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吳江縣
關燈
小
中
大
年,僧道際修。
〈教谕吳骥記。
〉 謝慮芳·【寄問顧仲瑛寓法喜寺】 客來喜得平安信,蕭寺樓居日掩扃。
湖近浪搖窗影白,地偏苔沒履痕青。
群賢方始蓮花社,校卐尤鈔貝葉經。
歲晚歸舟經甫裡,好尋漁父過沙汀。
華幼武·【宿同裡法喜寺】 九裡湖邊寺,參差樓閣重。
空林初落月,深殿已聞鐘。
門掩溪流靜,橋分野色濃。
暫來生逸興,無計削塵蹤。
陳王道·【遊法喜寺】 法喜何年寺?招尋偶一過。
禅扉枕湖上,梵宇出林阿。
僧榻朝煙白,齋鐘午篆多。
因茲觀習靜,慚愧聽鳴珂。
徐嵩·【戊午閏三月十三日同吳憲令自玉峰歸舟過法喜寺有懷顧阿瑛】 玉峰曉雨連金阊,吳淞一棹煙茫茫。
蒲帆半順複半逆,東南風急江波揚。
歸偕吳子過同裡,舟前有寺名法喜。
當年高士顧阿瑛,曾此幽栖詩足紀。
如今寥落無停骖,燈香不若村中庵。
少時偶至久絕足,荒丘常望湖之南。
〈淞先墊在湖北。
〉莫言古刹易蕭瑟,玉山佳處尤堪惜。
名園最勝界溪東,四顧平田渺無迹。
庶幾書卷遺人間,猶識名流頻往還。
人生不朽藉詩賦,深羨君攻庾子山。
〈時吳注庾集。
〉 鄭元佑 湖邊法喜樓,千頃冷涵秋。
吟繞維摩室,風生杜若洲。
慧日忏院,在同裡鎮。
宋淳佑中,裡人馬元吉舍地建,慧日禅師開山。
明洪武初,南琛寶隐居焉,姚廣孝嘗往來于此。
正統七年僧甯重建。
〈裡紳何源撰碑記。
康熙六年,浮老人侍者徹如祝??于此,後為浮老人法孫。
□□舍齋僧田。
裡紳陳銳撰碑記。
〉 釋行賢·【同松之送徹如祝??慧日忏院和松之韻】 日暖風和泛小舟,晴川數裡作佳遊。
到門不用彈三指,試茗頻教進一瓯。
冷遞暗香梅吐玉,時嗚野鼓戲登樓。
翩翩曳杖何來此?為惜兒孫歸舊俦。
陳銳·【同徐臞庵過慧日忏院】 晴雲碧樹素秋時,賦我廬居共賞奇。
漫逐午鐘尋梵宇,愛摹古篆拭殘碑。
門雖近市嚣塵隔,室為臨流鷗鹭窺。
腸斷征君蓮社裡,頻來揮麈捉松枝。
徐嵩·【同浮老人送徹如上人住慧日忏院】 晴湖潋豔泛扁舟,精舍倘徉即勝遊。
向上提持方竹杖,當前舉示一茶瓯。
梅花夜月村邊寺,楊柳春風水畔樓。
夙昔高情知不淺,祈師遙和寄良俦。
【同陳穎長過慧日忏院贈徹公】 昔年送爾到湖村,白發婆娑共報恩。
石佛浮來奇合谶,金經悟後默無言。
竹窗誰憶南琛寶?苔碣猶知副使源。
最喜元龍今日近,護持塵外長蘭荪。
圓明庵,元延佑中,僧圓覺建,在二十六都。
〈徐志注已廢。
〉康熙間,同川東栅以廢園改蘭若,稱小隻園。
十八年,素哲履禅師居之,複今名。
邵士梅·【和韻贈素公】 誰信頑山亦有知?乾坤老大竟何為?和風忽撒煙中障,新月偏添水畔眉。
慧解微參情網破,靈機迥出髻珠垂。
古丘眼底梅花發,是否春工蕩漾吹? 陳銳·【同徐臞庵過訪素哲禅師】 禅林楓樹爛如霞,虎落周遮一徑斜。
盡日無人常面壁,有時對客祇拈花。
浮名不鬥蝸牛角,說法何勞鹦鹉車?支許相逢真莫逆,香燈茗碗坐忘家。
西歸庵,在龐山湖濱。
宋淳熙中僧明庵建。
明景泰六年僧文聰修。
徐嵩 村湖日暮急東風,點點輕舟出浪中。
身到精藍僧在定,香雲花雨石壇空。
江渡庵,在二十六都,吳淞江濱。
元至正中建。
〈順治初,庵僧乞嵩撰募鐘鼓疏。
〉 徐嵩·【題江渡庵】 農人不離田,漁人不離水。
竭蹙荒村中,夜卧早還起。
江邊有僧藍,欲渡一舟倚。
寥寥鐘鼓音,亦足洗心耳。
陶墩,莫志作桃,一名桃溪,在曹村南十馀裡,水中有墩,又名麻和墩,上有澄心庵,村民數百馀家,自成井市。
吳簡 具區水光搖碧天,洞庭山色浮駒煙。
登臨忽值歲雲暮,遊覽不知身欲仙。
野老時供雪泥筍,溪翁曉送槎頭鳊。
相從喜有班楊侶,拟賦小山招隐篇。
徐一夔·【早春過桃溪望弁山詩】 昨日病痿痹,今日幸少瘳。
偶遇林居子,招邀過西疇。
進步尤跛側,取途避塍溝。
維時屬開歲,天氣稍和柔。
郊原春尚淺,荠麥緣已稠。
微風忽東來,兩鬓寒飕飕。
良友念我疲,使我憩道周。
連山起西南,迎目意自幽。
借問是何處?答雲是湖州。
俨若栖突弁,青雲郁相缪。
甯非古靈仙,遣蛻在上頭?秀色攬不及,欲去仍遲留。
我懷郁已久,欲寫念無由。
不有此一适,焉能消百憂?但願長強健,時時出來遊。
徐衍·【次前韻】 抱屙返丘壑,攝養欣漸瘳。
況無車馬喧,閑居寡世俦。
微風播淑氣,綠水盈春溝。
鳴禽語猶澀,垂柳枝尚柔。
眷焉桃溪上,滿目雲山稠。
茲晨一遐眺,輕寒頗蕭飕。
令人重懷古,麥秀悲宗周。
峨峨弁峰峙,青翠何深幽。
地分吳楚間,壯觀東南州。
隐君散煩慮,愛此且綢缪。
安得垂飛翰,試觀絕頂頭?俯瞻環宇内,歲月能幾留?伊馀忝後學,欲見将無由。
相違路雲遠,使我空懷憂。
願言航一葦,從之以遨遊。
吳複 桃花溪水碧于天,亂後重來非少年。
故國世家今若此,白雲紅樹為誰妍?螯持紫蟹催行酒,琴奏高山歎絕弦。
落落晨星耆舊少,感時撫事意茫然。
澄心庵,在桃溪麻和墩。
明正統時,唐居士依壽藏結庵,有金陵某石碣,尚存。
徐嵩 猶憶唐居土,焚香小結庵。
水中塵事斷,圹側死心甘。
子女俱崇佛,夫妻肯共參。
至今留藏碣,清磐禮瞿昙。
【桃溪有懷】 尚想當年舊,桃溪豔紫霞。
雙橋環草市,一棹過漁家。
水滿沉堤樹,籬疏出豆花。
伊人何處是?咫尺隔天涯。
盤野,在學宮左。
宋狀元黃由别墅,甯宗賜名。
内有共樂堂、聯德堂、茆堂、明月台、擁書樓、墨莊道院、三清閣。
〈址約百畝,今圩猶名花頤、蕪字〉 黃由·【共樂堂】 才到松陵即是家,滿堂佳客滿園花。
看花揖客深清賞,休向人間俗子誇。
【聯德堂】 才到松陵即是家,便須洗盞泛流霞。
軟紅塵裡風波惡,不似江頭與海涯。
【茆堂觀弈】 才到松陵即是家,茆堂萬竹綠交加。
午窗睡起無他想,坐看圍棋到日斜。
【登明月樓】 才到松陵即是家,擎空皎月瑩無瑕。
直須台上分明看,拟欲呼仙泛海槎。
【擁書樓】 才到松陵即是家,樓高不管綠楊遮。
有書萬卷時翻弄,千古興亡幾歎嗟。
【道院獨步】 才到松陵即是家,參天桧柏古槎牙。
杖藜終日頻來往,不羨堤邊路築沙。
【登三清閣】 才到松陵即是家,三清閣下寂無嘩。
小考愧乏絲毫報,深炷爐香淨點茶。
【入園】 才到松陵即是家,故園喜聽鵲喳喳。
主人祇為貪風月,蠻觸交争笑爾蝸。
【折花】 才到松陵即是家,底須蝶使與蜂衙?我來祇問花消息,白發休簪付後車。
【睦鄰】 才到松陵即是家,民間何處不桑麻?欣欣老稚迎門笑,鬥酒相歡亦孔嘉。
【無題】 才到松陵即是家,休論枯淡與榮華。
古來顔跖俱塵土,自有時賢定等差。
【思親】 才到松陵即是家,先翁詩句發天葩。
鈍才不及赓馀韻,留取時時罩碧紗。
徐嵩·【盤野懷古】 少師遊息處,吳郡至江鄉。
花月臞庵近,煙波笠澤長。
園亭吟曆曆,宸翰額煌煌。
何事還東去?名溪又屬黃。
【又】 頻年經此地,誰識舊名園?斷隴荒煙色,平池積藓痕。
記嘗稱百畝,圩尚系花村。
何處追芳躅?滄桑不可言。
費洪學·【盤野】 幽栖自古近樵漁,山川缥缈少師居。
少師介節高疏廣,投簪笠澤開衡廬。
滿眼塵嚣非所托,别業蕭蕭遠城郭。
墨莊孤立水雲邊,曲徑育冥疑洞壑。
當軒塔影落煙霄,垂虹夜月歸清橐。
盤谷由來隐士家,不因宸翰流光澤。
鄠杜遙連尺五天,千秋抵掌一樽前。
門外澄波波外樹,劫灰剝複幾推遷?日月不居朝複暮,屈指興衰安足數?須臾俯仰成今古,恨不同時道情素。
祇今散帙讀遣詩,芳徽如接人如晤。
吳江水鄉本無陸路,唐憲宗朝蘇刺史王仲舒〈字弘中,祁人,少孤,家于江南,有文名。
元和中,由峽州刺史遷婺州,在職五年,有治政,加金紫,轉蘇州,後拜中書舍人,複觀察江南西道,卒于官。
〉始築堤,以通往來。
宋祥符五年,轉運使徐奭置開江營兵一千二百人,專修吳江至嘉興塘岸百馀裡,兵即守之。
慶曆三年,又增修荻塘九十裡至湖州,增兵二百人。
八年,知縣李問又大修之,皆土塘也。
治平五年,知縣孫覺〈字民棟。
〉始壘石岸。
紹定五年,郡守吳淵給錢三十萬、米千二百石,檄知縣李椿添石重修。
宋季開江兵廢。
〈時朱勔進花石綱奪去。
〉元初〈以塘路橋梁丈尺派各都裡正及有田上戶。
〉修葺。
至正六年,知州那海又大修之。
〈壘石高一丈,廣丈四尺,長一千八十丈。
建丁亥庵以處居守,置常稔田以供修葺。
立表曰至正石塘。
〉明、水樂九年,趙通政居仁重修。
正統五年,周文襄忱再修。
嘉靖三十五年,倭平後,曹令一麟議開勝墩塘河壩,重修三塘。
萬曆二十九年,劉侯時俊躬勘崩壞,力倡修築,自吳江至王江泾,砥如周道,稱為劉公塘。
〈塘名有五:縣北有港,介湖塘之中,達五龍橋者曰古塘。
自南津而南者曰九裡石塘,其石西面最巨,向以抵湖浪,下有洩水洪一百三十六,今西面俱漲平田十馀裡矣。
自徹浦橋至平川曰官塘。
自平川至王江泾曰土塘,俗稱南塘,皆王仲舒所築。
元至元六年,省發嘉定、昆山、常熟及吳縣民運土十六萬九千挑,增築。
自平川西至湖州曰荻塘,俗稱西塘,晉太守殷康所築,俗傳于??所築,非。
??刺湖州,其所浚在長興縣西湖。
〉 張籍 茫茫菰草平如地,渺渺長堤曲似城。
日暮不知投宿處,逢人更問向前程。
章憲長堤牽百丈,舴艋溯清漪。
山與殘霞暝,水将秋色宜。
江寒征雁度,天遠暮帆遲。
剩欲浮家去,煙波學子皮。
張達明·【石塘】 九裡峻峭石,十橋遄迅流。
湖神不敢激,波浪為君收。
王賓·【王仲舒石塘】 三江連接五湖濱,壘石成堤似有神。
非是使君為牧守,風波來往正愁人。
徐觀禮 迤逞行來轉荻塘,寒花細吐散幽香。
梵王宮外閑明月,水客船前點白霜。
不飲亦思千日醉,浮生偏異俗人忙。
莫言今夜無良會,自有寥寥鷗幾行。
于元凱·【吳江道中】 回首來時路,蒼茫極水波。
折梅臨古驿,解纜答行歌。
夜色村家斷,風聲荻岸多。
歲寒歸思急,猶畏雨滂沱。
徐嵩·【石塘】 峻峭九裡入湖天,淺水洪多長葑田。
應識風波西最險,石留片片大如船。
【曉行荻塘】 曉風殘月草塘濱,鼓吹燈光畫舫新。
莫謂柴門多睡穩,戍樓已有曉行人。
【又】 流雲吐月照西塘,一個空亭在路旁。
暫憩恰聞朝課了,數聲清磬共寒醬。
【又】 東林初見海雲紅,水色溶溶曉氣中。
幾許棹歌前去盡,荒墳松柏響秋風。
【荻塘躍馬】 長路迢迢古驿西,野田塍畔荻蘆齊。
揚鞭十裡三瀕蕩,難禁飛濤濕馬蹄。
通濟庵,〈一名通濟禅院,俗呼齋僧堂。
〉在平望西塘。
萬曆十七年,僧惟瑞〈号碧潭。
〉建,檀越積舍田五頃五十畝,以膳雲遊。
〈萬曆己醜,張明廣、王真覺與禅客維瑞、維福倡一庵于鎮西,榜曰通濟,以為接衆之所。
又欲募田,每日一畝,不期積至五頃五十畝,過于夙願。
即自誓曰:吾生為雲水宿食,死與雲水同堂,命以骸骨置塔雲水堂中,至今猶在。
有馮夢祯、王忠兩碑在庫房,沈洵一碑在堅剛。
然考沈碑文,與王江泾壽生庵雷同,何謂也?〉順治初,僧心融〈号懶愚。
〉建大悲殿。
〈在漏風橋内。
〉 徐嵩·【明末乳峰溧禅師住恐順治初退院是日拜辭堂中諸佛擊磬者三自白日某自進院以來如一毫有欺者生遭王法死入地獄孑身而出殊勝西房煥若屢為馀言之馀有詩曰】 飄然一笠别叢林,擊磬從教說有心。
自省住恐能不負,旁觀莫謂少知音。
吳震先·【送祖憲禅師】 主席子川上,三年倍苦辛。
維持經廢後,曲體浪遊人。
遭際禾田薄,偏逢朔馬頻。
送君離此地,轉盼欲傷神。
徐發·【偕松之長兄舟泊通濟作】 訪友來吳苑,扁舟泊荻塘。
湖邊風月夜,市杪水雲鄉。
星鬥晴堪摘,襟裾露轉涼。
呼童攜樸被,且共宿禅房。
潘耒·【丙寅春過通濟贈密中法師】 多年不到橋西寺,為訪深公踏月來。
龍聽法時雲幕殿,烏銜花處水平台。
如歸僧衆飯千缽,似畫煙村渡一杯。
願得法輪窮劫轉,優昙長向講堂開。
車溪庵,〈舊名觀音亭。
〉在爛溪東亢字圩。
宋建炎中建,前有蓮華漾。
僧善住·【車溪道中】 葦白茆黃溪水清,倚篷閑看浪鷗輕。
闆橋橫處人家小,修竹參天落照明。
【又】 客裡蹉跎歲欲闌,水邊楊柳尚平安。
夜來已作還鄉夢,滿目西風客棹寒。
瑪瑙庵,在黎川西,〈相傳舊基坐奎廉圩右埃。
〉初名蕭庵。
宋寶佑三年,僧原妙建。
元至治三年,武林瑪瑙寺僧大轍遷此,因名。
徐嵩·【月灣漁舍】 一曲晴溪月樣灣,蘆花幾處釣船閑。
筐中貯得鮮魚滿,好換村醪盡醉還。
釋行演·【懷瑪瑙庵】 多時不到曾遊地,屈指春風又幾回?夢想琅殲千萬個,綠雲一片裹樓台。
草庵,在秋澤村東。
順治間僧剩庵建。
〈僧以性疏略,又名疏溪草堂。
〉 釋道親·【過草庵】 數椽小小構孤村,菱芡交加水到門。
四壁天垂宜晚望,可中落日大如盆。
徐嵩·【秋夜草堂同雪岑雲瀛四禅師聯句】 偶泛扁舟過,何期遘遇殊?〈嵩。
〉潭龍将雨出,〈雪。
〉野鶴與雲俱。
〈岑。
〉地僻人偏勝,〈雲。
〉芝秋清興不孤。
〈瀛。
〉浮生彈指似,〈雪。
〉良會可長無。
〈岑。
〉雅集空庭坐晚涼,〈岑。
〉客逢玄度話偏長。
〈雲。
〉當門秋水新菱角,〈雪。
〉繞徑修篁舊草堂。
〈松。
〉詩句每從佳境得,〈岑。
〉旅愁偶為故人忘。
〈瀛。
〉且将山茗頻頻飲,〈雲。
〉氣莫問扁舟去渺茫。
〈嵩。
〉 盛澤鎮,在舊二十都。
〈離縣治西南六十裡。
〉莫志不載。
徐志雲居民百家,以綿绫為業。
今商賈遠近輻集,居民萬有馀家。
蕃阜氣象,諸鎮中推為第一。
鎮西北二裡許有東陽橋,〈俗呼白馬寺橋。
〉右堍下即圓明寺,〈舊稱白馬寺。
〉寺西裡許為西庵,〈即摩哥禅院。
〉庵西南裡許有毗盧庵。
東陽橋北為洪裡蕩,南為盛澤蕩,蕩東岸有三義殿、香波橋,殿東隔濠即宸洲殿,〈俗呼娘娘廟。
〉殿南即大王廟,〈地址相連,即金龍四大王。
〉廟南隔濠為目瀾洲。
市西有老太廟,中有中聖堂,東亦有老太廟。
市杪東有升明橋,橋南堍即白衣庵,橋東北岸為地藏殿,稍東水中有文起閣,閣東北三裡許有折蘆庵,市北裡評有申明庵。
殳丹生·【大水中玉峰歸玄恭過訪即事】 河流活活入茅堂,榻上經旬卧不妨。
忽報客來驚起問,相看唯有一歸莊。
【又】 十年醉裡别金阊,君上淮揚我富陽。
今日相過堪并釣,好移艇子近藜床。
【歸舍有感】 去年多病一袁翁,強起看花芍藥紅。
今日花開身健在,更無人語隔簾攏。
【又】 一春到處看山去,四月歸來住水村。
新綠滿庭飛燕子,不須惆怅自消魂。
徐嵩·【仲仲子述盛川今昔之異因賦二絕】 白頭老子話當年,日午荒村少爨煙。
卻倚豆棚花下立,門前楊柳系漁船。
【又】 神宗以後始繁奢,狹巷穰穰鬧日斜。
不見吾宗〈謂魯庵公。
〉修志日,居民祇有百馀家。
圓明禅寺,舊址在車溪旁。
宋乾德間僧月覺建。
〈今尚有圓明村,舊碑尚在道觀中。
〉明洪、永間,衍慶庵〈庵址即今橋西。
〉僧愚蒙極及其徒堿印宗易庵為寺,奏賜今額。
〈宗曾住中吳白馬寺,故俗稱白馬寺。
〉十五年,僧宗煥重修,後圮。
正統初,東溟祚重建。
正德十一年,僧如瓊修。
嘉靖中,僧壽源拓地廣之。
崇祯間,僧牧山修。
順治間,僧明幻如公住恐。
迨康熙初,爾初正公又修。
〈古南孫靈松、爾初嗣霜崖、庵村孫克明,諸公繼之。
〉 吳複·【圓明寺】 不到禅宮二十年,庭前古柏已參天。
衰容自哂多華發,故舊相逢亦白颠。
勸客新醅春未煮,留人苦茗夜重煎。
一窗風雨催歸興,好向溪頭問釣船。
高啟·【圓明寺訪呂山人】 憐君不出戶,結夏與僧同。
陰竹行廊遠,香花掩殿空。
飯分齋缽裡,書寄藏函中。
茶宴歸來晚,西林一磬風。
湯三俊·【圓明寺】 花藓上頹垣,殘陽下殿門。
坐看行道寂,煙火自西村。
徐嵩·【重過圓明寺】 白馬橋邊寺,炎天一棹停。
湖煙浮野闊,草色護牆青。
境每因心轉,人須使地靈。
尚期支遁力,燈火更熒熒。
【又】 十載無消息,重過舊未忘。
孤村回曲渚,危閣倚東陽。
釣艇晴猶濕,菱花密更香。
勖君因故友,再四詠滄浪。
〈克公系史弱翁外甥。
〉 【尺木舍似岫雲上人】 西舍東堂總佛廬,禅家何必強分疏?虬松惜去尋花徑,蝸壁空留尺木書。
耿耿青燈愁夜永,蕭蕭紅樹愛霜初。
試看出岫無心者,一片閑雲任卷舒。
昆盧禅院,在陸家潭。
明崇祯初,仲寅初延明幻禅師建,其徒古雲禅師繼之。
康熙庚申,天谷禅師重修。
釋通門·【訪明幻開士】 昆盧庵在盛川西,往往來尋畏隔溪。
清磬數聲傳北岸,盈盈一水莫生迷。
【又】 爐火熒熒夜煮泉,秋燈頻剔主人賢。
枯懷圖寫眼前句,月落三更未得眠。
釋行彜·【訪天谷法侄】 短棹春風間水隈,三年不見畫公來。
新詩知爾奚囊滿,相對南窗詠幾回? 徐嵩·【宿昆盧似天谷和上】 野徑行非遠,村邊倚一庵。
煙霞收夕照,星月漾秋潭。
在我能眠穩,何人肯立參?明朝如未雨,一棹過溪南。
周篑·【前題】 不厭頻相索,扁舟去複來。
傾筐林果出,分竹水軒開。
布被溫繩簟,溪萍簇岸苔。
苦留陶永日,未遣夕陽回。
釋超偉·【禮先幻老人像】 饑馑人逾苦,風塵俗更非。
師身已入寂,孤輩又何依?敗屋懸遺像,空箱貯舊衣。
客歸重膜拜,嗚咽寸心違。
太平庵,在盛湖濱山家壩。
明天皆七年建。
黃容·【贈蒼崖上人】 小結茅庵傍碧湖,沙禽點點亂菰蒲。
堂中清磬随時響,舍後荒園帶月鋤。
畏客掩關惟讀古,耽幽入定每跏趺。
毒龍降卻冰心徹,會向高峰覓坦途。
釋明溥·【同臞庵先生訪蒼兄】 尋菊行吟訪惠公,夕陽倒影入茅蓬。
湖邊樹樹經霜後,菱葉初消桕葉紅。
釋行修·【臞庵先生同天鏡兄過訪】 同步湖濱夕照微,漁舟兩兩白鷗飛。
田家正值初冬候,幾許橋邊刈稻歸? 蔔舜年·【晨起湖上居】 紙窗清映盛湖曉,窗裡宿雲溫欲飛。
湖鳥呼群動高柳,山雞唱闌開矮扉。
春濤十裡牙樯細,夜雨一園蔬甲肥。
自信直鈎長罷釣,無魚不與素心違。
朱銘德·【盛湖竹枝詞】 撾鼓新傳五歲童,不曾按譜自然工。
白髯挾闆翻旁坐,羨殺街頭抱布侬。
張期芳·【前題】 書船箫鼓泛湖中,挾妓征歌各不同。
底事旁觀争共笑,青娥卻對白頭翁。
【晚過故人高元湘别業】 門徑蕭然對夕陽,寒煙疏柳覆危牆。
鶴飛無處傳消息,庭畔猶馀花草香。
徐嵩·【寄贈盛川高素約八十翁時邑侯送扁】 笙鶴翩翩下碧空,天恩寵錫〈扁名。
〉日瞳嚨。
廣文稱壽諸孫拜,盡羨高門更不同。
高模·【東村小圃】 日涉未成趣,暫來聊自娛。
種移牆外竹,讀剩意中書。
徑沒空亭草,池深半畝魚。
一天秋雨後,新月照村墟。
善慶庵,又名法華忏堂,在二十都。
宋鹹淳中,僧可洪建。
明洪武十一年,僧嗣興修。
正德間,僧道璇重修。
釋超偉·【過法華忏堂觀古松贈曉天開士】 喬松挺立雪霜姿,倚杖來看動遠思。
明月一庭當檻合,清風百斛卷簾遲。
匡徒愧我無他贈,閉戶輸君獨自怡。
今日摩娑相對久,青青保作歲寒期。
種福庵,在海角灣。
僧粹庵募甯紹商人馮昆玉等建。
釋超偉·【過種福與粹庵大德】 盛湖南岸隐精藍,撥棹秋風歲一探。
不是粹公多道氣,迢遙那得此玄談? 明真道院,在洪裡村。
元至正二年,裡人沈玉淵舍宅,道士萬弘道建。
明洪武八年,道士沈道本修。
今康熙己巳,道士馬允沖主修。
〈系天師府知事。
〉 徐嵩·【贈馬煉師】 真人注籍在蓬萊,丹井青田是處開。
袅袅步虛聲漸近,月明滿院鶴飛來。
真隐道院,初在震澤鎮東官塘。
宋建炎元年建。
明洪武二年〈二月朔午大風雨,院圮。
〉移建黃家莊,有天将殿、大士閣、〈裡人沈道明同募。
〉行宮、山門。
崇祯丁礦周卧雲、〈莊孝廉世榮同募。
〉康熙癸亥馬瓊科,〈潘進士見龍撰疏,諸生張阆同募。
〉俱募修。
〈戊辰歲天師府選竟馬瓊科知事,庚午年将建魁星閣。
〉 徐嵩·【過真隐訪鈕學顔暨馬雲生煉師】 最愛村莊僻,尤難誦讀聲。
教通黃與老,裡美織兼耕。
重露滋蔬長,晴晖射鏡明。
我行殊黾勉,莫是學長生。
釋超偉·【過真隐訪鈕學顔文學】 绛帳懸真隐,相尋一杖藜。
圓通高閣迥,略杓小橋低。
碧檻桃初放,丹墀鶴尚栖。
玄都清寂地,坐久興堪攜。
鈕純仁·【冬日松之徐先生過真隐書樓】 青氈寂曆傍丹丘,鶴駕雲旗月滿樓。
更有幽人天外至,一灣流水系仙舟。
莼香庵,在南思港姚家灣。
徐嵩·【過莼香庵贈玄道法師】 别業平川上,高風憶采莼。
疏籬秋水入,小艇白鷗親。
煮茗邀溪月,談經施野人。
中峰能退隐,獨處不嫌貧。
釋性炳·【送玄道法師】 芙蓉香老葉聲幹,一棹煙雲去路寬。
且喜列庵秋未盡,蘆花十裡待君看。
震澤鎮,在雙楊村西四裡,北濱太湖。
《書》曰“震澤底定”,因名。
《吳越春秋》謂“範蠡乘舟由此泛湖”,故鎮有底定、思範二橋。
南有蠡宅村,北有長漾、張墩。
梵刹有慈雲、普濟、應天諸寺,道院有奉真、嶽廟,祀典有三賢祠,官署有震澤務、巡檢司,園第有唐陸龜蒙别業、宋工部侍郎楊紹雲定軒、陸十七孝子宅。
地方三裡,居民三千馀家,俱業绋織。
王元傑 村市蕭條數十家,扁舟夜泊傍蘆花。
江空歲晚歸心切,客遠山長去路賒。
帶水野田鳴落雁,連雲煙樹繞昏鴉。
勞生徒負燈窗志,祇合西園學種瓜。
徐嵩·【龜蒙别業】 千秋遣迹肯忘情?山水居然亦好名。
自是高人多借重,不教甫裡獨先生。
【鸱夷煙艇】 傳說功成此泛湖,一帆煙霭傍菰蒲。
風流盡羨鸱夷子,未識西施果載無? 【洞庭罨畫】 樹杪村邊黛色移,何人載筆一題詩?最佳雨後山尤迥,洗出青天兩道眉。
【太湖巨浸】 巨浸源長近接苕,秋來葭莢亦蕭蕭。
輸他震澤名偏古,禹迹猶傳底定橋。
【龍宮芷藥】 幾曲聲傳湖上洲,藥花芷秀冷波浮。
縱饒得遇龍宮女,也是無端一段愁。
【鎮學弦歌】 安得書聲似織聲?熒熒五夜一燈明。
當年信伯傳經在,鎮學弦歌似武城。
【三賢祠】 祠中遺像俨如今,寥落荒庭碧藓深。
須望後賢能振起,儒宗原不讓東林。
【旌孝坊】 終宵兒病起何遲,子孝誰知父母慈?陸十七坊真不朽,回看勝讀《蓼莪》詩。
底定橋,初建無考。
宋淳佑三年重建。
元至大中重修。
明景泰元年又建。
〈跨塘。
〉 思範橋,元至正中建。
明嘉靖十一年,道士姬玉衡重建。
〈跨塘。
〉 菉漪亭,在震澤會源橋北,地當葫蘆泾,水自嘉泰橋來,〈俗稱觀音橋。
〉約五六裡至此曲而闊,形如葫蘆,故名。
莊氏向水而居,宅後種竹千竿,界以濠水,謂之盤阿履釣,以母年高,思以娛親,特構一亭于竹林中,鑿池壘石,時奉母登眺其上。
沈太史世奕題額,遠近遊者或記或詩,以嘉其志。
陸來·【寄題泵漪亭】 映水一空亭,修篁四面青。
悠然濠濮意,架上有遺經。
楊無咎·【前題】 雨後看流泉,林深聽啼鳥。
願言母忘憂,亭邊種萱草。
徐嵩 曲徑轉幽篁,猗猗一亭菉。
日霁篩碎金,風清戛寒玉。
吳炳竹色入簾青,飛花落小庭。
醉題詩數首,無異古蘭亭。
黃自瞻·【讀吳之侃某漪亭記作】 栖遲林壑結閑亭,繞徑新篁照眼青。
客到觞飛常道故,月來琴奏又談經。
階前綠蔭依芳草,野外容光映翠屏。
家慶高堂欣日涉,唱喁風動水禽聽。
潘耒·【題菜漪亭】 莊生标格本翩翩,遊戲人寰不記年。
地就林臯成墅後,天教歲月屬花前。
危亭綠覆千竿竹,曲沼香浮五色蓮。
最是北堂強健好,萊衣舞處倍鮮妍。
【又】 一水抱花村,輕帆直到門。
溪風秀禾黍,山翠潤琴尊。
春至禽能語,秋深石露痕。
灌園吾有意,靜對欲忘言。
釋超偉幽亭新結構,菜竹正漪漪。
水曲魚偏嘯,林深人不知。
娛情黃菊酒,奉母白華詩。
覽勝尋常慣,茲遊動所思。
莊冏生 解組欣來濠濮停,菜漪亭上足娛情。
子常奉母攜觞入,母更呼孫曳杖行。
芳徑迂回花作席,小控曲折錦為城。
憑欄眺遍還馀興,笑指千竿竹浪生。
莊名弼 吾家園吏愛逍遙,祖武看君興獨超。
敢道宗人時把臂,已知阿母屢相邀。
樹皆不老冬偏秀,花必長春久不凋。
太史大書疑未盡,彩衣合共綠漪标。
莊觀 林園未遍上虛亭,亭上偏深眺覽情。
修竹千竿卷石長,方池半畝倒梧生。
拈來芳草多殊狀,逢著奇花莫辨名。
喜值蓮開剛到此,澗阿疑是錦妝成。
梵光院,在黎川中市下岸。
隆慶五年,潘堂舍地建。
崇祯間毀。
順治五年,住恐蘊空重建,其徒慈然繼之。
康熙壬戌,竹隐、道生重建。
汝先标·【梵光院贈竹隐道生二上人】 二朗同心葺梵宮,常聞暮鼓與晨鐘。
缽空不惜栽田博,衲敝能将尺布縫。
洗滌情塵調白牯,莊嚴象設坐青峰。
蒲團幾破禅燈下,十載參尋為正宗。
三笑庵,〈本三官堂。
〉在浒泾弄。
清初僧密印建。
徐嵩·【同楊祇敬侄沁公方思景周過三笑庵】 黎川還散步,浒徑共幽尋。
隔岸曉煙接,滿庭秋色深。
客遊增韻事,裡俗見虔心。
莫是翻經處,清風滿竹林。
羅漢講寺,在黎裡鎮西。
晉永熙元年,裡人施氏舍地,僧法燈建,名普同院。
宋淳熙元年,僧梵敷奏,賜今額。
明永樂元年,僧來與修。
宣德七年,僧永文增建。
〈給事中松江陶育記。
〉 朱良實·【寄黎裡羅漢寺主者伏虎林】 我将八耋斷塵緣,愛聽松風看瀑泉。
和靖吟懷梅瘦損,濂溪佳境草芊綿。
謀生未許全抛俗,問話那能不離禅?長想知音在何處?他時定泛剡溪船。
徐嵩·【夜宿羅漢寺似蛤庵和尚】 已訊還山久,重逢喜可知。
鐘附洗缽後,舟泊上燈時。
聊備一宵宿,欲消經歲思。
寂寥禅客過,應笑為題詩。
【過維漢寺訪蛤庵和尚不值】 古寺于今幾廢興,綠波芳樹有分燈。
結成佛國三千界,流落天台五百僧。
揮麈不須談聖谛,停舟政可避炎蒸。
何期訪友蕭然去,猶幸禅房遇舊朋? 【重過羅漢寺】 向晚登臨急,乘閑憶舊遊。
荒庭遺斷礎,古樹倚危樓。
日落湖光動,煙生野色幽。
不嫌村市近,一徑隔田疇。
【寶綸庵待渡】 小庵西市盡,聞築自先朝。
水闊雲難斷,天寒日易高。
刹竿臨野渡,堰栅傍村橋。
為值無舟過,川流樹影搖。
龐山,在南津口石塘對岸。
地形隆起,實非山也。
〈裡人悉業蔬圃,朝出晚歸,鬻之以糊口諺雲:龐山背,駝日月,其人辛苦;石裡口,吞日月,其人健訟。
餘視龐山土塍,中高邊下,俱由老圃鋤成,以瀉流雨潦,仿佛岡阜,實非天然。
〉其下即龐山湖。
甯玉·【與龐福一遊龐山留題西隐庵】 龐山西隐阿蘭若,中有高人趣不同。
千偈瀾翻無滞迹,一塵不到有清風。
門前湖水三萬頃,雨後雲山八九峰。
對現堂堂無别法,數聲漁唱月明中。
龐福一·【和】 松陵城外古招提,隐入西雲路不迷。
明月清風深夜靜,斷雲流水小橋低。
香含優缽花饒笑,韻協頻伽鳥亂啼。
如此佳山與佳水,幾多詞客為留題? 于文傅·【遊龐山訪龐雲翁】 山本無山惟有名,入山山意自分明。
牆随畦畛高低築,船趁沙灘遠近橫。
别崦午晴雞喔喔,隔林風細鳥嘤嘤。
山翁獨把煙霞占,五十年馀未入城。
周谷賓·【龐山】 意思宛然在,命名良不虛。
林泉盡幽勝,地土亦華腴。
葵韭家家業,朱陳世世居。
山靈應不吝,寸地著吾廬。
趙寬·【江茶庵與龐芸軒小酌】 百畝青田望渺然,草塘潇灑佛燈懸。
豆籬啼鳥清風碎,飯榻鳴鐘午日圓。
村釀小斟狂不醉,野雲閑卧俗猶仙。
炎天何用尋河朔?自有修篁響玉泉。
桓燮帖木爾【龐湖】 湖波渺渺鏡光寒,湖上遊人得勝觀。
一片霞鋪紅葉渡,數團雪堕白鷗灘。
再登古宇探龍穴,護汲靈泉煮鳳團。
聞說鲈鄉何處是?明朝猶約弄漁竿。
楊維祯·【前題】 湖上恰晴晝,雨馀生綠陰。
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
野叟頻相問,郎君不可尋。
西庵有分席,吾亦老山林。
龐龍年來問族到龐湖,風景分明入畫圖。
細浪魚吹蕩雲日,飛花鳥載度煙蕪。
憂時範老心長在,奉使張骞興不孤。
卻笑十年名利客,蹉跎萍迹尚東吳。
徐嵩·【過龐山湖】 共說平湖舊,如今已漲沙。
下田分荇葉,公賦入蓮花。
路接鳴禽宿,帆懸小艇斜。
此行雖十裡,一半是蒹葭。
【又】 滄波仍不遠,此去傍平林。
院竹村家似,灘流野岸侵。
草生孤棹澀,水長夜漁深。
獨聽農夫語,其如望歲心。
【又】 貧居歎在茲,旅次複懷思。
歸夢帆初上,微吟月已随。
渚禽漁子狎,春草濁流遲。
寥落人間事,安危總未知。
〈時遷錢泾。
〉 平望,去縣南五十裡。
漢為松陵鎮,地屬吳縣。
唐始設平望驿,以宿信使。
舊無陸道,憲宗朝築南北西三塘,以通行旅。
宋高宗建炎二年都臨安,以吳江供給之地稱上縣,設平望巡檢司、巡檢寨。
元始祖至元間,開設平望務、抽分場、批驗所、千戶所。
順帝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吳江,築土城于此,〈城壕河在下塘。
〉屬隆平府。
〈因無高山大陵,一望皆平,又名平江、平水、平川。
〉長老橋〈初名長樂,稱北關。
〉北堍有關王廟,〈其東庑即任公環祠。
〉其南跨運河〈又名前溪。
〉為安民橋,堍東真武廟,〈又翠三元閣,内有彌陀殿。
〉再南為通安橋,〈又稱畫眉橋,相傳建時以玉畫眉鎮其下。
〉堍西有城隍廟,〈枕橋有文昌閣,已廢。
〉跨司前港為安德橋,〈積雨水漲莺湖,沖出運河,故下塘名沖水灣。
〉橋南即驿舊址,〈稱南關。
〉再南為東嶽廟。
〈有劉侯時俊甘棠亭,已廢。
〉莺湖東北為大通橋,〈跨後溪河。
〉西堍有石像觀音庵,西為殊勝寺,寺西有清真道院,院西有通濟庵,西即荻塘,塘北南思港有莼香庵,庵西北草蕩,蕩西有蒹葭庵,再西曰姚田,有乾元、大士二庵。
〈傍大龍蕩。
〉湖中有平波台,西南接爛溪,東南有泉近桑盤村名桑泉,村西有悟珠庵,湖東岸即南塘也。
運河東曰東栅,有祥福庵,再東有鹿野庵,再東有雪湖,湖東南有藏龍蕩,蕩東有龍潛庵。
後溪之北有韭溪耕讀村。
〈通太河路。
〉 顔真卿 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
際海蒹葭色,終朝是雁聲。
近山猶仿佛,遠水忽微明。
更覽諸公作,知高題柱名。
吳融·【平望蚊子】 平望有蚊子,白晝曙人膚。
不避風與雨,群飛出菰蒲。
擾擾蔽天黑,微形紅且濡。
振篷亦不懼,至死貪膏腴。
舟人敢停棹?陸者亦疾趨。
噫嘻天地間,萬物各有殊。
陽者陽為任,陰者陰為徒。
蚊蚋是陰物,夜從喧牆隅。
如何正曦赫,吞噬當通衢?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蕭疏。
此中震澤路,風月彌清虛。
前後幾來往,襟懷曾未舒。
雖然好吟嘯,其奈難踟蹰。
蘇舜欽·【邂逅劉公尤于平望聯舟夜話】 昔别??初生,離讴發清商。
契闊幾何時?扁舟此徜徉。
我亦宦遊者,吳會非故鄉。
解後通夕語,弭楫水中央。
淡影月照産,清音雁南翔。
摅意良未盡,詛及羅酒槳?子去尚千裡,道路阻且長。
崎岖慎所曆,無令馬玄黃。
範成大 寸碧闖高浪,孤墟明夕陽。
水柳搖盡綠,霜蒲蘸新黃。
孤嶼乍舉網,蒼煙忽鳴榔。
波明荇葉顫,風熟??花香。
雞犬各村落,莼鲈近江鄉。
野寺對客起,樓陰濯滄浪。
古來離别地,清詩斷人腸。
亭前舊時水,還照雙鴛鴦。
王恽 今日風色好,舟行喜清和。
解衣坐篷底,閑聽吳侬歌。
大犏從東來,帆樯郁嵯峨。
雲是淮海公,赴召耽微屙。
倉皇不少住,進棹如飛梭。
物情忌太盛,從者不得□。
尚馀蔽川載,意氣隘兩河。
有懷陶朱公,伯業到不磨。
可想不可見,五湖渺煙波。
僧道原 計程息勞牽,日晚江路永。
連樯如有待,聚泊就村井。
沙明鷗群回,月出人語靜。
心清獨不寐,況乃風露冷。
因思往來客,終日困馳騁。
得非衣食驅,無乃緣造請。
吾人方外士,素志慕箕穎。
胡為淹水宿?混迹問蛙黾。
丈夫别有念,此意誰得領?人生未聞道,如何卧煙景? 張觀·【過平望】 喚醒江鷗夢,舟行認洞庭。
石橋浮半月,漁火點殘星。
驿路三年客,春風十裡萍。
逢山青未了,回首又長亭。
楊廷秀 望中不著一山遮,四顧平田接水涯。
柳樹行中分港漢,竹林多處聚人家。
風将春色歸沙草,天放晴光入浪花。
午睡覺來情緒惡,争呼蟹眼治龍芽。
周良金·【平望早發】 畫鼓樓頭急,風湍旅思頻。
古今難了事,江漢未歸人。
波落吳天月,煙迷越嬌春。
平沙鷗鹭浴,雲物任相親。
朱氏靜庵獨坐篷窗下,挑燈憶别離。
旋沽平望酒,細詠魯公詩。
遠寺鐘聲動,孤村月上遲。
含愁緘尺素,慰我北堂思。
李黃·【贈貞仲張先生保全平川之作】 鼎革猶煩戎馬過,平川其奈驿騷何?黃沙晝起烽煙滿,白刃宵明戰血多。
一己獨能全首領,千家兼得脫幹戈。
當年片語銷鋒镝,屍祝留為薤露歌。
平望城,亦張士誠築,入明廢。
今俗呼城蒙。
僧蕉室 風靜寒塘起暮煙,數聲秋雁客程前。
湖波東下青山盡,客路南來彩鹢連。
霸國城空惟磷火,升仙祠古有題篇。
夜深何處漁歌發?明月蘆花野水邊。
陶振 平望橋東舣畫舟,江空天稱冥搜。
彌漫煙樹村墟晚,浩渺雲濤澤國秋。
戶繞鴨闌開驿舍,旗搖雉尾見谯樓。
聖恩優老身康健,許著羊裘狎海鷗。
乾元大士二庵,在姚田村。
徐嵩·【過姚田庵訪契周爾飛二上人】 婉蜒龍坡路,徜徉日已斜。
看楓過水寺,問菊到村家。
客聚難禁酒,僧閑慣煮茶。
雲山秋色遠,清興繞天涯。
【又】 碧浪西風起,沿洄一徑斜。
臨湖看野寺,覓渡問漁家。
月色溪邊樹,燈光雨後花。
秋宵移一榻,與子挹青霞。
粟隐庵,在六裡舍金家潭。
徐嵩·【庚子秋訪霞隐兄于粟隐庵】 金潭處處絕纖塵,欲渡無梁孰問津?明月一庭相見了,與君俱是舊時人。
【甲辰秋同霞隐梅章蒼谷重過粟隐】 平川破驿馬蹄多,風雨舟中問雪湖。
舊隐金潭原不遠,水煙秋暝喜同過。
釋慧裔·【前題】 夜扣秋煙裡,鄰翁識故人。
重過疏雨暗,相見一燈新。
缽飯浮香雪,庭花照客身。
孤村人語寂,潭月隐青??。
蓮華庵,在黃溪市水中。
徐嵩·【蓮華庵訪識得禅師不值示克己上人】 水中一片地,小築字蓮華。
客到秋冬際,鄰疏三兩家。
孤僧同野老,菱葉間??花。
飛錫知何處?空回渡口槎。
三天門,在南門外。
〈初祇小閣,一老尼居之。
順治丁亥四月朔,裡人某過之,忽反剪其手作神語曰:“我在武當香火斷絕,今欲遷此,汝輩急圖之,不然則縛汝輩去矣。
”某叩頭不已,連應唯唯。
一邑喧傳,觀者塞路,乃捐金起工,朝禮焚香,遠近争施日數千人,列櫃兩行。
甚有攜施百金不告姓名而去者,曰:“我自了我願耳。
”每夜拆封,必數百金。
此地實市廛也,鄰居狹密,俱出重價購之。
立秋日聖殿上梁,是日适晴,某某又指日雲:“聖駕降臨,祥雲捧日,天雨寶花。
”衆皆仰視目眩,悉以為然,投香燃蠟,紙焰驚雷,爐煙結霧。
餘偶伫立片時,衣染香氣,三日不散。
而道家又謂“真武我家神明,所當掌守”,乘隙進院,老尼之子青蓮上人又竭力驅之,彼此各倚護法為能,至于頻年構訟,故施金雖衆,而妄費亦不少。
〉考玄武壬癸水神,猶河伯、海若也。
宋真宗以諱故,改玄為真,初号北極佑聖真君,靖康初加号佑順助聖真武靈應真君。
〈道家以為靖樂王子,神靈勇猛,受道秘于紫虛玄君,得寶劍于天神,修道于武當山。
仙去,上帝命鎮北方,披發而跣,玄袍皂旗,雲雲。
〉餘謂天地五行之氣,無處無之,其祀之所以報功,宜也。
披發而跣,供以龜蛇,無乃亵乎?神如有靈,必颔餘言。
張大純·【過真武殿歎香火之盛感賦】 蓬跣天教鎮北方,神言忽報徙江鄉。
雲車鶴駕憑靈應,水劍星旗類武當。
蠟焰煙凝遊子袖,紙灰雪點美人妝。
祇須片晌階前立,博得旃檀幾日香。
徐嵩·【己未新正五日同将樂馀不遠昆陵蔣玉淵登聖帝殿後閣】 閣後堪南望,平田細路斜。
村邊圍笠澤,樹裡帶漁家。
石砌寒風掃,山光水霧遮。
居貧慚地主,故裡似天涯。
錢梓·【登天香閣】 野霧晴開積雨馀,天香桂閣迥淩虛。
憑闌望裡吾家近,隔水花開沼上居。
興福庵,俗名三官堂,在南倉東,元建。
後有觀音殿、地藏殿,俱明萬曆間建。
至康熙初,僧果竟〈字蓮成,秀水人。
〉募修複,創普同塔,〈金太傅諸紳為募疏。
〉邑侯劉,守備郭,梁溪華、殷二子,暨裡人楊應科、楊士元共成之。
今果竟之徒智學〈字敏粹,吳江人〉住恐。
太湖三萬六千頃,當江城西南,每西南風則水漲。
康熙庚戌,自春徂夏,雨不止,水将平岸。
六月間,雨益甚,累日東北風,水皆壅湖中。
至十二日辰刻,忽轉西南,水一擁而至,排山倒海,濱湖舍盡沒,居民有溺死者。
凡田塍浮厝之棺,一切漂去。
官塘孔道,漂棺浮屍不可勝數。
郭守備給錢募人撈之,堆積岸間。
梁溪華、殷二君目擊心恻,各捐金為阇維埋骨之舉。
先是康熙五年,蓮成已募建普同塔,劉邑侯定國倡助五十金,其後因歲潦而辍,至是互相勸勉,得以集事。
當六月十二日,縣署中水乍高,邑令大驚,一耆老白厭水故事,遂取縣榜從橋上投水,四拜曰:吳江飄沒矣。
水勢亦定。
是水實止一二時,然數百年古冢蛇穴、窖毒穢、陰溝臭腐、雜水混流,人沾之生癬,禾浸之立稿,物遇之即敗,下田粒米俱無,至百畝農家其主婦出傭于郡。
〈教谕吳骥記。
〉 謝慮芳·【寄問顧仲瑛寓法喜寺】 客來喜得平安信,蕭寺樓居日掩扃。
湖近浪搖窗影白,地偏苔沒履痕青。
群賢方始蓮花社,校卐尤鈔貝葉經。
歲晚歸舟經甫裡,好尋漁父過沙汀。
華幼武·【宿同裡法喜寺】 九裡湖邊寺,參差樓閣重。
空林初落月,深殿已聞鐘。
門掩溪流靜,橋分野色濃。
暫來生逸興,無計削塵蹤。
陳王道·【遊法喜寺】 法喜何年寺?招尋偶一過。
禅扉枕湖上,梵宇出林阿。
僧榻朝煙白,齋鐘午篆多。
因茲觀習靜,慚愧聽鳴珂。
徐嵩·【戊午閏三月十三日同吳憲令自玉峰歸舟過法喜寺有懷顧阿瑛】 玉峰曉雨連金阊,吳淞一棹煙茫茫。
蒲帆半順複半逆,東南風急江波揚。
歸偕吳子過同裡,舟前有寺名法喜。
當年高士顧阿瑛,曾此幽栖詩足紀。
如今寥落無停骖,燈香不若村中庵。
少時偶至久絕足,荒丘常望湖之南。
〈淞先墊在湖北。
〉莫言古刹易蕭瑟,玉山佳處尤堪惜。
名園最勝界溪東,四顧平田渺無迹。
庶幾書卷遺人間,猶識名流頻往還。
人生不朽藉詩賦,深羨君攻庾子山。
〈時吳注庾集。
〉 鄭元佑 湖邊法喜樓,千頃冷涵秋。
吟繞維摩室,風生杜若洲。
慧日忏院,在同裡鎮。
宋淳佑中,裡人馬元吉舍地建,慧日禅師開山。
明洪武初,南琛寶隐居焉,姚廣孝嘗往來于此。
正統七年僧甯重建。
〈裡紳何源撰碑記。
康熙六年,浮老人侍者徹如祝??于此,後為浮老人法孫。
□□舍齋僧田。
裡紳陳銳撰碑記。
〉 釋行賢·【同松之送徹如祝??慧日忏院和松之韻】 日暖風和泛小舟,晴川數裡作佳遊。
到門不用彈三指,試茗頻教進一瓯。
冷遞暗香梅吐玉,時嗚野鼓戲登樓。
翩翩曳杖何來此?為惜兒孫歸舊俦。
陳銳·【同徐臞庵過慧日忏院】 晴雲碧樹素秋時,賦我廬居共賞奇。
漫逐午鐘尋梵宇,愛摹古篆拭殘碑。
門雖近市嚣塵隔,室為臨流鷗鹭窺。
腸斷征君蓮社裡,頻來揮麈捉松枝。
徐嵩·【同浮老人送徹如上人住慧日忏院】 晴湖潋豔泛扁舟,精舍倘徉即勝遊。
向上提持方竹杖,當前舉示一茶瓯。
梅花夜月村邊寺,楊柳春風水畔樓。
夙昔高情知不淺,祈師遙和寄良俦。
【同陳穎長過慧日忏院贈徹公】 昔年送爾到湖村,白發婆娑共報恩。
石佛浮來奇合谶,金經悟後默無言。
竹窗誰憶南琛寶?苔碣猶知副使源。
最喜元龍今日近,護持塵外長蘭荪。
圓明庵,元延佑中,僧圓覺建,在二十六都。
〈徐志注已廢。
〉康熙間,同川東栅以廢園改蘭若,稱小隻園。
十八年,素哲履禅師居之,複今名。
邵士梅·【和韻贈素公】 誰信頑山亦有知?乾坤老大竟何為?和風忽撒煙中障,新月偏添水畔眉。
慧解微參情網破,靈機迥出髻珠垂。
古丘眼底梅花發,是否春工蕩漾吹? 陳銳·【同徐臞庵過訪素哲禅師】 禅林楓樹爛如霞,虎落周遮一徑斜。
盡日無人常面壁,有時對客祇拈花。
浮名不鬥蝸牛角,說法何勞鹦鹉車?支許相逢真莫逆,香燈茗碗坐忘家。
西歸庵,在龐山湖濱。
宋淳熙中僧明庵建。
明景泰六年僧文聰修。
徐嵩 村湖日暮急東風,點點輕舟出浪中。
身到精藍僧在定,香雲花雨石壇空。
江渡庵,在二十六都,吳淞江濱。
元至正中建。
〈順治初,庵僧乞嵩撰募鐘鼓疏。
〉 徐嵩·【題江渡庵】 農人不離田,漁人不離水。
竭蹙荒村中,夜卧早還起。
江邊有僧藍,欲渡一舟倚。
寥寥鐘鼓音,亦足洗心耳。
陶墩,莫志作桃,一名桃溪,在曹村南十馀裡,水中有墩,又名麻和墩,上有澄心庵,村民數百馀家,自成井市。
吳簡 具區水光搖碧天,洞庭山色浮駒煙。
登臨忽值歲雲暮,遊覽不知身欲仙。
野老時供雪泥筍,溪翁曉送槎頭鳊。
相從喜有班楊侶,拟賦小山招隐篇。
徐一夔·【早春過桃溪望弁山詩】 昨日病痿痹,今日幸少瘳。
偶遇林居子,招邀過西疇。
進步尤跛側,取途避塍溝。
維時屬開歲,天氣稍和柔。
郊原春尚淺,荠麥緣已稠。
微風忽東來,兩鬓寒飕飕。
良友念我疲,使我憩道周。
連山起西南,迎目意自幽。
借問是何處?答雲是湖州。
俨若栖突弁,青雲郁相缪。
甯非古靈仙,遣蛻在上頭?秀色攬不及,欲去仍遲留。
我懷郁已久,欲寫念無由。
不有此一适,焉能消百憂?但願長強健,時時出來遊。
徐衍·【次前韻】 抱屙返丘壑,攝養欣漸瘳。
況無車馬喧,閑居寡世俦。
微風播淑氣,綠水盈春溝。
鳴禽語猶澀,垂柳枝尚柔。
眷焉桃溪上,滿目雲山稠。
茲晨一遐眺,輕寒頗蕭飕。
令人重懷古,麥秀悲宗周。
峨峨弁峰峙,青翠何深幽。
地分吳楚間,壯觀東南州。
隐君散煩慮,愛此且綢缪。
安得垂飛翰,試觀絕頂頭?俯瞻環宇内,歲月能幾留?伊馀忝後學,欲見将無由。
相違路雲遠,使我空懷憂。
願言航一葦,從之以遨遊。
吳複 桃花溪水碧于天,亂後重來非少年。
故國世家今若此,白雲紅樹為誰妍?螯持紫蟹催行酒,琴奏高山歎絕弦。
落落晨星耆舊少,感時撫事意茫然。
澄心庵,在桃溪麻和墩。
明正統時,唐居士依壽藏結庵,有金陵某石碣,尚存。
徐嵩 猶憶唐居土,焚香小結庵。
水中塵事斷,圹側死心甘。
子女俱崇佛,夫妻肯共參。
至今留藏碣,清磐禮瞿昙。
【桃溪有懷】 尚想當年舊,桃溪豔紫霞。
雙橋環草市,一棹過漁家。
水滿沉堤樹,籬疏出豆花。
伊人何處是?咫尺隔天涯。
盤野,在學宮左。
宋狀元黃由别墅,甯宗賜名。
内有共樂堂、聯德堂、茆堂、明月台、擁書樓、墨莊道院、三清閣。
〈址約百畝,今圩猶名花頤、蕪字〉 黃由·【共樂堂】 才到松陵即是家,滿堂佳客滿園花。
看花揖客深清賞,休向人間俗子誇。
【聯德堂】 才到松陵即是家,便須洗盞泛流霞。
軟紅塵裡風波惡,不似江頭與海涯。
【茆堂觀弈】 才到松陵即是家,茆堂萬竹綠交加。
午窗睡起無他想,坐看圍棋到日斜。
【登明月樓】 才到松陵即是家,擎空皎月瑩無瑕。
直須台上分明看,拟欲呼仙泛海槎。
【擁書樓】 才到松陵即是家,樓高不管綠楊遮。
有書萬卷時翻弄,千古興亡幾歎嗟。
【道院獨步】 才到松陵即是家,參天桧柏古槎牙。
杖藜終日頻來往,不羨堤邊路築沙。
【登三清閣】 才到松陵即是家,三清閣下寂無嘩。
小考愧乏絲毫報,深炷爐香淨點茶。
【入園】 才到松陵即是家,故園喜聽鵲喳喳。
主人祇為貪風月,蠻觸交争笑爾蝸。
【折花】 才到松陵即是家,底須蝶使與蜂衙?我來祇問花消息,白發休簪付後車。
【睦鄰】 才到松陵即是家,民間何處不桑麻?欣欣老稚迎門笑,鬥酒相歡亦孔嘉。
【無題】 才到松陵即是家,休論枯淡與榮華。
古來顔跖俱塵土,自有時賢定等差。
【思親】 才到松陵即是家,先翁詩句發天葩。
鈍才不及赓馀韻,留取時時罩碧紗。
徐嵩·【盤野懷古】 少師遊息處,吳郡至江鄉。
花月臞庵近,煙波笠澤長。
園亭吟曆曆,宸翰額煌煌。
何事還東去?名溪又屬黃。
【又】 頻年經此地,誰識舊名園?斷隴荒煙色,平池積藓痕。
記嘗稱百畝,圩尚系花村。
何處追芳躅?滄桑不可言。
費洪學·【盤野】 幽栖自古近樵漁,山川缥缈少師居。
少師介節高疏廣,投簪笠澤開衡廬。
滿眼塵嚣非所托,别業蕭蕭遠城郭。
墨莊孤立水雲邊,曲徑育冥疑洞壑。
當軒塔影落煙霄,垂虹夜月歸清橐。
盤谷由來隐士家,不因宸翰流光澤。
鄠杜遙連尺五天,千秋抵掌一樽前。
門外澄波波外樹,劫灰剝複幾推遷?日月不居朝複暮,屈指興衰安足數?須臾俯仰成今古,恨不同時道情素。
祇今散帙讀遣詩,芳徽如接人如晤。
吳江水鄉本無陸路,唐憲宗朝蘇刺史王仲舒〈字弘中,祁人,少孤,家于江南,有文名。
元和中,由峽州刺史遷婺州,在職五年,有治政,加金紫,轉蘇州,後拜中書舍人,複觀察江南西道,卒于官。
〉始築堤,以通往來。
宋祥符五年,轉運使徐奭置開江營兵一千二百人,專修吳江至嘉興塘岸百馀裡,兵即守之。
慶曆三年,又增修荻塘九十裡至湖州,增兵二百人。
八年,知縣李問又大修之,皆土塘也。
治平五年,知縣孫覺〈字民棟。
〉始壘石岸。
紹定五年,郡守吳淵給錢三十萬、米千二百石,檄知縣李椿添石重修。
宋季開江兵廢。
〈時朱勔進花石綱奪去。
〉元初〈以塘路橋梁丈尺派各都裡正及有田上戶。
〉修葺。
至正六年,知州那海又大修之。
〈壘石高一丈,廣丈四尺,長一千八十丈。
建丁亥庵以處居守,置常稔田以供修葺。
立表曰至正石塘。
〉明、水樂九年,趙通政居仁重修。
正統五年,周文襄忱再修。
嘉靖三十五年,倭平後,曹令一麟議開勝墩塘河壩,重修三塘。
萬曆二十九年,劉侯時俊躬勘崩壞,力倡修築,自吳江至王江泾,砥如周道,稱為劉公塘。
〈塘名有五:縣北有港,介湖塘之中,達五龍橋者曰古塘。
自南津而南者曰九裡石塘,其石西面最巨,向以抵湖浪,下有洩水洪一百三十六,今西面俱漲平田十馀裡矣。
自徹浦橋至平川曰官塘。
自平川至王江泾曰土塘,俗稱南塘,皆王仲舒所築。
元至元六年,省發嘉定、昆山、常熟及吳縣民運土十六萬九千挑,增築。
自平川西至湖州曰荻塘,俗稱西塘,晉太守殷康所築,俗傳于??所築,非。
??刺湖州,其所浚在長興縣西湖。
〉 張籍 茫茫菰草平如地,渺渺長堤曲似城。
日暮不知投宿處,逢人更問向前程。
章憲長堤牽百丈,舴艋溯清漪。
山與殘霞暝,水将秋色宜。
江寒征雁度,天遠暮帆遲。
剩欲浮家去,煙波學子皮。
張達明·【石塘】 九裡峻峭石,十橋遄迅流。
湖神不敢激,波浪為君收。
王賓·【王仲舒石塘】 三江連接五湖濱,壘石成堤似有神。
非是使君為牧守,風波來往正愁人。
徐觀禮 迤逞行來轉荻塘,寒花細吐散幽香。
梵王宮外閑明月,水客船前點白霜。
不飲亦思千日醉,浮生偏異俗人忙。
莫言今夜無良會,自有寥寥鷗幾行。
于元凱·【吳江道中】 回首來時路,蒼茫極水波。
折梅臨古驿,解纜答行歌。
夜色村家斷,風聲荻岸多。
歲寒歸思急,猶畏雨滂沱。
徐嵩·【石塘】 峻峭九裡入湖天,淺水洪多長葑田。
應識風波西最險,石留片片大如船。
【曉行荻塘】 曉風殘月草塘濱,鼓吹燈光畫舫新。
莫謂柴門多睡穩,戍樓已有曉行人。
【又】 流雲吐月照西塘,一個空亭在路旁。
暫憩恰聞朝課了,數聲清磬共寒醬。
【又】 東林初見海雲紅,水色溶溶曉氣中。
幾許棹歌前去盡,荒墳松柏響秋風。
【荻塘躍馬】 長路迢迢古驿西,野田塍畔荻蘆齊。
揚鞭十裡三瀕蕩,難禁飛濤濕馬蹄。
通濟庵,〈一名通濟禅院,俗呼齋僧堂。
〉在平望西塘。
萬曆十七年,僧惟瑞〈号碧潭。
〉建,檀越積舍田五頃五十畝,以膳雲遊。
〈萬曆己醜,張明廣、王真覺與禅客維瑞、維福倡一庵于鎮西,榜曰通濟,以為接衆之所。
又欲募田,每日一畝,不期積至五頃五十畝,過于夙願。
即自誓曰:吾生為雲水宿食,死與雲水同堂,命以骸骨置塔雲水堂中,至今猶在。
有馮夢祯、王忠兩碑在庫房,沈洵一碑在堅剛。
然考沈碑文,與王江泾壽生庵雷同,何謂也?〉順治初,僧心融〈号懶愚。
〉建大悲殿。
〈在漏風橋内。
〉 徐嵩·【明末乳峰溧禅師住恐順治初退院是日拜辭堂中諸佛擊磬者三自白日某自進院以來如一毫有欺者生遭王法死入地獄孑身而出殊勝西房煥若屢為馀言之馀有詩曰】 飄然一笠别叢林,擊磬從教說有心。
自省住恐能不負,旁觀莫謂少知音。
吳震先·【送祖憲禅師】 主席子川上,三年倍苦辛。
維持經廢後,曲體浪遊人。
遭際禾田薄,偏逢朔馬頻。
送君離此地,轉盼欲傷神。
徐發·【偕松之長兄舟泊通濟作】 訪友來吳苑,扁舟泊荻塘。
湖邊風月夜,市杪水雲鄉。
星鬥晴堪摘,襟裾露轉涼。
呼童攜樸被,且共宿禅房。
潘耒·【丙寅春過通濟贈密中法師】 多年不到橋西寺,為訪深公踏月來。
龍聽法時雲幕殿,烏銜花處水平台。
如歸僧衆飯千缽,似畫煙村渡一杯。
願得法輪窮劫轉,優昙長向講堂開。
車溪庵,〈舊名觀音亭。
〉在爛溪東亢字圩。
宋建炎中建,前有蓮華漾。
僧善住·【車溪道中】 葦白茆黃溪水清,倚篷閑看浪鷗輕。
闆橋橫處人家小,修竹參天落照明。
【又】 客裡蹉跎歲欲闌,水邊楊柳尚平安。
夜來已作還鄉夢,滿目西風客棹寒。
瑪瑙庵,在黎川西,〈相傳舊基坐奎廉圩右埃。
〉初名蕭庵。
宋寶佑三年,僧原妙建。
元至治三年,武林瑪瑙寺僧大轍遷此,因名。
徐嵩·【月灣漁舍】 一曲晴溪月樣灣,蘆花幾處釣船閑。
筐中貯得鮮魚滿,好換村醪盡醉還。
釋行演·【懷瑪瑙庵】 多時不到曾遊地,屈指春風又幾回?夢想琅殲千萬個,綠雲一片裹樓台。
草庵,在秋澤村東。
順治間僧剩庵建。
〈僧以性疏略,又名疏溪草堂。
〉 釋道親·【過草庵】 數椽小小構孤村,菱芡交加水到門。
四壁天垂宜晚望,可中落日大如盆。
徐嵩·【秋夜草堂同雪岑雲瀛四禅師聯句】 偶泛扁舟過,何期遘遇殊?〈嵩。
〉潭龍将雨出,〈雪。
〉野鶴與雲俱。
〈岑。
〉地僻人偏勝,〈雲。
〉芝秋清興不孤。
〈瀛。
〉浮生彈指似,〈雪。
〉良會可長無。
〈岑。
〉雅集空庭坐晚涼,〈岑。
〉客逢玄度話偏長。
〈雲。
〉當門秋水新菱角,〈雪。
〉繞徑修篁舊草堂。
〈松。
〉詩句每從佳境得,〈岑。
〉旅愁偶為故人忘。
〈瀛。
〉且将山茗頻頻飲,〈雲。
〉氣莫問扁舟去渺茫。
〈嵩。
〉 盛澤鎮,在舊二十都。
〈離縣治西南六十裡。
〉莫志不載。
徐志雲居民百家,以綿绫為業。
今商賈遠近輻集,居民萬有馀家。
蕃阜氣象,諸鎮中推為第一。
鎮西北二裡許有東陽橋,〈俗呼白馬寺橋。
〉右堍下即圓明寺,〈舊稱白馬寺。
〉寺西裡許為西庵,〈即摩哥禅院。
〉庵西南裡許有毗盧庵。
東陽橋北為洪裡蕩,南為盛澤蕩,蕩東岸有三義殿、香波橋,殿東隔濠即宸洲殿,〈俗呼娘娘廟。
〉殿南即大王廟,〈地址相連,即金龍四大王。
〉廟南隔濠為目瀾洲。
市西有老太廟,中有中聖堂,東亦有老太廟。
市杪東有升明橋,橋南堍即白衣庵,橋東北岸為地藏殿,稍東水中有文起閣,閣東北三裡許有折蘆庵,市北裡評有申明庵。
殳丹生·【大水中玉峰歸玄恭過訪即事】 河流活活入茅堂,榻上經旬卧不妨。
忽報客來驚起問,相看唯有一歸莊。
【又】 十年醉裡别金阊,君上淮揚我富陽。
今日相過堪并釣,好移艇子近藜床。
【歸舍有感】 去年多病一袁翁,強起看花芍藥紅。
今日花開身健在,更無人語隔簾攏。
【又】 一春到處看山去,四月歸來住水村。
新綠滿庭飛燕子,不須惆怅自消魂。
徐嵩·【仲仲子述盛川今昔之異因賦二絕】 白頭老子話當年,日午荒村少爨煙。
卻倚豆棚花下立,門前楊柳系漁船。
【又】 神宗以後始繁奢,狹巷穰穰鬧日斜。
不見吾宗〈謂魯庵公。
〉修志日,居民祇有百馀家。
圓明禅寺,舊址在車溪旁。
宋乾德間僧月覺建。
〈今尚有圓明村,舊碑尚在道觀中。
〉明洪、永間,衍慶庵〈庵址即今橋西。
〉僧愚蒙極及其徒堿印宗易庵為寺,奏賜今額。
〈宗曾住中吳白馬寺,故俗稱白馬寺。
〉十五年,僧宗煥重修,後圮。
正統初,東溟祚重建。
正德十一年,僧如瓊修。
嘉靖中,僧壽源拓地廣之。
崇祯間,僧牧山修。
順治間,僧明幻如公住恐。
迨康熙初,爾初正公又修。
〈古南孫靈松、爾初嗣霜崖、庵村孫克明,諸公繼之。
〉 吳複·【圓明寺】 不到禅宮二十年,庭前古柏已參天。
衰容自哂多華發,故舊相逢亦白颠。
勸客新醅春未煮,留人苦茗夜重煎。
一窗風雨催歸興,好向溪頭問釣船。
高啟·【圓明寺訪呂山人】 憐君不出戶,結夏與僧同。
陰竹行廊遠,香花掩殿空。
飯分齋缽裡,書寄藏函中。
茶宴歸來晚,西林一磬風。
湯三俊·【圓明寺】 花藓上頹垣,殘陽下殿門。
坐看行道寂,煙火自西村。
徐嵩·【重過圓明寺】 白馬橋邊寺,炎天一棹停。
湖煙浮野闊,草色護牆青。
境每因心轉,人須使地靈。
尚期支遁力,燈火更熒熒。
【又】 十載無消息,重過舊未忘。
孤村回曲渚,危閣倚東陽。
釣艇晴猶濕,菱花密更香。
勖君因故友,再四詠滄浪。
〈克公系史弱翁外甥。
〉 【尺木舍似岫雲上人】 西舍東堂總佛廬,禅家何必強分疏?虬松惜去尋花徑,蝸壁空留尺木書。
耿耿青燈愁夜永,蕭蕭紅樹愛霜初。
試看出岫無心者,一片閑雲任卷舒。
昆盧禅院,在陸家潭。
明崇祯初,仲寅初延明幻禅師建,其徒古雲禅師繼之。
康熙庚申,天谷禅師重修。
釋通門·【訪明幻開士】 昆盧庵在盛川西,往往來尋畏隔溪。
清磬數聲傳北岸,盈盈一水莫生迷。
【又】 爐火熒熒夜煮泉,秋燈頻剔主人賢。
枯懷圖寫眼前句,月落三更未得眠。
釋行彜·【訪天谷法侄】 短棹春風間水隈,三年不見畫公來。
新詩知爾奚囊滿,相對南窗詠幾回? 徐嵩·【宿昆盧似天谷和上】 野徑行非遠,村邊倚一庵。
煙霞收夕照,星月漾秋潭。
在我能眠穩,何人肯立參?明朝如未雨,一棹過溪南。
周篑·【前題】 不厭頻相索,扁舟去複來。
傾筐林果出,分竹水軒開。
布被溫繩簟,溪萍簇岸苔。
苦留陶永日,未遣夕陽回。
釋超偉·【禮先幻老人像】 饑馑人逾苦,風塵俗更非。
師身已入寂,孤輩又何依?敗屋懸遺像,空箱貯舊衣。
客歸重膜拜,嗚咽寸心違。
太平庵,在盛湖濱山家壩。
明天皆七年建。
黃容·【贈蒼崖上人】 小結茅庵傍碧湖,沙禽點點亂菰蒲。
堂中清磬随時響,舍後荒園帶月鋤。
畏客掩關惟讀古,耽幽入定每跏趺。
毒龍降卻冰心徹,會向高峰覓坦途。
釋明溥·【同臞庵先生訪蒼兄】 尋菊行吟訪惠公,夕陽倒影入茅蓬。
湖邊樹樹經霜後,菱葉初消桕葉紅。
釋行修·【臞庵先生同天鏡兄過訪】 同步湖濱夕照微,漁舟兩兩白鷗飛。
田家正值初冬候,幾許橋邊刈稻歸? 蔔舜年·【晨起湖上居】 紙窗清映盛湖曉,窗裡宿雲溫欲飛。
湖鳥呼群動高柳,山雞唱闌開矮扉。
春濤十裡牙樯細,夜雨一園蔬甲肥。
自信直鈎長罷釣,無魚不與素心違。
朱銘德·【盛湖竹枝詞】 撾鼓新傳五歲童,不曾按譜自然工。
白髯挾闆翻旁坐,羨殺街頭抱布侬。
張期芳·【前題】 書船箫鼓泛湖中,挾妓征歌各不同。
底事旁觀争共笑,青娥卻對白頭翁。
【晚過故人高元湘别業】 門徑蕭然對夕陽,寒煙疏柳覆危牆。
鶴飛無處傳消息,庭畔猶馀花草香。
徐嵩·【寄贈盛川高素約八十翁時邑侯送扁】 笙鶴翩翩下碧空,天恩寵錫〈扁名。
〉日瞳嚨。
廣文稱壽諸孫拜,盡羨高門更不同。
高模·【東村小圃】 日涉未成趣,暫來聊自娛。
種移牆外竹,讀剩意中書。
徑沒空亭草,池深半畝魚。
一天秋雨後,新月照村墟。
善慶庵,又名法華忏堂,在二十都。
宋鹹淳中,僧可洪建。
明洪武十一年,僧嗣興修。
正德間,僧道璇重修。
釋超偉·【過法華忏堂觀古松贈曉天開士】 喬松挺立雪霜姿,倚杖來看動遠思。
明月一庭當檻合,清風百斛卷簾遲。
匡徒愧我無他贈,閉戶輸君獨自怡。
今日摩娑相對久,青青保作歲寒期。
種福庵,在海角灣。
僧粹庵募甯紹商人馮昆玉等建。
釋超偉·【過種福與粹庵大德】 盛湖南岸隐精藍,撥棹秋風歲一探。
不是粹公多道氣,迢遙那得此玄談? 明真道院,在洪裡村。
元至正二年,裡人沈玉淵舍宅,道士萬弘道建。
明洪武八年,道士沈道本修。
今康熙己巳,道士馬允沖主修。
〈系天師府知事。
〉 徐嵩·【贈馬煉師】 真人注籍在蓬萊,丹井青田是處開。
袅袅步虛聲漸近,月明滿院鶴飛來。
真隐道院,初在震澤鎮東官塘。
宋建炎元年建。
明洪武二年〈二月朔午大風雨,院圮。
〉移建黃家莊,有天将殿、大士閣、〈裡人沈道明同募。
〉行宮、山門。
崇祯丁礦周卧雲、〈莊孝廉世榮同募。
〉康熙癸亥馬瓊科,〈潘進士見龍撰疏,諸生張阆同募。
〉俱募修。
〈戊辰歲天師府選竟馬瓊科知事,庚午年将建魁星閣。
〉 徐嵩·【過真隐訪鈕學顔暨馬雲生煉師】 最愛村莊僻,尤難誦讀聲。
教通黃與老,裡美織兼耕。
重露滋蔬長,晴晖射鏡明。
我行殊黾勉,莫是學長生。
釋超偉·【過真隐訪鈕學顔文學】 绛帳懸真隐,相尋一杖藜。
圓通高閣迥,略杓小橋低。
碧檻桃初放,丹墀鶴尚栖。
玄都清寂地,坐久興堪攜。
鈕純仁·【冬日松之徐先生過真隐書樓】 青氈寂曆傍丹丘,鶴駕雲旗月滿樓。
更有幽人天外至,一灣流水系仙舟。
莼香庵,在南思港姚家灣。
徐嵩·【過莼香庵贈玄道法師】 别業平川上,高風憶采莼。
疏籬秋水入,小艇白鷗親。
煮茗邀溪月,談經施野人。
中峰能退隐,獨處不嫌貧。
釋性炳·【送玄道法師】 芙蓉香老葉聲幹,一棹煙雲去路寬。
且喜列庵秋未盡,蘆花十裡待君看。
震澤鎮,在雙楊村西四裡,北濱太湖。
《書》曰“震澤底定”,因名。
《吳越春秋》謂“範蠡乘舟由此泛湖”,故鎮有底定、思範二橋。
南有蠡宅村,北有長漾、張墩。
梵刹有慈雲、普濟、應天諸寺,道院有奉真、嶽廟,祀典有三賢祠,官署有震澤務、巡檢司,園第有唐陸龜蒙别業、宋工部侍郎楊紹雲定軒、陸十七孝子宅。
地方三裡,居民三千馀家,俱業绋織。
王元傑 村市蕭條數十家,扁舟夜泊傍蘆花。
江空歲晚歸心切,客遠山長去路賒。
帶水野田鳴落雁,連雲煙樹繞昏鴉。
勞生徒負燈窗志,祇合西園學種瓜。
徐嵩·【龜蒙别業】 千秋遣迹肯忘情?山水居然亦好名。
自是高人多借重,不教甫裡獨先生。
【鸱夷煙艇】 傳說功成此泛湖,一帆煙霭傍菰蒲。
風流盡羨鸱夷子,未識西施果載無? 【洞庭罨畫】 樹杪村邊黛色移,何人載筆一題詩?最佳雨後山尤迥,洗出青天兩道眉。
【太湖巨浸】 巨浸源長近接苕,秋來葭莢亦蕭蕭。
輸他震澤名偏古,禹迹猶傳底定橋。
【龍宮芷藥】 幾曲聲傳湖上洲,藥花芷秀冷波浮。
縱饒得遇龍宮女,也是無端一段愁。
【鎮學弦歌】 安得書聲似織聲?熒熒五夜一燈明。
當年信伯傳經在,鎮學弦歌似武城。
【三賢祠】 祠中遺像俨如今,寥落荒庭碧藓深。
須望後賢能振起,儒宗原不讓東林。
【旌孝坊】 終宵兒病起何遲,子孝誰知父母慈?陸十七坊真不朽,回看勝讀《蓼莪》詩。
底定橋,初建無考。
宋淳佑三年重建。
元至大中重修。
明景泰元年又建。
〈跨塘。
〉 思範橋,元至正中建。
明嘉靖十一年,道士姬玉衡重建。
〈跨塘。
〉 菉漪亭,在震澤會源橋北,地當葫蘆泾,水自嘉泰橋來,〈俗稱觀音橋。
〉約五六裡至此曲而闊,形如葫蘆,故名。
莊氏向水而居,宅後種竹千竿,界以濠水,謂之盤阿履釣,以母年高,思以娛親,特構一亭于竹林中,鑿池壘石,時奉母登眺其上。
沈太史世奕題額,遠近遊者或記或詩,以嘉其志。
陸來·【寄題泵漪亭】 映水一空亭,修篁四面青。
悠然濠濮意,架上有遺經。
楊無咎·【前題】 雨後看流泉,林深聽啼鳥。
願言母忘憂,亭邊種萱草。
徐嵩 曲徑轉幽篁,猗猗一亭菉。
日霁篩碎金,風清戛寒玉。
吳炳竹色入簾青,飛花落小庭。
醉題詩數首,無異古蘭亭。
黃自瞻·【讀吳之侃某漪亭記作】 栖遲林壑結閑亭,繞徑新篁照眼青。
客到觞飛常道故,月來琴奏又談經。
階前綠蔭依芳草,野外容光映翠屏。
家慶高堂欣日涉,唱喁風動水禽聽。
潘耒·【題菜漪亭】 莊生标格本翩翩,遊戲人寰不記年。
地就林臯成墅後,天教歲月屬花前。
危亭綠覆千竿竹,曲沼香浮五色蓮。
最是北堂強健好,萊衣舞處倍鮮妍。
【又】 一水抱花村,輕帆直到門。
溪風秀禾黍,山翠潤琴尊。
春至禽能語,秋深石露痕。
灌園吾有意,靜對欲忘言。
釋超偉幽亭新結構,菜竹正漪漪。
水曲魚偏嘯,林深人不知。
娛情黃菊酒,奉母白華詩。
覽勝尋常慣,茲遊動所思。
莊冏生 解組欣來濠濮停,菜漪亭上足娛情。
子常奉母攜觞入,母更呼孫曳杖行。
芳徑迂回花作席,小控曲折錦為城。
憑欄眺遍還馀興,笑指千竿竹浪生。
莊名弼 吾家園吏愛逍遙,祖武看君興獨超。
敢道宗人時把臂,已知阿母屢相邀。
樹皆不老冬偏秀,花必長春久不凋。
太史大書疑未盡,彩衣合共綠漪标。
莊觀 林園未遍上虛亭,亭上偏深眺覽情。
修竹千竿卷石長,方池半畝倒梧生。
拈來芳草多殊狀,逢著奇花莫辨名。
喜值蓮開剛到此,澗阿疑是錦妝成。
梵光院,在黎川中市下岸。
隆慶五年,潘堂舍地建。
崇祯間毀。
順治五年,住恐蘊空重建,其徒慈然繼之。
康熙壬戌,竹隐、道生重建。
汝先标·【梵光院贈竹隐道生二上人】 二朗同心葺梵宮,常聞暮鼓與晨鐘。
缽空不惜栽田博,衲敝能将尺布縫。
洗滌情塵調白牯,莊嚴象設坐青峰。
蒲團幾破禅燈下,十載參尋為正宗。
三笑庵,〈本三官堂。
〉在浒泾弄。
清初僧密印建。
徐嵩·【同楊祇敬侄沁公方思景周過三笑庵】 黎川還散步,浒徑共幽尋。
隔岸曉煙接,滿庭秋色深。
客遊增韻事,裡俗見虔心。
莫是翻經處,清風滿竹林。
羅漢講寺,在黎裡鎮西。
晉永熙元年,裡人施氏舍地,僧法燈建,名普同院。
宋淳熙元年,僧梵敷奏,賜今額。
明永樂元年,僧來與修。
宣德七年,僧永文增建。
〈給事中松江陶育記。
〉 朱良實·【寄黎裡羅漢寺主者伏虎林】 我将八耋斷塵緣,愛聽松風看瀑泉。
和靖吟懷梅瘦損,濂溪佳境草芊綿。
謀生未許全抛俗,問話那能不離禅?長想知音在何處?他時定泛剡溪船。
徐嵩·【夜宿羅漢寺似蛤庵和尚】 已訊還山久,重逢喜可知。
鐘附洗缽後,舟泊上燈時。
聊備一宵宿,欲消經歲思。
寂寥禅客過,應笑為題詩。
【過維漢寺訪蛤庵和尚不值】 古寺于今幾廢興,綠波芳樹有分燈。
結成佛國三千界,流落天台五百僧。
揮麈不須談聖谛,停舟政可避炎蒸。
何期訪友蕭然去,猶幸禅房遇舊朋? 【重過羅漢寺】 向晚登臨急,乘閑憶舊遊。
荒庭遺斷礎,古樹倚危樓。
日落湖光動,煙生野色幽。
不嫌村市近,一徑隔田疇。
【寶綸庵待渡】 小庵西市盡,聞築自先朝。
水闊雲難斷,天寒日易高。
刹竿臨野渡,堰栅傍村橋。
為值無舟過,川流樹影搖。
龐山,在南津口石塘對岸。
地形隆起,實非山也。
〈裡人悉業蔬圃,朝出晚歸,鬻之以糊口諺雲:龐山背,駝日月,其人辛苦;石裡口,吞日月,其人健訟。
餘視龐山土塍,中高邊下,俱由老圃鋤成,以瀉流雨潦,仿佛岡阜,實非天然。
〉其下即龐山湖。
甯玉·【與龐福一遊龐山留題西隐庵】 龐山西隐阿蘭若,中有高人趣不同。
千偈瀾翻無滞迹,一塵不到有清風。
門前湖水三萬頃,雨後雲山八九峰。
對現堂堂無别法,數聲漁唱月明中。
龐福一·【和】 松陵城外古招提,隐入西雲路不迷。
明月清風深夜靜,斷雲流水小橋低。
香含優缽花饒笑,韻協頻伽鳥亂啼。
如此佳山與佳水,幾多詞客為留題? 于文傅·【遊龐山訪龐雲翁】 山本無山惟有名,入山山意自分明。
牆随畦畛高低築,船趁沙灘遠近橫。
别崦午晴雞喔喔,隔林風細鳥嘤嘤。
山翁獨把煙霞占,五十年馀未入城。
周谷賓·【龐山】 意思宛然在,命名良不虛。
林泉盡幽勝,地土亦華腴。
葵韭家家業,朱陳世世居。
山靈應不吝,寸地著吾廬。
趙寬·【江茶庵與龐芸軒小酌】 百畝青田望渺然,草塘潇灑佛燈懸。
豆籬啼鳥清風碎,飯榻鳴鐘午日圓。
村釀小斟狂不醉,野雲閑卧俗猶仙。
炎天何用尋河朔?自有修篁響玉泉。
桓燮帖木爾【龐湖】 湖波渺渺鏡光寒,湖上遊人得勝觀。
一片霞鋪紅葉渡,數團雪堕白鷗灘。
再登古宇探龍穴,護汲靈泉煮鳳團。
聞說鲈鄉何處是?明朝猶約弄漁竿。
楊維祯·【前題】 湖上恰晴晝,雨馀生綠陰。
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
野叟頻相問,郎君不可尋。
西庵有分席,吾亦老山林。
龐龍年來問族到龐湖,風景分明入畫圖。
細浪魚吹蕩雲日,飛花鳥載度煙蕪。
憂時範老心長在,奉使張骞興不孤。
卻笑十年名利客,蹉跎萍迹尚東吳。
徐嵩·【過龐山湖】 共說平湖舊,如今已漲沙。
下田分荇葉,公賦入蓮花。
路接鳴禽宿,帆懸小艇斜。
此行雖十裡,一半是蒹葭。
【又】 滄波仍不遠,此去傍平林。
院竹村家似,灘流野岸侵。
草生孤棹澀,水長夜漁深。
獨聽農夫語,其如望歲心。
【又】 貧居歎在茲,旅次複懷思。
歸夢帆初上,微吟月已随。
渚禽漁子狎,春草濁流遲。
寥落人間事,安危總未知。
〈時遷錢泾。
〉 平望,去縣南五十裡。
漢為松陵鎮,地屬吳縣。
唐始設平望驿,以宿信使。
舊無陸道,憲宗朝築南北西三塘,以通行旅。
宋高宗建炎二年都臨安,以吳江供給之地稱上縣,設平望巡檢司、巡檢寨。
元始祖至元間,開設平望務、抽分場、批驗所、千戶所。
順帝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吳江,築土城于此,〈城壕河在下塘。
〉屬隆平府。
〈因無高山大陵,一望皆平,又名平江、平水、平川。
〉長老橋〈初名長樂,稱北關。
〉北堍有關王廟,〈其東庑即任公環祠。
〉其南跨運河〈又名前溪。
〉為安民橋,堍東真武廟,〈又翠三元閣,内有彌陀殿。
〉再南為通安橋,〈又稱畫眉橋,相傳建時以玉畫眉鎮其下。
〉堍西有城隍廟,〈枕橋有文昌閣,已廢。
〉跨司前港為安德橋,〈積雨水漲莺湖,沖出運河,故下塘名沖水灣。
〉橋南即驿舊址,〈稱南關。
〉再南為東嶽廟。
〈有劉侯時俊甘棠亭,已廢。
〉莺湖東北為大通橋,〈跨後溪河。
〉西堍有石像觀音庵,西為殊勝寺,寺西有清真道院,院西有通濟庵,西即荻塘,塘北南思港有莼香庵,庵西北草蕩,蕩西有蒹葭庵,再西曰姚田,有乾元、大士二庵。
〈傍大龍蕩。
〉湖中有平波台,西南接爛溪,東南有泉近桑盤村名桑泉,村西有悟珠庵,湖東岸即南塘也。
運河東曰東栅,有祥福庵,再東有鹿野庵,再東有雪湖,湖東南有藏龍蕩,蕩東有龍潛庵。
後溪之北有韭溪耕讀村。
〈通太河路。
〉 顔真卿 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
際海蒹葭色,終朝是雁聲。
近山猶仿佛,遠水忽微明。
更覽諸公作,知高題柱名。
吳融·【平望蚊子】 平望有蚊子,白晝曙人膚。
不避風與雨,群飛出菰蒲。
擾擾蔽天黑,微形紅且濡。
振篷亦不懼,至死貪膏腴。
舟人敢停棹?陸者亦疾趨。
噫嘻天地間,萬物各有殊。
陽者陽為任,陰者陰為徒。
蚊蚋是陰物,夜從喧牆隅。
如何正曦赫,吞噬當通衢?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蕭疏。
此中震澤路,風月彌清虛。
前後幾來往,襟懷曾未舒。
雖然好吟嘯,其奈難踟蹰。
蘇舜欽·【邂逅劉公尤于平望聯舟夜話】 昔别??初生,離讴發清商。
契闊幾何時?扁舟此徜徉。
我亦宦遊者,吳會非故鄉。
解後通夕語,弭楫水中央。
淡影月照産,清音雁南翔。
摅意良未盡,詛及羅酒槳?子去尚千裡,道路阻且長。
崎岖慎所曆,無令馬玄黃。
範成大 寸碧闖高浪,孤墟明夕陽。
水柳搖盡綠,霜蒲蘸新黃。
孤嶼乍舉網,蒼煙忽鳴榔。
波明荇葉顫,風熟??花香。
雞犬各村落,莼鲈近江鄉。
野寺對客起,樓陰濯滄浪。
古來離别地,清詩斷人腸。
亭前舊時水,還照雙鴛鴦。
王恽 今日風色好,舟行喜清和。
解衣坐篷底,閑聽吳侬歌。
大犏從東來,帆樯郁嵯峨。
雲是淮海公,赴召耽微屙。
倉皇不少住,進棹如飛梭。
物情忌太盛,從者不得□。
尚馀蔽川載,意氣隘兩河。
有懷陶朱公,伯業到不磨。
可想不可見,五湖渺煙波。
僧道原 計程息勞牽,日晚江路永。
連樯如有待,聚泊就村井。
沙明鷗群回,月出人語靜。
心清獨不寐,況乃風露冷。
因思往來客,終日困馳騁。
得非衣食驅,無乃緣造請。
吾人方外士,素志慕箕穎。
胡為淹水宿?混迹問蛙黾。
丈夫别有念,此意誰得領?人生未聞道,如何卧煙景? 張觀·【過平望】 喚醒江鷗夢,舟行認洞庭。
石橋浮半月,漁火點殘星。
驿路三年客,春風十裡萍。
逢山青未了,回首又長亭。
楊廷秀 望中不著一山遮,四顧平田接水涯。
柳樹行中分港漢,竹林多處聚人家。
風将春色歸沙草,天放晴光入浪花。
午睡覺來情緒惡,争呼蟹眼治龍芽。
周良金·【平望早發】 畫鼓樓頭急,風湍旅思頻。
古今難了事,江漢未歸人。
波落吳天月,煙迷越嬌春。
平沙鷗鹭浴,雲物任相親。
朱氏靜庵獨坐篷窗下,挑燈憶别離。
旋沽平望酒,細詠魯公詩。
遠寺鐘聲動,孤村月上遲。
含愁緘尺素,慰我北堂思。
李黃·【贈貞仲張先生保全平川之作】 鼎革猶煩戎馬過,平川其奈驿騷何?黃沙晝起烽煙滿,白刃宵明戰血多。
一己獨能全首領,千家兼得脫幹戈。
當年片語銷鋒镝,屍祝留為薤露歌。
平望城,亦張士誠築,入明廢。
今俗呼城蒙。
僧蕉室 風靜寒塘起暮煙,數聲秋雁客程前。
湖波東下青山盡,客路南來彩鹢連。
霸國城空惟磷火,升仙祠古有題篇。
夜深何處漁歌發?明月蘆花野水邊。
陶振 平望橋東舣畫舟,江空天稱冥搜。
彌漫煙樹村墟晚,浩渺雲濤澤國秋。
戶繞鴨闌開驿舍,旗搖雉尾見谯樓。
聖恩優老身康健,許著羊裘狎海鷗。
乾元大士二庵,在姚田村。
徐嵩·【過姚田庵訪契周爾飛二上人】 婉蜒龍坡路,徜徉日已斜。
看楓過水寺,問菊到村家。
客聚難禁酒,僧閑慣煮茶。
雲山秋色遠,清興繞天涯。
【又】 碧浪西風起,沿洄一徑斜。
臨湖看野寺,覓渡問漁家。
月色溪邊樹,燈光雨後花。
秋宵移一榻,與子挹青霞。
粟隐庵,在六裡舍金家潭。
徐嵩·【庚子秋訪霞隐兄于粟隐庵】 金潭處處絕纖塵,欲渡無梁孰問津?明月一庭相見了,與君俱是舊時人。
【甲辰秋同霞隐梅章蒼谷重過粟隐】 平川破驿馬蹄多,風雨舟中問雪湖。
舊隐金潭原不遠,水煙秋暝喜同過。
釋慧裔·【前題】 夜扣秋煙裡,鄰翁識故人。
重過疏雨暗,相見一燈新。
缽飯浮香雪,庭花照客身。
孤村人語寂,潭月隐青??。
蓮華庵,在黃溪市水中。
徐嵩·【蓮華庵訪識得禅師不值示克己上人】 水中一片地,小築字蓮華。
客到秋冬際,鄰疏三兩家。
孤僧同野老,菱葉間??花。
飛錫知何處?空回渡口槎。
三天門,在南門外。
〈初祇小閣,一老尼居之。
順治丁亥四月朔,裡人某過之,忽反剪其手作神語曰:“我在武當香火斷絕,今欲遷此,汝輩急圖之,不然則縛汝輩去矣。
”某叩頭不已,連應唯唯。
一邑喧傳,觀者塞路,乃捐金起工,朝禮焚香,遠近争施日數千人,列櫃兩行。
甚有攜施百金不告姓名而去者,曰:“我自了我願耳。
”每夜拆封,必數百金。
此地實市廛也,鄰居狹密,俱出重價購之。
立秋日聖殿上梁,是日适晴,某某又指日雲:“聖駕降臨,祥雲捧日,天雨寶花。
”衆皆仰視目眩,悉以為然,投香燃蠟,紙焰驚雷,爐煙結霧。
餘偶伫立片時,衣染香氣,三日不散。
而道家又謂“真武我家神明,所當掌守”,乘隙進院,老尼之子青蓮上人又竭力驅之,彼此各倚護法為能,至于頻年構訟,故施金雖衆,而妄費亦不少。
〉考玄武壬癸水神,猶河伯、海若也。
宋真宗以諱故,改玄為真,初号北極佑聖真君,靖康初加号佑順助聖真武靈應真君。
〈道家以為靖樂王子,神靈勇猛,受道秘于紫虛玄君,得寶劍于天神,修道于武當山。
仙去,上帝命鎮北方,披發而跣,玄袍皂旗,雲雲。
〉餘謂天地五行之氣,無處無之,其祀之所以報功,宜也。
披發而跣,供以龜蛇,無乃亵乎?神如有靈,必颔餘言。
張大純·【過真武殿歎香火之盛感賦】 蓬跣天教鎮北方,神言忽報徙江鄉。
雲車鶴駕憑靈應,水劍星旗類武當。
蠟焰煙凝遊子袖,紙灰雪點美人妝。
祇須片晌階前立,博得旃檀幾日香。
徐嵩·【己未新正五日同将樂馀不遠昆陵蔣玉淵登聖帝殿後閣】 閣後堪南望,平田細路斜。
村邊圍笠澤,樹裡帶漁家。
石砌寒風掃,山光水霧遮。
居貧慚地主,故裡似天涯。
錢梓·【登天香閣】 野霧晴開積雨馀,天香桂閣迥淩虛。
憑闌望裡吾家近,隔水花開沼上居。
興福庵,俗名三官堂,在南倉東,元建。
後有觀音殿、地藏殿,俱明萬曆間建。
至康熙初,僧果竟〈字蓮成,秀水人。
〉募修複,創普同塔,〈金太傅諸紳為募疏。
〉邑侯劉,守備郭,梁溪華、殷二子,暨裡人楊應科、楊士元共成之。
今果竟之徒智學〈字敏粹,吳江人〉住恐。
太湖三萬六千頃,當江城西南,每西南風則水漲。
康熙庚戌,自春徂夏,雨不止,水将平岸。
六月間,雨益甚,累日東北風,水皆壅湖中。
至十二日辰刻,忽轉西南,水一擁而至,排山倒海,濱湖舍盡沒,居民有溺死者。
凡田塍浮厝之棺,一切漂去。
官塘孔道,漂棺浮屍不可勝數。
郭守備給錢募人撈之,堆積岸間。
梁溪華、殷二君目擊心恻,各捐金為阇維埋骨之舉。
先是康熙五年,蓮成已募建普同塔,劉邑侯定國倡助五十金,其後因歲潦而辍,至是互相勸勉,得以集事。
當六月十二日,縣署中水乍高,邑令大驚,一耆老白厭水故事,遂取縣榜從橋上投水,四拜曰:吳江飄沒矣。
水勢亦定。
是水實止一二時,然數百年古冢蛇穴、窖毒穢、陰溝臭腐、雜水混流,人沾之生癬,禾浸之立稿,物遇之即敗,下田粒米俱無,至百畝農家其主婦出傭于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