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元代

關燈
山。

    久聞屴崱高寒處,一望蓬萊缥缈間。

    有約同看紅日上,無端獨占白雲間。

    錦囊收拾奇觀了,物色分留肯破悭。

     足力猶堪敵瘦筇,拟乘寺頂最高峰。

    杯吞東海一勺水,鞭起南湫久卧龍。

    佛界須臾三萬劫,神山杳霭幾千重。

    煩公更泚如椽筆,摹寫雲天不盡容。

     炎方春淺未如焚,花木迷人意欲曛。

    福地同遊勝獨往,中天一覽破千聞。

    于今難拟《高唐賦》,何日重開衡嶽雲。

    眼底流求彈丸耳,樓船曾見漢家軍。

     去天萬裡此相遭,攬辔無功敢告勞。

    剩貯冰霜消瘴疠,尚疑風雨隔清高。

    一年花事成佳蔭,二月春江息怒濤。

    細嚼公詩如橄榄,挽回塵俗入風騷。

     ——《雪樓集》卷二十六 按:其中二、三兩首見乾隆《鼓山志藝文》 寅夫示再登鼓山四首,次韻奉謝四首 大壑崖邊覆小舟,摩挲舟腹得舒憂。

    山神何意回吾駕,客子逢春負此遊。

    靈運一時遺雁蕩,少陵千古擅牛頭。

    且看平地亦不惡,暖日晴風麥隴秋。

     勝處心知隻耳聞,卻因君句得奇芬。

    海天昏黑龍行雨,樓閣青紅蜃吐雲。

    仙境煙霞從痼疾,詩家風月要平分。

    悠然佳興誰能敗,俗吏當前自糾紛。

     眼前培塿足萦纏,去去瀛洲大洞天。

    一息南溟能幾月,再行車海定何年?江淮巨浪千堆雪,榆柳中原萬裡煙。

    解視歸裝還不俗,有詩曾酌瘴鄉泉。

     我亦修持不動尊,少曾一迹印空門。

    居然慧力照法界,即此深心報佛恩。

    有道臨民隻清靜,無塵到慮侭嚣喧。

    公餘更得新詩和,洗盡人間種種煩。

     ——《雪樓集》卷二十六 次劉雲卿禦史同達勒 達禦史遊鼓山詩韻 登臨有約堕鴻冥,拄杖看雲空複情。

    笑我北山文久勒,輸君南嶽記先成。

    林深谷窈車聲轉,海闊天高筆興生。

    何日得将塵俗耳,倚欄同聽澗泉鳴。

     ——《雪樓集》卷二十七 郝彥澤元幽州人。

     至元戊寅春人日同永嘉 劉俨登小頂峰,訪靈源, 挹天風海濤之勝 趁晴驢背穩于船,直走東峰屴崱巅。

    風送海濤來異國,人從石磴上青天。

    環閩勝概歸胸次,帶水平疇盡目前。

    何日英雄洗兵馬,放餘來此傲林泉。

    (刻靈源洞)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五、六兩句本作“雙江漂練疏煙下,五虎當湖夕照邊。

    ”今從摩崖石刻。

     ——乾隆《鼓山志藝文》 鄭至元閩縣人。

    鄭昭先孫。

    昭先累官知樞院事兼參知政事。

    進右丞相,辭不拜,卒谥文靖,有《日湖遺稿》五十卷。

     同憲副高昌、兀奴諸君 遊鼓山(引見石刻) 鼓峰屴崱等崑崙,衆壑無如大頂尊。

    雲出雲歸山曆曆,潮生潮落海昏昏。

    僧言地峻人稀到,我喜天低手可扪。

    留取鳳池須着腳,要窮河漢接靈源。

     ——乾隆《鼓山志藝文》 謹用先祖日湖文靖靖韻 古木懸岩翠欲流,白雲深處甲閩州。

    細摩刻石字苔藓,俯視浮讴風馬牛。

    喝洞泉聲何歲月,頂峰天氣倏春秋。

    扁舟幾過名山下,此日方成第一遊。

     ——乾隆《鼓山志藝文》 按:以上兩首從摩崖石刻。

     薩都剌字天錫,号直齋,蒙古人,因祖父留鎮雲、代,遂居雁門(今山西代縣)。

    元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官禦史。

    以直言,于元統三年(1335年),左遷閩海廉訪知事,後官河北廉訪經曆。

     望鼓山 鼓山起千仞,乃是東海垠。

    蛟龍穴其下,霹靂翻海門。

    砥柱俨不動,日夜雪浪奔。

    何當臨絕頂,俯視浴日盆。

     ——乾隆《鼓山志藝文》,又見 《雁門集編注》卷十 光緒三年(1877年)福州平遠堂刊本 鐘耆德字元長,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元至正時布衣,孝友成性,家貧不娶,教授生徒,以養父母。

     和孫廉使遊鼓山 梵王宮殿倚晴空,荦荦群山駐鐵骢。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