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記方隅
以海中荒島而置郡邑,實刱所未有。
其以台灣名者,襲乎舊,第未知昉自何時。
或曰地在東隅,形似彎弓;或曰山橫海峤,望之若台,民居廛市,又在沙曲水彙之處;地之得名以此。
明末莆田周嬰東番記又稱台員,未知何據。
大抵閩音「灣」、「員」相近,故涉筆者亦因之混耳。
愚謂島夷僻在窮海,鱗介與伍,書契茫昧,龈腭咿嚘,安得有地形字義可以彷佛?意明嘉、萬間,海寇奸民疊來竄踞,時因墟立市,即境呼名,差為近是。
否則,音之不通,義于何取,臆度者毋乃詞費耶? 文獻通考流求國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
隋大業中,曾令羽騎尉朱寬入其國取布甲而歸。
時倭國使來朝,見之,以為夷耶久國人所用。
旁有毗舍耶國,語言不通,袒裸盱雎,殆非人類。
宋淳熙間,其酋豪■〈當,甘代田〉率數百輩猝至泉州水澳、圍頭等村,多所殺掠。
喜鐵器,掠取門環及剜甲取鐵。
臨敵用镖,镖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
論者疑其情狀相似,以台灣即毘舍耶國,其足信欤? 又有據名山藏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之說,指為今台灣,恐亦影響譚耳。
至海防考有隋開皇中遣虎贲陳棱略澎湖三十六島,郡志據之,語尤可疑。
考隋書陳棱流求之役在大業中,而本傳亦無略澎湖三十六島之詞。
獨不解當日談海防者,何所據而雲雲也?惟顧宛溪謂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台灣,或不誣欤! 元末設澎湖巡司。
明洪武初,徙其居民置漳、泉間,廢巡司。
嘉靖中,林道幹寇海邊,俞都督大猷讨之,追至澎湖。
道幹遁入台灣。
大猷留偏師駐澎。
道幹旋遁之占城。
澎之偏師亦罷,設巡檢守之;尋裁。
萬曆間,内地人顔思齊為日本甲螺。
甲螺者,彼國中頭目也;引倭屯于台灣,鄭芝龍附之。
未幾,棄去。
荷蘭誘土番取其地,築城以居,又築樓相望,今安平鎮城及郡中紅毛樓是也;甓如塗丹,故均謂之赤嵌雲。
本朝順治初,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鹭門,荷蘭甲螺何斌導成功取台灣,遂逐荷蘭據之,僣置承天府,名東都,設天興、萬年二縣,又即一鲲身立安平鎮。
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甯,二縣為二州,又設南北路、澎湖安撫司各一。
經死,子克塽嗣。
康熙壬戌歲,姚總督啟聖謀取台灣。
明年六月,施提督琅統舟師攻澎湖,破之,克塽降。
歲甲子,廷議設台灣府,領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雍正元年,增彰化縣,又設淡水廳。
五年,設澎湖廳。
此台灣有郡所繇來也。
由廈門出大嶝門,或由遼羅放洋,曆七更水程至澎湖。
又自澎湖五更水程至台灣,通水程十有二更。
更六十裡,計海舶泛洋,共為裡七百二十。
入鹿耳門,易小舟棹内港二十裡,經安平鎮,又十裡抵郡西郭上岸。
蓋台、廈東西遙對,其水程約略如此。
台灣府東抵羅漢門六十五裡,是為中路;西抵澎湖三百八十裡;南抵沙馬矶頭四百六十裡,是為南路;北抵雞籠六百三十四裡,是為北路。
東西廣四百四十五裡,南北袤一千九十四裡。
台灣縣倚郭,東至羅漢門六十五裡,西至鹿耳門三十裡,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裡,北至新港、諸羅縣界二十裡;廣九十五裡,袤四十裡。
鳳山縣東至傀儡山五十裡,西至打鼓港十裡,南至沙馬矶頭三百七十裡,北至二贊行溪、台灣縣界七十裡;廣六十裡,袤四百四十裡,距郡九十裡。
諸羅縣東至大龜佛山二十裡,西至海三十裡,南至新港、台灣縣界八十裡,北至虎尾溪、彰化縣界五十裡;廣五十裡,袤一百三十裡,距郡一百裡。
彰化縣東至南北投大山二十裡,西至海二十裡,南至虎尾溪、諸羅縣界五十裡,北至大甲溪四十裡;廣四十裡,袤九十裡,距郡二百裡。
淡水廳駐竹塹,東至南山十裡,西至海七裡,南至大甲溪一百十九裡,北至大雞籠城二百七十五裡;廣十七裡,袤三百九十四裡,距郡三百五十九裡。
澎湖廳東至東吉嶼八十裡,西至草嶼八十裡,南至南嶼一百裡,北至目嶼八十裡;距郡三百裡,是又以水程計者。
以上全郡疆域道裡,就志乘所紀稍為更定如此。
舊志則稱台地二千八百四十五裡。
劉觀察良璧風土記,又謂康熙五十五年經大臣勘定一千五百餘裡,而林學博謙光台灣紀略直稱南路五百三十裡,北路五千三百三十裡,何計程懸絕乃爾!要之,郡邑疆索,不過山外沿海平地官司所轄者可紀;若其深山野族
其以台灣名者,襲乎舊,第未知昉自何時。
或曰地在東隅,形似彎弓;或曰山橫海峤,望之若台,民居廛市,又在沙曲水彙之處;地之得名以此。
明末莆田周嬰東番記又稱台員,未知何據。
大抵閩音「灣」、「員」相近,故涉筆者亦因之混耳。
愚謂島夷僻在窮海,鱗介與伍,書契茫昧,龈腭咿嚘,安得有地形字義可以彷佛?意明嘉、萬間,海寇奸民疊來竄踞,時因墟立市,即境呼名,差為近是。
否則,音之不通,義于何取,臆度者毋乃詞費耶? 文獻通考流求國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
隋大業中,曾令羽騎尉朱寬入其國取布甲而歸。
時倭國使來朝,見之,以為夷耶久國人所用。
旁有毗舍耶國,語言不通,袒裸盱雎,殆非人類。
宋淳熙間,其酋豪■〈當,甘代田〉率數百輩猝至泉州水澳、圍頭等村,多所殺掠。
喜鐵器,掠取門環及剜甲取鐵。
臨敵用镖,镖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
論者疑其情狀相似,以台灣即毘舍耶國,其足信欤? 又有據名山藏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之說,指為今台灣,恐亦影響譚耳。
至海防考有隋開皇中遣虎贲陳棱略澎湖三十六島,郡志據之,語尤可疑。
考隋書陳棱流求之役在大業中,而本傳亦無略澎湖三十六島之詞。
獨不解當日談海防者,何所據而雲雲也?惟顧宛溪謂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台灣,或不誣欤! 元末設澎湖巡司。
明洪武初,徙其居民置漳、泉間,廢巡司。
嘉靖中,林道幹寇海邊,俞都督大猷讨之,追至澎湖。
道幹遁入台灣。
大猷留偏師駐澎。
道幹旋遁之占城。
澎之偏師亦罷,設巡檢守之;尋裁。
萬曆間,内地人顔思齊為日本甲螺。
甲螺者,彼國中頭目也;引倭屯于台灣,鄭芝龍附之。
未幾,棄去。
荷蘭誘土番取其地,築城以居,又築樓相望,今安平鎮城及郡中紅毛樓是也;甓如塗丹,故均謂之赤嵌雲。
本朝順治初,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鹭門,荷蘭甲螺何斌導成功取台灣,遂逐荷蘭據之,僣置承天府,名東都,設天興、萬年二縣,又即一鲲身立安平鎮。
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甯,二縣為二州,又設南北路、澎湖安撫司各一。
經死,子克塽嗣。
康熙壬戌歲,姚總督啟聖謀取台灣。
明年六月,施提督琅統舟師攻澎湖,破之,克塽降。
歲甲子,廷議設台灣府,領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雍正元年,增彰化縣,又設淡水廳。
五年,設澎湖廳。
此台灣有郡所繇來也。
由廈門出大嶝門,或由遼羅放洋,曆七更水程至澎湖。
又自澎湖五更水程至台灣,通水程十有二更。
更六十裡,計海舶泛洋,共為裡七百二十。
入鹿耳門,易小舟棹内港二十裡,經安平鎮,又十裡抵郡西郭上岸。
蓋台、廈東西遙對,其水程約略如此。
台灣府東抵羅漢門六十五裡,是為中路;西抵澎湖三百八十裡;南抵沙馬矶頭四百六十裡,是為南路;北抵雞籠六百三十四裡,是為北路。
東西廣四百四十五裡,南北袤一千九十四裡。
台灣縣倚郭,東至羅漢門六十五裡,西至鹿耳門三十裡,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裡,北至新港、諸羅縣界二十裡;廣九十五裡,袤四十裡。
鳳山縣東至傀儡山五十裡,西至打鼓港十裡,南至沙馬矶頭三百七十裡,北至二贊行溪、台灣縣界七十裡;廣六十裡,袤四百四十裡,距郡九十裡。
諸羅縣東至大龜佛山二十裡,西至海三十裡,南至新港、台灣縣界八十裡,北至虎尾溪、彰化縣界五十裡;廣五十裡,袤一百三十裡,距郡一百裡。
彰化縣東至南北投大山二十裡,西至海二十裡,南至虎尾溪、諸羅縣界五十裡,北至大甲溪四十裡;廣四十裡,袤九十裡,距郡二百裡。
淡水廳駐竹塹,東至南山十裡,西至海七裡,南至大甲溪一百十九裡,北至大雞籠城二百七十五裡;廣十七裡,袤三百九十四裡,距郡三百五十九裡。
澎湖廳東至東吉嶼八十裡,西至草嶼八十裡,南至南嶼一百裡,北至目嶼八十裡;距郡三百裡,是又以水程計者。
以上全郡疆域道裡,就志乘所紀稍為更定如此。
舊志則稱台地二千八百四十五裡。
劉觀察良璧風土記,又謂康熙五十五年經大臣勘定一千五百餘裡,而林學博謙光台灣紀略直稱南路五百三十裡,北路五千三百三十裡,何計程懸絕乃爾!要之,郡邑疆索,不過山外沿海平地官司所轄者可紀;若其深山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