别來往事凄涼久,老樹啼鴉草莽深。
仙人迹 龍虎成丹妙入神,升沉輪幻自無垠。
隻今元鶴歸來晚,寒月空餘石上塵。
風泉雲壑 天風吹落萬潭聲,幾度愁人夢裡驚。
何日洗除塵世耳,一瓢岩畔卧雲橫。
天風海濤 倚天台檻暮雲端,咫尺滄溟牖外看。
流水不随殘日落,天風常度夢中寒。
——乾隆《鼓山志藝文》 李文榮浙江嘉興人。
明洪武四年(1371年)以府學貢生授萬安令,入為太仆寺丞,以罪戍北平。
為朱棣所用,棣舉兵南下,文榮守城有功。
永樂初,任江西、福建布政司參議。
登鼓山 每聞勝境實奇哉,遊眺渾疑圖畫開。
疊嶂萬層青可掬,長松千尺翠堪裁。
投林飛鳥從高下,出岫閑雲自去來。
今日登臨無限趣,更求何地是蓬萊? ——乾隆《鼓山志藝文》 林思和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初,以舉保任休甯教谕。
鳳池雙古樹 雙古樹,淩穹窿。
柯如石,根如銅。
婆娑偃蓋覆雲日,交錯屈幹回虬龍。
蒼然不改霜雪操,挺爾信是陰陽鐘。
徒勞扌卒人睨,甯受秦皇封。
我昔經遊值炎暑,解衣坐起于其中。
老衲逍遙步清蔭,一見握手欣相逢。
問之種來幾年月,隻說靈壽齊崆峒。
沉吟嗟賞成坐久,飒飒萬吹鳴虛空。
煮茶燒筍掃落葉,拂藓倚石橫蕉桐。
嗟跎不覺二十載,寤寐欲往無由從。
茲晨故人索題詠,為言寄贈今禅宗。
何當重約鳳池畔,挂冠樹下吟大風。
——乾隆《鼓山志藝文》 錢仲宜字紹先,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明永樂初,為福建布政使司參議。
賦得屴崱雲 靈境高層逼上台,幽亭缥渺白雲堆。
天風不散秋陰積,海宇初殘夕照開。
霭霭經檐浮薄霧,溶溶繞棟隐輕雷。
遠公廬埠遊應遍,飛錫還從此地來。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煇字伯炜,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官至廣西按察副使。
宿屴崱峰性上人山房 聽梵來山寺,逢僧憩石樓。
風泉行處滿,花竹坐來幽。
谷靜鐘聲晚,潭空樹影秋。
東林微月白,相送虎溪頭。
——乾隆《鼓山志藝文》 憶屴崱峰 每愛茲峰勝,鄰霄翠幾層。
風泉宜夜聽,雲壑倚秋登。
得句能忘寐,談禅喜對僧。
别來雙磵月,疏雨暗孤燈。
——乾隆《鼓山志藝文》 屴崱峰晚眺 乘幽獨上最高峰,澤海山河四望同。
島嶼潮來天接水,海門日落樹連空。
僧歸遠寺疏鐘後,木落寒山積雨中。
更向岩前一長嘯,松濤十裡送秋風。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陪王袁二禦史遊鼓山 久慕情遊到此山,幸陪骢馬一跻攀。
半空樓閣諸天外,大地山河落照間。
岩湧曲泉通石澗,雲随飛鳥下松關。
繡衣遍覽留題去,林壑生風振佩環。
——乾隆《鼓山志藝文》 楊傑山東濱州(今濱縣)人。
明永樂中,任福建按察司佥事。
鼓山 栢府昨夜雨,閩天曉來晴。
閑陪二使君,骢馬繡衣行。
好山不易得,靈境難為名。
跻攀一時興,臨眺千古情。
落日海潮白,長洲煙樹青。
壯哉釣龍台,邈爾無諸城。
高歌增感慨,曲盡風泉聲。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颢字季周,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舉人,官松陽訓導,升交趾道監察禦史,累官陝西按察使。
遊鼓山 對酒平臨百尺欄,倚欄吟望海天寬。
雲連樹色兼秋遠,風帶濤聲入夢寒。
竹徑泉香馴鳥下,石床花落老僧閑。
登臨不是耽吟賞,浮世重期勝會難。
——乾隆《鼓山志藝文》 重遊鼓山 步入松陰十裡苔,寺開天半絕凡埃。
靈源翠接秋天遠,大頂雲随暮雨來。
萍梗自憐如夢幻,琴尊共喜客懷開。
憑高更覺心如洗,下視螺江水一杯。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憲字介叔,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官通判。
遊鼓山寺 島嶼迎寒暝霭浮,珠宮勝概喜追遊。
鐘殘月上旗峰雨,一派銀光淡複濃。
故壘風煙猶在目,碧岩仙迹本無蹤。
憑欄天地虛今古,控鶴還将訪赤松。
——乾隆《鼓山志藝文》 陳讙字士默,福建長樂人。
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舉人,官德慶知州。
按:舊志載“元陳讙”。
經查民國《福建通志》,未見元代陳讙任知州,今據嘉慶《長樂縣志》。
遊鼓山 南國名峰此最雄,白雲飛處有仙蹤。
繡衣逐伴淩高頂,萬裡江山一望中。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鄒昱字皓明,四川華陽(今成都市)人。
明永樂中,任福建右布政使。
陪李直指登鼓山 承平百粵事應稀,适興同君陟翠微。
馴鳥如迎仙客至,昙花故繞定僧飛。
峰頭曉日明朱戟,洞口春雲拂繡衣。
如此清輝看不厭,令人惆怅淡忘歸。
——乾隆《鼓山志藝文》 登屴崱峰 屴崱峰高紫翠深,閑随飛錫到雲林。
橋邊草露沾行屐,澗外松風度梵音。
霄漢昔勞青嶂夢,煙霞今遂白頭心。
忘形共了三生約,蓮社相期日抱琴。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鄧定字子靜,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明永樂時,隐居竹嶼不仕,以布衣終。
半山興善庵贈闡上人 東山何巍巍,茲嶺特秀發。
上摩蒼穹迥,俯視平野闊。
氤氲隐佳氣,中有蛟龍窟。
山僧揬靈異,披榛得奇壑。
鑿岩開戶牖,結構依林樾。
岧峣入雲間,樓台倚空碧。
憑高聊騁望,萬裡猶咫尺。
天雞半夜鳴,海底初出日。
眷茲山水佳,足慰栖遁客。
疏鐘度煙晨,清磬聞月夕。
我來一登覽,杖履窮所曆。
空翠落階庭,風泉響岩石。
地幽神更怡,趣得心自适。
何當脫世網,從師了空寂。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耕隐集》 福州沈氏抄本 登屴崱峰 杖策登臨試欲飛,江雲汀樹遠依依。
天邊島嶼分諸國,木末樓台隐翠微。
日暮乍聞樵唱起,潮平初見客帆歸。
此中結屋宜深處,便欲投閑飽蕨薇。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耕隐集》 遊鼓山贈闡公 開士忘機似遠師,别來相見不相疑。
看雲共著登山屐,求友重吟伐木詩。
石缽龍歸禅定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