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風土記

關燈
;乳紅白十有四種,自九十元至十七元;牛皮八種,自十七元至十元;藤七種,自七元至三元;椰肉六種,自四元至三元;犀角三等,每斤自四十元至二十六元;魚<月者>每擔一百二十元;白魚翅三等,每擔一百一十元至四十三元;烏魚翅三等,三十九元至十五元海參二十餘種,自六十元至四五元;玳瑁七等,自一千元至一百六十元;白燕每斤十七八元,毛燕上每擔三百二十元,毛燕中一百八十元,其他雜貨不載。

     叻中華人最多亦最富,有擁赀稱千萬者,有數百萬者,若十萬八萬之戶,但雲小康,不足齒于富人也,然究其發迹,多在三四十年前,近則鮮有暴富者矣。

     土人最貧,吉靈人亦鮮充裕,惟齊智及阿剌伯人,不少殷實。

    齊智人專以放債為生,重利盤剝,如中國印子錢之類。

    華商資本缺乏,或向告貸一時濟急,久則剝膚,時有涉訟不了者。

     居民生死,每月有冊刊報。

    查西曆二月冊載:居民生育,男女一百五十七,死三百五十。

    三月生二百一,死五百十六。

    四月生二百十五,死五百二十五。

    五月生一百九十五,死五百三十二。

    觀此亦可參知民數矣。

     生死報冊俱有限,生育者,三禮拜内不報,查出罰洋五元,死者逾一晝夜、二十四點鐘不報,即議重罰。

    蓋恐有别故隐匿,故特重其罰也。

     在坡生長之華人,一經報冊,即隸英籍。

    其質性良者恒諱而不言,桀者且以自大。

    入耶稣教者尤甚,競有父子不相能如陌路者。

    風俗人心之壞,不待言已。

     年來赈捐防捐,富商樂輸巨款,核獎得虛銜封典者比比,其門前榜大夫第、中憲第、朝議第,一如内地。

    至頂戴冠服,則惟歲首及婚嫁用之。

    尋常酬應往來,或穿單長衣一領,已不多觏。

    居恒短衣跣足,坦率習慣。

    冠履忽華忽洋,出門必戴帽,或洋帽,或巫來由人帽,戴中國小帽者甚少,惟禦長衣必戴小帽,雖甚熱不露頂,亦風俗使然也。

     閩人發辮,俱用紅線為绺,雖老不改,亦其風俗使然。

    故見紅辮者,望而知為漳泉二府人也。

     土人所操巫來由語,通行南洋各島。

    華人久居坡中,及在坡生長者,無不習之。

    又多習英語。

    同侪往來,時而巫語,時而英語,時而閩廣士語,他省初到人往往對之如木偶。

     久居叻之華人,多娶土人女為室,其裝飾與安南女子略同,窄袖寬衣,其長沒足,因而所生之女,亦從土裝。

    聞閩人潮人家中,竟無一漢裝婦女者,不若男子尚有一辮,存其本真也。

    閩廣士子在叻授徒者,頗不乏人。

    叻中子弟讀書圖回籍考試者亦不少,然叻地無書,又無明師友切磋琢磨,大都專務制藝。

    而所習亦非上中乘文字。

    近年領事官倡立文社,制藝外兼課策論,稍稍有文風矣。

     地近赤道,有熱無寒,然熱不過八十度。

    廣廈深居,時有涼風習習,此候拟之江南。

    在梅子黃時,枇杷熟後,惟日中行路,則杲杲之勢,甚于内地炎歊。

    彼工作負販挽車輩,日必沖涼數次。

    或有身塗土人所制一種油,以避烈日者。

    幸時晴時雨,且多樹木,故少觸熱路斃之人。

     沖涼之法,自首至足,以水靧濯,如醍醐灌頂,透入心中,立解煩熱。

    久居此地者,日必一二次,亦習慣使然。

    非是不适,初到者往往不敢輕試。

    然當日中行路後,亦不可不一沖也。

     坡中時有風,而無飓風,時有雨而無淫雨。

    卯初日出,酉末日入,終歲不改。

    日中則熱,夜分則涼,四時皆然。

    居民單衣一領,若将終身,故甚利窮人。

     西人之記晴雨者雲,近歲最多雨之年,共一百四十日,最少之歲年,一百十二日。

    然晴雨甚調,五日中三日晴,兩日雨,從無久旱不雨,一雨經旬者。

     叻地一年内有元旦三:華人元旦,一定者也;西人用西曆,無定而有定者也;若巫來由人元旦,則有定而實無定。

    其将近元旦之前數日,夜半,彼教中牧師登高處望日出,見天際一線日光出地,即欣然曰:明日元旦矣。

    于是集衆教堂中立誓,以為實見日出。

    每年元旦在中國六月初,設遇風雨連朝,陰晦無日,有遲至中旬者。

    今年中曆有閏,故五月初二日為其元旦,是日乘車賀年,亦紛紛不絕于道。

     坡中平陽多而山少,山亦不高,惟居全坡适中之一山,高五十餘丈,英總督署即建其上。

    輪船入口,首先望見,此為最高。

    他如大小坡分界處之王家山,及迤西瀕海一帶諸山,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