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遊夢影
關燈
小
中
大
池志澂
餘在台灣之明年二月,有閩客招飲,召歌姬侑酒。
酒半,客問曰:“子久滬,能為予談滬之勝乎?”餘曰,‘今日之飲樂甚,滬亦不過是,奚必滬哉!”既而客醉,餘亦醉,仿佛身在海天龍電間,忽然珠環翠繞,忽然傑閣層樓.既醒而歎曰:‘嗟乎!世之遊滬者,何一而非夢哉!然予之夢久矣,今曷為有是?夫物在彼而影生焉,遊于昔而今夢焉,茲之迷離變幻,是殆夢中之影也欤?!”酒畢,即以平日聞見所及為客陳之。
辛卯九月,自杭航申。
是日适當西人秋季大跑馬之期,玉勒齊銜,錦鞯一色,海螺聲起,怒足如飛。
自十餘馬多至二十餘馬,或跑半圈,或跑全圈,各以至之先後定勝負。
如是者三日。
聞當時勝負以數十萬金計,近則稍減。
其地在英大馬路北泥城橋,周圍十裡,環以鐵闌,填以砂土,細草芊芊,一望無垠。
中西男婦往觀者幾如恒河沙數,而教坊姊妹亦無不擁香車逐隊而至,毂擊肩摩,钗堕珥墜,亦所不計,此餘此次入滬來冶遊之第一樂也。
夫滬本松江濱海一小縣耳,自道光季年五口通商,中外互市,遂成海内繁華之第一鎮。
凡英、法、美三國所居之地,皆謂之“租界”。
以河為界,法界自小東門陸家石橋河北至北門三茅家橋河南;英界自三茅家橋河北至二擺渡老閘河西南(老閘河即蘇州河也);美界自二擺渡河北至虹口皆是,英居兩界之中,地廣人繁,洋行貨棧十居八九,其氣象更為蕃盛焉。
每界每歲捐數各數十萬,其章程由英商而定,其經費仍居戶所出。
居戶洋人較華人為少,捐數華人較洋人為重。
而一切巡捕、包探、掃街、鋪路、推車、挑水請役,皆系華人為之,惟巡捕則較有洋人焉。
巡捕者,植立于各界四叉,以防行人車馬碰撞之虞,雖晝夜、風雨、寒暑不改。
設有不率教者,則拉捕房以問,以是滬上少争鬥盜竊之患。
不然,五方雜處,良莠不齊,猶豈可一日居哉!而道路則時加修飾,不使半步之崎岖;溝池則時加疏浚,元使淤泥之稍積;睛則輪水渀沸,塵漠不飛,夜則電球地燈,照耀如晝。
以地方所捐之數,應地方所為之事,而即以還我地方謀食之人,其立法若何美備!設我中國為之,未有不染指侵蝕于其間也。
餘猶憶戊寅赴楚,滬上熱鬧之區獨稱寶善街為巨擘,今則銷金之局蓋在四馬路焉。
每當夕陽西逝,怒馬東來,茶煙酒霧,鬓影衣香,氲氲焉蕩人心魄。
若夫荷暑已退,柳風乍拂,粉白黛綠者鹹憑檻倚闌,招搖過客。
餘詩有曰:“夕陽紙扇如蝴蝶,遍傍闌幹十二樓。
”蓋情景甚似也。
入夜則兩行燈火,蜿蜒如遊龍,過其間者,但覺檀闆管笙與夫歌唱笑語、人車馬車之聲,嘈雜喧阗,相接不絕,抑何其盛也!蓋英界為滬上之勝,而四馬路又為英界之勝,是以遊人競稱四馬路焉。
而餘之遊滬,以四馬路會歸外,更有八事焉:戲館也,書場也,酒樓也,茶室也,煙間也,馬車也,花園也,堂子也。
更請以聞見所及陳之。
滬上梨園甲于天下,聞始于同治初年徽人開滿庭芳于南靖遠街。
其時調分京、徽兩種,嗣後京調盛而徽班遂無問鼎者焉。
今則四馬路之丹桂、六馬路之天福為最,石路之天仙次之,寶善街之和春、長春、三雅又次之.三雅專演昆腔,調甚悠揚,時人以其不及京腔之繁缛,不喜也。
近有幫子腔附麗子京調,獨出冠時,其聲嗚嗚然,如大聲疾呼,如痛哭流離,悲傷噍殺,感人最深。
夫戲班之盛衰視乎腳色之優劣,班中花旦尤重,往往赍千金厚币聘諸燕京。
餘昔時所見負盛名如小桂壽、劉鳳林,十三旦、葛子香、萬盞燈者,今已風流雲散,莫問行蹤。
近來之秀如周鳳林之《蝴蝶夢》、高彩雲之《翠屏山》、丁蘭荪之《蕩湖船》、牡丹花之《青雲下書》,亦足以娛目蕩心。
當夫禮拜之期及禮拜六之夜,演者色舞眉飛,觀者興高采烈.電燈初閃,車馬争來,接客者候諸門首,将日夜之戲印就紅箋,分送各客,謂之“戲單”。
包廂正座,椅位闆位,遞次而減。
鐘鳴八下,各戲登場,萬頭攢動,蟻擁蜂喧。
更複有以燈踩技藝擅長者如《鳳蓮山》,《洛陽橋》、《鬥牛宮》、《寶蓮燈》,每演一戲,蠟炬費至二千餘條,古稱火樹銀花,當亦無此绮麗矣!迨至銅龍将盡,玉兔漸低,而青樓之姗姗來遲者,猶複蘭麝煙迷,绮羅雲集,誠不夜之芳城、菊部之大觀也。
此戲園也,為遊滬者必有事也。
書場者,即世所稱“說大書”也。
自說大書之技不精,而後借粉黛以為助。
其未說書也,必先使唱開篇。
其既說也,又皆能插科打诨,相為接應。
厥後喜聽唱而不喜書,于是争廢書而專用唱矣,說大書者僅退坐理管弦而已,此滬上書場所以專稱“女唱書”也。
書場共十二樓,皆聚于四馬路,曰天樂窩,曰小廣寒,曰桃花趣,日也是樓,曰皆宜樓,曰萬華書屋,曰響遏行雲樓,曰仙樂
酒半,客問曰:“子久滬,能為予談滬之勝乎?”餘曰,‘今日之飲樂甚,滬亦不過是,奚必滬哉!”既而客醉,餘亦醉,仿佛身在海天龍電間,忽然珠環翠繞,忽然傑閣層樓.既醒而歎曰:‘嗟乎!世之遊滬者,何一而非夢哉!然予之夢久矣,今曷為有是?夫物在彼而影生焉,遊于昔而今夢焉,茲之迷離變幻,是殆夢中之影也欤?!”酒畢,即以平日聞見所及為客陳之。
辛卯九月,自杭航申。
是日适當西人秋季大跑馬之期,玉勒齊銜,錦鞯一色,海螺聲起,怒足如飛。
自十餘馬多至二十餘馬,或跑半圈,或跑全圈,各以至之先後定勝負。
如是者三日。
聞當時勝負以數十萬金計,近則稍減。
其地在英大馬路北泥城橋,周圍十裡,環以鐵闌,填以砂土,細草芊芊,一望無垠。
中西男婦往觀者幾如恒河沙數,而教坊姊妹亦無不擁香車逐隊而至,毂擊肩摩,钗堕珥墜,亦所不計,此餘此次入滬來冶遊之第一樂也。
夫滬本松江濱海一小縣耳,自道光季年五口通商,中外互市,遂成海内繁華之第一鎮。
凡英、法、美三國所居之地,皆謂之“租界”。
以河為界,法界自小東門陸家石橋河北至北門三茅家橋河南;英界自三茅家橋河北至二擺渡老閘河西南(老閘河即蘇州河也);美界自二擺渡河北至虹口皆是,英居兩界之中,地廣人繁,洋行貨棧十居八九,其氣象更為蕃盛焉。
每界每歲捐數各數十萬,其章程由英商而定,其經費仍居戶所出。
居戶洋人較華人為少,捐數華人較洋人為重。
而一切巡捕、包探、掃街、鋪路、推車、挑水請役,皆系華人為之,惟巡捕則較有洋人焉。
巡捕者,植立于各界四叉,以防行人車馬碰撞之虞,雖晝夜、風雨、寒暑不改。
設有不率教者,則拉捕房以問,以是滬上少争鬥盜竊之患。
不然,五方雜處,良莠不齊,猶豈可一日居哉!而道路則時加修飾,不使半步之崎岖;溝池則時加疏浚,元使淤泥之稍積;睛則輪水渀沸,塵漠不飛,夜則電球地燈,照耀如晝。
以地方所捐之數,應地方所為之事,而即以還我地方謀食之人,其立法若何美備!設我中國為之,未有不染指侵蝕于其間也。
餘猶憶戊寅赴楚,滬上熱鬧之區獨稱寶善街為巨擘,今則銷金之局蓋在四馬路焉。
每當夕陽西逝,怒馬東來,茶煙酒霧,鬓影衣香,氲氲焉蕩人心魄。
若夫荷暑已退,柳風乍拂,粉白黛綠者鹹憑檻倚闌,招搖過客。
餘詩有曰:“夕陽紙扇如蝴蝶,遍傍闌幹十二樓。
”蓋情景甚似也。
入夜則兩行燈火,蜿蜒如遊龍,過其間者,但覺檀闆管笙與夫歌唱笑語、人車馬車之聲,嘈雜喧阗,相接不絕,抑何其盛也!蓋英界為滬上之勝,而四馬路又為英界之勝,是以遊人競稱四馬路焉。
而餘之遊滬,以四馬路會歸外,更有八事焉:戲館也,書場也,酒樓也,茶室也,煙間也,馬車也,花園也,堂子也。
更請以聞見所及陳之。
滬上梨園甲于天下,聞始于同治初年徽人開滿庭芳于南靖遠街。
其時調分京、徽兩種,嗣後京調盛而徽班遂無問鼎者焉。
今則四馬路之丹桂、六馬路之天福為最,石路之天仙次之,寶善街之和春、長春、三雅又次之.三雅專演昆腔,調甚悠揚,時人以其不及京腔之繁缛,不喜也。
近有幫子腔附麗子京調,獨出冠時,其聲嗚嗚然,如大聲疾呼,如痛哭流離,悲傷噍殺,感人最深。
夫戲班之盛衰視乎腳色之優劣,班中花旦尤重,往往赍千金厚币聘諸燕京。
餘昔時所見負盛名如小桂壽、劉鳳林,十三旦、葛子香、萬盞燈者,今已風流雲散,莫問行蹤。
近來之秀如周鳳林之《蝴蝶夢》、高彩雲之《翠屏山》、丁蘭荪之《蕩湖船》、牡丹花之《青雲下書》,亦足以娛目蕩心。
當夫禮拜之期及禮拜六之夜,演者色舞眉飛,觀者興高采烈.電燈初閃,車馬争來,接客者候諸門首,将日夜之戲印就紅箋,分送各客,謂之“戲單”。
包廂正座,椅位闆位,遞次而減。
鐘鳴八下,各戲登場,萬頭攢動,蟻擁蜂喧。
更複有以燈踩技藝擅長者如《鳳蓮山》,《洛陽橋》、《鬥牛宮》、《寶蓮燈》,每演一戲,蠟炬費至二千餘條,古稱火樹銀花,當亦無此绮麗矣!迨至銅龍将盡,玉兔漸低,而青樓之姗姗來遲者,猶複蘭麝煙迷,绮羅雲集,誠不夜之芳城、菊部之大觀也。
此戲園也,為遊滬者必有事也。
書場者,即世所稱“說大書”也。
自說大書之技不精,而後借粉黛以為助。
其未說書也,必先使唱開篇。
其既說也,又皆能插科打诨,相為接應。
厥後喜聽唱而不喜書,于是争廢書而專用唱矣,說大書者僅退坐理管弦而已,此滬上書場所以專稱“女唱書”也。
書場共十二樓,皆聚于四馬路,曰天樂窩,曰小廣寒,曰桃花趣,日也是樓,曰皆宜樓,曰萬華書屋,曰響遏行雲樓,曰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