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長洲縣

關燈
雲。

    至高孝兩廟,張皮雀、步雲罡、莫月鼎、何蓑衣相繼大揚道法。

    建炎兵毀,紹興十六年郡守王煥重建。

    淳熙六年複毀,郡守陳岘複修。

    〈牟??有《重些三清殿及三門碑記》。

    〉寶佑景定間,住恐嚴守柔、蔣處仁重修。

    元元貞元年,改賜今額,羽士嚴煥文、張善淵又修。

    〈時左轄朱文清大施舍,觀遂甲吳中。

    〉左有玉皇、神州、五路、天醫真官、真武、三元、梓潼張仙、三茅機房、關帝、東嶽、酆都十王、淨樂等殿,右有雷尊、五雷、觀音、三官、八仙、靈寶、轉藏等殿,後有蓑衣賢聖、高真、方丈坐寸殿。

    〈東庑有通神庵,為蓑衣何真人所居,常顯靈迹,宋孝宗召赴行在,賞赉甚厚。

    淳熙三年,左衙道錄李若濟奉命建,亦禦書額。

    〉其所轄基周廣五百畝。

    至正間觀又毀,明洪武初清理,道教為正一叢林,置道紀司。

    〈舊有宋孝宗禦書“金阙寥陽”額之三清大殿,為習儀祝厘之所。

    〉宣德間殿庑漸次修建,羽士張宗繼募建彌羅寶閣。

    〈供禮玉皇。

    〉正統三年,周公忱、況公锺因旱禱雨于觀有驗,首捐俸,委都紀郭貴謙鸠工市材,衆助落成。

    〈胡濙有記,并請賜藏經。

    〉成化丁未,道士韓執中募建五嶽樓。

    〈玉峰李傑記。

    〉萬曆三十年閣圮,〈其五路、張仙、淨樂、酆都十王、高真、轉藏、靈寶、八仙、五雷等殿亦尋廢。

    〉順治初三清殿亦圮。

    裡人魯芳矢願募建,請穹窿施度師道淵經營成之,并建雷尊殿、天王殿。

    〈吳偉業有記。

    〉康熙丙午道紀陶弘化募巡撫韓公重建五嶽樓,又募席氏及衆姓重建東嶽殿四庑三十六案七十二司。

    〈金之俊有記。

    〉甲寅年道淵複建彌羅寶閣,慕公首為倡助。

    〈施就蓑衣道房供頓為方丈,畢力經營,金錢雲集。

    〉十四年閣成,巍然雲表。

    〈觀中曆代所出有寇謙之、王侍宸、張皮雀、莫月鼎、步雲罡、何蓑衣、周鶴林、張洞元諸真。

    舊有吳道子《老君像》、唐玄宗禦贊、顔魯公書。

    通神庵有宋高、孝二廟問安書及金字牙牌,今皆不存。

    〉 徐嵩【壬寅六月十五夜同吳正始遊玄妙觀時施亮生度師祈雨】 恒雨昔既苦,恒陽今更難。

    千人喧月殿,十日炙雷壇。

    道法非無驗,天心未肯寬。

    吾侪宜畏懼,勿作冶遊看。

     【同王築岩登彌羅寶閣】 歲暮遇仙觀,巍然寶閣雄。

    燈光搖碧落,香霧霭寒空。

    迥出三清上,迥看一郡中。

    森羅都在眼,誰不歎神工? 李贶·【登五嶽樓贈陶煉師】 我亦名山愛卧遊,楚煙吳水日悠悠。

    紫霄倘有群仙下,應在陶家五嶽樓。

     朱峻·【和臞庵登五嶽樓韻贈陶煉師】 知己相看盡白頭,自憐婚嫁尚牽愁。

    得君攜挈閑登眺,已當名山處處遊。

     陸來·【玄妙觀贈陶練師】 杖藜何處覓仙桃?玉洞飛花近市橋。

    绛簡書傳開石室,步虛聲響接雲霄。

    香生寶鼎丹初轉,名列蓬壺路不遙。

    讀罷《黃庭》佳客至,星壇可許挂詩瓢。

     徐秉義·【陶煉師東嶽殿落成時當夏日索詩贈之】 誰似居塵不染塵?壺中六月有冰輪。

    至今猶憶陶弘景,滿院松風不賣人。

     李聖芝·【玄妙觀】 羽客閑談化鶴年,狲霄惟藉玉爐煙。

    星壇藥竈依然在,煉得丹房幾個仙? 【又】 蔡經仙後日如梭,可有松喬駕鶴過?赢得滿城油壁亂,靓妝來看步虛歌。

     育嬰堂,在雷尊殿西,即靈雨壇舊址。

    康熙十三年,郡人蔣德竣、許定升等,憫窮民遺棄子女,呈郡侯高公卓詳憲,慕公丁公建,收養遺孩,月給乳母,好善者疊司其事。

    〈刻有《出入彙記冊》。

    〉 陸階【同徐松之遊玄妙觀育嬰堂】 堂構清幽掌籍齊,盡将施舍姓名題。

    書齋飯罷春光好,閑與高人一杖藜。

     【又】 發發朱魚水一泓,何知海闊與天空?可憐幾許嬰兒命,總在諸君始念中。

     昭慶寺,在大儒裡。

    元建,其詳載虞集黃溍手書碑記,後廢為民居。

    崇祯丁礦,僧守素暨婁東黃翼聖購複。

     黃承聖·【複昭慶寺調寄天仙子】 慨自名藍當日廢,算來百載滄桑異。

    庵居尚有石台存,芟亂竹,經營始,愛憩十圍銀杏樹。

    三四衲僧攜供具,佛火經聲斜照裡。

    茶煙翠映竹間房,乘願力,分明是,試看虞黃兩碑記。

     王府基,〈僞吳張士誠所都之地。

    〉在卧龍街東。

    〈明初,郡守魏觀即建府治,高啟作《上梁文》,中有“龍盤虎踞”語,太祖以皆《宮詞》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之句,欲加之罪,乃罪其文為不軌,與魏觀同置大辟。

    後移建府治于元都水使署基,故是基至今民不敢居。

    〉閱野史,士誠最好文學,開賓賢館,招來俊彥,至者如歸,及其亡也,自無一人死難。

    藍田縣丞王澤哀之,詩曰:天星散落水犀軍,又見蘇台走鹿群。

    睥睨金湯空自固,倉皇玉石竟俱焚。

    将軍祇合田橫死,義士甯無豫讓聞?風雨年年寒食節,麥盂誰灑太妃墳? 徐昌谷【過僞周故宮遺址】 自畏時譏掩口吟,文章曾說築黃金。

    江山不作千年計,枉費英雄萬裡心。

     【又】 城外旌旗蔽日塵,賓筵歌酒自逡巡。

    小兒未有平淮楗,慚愧圍棋晉室臣。

    〈士誠建賓賢館,鄭元佑輩遊戲文墨,圍城臨破猶揮灑不辍。

    〉 【又】 誰使宮城坐陸沉?倉庾食盡亦難禁。

    绮羅一把鹹陽火,猶是豪英慷慨心。

    〈時圍久,城中食盡,李司徒伯升使人輸情于明師,于是徐達引軍破城。

    先是士誠與妻約曰:“脫事不濟,辄聚宮自焚。

    ”士誠既見縛,即時縱火,宮人盡焚死。

    〉 文徵明【吊僞周故址】 廢鼓樓前蔓草多,夕陽騎馬下坡陀。

    欲談天祜誰堪問?自唱西風菜葉歌。

     汪琬·【王府基感懷】 憶昔危樓縱炬焚,三千歌舞化馀氛。

    鹧鸪盡日啼春雨,睥睨連天起暮雲。

    蔓草自荒丞相府,故碑誰識太妃墳?祇今父老兵戈裡,猶話徐常舊建勳。

     徐嵩·【王府基】 東西堂憶舊軒楹,剩有遺基瓦礫平。

    朝露乍晞秋草短,夕陽遙見晚山橫。

    斜分巷路人交走,曲繞園畦菜獨生。

    太息魏觀羅辟後,至今一片斷柴荊。

     汪撰·【和前題】 閑向遺基感廢興,西風野菜繞溝塍。

    牛羊晚牧争枯草,機杼霜寒露遠燈。

    地禁民廛偏傍市,堂仍王額半歸僧。

    淮張滅後無千載,不及吳宮剩寝陵。

     竹堂寺,〈以竹盛名。

    〉在王府基東南。

    宋将楊和王〈名沂中。

    〉别墅,元陸志甯為園居,後舍為庵,号大林。

    〈明初廢。

    〉有内侍來得之。

    宣德間弘此宗〈滇南僧。

    〉奏為寺,賜額正覺,〈地殆百畝。

    〉福喧、祖鎮相繼。

    〈弘治吳寬、正德徐源,俱有記。

    壁有唐寅畫達磨像并書贊。

    〉 徐嵩·【過竹堂寺有感】 蔬圃青青半寺基,老僧寥落屋傾欹。

    和王别墅全無迹,陸氏高名久不知。

    水畔豈曾新種竹?牆間應剩未殘碑。

    空門盡道能消遣,如此滄桑亦可悲。

     黃承聖·【同徐松之陳鶴客過竹堂寺】 荒頹西近故宮基,不見前賢最勝時。

    樹色映花頻置酒,莺聲和管共題詩。

    名園隔代成僧舍,廢寺何人憶習池?高士同來春正霁,輕風淡蕩水漣漪。

     張大純·【同臞翁閑步正覺寺】 步屦尋春野寺邊,楊和王迹已蕭然。

    山光半入松麋粥,鳥語空飄榆莢錢。

    雨滴落花殘瓦外,風搖細竹剩碑前。

    偉長莫話滄桑事,故國銅駝正可憐。

     甘露庵,在半塘普福寺東。

    崇祯初僧徹如募建,〈初為魏增生祠,魏敗,長洲令宋繼發春令鬻于富姓曹某。

    〉靜起禅師繼之,三昧律師開戒于此。

    康熙間,彌邵法師住,時藩司慕公建前殿後閣。

    甲寅歲,慕公延風上禅師繼住,浚池,更建廚房、齋堂、客堂。

    〈己未退院。

    〉淨起之徒觀成輩繼之,建天王殿,壬戌道安和上憩錫。

    〈師,馀姚鄭氏,本名諸生,有制義諸選行世,後出家,得法于林老人,曆住諸刹,隐居京都二十馀年。

    〉 徐嵩【宿甘露似風上禅師】 寒宵一宿借雲窩,途路邊應客過多。

    卻羨有人浮釣艇,一天明月唱吳歌。

     【乙卯冬日過甘露悼筇在禅師】 山塘日落竹扉開,我至還應作賦才。

    誰料拊棺終不道,惟聞孝子哭哀哀。

    〈謂譯問人。

    〉樹凋葉落北風涼,甘露經冬曉有霜。

    須信筇公無不在,非徒宛水是家鄉! 【甘露訪道安法叔和尚喜遇霁輪法兄】 遇賢今複見,過此一垂綸。

    斟酌橋邊酒,通玄劫外春。

    莺花由老衲,風雨付行人。

    誰是同調者?當年共隐淪。

     海珠庵,在半塘下岸。

    康熙辛酉,粵人簡麗初為淡歸禅師建,今其侍者東莞寄崖禅師憩錫。

    〈淡歸,原名金堡,得法于洞宗天然禅師,壬戌八月九日殁于平湖陸氏園中,歸骨廬山之栖賢。

    簡麗初,廣州東莞人,萬曆甲寅生,與淡公同庚,年七十,癸亥二月出家海珠,秉戒華山,四月四日殁。

    〉 徐嵩【己未中元日半塘方丈贈淡歸和尚】 虎阜誇吳地,山塘幾越人?短垣穿古寺,破衲老孤臣。

    得法聊歸隐,論文不厭真。

    回看三十載,恍惚夢中身。

     釋今釋·【臞庵居士過訪半塘有詩見贈即次原韻】 蘭外無馀地,蘆中得此人。

    橫經長作客,釣澤懶稱臣。

    識泯山雲幻,心空風雅真。

    往來能自信,見影不疑身。

     衛道觀,在新學北。

    元初鄧道樞建。

    〈鄧,蜀人,以教法顯于理度兩朝,宋亡遊吳,得上官氏廢圃築成,名會道觀。

    〉明弘治中,法師張複淳重建。

    〈祝京兆允明為記。

    〉嘉靖辛醜直指舒公汀遷長洲學于萬壽寺,形家言觀當學玄武為外街,邑令吳世良重修,更今名。

    〈嚴文靖公讷為記。

    〉康熙丙午,法師周弘教重開山,擴建堂宇,鼎建三清大殿,東為東華堂,申文定公讀書處,西為西華堂,王太常時敏書額。

    〈鄭敷教有記。

    無是堂中有額曰“可與弘教”,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贈本觀法師周世德者,後十馀年而周君興複院事,恰應其名,或以為有先幾雲。

    〉 申時行【重遊衛道觀】 青氈憶昔傍丹丘,此日重來勝地幽。

    别去不知金竈冷,歸來仍伴赤松遊。

    螢囊照夜看猶在,鶴馭乘雲逝不留。

    漫為朱顔求大藥,且教白首卧滄洲。

     徐嵩·【重過衛道觀悼周雲岫法師】 五千傳後玄言盡,誰與人間一指迷?月到講台鐘漸歇,春來仙院鳥頻啼。

    白雲影時揮松塵,翠岫光中曳杖藜。

    今日重遊君不見,洞房塵鎖草姜萋。

     馬荇·【訪友蓮法師不遇留贈】 我欲黃冠去,頭顱已不堪。

    可能無蒜發,亦得假星簪。

    請法尋仙侶,傾心候塵談。

    祇留看院鶴,惆怅返城南。

     張幾·【同熊焦占俞犀月過孫大來寓齋茶話】 羨君無累即神仙,暫借花宮半榻眠。

    方外不關塵世事,案頭惟有養生篇。

    鹿蕉夢醒清鐘曉,花雨香分覺梵天。

    攜得好茶常自煮,客來不厭汲春泉。

     回真道院,在懸橋巷。

    宋鹹淳二年〈朝真觀。

    〉沈道祥建,〈明初鶴林周玄真居葑門外報恩,派演十三房,回真其一也。

    〉正殿崇祀玄武,中肖回道人像。

    〈傳道人過隔垣酒肆,啖面訖去,歸院償錢,童子随之,忽不見,仰見塑像,面猶沾唇,雲雲。

    〉住恐于自清與吳文定公寬善拟建一樓,文定手書望鶴樓額。

    嘉靖九年诏毀淫祠,于請有給帖得免。

    隆慶己巳,徒孫徐惟謹建樓。

    〈樓成果有群鶴來繞。

    〉前為三元閣,崇祯乙亥,裡人郭從儀建。

    天啟癸亥正殿圮,羽士宋道隆重修。

    順治己醜,鄭秉中與其師吳敏真、弟孫世淳、徒周弘教積資重建正殿,鄭孝廉敷教有記。

    康熙壬子,弘教徒李允升建鬥母閣,〈未竟而殂。

    〉弘教落成之。

    乙卯又廓西民居建天倪堂,從屋廚漏皆備。

     李實·【贈周友蓮煉師】 古聖沒已久,三教多失真。

    區區學步徒,識者為酸辛。

    吾善友蓮子,心虔緻明神。

    仙宮耀金碧,海鶴栖松筠。

    禱雨雨彌野,催花花散茵。

    期分洞天液,會我同千春。

     申诒芳·【寄懷友蓮師】 餐霞子,香案臣,谪來人世苦埃塵。

    蓬島覓伴不可得,仙倡乃在咫尺之回真。

    須眉郁蒼茂叔裔,目若懸珠曼倩倫。

    身披紫煙衣,頭著華陽巾。

    有時掩戶雲垂莫,有時卧石花鋪茵。

    醉我中山千日酒,不顧帝傍玉女嗔。

    一朝鸾鶴瑤京至,兩人拍手大笑同飛身。

     徐嵩·【前題】 欲與蓮花作主賓,濂溪茂叔定前身。

    紫霄鶴下山頭曉,朱草花開谷口春。

    扣石洞門穿月殿,登壇風雨灌雷中。

    流傳便是神仙事,得道休疑隔兩塵。

     鄭霖·【乙醜春同徐貞立訪友蓮師】 嚣塵滿郡邑,此地獨幽偏。

    三徑鳥能語,一爐煙欲然。

    往還惟野鶴,結契有池蓮。

    頓覺煩襟釋,投詩贈列仙。

     荷花蕩,在葑門外二裡,其東南接皇天蕩。

     張遠【癸亥六月廿四遊荷花蕩同松之藥亭兩先生分賦調得南歌子】 六月今将盡,荷香分外清。

    說将故事與郎聽,道是荷花生日要行行。

    粉膩烏雲浸,珠勻細葛輕。

    手遮西日聽彈筝,買得殘花歸去笑盈盈。

     徐嵩·【汪淡洋我武昆弟載遊荷花蕩漫賦】 風俗何年起我吳?競移書舫醉煙波。

    傾城盡為荷生日,曾對荷花一朵無? 【又】 安得湖風撲面涼?西還最苦是斜陽。

    遙看倘更逢詩侶,不為鄰舟窈窕娘。

     無量壽寺,距齊門城北一裡。

    宋熙甯間為法主淨梵〈字治之,嘉禾通慧鎮人,俗姓笪,來自本郡大慈,終于大慈。

    至正癸卯,遠孫如實作傳。

    己未,釋馀澤撰《無量壽院記》。

    如實立石,兩碑尚存。

    〉講訓之所。

    〈其地東西廣一百二十步,南北二百步。

    古殿嵯峨,回廊缭繞,初并北禅。

    〉正統辛酉,釋普信請得今額,〈号無礙,江右建昌新城人,先住本邑妙法彈寺,丙寅十月詣席闡法,衆五千指。

    〉辟山門,建天王殿,增廣垣宇。

    戊辰孟夏立石,裡紳卓禮撰碑記。

    〈正德己卯,升曉窗石刻,錢冢宰詩,都穆為跋。

    〉崇祯間,素純法師〈天台教。

    〉與其子天成禅師〈弘覺老人法嗣。

    〉曾駐錫焉。

    〈素純遇亂被害,天成以事移苕之金蓋山。

    〉康熙己酉夏,延可生慈禅師開法。

    〈古南牧老人嗣,新安程氏。

    〉壬子起大悲殿,庚申修大殿。

    乙醜夏師示寂,〈将阇維建塔于寺後。

    孟侍講亮揆為塔銘。

    〉志庵相禅師繼之。

     姚廣孝·【贈無量東白禅師】 齊女門邊古佛祠,小橋流水樹參差。

    偶來看竹逢佳士,指點園林話舊時。

     錢溥·【東白昔副教嵩郡時與馀忘年友沒葬龍山四十年矣偶過無量知其受業之所而為之慨然成化庚子仲冬十九日】 偶攜蘭棹出齊門,落木蕭蕭暮雨昏。

    無量有僧曾受業,卻思東白暗消魂。

     釋通門·【無量寺懷舊】 齊女門開去路頻,廿年行腳太艱辛。

    重來古寺閑房坐,目對秋陰憶友生。

     【又】 香積廚邊盡種菱,山門猶自待人興。

    一株銀杏還如昔,碧葉秋空布幾層? 【又】 悠悠世事太生忙,鴻雁南飛露結霜。

    記得北風吹水夜,故人攜我宿慈莊。

     徐嵩·【宿無量寺豐木堂呈可生和尚及忞庵禅師】 寺中鴨腳樹參天,八載重過話舊緣。

    黃葉滿庭寒月照,借将禅榻一宵眠。

     【又】 逢人常豎一空拳,老樹枝頭曉日懸。

    侍者莫将黃葉掃,不妨留作止啼錢。

     【又】 古寺禅床杖履閑,輪困老樹出庭間。

    重過正值初晴夜,搔首青天月一灣。

     釋行慈·【法侄周恕庵太史過訪】 老樹當庭覆影涼,十年垂釣對滄浪。

    裴休已自師黃蘖,又複移舟叩草堂。

     釋超相·【題豐木堂圖】 高僧曾隐處,師坐繼前朝。

    樹老瘿多結,碑殘記未消。

    客喧城外市,舟滿渡頭橋。

    獨此虛堂靜,清風洗俗嚣。

     官浦,前近吳淞江,隔江南岸即吳江也。

    自夾至黃,雲有七十二浦。

    明嘉隆間有沈公林、徐公道登皆進士第,為顯官,然浦名已久,不以此兩人也。

    或雲向來漕船由此,故名。

     徐嵩【己未秋杪過官浦同戴耘野程杓石龐扶九暨昭兒谒都憲繩齋沈公像】 巨石坊猶圮,荒祠像已遷。

    〈另移矮屋三間。

    〉蒙塵須半落,委地足相連。

    青草沿階滿,黃腸隔柱攢。

    至今都憲地,舊額宅東邊。

    〈老宅半記。

    〉 程棅【前題】 碩德追先正,遺祠半草萊。

    客同袍笏古,功并蜀黔推。

    石砌荒碑藓,松流繞岸隈。

    百年都憲地,過客共徘徊。

     沙湖堤,去婁門東二十馀裡。

    明弘治丙辰,工部主事姚文灏築。

    廣三丈,袤三百六十丈。

    郎中傅潮代竣其工,吳寬為記。

     徐嵩·【過沙湖口】 十月還鄉路,洪濤卷朔風。

    漸愁堤盡圮,深憶築時功。

    水過蕪田瘠,年荒草舍空。

    垂綸何處好?江上有漁翁。

     徐令昭·【前題】 昔年堤未築,客舫畏風波。

    今日堤将圮,官塘奈爾何?戍橋秋雨細,村樹野煙和。

    安得仍修複?輕帆聽棹歌。

     東園,在阊門外下塘。

    徐冏卿泰時建。

    石屏高三丈,闊些二十丈,玲珑峭削,了無斷續痕,周生時臣所堆也。

    堂側有土珑甚高,多古木。

    珑上太湖石一座,名瑞雲峰,高三丈馀,相傳為朱勳所鑿取,才移舟中,石盤忽沉湖底,覓之不得,遂未果行。

    後為南浔董氏購去,載至中流,船亦覆沒,于是打桶數百祇,圍石于湖中,汲水至幹,不意石盤亦在,因并得之。

    移置園中,用蔥數百擔鋪街上,藉滑而行,破屋傾牆,真豪舉也。

     姜埰【己亥秋日遊徐氏東園】 徐氏園林在,招尋獨倚筇。

    三吳金谷地,萬古瑞雲峰。

    宿莽依寒雁,重潭伏蟄龍。

    西園花更好,香帔起南宗。

     【又】 憶弟看雲日,飄零滿地愁。

    烽煙迷古戍,花草轉皇州。

    作客猶初夏,攜家及暮秋。

    向來登眺意,憔悴仲宣樓。

     【又】 地接蒼山遠,年催白發新。

    登臨興廢眼,離亂死生身。

    秋水有孤骛,寒塘無幾人。

    渡江諸弟子,随意五湖春。

     徐嵩·【題瑞雲峰】 一片玲珑石,神功讵琢成?瑞分芝草秀,奇合夏雲生。

    未肯随朱勔,還應傍冏卿。

    至今荒珑上,劍水汽英英。

     戒幢律院,在冶坊浜東。

    舊為徐太仆西園,子工部溶舍為複古歸原寺。

    崇祯八年,延報國茂林祇律師開山,改今名。

    茂殁,建全身塔于此。

    嗣戒初勖公繼之,付律二人,長不二仝,次誠敬月。

    〈今語錄改字澄清。

    〉後月公複參雪寶石老人受囑,仝公住。

    後康熙二年,月公開法本寺,至乙醜夏,郡紳士複延月公法嗣天資粹禅師繼席。

    〈天資,山陰姚氏。

    〉 徐嵩【時寓東園晚過西園作】 西園跬步近,日晚偶遇從。

    不料清歌地,還瞻古佛容。

    露光千樹月,風度一聲鐘。

    惆怅依人世,紛紛總向空。

     【十月朔日同李研齋太史及梅杓司毛蓋臣諸君再過西園口占】 相将令節拼終日,乘興西園一度遊。

    莫道女郎無解事,也從門外泊蘭舟。

     【同友人從楓江過西園贈誠敬禅師】 杯酒留歡興尚賒,吟詩種菊幾人家?檻前流水随山綠,樹杪征帆帶日斜。

    忽聽鐘聲來古寺,徐看杖影度三車。

    西林惠遠家風别,不與同流鬥麗華。

     殳丹生·【暮春西園晚眺】 阊阖門西去,隻園芳樹稠。

    鐘聲出高閣,山色到平丘。

    舊隐南鄰接,重來白發愁。

    可堪念閨閣,深夜獨登樓。

    〈向寓家寺南内,子及女有憶西園詩。

    〉 吳士缙【前題】 東墅花光盡,西園樹色深。

    落霞明遠翠,斜照破輕陰。

    坐久生詩思,吟馀聽梵音。

    春殘猶足樂,尚可訪幽尋。

     江接芹 春殘花事少,碧葉覆園深。

    鳥語欣初霁,人情愛梵音。

    疏鐘流古渡,空翠接遙岑。

    坐久渾忘返,幽香襲我襟。

     釋超粹·【初夏幽居】 靜聽松濤起,悠然青翠中。

    喜看新燕語,忍聽落花風。

    雨過岩房冷,雲開曲徑空。

    閑來無一事,客至始相通。

     壽聖教寺,在半塘中,有稚兒塔,晉道生有童子能誦《法華經》,死葬此。

    義熙十一年,商人謝本夜聞誦經聲,旦見墳生青蓮花,事聞,诏建塔,有宋魏憲《重修稚兒塔記》,名法華院。

    宋治平間賜今額,紹興七年重建。

    明崇祯癸未重建昆盧閣,巡撫黃希憲有碑記。

    清康熙初佟方伯彭年又修。

    寺有元僧善繼血書《華嚴大部》,宋景濂題。

     鄭思肖·【宿半塘寺】 一襟清氣足,此夜豈人寰?醉影松杉下,吟身風露間。

    秋懸當殿月,雲宿近城山。

    明發騎鲸去,飄然不可攀。

     徐嵩·【送均實和尚住半塘寺同偶僧賦】 半塘高閣迥,遙望出平林。

    桂老花初放,舟行水正深。

    書經鴻爪迹,聽講雉兒心。

    為憶生公後,寥寥直至今。

     【又】 白堤繁盛地,師到是空山。

    自欲無言說,何妨任往還?刈茅施竹榻,扶杖掩柴關。

    堪笑今時者,茫茫世路難。

     杜浚·【上半塘寺閣】 歸程才百裡,又作半塘遊。

    萍梗難離寺,〈馀客婁寓隆福寺百馀日。

    〉關河夢倚樓。

    窗虛宜放眼,山好不禁愁。

    可歎人如織,惟知上虎丘。

     【又】 山色當東北,煙光無片雲。

    殘陽何處盡?落木下方聞。

    吳寺憑垂柳,唐碑卧斷文。

    荒深原可愛,莫遣又移軍。

     釋行水·【徐松之沈偶僧兩居士送馀祝??半塘壽聖寺有詩奉和】 蒲團猶未暖,頃複謝香林。

    理性非高下,人情有淺深。

    一枝聊寄迹,諸事已休心。

    頑石元成佛,何須講古今? 【又】 斯道當秋晚,知音尚可尊。

    經翻聞野雉,桂吐悟雲根。

    古木垂清蔭,寒香拂斷垣。

    山橋時入望,帆影落江村。

     陸來·【半塘樓小飲】 酒旆高懸七裡堤,登樓頻喚酒家奚。

    燕知社日歸來早,花為春寒不放齊。

    佳節屢過人漸老,名山相對日初西。

    人生那得常如此?莫惜尊前醉似泥。

     汪言·【半塘寺佛閣】 高閣參天起,登臨茶竈煙。

    浮圖三面出,法相一燈懸。

    榆柳回江郭,山林接墓田。

    我來春欲去,樹杪聽啼鵑。

     張幾·【春日半塘遇友人喜贈】 畫橋通畫舫,花市繞花枝。

    我老還乘興,君閑好及時。

    風流憶往事,水逝歎交知。

    不日看新綠,紅亭共酒。

     江接芹·【半塘楊柳枝詞】 楊柳青青映水流,如煙如霧繞歌樓。

    憑欄多少懷春者,日鎖雙眉不展愁。

     黃铉·【夏日登半塘佛閣】 六月山塘日色紅,昆盧閣上有松風。

    歌樓酒舫無時歇,都在憑欄一望中。

     黃自芳·【夜卧為半塘寺鐘聲驚覺枕上偶成】 一枕高眠蝶夢通,正迷春色故園中。

    忽教身世歸禅室,午夜鐘聲萬壑風。

     馀雯·【舟泊半塘見童子讀書有感】 橋邊楊柳寺邊茔,歸去邗江幾日行?自愧無端虛度日,獨聽童子讀書聲。

     寶帶橋,唐刺史王仲舒鬻寶帶助建,故名。

    後複圮,架木以濟。

    明正統間巡撫周公忱〈戒有司節官費備用。

    〉重建。

    〈凡五十三洞。

    石二千六百丈,木四萬二千五百株,灰二十四萬三千六百斤,鐵一萬四百斤,米二六百石。

    陳循記。

    〉康熙癸醜重建。

     蔔舜年·【寶帶橋】 一片春帆雜野鷗,桃花随意著芳洲。

    洞庭山矮太湖闊,寶帶橋中水亂流。

     吳有涯·【遇寶帶橋挽陳玮妻張氏】 〈丙戌正月被擄,至此赴水死。

    〉不得死郎前,将心托何處?橋邊水咽聲,定向吳江去。

     夏完淳 寶帶橋頭泊,狂歌問酒家。

    吳江天入水,震澤曉生霞。

    細纜迎風急,輕帆帶雨斜。

    滄茫不可接,何處問靈槎? 徐嵩·【見寶帶橋重修有作】 澹台湖在具區東,利涉全資寶帶功。

    山對楞伽邀串月,塘連葑水捍沖風。

    石獅對坐行人過,水鳥群飛釣艇通。

    亂後圮崩誰再建?捐資直欲媲王公。

     張大純 寶帶橋邊秋水多,芰荷深處出漁歌。

    湖光如鏡山如晝,山色重重橋下過。

     薛氏蘭英 翡翠雙飛不待呼,鴛鴦并宿幾曾孤?生憎寶帶橋頭水,半入吳江半太湖。

     澹台湖,在縣南,西界太湖。

    〈《吳地記》雲澹台子羽宅所陷,子羽嘗南遊至江,故雲。

    〉湖東過寶帶橋入運河,分流人黃天蕩。

     周永年 澹台湖截太湖傍,夾浦橋高寶帶長。

    見說顧公能拒水,莫教濺浪打鴛鴦。

     海慧庵,在葑門外古石家彙東,即普利庵廢址。

    明萬曆四年有五台僧如海,〈稱法華禅師。

    〉因夢神語,購地建,〈續置飯僧田三頃有奇,本縣給帖免役。

    〉初名海會。

    順治十二年豁堂濟岩禅師改今名。

    〈僧涵珂複置庵旁地八畝零。

    〉 徐嵩【過海會庵有感】 道路無時息,籲嗟最苦辛。

    抄書懷短筆,曳履涴飛塵。

    病雜身如破,貧常境若真。

    不知千載後,誰識一遺民? 懷雲亭,在東城,沈青城太史止園。

     徐嵩【秋日遇懷雲亭訪周雪客調得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