泿水等(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1“刺史”兩句:州刺史避暑,遷地辦公。
2廣信:漢朝嶺南縣名,古廣信所在位置,有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兩種說法。
始珠:人名。
3斄(tái)亭女鬼:斄亭,故地在今陝西省武功縣南。
故事見《水經注·渭水注》(沒有選注):“王少林之為郿縣(出任郿縣令,郿,今陝西省眉縣)也,路徑此亭。
亭長曰:‘亭兇殺人(亭有邪靈,會害人)!’少林曰:‘仁勝兇邪,何鬼敢忤?’遂宿。
夜中聞女子稱冤之聲,少林曰:‘可前求理(你可以在我面前伸冤)。
’女子曰:‘無衣不敢進。
’少林投衣與之。
女子前訴曰:‘妾夫為涪令(涪縣縣令,故地在今四川綿陽境内),之官(赴任途中),過宿此亭,為亭長所殺。
’少林曰:‘當為理寝冤,勿複害良善也。
’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見。
明告亭長,遂服其事(服,認罪),亭遂清安。
” 4宿:通夙,往日的意思。
部伍:即麾下部隊。
5逆:抵擋、迎擊。
高要峽口:今肇慶市東北鼎湖區的羚羊峽,為肇慶三峽之一,羚羊山與爛柯山雄踞西江兩岸而成,山高坡陡,河道窄、河床深,峽谷連綿七點五公裡,最窄處隻有兩百米,形勢險要。
譯文 郁水又經過高要縣。
《晉書·地理志》說:“高要縣的東面距離郡治五百裡,州刺史每年夏季避開炎熱的毒氣,遷移到水上辦公。
”縣中有座鹄奔亭,廣信人蘇施的妻子名叫始珠,在交州刺史何敞的官署以鬼魂争訟,事件與斄亭女鬼的故事相同。
王氏《交廣春秋》說:“步骘殺掉吳巨、區景,下令舟船戒備,聚集二萬士兵,攻取下遊的南海郡。
蒼梧人衡毅、錢博,是吳巨的舊部屬,在蒼梧郡高要縣的峽口起兵抵擋步骘,在這裡兩軍相遇,戰争展開,衡毅戰敗,他和部衆投水而死的有一千多人。
” 賞析與點評 嶺南的奇聞異事很多,中原人士從這些傳聞中,對嶺南有神秘的想象。
番禺、南海郡 經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
注泿水東别徑番禺1,《山海經》謂之贲禺者也2。
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問雲3:『何以名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
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4,城倚其上5。
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6,縣名番禺,傥謂番山之禺也7。
』《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8,同會番禺。
』蓋乘斯水而入越也。
秦并天下,略定揚越9,置東南一尉,西北一候10,開南海以谪徙民11。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嚣召龍川令趙佗曰12:『聞陳勝作亂,豪傑叛秦,吾欲起兵,阻絕新道,番禺負險,可以為國。
會病綿笃,無人與言,故召公來,告以大謀。
』嚣卒,佗行南海尉事,則拒關門設守,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黨為守,自立為王。
1别:此處指别水,分支。
2番禺(pānyú)、贲禺(bēnyú):古代番禺,指今廣州市區,是廣東省境内最早見于古史的地名。
3治中:漢朝州刺史屬下官職。
合浦:東漢建安八年(二〇三)下轄五縣,即徐聞(今廣東海康縣)、高涼(今廣東茂名、電白一帶)、合浦(今廣西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一帶)、臨允(今廣東新興縣)、朱盧(今海南瓊山縣境)。
4水坑陵:水坑旁邊的山丘。
5城倚:城牆緊靠山丘。
6番山:今廣州市區北京路、中山四路附近,曾有一座小山丘,當地人認為是古代史籍所記的番山,山丘東側為文溪所流經。
番山西面有另一小山丘名為禺山,兩山之間的缺口曾是唐朝廣州城的南門,唐末開拓城區,把番山鑿平。
宋朝以後的廣州府學宮,建在番山遺址之上,今為孫中山文獻館所在地,文獻館旁的山坡上還有一個小亭子名“番山亭”,為後來所重建。
7傥(tǎnɡ):表示假設,相當于倘若、可能。
禺:與隅同,即旁邊。
8離津:今名漓江,流經桂林市,為著名風景區。
9揚越:越為古代中原以南部族的總稱,部落衆多,又稱百越,有東越、閩越、南越、駱越等支派,揚越為其中一支。
揚越之名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最初分布于北至淮河、東南至海的廣大區域,包括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浙江、福建及廣東等省,還包括今湖南、湖北部分地區。
10尉、候:戰國、秦漢武官稱為尉,尉的等級甚多,最高級為太尉,主管全國軍事;負責宮廷警衛的長官為衛尉;執掌刑法的長官為廷尉。
郡有郡尉,縣有縣尉,則隻負責地方軍隊。
候的本義是守望、偵察。
秦、漢時在邊郡設置候或斥候巡察警戒邊防。
11谪徙民:貶谪罪犯。
12任嚣:人名,秦末為南海郡尉。
南海為新辟邊郡,注重軍事,因此不設郡太守,以郡尉為長官。
趙佗:秦末龍川縣令,真定人,即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人。
從趙佗的姓氏可知,他祖籍趙國,其人仕秦,可能與始皇母親趙太後有關。
秦時龍川縣境,包括今廣東省河源、梅州、潮州、汕頭等市。
譯文 其中一條,又往東經過縣東部,往南注
2廣信:漢朝嶺南縣名,古廣信所在位置,有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兩種說法。
始珠:人名。
3斄(tái)亭女鬼:斄亭,故地在今陝西省武功縣南。
故事見《水經注·渭水注》(沒有選注):“王少林之為郿縣(出任郿縣令,郿,今陝西省眉縣)也,路徑此亭。
亭長曰:‘亭兇殺人(亭有邪靈,會害人)!’少林曰:‘仁勝兇邪,何鬼敢忤?’遂宿。
夜中聞女子稱冤之聲,少林曰:‘可前求理(你可以在我面前伸冤)。
’女子曰:‘無衣不敢進。
’少林投衣與之。
女子前訴曰:‘妾夫為涪令(涪縣縣令,故地在今四川綿陽境内),之官(赴任途中),過宿此亭,為亭長所殺。
’少林曰:‘當為理寝冤,勿複害良善也。
’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見。
明告亭長,遂服其事(服,認罪),亭遂清安。
” 4宿:通夙,往日的意思。
部伍:即麾下部隊。
5逆:抵擋、迎擊。
高要峽口:今肇慶市東北鼎湖區的羚羊峽,為肇慶三峽之一,羚羊山與爛柯山雄踞西江兩岸而成,山高坡陡,河道窄、河床深,峽谷連綿七點五公裡,最窄處隻有兩百米,形勢險要。
譯文 郁水又經過高要縣。
《晉書·地理志》說:“高要縣的東面距離郡治五百裡,州刺史每年夏季避開炎熱的毒氣,遷移到水上辦公。
”縣中有座鹄奔亭,廣信人蘇施的妻子名叫始珠,在交州刺史何敞的官署以鬼魂争訟,事件與斄亭女鬼的故事相同。
王氏《交廣春秋》說:“步骘殺掉吳巨、區景,下令舟船戒備,聚集二萬士兵,攻取下遊的南海郡。
蒼梧人衡毅、錢博,是吳巨的舊部屬,在蒼梧郡高要縣的峽口起兵抵擋步骘,在這裡兩軍相遇,戰争展開,衡毅戰敗,他和部衆投水而死的有一千多人。
” 賞析與點評 嶺南的奇聞異事很多,中原人士從這些傳聞中,對嶺南有神秘的想象。
番禺、南海郡 經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
注泿水東别徑番禺1,《山海經》謂之贲禺者也2。
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問雲3:『何以名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
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4,城倚其上5。
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6,縣名番禺,傥謂番山之禺也7。
』《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8,同會番禺。
』蓋乘斯水而入越也。
秦并天下,略定揚越9,置東南一尉,西北一候10,開南海以谪徙民11。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嚣召龍川令趙佗曰12:『聞陳勝作亂,豪傑叛秦,吾欲起兵,阻絕新道,番禺負險,可以為國。
會病綿笃,無人與言,故召公來,告以大謀。
』嚣卒,佗行南海尉事,則拒關門設守,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黨為守,自立為王。
1别:此處指别水,分支。
2番禺(pānyú)、贲禺(bēnyú):古代番禺,指今廣州市區,是廣東省境内最早見于古史的地名。
3治中:漢朝州刺史屬下官職。
合浦:東漢建安八年(二〇三)下轄五縣,即徐聞(今廣東海康縣)、高涼(今廣東茂名、電白一帶)、合浦(今廣西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一帶)、臨允(今廣東新興縣)、朱盧(今海南瓊山縣境)。
4水坑陵:水坑旁邊的山丘。
5城倚:城牆緊靠山丘。
6番山:今廣州市區北京路、中山四路附近,曾有一座小山丘,當地人認為是古代史籍所記的番山,山丘東側為文溪所流經。
番山西面有另一小山丘名為禺山,兩山之間的缺口曾是唐朝廣州城的南門,唐末開拓城區,把番山鑿平。
宋朝以後的廣州府學宮,建在番山遺址之上,今為孫中山文獻館所在地,文獻館旁的山坡上還有一個小亭子名“番山亭”,為後來所重建。
7傥(tǎnɡ):表示假設,相當于倘若、可能。
禺:與隅同,即旁邊。
8離津:今名漓江,流經桂林市,為著名風景區。
9揚越:越為古代中原以南部族的總稱,部落衆多,又稱百越,有東越、閩越、南越、駱越等支派,揚越為其中一支。
揚越之名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最初分布于北至淮河、東南至海的廣大區域,包括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浙江、福建及廣東等省,還包括今湖南、湖北部分地區。
10尉、候:戰國、秦漢武官稱為尉,尉的等級甚多,最高級為太尉,主管全國軍事;負責宮廷警衛的長官為衛尉;執掌刑法的長官為廷尉。
郡有郡尉,縣有縣尉,則隻負責地方軍隊。
候的本義是守望、偵察。
秦、漢時在邊郡設置候或斥候巡察警戒邊防。
11谪徙民:貶谪罪犯。
12任嚣:人名,秦末為南海郡尉。
南海為新辟邊郡,注重軍事,因此不設郡太守,以郡尉為長官。
趙佗:秦末龍川縣令,真定人,即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人。
從趙佗的姓氏可知,他祖籍趙國,其人仕秦,可能與始皇母親趙太後有關。
秦時龍川縣境,包括今廣東省河源、梅州、潮州、汕頭等市。
譯文 其中一條,又往東經過縣東部,往南注