泿水等(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入大海。
泿水往東流的分支水道經過番禺縣,《山海經》稱之為“贲禺”。
交州治中(官名)合浦人姚文式提問:“為什麼名為番禺?”回答說:“南海郡從前的治所在現今的州城之中,與番禺縣連接。
在今日城内的東南邊,有一處水坑陵,城牆緊靠陵上。
據說當地人稱之為番山,番禺縣因此得名,或許是指番山之禺(隅)。
”《漢書》所說的:“船行牂柯水上,沿離水而下,會合于番禺。
”就是指沿着這條水道進入越地。
秦朝統一天下,平定了揚越,在東南部設置一個尉官,西北部設置一個候官,把罪犯遷徙到新開發的南海郡。
到二世時,南海郡尉任嚣召見龍川縣令趙佗,對他說:“聽聞陳勝造反,各地豪傑叛秦,我打算起兵響應,封閉新開辟的道路,番禺形勢險要,可以據守立國。
但我卻患了重病,恐怕不能痊愈,沒有其他人可以托付,所以請你過來,把我的計劃告訴你。
”任嚣死後,趙佗代行南海郡尉職務,于是封閉關隘,駐兵防守,以違法罪名誅殺秦朝所任命的官吏,改派同黨為郡守,自立為王。
賞析與點評 《水經注》引述古文獻,論證“番禺”一名的來曆。
又引述《史記·南越列傳》的說法,記述了秦末趙佗割據嶺南建國的情況。
南越國、越王台 【】注高帝定天下,使陸賈就立佗為南越王1,剖符通使。
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軍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歲而亡。
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2、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3。
建安中,吳遣步骘為交州4,骘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于何不有,海怪魚鼈5,鼋鼍鮮鳄6,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
佗因岡作台,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回環,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7。
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于焉逍遙。
骘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8,宜為都邑。
』建安二十二年,遷州番禺9,築立城郭,綏和百越,遂用甯集。
1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任嚣、趙佗等率軍南下,征服南方越人,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嚣出任南海郡尉,以番禺縣築城為郡治,因城内有番山和禺山,故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嚣城”,範圍在今廣州市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曾是明、清廣東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後改為公園)、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财政廳一帶。
2郁林:今稱玉林。
3日南:漢朝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
4交州:即交州刺史。
5鼈(biē):軟殼水生龜的統稱,又名甲魚、水魚、山瑞、王八等。
6鼍(tuó):水陸兩栖短吻類動物,俗稱豬婆龍,又名揚子鳄,體長兩米多,為中國特産動物,分布在長江下遊、太湖流域一帶,皮可制鼓。
《墨子·公輸》有“魚鼈鼋鼍”的說法。
7“佗因”至“朝台”段:近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地下發現大規模南越國宮署及園林遺址,已改建為遺址公園。
遺址之中有迂回曲折的石砌水道,可證《水經注》記載正确。
8膏腴:指富庶。
9番禺:漢朝交州治所在交趾郡羸婁縣,今越南河内,步骘把治所遷至番禺。
《三國志·吳書》記述,吳主孫權“黃武五年(二二六),分交州合浦以北,置為廣州”,就是此事。
這是廣東成為正式行政區劃的開端。
譯文 漢高祖平定天下之後,派遣使者陸賈往當地,封趙佗為南越王,此後使者往來,互通符節。
到了武帝元鼎五年(前一一二),派伏波将軍路博德等攻打南越王,南越經曆了五世,立國九十二年而滅亡。
漢朝在南越國故地設立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建安年間(一九六至二二〇),吳國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步骘到達南海,參詳土地形勢,觀察趙佗昔日的治所,得知這地方背靠山嶺,面向大海,曠野遼闊,一望無際,高地适宜種植桑樹,低地肥沃富饒,樹林和山麓中鳥獸繁多,應有盡有,海中各種聞所未聞的魚鼈、鼋鼍、鮮鳄,珍貴的奇異物種,千種萬類,數之不盡。
趙佗在山岡之上建造樓台,朝向北方表示向漢稱臣,圓形的基址方圓一千步,垂直高聳一百丈,頂上面積三畝,周圍有夾道環繞,彎曲迂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他登上台遙拜,稱為朝台。
此後每一任刺史、郡守,每逢上任抵達,或者調職改任,總會乘車到來,踏着前人步履,在這裡領略神仙逍遙之樂。
步骘登上高台遠望,眼前是浩瀚無際的海洋,富饒的平原薮澤,他于是說:“這的确是海島膏腴之地,應該設置都邑。
”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把州治遷到番禺,建築城牆,安撫百越,自此之後地方安甯,百姓歸附。
賞析與點評 趙佗在秦末趁中原群雄逐鹿,割據嶺南建國稱王稱帝,即曆史上所稱的南越國。
南越王趙佗非常長壽(在位約前二〇三至前一三七),經曆了漢高祖、惠帝、呂
泿水往東流的分支水道經過番禺縣,《山海經》稱之為“贲禺”。
交州治中(官名)合浦人姚文式提問:“為什麼名為番禺?”回答說:“南海郡從前的治所在現今的州城之中,與番禺縣連接。
在今日城内的東南邊,有一處水坑陵,城牆緊靠陵上。
據說當地人稱之為番山,番禺縣因此得名,或許是指番山之禺(隅)。
”《漢書》所說的:“船行牂柯水上,沿離水而下,會合于番禺。
”就是指沿着這條水道進入越地。
秦朝統一天下,平定了揚越,在東南部設置一個尉官,西北部設置一個候官,把罪犯遷徙到新開發的南海郡。
到二世時,南海郡尉任嚣召見龍川縣令趙佗,對他說:“聽聞陳勝造反,各地豪傑叛秦,我打算起兵響應,封閉新開辟的道路,番禺形勢險要,可以據守立國。
但我卻患了重病,恐怕不能痊愈,沒有其他人可以托付,所以請你過來,把我的計劃告訴你。
”任嚣死後,趙佗代行南海郡尉職務,于是封閉關隘,駐兵防守,以違法罪名誅殺秦朝所任命的官吏,改派同黨為郡守,自立為王。
賞析與點評 《水經注》引述古文獻,論證“番禺”一名的來曆。
又引述《史記·南越列傳》的說法,記述了秦末趙佗割據嶺南建國的情況。
南越國、越王台 【】注高帝定天下,使陸賈就立佗為南越王1,剖符通使。
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軍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歲而亡。
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2、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3。
建安中,吳遣步骘為交州4,骘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于何不有,海怪魚鼈5,鼋鼍鮮鳄6,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
佗因岡作台,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回環,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7。
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于焉逍遙。
骘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8,宜為都邑。
』建安二十二年,遷州番禺9,築立城郭,綏和百越,遂用甯集。
1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任嚣、趙佗等率軍南下,征服南方越人,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嚣出任南海郡尉,以番禺縣築城為郡治,因城内有番山和禺山,故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嚣城”,範圍在今廣州市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曾是明、清廣東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後改為公園)、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财政廳一帶。
2郁林:今稱玉林。
3日南:漢朝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
4交州:即交州刺史。
5鼈(biē):軟殼水生龜的統稱,又名甲魚、水魚、山瑞、王八等。
6鼍(tuó):水陸兩栖短吻類動物,俗稱豬婆龍,又名揚子鳄,體長兩米多,為中國特産動物,分布在長江下遊、太湖流域一帶,皮可制鼓。
《墨子·公輸》有“魚鼈鼋鼍”的說法。
7“佗因”至“朝台”段:近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地下發現大規模南越國宮署及園林遺址,已改建為遺址公園。
遺址之中有迂回曲折的石砌水道,可證《水經注》記載正确。
8膏腴:指富庶。
9番禺:漢朝交州治所在交趾郡羸婁縣,今越南河内,步骘把治所遷至番禺。
《三國志·吳書》記述,吳主孫權“黃武五年(二二六),分交州合浦以北,置為廣州”,就是此事。
這是廣東成為正式行政區劃的開端。
譯文 漢高祖平定天下之後,派遣使者陸賈往當地,封趙佗為南越王,此後使者往來,互通符節。
到了武帝元鼎五年(前一一二),派伏波将軍路博德等攻打南越王,南越經曆了五世,立國九十二年而滅亡。
漢朝在南越國故地設立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建安年間(一九六至二二〇),吳國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步骘到達南海,參詳土地形勢,觀察趙佗昔日的治所,得知這地方背靠山嶺,面向大海,曠野遼闊,一望無際,高地适宜種植桑樹,低地肥沃富饒,樹林和山麓中鳥獸繁多,應有盡有,海中各種聞所未聞的魚鼈、鼋鼍、鮮鳄,珍貴的奇異物種,千種萬類,數之不盡。
趙佗在山岡之上建造樓台,朝向北方表示向漢稱臣,圓形的基址方圓一千步,垂直高聳一百丈,頂上面積三畝,周圍有夾道環繞,彎曲迂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他登上台遙拜,稱為朝台。
此後每一任刺史、郡守,每逢上任抵達,或者調職改任,總會乘車到來,踏着前人步履,在這裡領略神仙逍遙之樂。
步骘登上高台遠望,眼前是浩瀚無際的海洋,富饒的平原薮澤,他于是說:“這的确是海島膏腴之地,應該設置都邑。
”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把州治遷到番禺,建築城牆,安撫百越,自此之後地方安甯,百姓歸附。
賞析與點評 趙佗在秦末趁中原群雄逐鹿,割據嶺南建國稱王稱帝,即曆史上所稱的南越國。
南越王趙佗非常長壽(在位約前二〇三至前一三七),經曆了漢高祖、惠帝、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