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記洋澳 廈門達台灣七百餘裡中,巨溟界之,或曰「岐海」,一曰「橫洋」。

    自大嶝乘西北風,針盤定巽向,放舟出洋後,混茫一氣,四望青蒼,天角下垂,銀濤怒卷。

    若乃天無片雲,微風不動,中流停楫,栖泊末由。

    既而颷舉浪掀,高帆峭起,瞥爾千裡,簸蕩無垠,局促海舶中者,鮮不眩搖心目、震懾魂神者矣。

    船将屆澎湖,經黑水溝,乃海水橫流處,深無底,水多青紅碧綠色,勢若稍窪,故謂之溝,廣約百裡。

    舟利乘風疾行,遲則怒浪夾擊,且水深不能下碇也。

    傳有怪蛇長數丈,遍體花紋,尾梢向上,毒氣熏蒸,腥穢襲人。

    此為渡海極險處。

    或順風鼓柁,不泊澎湖,謂之透洋。

    然必視澎湖以定向。

    若舟不收澎,或飄越台之南北而東,則渺不知其所之。

    或未及泊澎,為東風所逆,不得不仍回廈門。

    倘已收澎湖,值風大浪湧,惟日泊澳以待而已。

     澎湖在汪洋大海中,錯落五十嶼,巨細相間,坡壟相望,回環五十五澳。

    凡可泊船之處曰澳,澳即在嶼中也。

    舊稱三十六島,指著名者言之耳。

    由西嶼頭外塹、内塹泊天後澳,乘小舟登岸達天後宮前,廛裡環列,為澎湖正面。

    聯絡風櫃尾、豬母落水、鳥嵌子、林投子、峙裡諸嶼,形勢曲盤,甲于他澳。

    通判、副将駐焉。

    此外曰西嶼、大蒼嶼、小蒼嶼、姑婆嶼、小門頭嶼、白沙嶼、圓目嶼、大烈嶼、小烈嶼、險礁嶼、吉貝嶼、目嶼、空殼嶼、土地公嶼、金山嶼、鳥嶼、丁字門嶼、大貓嶼、小貓嶼、北白沙嶼、中墩嶼、南白沙嶼、四角嶼、碇齒嶼、鋤頭嶼、大山嶼、北崎嶼、奎壁嶼、籃笨嶼、陽嶼、香爐嶼、雞籠嶼、虎井嶼、船篷嶼、金雞嶼、狗沙嶼、桶盤嶼、頭巾嶼、花嶼、草嶼、墨嶼、鐵砧嶼、馬靴嶼、布袋嶼、八罩嶼、東吉嶼、西吉嶼、味銀嶼、鐘子嶼、半坪嶼、大嶼。

    其西嶼之小果葉、大果葉、竹篙灣、牛心灣及小赤嵌、八罩山、船篷、将軍諸澳,皆有居民,有防汛;餘悉無人居。

    天後宮澳,泊船最平穩。

    外塹、内塹、将軍、八罩各澳,南北風皆可泊。

    西按子澳,北風可泊。

    山裡、良文港各澳,南風可泊。

    雙頭挂、鎮海港各澳,值飓風亦可入避。

    此外,東衛澳、西衛澳、暗澳、鼎圓子澳、紅羅澳、湖東澳、湖西澳、奎壁澳、小果葉澳、林投子澳、煙墩澳、鎖管澳、銅瓦澳、通梁澳、大赤嵌澳、小赤嵌澳、竹籠灣澳、輯馬澳、大嶼澳、花嶼澳、隻通小舟出入,供居民采捕而已。

     鹿耳門,全郡之門戶也,四周皆海。

    海底鐵闆沙線,排列如鑄。

    南曰北線尾,北曰加老灣,又西南曰隙子港;兩岸沙腳環抱,中通一徑,狀如鹿耳,故名鹿耳門。

    商舶率銜尾出入,不敢并棹。

    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舟人必懸柁始能出入。

    港路纡回,舟觸沙線立碎。

    于盤旋處,插竹剪布,南白北黑,名曰「蕩纓」,一曰「招子」,使出入者知所趨避。

    或令人駕小舟導引,亦曰「招船」。

    沙岸設炮台,分兵防守。

    海防廳亦置一館稽查,凡由内地東渡及自此西旋者,舍此末由取道。

    目為天險,諒哉。

     自南來七峰,蜿蜒海中,累如珠貫,差排無近遠殊,雜卉被臯,望之蒼郁,所稱七鲲身者是也。

    安平鎮占一鲲身之壤,設副将治水師。

    旁有大港,通小舟往來南路者,蓋安平鎮與鹿耳門相表裡,衛郡之要區也。

    往時荷蘭人築城其上,周二百七十七丈,崇三丈有奇,趾入地丈餘,厚倍之,垣甃巨甓,色如染绀,雉堞皆鐍以鐵。

    今協營軍裝、火藥貯其中。

    城外平廣約八、九裡,水軍與土人雜處,環岸列戰艦焉。

     出鹿耳門迤南,有石塔嶼、石佛嶼、涼傘嶼、小流求山,至沙馬矶頭止焉。

    迤北有海翁線、馬沙溝、青鲲身、青峰阙、南鲲身、北門嶼、荷包嶼,直至大小雞籠山外,有跳石、旗竿、石獅、球嶼、桶盤嶼、燭台嶼、香燭嶼、羅漢石、雞心嶼。

    此上遠莫能稽矣。

    諸嶼皆附近海岸,尚無險仄,故郡境北港口外,号「鏡面洋」。

     俗呼廈門至澎湖為「大洋」,澎湖至鹿耳門為「小洋」。

    由大嶝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澱。

    紅水溝稍赤,黑水溝如墨。

    更進為淺藍色,近鹿耳門則漸白矣。

    又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至大洋;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

     裨海紀遊雲:『海吼俗呼海叫,如擊花羫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緻。

    大吼如萬馬奔騰,钲鼓響震,三峽崩流,萬鼎共沸;惟錢塘八月怒潮,差可彷佛,觸耳駭愕。

    餘常濡足海岸,俯瞰溟渤,而靜綠淵滈,曾無波灂,不知聲之何從出。

    然遠海雲氣已漸興,而風雨不旋踵至矣。

    海上人習聞不怪,曰,是雨征也。

    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風』。

    此則形容頗肖。

    餘署近海壖,每夏秋間晝夜震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