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遊夢影

關燈
鈞天樓,曰淞滬豔影樓,曰九霄豔雲樓,曰四海論交樓,曰引商刻徵羽樓。

    每樓日夜兩檔各有二十妓,或有一妓上數樓者。

    每妓各用大紅箋書姓名,高挂樓外,每門首各有接客者作蘇音呼喚,口不停聲,曰“聽書哉”,曰“先生來哉”。

    “先生”者,稱女唱書之名也.有客登樓則報道幾位。

    治乎珠圍翠繞,各妓登場,檀闆一下,笙歌嗷嘈,雖雛鬟稚髻,無不高唱入雲。

    客中若有熟識歌姬、或欲攀此姬者,各以一洋點一曲為妓榮也,餘詩所謂“虞俞昆馬憑君點,一曲終時一鳥投”,即此也。

    虞調出于虞山,先有虞姓者專擅此調,調極曼衍悠遠,合弦索琵琶共奏,靡靡鄭音之亞也。

    俞調者,俞秀山所制,抑揚宛轉,如小兒女綠窗私語,愈唱愈低。

    馬調則鹹豐間馬如飛所創也,初唱甚高,惟唱到末一字之前,故緩其腔,而将末一字另吐子後,有若蜻蜒點水,最足動人!近時院中專尚小調,如《九連環》、《十八扯》、《四季相思》,風柔聲軟,蕩人心志,諸姬皆能,不必女唱書獨擅也。

    迨至剪斷一聲,雲鬟四散,聽書者皆紛然下樓,亦蓋有退而訪先生之寓焉.此所謂書場也,亦遊滬者必有事也。

     滬上酒館,其烹調以專味為重,如紅燒海參、紅燒魚翅、挂爐雞鴨之類,蔌、筍、苴、蒲概置勿用。

    豈到此皆腦滿腸肥必以腥濃餍其饫欤?其中著名者向以泰和館為先。

    泰和館滬人所開,菜兼南北,烹饪絕精,大有“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之意。

    外此天津館則有中和,甯波館則有鴻運、益慶兩樓,亦皆庭盈車馬,座滿婵娟,然終不若四馬路蘇之聚豐園、寶善街金陵之複新園尤為當行出色矣!兩園上下樓室各數十,其中為正廳,兩旁為書房,席房,規模宏敞,裝飾精雅,書畫聯匾,冠冕堂皇。

    有喜慶事,于此折箋召客,肆筵設席,海錯山珍,咄嗟立辦。

    門前懸燈結彩,鼓樂迎送,聽客所為。

    其尋常便酌一二席者,則以花鳥屏花隔之,左肴右胾,色色精美。

    上燈以後,飲客偕來,履舄紛纭,觥籌交錯,繁弦急管,餘音繞梁,幾有酒如池、肉如林,蒸騰成霈霧之象。

    雖門首肩輿層累疊積,而邀客招妓之紅箋使者猶絡繹于道,其盛可知矣。

    大抵蘇館、徽館,甯館、天津館、南京館,其烹饪和調無不小異大同。

    若夫番菜館、消夜館,其染指而嘗者辄詫為未有。

    番菜館為外國人之大餐房,樓房器具都仿洋式,精緻潔淨,無過于斯。

    四馬路海天春,一家春,一品春、杏林春皆是也。

    人各一肴,肴各一色,不相謀亦不相讓,或一二人,或十數人,分曹據席,計客數不計席數,飲膳則有做茶、小食;大餐諸名色,中外名酒皆備。

    惟肴馔俱從火上烤熟,牛羊雞鴨非酸辣即腥膻,豈風尚不同,嗜好亦異耶?向時華人鮮過問者,近則裙屐少年,巨腹大賈,往往攜姬挈眷,異味争嘗,亦沾染西俗之一端也.消夜館者,廣東館也,廣人日僅兩餐,夜半則加一餐,故曰“消夜”。

    大小消夜甚多,惟杏花樓、中華園為最。

    窗櫺屏格,雕镂絕精,金碧丹青,輝煌耀日,平時小飲可以兩客叫一消夜,一客者,冷熱兩菜也。

    夫番菜館已較廉于它館,而消夜則又廉矣。

    此酒館也,亦遊滬者所有事也。

     滬上茶室聞創始于一洞天,其後繼之者,麗水台最為著名。

    高閣臨流,軒窗四敞,左右後三面皆棋盤街,萬樓莺燕,笑語皆通,尋花問柳,皆于斯嘲風弄月.曾幾何時,世交滄桑而麗水台則已為平屋矣!今則四馬路之一層樓、萬華樓、升平樓、菁華樓、樂心樓更駕而上之,而五層樓更為傑出。

    餘嘗偕友人登五層樓之颠,俯視其下,見夫轎如風,人車如走馬,馬車如飛龍,如滾波濤,如千萬軍旌旗搖閃而過。

    其人如蟻聚,其聲如蜂屯,又如魚麗、鵝鴨之陣蜿蜒而來,忽聞笙歌笑語、環佩之聲,飄渺淩空,若遠若近,若上若下。

    天風泠然,身不能自主,嘗回顧友人而嘻曰:“吾聞古神仙立雲端,下視塵寰,殆亦若是耶!”若夫石路則有百花錦繡樓,寶善街則有陽春煙雨樓,大馬路則有五雲日升樓,黃浦灘則有天地一家春,城中廟園則有湖心亭、得意樓,或高閣臨風,或疏窗映水,亦無不器具明潔,清光璀燦。

    至于松風閣以茶勝,一壺春、載春園以地勝,廣東之怡珍同芳居以裝潢勝,此皆别地所無者。

    夫别處茶室之設不過滌煩解渴,聚語消閑,而滬上為賓主酬應之區、士女遊觀之所,每茶一盞不過二三十錢,而可以親承款洽,近挹豐神,實為生平豔福。

    昔歐陽公雲:“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滬上之飲茶亦不在茶。

    此茶室也,亦遊滬者必有事也. 煙間本為藏垢納污之所,雅者固不屑道,而滬上煙間之佳尤過茶室。

    吸煙者之意不在煙,猶飲茶者之意不在茶也。

    雕琢镂刻,窮極精工,向聞眠雲閣為最。

    開之者乃一婦人,嘗雇用小女子作堂倌以招攬生意,一時間各煙問女堂倌盛行,此婦知其将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