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記氣習
具四方之風謂之飓,字從具。
今群然作■〈風貝〉,訛從貝,呼亦貝音,且轉為暴音矣。
字書無台字,亦土人臆撰者,呼為台音,風大而烈,尤甚者為台。
■〈風貝〉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五、六、七、八發者為台。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渡海以四、八、十月為穩,以四月少台,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
六月多台,九月九降,其最忌者。
■〈風貝〉将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此其驗也。
台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
舟雖停泊,常至粉碎,海上人甚畏之。
惟得雷聲即止。
諺雲:「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止台』。
占台者,每視風信反常為戒。
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春應北而反南,旋必成台。
若七月北風亦主台。
及其既作,必四面傳遍。
如北風必轉東而南、而西。
南風亦然。
或一、二日,或七、八日,不傳遍不止也。
■〈風貝〉驟而禍輕,台緩而禍久且烈。
昔人謂天地之氣交逆,地氣鼓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
又謂春風畏始,冬風慮終;非習海上氣候者烏能知之? 暴信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總不出七日之内,其期舟人悉習之。
相傳正月九日玉皇暴有風,則終歲各暴皆驗;否則至期或有風、或無風,靡所準也。
又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暴,自是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風,則應來年有■〈風貝〉;如二十四日應、四月二十五日應、五月二十九日應,九月俱不爽。
廈門之風,早西晚東,惟台灣之風,早東晚西。
每午後,海上如煙霧蒙蒙,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
說者謂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澎湖來船,必俟西風,裁可進港。
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放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
豈非風信之奇?于此想越中樵風之說,不盡誣也。
自九月至明年四月不雨,殆累歲皆然。
五月以後,大雨時行,甚有連綿匝月不歇者。
砌苔礎菌,綠意延緣,牆壁幾榻,津潤欲滴,插架連箱,靡不黴浥,殊悶悶也。
于日落時,見西方雲色黯然、一片如墨、全無罅窦、不見雲腳者,主來日雨。
郁滄浪雲:『雲腳者,如畫家繪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
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
可謂善狀豐隆者。
黃玉圃侍禦雲:『諸山煙霭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征』。
又饑鸢高唳,海雀驚飛,踰日必風。
春晚觀西,冬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
諺雲:「冬山頭,春海口」。
常年氣候皆燠,雨後辄微涼薄肌,所謂四時皆夏,一雨成秋也。
入冬絕無霜雪,故工人度臘,少挾纩者。
遊客三月辄着輕紗,至十月不更。
每朔風驟凜,忽易薄裘,曦光一射,仍被縠衫。
一日之間,暄涼數變。
故燕集頃,袷毳兼攜,以備不時脫換。
砌蟲夜響,竟歲皆然。
春初已綻夏萼,膽缾折供,若榴與山茶掩暎,不足怪也。
更有狂颷怒号,轉覺灼體,風過後,木葉焦萎如爇,俗謂之「麒麟■〈風貝〉」,雲風中有火,殊可詫異! 舊傳野不苦旱,以土沙含潤,又露氣重也。
予嘗秋郊早行,辨明時草露已晞,志所謂「入夜霏霏如霰,茅檐日高,尚溜餘滴」者無有也。
或曰,近年人煙漸稠,故露氣減于昔去。
黃玉圃侍禦曰:『廣東志雲,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辟多于阖。
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緻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淫』。
又雲:『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裡頭,蓋以其候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
此地正相同。
餘見寓台者,小有感冒,投表劑則内府虛餒,而俗師驟施溫補之藥,變症又不可思議矣。
大抵來此者,堅強變為柔脆,十常八九矣。
台灣本島夷境,祗今林林總總,皆漳、泉、潮、惠之人,占居于此。
凡歲時婚喪諸議節,率沿其土風,要不得目為台灣習俗也。
顧海外雜然,雖疆索視内治,而流而不返之勢,已成積重,有心挽救者非洞見其受病所自,烏能相腠理而針砭之哉? 好輕生,舊習故未殄也。
每睚眦微隙,辄散槟榔,一呼哄集,當衢列械,橫擊不可向迩。
陳肆者收所售物,如恐不及,蓋稍需則乘機攫奪盡矣。
七月中元,絫台延僧道施食其上,至于更闌,擁觀者争所施食,名曰「搶孤」,有亂毆至死者。
又開場演劇,小伶流睐所及,名曰「目箭」,人必争之,揮拳斃命,亦所時有。
此皆習之最惡者,當厲禁之。
海外百貨叢集,然直倍中土。
俗尚華侈,雖傭販輩徒跣載道,顧非紗帛不褲。
婦女出不乘輿,袨服茜裙,擁傘踅通逵中,略無顧忌。
匠作冶金範銀,钗笄钏珥之屬,制極工巧。
凡鬻冠服履襪者,各成街市,哄然五都,奢可知已。
無男女老少,群然好博。
有壓寶、壓字、漫抓攤、簸錢諸戲。
洋錢,大者一博動以千計。
洋錢,銀錢也,來自咬■〈口留〉吧、呂宋諸國。
台地交易赀費皆用之。
大者,一枚重七錢二分。
有二當一者,曰「中錢」;有四當一者,曰「茇仔」,且有八當一、十六當一者。
台人均謂之「番錢」,亦稱「番餅」。
土人啖槟榔,有日費百餘錢者,男女皆然,行卧不離口;啖之既久,唇齒皆黑,雖貧家日食不繼,惟此不可缺也。
解紛者彼此送槟榔辄和好,款客者亦以此為敬。
俗喜迎神賽會。
如天後誕辰、中元普度,辄醵金境内,備極鋪排,導從列仗,華侈異常。
又出金傭人家垂髫女子,裝扮故事,舁遊于市,謂之「擡閣」,靡靡甚矣。
每舉尚王醮設壇,造舟送迎,俨恪糜費,尤屬不赀。
神祠,裡巷靡日不演戲,鼓樂喧阗,相續于道。
演唱多土班小部,發聲诘屈不可解,
今群然作■〈風貝〉,訛從貝,呼亦貝音,且轉為暴音矣。
字書無台字,亦土人臆撰者,呼為台音,風大而烈,尤甚者為台。
■〈風貝〉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五、六、七、八發者為台。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渡海以四、八、十月為穩,以四月少台,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
六月多台,九月九降,其最忌者。
■〈風貝〉将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此其驗也。
台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
舟雖停泊,常至粉碎,海上人甚畏之。
惟得雷聲即止。
諺雲:「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止台』。
占台者,每視風信反常為戒。
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春應北而反南,旋必成台。
若七月北風亦主台。
及其既作,必四面傳遍。
如北風必轉東而南、而西。
南風亦然。
或一、二日,或七、八日,不傳遍不止也。
■〈風貝〉驟而禍輕,台緩而禍久且烈。
昔人謂天地之氣交逆,地氣鼓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
又謂春風畏始,冬風慮終;非習海上氣候者烏能知之? 暴信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總不出七日之内,其期舟人悉習之。
相傳正月九日玉皇暴有風,則終歲各暴皆驗;否則至期或有風、或無風,靡所準也。
又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暴,自是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風,則應來年有■〈風貝〉;如二十四日應、四月二十五日應、五月二十九日應,九月俱不爽。
廈門之風,早西晚東,惟台灣之風,早東晚西。
每午後,海上如煙霧蒙蒙,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
說者謂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澎湖來船,必俟西風,裁可進港。
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放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
豈非風信之奇?于此想越中樵風之說,不盡誣也。
自九月至明年四月不雨,殆累歲皆然。
五月以後,大雨時行,甚有連綿匝月不歇者。
砌苔礎菌,綠意延緣,牆壁幾榻,津潤欲滴,插架連箱,靡不黴浥,殊悶悶也。
于日落時,見西方雲色黯然、一片如墨、全無罅窦、不見雲腳者,主來日雨。
郁滄浪雲:『雲腳者,如畫家繪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
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
可謂善狀豐隆者。
黃玉圃侍禦雲:『諸山煙霭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征』。
又饑鸢高唳,海雀驚飛,踰日必風。
春晚觀西,冬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
諺雲:「冬山頭,春海口」。
常年氣候皆燠,雨後辄微涼薄肌,所謂四時皆夏,一雨成秋也。
入冬絕無霜雪,故工人度臘,少挾纩者。
遊客三月辄着輕紗,至十月不更。
每朔風驟凜,忽易薄裘,曦光一射,仍被縠衫。
一日之間,暄涼數變。
故燕集頃,袷毳兼攜,以備不時脫換。
砌蟲夜響,竟歲皆然。
春初已綻夏萼,膽缾折供,若榴與山茶掩暎,不足怪也。
更有狂颷怒号,轉覺灼體,風過後,木葉焦萎如爇,俗謂之「麒麟■〈風貝〉」,雲風中有火,殊可詫異! 舊傳野不苦旱,以土沙含潤,又露氣重也。
予嘗秋郊早行,辨明時草露已晞,志所謂「入夜霏霏如霰,茅檐日高,尚溜餘滴」者無有也。
或曰,近年人煙漸稠,故露氣減于昔去。
黃玉圃侍禦曰:『廣東志雲,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辟多于阖。
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緻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淫』。
又雲:『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裡頭,蓋以其候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
此地正相同。
餘見寓台者,小有感冒,投表劑則内府虛餒,而俗師驟施溫補之藥,變症又不可思議矣。
大抵來此者,堅強變為柔脆,十常八九矣。
台灣本島夷境,祗今林林總總,皆漳、泉、潮、惠之人,占居于此。
凡歲時婚喪諸議節,率沿其土風,要不得目為台灣習俗也。
顧海外雜然,雖疆索視内治,而流而不返之勢,已成積重,有心挽救者非洞見其受病所自,烏能相腠理而針砭之哉? 好輕生,舊習故未殄也。
每睚眦微隙,辄散槟榔,一呼哄集,當衢列械,橫擊不可向迩。
陳肆者收所售物,如恐不及,蓋稍需則乘機攫奪盡矣。
七月中元,絫台延僧道施食其上,至于更闌,擁觀者争所施食,名曰「搶孤」,有亂毆至死者。
又開場演劇,小伶流睐所及,名曰「目箭」,人必争之,揮拳斃命,亦所時有。
此皆習之最惡者,當厲禁之。
海外百貨叢集,然直倍中土。
俗尚華侈,雖傭販輩徒跣載道,顧非紗帛不褲。
婦女出不乘輿,袨服茜裙,擁傘踅通逵中,略無顧忌。
匠作冶金範銀,钗笄钏珥之屬,制極工巧。
凡鬻冠服履襪者,各成街市,哄然五都,奢可知已。
無男女老少,群然好博。
有壓寶、壓字、漫抓攤、簸錢諸戲。
洋錢,大者一博動以千計。
洋錢,銀錢也,來自咬■〈口留〉吧、呂宋諸國。
台地交易赀費皆用之。
大者,一枚重七錢二分。
有二當一者,曰「中錢」;有四當一者,曰「茇仔」,且有八當一、十六當一者。
台人均謂之「番錢」,亦稱「番餅」。
土人啖槟榔,有日費百餘錢者,男女皆然,行卧不離口;啖之既久,唇齒皆黑,雖貧家日食不繼,惟此不可缺也。
解紛者彼此送槟榔辄和好,款客者亦以此為敬。
俗喜迎神賽會。
如天後誕辰、中元普度,辄醵金境内,備極鋪排,導從列仗,華侈異常。
又出金傭人家垂髫女子,裝扮故事,舁遊于市,謂之「擡閣」,靡靡甚矣。
每舉尚王醮設壇,造舟送迎,俨恪糜費,尤屬不赀。
神祠,裡巷靡日不演戲,鼓樂喧阗,相續于道。
演唱多土班小部,發聲诘屈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